一种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74710发布日期:2022-08-27 00:34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体。


背景技术:

2.目前电子雾化器所采用的发热网,通常是在中部发热区域的两端设置导电区域,两个导电区域分别与电极电连接,由于现有发热网的发热区域和两端导电区域的连接面积过大,发热区域所产生的热量过多的向导电区域传导,导致实际发热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发热体。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金属片通过蚀刻形成的平板片状结构,包括发热部、沿所述发热部两端延伸形成的连接部、以及由所述连接部向远离所述发热部方向延伸形成的导电部,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积由靠近所述发热部连接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导电部的一端逐渐增大延伸,且所述连接部的最大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导电部的横截面积,所述连接部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发热部中发热段的横截面积。
5.可选地,所述导电部为圆形,且所述连接部沿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侧边分别与所述导电部相切。
6.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中开设有至少一个镂空孔。
7.可选地,所述发热体的厚度为0.05-0.2mm。
8.可选地,两个所述导电部位于所述发热体沿横向的两端,所述发热部为网格状、条纹状、s形、折线形、波浪形、锯齿形、螺旋形、圆形或矩形。
9.可选地,所述发热部在位于纵向的两侧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固定部。
10.可选地,所述发热部为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的发热丝,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所述若干第一发热段沿横向间隔设置,并基本沿纵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所述发热部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的横截面积相同,并小于所述连接部的最小横截面积。
11.可选地,所述发热部为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的发热丝,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所述若干第一发热段沿纵向间隔设置,并基本沿横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所述发热部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的横截面积相同,并小于所述连接部的最小横截面积。
12.可选地,所述发热部包括若干矩形状的发热丝,若干所述发热丝沿横向间隔设置,并依次串联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每一所述发热丝包括两个沿纵向延伸并平行相对的第一发热段,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发热段对应连接;所述第一发热段和
所述第二发热段的横截面积相同,并小于所述连接部的最小横截面积。
13.可选地,每一所述第二发热段连接有一个所述固定部。
14.可选地,所述固定部沿纵向延伸。
15.可选地,其中一部分所述固定部沿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端倾斜延伸,另一部分所述固定部沿靠近所述发热体的另一端倾斜延伸。
16.可选地,所述第二发热段为中部向外凸出的弧形状。
17.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发热段的连接处还延伸形成有一个所述固定部。
18.可选地,所述发热部包括若干菱形状的发热丝,若干所述发热丝沿横向依次串联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发热丝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连接部的最小横截面积。
19.可选地,若干所述发热丝的短轴方向沿横向设置,长轴方向沿纵向设置,且每一所述发热丝的长轴方向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固定部。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通过限定连接部横截面积的渐变结构,在保证连接部对发热部有足够支撑强度的同时,使得发热体在通电发热时,连接部发热量少,且由于连接部与发热部连接的一端为较小端,因此减少了发热部的热量向导电部方向的传导,使产生的热量集中于发热部区域,使雾化效果更好,并提高了热量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所示发热体的实际组装示意图;
24.图3为图1所示发热体的替换实施例;
25.图4为图3所示发热体的实际组装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主要元件说明:
30.100、发热体;200、雾化底座;201、雾化腔;300、支撑体;
31.10、发热部;11、第一发热段;12、第二发热段;13、固定部;14、发热丝;15、串联部;
32.20、连接部;30、导电部。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体100,发热体100为平板片状结构,包括发热部10、沿发热部10两端延伸形成的连接部20、以及由连接部20向远离发热部10方向延伸形成的导电部30,连接部20的横截面积由靠近发热部10连接的一端向靠近导电部30的一端逐渐增大延伸,且连接部20的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导电部30的横截面积,连接部20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发热部10中发热段的横截面积。也就是说,连接部20的最大宽度小于导电部30的宽度d3,连接部20的最小宽度d2大于发热部10中发热段的宽度d1。
