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20683发布日期:2023-03-22 06:33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雾发生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


背景技术:

2.目前使用一种电子烟,也称气雾生成装置,其包括烟弹和壳体,壳体内装有支架,支架中装设有电路板、电池,电路板连接电池,烟弹中装设有雾化芯、储油仓,雾化芯连接电路板,储油仓的烟油通过导油棉进入到雾化芯,进而将烟油雾化,雾化后的烟油通过烟嘴上部的烟嘴流出;
3.这种烟弹在使用时,一般是将烟弹装设于本体上部的收纳空间,壳体侧边开设进气孔,本体的侧边开设导气槽,导气槽的下部正对进气孔,导气槽的上部连通收容空间,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孔,正对导气槽的底部,然后向上直角拐弯进入到导气槽的上部,然后进入烟弹的底部,通过烟弹的底部的通孔进入雾化芯,从烟弹上部的烟嘴流出。
4.这种结构外界的空气进入导气槽的时候,由于流速很快,空气很容易与导气槽之间产生气体上的摩擦,产生尖锐的响声,特别是气流向上直角拐弯进入到导气槽的上部的时候,声音就很明显。
5.因此迫切地需要重新设计一款新的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该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包括烟嘴、用于将烟油雾化的烟弹、壳体和主体,烟嘴内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气孔,烟弹设置在烟嘴下侧,烟弹内开设有用于导气的通道,且通道与出气孔保持连通,壳体设置在烟嘴和烟弹外侧,且壳体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孔,主体设置在烟弹远离烟嘴的一侧,主体上开设有环流导气槽,环流导气槽向远离壳体内壁的方向凹陷形成有至少一个用于对由进气孔进入的气体进行分流作用的凹陷部,环流导气槽一侧向内开设有第一导气孔,主体上表面向下开设有第二导气孔,外界空气依次穿过凹陷部、环流导气槽、第一导气孔、第二导气孔和通道,并由出气孔流出。
8.可选地,环流导气槽的宽度自进气孔至第一导气孔宽度逐渐增大。
9.可选地,凹陷部靠近进气孔的一侧呈圆弧状结构。
10.可选地,凹陷部靠近进气孔的上侧向靠近壳体内壁的一侧凸起,凹陷部靠近进气孔的中侧向远离壳体内壁的一侧凹陷。
11.可选地,凹陷部靠近进气孔的一侧依次形成气流抵接区、气流缓冲区和气流过渡区,气流抵接区向靠近壳体内壁的方向凸起,气流缓冲区向远离壳体内壁的方向凹陷,且气流缓冲区恰好与进气孔位置对应,气流过渡区沿环流导气槽设置方向向第一导气孔延伸。
12.可选地,凹陷部一侧向靠近壳体内壁的一侧延伸,且凹陷部上下两侧均为平滑状。
13.可选地,烟弹包括套管、储油棉、玻纤管、导油棉和发热丝,套管设置在壳体内,玻纤管竖直设置在套管中部,玻纤管与套管内壁之间填充有储油棉,导油棉贯穿玻纤管设置,且导油棉两侧均与储油棉抵接,导油棉位于玻纤管内的一侧上套设有发热丝。
14.可选地,烟弹还包括上硅胶套和下硅胶套,上硅胶套设置在烟嘴与套管上侧壁之间,下硅胶套设置在套管下侧壁和主体之间。
15.可选地,上硅胶套上开设有用于导气的上硅胶通道,上硅胶通道将烟嘴与玻纤管连通,下硅胶套上开设有用于导气的下硅胶通道,下硅胶通道将玻纤管的下侧与第二导气孔连通。
16.可选地,发热丝一端通过引线与电路板连接,电路板远离引线的一端与电源连接,电源一侧安装有用于提高电源稳定性的支架,电路板上设置有咪头,咪头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外侧壁上拆卸连接有用于提高电路板稳定性的电路板支撑块,电路板支撑块下端与支架连接。
17.所述主体的侧面还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位于进气孔的下方,所述密封槽内装设密封圈,所述环流导气槽位于密封槽的上方。
18.所述环流导气槽水平开设于所述主体的侧面,且所述环流导气槽呈一圈分布,所述环流导气槽和进气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0.本实用新型通过主体上凹陷部的设置将由进气孔进入的气流进行拐弯,弯折,从而使气流平稳化,减少了用户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时噪音的产生,并且,环流导气槽和凹陷部设置还能够保证气体的流量不会减小,从而保证了用户正常需要。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雾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雾发生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雾发生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雾发生器的烟嘴和烟弹的爆炸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雾发生器的烟嘴和烟弹的剖视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体的爆炸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体的爆炸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体的剖视图;
