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3527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属于智能工业手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手套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工作业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穿戴手套进行工作,能够有效实现针对手的保护,尤其在工业生产中所佩戴的工业手套,并且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高精密的工业仪器或工业机器,众所周知,机器工作最怕的就是其表面灰尘的聚集,一旦发生灰尘的聚集或覆盖,将大大影响工业机器的工作性能,因此,在生产这些工业机器的过程中,或是使用这些工业机器的过程中,人们都会考虑灰尘对其的影响,因此人们都会尽可能的杜绝灰尘的影响,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难免手套上会沾上灰尘,这就会影响针对高精密工业机器的操作,并且,现有工业用手套,为了实现更好的防护、保护效果,往往不透气,工作人员佩戴起来很不舒服,这同样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控制套透气结构设计的同时,针对手套本体表面设计电控除尘机构,能够有效保证手套本体表面洁净的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包括手套本体、控制套、手套衬底、导气管、微型气泵、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控制按钮、电机驱动电路;微型气泵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为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为控制按钮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为微型气泵进行供电;手套本体采用网孔透气材料制成,手套衬底采用不透气材料制成,手套衬底的形状、尺寸与手套本体的形状、尺寸相等,手套衬底位于手套本体的内侧,且手套衬底的边缘与手套本体内表面的边缘之间彼此位置相互对应进行密封连接,手套衬底与手套本体内表面之间构成排气腔体;控制套设置在手套本体的上表面,控制套内设置覆盖全部区域的换气腔体,设置贯穿换气腔体与手套本体内部空间的至少一个透气孔,控制套侧边上设置至少一个通孔,且各个通孔分别连通控制套外部空间与换气腔体内部空间;控制模块、电源、微型气泵和电机驱动电路固定设置在控制套内的换气腔体中,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微型气泵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微型气泵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控制按钮设置在控制套侧边的外表面上;微型气泵的进气孔位于换气腔体内,微型气泵的出气孔通过导气管与排气腔体内部空间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个透气孔阵列分布贯穿换气腔体与手套本体内部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型气泵的电机为无刷电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为纽扣电池。

本发明所述一种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所设计的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在手套本体上表面设计控制套,在控制套中设计侧边具有连通外部空间的通孔的换气腔体,并配合设计各个贯穿换气腔体与手套本体内部空间的透气孔,实现针对手套本体内空间的透气作用,有效保证了手套本体内空气的洁净,与此同时,针对由网孔透气材料制成的手套本体,引入不透气材料制成的手套衬底,与手套本体内侧面构成排气腔体,基于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针对微型气泵进行智能驱动控制,在微型气泵经导气管的作用下,实现针对手套本体表面的除尘作用,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手套本体表面的洁净;

(2)本发明所设计的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中,针对控制套上表面所设计的各个透气孔,进一步设计各个透气孔阵列分布贯穿换气腔体与手套本体内部空间,能够覆盖手套本体内更多的空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手套本体内部空间透气效果;

(3)本发明所设计的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中,针对微型气泵的电机,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使得本发明所设计的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具有高效的除尘透气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

(4)本发明设计的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单片机,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5)本发明设计的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中,针对电源,进一步设计采用纽扣电池,基于纽扣电池的体积,能够有效缩小控制套透气结构设计与手套本体电控除尘机构设计的整体占用空间,进而能够在获得高效除尘透气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了其与现有手套本体外观上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设计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设计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中电机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其中,1.手套本体,2.控制套,3.控制模块,4.电源,5.控制按钮,6.微型气泵,7.手套衬底,8.排气腔体,9.换气腔体,10.透气孔,11.通孔,12.导气管,13.电机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包括手套本体1、控制套2、手套衬底7、导气管12、微型气泵6、控制模块3,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的电源4、控制按钮5、电机驱动电路13;微型气泵6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3为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4经过控制模块3为控制按钮5进行供电,同时,电源4依次经过控制模块3、电机驱动电路13为微型气泵6进行供电;手套本体1采用网孔透气材料制成,手套衬底7采用不透气材料制成,手套衬底7的形状、尺寸与手套本体1的形状、尺寸相等,手套衬底7位于手套本体1的内侧,且手套衬底7的边缘与手套本体1内表面的边缘之间彼此位置相互对应进行密封连接,手套衬底7与手套本体1内表面之间构成排气腔体8;控制套2设置在手套本体1的上表面,控制套2内设置覆盖全部区域的换气腔体9,设置贯穿换气腔体9与手套本体1内部空间的至少一个透气孔10,控制套2侧边上设置至少一个通孔11,且各个通孔11分别连通控制套2外部空间与换气腔体9内部空间;控制模块3、电源4、微型气泵6和电机驱动电路13固定设置在控制套2内的换气腔体9中,如图2所示,电机驱动电路13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3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微型气泵6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微型气泵6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控制按钮5设置在控制套2侧边的外表面上;微型气泵6的进气孔位于换气腔体9内,微型气泵6的出气孔通过导气管12与排气腔体8内部空间相连通。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在手套本体1上表面设计控制套2,在控制套2中设计侧边具有连通外部空间的通孔11的换气腔体9,并配合设计各个贯穿换气腔体9与手套本体1内部空间的透气孔10,实现针对手套本体1内空间的透气作用,有效保证了手套本体1内空气的洁净,与此同时,针对由网孔透气材料制成的手套本体1,引入不透气材料制成的手套衬底7,与手套本体1内侧面构成排气腔体8,基于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13,针对微型气泵6进行智能驱动控制,在微型气泵6经导气管12的作用下,实现针对手套本体1表面的除尘作用,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手套本体1表面的洁净。

