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机构、拉链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和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5145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旋转机构、拉链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和拉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的旋转机构和具有该旋转机构的拉链。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分离嵌插件包括雄构件7和雌构件8。在雄构件7的滑接板9上设有卡合腿部11。在雌构件8的滑接板10上设有供卡合腿部11嵌合的卡合孔12。在卡合腿部11的周围形成有滑接面13,在卡合孔12的周围形成有滑接面14。在雄构件7和雌构件8相卡合时,滑接面13与滑接面14彼此滑动接触。在各滑接面13、14分别设有陡斜面18、19这两个面和缓斜面20或者分别设有陡斜面18和缓斜面20。在滑接面13、14以相面对的方式配置时,若从表背按压滑接板9、10,则插入板30朝向被保持于保持部21的拉头3进出。

专利文献2启示了以下内容:在终端构件420、422的各面设置双螺旋构造,通过压合终端构件420、422,从而促进终端构件420、422的适当方向上的旋转,以便使终端构件420、422啮合(第10页的左上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7333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昭55-50027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为专利文献1的旋转机构的情况下,在从表背按压滑接板9、10时,在滑接板9、10之间产生的旋转阻力较大,因此,为了实现旋转本身而要求一定程度的来自表背的按压力,或者能够预想到难以获得期望的旋转量本身。另一方面,安装有专利文献1那样的旋转机构的止动件作为某种非限定的用途而被提供给身体孱弱的人。本申请发明人考虑到该点而新发现了提供能够利用更小的力来实现期望的旋转量的止动件用的旋转机构的意义。此外,专利文献2也具有相同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旋转机构,其是拉链(90)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30)的旋转机构(5),其中,该旋转机构(5)包括:第1构件(51),其具有第1主体部(11)、设于所述第1主体部(11)的开口部(12)以及设于所述开口部(12)内的1个以上的第1卡合部(110);以及第2构件(52),其具有第2主体部(21)和以凸状设于所述第2主体部(21)的1个以上的第2卡合部(120),所述第1卡合部(110)和所述第2卡合部(120)中的一者具有绕旋转轴线(AX)以弧状倾斜的弧状倾斜面(130),所述第1卡合部(110)和所述第2卡合部(120)中的另一者具有在所述弧状倾斜面(130)上滑动的滑动部(140),通过使所述滑动部(140)在所述弧状倾斜面(130)上滑动,从而产生所述第1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21)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AX)的旋转以及所述第1主体部(11)与第2主体部(21)之间的在所述旋转轴线(AX)上轴向间隔的变化。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第1构件(51)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第1卡合部(110),所述第2构件(52)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第2卡合部(120)。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第1卡合部(110)的个数与所述第2卡合部(120)的个数相同。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滑动部(140)是所述第1卡合部(110)的缘部(145)或所述第2卡合部(120)的缘部(145)。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第1卡合部(110)和所述第2卡合部(120)中的一者具有用于阻止所述第1卡合部(110)和所述第2卡合部(120)中的另一者绕所述旋转轴线(AX)进行周向移动的停止面(165)。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第1卡合部(110)自所述开口部(12)的沿所述开口部(12)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壁面突出。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第2构件(52)还包括轴部(150),所述1个以上的第2卡合部(120)结合于该轴部(150)的径向外侧。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轴部(150)的顶端部位于比所述第2卡合部(120)的顶端部远离所述第2主体部(21)的位置。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1个以上的第2卡合部(120)还具有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AX)向径向外侧下降的引导倾斜面(160)。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第2卡合部(120)具有与用于限定所述开口部(12)的壁面相接触的侧面。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第1主体部(11)具有位于所述开口部(12)的外周的外周部(13),所述第2构件(52)具有在所述滑动部(140)在所述弧状倾斜面(130)上滑动时位于所述外周部(13)的外周的引导突起(170)。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在所述第1主体部(11)和所述第2主体部(21)中的一者上设有容纳部(180),在所述第1主体部(11)和所述第2主体部(21)中的另一者上设有被容纳于所述容纳部(180)的被容纳部(185),与所述滑动部(140)在所述弧状倾斜面(130)上进行的滑动相对应地,所述被容纳部(185)自未被容纳于所述容纳部(180)内的位置向容纳于所述容纳部(180)内的位置移动。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容纳部(180)具有用于与所述第1主体部(11)和所述第2主体部(21)中的一者之间确定轴向间隔的内表面(181),所述被容纳部(185)具有倾斜面(186),所述被容纳部(185)的倾斜面与所述滑动部(140)在所述弧状倾斜面(130)上进行的滑动相对应地与所述容纳部(180)的内表面相面对或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止动件,其是拉链(90)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30),该止动件(30)包括:第1止动构件(31),其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旋转机构(5)的所述第1构件(51)以及结合于所述第1构件(51)的第1棒部(33)和第2棒部(34)中的一者;以及第2止动构件(32),其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旋转机构(5)的所述第2构件(52)以及结合于所述第2构件(52)的所述第1棒部(33)和第2棒部(34)中的另一者,所述第1棒部(33)自所述拉头(40)的上部凸缘部与下部凸缘部之间插入到所述拉头(40)内,所述第2棒部(34)自拉头(40)的后口插入到所述拉头(40)内。

