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滑性能的鞋底及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2276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具有防滑性能的鞋底及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类物品,具体说是一种具有防滑性能的鞋底及鞋。



背景技术:

防滑设计是鞋底设计的基本要素,目前一般通过在鞋底分布不同花纹的凸起或沟槽,来达到鞋底的防滑效果。就普通路况而言完全可以满足使用需求,但随着户外运动的流行,一般的鞋底花纹在野外复杂的路况环境下防滑的效果不理想,相应防滑花纹的耐磨效果也一般,容易导致鞋底磨损,在湿滑环境下,穿着者容易发生滑倒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滑性能的鞋底及鞋,能够满足户外运动使用对鞋底防滑与耐磨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

一种具有防滑性能的鞋底,包括鞋外底组件和鞋底中底组件,其中,鞋外底组件包括内部主表面和外部主表面,鞋底中底组件与所述鞋外底组件的内部主表面接合形成所述鞋底;鞋外底组件的外部主表面设置有至少1组第一楔形构件和至少1组第二楔形构件,分别设置于脚掌与鞋跟位置;每组的两个所述第一楔形构件或第二楔形构件沿所述鞋外底组件的纵向延伸方向呈左右对称排列,每个第一楔形构件或第二楔形构件的楔头均靠近所述鞋外底组件的纵向中心线设置;每个所述第一楔形构件或第二楔形构件的楔尾呈弧线状,且所述第一楔形构件的楔尾的弧线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楔形构件的楔尾的弧线弯曲方向相反。

优选地,鞋外底组件的外部主表面设置有多组所述第一楔形构件和多组所述第二楔形构件时,多个所述第一楔形构件或第二楔形构件的楔头依次沿着鞋外底组件的纵向中心线呈左右对称排列。

优选地,不同组的第一楔形构件的尺寸不同,不同组的所述第二楔形构件的尺寸也不同,均根据设置在鞋外底组件的位置确定。

优选地,第一楔形构件的楔尾的弧线弯曲方向为朝向第二楔形构件位置的方向,第二楔形构件的楔尾的弧线弯曲方向为朝向第一楔形构件位置的方向。

优选地,第一楔形构件和第二楔形构件的高度相同。

优选地,第一楔形构件和第二楔形构件的高度均为1mm到5mm。

优选地,第一楔形构件和第二楔形构件的中心均设置有凹面。

优选地,第一楔形构件和第二楔形构件的表面均设置有呈点阵排列的多个凸起结构。

优选地,第一楔形构件的楔头面积大于楔尾的面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滑性能的鞋,包括鞋面以及如上所述的鞋底,鞋底与鞋面固定接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请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在鞋外底组件的外部主表面的脚掌与鞋跟位置分别对应设置多组第一楔形构件和多组第二楔形构件,并且每组的两个楔形构件的楔头相对,多组楔形构件沿鞋外底组件的纵向延伸方向呈左右对称排列,第一楔形构件的楔尾的弧线弯曲方向与第二楔形构件的楔尾的弧线弯曲方向相反。由于在运动过程中脚后跟受力方向与前掌相反,鞋底的楔形构件通过这种排列方式,增加了鞋底在运动过程中的触地面积,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增强摩擦,达到防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的装配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外底组件的外部主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楔形构件平行于鞋外底组件方向的剖面图。

标号说明:

10–鞋;101-楔头;102-楔尾;103-凹面;104-凸起结构;11-楔形构件;1-鞋底外底组件;2-鞋底中底组件;3-鞋面;111-第一楔形构件;112-第二楔形构件;105-楔头;106-楔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具有防滑性能的鞋10,包括:鞋外底组件1、鞋底中底组件2以及鞋面3。其中,鞋外底组件1包括内部主表面和外部主表面,鞋底中底组件2与鞋外底组件1的内部主表面接合,鞋面3与鞋外底组件1和鞋底中底组件2固定。

请同时参阅图2、3,其中,图2为鞋外底组件1的外部主表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楔形构件11平行于鞋外底组件1方向的剖面图。

