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1770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背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背包。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式各样的背包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一般的,背包仅具有装载、储存和携带物品的作用,功能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多功能背包,该多功能背包能够实现桌凳组合,功能多样,实用性强。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功能背包,包括背包本体、折叠凳和与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面匹配的盖板,所述折叠凳设置在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面,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面位于所述折叠凳上方的边缘为第一边缘,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边缘对应的边缘与所述背包本体的所述第一边缘连接,所述盖板的其他边缘与对应的所述背包本体背面的其他边缘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凳包括外管支撑腿、内管支撑腿和第一座垫,所述内管支撑腿的中部与所述外管支撑腿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座垫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管支撑腿的上端、外管支撑腿的上端连接,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面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的边缘为第二边缘,所述外管支撑腿的下端与所述背包本体的所述第二边缘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功能背包还包括加固连接件,所述第一边缘为所述背包本体的上边缘,所述第二边缘为所述背包本体的下边缘,所述背包本体的上端面上设有背包提手,所述盖板包括第一面板以及与所述第一面板连接的第二面板,所述第一面板远离所述第二面板的一端与所述背包本体的第一边缘固定连接,所述折叠凳的内管支撑腿的上端通过所述加固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面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面板远离所述第一面板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件,所述背包本体的上端面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配合固定的第二固定件,所述背包本体的正面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配合固定的第三固定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板的外侧设有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二面板的外侧设有第二缓冲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功能背包还包括两根呈“L”型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顶住所述第二缓冲垫,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设有第一魔术贴,所述第一面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魔术贴配合的第二魔术贴,所述背包本体的上端面沿横向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魔术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包本体的下端面的内侧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下端面的后侧边缘或前侧边缘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面边缘设有一圈容纳层,所述容纳层与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面形成容纳所述折叠凳的空间,所述盖板的一个边缘与所述容纳层的对应边缘连接,所述盖板的其他边缘与对应的所述容纳层的其他边缘可拆卸连接,所述背包本体正面的内侧边缘设有加固钢线,所述背包本体背面的内侧边缘设有加固钢线,所述容纳层远离所述背包本体的边缘设有加固钢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凳还包括靠背配件,所述靠背配件包括第二座垫、靠背垫、靠背支撑架,所述第二座垫与所述第一座垫匹配,所述第二座垫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管支撑腿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座垫的第二端与所述靠背垫连接,所述靠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靠背垫远离所述第二座垫的背面,所述靠背支撑架的下部伸出所述靠背垫并能够延伸至所述内管支撑脚的内侧,所述内管支撑脚上设有用于防止所述靠背支撑架后倒的干涉支撑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干涉支撑件包括两根干涉杆,所述内管支撑脚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根所述干涉杆,所述靠背垫的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布筒,所述靠背支撑架呈倒“U”型,所述靠背支撑架的两个侧臂分别安装在所述安装布筒内,两个所述侧臂的下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内管支撑脚的内侧,对应侧的所述干涉杆位于所述侧臂远离所述背包本体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靠背垫的上端两侧还分别设有固定连接件,当所述靠背配件合拢收纳时,所述固定连接件用于固定所述靠背垫与所述第二座垫。

可以理解,其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用于区分对象,但这些对象不受这些术语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所述多功能背包,背包本体的背面设置有折叠凳和盖板,折叠凳能够相对于背包本体折叠展开或折叠收拢,便于使用者坐下休息或折叠收纳,通过在背包本体的背面设置盖板,且盖板与所述第一边缘对应的边缘与所述背包本体的第一边缘连接,盖板的其他边缘与对应的所述背包本体背面的其他边缘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折叠凳收拢时,盖板能够与背包本体连接实现对折叠凳的收纳和隐藏,当折叠凳展开时,将盖板沿着第一边缘旋转使盖板搭在背包本体上,此时,盖板位于折叠凳的上方,可形成为桌板,实现桌凳组合,功能多样,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四;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五;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六;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七;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八;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九;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十;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十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十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背包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十三。

附图标记说明:

100、背包本体,110、背包提手,120、第二固定件,130、第三固定件,140、第三魔术贴,150、支撑板,160、支撑脚垫,170、容纳层,180、加固钢线,190、背带,200、折叠凳,210、外管支撑腿,220、内管支撑腿,230、第一座垫,240、第四魔术贴,250、靠背配件,251、第二座垫,252、靠背垫,253、靠背支撑架,254、干涉支撑件,255、固定连接件,300、盖板,310、第一面板,320、第二面板,330、第一固定件,340、第二魔术贴,350、第五魔术贴,400、加固连接件,500、第一缓冲垫,600、第二缓冲垫,700、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中出现的上、下等方位用语,是以所述背包本体位于正常使用的竖直状态时放置于地面上的姿态为参考,而不应该认为具有限制性。

