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隔热式发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1964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隔热式发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烫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真空隔热式发热组件。



背景技术:

作为头发日常护理的常用设备之一,烫发设备已经成为众多女士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现有技术中的烫发设备大都包括握把及安装在握把上的发热组件构成,实际使用时,发热组件上的热量会经由热传导的方式传递到握把上,使得握把的外表面的温度较高,而温度较高的握把外表面极易烫伤使用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隔热式发热组件,有效避免发热体与握持壳之间因热传导而导致的握持壳外表面的温度较高,防止握持壳的外表面烫伤使用者,提升发热组件的使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真空隔热式发热组件,包括握持壳,装设于握持壳的发热体及导热板,发热体位于握持壳内,发热体发出的热量传递至导热板,握持壳设有基准面,导热板设有突伸出基准面的导热部,握持壳设有用于隔热的第一真空腔,第一真空腔与发热体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握持壳设有容置盲槽,容置盲槽自基准面凹设而成,发热体及导热板均容设于容置盲槽内,发热体位于导热板与第一真空腔之间。

优选地,所述导热板设有装设于握持壳的两个卡臂,两个卡臂位于导热部的同一侧,两个卡臂之间设有隔热板,发热体夹持于隔热板与导热部之间。

优选地,两个所述卡臂之间还容设有弹性预压件,弹性预压件抵接于隔热板,弹性预压件、发热体分别位于隔热板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真空隔热式发热组件还包括装设于握持壳的支架,两个卡臂均装设于支架,握持壳的一端设有定位槽,支架的一端设有用于突伸入定位槽内的定位柱,支架的另一端装设于握持壳的另一端。

优选地,两个所述卡臂彼此远离的一侧均设有滑槽,支架设有用于容设两个卡臂的导槽及突伸入导槽内的多个突块,多个突块用于分别突伸入两个卡臂的滑槽内,导热板自支架的一端滑入导槽内,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挡止导热板的挡板。

优选地,所述支架设有用于隔热的第二真空腔,第二真空腔、发热体分别位于隔热板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真空隔热式发热组件还包括加强片,支架采用塑料制成,加强片设有基部及与基部连接的片体部,基部装设于两个卡臂之间,片体部贴设于定位柱,定位槽用于收容定位柱及片体部。

优选地,所述导热板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导热齿,导热齿自导热部远离基准面的一端朝远离导热部的方向突设而成,任意两个导热齿之间的间隙均贯穿导热板。

优选地,所述握持壳包括握持部、与握持部连接的头部、装设于握持部的控制板及盖板部,发热体位于头部内,基准面、第一真空腔均设置于头部,握持部内设有凹槽,凹槽用于容设控制板,控制板与发热体电性连接,盖板部用于将控制板封装在凹槽内,发热体的一端装设于头部远离握持部的一端,盖板部将发热体的另一端压持在握持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实际使用时,使用者抓持握持壳,将头发缠绕在握持壳与导热部的外侧,发热体发出的热量传递至导热板的导热部,利用导热部散发的热量实现烫发,通过在握持壳上设置第一真空腔,相较于实心设置的握持壳,有效降低发热体经由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握持壳上的热量,从而降低握持壳的外表面的温度,防止握持壳的外表面烫伤使用者,提升发热组件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热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握持壳 2—发热体 3—导热板

4—容置盲槽 5—卡臂 6—隔热板

7—弹性预压件 8—支架 9—滑槽

11—加强片 12—定位柱 13—片体部

14—导热齿 15—握持部 16—头部

17—盖板部 18—凹槽 19—控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真空隔热式发热组件,包括握持壳1,装设在握持壳1上的发热体2及导热板3,发热体2位于握持壳1内,发热体2发出的热量传递至导热板3,例如,发热体2直接接触导热板3,本实施例中,握持壳1的导热系数远远小于导热板3的导热系数,例如,握持壳1采用绝缘塑料制成,导热板3采用铝合金或铜合金制成,握持壳1上设置有基准面,导热板3设置有突伸出基准面的导热部,握持壳1上设置有用于隔热的第一真空腔,第一真空腔与发热体2间隔设置。

实际使用时,使用者抓持握持壳1,将头发缠绕在握持壳1与导热部的外侧,然后启动发热组件的发热体2,发热体2发出的热量传递至导热板3的导热部,利用导热部散发的热量实现烫发,通过在握持壳1上设置第一真空腔,相较于实心设置的握持壳1,使得发热体2的热量尽可能全部传递至导热板3,有效降低发热体2经由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握持壳1上的热量,从而降低握持壳1的外表面的温度,防止握持壳1的外表面烫伤使用者,提升发热组件的使用性能。

所述握持壳1设有容置盲槽4,容置盲槽4自基准面凹设而成,发热体2及导热板3均容设在容置盲槽4内,发热体2位于导热板3与第一真空腔之间;将发热体2封装在握持壳1内,相较于发热体2露出握持壳1之外,一方面避免发热体2发出的热量扩散到空气中而损失,另一方面也防止使用者碰触到外露的发热体2而被烫伤。

