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3086发布日期:2023-02-14 13:39阅读:45来源:国知局
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装置是一种通过雾化液体基质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的电子产品。现有电子雾化装置通常是在上下两个硅胶部件之间安装用于储存液体基质的储液棉,然后在上硅胶部件上安装吸嘴。
3.该装置存在的问题是,液体基质容易积聚在储液棉的一端,进而导致漏液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电子雾化装置中液体基质容易积聚在储液棉的一端,进而导致漏液现象的问题。
5.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用于雾化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6.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敞口端、与所述第一敞口端相对的第二敞口端;
7.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敞口端;
8.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敞口端;
9.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所述储液腔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密封件内的第一储液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二密封件内的第二储液空间以及介于所述第一储液空间与所述第二储液空间之间的第三储液空间;
10.储液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储液空间内,所述储液件用于吸附液体基质从而将液体基质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所述第三储液空间。
11.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用于雾化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12.第一壳体,具有敞口端;
13.密封件,设置在所述敞口端;
14.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所述储液腔由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密封件界定形成,并且所述储液腔包括基本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部分和形成在所述密封件内的第二部分;
15.储液件,收容在所述第一部分中且不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所述储液件用于吸附液体基质从而将液体基质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所述第一部分中。
16.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通过形成在密封件内的储液空间,增大了储液腔的容积,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避免液体基质积聚在储液件的一端,导致漏液现象。
附图说明
17.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件示意图;
2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密封件示意图;
2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5.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6.如图1-图6所示,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上壳体10、第一密封件 11、第二密封件12、基座13、传输管14、雾化芯15、套管16、吸嘴 17、吸液件18、储液件19、下壳体20、电芯21、气流传感器22以及外壳23。
27.上壳体10上下两端均为敞口端。第一密封件11设置在上壳体10 的上端,第二密封件12设置在上壳体10的下端。
28.第一密封件11和第二密封件12均采用密封材质制成,例如硅胶。
29.第一密封件11的外侧壁上具有径向延伸的凸出部111,位于凸出部 111以下的部分第一密封件11伸入到上壳体10内。第一密封件11的外侧壁与上壳体10的内侧壁抵接以形成密封;进一步地,第一密封件11 的外侧壁上具有凸环,以与上壳体10的内侧壁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上壳体10上端的端面与凸出部111的下表面抵接以形成密封。
30.与此类似的,第二密封件12的外侧壁上具有径向延伸的凸出部121,位于凸出部121以上的部分第二密封件12伸入到上壳体10内。第二密封件12的外侧壁与上壳体10的内侧壁抵接以形成密封;进一步地,第二密封件12的外侧壁具有凸环,以与上壳体10的内侧壁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上壳体10下端的端面与凸出部121的上表面抵接以形成密封。
31.第一密封件11具有通孔112,第二密封件12具有通孔122。基座 13的下端被收容或者保持在通孔122内,传输管14的上端被收容或者保持在通孔112内,传输管14的下端被收
容在基座13内、且与雾化芯 15上端的端面抵接。这样,基座13与传输管14构成的通气管件共同界定电子雾化装置100的气流通道。
32.基座13内具有收容腔室,用于收容雾化芯15。基座13的侧壁上具有连通储液腔和雾化芯15的过液孔131,套管16套设在基座13和传输管14上;套管16可吸取储液腔内存储的液体基质,并通过过液孔131 传递至雾化芯15。在其它示例中,套管16也可省略掉。
33.雾化芯15靠近第二密封件12设置。雾化芯15包括导液元件151 和加热元件152。导液元件151可以为如棉纤维、金属纤维、陶瓷纤维、玻璃纤维、多孔陶瓷等,优选的为采用棉纤维制成、并被构造成沿着电子雾化装置100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管状结构。加热元件152为采用电阻材料制成的发热网。加热元件152可以设置在导液元件151的内壁上。
34.在其它示例中,雾化芯15可以沿着电子雾化装置100的横向方向延伸布置,例如:加热元件152缠绕在导液元件151后,横向穿过基座 13;其中,加热元件152布置在基座13内,导液元件151的两端可以伸入到储液腔内。
35.雾化芯15加热雾化生成的气溶胶可通过传输管14朝向吸嘴17传送。
