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8826发布日期:2018-07-20 17:40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方便食品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



背景技术:

自热式方便食品因其简单的食用方式已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随着自热方便食品制备技术的持续发展,目前自热式方便食品已发展至面条、米粉、稀饭、火锅等餐饮类型。自热式方便食品的发展为消费者的外出旅游及野外宿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现有的自热式食品在食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缺陷:①自热包在对盒体内的食品加热式,容易对食用者造成烫伤;②现有的自热式食品包装大多设置为矩形块状结构,加热效率低下,且容易发生倾倒,在食用过程中,容易使自热包内部的化学原料进入食品蒸煮腔体,造成安全隐患;③现有的自热式食品加热用自热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手动撕开后,倾倒于加热腔内部然后加水才能进行食品加热,整个加热过程复杂,需要频繁去除自热式食品包装盒的加热腔和蒸煮腔;④在食品蒸煮过程中,包装容器的密封性有限,容易造成极大的热损失,在食用阶段,由于包装容器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倾倒现象;⑤现有的即食型食品餐盒在进行食品蒸煮后的食用阶段,需要食用者自备餐具,不利于方便进餐;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包装袋进行技术改进,设计一种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提高方便即食型食品的加热效率,避免加热过程中对消费者造成烫伤,消除自热包对蒸煮腔内部食品造成污染;降低蒸煮过程中的热损失,提高包装容器的稳定性,避免使用过程中发生倾倒现象;通过对餐盒的顶盖进行合理设计,使餐盖具备拆分多变拆分性能,在食用阶段,巧妙地将餐盖拆分为多个餐盘,便于食用者使用,提高进餐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自热式方便即食食品加热装置进行技术改进,设计一种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提高方便即食型食品的加热效率,避免加热过程中对消费者造成烫伤,消除自热包对蒸煮腔内部食品造成污染;降低蒸煮过程中的热损失,提高包装容器的稳定性,避免使用过程中发生倾倒现象;通过对餐盒的顶盖进行合理设计,使餐盖具备拆分多变拆分性能,在食用阶段,巧妙地将餐盖拆分为多个餐盘,便于食用者使用,提高进餐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

圆柱形筒体(100),所述圆柱形筒体(100)的轴向垂直高度与径向截面的直径比值不小于5:2;

所述圆柱形筒体(100)包括外筒体(101)以及装配于外筒体(101)内部的内筒体(102),外筒体(101)顶部装配有与外筒体(101)螺纹配合的顶盖(103),设置于外筒体(101)外侧壁的外螺纹与设置于顶盖(103)内侧壁的内螺纹配合;

所述顶盖(103)由依次相接的第一餐盒单元(10301)、第二餐盒单元(10302)、第三餐盒单元(10303)、第四餐盒单元及折叠筷容纳腔(10305)通过卡槽固定的方式装配而成,折叠筷容纳腔(10305)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折叠筷的限位套(103050);

所述内筒体(102)底部设置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底端面与外筒体(101)底部接触,底端部支撑环(104)与内筒体(102)加工为一体式结构,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侧壁加工有透水微孔;

所述内筒体(102)底部设置为向上突起的弧面体结构(10202),弧面体结构(10202)与外筒体(101)底端面之间放置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外侧壁设置有透水微孔;

所述内筒体(102)内部放置有袋装密封式火锅料包(106)、袋装密封式菜包(107)、袋装密封式调味料包(108)和食用水密封袋(109);

所述外筒体(101)内壁与内筒体(102)外壁之间设置有水平宽度为0.5~2cm的加热腔,加热腔内部设置有引流管(110),引流管(110)固定于外筒体(101)内侧壁,引流管(110)外侧设置热压式密封帽(111)。

作为改进,所述圆柱形筒体(100)的轴向垂直高度为16cm,圆柱形筒体(100)的径向截面直径为6cm。

作为改进,所述内筒体(102)外侧壁顶端设置有环形卡位台(10201),外筒体(101)内侧壁顶端设置有用于对环形卡位台(10201)进行支撑的环形支撑台(10101)。