30.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体的剖视图;
31.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烟弹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4.请参阅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的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包括烟嘴100、用于将烟油雾化的烟弹200、壳体300和主体400;
35.烟嘴100内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气孔110,烟弹200设置在烟嘴100下侧,烟弹200内开设有用于导气的通道201,且通道201与出气孔110保持连通,壳体300设置在烟嘴100和烟弹200外侧,且壳体300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孔310,主体400设置在烟弹200远离烟嘴100的一侧,主体400上开设有环流导气槽410,环流导气槽410向远离壳体300内壁的方向凹陷形成有至少一个用于对由进气孔310进入的气体进行分流作用的凹陷部420,环流导气槽410一侧向内开设有第一导气孔430,主体400上表面向下开设有第二导气孔440,外界空气依次穿过凹陷部420、环流导气槽410、第一导气孔430、第二导气孔440和通道201,并由出气孔110流出;
36.其中,当用户需要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时,首先,烟弹200将烟油进行雾化,然后,用户通过烟嘴100将雾化后的烟油吸至口腔内;
37.具体地,当用户首先通过烟嘴100对壳体300内产生吸力,然后,外界空气中的气体通过进气孔310进入至主体400内,进入主体400内的气体首先进入至环流导气槽410内,并且气体与凹陷部420接触,然后,气体在环流导气槽410内流动,紧接进入至第一导气孔430,然后进入至第二导气孔440,此时,环流导气槽410和凹陷部420相互配合从而使得气体进入主体400更加平稳,从而减少了外界空气进入主体400内后与主体400的碰撞,进而减少了气体产生的噪音;
38.更具体地,穿过第二导气孔440的气流进入至烟弹200内,并且,将烟弹200内雾化后的烟油带动一起流动,从而穿过出气孔110进入至用户口腔内;
39.并且,壳体300对烟弹200和主体400起到固定容置的作用,同时,主体400与壳体300内壁形成密闭空间,从而保证了在用户口腔吸力的作用下,通过进气孔310进入至环流导气槽410内的气流沿着环流导气槽410流动。
40.在本实施例中,环流导气槽410的宽度自进气孔310至第一导气孔430宽度逐渐增大。
41.其中,即凹陷部420沿着环流导气槽410弧度逐渐增大,即环流导气槽410引导通过进气孔310进入的气流沿着凹陷部420流至第一导气孔430内,并且,第一导气孔430和第二导气孔440的中心轴线保持相互垂直,有利于凹陷部420更好地对气流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气流与凹陷部420碰撞产生的噪音。
42.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420靠近进气孔310的一侧呈圆弧状结构。
43.其中,圆弧状的凹陷部420提高了对气体的缓冲分流效果,从而能够进一步地减少了气流进入环流导气槽410时的噪音。
44.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420靠近进气孔310的上侧向靠近壳体300内壁的一侧凸起,凹陷部420靠近进气孔310的中侧向远离壳体内壁的一侧凹陷。
45.其中,凹陷部420的凸起和凹陷的设置,有利于对通过进气孔310进入至环流导气槽410的气体起到更好地分流和引流的作用。
46.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420靠近进气孔310的一侧依次形成气流抵接区421、气流缓冲区422和气流过渡区423,气流抵接区421向靠近壳体300内壁的方向凸起,气流缓冲区422向远离壳体300内壁的方向凹陷,且气流缓冲区422恰好与进气孔310位置对应,气流过渡区423沿环流导气槽410设置方向向第一导气孔430延伸。
47.其中,气流抵接区421对由进气孔310进入的气体起到引流导向的作用,气流缓冲区422对气流起到缓冲的作用,气流过渡区423对气流起到引导的作用。
48.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420一侧向靠近壳体300内壁的一侧延伸,且凹陷部420上下两侧均为平滑状。
49.其中,凹陷部420上下两侧为平滑状有利于对进入环流导气槽420的气体形成引流作用,从而保证气体能够顺利地进入至第一导气孔430内,并且,凹陷部420向靠近壳体300内壁的方向延伸,能够更好地对进入至环流导气槽420的气体起到分流的作用。