在几个实施方式例中,所述第2棒部(34)构成为至少局部地容纳所述第1棒部(33)。

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拉链,该拉链包括:第1拉链链牙带(81),其具有第1拉链带(61)、结合于所述第1拉链带(61)的第1拉链链牙(71)以及与所述第1拉链链牙(71)相邻地结合于所述第1拉链带(61)的所述第1止动构件(31);第2拉链链牙带(82),其具有第2拉链带(62)、结合于所述第2拉链带(62)的第2拉链链牙(72)以及与所述第2拉链链牙(72)相邻地结合于所述第2拉链带(62)的所述第2止动构件(32);以及拉头(40),其用于对所述第1拉链链牙带(81)和第2拉链链牙带(82)进行开闭。

实用新型的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能够促进旋转机构中的第1构件与第2构件之间的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非闭合状态的拉链的局部立体图,特别是表示设于拉链的端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非闭合状态的拉链的局部立体图,示出图1所示的部分的相反侧。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所具有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所具有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所具有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所具有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的另一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所具有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所具有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仰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所具有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侧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所具有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的另一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所具有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的又一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拉链的概略俯视图,拉头被保持于第2止动构件,第1止动构件的第1卡合部和第2止动构件的第2卡合部相接触。在第2止动构件的第2卡合部设置的弧状倾斜面的第1端部接触于第1止动构件的第1卡合部的滑动部。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拉链的概略俯视图,被保持于第2止动构件的拉头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第1棒部进入到拉头内。与弧状倾斜面的第1端部相接触的滑动部在弧状倾斜面上朝向弧状倾斜面的第2端部滑动,与此相应地,引起第2止动构件相对于第1止动构件绕旋转轴AX旋转,另外,第1止动构件与第2止动构件之间的轴向间隔减少。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的概略示意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相接触的形态,明确而言示意性地示出了弧状倾斜面与滑动部相接触的形态。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的概略示意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相接触的形态,明确而言示意性地示出了弧状倾斜面与滑动部相接触的形态。还利用图14与图15之间的比较来示意性地示出了引导突起的周向位移。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的概略剖面示意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相卡合的形态。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止动件的概略剖面示意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相卡合的形态。还利用图16与图17之间的比较来示意性地示出了引导突起的轴向位移。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闭合状态的拉链的局部的俯视示意图,特别是表示设于拉链的端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示意性地示出了第1卡合部在单点划线的圆内与第2卡合部的停止面相邻配置的状态。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闭合状态的拉链的侧面示意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第2止动构件的被容纳部容纳于第1止动构件的容纳部内的状态。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闭合状态的拉链的另一侧面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变形例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变形例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变形例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变形例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侧视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的另一侧视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立体图,示出图33的相反侧。

图3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变形例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变形例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立体图,示出图35的相反侧。

图3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仰视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侧视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变形例的第2止动构件的概略的另一侧视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变形例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变形例的第1止动构件的概略侧视图。