鞋外底组件1的外部主表面设置有至少1组第一楔形构件111和至少1组第二楔形构件112。其中,第一楔形构件111设置在鞋外底组件1的脚掌位置,第二楔形构件112设置在鞋外底组件1的脚跟位置。并且,每组第一楔形构件111包含两个第一楔形构件111,这两个第一楔形构件111沿鞋外底组件1的纵向延伸方向呈左右对称排列;每组第二楔形构件112包含两个第二楔形构件112,这两个第二楔形构件112沿鞋外底组件1的纵向延伸方向呈左右对称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鞋外底组件1的外部主表面设置有5组第一楔形构件111,5组第二楔形构件112。

进一步地,不同组的第一楔形构件111的尺寸不同,是根据其设置在鞋外底组件1的位置而确定的。例如,设置在鞋外底组件1脚掌中间位置的第一楔形构件111的尺寸会大于设置在鞋外底组件1脚尖位置的第一楔形构件111的尺寸。同样地,不同组的第二楔形构件112的尺寸也不同。

第一楔形构件111包括楔头101和楔尾102,其中,楔头101靠近鞋外底组件1的纵向中心线设置,且多个第一楔形构件111的楔头101依次沿着鞋外底组件1的纵向中心线排列设置。第二楔形构件112包括楔头105和楔尾106,楔头101靠近鞋外底组件1的纵向中心线设置,且多个第二楔形构件112的楔头105依次沿着鞋外底组件1的纵向中心线排列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楔形构件111的楔尾102呈弧线状,第二楔形构件112的楔尾106呈弧线状,楔尾102与楔尾106的弧线弯曲方向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楔尾102的弧线弯曲方向为朝向第二楔形构件112位置的方向,楔尾106的弧线弯曲方向为朝向第一楔形构件111位置的方向。

进一步地,第一楔形构件111的楔头101面积大于楔尾102的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楔形构件111和第二楔形构件112的高度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均为1mm到5mm。

第一楔形构件111在设计上有头大尾长的特点,楔头101所在位置为鞋底外底组件中线位置,在步行过程中鞋底主要受力位置为脚掌与脚跟中间部分,第一楔形构件111的楔头101面积大可以有效增强其耐磨性,楔尾102呈弧线状增加了鞋底在运动过程中的触地面积。运动过程中脚后跟起缓冲作用,受力方向与前掌相反,故鞋跟部第二楔形构件112的设置方向与其在脚掌设置的方向相反。楔形构件高度设置上不宜过低,过低达不到防滑效果,过高则容易在未磨损的状况下导致构件根部断裂,失去效果。鞋外底组件1需要使用耐磨材料,耐磨材料通常舒适度较差,鞋底中底组件2的设置可以通过材料选择的不同,增加鞋底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该第一楔形构件111的中心还设有凹面103,在摩擦过程中受挤压的楔形构件边缘可以通过中心的凹面103起到缓冲作用,减轻磨损。

进一步地,该第一楔形构件111的表面还设置有呈点阵排列的多个凸起结构104,细微的凸起可以增加楔形构件的表面摩擦力,起到增强防滑的效果。

第二楔形构件112的结构与第一楔形构件111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第二楔形构件112平行于鞋外底组件1方向的剖面图与图3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进一步地,鞋外底组件1与第一楔形构件111、第二楔形构件112,使用耐磨橡胶或硬质橡胶一次性铸模得到;鞋底中底组件2的材料可以选用EVA塑料或聚氨酯树脂。通过不同性能的材料配合,在保证鞋底有良好的防滑耐磨功能的同时,通过鞋底中底构件2的柔软材料作为缓冲,提高脚在穿着时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选择不同材质鞋面3,结合鞋外底组件1和鞋底中底组件2,制得防滑性与耐磨性俱佳的户外运动用鞋。

以上方案,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在鞋外底组件的外部主表面的脚掌与鞋跟位置分别对应设置多组第一楔形构件和多组第二楔形构件,并且每组的两个楔形构件的楔头相对,多组楔形构件沿鞋外底组件的纵向延伸方向呈左右对称排列,第一楔形构件的楔尾的弧线弯曲方向与第二楔形构件的楔尾的弧线弯曲方向相反。由于在运动过程中脚后跟受力方向与前掌相反,鞋底的楔形构件通过这种排列方式,增加了鞋底在运动过程中的触地面积,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增强摩擦,达到防滑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