50.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烟弹200包括套管210、储油棉220、玻纤管230、导油棉240和发热丝250,套管210设置在壳体300内,玻纤管230竖直设置在套管210中部,玻纤管230与套管210内壁之间填充有储油棉220,导油棉240贯穿玻纤管230设置,且导油棉240两侧均与储油棉220抵接,导油棉240位于玻纤管230内的一侧上套设有发热丝250。在其他设计中,也可以不设置储油棉220,例如套管为塑胶壳,玻纤管采用钢管代替,塑胶壳内装设有烟油,导油棉呈圆筒状,导油棉的侧边浸泡在烟油中,钢管开设有进油孔,导油棉装设于进油孔,位于塑胶壳旁边的导油棉吸附烟油。烟弹200的底部装设有硅胶座202、底座203、底座203开设有电极孔、入气孔,电极孔内装设有电极204,电极连接发热丝的引线500,外界空气通过入气孔流入。
51.其中,套管210对烟弹200内的各个结构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并且,储油棉220内注有烟油,储油棉220内的烟油沿着导油棉240与发热丝250接触,从而发热丝250发出热量将导油棉240上的烟油雾化,从而使得穿过第二导气孔440的外界空气穿过玻纤管230将雾化后的烟油传至出气孔110内。
52.在本实施例中,烟弹200还包括上硅胶套260和下硅胶套270,上硅胶套260设置在烟嘴100与套管210上侧壁之间,下硅胶套270设置在套管210下侧壁和主体400之间。
53.其中,上硅胶套260和下硅胶套270能够提高管套的稳定性以及气密性,即上硅胶套260和下硅胶套270对管套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保证管套内烟油的雾化效率。
54.在本实施例中,上硅胶套260上开设有用于导气的上硅胶通道261,上硅胶通道261将烟嘴100与玻纤管230连通,下硅胶套270上开设有用于导气的下硅胶通道271,下硅胶通道271将玻纤管230的下侧与第二导气孔440连通。
55.其中,当外界气流通过第一导气孔430进入第二导气孔440,然后,气流穿过下硅胶
通道271进入至玻纤管230内,然后气流带动雾化后的烟油穿过玻纤管230并进入至上硅胶通道261内,最后进入至烟嘴100内的出气孔110内。
56.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丝250一端通过引线500与电路板600连接,电路板600远离引线500的一端与电源700连接,电源700一侧安装有用于提高电源700稳定性的支架800,电路板600上设置有咪头900,咪头900与电路板600电性连接。
57.其中,电源700为电路板600供电,并且电路板600控制发热丝250的工作状态;人在烟嘴100吸气时,壳体300内的气压产生变化,外界气体进入时,壳体300内的气压产生变化,引起咪头900处的气压变化,咪头900发出启动的信号,电路板600控制发热丝250通电开始工作,发热丝250产生热量,当壳体300内的气压无变化时,咪头900不启动,发热丝250不工作,从而咪头900能够实现对发热丝250的智能化控制;烟嘴100远离烟弹200的一侧呈扁平状结构,扁平状的烟嘴100增加了用户口腔与烟嘴10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对本实用新型的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使用体验感。
58.该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包括烟嘴100、用于将烟油雾化的烟弹200、壳体300和主体400;烟嘴100内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气孔110,烟弹200设置在烟嘴100下侧,烟弹200内开设有用于导气的通道201,且通道201与出气孔110保持连通,壳体300设置在烟嘴100和烟弹200外侧,且壳体300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孔310,主体400设置在烟弹200远离烟嘴100的一侧,主体400上开设有环流导气槽410,环流导气槽410向远离壳体300内壁的方向凹陷形成有至少一个用于对由进气孔310进入的气体进行分流作用的凹陷部420,环流导气槽410一侧向内开设有第一导气孔430,主体400上表面向下开设有第二导气孔440,外界空气依次穿过凹陷部420、环流导气槽410、第一导气孔430、第二导气孔440和通道201,并由出气孔110流出,其中,本实用新型通过主体400上凹陷部420的设置将由进气孔310进入的气流进行拐弯,弯折,从而使气流平稳化,减少了用户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降低气流声音的气雾发生器时噪音的产生,并且,环流导气槽410和凹陷部420设置还能够保证气体的流量不会减小,从而保证了用户正常需要。
59.所述主体400的侧面还开设有密封槽450,所述密封槽450位于进气孔的下方,所述密封槽内装设密封圈,所述环流导气槽410位于密封槽450的上方。所述环流导气槽410水平开设于所述主体的侧面,且所述环流导气槽呈一圈分布,所述环流导气槽和进气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便于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孔进入环流导气槽,密封圈的外侧抵接壳体300的内壁,减少外界空气向下运动。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