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8724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拉锁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拉头。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拉链由品种单一功能向多品种多规格综合功能发展,拉头的结构也从简单构造到今天的精巧美观,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拉链的多元化应用,为满足不同状态下的使用需求,对拉头功能性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

现有技术中,无锁拉链上的拉头包括拉头本体、帽盖和拉片,使用者通过拉动拉片来带动拉头本体移动,达到开合拉链的目的;现有技术中,拉片为外挂式配件,目的是让使用者在拉头上有一施力点,能更方便顺畅的使用拉链。

然而你,在家纺、运动、服装面料趋势、户外需求等的使用状态中,拉片的存在反而会让消费者产生使用上的不方便、困扰现象;例如,在家纺品类中,如被套、枕套、儿童睡袋中的拉链大多使用外挂式的拉片,这种拉片往往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者的摆动而产生晃动,进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干扰、不舒适、甚至搁到使用者,让使用者无法真正享受睡眠带来的舒适感。

因此,如何提高拉头的使用舒适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头,该拉头可以有效解决外挂式拉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晃动对使用者造成干扰与不舒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拉头,包括拉头本体和拉片,所述拉头本体的周向设有与所述拉片的尺寸相符的轨道槽,所述拉片上设有可沿所述轨道槽滑动的连接部,所述拉片可滑动至所述轨道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拉头本体包括用于与拉链连接的拉合部以及用于容纳所述拉片的容纳部,所述轨道槽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周向侧面,所述容纳部远离所述拉合部的一面为平面。

优选的,所述轨道槽的前后端部均设有用于防止所述连接部滑出的阻挡部。

优选的,所述轨道槽的两侧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拉片呈u型扁平状结构,并且所述拉片的形状与所述拉头本体的轮廓形状相同。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拉片的端部,并且所述连接部呈圆柱形,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轨道槽的延伸方向。

优选的,所述拉片上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位置设有凸起卡点,所述轨道槽内设有可在所述拉片滑入所述轨道槽内后与所述凸起卡点配合卡接的凹下卡槽。

优选的,所述拉片的左侧和右侧以及上部和下部均设有凸起卡点,所述轨道槽内的左侧和右侧以及上部和下部均设有凹下卡槽。

本发明所提供的拉头,包括拉头本体和拉片,所述拉头本体的周向设有与所述拉片的尺寸相符的轨道槽,所述拉片上设有可沿所述轨道槽滑动的连接部,所述拉片可滑动至所述轨道槽的内部。该拉头,通过在所述拉头主体上设置所述轨道槽,并且,通过将所述拉片滑动至所述轨道槽内,使得所述拉片在使用状态时,处于所述轨道槽的外侧,在未使用状态时,可收纳至所述轨道槽的内部,既能避免拉片外挂,防止晃动,同时,由于所述轨道槽的位置设置,使所述拉头本体的上盖为平面,让拉头更简洁、小巧。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拉片上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位置设有凸起卡点,所述轨道槽内设有可在所述拉片滑入所述轨道槽内后与所述凸起卡点配合卡接的凹下卡槽。上述设置,通过所述凸起卡点与所述凹下卡槽的设置,可以实现所述拉片与所述轨道槽的卡接,防止所述拉片从所述轨道中脱出,使用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拉头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拉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拉头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未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拉头中拉片与拉头本体的卡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拉头中拉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拉头中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拉头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过程结构示意图;

其中:1-拉头本体、2-轨道槽、3-拉片、4-凸起卡点、5-凹下卡槽、6-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拉头,该拉头能够有效的避免晃动,使拉头的结构更加简洁,用户体验更佳。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7,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拉头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拉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拉头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未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拉头中拉片与拉头本体的卡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拉头中拉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所示拉头中拉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拉头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过程结构示意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拉头包括拉头本体1和拉片3,使用者在拉动拉片3的过程中,带动拉头本体1移动,拉头本体1安装在拉链上,拉头本体1在移动过程中,实现对拉链的拉开和拉合过程。

进一步,拉头本体1的周向设有与拉片3的尺寸相符的轨道槽2,并且,拉片3上设有可沿轨道槽2滑动的连接部6,拉片3可滑动至轨道槽2的内部。

该拉头,通过在拉头主体上设置轨道槽2,并且,通过将拉片3滑动至轨道槽2内,使得拉片3在使用状态时,处于轨道槽2的外侧,在未使用状态时,可收纳至轨道槽2的内部,既能避免拉片3外挂,防止晃动,同时,由于轨道槽2的位置设置,使拉头本体1的上盖为平面,让拉头更简洁、小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拉头本体1包括用于与拉链连接的拉合部以及用于容纳拉片3的容纳部,轨道槽2设置在容纳部的周向侧面,具体的,拉合部位于容纳部的下方,容纳部远离拉合部的一面优选为平面。