如图1、图2所示,包括背包本体100、折叠凳200和与所述背包本体100的背面匹配的盖板300,所述折叠凳200设置在所述背包本体100的背面,所述背包本体100的背面位于所述折叠凳200上方的边缘为第一边缘,所述盖板300与所述第一边缘对应的边缘与所述背包本体100的所述第一边缘连接,所述盖板300的其他边缘与对应的所述背包本体100背面的其他边缘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300与所述背包本体100可以通过拉链连接、纽扣连接、卡扣连接、魔术贴连接等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

所述多功能背包,背包本体100的背面设置有折叠凳200和盖板300,折叠凳200能够相对于背包本体100折叠展开或折叠收拢,便于使用者坐下休息或折叠收纳,通过在背包本体100的背面设置盖板300,且盖板300与所述第一边缘对应的边缘与所述背包本体100的第一边缘连接,盖板300的其他边缘与对应的所述背包本体100背面的其他边缘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折叠凳200收拢时,盖板300能够与背包本体100连接实现对折叠凳200的收纳和隐藏,当折叠凳200展开时,将盖板300沿着第一边缘旋转使盖板300搭在背包本体100上,此时,盖板300位于折叠凳200的上方,可形成为桌板,实现桌凳组合,功能多样,实用性强。

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叠凳200包括外管支撑腿210、内管支撑腿220和第一座垫230,所述内管支撑腿220的中部与所述外管支撑腿210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座垫2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管支撑腿220的上端、外管支撑腿210的上端连接,所述背包本体100的背面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的边缘为第二边缘,所述外管支撑腿210的下端与所述背包本体100的所述第二边缘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外管支撑腿210的下端与背包本体的第一边缘连接,折叠凳200能够固定在背包本体100上,通过旋转外管支撑腿210与内管支撑腿220,能使得折叠凳相对于背包本体折叠展开或折叠收拢,操作方便。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管支撑腿210的下端与所述背包本体100的背面的第二边缘可以采用魔术贴连接的方式,既能够实现折叠凳200与背包本体100的固定,又不会影响折叠凳200的收拢或展开,且装拆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多功能背包还包括加固连接件400,所述第一边缘为所述背包本体100的上边缘,所述第二边缘为所述背包本体100的下边缘,所述背包本体100的上端面上设有背包提手110,所述盖板300包括第一面板310以及与所述第一面板310连接的第二面板320,所述第一面板310远离所述第二面板320的一端与所述背包本体100的第一边缘固定连接,所述折叠凳200的内管支撑腿220的上端通过所述加固连接件400与所述第一面板31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面板320与所述第一面板310转动连接,第二面板320可以相对于第一面板310转动。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边缘为所述背包本体100的上边缘,所述第二边缘为所述背包本体100的下边缘,当所述折叠凳200折叠展开置于地面上时,所述背包本体100刚好位于正常使用状态时的竖立姿态,便于使用者的操作;如图3、图4所示,通过将盖板300拆分为第一面板310与第二面板320,可将第一面板310沿着第一边缘旋转,并折叠第二面板320使第二面板320远离第一面板310的一端抵住所述背包提手110,第二面板320通过背包提手110产生的支撑干涉而稳固支撑第一面板310,使第一面板310能够形成折叠凳200的靠背,使用者坐在所述折叠凳200上时有靠背,使用舒适,体验好;此外,如图2、图5所示,也可将第一面板310直接旋转搭在背包本体100的上端面上,第二面板320则搭在背包本体100的前面,进而第一面板310可以形成桌板,与折叠凳200形成桌凳组合;此外,通过设置加固连接件400,使用者坐在折叠凳200上时,加固连接件400能够联接第一面板310和折叠凳200,在折叠凳200的外管支撑腿210也固定的情况下,折叠凳200的上部通过反作用力,可让使用者、折叠凳200以及第一面板310形成的靠背为一体结构,结构稳固,使用舒适。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固连接件400可以为织带、织布等,结构较轻较软,使用舒适,且能起到好的联接作用。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5所示,所述第二面板320远离所述第一面板310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件330,所述背包本体100的上端面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件330配合固定的第二固定件120,所述背包本体100的正面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件330配合固定的第三固定件130。采用上述结构,第二面板320抵在背包本体100的上端面上时,不仅可以通过背包提手110进行干涉支撑,也可通过第一固定件330与第二固定件120配合,与背包本体100的上端面固定,进而对第一面板310进行支撑;当第一面板310形成桌板时,第二面板320搭在背包本体100的正面上时,通过第一固定件330与第三固定件130配合,使第二面板320与背包本体100的正面固定,进而可提高第一面板310形成的桌板的稳定性。