基于上述设计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本发明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优选技术方案:针对控制套2上表面所设计的各个透气孔10,进一步设计各个透气孔10阵列分布贯穿换气腔体9与手套本体1内部空间,能够覆盖手套本体1内更多的空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手套本体内部空间透气效果;而且针对微型气泵6的电机,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使得本发明所设计的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具有高效的除尘透气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并且针对控制模块3,进一步设计采用单片机,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不仅如此,针对电源4,进一步设计采用纽扣电池,基于纽扣电池的体积,能够有效控制控制套2透气结构设计与手套本体1电控除尘机构设计的整体占用空间,进而能够在获得高效除尘透气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了其与现有手套本体1外观上的一致性。

本发明设计了工业除尘透气式手套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体包括手套本体1、控制套2、手套衬底7、导气管12、微型气泵6、单片机,以及分别与单片机相连接的纽扣电池、控制按钮5、电机驱动电路13;微型气泵6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3为单片机相连接;纽扣电池经过单片机为控制按钮5进行供电,同时,纽扣电池依次经过单片机、电机驱动电路13为微型气泵6进行供电;手套本体1采用网孔透气材料制成,手套衬底7采用不透气材料制成,手套衬底7的形状、尺寸与手套本体1的形状、尺寸相等,手套衬底7位于手套本体1的内侧,且手套衬底7的边缘与手套本体1内表面的边缘之间彼此位置相互对应进行密封连接,手套衬底7与手套本体1内表面之间构成排气腔体8;控制套2设置在手套本体1的上表面,控制套2内设置覆盖全部区域的换气腔体9,设置贯穿换气腔体9与手套本体1内部空间的至少一个透气孔10,各个透气孔10阵列分布设置,控制套2侧边上设置至少一个通孔11,且各个通孔11分别连通控制套2外部空间与换气腔体9内部空间;微型气泵6的电机为无刷电机,单片机、纽扣电池、微型气泵6和电机驱动电路13固定设置在控制套2内的换气腔体9中,电机驱动电路13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单片机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微型气泵6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微型气泵6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单片机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单片机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控制按钮5设置在控制套2侧边的外表面上;微型气泵6的进气孔位于换气腔体9内,微型气泵6的出气孔通过导气管12与排气腔体8内部空间相连通。实际应用中,工作人员将手套本体1戴在手上,在工作操作过程当中,基于控制套2侧边所设计各个连通控制套2外部空间与换气腔体9内部空间的各个通孔11,外部空间中的空气就会由该各个通孔11进入换气腔体9当中,并阵列分布设置、贯穿换气腔体9与手套本体1内部空间的各个透气孔10,则换气腔体9中的空气即可由该各个透气孔10进入手套本体1内部空间,实现针对手套本体1内部空间空气的透气作用,最大限度保证手套本体1内空间空气的清爽洁净;与此同时,当工作人员者发现手套本体1表面沾有灰尘时,只需触动设置位于控制套2侧边表面上的控制按钮5,即可向与之相连接的单片机发出控制指令,接着再由单片机经电机驱动电路13向与之相连接的微型气泵6发出相应控制指令,其中,单片机首先向电机驱动电路13发送控制命令,电机驱动电路13根据所接收到的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并继续将所生成的控制指令发送给与之相连接的微型气泵6,控制微型气泵6工作设计时长后,自动停止工作,在微型气泵6工作设计时长的过程中,微型气泵6的进气孔由换气腔体9吸取气体,再由出气孔径导气管12进入由手套衬底7与手套本体1内表面之间构成的排气腔体8当中,由于手套本体1采用网孔透气材料制成,手套衬底7采用不透气材料制成,则进入排气腔体8中的气体会继续由手套本体1向外排出,由此针对手套本体1表面上的灰尘实现了除尘效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