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的专用病员裤的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9439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的专用病员裤的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的专用病员裤的改进结构,属于病员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留置导尿管术(retention catheterization)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在泌尿外科患者中,大多数患者需要留置导尿管。如:1.抢救危重、休克患者时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量尿比重,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2.为盆腔手术排空膀胱,使膀胱持续保持空虚状态,避免术中误伤;3.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后留置导尿管,便于引流和冲洗,并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促进伤口的愈合;4.为尿失禁或会阴部有伤口的患者引流尿液,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5.为尿失禁患者行膀胱功能训练。随着手术治疗技术的发展,现代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要求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然而,这些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都是穿着医院统一的普通病员服。由于没有合适的专门针对留置导尿管患者的裤子穿着,往往会对患者生活及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比如:患者下床活动时,需要用手携带引流袋,给患者行走带来诸多不便;在我院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常规用金属别针将引流袋固定在裤腿上,患者有被金属别针刺伤的风险。导尿管裸露在外且没有固定稳妥导致打折弯曲受压或者逆流,有感染的风险。有些患者因病情特殊,穿传统病员裤存在着穿脱不便,有时暴露肢体,既不美观,又影响自尊,同时易出现引流不畅和不方便观察病情和护理等缺点。同时,导尿管外露也使得容易受到患者扯动而造成导尿管脱落;现有技术中为了能够便于对引流袋进行观察往往会在裤子上加设透明观察窗,不能保护病人隐私;再者,传统的病员裤没有集尿装置,因此在某些情况时会给患者带来不便,例如更换留置导尿管时病人有可能泌尿而漏的到处都是,既不舒适有容易造成感染。如在中国专利CN 205658406 U中就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在使用中发现,如图1所示,病人的尿液会从内裤形的集尿装置7 的环形的拒水无纺布8边缘位置流出。究其原因,如图2所示,是因为单向渗透层71的渗透能力有限,病人的尿液不能快速透过单向渗透层71后通过引流段41迅速排出,从而导致大量尿液会在A区域聚积,当聚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从拒水无纺布8边缘位置流出。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因尿液不能快速透过单项渗透层而导致大量尿液聚积最终从拒水无纺布边缘位置流出的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的专用病员裤的改进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的专用病员裤改进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裤腰部、裤裆部以及有两条裤腿组成的裤腿部,在至少一条所述裤腿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导尿管的导尿管固定装置,并且在所述导尿管固定装置下方设置有用于放置引流袋的口袋;在所述裤裆部还设置有内裤形状的集尿装置作为内衬,所述集尿装置由内到外至少包括单向渗透层以及隔离层,所述单向渗透层用于尿液的单向渗透,所述隔离层用于阻止尿液向外渗透,导尿管能够连通至所述集尿装置用于将所述集尿装置收集到的尿液向外导出;

所述导尿管连接于一硬质的接头,所述接头固定于所述集尿装置上;所述接头包括外管以及内管,所述导尿管连接于所述外管的下端,所述外管的上端穿过所述隔离层从而连通于所述隔离层与所述单向渗透层之间的腔体;所述内管的下端插入到所述外管内部,并且所述内管外侧壁与所述外管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外管的内侧壁通过若干连接杆进行连接;所述内管的上端穿过所述单向渗透层。

