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束腰外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2205阅读:9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束腰外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领域,特别是一种束腰外套。



背景技术:

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各种款式的衣服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穿着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很多衣服没有束腰的结构,对于很多爱美的女生再好的身材被衣服包裹也看不出来。

针对上述问题,既有的解决方案如公开号为CN205040682U、名称为一种针织衫的中国专利申请:一种针织衫,包括连为一体的衣部和裙部,衣部设有圆领,短袖,圆领由白色螺纹布缝制,前幅两侧缝有约30毫米宽的白色布条,腰部缝有束腰绳通道,束腰绳通道里串穿有束腰绳,束腰绳两端绑结在前面,短袖袖口缝螺纹棉带,前幅右胸部缝制上下叠加的字母PS字样,裙部下摆到膝盖,衣部和裙部内配有一体的吊带白色背心内衬,吊带白色背心内衬下摆到大腿中部,从而利用束腰绳及束腰绳通道达到可以束腰的目的,但该实用新型采用的束腰方案会给人腰部特别是束腰绳打结处带来较大的束缚感,在达到束腰目的的同时会令穿着者感到不适。

有基于此,作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束腰外套,通过该外套起到束腰功能的同时会让穿着者穿着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束腰外套,包括外套本体,所述外套本体腰部设有束腰皮带通道,束腰皮带通道内有两端在通道外部的束腰皮带,所述外套本体前部设置有独立的束腰件,束腰件上部两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机构,皮带两端同时与连接机构连接进行束腰。

采用上述结构,束腰皮带两端同时与单独的束腰件连接从而达到束腰的目的,这样连接点就有两处,相比只有一处连接点,将连接张力一分为二,且张力均匀分布在束腰件上,可避免单独一处产生紧迫的束缚感,同时束腰皮带有一定的宽度,相比束腰绳,单位面积对人体造成的压强更小,可使该装置在起到束腰的同时令穿着者感到更加舒适。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机构为皮带扣,皮带扣上有皮带扣针,所述束腰皮带两端上有与皮带扣针粗细一致的皮带孔。

采用上述结构,将束腰皮带两端分别穿过皮带扣,使用皮带扣上的皮带扣针通过束腰皮带上的皮带孔,便可将束腰皮带与束腰件连接紧密,即使穿着者在剧烈运动时也不会松开,相比其他连接方式更加稳固。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束腰件上还设置有皮带袢,皮带袢与皮带扣在同一高度且相比皮带扣更加靠近束腰件中心。

采用上述结构,皮带与皮带扣上的皮带扣针结合后再穿过皮带袢,可使皮带两端与束腰件结合更加紧密,不会发生皮带扣针与皮带孔松脱的情况。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束腰件为中宽外窄且中心对称的条状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束腰件能将两端皮带作用在其上部的拉力均匀分散,同时中间较宽,不会在穿着者肚子上产生束缚感。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束腰皮带及束腰件均为牛皮材质。

采用上述结构,牛皮材质较厚且具有柔软性高的特点,可在束腰的同时让穿着者更加舒适,同时牛皮材质易于保养,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套本体为羊毛材质。

采用上述结构,使外套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弹性,同时更有质感,面料光泽度更加自然柔和,使外套更显高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兼顾束腰的同时让穿着者穿着舒适;

2.束腰件的设置让衣服款式更加新颖,更加时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施例束腰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1.外套本体;2.皮带通道;3.皮带;4.皮带孔;5.束腰件;6.皮带扣;7.皮带袢;8.皮带扣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束腰外套,如图1-2所示:包括羊毛材质的外套本体1,外套本体1腰部设有束腰皮带通道2,束腰皮带通道2内有两端在通道外部的束腰皮带3,束腰皮带3两端上有皮带孔4,所述外套本体1前部单独设置有中宽外窄且中心对称的条状束腰件5,束腰件5上对称设置有两皮带扣6及皮带袢7,皮带袢7与皮带扣6在同一高度且相比皮带扣6更加靠近束腰件5对称中心,皮带扣6上有粗细和皮带孔4对应的皮带扣针8,皮带3两端可通过调节皮带孔4同时与束腰件5上的皮带扣针8连接并穿过皮带袢7进行束腰,所述束腰皮带3及束腰件5均为牛皮材质。

综上,该束腰外套相比普通直接通过束腰绳束腰的外套,单独使用了一个束腰件,皮带通过束腰皮带通道后两端分别与束腰件上部两侧对称设置的皮带扣进行连接,然后再穿过皮带袢,如此可将连接张力均匀的分散在束腰件上,而不会像普通的束腰外套集中在身体上的一个地方,不会对人体一个部位产生压迫和束缚感,束腰件牛皮的材质及中宽外窄且中心对称的结构会让穿着者感觉更加柔软及舒适,羊毛材质的外套本体与会让穿着者穿着更加保暖,更加舒适,同时单独束腰件的设置更让衣服款式别具一格,使衣服显得更加新颖,更加时尚,特别适合在时尚服装界进行推广。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