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扣结构、表带结构和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7485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表扣结构、表带结构和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表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扣结构、表带结构和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手表表扣一般采用针扣结构,其功能单一,仅能实现表带的扣合固定的作用。具体应用中,为了保证强度表带,表带上两个相邻孔眼(表带孔)之间的距离一般不会设计过近,往往会出现增加一个孔佩戴过紧,但减少一个孔佩戴过松的情况,不便于用户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表扣结构、表带结构和智能手表,其可表带孔的孔距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表带长度二次调节(微调节),以便于用户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表扣结构,包括表扣框,所述表扣框包括第一轴体、两个侧臂和一个底臂,两个所述侧臂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轴体和底臂的两端并形成具有内腔的闭合框架,所述两个侧臂之间还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二轴体,所述第二轴体与所述第一轴体平行设置且将所述闭合框架的内腔分隔为至少两个用于供表带穿过的隔腔,所述第一轴体转动连接有可以与所述第二轴体或/和所述底臂相接触的扣针。

可选地,所述扣针呈弧形跨过所述第二轴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轴体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臂。

可选地,所述第二轴体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臂。

可选地,所述第二轴体设置有一个,且所述第二轴体连接于所述侧臂中部处。

可选地,所述第二轴体或/和所述底臂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扣针的定位槽。

可选地,所述侧臂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两组连接孔,所述第二轴体的两端连接于任一组所述连接孔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轴体的两端设置有弹性伸缩杆,所述弹性伸缩杆卡入任一组所述连接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表带结构,包括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上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表带孔,所述第二表带连接有上述的表扣结构,所述表扣结构中的表扣框连接于所述第二表带的末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包括表盘,所述表盘连接有上述的表带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表扣结构、表带结构和智能手表,在表带孔间距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设第二轴体,使表带的佩戴长度增加微调的级别,便于不同手腕周长的用户使用,且保留扣针的方式,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产品适应性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扣结构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扣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带结构中第二表带穿过其中一隔腔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第二表带穿过另一隔腔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扣结构,包括表扣框1,所述表扣框1包括第一轴体11、两个侧臂12和一个底臂13,两个所述侧臂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轴体11和底臂13的两端并形成具有内腔的闭合框架,两个侧臂12和一个底臂13可以一体成型呈开口框状。所述两个侧臂12之间还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二轴体21,所述第二轴体21与所述第一轴体11平行设置且将所述闭合框架的内腔分隔为至少两个用于供表带穿过的隔腔10,第二轴体21位于第一轴体11和底臂13之间,隔腔10的数量比第二轴体21的数量多一个,当设置有一个第二轴体21时,隔腔10具有两个,当设置有两个第二轴体21时,隔腔10具有三个。所述第一轴体11转动连接有可以与所述第二轴体21或/和所述底臂13相接触的扣针3,表扣框1可以连接于第二表带42,设置有表带孔410的第一表带41可以选择任意一个隔腔10穿过后再使扣针3穿过对应表带孔410,如图3和图4所示,在表带孔410间距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设第二轴体21,使表带的佩戴长度增加微调的级别,便于不同手腕周长的用户使用,且保留扣针3的方式,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产品适应性佳。

具体地,所述扣针3呈弧形跨过所述第二轴体21,且扣针3的前端与底臂13接触,可以具有一定的自锁效果。扣针3的后端可以具有磁性,或者/和,底臂13可以具有磁性,通过磁力吸附,可以使扣针3自然搭接于底臂13。扣针3的前端可以具有套于第一轴体11的通孔。

具体地,所述第一轴体1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臂12前端内侧,以使于用户转动扣针3。当然,第一轴体11也可以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臂12前端内侧。

具体地,所述第二轴体2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臂12。当然,第二轴体21也可以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臂12中部内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体21设置有一个,且所述第二轴体21转动连接于所述侧臂12中部处。第二轴体21能够在表扣自由滚动、从而减少摩擦,让用户佩戴更舒适。

具体地,所述第二轴体21或/和所述底臂13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扣针3的定位槽131,以使扣针3保持稳定。

具体地,所述侧臂12的内侧可以设置有至少两组连接孔,各组连接孔可以沿侧臂12内侧间隔排列,所述第二轴体21的两端连接于任一组所述连接孔内,可以通过将第二轴体21连接于不同的连接孔内,以实现间距的微调。

具体地,所述第二轴体21的两端设置有弹性伸缩杆,所述弹性伸缩杆卡入任一组所述连接孔内,以便于调节第二轴体21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表带结构,包括第一表带41和第二表带42,所述第一表带41上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表带孔410,所述第二表带42连接有上述的表扣结构,所述表扣结构中的表扣框1连接于所述第二表带42的末端。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在表带表孔调节长度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整,调整的距离是表带上两孔眼距离的中间位置,用户可根据个人需求调整至自己所需的合适长度,便于用户的使用。

装配时,第二表带42的末端设置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的中部设置有用于放置扣针3的缺口,第一轴体11穿过安装通孔通孔一侧,将扣针3装配至缺口处,第一轴体11穿过扣针3的通孔,再通过安装通孔通孔的另一侧,再将第一轴体11连接于两个侧臂12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所述智能手表具有上述的表带结构。智能手表可以包括表盘,表盘可以具有显示屏,表盘内可以设置有电池和无线通讯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可以为WIFI模块、蓝牙模块、NFC模块中的至少一种。表带结构中的第一表带41和第二表带42可以连接于表盘的两侧。当然,第一表带41和第二表带42也可以连接于托盘的两侧,表盘可以卡于托盘,以便于将表盘取出。

可以理解地,上述表带结构也可以应用于普通电子手表、机械手表、石英手表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表扣结构、表带结构和智能手表,能够在表带表孔调节长度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整,调整的距离是表带上两孔眼距离的中间位置,用户可根据个人需求调整至自己所需的合适长度,便于用户的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