所述导热板3设有装设在握持壳1上的两个卡臂5,本实施例中,两个卡臂5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两个卡臂5位于导热部的同一侧,两个卡臂5之间设置有隔热板6,隔热板6同样采用低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如绝缘塑料等,发热体2夹持在隔热板6与导热部之间。实际使用时,避免发热体2与握持壳1直接接触,进一步降低发热体2因热传导而传递到握持壳1上的热量,避免握持壳1的外表面温度因发热体2的热传导而过度升高。

两个所述卡臂5之间还容设有弹性预压件7,本实施例中,弹性预压件7采用弹性钢丝制成,弹性预压件7抵接在隔热板6上,避免弹性预压件7直接抵接在发热体2上致使发热体2损伤,弹性预压件7、发热体2分别位于隔热板6的两侧。实际使用时,弹性预压件7利用自身的弹性力经由隔热板6挤压发热体2,进而将发热体2紧紧抵接在导热板3上,使得发热体2发出的热量尽可能全部传递到导热板3上,提升发热体2发出热量的利用率。

所述真空隔热式发热组件还包括装设在握持壳1上的支架8,两个卡臂5均装设在支架8上,本实施例中,支架8同样采用低导热材料制成,握持壳1的一端设有定位槽,定位槽自握持壳1的外表面凹设而成,支架8的一端设有用于突伸入定位槽内的定位柱12,支架8的另一端装设在握持壳1的另一端上;通过增设支架8,避免导热板3与握持壳1直接接触,减少导热板3经由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握持壳1上的热量,降低握持壳1的外表面的温度。实际使用者,先将发热体2装入到两个卡臂5之间,然后将隔热板6装入到两个卡臂5之间,而后再将弹性预压件7装入到两个卡臂5之间,最后再将两个卡臂5装入到支架8上,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发热单元,随后即可将发热单元整体装入到握持壳1上,在使用过程中,便于对发热单元进行拆卸或组装。

两个所述卡臂5彼此远离的一侧均设有滑槽9,滑槽9自卡臂5的外表面凹设而成,本实施例中,滑槽9沿卡臂5的长度方向贯穿卡臂5,支架8上设置有用于容设两个卡臂5的导槽及突伸入导槽内的多个突块,多个突块用于分别突伸入两个卡臂5的滑槽9内,导热板3自支架8的一端滑入导槽内,支架8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挡止导热板3的挡板。实际组装时,将导热板3从支架8的一端装入滑槽9内,利用突块与滑槽9的配合,使得导热板3沿导槽滑动到支架8的另一端,直至导热板3抵接在挡板上,此时即可得知导热板3组装到正确位置,完成导热板3与支架8的组装。

所述支架8上设置有用于隔热的第二真空腔,第二真空腔、发热体2分别位于隔热板6的两侧,通过增设第二真空腔,降低导热板3传递到支架8上的热量经由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握持壳1上,进一步辅助降低握持壳1的外表面的温度。

所述真空隔热式发热组件还包括加强片11,支架8采用塑料制成,加强片11采用低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如陶瓷纤维等,加强片11设置有基部及与基部连接的片体部13,基部经由导热板3的一端装设在两个卡臂5之间,片体部13贴设在定位柱12上,定位槽用于收容定位柱12及片体部13。实际使用时,定位柱12与片体部13均装入到定位槽内,利用片体部13辅助增强定位柱12自身的强度,防止定位柱12因强度较低而折断。优选地,定位柱12设有扣块,片体部13设有用于容设扣块的扣孔,利用扣块与扣孔的配合,将片体部13贴设在定位柱12上,确保定位柱12与片体部13可以同步组入到定位槽内。

所述导热板3设置有彼此间隔的多个导热齿14,导热齿14自导热部远离基准面的一端朝远离导热部的方向突设而成,任意两个导热齿14之间的间隙均贯穿导热板3,优选地,多个导热齿14彼此平行设置,使用时,利用导热齿14增加导热部的面积,进而增大导热板3与头发的接触面积,缩短烫发所使用的时间,提升烫发效率。

所述握持壳1包括握持部15、与握持部15连接的头部16、装设在握持部15上的控制板19及盖板部17,容置盲槽4设置在头部16上,发热体2位于头部16的容置盲槽4内,基准面、第一真空腔均设置在头部16上,基准面为头部16的局部外表面,第一真空腔位于头部16内部,握持部15内设有凹槽18,凹槽18用于容设控制板19,控制板19与发热体2电性连接,控制板19调控发热体2的发热参数,盖板部17用于将控制板19封装在凹槽18内,发热体2的一端装设在头部16远离握持部15的一端上,盖板部17将发热体2的另一端压持在握持部15上,本实施例中,发热体2安装在支架8上,支架8的一端安装在头部16远离握持部15的一端上,盖板部17将支架8的另一端压持在握持部15上,盖板部17经由螺钉等固定在握持部15上。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