图4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5变形例的第1止动构件的第1主体部与第2止动构件的第2主体部之间的结合形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5、旋转机构;30、止动件;90、拉链;11、第1主体部;12、开口部;21、第2主体部;51、第1构件;52、第2构件;110、第1卡合部;120、第2卡合部;130、弧状倾斜面;140、滑动部;AX、旋转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2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非限定性例示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1个以上的变形例以及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所包含的各特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无需进行过多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就能够将各形态和/或各特征组合起来,另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能够理解该组合的叠加效果。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间的重复说明。附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描述实用新型,有时为了作图方便而进行了简化。

为了进行更准确和详细的说明,如下地定义方向。此外,根据后面的记载,还容许利用别的表达方式来表示本段落所叙述的方向。前后方向是结合用于对拉链进行开闭的拉头的动作来理解的。利用拉头的前进使拉链闭合。利用拉头的后退使拉链打开。左右方向是结合拉链所具有的一对拉链带来理解的。左右方向与前后方向正交并与拉链带的带面平行。上下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与拉链带的带面正交。拉链带的带面是用于限定较薄的拉链带的厚度的一对带面中的一个带面。

拉链90具有第1拉链链牙带81、第2拉链链牙带82、用于对第1拉链链牙带81和第2拉链链牙带82进行开闭的拉头40以及设于拉链90的端部的止动件30。止动件30是分割为第1止动构件31和第2止动构件32的、能分离的止动件。第1拉链链牙带81包括第1拉链带61、结合于第1拉链带61的第1拉链链牙71。第1拉链链牙带81还包括与第1拉链链牙71相邻地结合于第1拉链带61的第1止动构件31。第2拉链链牙带82包括第2拉链带62、结合于第2拉链带62的第2拉链链牙72。第2拉链链牙带82还包括与第2拉链链牙72相邻地结合于第2拉链带62的第2止动构件32。

拉头40具有上翼板、下翼板42、将上翼板和下翼板42连结起来的连结柱43以及凸缘部44。凸缘部44包括向下方突出地设于上翼板的左右的侧缘部的上部凸缘部和向上方突出地设于下翼板42的左右的侧缘部的下部凸缘部。拉头40为金属拉头或树脂拉头或者除此以外的材质的拉头。拉头40可具有自动停止功能等各种功能。

第1拉链带61和第2拉链带62为具有挠性的带,例如为织物或编织物或它们的混合品。第1拉链链牙71和第2拉链链牙72为例如树脂制链牙、金属制链牙、线圈状链牙或者除此以外的种类的链牙。止动件30的第1止动构件31和第2止动构件32例如利用树脂注射成型而一体地结合于各拉链带61、62。然而,在别的方式或别的例子中,第1止动构件31和第2止动构件32的整体或局部由金属构成。在第1止动构件31和第2止动构件32为金属制的情况下,可通过任意的适当方法固定于拉链带61、62。

止动件30如上述那样包括第1止动构件31和第2止动构件32。第1止动构件31包括止动件30所具有的旋转机构5的第1构件51和结合于第1构件51的第1棒部33。在图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第1棒部33一体地设于第1拉链带61的侧缘部。第1棒部33设于第1构件51与第1拉链链牙71之间。第1构件51包括不与第1拉链带61重叠的、与第1拉链带61分开的部分。

第2止动构件32包括止动件30所具有的旋转机构5的第2构件52和结合于第2构件52的第2棒部34。在图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第2棒部34一体地设于第2拉链带62的侧缘部。第2棒部34设于第2构件52与第2拉链链牙72之间。第2构件52包括不与第2拉链带62重叠的、与第2拉链带62分开的部分。

第1棒部33自拉头40的上部凸缘部与下部凸缘部44之间插入到拉头40内。在包括图示的例子在内的几种情况下,第1棒部33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第1棒部33构成为随着远离第1拉链带61而在左右方向上顶端变窄,从而促进第1棒部33向拉头40的上下的凸缘部44之间的间隙顺畅地插入。

第2棒部34自拉头40的后口插入到拉头40内。在包括图示的例子在内的几种情况下,第2棒部34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第2棒部34构成为至少局部地容纳第1棒部33,从而避免或抑制第1止动构件31和第2止动构件32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棒部34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呈U字状,并具有朝向右方的开口。第2棒部34的容纳空间34m沿前后方向延伸。第2棒部34的容纳空间34m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是敞开端部。