37.在实际应用时,发热体100组装到雾化器的雾化组件中,贴合或嵌设于雾化组件中导油体的雾化面上,导电部30与雾化器的电极接触电连接,从而通过电极与供电电源和控制电路电连接,由控制电路控制供电电源为发热体100进行供电,以使发热体100的发热部10对导油体中吸收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可供使用者吸食的气溶胶。
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100,通过限定连接部20横截面积的渐变结构,在保证连接部20对发热部10有足够支撑强度的同时,使得发热体100在通电发热时,连接部20发热量少,且由于连接部20与发热部10连接的一端为较小端,因此减少了发热部10的热量向导电部30方向的传导,使产生的热量集中于发热部10区域,使雾化效果更好,并提高了热量利用效率。
39.应当理解的是,若连接部20的最小横截面积小于发热部10中发热段的横截面积,则会造成连接部20较小端位置阻值过大,在发热体100通电发热时,连接部20发热产生热量,在相同功率条件下,发热区域变大,发热体100所产生的热量分散到连接部20和导电部30上,热量不集中造成雾化效果低,影响雾化所产生气溶胶的口感。
40.若连接部20靠近发热段的一端横截面积过大,例如等于或大于导电部30的横截面积,虽然此时连接部20的阻值低,无法发热,但是由于其与发热部10的连接面积过大,造成发热部10所产生的热量通过连接部20传导到导电部30,导致热损耗过高,同样存在热量不集中造成雾化效果低问题,影响雾化所产生气溶胶的口感。
41.其中,导电部30较佳为与所接触电极适配圆形,连接部20沿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侧边分别与导电部30相切,即连接部20呈圆滑过渡的延伸至导电部30,也可以说是连接部20远离发热部10的端部为圆弧状,从而形成导电部30,如此确保了发热体100的整体强度。较佳地,连接部20中可开设有至少一个镂空孔,以进一步地减少发热部10向导电部30方向传导热量。
42.进一步地,结合图2所示,为了给发热部10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本实施例中发热
部10在位于纵向的两侧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固定部13。本实用新型发热体100在组装到雾化器中时,通过导油体与支撑体300上下方向夹持固定发热体100以形成发热组件,该发热组件安装在雾化底座200的顶端,支撑体300对应发热部10的位置开设有与雾化底座200顶端雾化腔201连通的通道,利用支撑体300来对连接部20和固定部13进行支撑,以使发热部10完全贴设于导油体上,保持发热部10平整,确保发热部10与导油体不分离。
43.更进一步地,两侧固定部13的末端可凸出支撑体300的边缘,通过将凸出部分向支撑体300方向弯折而夹持卡紧到支撑体300的两侧,以支撑和更好地固定发热体100,使发热部10不易变形和位移。
44.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00是由金属片通过蚀刻方式形成的一个整体,例如采用镍片、镍铬片、铁铬铝片、不锈钢片、金属钛片或合金片等导电金属件,也可为导电陶瓷,其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发热体100的厚度为0.05-0.2mm,优选为0.1mm。
45.为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以两个导电部30所处位置为位于发热体100沿横向的两端进行举例说明,发热部10可以是各种发热较为均匀的形状,例如网格状、条纹状、s形、折线形、波浪形、锯齿形、螺旋形、圆形或矩形。
46.具体地,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发热部10为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的发热丝,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11,若干第一发热段11沿横向间隔设置,并基本沿纵向延伸,且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11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12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发热部10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连接部20,即沿横向最外侧的第一发热段11远离与第二发热段12连接的末端与连接部20连接,较佳地,第一发热段11与连接部20圆滑过渡。
47.第一发热段11和第二发热段12的横截面积相同,配合若干第一发热段11沿横向依次间隔分布,有利于热量在横向方向的均匀分布,即第一发热段11和第二发热段12的宽度d1小于连接部20的宽度d2,以使发热体100通电发热时连接部20发热量少,使发热体100发热时所产生的热量集中在发热部10区域。
4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热段12为中部沿纵向向外凸出的弧形状,以提高发热部10发热时的沿纵向方向的热量均匀分布;每一第二发热段12连接有一个固定部13,固定部13沿纵向延伸,以提高对发热部10的支撑强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13的数量也可根据情况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在保证对发热部10支撑强度的同时,间隔一个第二发热段12设置一个固定部13。
49.图3为图1所示发热体100的替换实施例,本实施例发热体100与图1所示发热体100的主要区别在于:为了给发热部10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本实施例其中一部分固定部13沿靠近发热体100的一端倾斜延伸,另一部分固定部13沿靠近发热体100的另一端倾斜延伸。