上述设置中,由于容纳部增加,使得拉片3与拉头本体1之间的连接,无需设置像现有技术中的凸台结构,拉头本体1上盖可以为一平面,让拉头更简洁,使用体验更佳。当然,容纳部远离拉合部的一面优选为平面,也可以为平滑的弧面或者曲面。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轨道槽2的前后端部均设有用于防止连接部6滑出的阻挡部。

具体的,如图7所示,当需要开启或关闭拉链时,将拉片3从轨道槽2中拉出,拉片3的连接部6会与阻挡部卡接,然后继续拉动拉片3,拉片3便可以带动拉头本体1移动,实现对拉链的开启或闭合,当需要反方向拉动拉头本体1时,则将拉片3摆动至竖直方向,如图7中第三个步骤的状态,平移拉片3即可将拉片3移动至拉头本体1的另一端,此时的阻挡部与拉片3的连接部6卡接,继续拉动拉片3,便可以实现对拉头本体1在反方向的移动;当拉链拉合完成后,将拉片3摆动至与轨道槽2的延伸方向平行,然后水平推动拉片3,便可以将拉片3推动至轨道槽2的内部,即该拉头的使用过程为:抽出拉片3→翻转拉片3→向上或向下拉动拉片3来带动拉头本体1运作从而达到开合拉链的目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拉片3呈u型扁平状结构,并且拉片3的形状与拉头本体1的轮廓形状相同,当然,拉片3的尺寸也应当与拉头本体1的轮廓尺寸相符,以保证拉片3在进入轨道槽2的内部后,拉片3可以拉头本体1的外周部相配合,使得整个拉头更加简洁。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连接部6位于拉片3的端部,并且连接部6呈圆柱形,连接部6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轨道槽2的延伸方向。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轨道槽2的两侧平行设置,方便拉片3的位置转换。具体的,拉片3呈弯折的杆状,拉片3的两个端部各设置有一个连接部6,两个连接部6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轨道槽2的延伸方向,并且,两个连接部6位置相对,两个连接部6之间的距离应当略大于轨道槽2中部的宽度,方便拉片3的滑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拉片3上远离连接部6的位置设有凸起卡点4,轨道槽2内设有可在拉片3滑入轨道槽2内后与凸起卡点4配合卡接的凹下卡槽5。

上述设置,通过凸起卡点4与凹下卡槽5的设置,可以实现拉片3与轨道槽2的卡接,防止拉片3从轨道中脱出,使用更加可靠。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拉片3的左侧和右侧以及上部和下部均设有凸起卡点4,轨道槽2内的左侧和右侧以及上部和下部均设有凹下卡槽5,即拉片3与轨道槽2之间共设置四个卡接位置,以保证拉片3与轨道槽2之间的卡接牢固。

本实施例所提供拉头,通过在拉头本体1上设置轨道槽2,形成导轨,并将隐藏式拉片3安装至轨道槽2上,可通过拉动隐藏式的拉片3来带动拉头本体1移动,既能避免外挂拉片3,同时由于结构的原因,使拉头本体1上盖为一平面,让拉头更简洁、小巧。

该拉头在使用完毕时,拉片3可推入轨道槽2中与拉头本体1融为一体,突破了传统外挂式拉片3的束缚,同时,通过在拉片3的尾端设置左右两颗凸起的凸起卡点4,并且,在拉头本体1的轨道槽2中设置凹下卡槽5,凸起卡点4与凹下卡槽5相互结合,以达到将拉片3固定在拉头本体1中的作用。同时,轨道槽2设置在拉头本体1的上半位置、轨道槽2的外部轮廓形状同拉头本体1的外轮廓形状相同。进一步,拉片3的整体结构呈现扁平状,中间空心,四周形状同拉头本体1的轮廓形状的几何结构,这样才能使得拉片3放置回轨道槽2时,两者会相吻合,让拉头的造型更加统一,并且,拉片3与轨道槽2之间的连接点为圆柱形,使拉片3在轨道中移动时更为顺畅。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拉头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