还能够设想到第1棒部33结合于第2构件52且第2棒部34结合于第1构件51的方式,对此省略图示。

参照图12和图13,第2棒部34自拉头40的后口插入到拉头40内,拉头40被保持在第2止动构件32上。借助后述的止动件30的旋转机构5使第2止动构件32朝向第1止动构件3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将第1棒部33经由拉头40的右侧的上部凸缘部与下部凸缘部44之间的间隙插入到拉头40内。在利用第1止动构件31与第2止动构件32之间的相对旋转使第1棒部33进入拉头40的内部时,后述的卡合突起39越过拉头40的上部凸缘部与下部凸缘部之间,之后位于比拉头40的凸缘部靠拉头40的内侧的位置,由此,抑制被插入到拉头40内的第1棒部33向相反方向移动而露出到拉头40外。当手离开止动件30并将拉头40的拉片向前方拉而使拉头40前进时,第1拉链链牙71和第2拉链链牙72相结合,第1拉链链牙带81和第2拉链链牙带82闭合。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止动件30的旋转机构5,能够促进旋转机构5的第1构件51与第2构件52之间的相对旋转。

参照图1~图20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第1止动构件31除了包括第1构件51和第1棒部33之外,还包括:第1厚壁部37,其与第1棒部33相邻地设置且比第1棒部33厚;中继链牙38,其结合于第1棒部33的前端部且与第1拉链链牙71相邻;以及卡合突起39,其用于抑制进入到拉头40内的第1棒部33自拉头40内出来。第1厚壁部37与第1棒部33同样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比第1棒部33厚。由此,促进第1止动构件31更充分地固定于第1拉链带61。第1厚壁部37包括自第1拉链带61的上表面突出成凸状的上半部分和自第1拉链带61的下表面突出成凸状的下半部分。

中继链牙38是用于对自止动件30上朝向第1拉链链牙71和第2拉链链牙72前进的拉头40的移动进行中继的部分。由图12可知,在利用后述的旋转机构5的动作使第1棒部33进入到拉头40内时,中继链牙38配置于拉头40的前方。当使拉头40前进时,中继链牙38进入到拉头40内,接着,第1拉链链牙71进入到拉头40内。对中继链牙38的位置和形状进行设置,以便能够使拉头40准确地朝向第1拉链链牙71行进。中继链牙38包括自第1拉链带61的上表面突出成凸状的上半部分和自第1拉链带61的下表面突出成凸状的下半部分。

卡合突起39通过拉头40的上部凸缘部与下部凸缘部之间,由此,抑制进入到拉头40内的第1棒部33自拉头40出来,从而能够抑制第1止动构件31和第2止动构件32的意外分离。也就是说,即使手放开止动件30,也能借助卡合突起39来抑制进入到拉头40内的第1棒部33出到拉头40外、第1止动构件31和第2止动构件32相分离的情况。卡合突起39设于中继链牙38的附近,但在别的例子中,卡合突起39设于不同的位置。卡合突起39包括自第1棒部33的上表面突出成凸状的部分和自第1棒部33的下表面突出成凸状的部分。当然,还能够设想省略卡合突起39的形态。

第2止动构件32不仅具有第2构件52和第2棒部34,还具有:第2厚壁部35,在其与第2棒部34之间形成供拉头40的凸缘部44插入的槽;以及倾斜壁36,其用于限定拉头40的停止位置。第2厚壁部35与第2棒部34同样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比第2棒部34厚。促进第2止动构件32更充分地固定于第2拉链带62。第2厚壁部35包括自第2拉链带62的上表面突出成凸状的上半部分和自第2拉链带62的下表面突出成凸状的下半部分。

在第2棒部34与第2厚壁部35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槽35m。在图示的例子中,槽35m的左右宽度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处最小。槽35m的左右宽度的最小值与拉头40的凸缘部44的左右宽度相等或者略小于凸缘部44的左右宽度。当将拉头40的凸缘部44插入槽35m内时,拉头40的凸缘部44通过槽35m的左右宽度狭窄的部位,拉头40的上翼板和/或下翼板42的后端部与倾斜壁36碰撞。由图12可知,拉头40相对于第2棒部34所延伸的前后方向倾斜地保持在第2止动构件32上。也就是说,在将拉头40的凸缘部44插入到槽35m内的状态下,拉头40的后侧接触于倾斜壁36,且拉头40的引导柱43接触于第2棒部34,从而拉头40相对于第2棒部34所延伸的前后方向倾斜。槽35m的左右宽度自左右宽度的最小值的部位起朝向倾斜壁36去而增加,在第2厚壁部35形成凹坑35k,使凸缘部44的后侧的一部分进入到凹坑35k内,从而限制拉头40向前方移动。由此,第1棒部33、中继链牙38易于进入到导拉头40内。