50.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针对的是没有设置支撑体结构的雾化器,即发热体100是直接安装在雾化底座200的顶端,由于雾化腔201的两侧需要贯穿以与雾化器的出气管连通,因此雾化底座200的顶面由雾化腔201分隔成左右两支撑面。具体的说,位于发热体100左半部分的固定部13向左边倾斜延伸,从而由雾化底座200的左支撑面支撑,位于发热体100右半边部分的固定部13向右倾斜延伸,从而由雾化底座200的右支撑面支撑,如此利用雾化底座200的顶面来对连接部20和固定部13进行支撑,以使发热部10完全贴设于导油体上,保持发热部10平整,以确保发热部10与导油体不分离。
51.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100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发
热体100与图1所示发热体100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热部10为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的发热丝,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11,若干第一发热段11沿纵向间隔设置,并基本沿横向延伸,且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11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12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发热部10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连接部20;即沿纵向最外侧的第一发热段11远离与第二发热段12连接的末端与连接部20连接,较佳地,第一发热段11与连接部20圆滑过渡。
52.第一发热段11和第二发热段12的横截面积相同,配合若干第一发热段11沿纵向依次间隔分布,有利于热量在纵向方向的均匀分布,即第一发热段11和第二发热段12的宽度d1小于连接部20的最小宽度d2,以使发热体100通电发热时连接部20发热量少,使发热体100发热时所产生的热量集中在发热部10区域。
53.其中,第二发热段12为中部沿横向向外凸出的弧形状,以提高发热部10发热时的沿横向方向的热量均匀分布。
5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热段12上连接的固定部13可以沿纵向延伸,也可以是发热体100一侧的固定部13朝向左侧倾斜延伸,发热体100另一侧的固定部13朝向右侧倾斜延伸。
55.本实施例于连接部20与第一发热段11的连接处还延伸形成有一个固定部13,配合第二发热段12上的固定部13,可提高对发热部10的支撑强度和稳定性。
56.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100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发热体100中的发热部10包括若干矩形状的发热丝14,若干发热丝14沿横向间隔设置,并依次串联于两个连接部20之间;每一发热丝14包括两个沿纵向延伸并平行相对的第一发热段11,两个第一发热段1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发热段12对应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热段12为直线段,每个第二发热段12上连接有沿纵向延伸的固定部13。
57.第一发热段11和第二发热段12的横截面积相同,配合若干第一发热段11沿横向依次间隔分布,有利于热量在横向方向的均匀分布,即第一发热段11和第二发热段12的宽度d1小于连接部20的最小宽度d2,以使发热体100通电发热时连接部20发热量少,使发热体100发热时所产生的热量集中在发热部10区域。
58.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发热丝14之间通过串联部15连接,且串联部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与相邻两个发热丝14中对应一侧第一发热段11的中部,即串联部15所在直线将若干发热丝14分隔成上下对称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每一发热丝14的上下两个部分是并联结构,若干发热丝14是串联结构。另外,第一发热段11和第二发热段12之间圆滑过渡,有利于热量均匀分布,避免了尖角部位热量堆叠集中而引起炸油发生。
59.请参阅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100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发热体100中发热部10包括若干菱形状的发热丝14,若干发热丝14沿横向依次串联于两个连接部20之间,发热丝14的横截面积小于连接部20的最小横截面积。
60.具体地,发热丝14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发热段11和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发热段12,两个第一发热段11和两个第二发热段12共同组成菱形状的发热丝14。第一发热段11和第二发热段12的横截面积相同,即第一发热段11和第二发热段12的宽度为d1,并小于连接部20的最小宽度d2,以使发热体100通电发热时连接部20发热量少,使发热体100发热时所产生的热量集中在发热部10区域。
61.若干发热丝14的短轴方向沿横向设置,长轴方向沿纵向设置,且本实施例中若干
发热丝14直接串联连接,任意相邻两个发热丝14之间的连接点均位于发热体100沿纵向的中心线上,以使发热丝14发热时的沿纵向方向的上下两部分热量相同,有利于热量均匀分布。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干发热丝14也可以间隔设置并依次串联连接。
62.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发热丝14的长轴方向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固定部13,固定部13沿纵向延伸,也就是说,每一个固定部13与所连接的第一发热段11和第二发热段12形成一个y型结构,从而提高了对发热部10的支撑强度。
63.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64.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