在所述内管的上端设置有向径向外侧进行外翻的翻边结构。

若干所述连接杆在所述内管的周向上均匀分布。

所述外管的上端的外径大于下端的外径。

所述裤腰部的前正中线设置有从顶部延伸至裆部的中间开口,所述中间开口通过中间纽扣扣合。

所述裤腰部的顶端设置有松紧带,所述松紧带的一端设置有纽扣,另一端间隔设置有多个扣眼,能够根据病员腰围进行调整松紧。

所述导尿管固定装置包括缝制于所述裤腿外侧壁上用于导尿管穿过的固定管。

所述固定管的侧壁上设置有竖直延伸的侧开口,所述侧开口设置有粘扣结构并能够通过所述粘扣结构扣合。

所述集尿装置的下边缘设置有用于裹住病员的大腿根部的环形的拒水无纺布用于阻挡尿液渗漏,所述拒水无纺布为松紧结构从而能够紧密贴合在病员的大腿根部。

在所述口袋内设置有系带,所述系带用于系紧并悬挂所述引流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的专用病员裤的改进结构,由于在现有的病员裤的基础上增加了连接于导尿管的接头,并且接头上的外管能够将集尿装置收集的尿液向外排送至导尿管出去,接头上的内管能够直接将单向渗透层的远离隔离层一侧的尿液直接输送至导尿管,从而避免了尿液在集尿装置内侧聚积而导致侧漏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病员裤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集尿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有引流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集尿装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3-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的专用病员裤的改进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裤腰部1、裤裆部2以及有两条裤腿3组成的裤腿部,在至少一条所述裤腿3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导尿管4的导尿管固定装置,并且在所述导尿管固定装置下方设置有用于放置引流袋5的口袋6;在所述裤裆部2还设置有内裤形状的集尿装置7作为内衬,所述集尿装置7,如图6所示,由内到外至少包括单向渗透层71以及隔离层72,所述单向渗透层 71用于尿液的单向渗透,所述隔离层72用于阻止尿液向外渗透,导尿管4能够连通至所述集尿装置7用于将所述集尿装置7收集到的尿液向外导出,图中箭头方向为尿液渗透方向,尿液被收集到单向渗透层71以及隔离层72之间后被导尿管4引出。

所述导尿管4连接于一硬质的接头9,所述接头9的材质可以是硬质塑料,不易挤压变形,所述接头9固定于所述集尿装置上;所述接头9包括外管91以及内管92,所述导尿管4连接于所述外管91的下端,所述外管91的上端穿过所述隔离层72从而连通于所述隔离层72与所述单向渗透层71之间的腔体,用于将腔体内的尿液向外导出;所述内管92的下端插入到所述外管91内部,并且所述内管92外侧壁与所述外管91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管92的外侧壁与所述外管91的内侧壁通过若干连接杆93进行连接;所述内管92的上端穿过所述单向渗透层71。

在所述内管92的上端设置有向径向外侧进行外翻的翻边结构92a。

若干所述连接杆93在所述内管92的周向上均匀分布。

所述外管91的上端的外径大于下端的外径。

所述裤腰部1的前正中线设置有从顶部延伸至裆部的中间开口11,所述中间开口11通过中间纽扣12扣合。

所述裤腰部1的顶端设置有松紧带13,所述松紧带13的一端设置有纽扣 131,另一端间隔设置有多个扣眼132,能够根据病员腰围进行调整松紧。

所述导尿管固定装置包括缝制于所述裤腿3外侧壁上用于导尿管4穿过的固定管31。

所述固定管31的侧壁上设置有竖直延伸的侧开口,所述侧开口设置有粘扣结构311并能够通过所述粘扣结构扣合。

所述集尿装置7的下边缘设置有用于裹住病员的大腿根部的环形的拒水无纺布8用于阻挡尿液渗漏,所述拒水无纺布8为松紧结构从而能够紧密贴合在病员的大腿根部,避免尿液渗漏。

在所述口袋6内设置有系带61,所述系带61用于系紧并悬挂所述引流袋5。

所述口袋6的外侧开设有观察口,所述观察口上设置有拉锁62并能够通过所述拉锁62进行开合。

所述裤腿3的底端设置有松紧结构32。

所述导尿管4包括靠近留置于患者体内一端的留置段(图中未示出)以及连接于所述集尿装置7和所述引流袋5之间的引流段41,所述引流段41连接于所述接头9的外管91下端,所述引流段还设置有分支段42,所述分支段42由外向内依次穿过所述隔离层72和单向渗透层71后通过连接接口43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留置段,从而可以对集尿装置7、引流段41、分支段42以及引流袋5 整体进行更换而无需将已经置入体内的留置段拔出;在所述引流段41上设置有用于防止尿液回流的防回流阀44,用于防止尿液回流。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