安装于止动件30的旋转机构5包括作为第1止动构件31的一部分的第1构件51和作为第2止动构件32的一部分的第2构件52。简单地讲,旋转机构5包括第1构件51和第2构件52、或者由它们构成。如图1和图2等所示,第1构件51具有第1主体部11、设于第1主体部11的开口部12以及设于开口部12内的1个以上的第1卡合部110。第2构件52具有第2主体部21和以凸状设于第2主体部21的上表面的1个以上的第2卡合部120。

在本申请公开的实施方式例子中,第1卡合部110和第2卡合部120中的一者包括绕旋转轴线AX以弧状倾斜的弧状倾斜面130。第1卡合部110和第2卡合部120中的另一者包括在弧状倾斜面130上滑动的滑动部140。通过使滑动部140在弧状倾斜面130上滑动,从而产生第1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21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旋转轴线AX的旋转以及第1主体部11与第2主体部21之间的在旋转轴线AX上的轴向间隔的变化。由此,促进旋转机构5的第1构件51和第2构件52之间的旋转。例如,能够利用比以往小的力来获得第1构件51和第2构件52之间的期望的旋转量。

在图1~图20所示的实施方式例中,第2卡合部120包括绕旋转轴线AX以弧状倾斜的弧状倾斜面130。第1卡合部110包括在弧状倾斜面130上滑动的滑动部140。通过使滑动部140在弧状倾斜面130上滑动,从而产生第1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21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旋转轴线AX的旋转以及第1主体部11与第2主体部21之间的在旋转轴线AX上的轴向间隔的变化。在此所述的变化包含第1主体部11与第2主体部21之间的轴向间隔变大的情况或者第1主体部11与第2主体部21之间的轴向间隔变小的情况。在轴向间隔变大过程中,第1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21中的任一者远离另一者。在轴向间隔变小过程中,第1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21中的任一者接近另一者。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情况下,第2主体部21绕旋转轴线AX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静止中的第1主体部11旋转,第2主体部21向静止中的第1主体部11接近,第1主体部11与第2主体部21之间的上下间隔变小。还能够设想第1主体部11相对于静止中的第2主体部21旋转的方式。还能够设想第1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21这两者均旋转的方式。

在包括图示的例子在内的几种情况下,第1主体部11是俯视为正圆形状的圆板部分。第1主体部11在其圆板部分的外周处结合于第1棒部33和第1厚壁部37。第1主体部11的具体形状各种各样。例如,第1主体部11可以是三角形状、四边形状。

开口部12设于相对于第1主体部11的正圆的中心偏心的位置。开口部12是有底或无底的开口部,用于容纳第2构件52的第2卡合部120。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开口部12的底部设有孔12m。开口部12具有用于接收第2卡合部120的第1开口端。第1开口端俯视为正圆状,但其形成为与第1卡合部110相对应地变形的开口形状。

第1卡合部110设于开口部12内。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卡合部110自沿开口部12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开口部12的壁面12k突出,更详细而言,第1卡合部110自壁面12k向开口部12的径向内侧突出。第1卡合部110被设置为具有与第1主体部11的主面平齐的面。还能够设想第1卡合部110自开口部12的除了壁面12k以外的面、例如开口部12的底面突出的方式。

由图5和图6明确可知,开口部12的开口宽度或开口直径沿着上下方向或旋转轴线AX变化。具体而言,开口部12的开口宽度或开口直径随着远离开口部12的用于接收第2卡合部120的第1开口端而减少。通过开口部12的宽幅或大直径的第1开口端,第2卡合部120向开口部12的插入变得简单。

在包括图示的例子在内的几种情况下,第1构件51具有两个以上的第1卡合部110。在图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第1构件51具有两个第1卡合部110。两个第1卡合部110在开口部12内以隔开间隔的方式相面对并自开口部12的壁面12k向相反的方向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两个第1卡合部110的径向间隔随着远离开口部12的第1开口端而减少。由后述的变形例可知,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可采用不同个数的第1卡合部110。