具体的,所述第一固定件330、第二固定件120、第三固定件130可以为相互配合魔术贴、纽扣结构、卡扣结构、磁铁结构、按扣结构等。当所述第一固定件330、第二固定件120、第三固定件130为魔术贴配合时,所述第一固定件330、第二固定件120、第三固定件130均包括魔术贴毛面和魔术贴勾面,魔术贴毛面和魔术贴勾面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可撕开,第一固定件330与第二固定件120配合、第一固定件330与第三固定件130配合时,通过对应撕开各魔术贴的外层即可实现配合粘贴。采用上述结构,当第二面板320无需与背包本体100固定配合时,魔术贴勾面与魔术贴毛面为粘紧状态,结构美观,不会与外界环境产生干扰;当第二面板320需要与背包本体100固定配合时,撕开对应的各魔术贴的外层即可实现配合,操作方便。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外管支撑腿210的上端设有第四魔术贴240,所述第一面板310远离所述第二面板320的一端内侧设有第五魔术贴350,当所述折叠凳200收拢时,所述外管支撑腿210的上端能够与第一面板310实现固定,结构稳固。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面板310的外侧设有第一缓冲垫500,所述第二面板320的外侧设有第二缓冲垫600。所述第一面板310的外侧、第二面板320的外侧是指所述盖板300与背包本体100处于连接状态时,位于外面的一侧。通过设置第一缓冲垫500、第二缓冲垫600,当使用者背着背包本体100时,第一缓冲垫500和第二缓冲垫600直接与使用者的背部接触,使用者的背部不会碰到盖板300,使用舒适;当第二面板320通过背包提手110进行支撑干涉时,第一缓冲垫500与第二缓冲垫600之间也能够相互干涉,结合背包提手110的干涉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第一面板310形成的靠背的稳定性;此外,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面板320也可以直接搭在第一座垫230上,进而,设置有第二缓冲垫600的第二面板320可形成较为舒适的座垫,第一面板310可形成靠背,使用者使用折叠凳200时更加舒适,体验更好。具体的,所述第一缓冲垫500、第二缓冲垫600可以为海绵软垫,缓冲性好,透气舒适。

本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所述多功能背包还包括两根呈“L”型的支撑杆700,所述支撑杆700的第一端顶住所述第二缓冲垫600,所述支撑杆700的第二端设有第一魔术贴,所述第一面板310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魔术贴配合的第二魔术贴340,所述背包本体100的上端面沿横向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魔术贴140。采用上述结构,可将第一面板310与第二面板320作为一个整体旋转至一定角度,将两根支撑杆700的第二端与第一面板310分离,并将两根支撑杆700上的第一魔术贴分别与背包本体100上对应侧的第三魔术贴140粘贴,两根支撑杆700即可对第一面板310与第二面板320进行支撑,进而形成高背躺椅。本实施的多功能背包不仅能够变形为桌板、中背躺椅,还能变形形成高背躺椅,功能性强,实用性强,使用舒适。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魔术贴、第二魔术贴和第三魔术贴的设置形式可以与上述第一固定件为魔术贴时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板310的外侧沿横向方向设有两个所述第一缓冲垫500,所述第二缓冲垫600设置在所述第二面板320的中部,两根所述支撑杆700对称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缓冲垫500之间,结构布置合理,支撑杆700的布置不会影响使用者对本实施例的多功能背包的背负。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所述背包本体100的下端面的内侧设有支撑板150,所述支撑板150的一端与所述下端面的后侧边缘或前侧边缘连接。所述支撑板150的一端与下端面的前侧边缘或后侧边缘连接,进而,所述支撑板150的一端能够相对于下端面的后侧边缘或前侧边缘旋转。本实施例中,内侧是指位于所述背包本体100的储物空间内部的一侧。通过设置支撑板150,能对背包本体100的下端面进行有效支撑,进而能够提高整个背包本体100结构的稳定性,并加强背包本体100的整体强度;此外,支撑板150的一端能够相对于下端面的后侧边缘或前侧边缘旋转,当无需使用盖板300时,可将支撑板150旋转至与背包本体100的背面或正面相贴,进而不会影响背包本体100的收纳及压缩,且便于该产品不使用时的储存及运输。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背包本体100的上端面的内侧或/和侧端面的内侧也设置可旋转的支撑板150。进而,当所述盖板300变形为桌板、中背躺椅或高背躺椅时,能够更好地对盖板300进行支撑,更好的加强背包本体100的整体强度。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150可以为轻质硬板,既能起到较好的支撑加固作用,又不会增加本实施例的背包本体100的重量。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背包本体100的下端面的外侧还设有支撑脚垫160,可进一步加强所述背包本体100的强度,并让所述背包本体100可以有型放置,不用担心将背包本体100的下端面弄脏。所述背包本体100还包括背带190,所述背带190设置在所述背包本体100的背面,便于使用者背负本实施例的多功能背包。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背包本体100的背面边缘设有一圈容纳层170,所述容纳层170与所述背包本体100的背面形成容纳所述折叠凳200的空间,所述盖板300的一个边缘与所述容纳层170的对应边缘连接,所述盖板300的其他边缘与对应的所述容纳层170的其他边缘可拆卸连接,所述背包本体100正面的内侧边缘设有加固钢线180,所述背包本体100背面的内侧边缘设有加固钢线180,所述容纳层170远离所述背包本体100的边缘设有加固钢线180。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固钢线180可以为轻质钢线,既能起到较好的加固作用,又不会增加本实施例的背包本体100的重量。通过在背包本体100上设置加固钢线180,加固钢线180结合支撑板150,能够让背包本体100体保持硬朗的外形,不会软塌,同时可保证背包本体100结构的稳固性,使本实施例的多功能背包能够实现相对稳固的桌椅家具功能。