36.位于凸出部111以上的部分第一密封件11伸入到吸嘴17内,吸嘴 17下端的端面与凸出部111的上表面抵接以形成密封。吸嘴17具有自嘴端向下延伸的连接管171,该连接管171与通孔112连通;这样雾化芯15加热雾化生成的气溶胶可通过传输管14、通孔112以及连接管171 从嘴端流出。进一步地实施中,第一密封件11具有第一凹槽113,吸液件18设置在第一凹槽113中,吸液件18具有供气流穿过的通道;这样,吸液件18可吸取吸嘴17中冷凝后的液体基质。
37.上壳体10、第一密封件11、第二密封件12、基座13以及传输管 14之间的间隙界定用于储存液体基质的储液腔(未示出)。
38.第一密封件11还具有第二凹槽114,第二凹槽114界定或者形成所述储液腔的第一储液空间;第二密封件12具有凹槽123,凹槽123界定或者形成所述储液腔的第二储液空间;介于所述第一储液空间与所述第二储液空间之间的部分所述储液腔界定或者形成第三储液空间。所述第一储液空间、所述第三储液空间以及所述第二储液空间沿着电子雾化装置100的纵向方向依次布置。
39.储液件19设置或者收容在第三储液空间内,储液件19并没有延伸至所述第一储液空间或者所述第二储液空间。储液件19优选的采用棉纤维制成。储液件19用于吸附液体基质从而将液体基质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所述第三储液空间。储液件19具有贯穿其上下两端的通孔(未示出),以套接在基座13和传输管14外。储液件19可以与第一密封件 11下端的端面和/或第二密封件12上端的端面保持接触,以保持在第一密封件11和第二密封件12之间。
40.在其它示例中,第一密封件11不形成第一储液空间,即所述储液腔包括基本位于上壳体10内的部分储液空间和形成在第二密封件12内的另一部分储液空间,也是可行的。反之,第二密封件12不形成第二储液空间,而第一密封件11形成第一储液空间,也是可行的。
41.第一储液空间和第二储液空间的容积均小于第三储液空间的容积,优选的第一储液空间的容积大于第二储液空间的容积。一般的,第一储液空间和第二储液空间的容积均介于1ml~4ml;优选的,介于1ml~3ml。第三储液空间的容积与第一储液空间的容积的比值介于5~8;优选的,介于5~7;第三储液空间的容积与第二储液空间的容积的比值与此类
似。具体示例地,第三储液空间的容积可以为10ml,第二储液空间的容积可以为2ml,第一储液空间的容积可以为3ml。这样,通过形成在第一密封件11内的第一储液空间和形成在第二密封件12内的第二储液空间,增大了现有电子雾化装置中储液腔的容积,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2.所述第一储液空间的侧壁倾斜于电子雾化装置100的纵向方向,所述第二储液空间的侧壁倾斜于电子雾化装置100的纵向方向。所述第一储液空间的侧壁与电子雾化装置100的纵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介于10
°
~20
°
(优选地,介于12
°
~20
°
;进一步优选地,介于14
°
~20
°
;进一步优选地,介于14
°
~18
°
;进一步优选地,介于14
°
~16
°
),所述第二储液空间的侧壁与电子雾化装置100的纵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介于10
°
~20
°
(优选地,介于12
°
~20
°
;进一步优选地,介于14
°
~20
°
;进一步优选地,介于14
°
~18
°
;进一步优选地,介于14
°
~16
°
)。这样,当电子雾化装置100竖直放置时(图2所示),储液腔中的部分液体基质会储藏在所述第二储液空间内,而所述第一储液空间中储藏的液体基质会通过倾斜的侧壁朝向储液件流动;当电子雾化装置100倒放时(图 2所示方向旋转180
°
之后),储液腔中的部分液体基质会储藏在所述第一储液空间内,而所述第二储液空间中储藏的液体基质会通过倾斜的侧壁朝向储液件流动。这样,可避免液体基质积聚在储液件19的一端,进而导致液体基质从过液孔131泄漏出去。
4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储液空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毛细槽114a,第一毛细槽114a自所述第一储液空间的顶壁朝向所述第二储液空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储液空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毛细槽123a,第二毛细槽123a自所述第二储液空间的底壁朝向所述第一储液空间的方向延伸。第一毛细槽114a的宽度介于0.1mm~1mm(优选地,介于0.1mm~0.8mm;优选地,介于0.1mm~0.7mm;优选地,介于0.2mm~0.7mm;优选地,介于0.4mm~0.7mm;优选地,介于0.5mm~0.7mm),第二毛细槽123a 的宽度介于0.1mm~1mm(优选地,介于0.1mm~0.8mm;优选地,介于 0.1mm~0.7mm;优选地,介于0.2mm~0.7mm;优选地,介于0.4mm~0.7mm;优选地,介于0.5mm~0.7mm)。
44.下壳体20的上端为开口端,下端为封闭端。下壳体20上端的端面与凸出部121的下表面抵接以形成密封。外壳23套设在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外,外壳23上端的端面与吸嘴17朝外径向凸出部分的表面抵接,外壳23下端的端面与下壳体20朝外径向凸出部分的表面抵接,凸出部111和凸出部121均可与外壳23的内表面抵接以形成密封。上壳体 10、下壳体20以及外壳23构成电子雾化装置100的壳体组件。在其它示例中,没有外壳23也是可行的。在其它示例中,上壳体10、下壳体 20以及外壳23可以一体形成。
45.电芯21设置在下壳体20内且位于第二密封件12的下方。电芯21 提供用于操作电子雾化装置100的电力。电芯21可以是可反复充电电池或一次性电池。优选的采用可反复充电电池。
46.下壳体20的封闭端上设置有进气口,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口流入电子雾化装置100内,经过通孔122后流入至雾化芯15,与加热雾化生成的气溶胶一起,依次经过传输管14、通孔112、吸嘴17后,从吸嘴17 的嘴端流出。
47.下壳体20内还设置有收容腔室,气流传感器22被收容在该收容腔室中。气流传感器22,例如咪头,在感测到电子雾化装置100被抽吸时,控制雾化芯15启动工作。
48.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图6的示例中,电子雾化装置100为一体的。在其它示例中,
电子雾化装置100可以是与电源装置组合使用的筒或雾化器;例如,电子雾化装置100和电源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上壳体10、第一密封件11、第二密封件12、基座13、传输管14、雾化芯15、套管 16、吸嘴17、吸液件18、储液件19可以设置在电子雾化装置100中,下壳体20、电芯21、气流传感器22设置在电源装置中。
4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技术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