第2主体部21是能够载置在第1主体部11上的部分。第2主体部21的俯视形状与第1主体部11的俯视形状不同。在图示的例子中,相对于正圆形状的第1主体部11,第2主体部21的俯视形状为椭圆形。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可采用其他不同形状的第2主体部21。

第2卡合部120设于第2主体部21,更具体而言以凸状设于第2主体部21的下表面。第2卡合部120沿着旋转轴线AX延伸,具体而言,第2卡合部120如图示那样向下方延伸。在包括图示的例子在内的几种情况下,第2构件52具有两个以上的第2卡合部120。在图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第2构件52具有两个第2卡合部120。两个第2卡合部120绕旋转轴线AX隔开间隔地配置,具体而言以等间隔配置。也就是说,两个第2卡合部120以180°的间隔设置。此外,由后述的变形例可知,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能够采用不同个数的第2卡合部120。

在包括图示的例子在内的几种情况下,第2构件52附加地具有轴部150,1个以上的第2卡合部120结合于该轴部150的径向外侧。轴部150自第2主体部21沿着旋转轴线AX延伸。轴部150的纵长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线AX一致。轴部150与第2卡合部120同样地被容纳于第1构件51的开口部12。根据情况,轴部150的顶端部位于比第2卡合部120的顶端部更远离第2主体部21的位置。通过使第2构件52的轴部150最初进入到第1构件51的开口部12内,从而确保第1构件51与第2构件52的初始的对准。在图示的例子中,轴部150的顶端部呈圆锥形状,由此,促进更加易于对准。

在包括图示的例子在内的几种情况下,第2卡合部120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AX向径向外侧下降的引导倾斜面160。第1卡合部110的滑动部140能够借助引导倾斜面160顺利地进入弧状倾斜面130上。引导倾斜面160绕旋转轴线AX的周向宽度随着远离第2主体部21而变小。

第2卡合部120的弧状倾斜面130以相对于旋转轴线AX呈螺旋的方式延伸。弧状倾斜面130的在旋转轴线AX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或高度与弧状倾斜面130绕旋转轴线AX的延伸相对应地变化。具体而言,弧状倾斜面130具有离第2主体部21最远的第1端部、和与第2主体部21最接近或相连接的第2端部。与第1卡合部110的滑动部140自弧状倾斜面130的第1端部向第2端部的行进相对应地,滑动部140接近第2主体部21。在图示的例子中,最终,滑动部140接触于第2主体部21,第1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21相叠合。在轴部150和/或第2卡合部120进入到开口部12内时,第1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21未叠合。还容许使弧状倾斜面130为陡梯度,通过自上下对第1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21进行按压,能够获得瞬间的期望的旋转量。此外,如图11示意性表示那样,弧状倾斜面130与第2主体部21的设有第2卡合部120的主面所成的梯度θ可以为10°<θ<80°,更优选为30°<θ<60°。第2主体部21的主面与第1主体部11的设有开口部12的主面相对。各主体部的主面为平坦面,均属于与旋转轴正交的平面之一。

在包括图示的例子在内的几种情况下,第1卡合部110和第2卡合部120中的一者具有用于阻止第1卡合部110和第2卡合部120中的另一者绕旋转轴线AX进行周向移动的停止面165。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卡合部120具有用于阻止第1卡合部110绕旋转轴线AX进行周向移动的停止面165。停止面165以相对于第2主体部21的设有第2卡合部120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式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一个第2卡合部120的停止面165与另一个第2卡合部120的弧状倾斜面130的第2端部之间的周向间隔被设定为适合于在两者间容纳第1卡合部110的间隔,在图示的例子中,该周向间隔与第1卡合部110的周向宽度大致相等。

在包括图示的例子在内的几种情况下,滑动部140是第1卡合部110的缘部145或第2卡合部120的缘部145。在图示的例子中,滑动部140是第1卡合部110的缘部145。具体而言,滑动部140是第1卡合部110的沿着开口部12的径向延伸的缘部145。缘部145设于第1卡合部110的上表面与第1卡合部110的以与开口部12的周向交叉的方式设置的侧面之间。