进一步的,如图11、图12所示,所述折叠凳200还包括靠背配件250,所述靠背配件250包括第二座垫251、靠背垫252、靠背支撑架253,所述第二座垫251与所述第一座垫230匹配,所述第二座垫251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管支撑腿210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座垫251的第二端与所述靠背垫252连接,所述靠背支撑架253设置在所述靠背垫252远离所述第二座垫251的背面,所述靠背支撑架253的下部伸出所述靠背垫252并能够延伸至所述内管支撑脚220的内侧,所述内管支撑脚220上设有用于防止所述靠背支撑架253后倒的干涉支撑件254。采用上述结构,所述靠背配件250可形成稳固的靠背,即本实施例的折叠凳200自身也可以形成靠背,使用者使用方便舒适;此外,也可旋转第一面板310与第二面板320,使得第二面板320搭在所述靠背垫252上,则所述靠背垫252也能够与所述第一面板310、第二面板320配合形成更加稳固的中背靠背,结合第二面板320上的第二缓冲垫600,使用更加舒适。如图13、图14所示,当无需使用所述靠背配件250时,可将所述靠背支撑架253的下部从内管支撑脚220中拉出,将所述靠背垫252与靠背支撑架253一起旋转至与所述第二座垫251叠合,然后将所述靠背配件250沿所述第二座垫251的第一端旋转,使得整个靠背配件250悬挂在所述外管支撑腿210上,即可像普通没有靠背的折叠凳200一样使用,也便于实现整个折叠凳200的折叠收拢。通过设置第二座垫251的第一端与外管支撑腿210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的靠背配件250通过第二座垫251的第一端与所述折叠凳200实现可拆卸连接,装拆方便,便于收纳。具体的,第二座垫251的第一端可通过织布绑带或魔术贴绑带实现与外管支撑腿210的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干涉支撑件254包括两根干涉杆,所述内管支撑脚220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根所述干涉杆,所述靠背垫252的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布筒,所述靠背支撑架253呈倒“U”型,所述靠背支撑架253的两个侧臂分别安装在所述安装布筒内,两个所述侧臂的下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内管支撑脚220的内侧,对应侧的所述干涉杆位于所述侧臂远离所述背包本体100的一侧。采用上述结构,靠背支撑架253结构简单,通过插入安装布筒中即可实现安装,安装便捷;干涉支撑件254结构简单,干涉支撑件254与内管支撑脚220的上端配合,能够有效锁住靠背支撑架253的下端,避免靠背垫252向后倒,对靠背垫252起到很好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垫252内设有海绵及轻质硬板,结构稳固、使用舒适。所述靠背支撑架253的上部通过魔术贴与所述靠背垫252连接,魔术贴配合安装布筒,靠背支撑架253能够稳固的设置在所述靠背垫25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垫252的上端两侧还分别设有固定连接件255,当所述靠背配件250合拢收纳时,所述固定连接件255用于固定所述靠背垫252与所述第二座垫251。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靠背配件250合拢收纳时,靠背垫252与第二座垫251可通过固定连接件255实现固定,结构稳固。具体的,所述固定连接件255可以为织布绑带或魔术贴绑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