在包括图示的例子在内的几种情况下,在第1主体部21和第2主体部22中的一者上设有容纳部180,在第1主体部21和第2主体部22中的另一者上设有被容纳于容纳部180的被容纳部185。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主体部11设有容纳部180,在第2主体部21设有被容纳部185。与滑动部140在弧状倾斜面130上进行的滑动相对应地,被容纳部185自未被容纳于容纳部180内的位置向被容纳于容纳部180内的位置移动。参照图12和图13、图14和图15以及图16和图17,示出第2主体部21的被容纳部185被容纳于第1主体部11的容纳部180的过程。能够避免或抑制第1主体部11与第2主体部21的上下方向上的分离。

如图16和图17所示,容纳部180具有用于与第1主体部11之间确定轴向间隔的内表面181,被容纳部185具有倾斜面186。与滑动部140在弧状倾斜面130上进行的滑动相对应地,被容纳部185的倾斜面186与容纳部180的内表面181相面对或接触。被容纳部185具有与滑动部140在弧状倾斜面130上进行的滑动相对应地易于进入容纳部180的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具有倾斜面186。由此,加强容纳部180与被容纳部185之间的结合。此外,在容纳部180设于第2主体部21的情况下,容纳部180具有用于与第2主体部21之间确定轴向间隔的内表面。

如图16和图17所示,被容纳部185是俯视为椭圆形状的第2主体部21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尤其是具有椭圆的最大宽度的部分。与第2主体部21绕旋转轴线AX进行的旋转相对应地,被容纳部185接近容纳部180并最终容纳在容纳部180内,也就是说,被容纳部185被夹在上述容纳部180的内表面181与第1主体部11的主面之间。通过改变第2主体部21的俯视形状和厚度,从而较佳地构筑被容纳部185。在别的例子中,以别的方式构成被容纳部185。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主体部11的主面设有凸状的容纳部180,该主面设有供第2卡合部120插入的开口部12的第1开口端。凸状的容纳部180被设成与第1拉链链牙71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抑制异物进入第1主体部11与第2主体部21之间。

在包括图示的例子在内的几种情况下,第1主体部11具有位于开口部12的外周和/或至少局部地围绕开口部12的外周部13。第2构件52具有在滑动部140在弧状倾斜面130上滑动时位于外周部13的外周的引导突起170。引导突起170具有旋转轴线AX的方向上的厚度朝向在左右方向上远离第1拉链带61的方向去而减少的引导斜面170m。引导突起170在第2卡合部120未顺利地进入到开口部12内时减少第1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21变成不平行的情况。在图示的例子中,引导突起170的距第2主体部21的高度与轴部150的距第2主体部21的高度实质上相等。换言之,引导突起170的顶端部和轴部150的顶端部实质上存在于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同一平面内,在拉头40被保持在第2止动构件32上的状态下,引导突起170的顶端部和轴部150的顶端部比拉头的下翼板突出。

当在引导突起170位于第1构件51的第1棒部33之上的状态下使第1构件51与第2构件52互相接近时,首先,引导突起170与第1棒部33相接触,第1棒部33在引导突起170的引导斜面170m上向引导斜面170m的下降方向滑动,由此,能够顺利地避免或减少第1棒部33与拉头40的下翼板42之间的干涉。在第1棒部33沿引导斜面170m下降的过程中或沿引导斜面170m下降之后,第2卡合部120和/或轴部150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开口部12内。

在第1棒部33在引导突起170的引导斜面170m上滑动时的第1棒部33的位移方向与在滑动部140沿弧状倾斜面130滑动时的第1棒部33的位移方向相反。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观察,在第1棒部33在引导突起170的引导斜面170m上滑动时的第1棒部33的位移是第1方向的旋转。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观察,在滑动部140沿弧状倾斜面130滑动时的第1棒部33的位移是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的旋转。还可以是,将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记载为顺时针方向,将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记载为逆时针方向。在第1棒部33完成沿引导斜面170m下降之后,接着,滑动部140接触于弧状倾斜面130并开始在弧状倾斜面130上滑动。在将引导突起170设于第2构件52的情况下,能够为了引导突起170而分配与第2卡合部120和/或轴部150的高度相对应的空间。引导突起170的顶端部位于第2棒部34上。

由图14与图15之间的比较可知,在第1卡合部110的滑动部140沿第2卡合部120的弧状倾斜面130下降时,引导突起170绕旋转轴线AX、具体而言沿顺时针方向在周向上位移。由图16与图17之间的比较可知,在第1卡合部110的滑动部140沿第2卡合部120的弧状倾斜面130下降时,引导突起170在沿着旋转轴线AX的轴线方向下降到开口部12的底侧。

通过使拉头40自图13所示的位置前进,从而第1止动构件31的中继链牙38以接近第2棒部34的方式做动作,另外,第1棒部33以被第2棒部34充分地容纳的方式做动作,接着,第1拉链链牙71和第2拉链链牙72开始结合。

如图18~图20所示,此时,第1卡合部110沿第2卡合部120的弧状倾斜面130的下降结束。第1卡合部110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卡合部120之间。第1卡合部110载置在第2主体部21上或接触于第2主体部21。第1卡合部110配置在第2卡合部120的停止面165的附近或接触于停止面165。第1棒部33被容纳于第2棒部34,另外,被容纳部185被容纳于容纳部180,实现了第1止动构件31与第2止动构件32的上下方向上的牢固的结合。能够理解的是,在拉头40返回到第2棒部34上的位置之前,实际上难以解除第1止动构件31与第2止动构件32之间的结合。

在图21和图22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第1构件51上设有一个第1卡合部110,在第2构件52上设有一个第2卡合部120。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例相同或同样的效果。此外,如开头说明的那样,在与以下的变形例相关的记述中,原则上省略重复说明。

此外,在第1构件51上设置两个以上的第1卡合部110且在第2构件52设置两个以上的第2卡合部120的方式能够使第1构件51与第2构件52之间的相对旋转稳定化。在第1卡合部110的个数和第2卡合部120的个数相同的情况下,能够使第1构件51与第2构件52之间的相对旋转稳定化。

在图23和图24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第1构件51上设有3个第1卡合部110,在第2构件52上设有3个第2卡合部120。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例相同或同样的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设置4个以上的第1卡合部110和4个以上的第2卡合部120的进一步的变形例。

在图25~图28所示的变形例中,与上述方式或例子不同,在第1构件51的第1卡合部110设有弧状倾斜面130。另一方面,在第2构件52的第2卡合部120设有在弧状倾斜面130上滑动的滑动部140。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例相同或同样的效果。

弧状倾斜面130朝向第1主体部11的开口部12的底侧延伸。第2卡合部120是设有引导倾斜面160的突起。第2卡合部120的与旋转轴线AX的周向交叉的缘是滑动部140。

在图29~图32所示的变形例中,与上述方式和例子不同,省略了轴部150。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未获得由轴部150得到的效果以外,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例相同或同样的效果。

在图33~图42所示的变形例中,与上述方式和例子不同,省略了容纳部180和被容纳部185。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未获得由容纳部180和被容纳部185得到的效果以外,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例相同或同样的效果。

如图34所示,在第2构件52的第2主体部21的设有第2卡合部120和/或轴部150的主面上设有1个以上的爪88,在图示的例子中,设有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爪88。爪88沿着绕旋转轴线AX的周向进行取向。爪88具有结合于第2主体部21的基部881和自基部881沿周向延伸的头部882。

如图36所示,在第1构件51的设有开口部12的主面上设有用于容纳爪88的孔89,在图示的例子中,设有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孔89。孔89沿着绕旋转轴线AX的周向延伸。由图42可知,在孔89内设有自孔89的壁面沿周向突出的卡止突起891。

与第1卡合部110的滑动部140在第2卡合部120的弧状倾斜面130上进行的下降相对应地,爪88进入到孔89内,最终,爪88嵌合于孔89内的卡止突起891。也就是说,卡止突起891被夹在爪88的头部882与第2主体部21的设有爪88的主面之间。

如图38所示,第2主体部21的外周部未被薄壁化,能够提高第2主体部21的外周部的强度。如图41所示,在第1主体部11上未设有容纳部180,能够促进第1主体部11的薄型化。

根据上述教导,若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则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写入权利要求的附图标记是为了参考而标注的,不应当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的目的来参照这些附图标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