作为改进,所述环形卡位台(10201)与环形支撑台(10101)面接触密封配合。

作为改进,所述食用水密封袋(109)左侧端设置瓶嘴式导流管(10901),瓶嘴式导流管(10901)外壁设置密封盖(10902),瓶嘴式导流管(10901)与密封盖(10902)螺纹配合,瓶嘴式导流管(10901)外径小于引流管(110)内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圆柱形筒体(100)包括外筒体(101)以及装配于外筒体(101)内部的内筒体(102),外筒体(101)顶部装配于与外筒体(101)配合的顶盖(103);内筒体(102)底部设置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底端面与外筒体(101)底部接触,底端部支撑环(104)与内筒体(102)加工为一体式结构,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侧壁加工有透水微孔;内筒体(102)底部设置为向上突起的弧面体结构(10202),弧面体结构(10202)与外筒体(101)底端面之间放置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外侧壁设置有透水微孔,外筒体(101)内壁与内筒体(102)外壁之间设置有水平宽度为0.5~2cm的加热腔;上述设计,设计的外筒体(101)作为火锅食用时的加热腔体,内筒体(102)作为火锅食用时的蒸煮腔体,利用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遇到水后对内筒体(102)进行加热,进一步对内筒体(102)内部放置的物料进行加热,实现内置食品的方便即食,此种加热装置可用于方便火锅、方便面条、方便米饭、方便稀饭和方便粉丝的制备及野外食用。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内筒体(102)底部设置为向上突起的弧面体结构(10202),弧面体结构(10202)与外筒体(101)底端面之间放置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外侧壁设置有透水微孔;内筒体(102)底部设置为向上突起的弧面体结构(10202),弧面体结构(10202)与外筒体(101)底端面之间放置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外侧壁设置有透水微孔;内筒体(102)内部放置有袋装密封式火锅料包(106)、袋装密封式菜包(107)、袋装密封式调味料包(108)和食用水密封袋(109);外筒体(101)内壁与内筒体(102)外壁之间设置有水平宽度为0.5~2cm的加热腔,加热腔内部设置有引流管(110),引流管(110)固定于外筒体(101)内侧壁,引流管(110)外侧设置热压式密封帽(111);上述设计,在利用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对内筒体(102)进行加热时,无需在外筒体(101)加入水并产生热量时再将内筒体(102)放置于外筒体(101)内部,而是通过引流管(110)直接向外筒体(101)内部注入水,使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遇到水即时产生热量对内筒体(102)进行加热,整个加热过程中,无需将内筒体(102)与外筒体(101)分离,不会对食用人员造成烫伤。

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加热腔内部设置有引流管(110),引流管(110)固定于外筒体(101)内侧壁,引流管(110)外侧设置热压式密封帽(111);外筒体(101)顶部装配于与外筒体(101)配合的顶盖(103);内筒体(102)外侧壁顶端设置有环形卡位台(10201),外筒体(101)内侧壁顶端设置有用于对环形卡位台(10201)进行支撑的环形支撑台(10101);环形卡位台(10201)与环形支撑台(10101)面接触密封配合;上述设计,在进行方便即食食品加热时,通过热压式密封帽(111)对引流管(110)进行密封,利用顶盖(103)对外筒体(101)进行密封,有效避免了即食食品加热过程中热量向外外泄,大大提升了加热效率,保证了方便即食型食品在食用时可长时间保持应有的热度。

4、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加热腔内部设置有引流管(110),引流管(110)固定于外筒体(101)内侧壁,引流管(110)外侧设置热压式密封帽(111);食用水密封袋(109)左侧端设置瓶嘴式导流管(10901),瓶嘴式导流管(10901)外壁设置密封盖(10902),瓶嘴式导流管(10901)与密封盖(10902)螺纹配合,瓶嘴式导流管(10901)外径小于引流管(110)内径;上述设计,便于将瓶嘴式导流管(10901)插入引流管(110)内进行水分加注,使水分与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产生热量,且此种加水方式不会造成水分的浪费,也避免了对使用人员造成烫伤。

5、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圆柱形筒体(100)包括外筒体(101)以及装配于外筒体(101)内部的内筒体(102),外筒体(101)顶部装配有与外筒体(101)螺纹配合的顶盖(103),设置于外筒体(101)外侧壁的外螺纹与设置于顶盖(103)内侧壁的内螺纹配合;上述设计,在即食食品蒸煮过程中,便于通过顶盖(103)对外筒体(101)进行密封,降低蒸煮过程中热量向外扩散。

6、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顶盖(103)由依次相接的第一餐盒单元(10301)、第二餐盒单元(10302)、第三餐盒单元(10303)、第四餐盒单元及折叠筷容纳腔(10305)通过卡槽固定的方式装配而成,折叠筷容纳腔(10305)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折叠筷的限位套(103050);上述设计,通过对餐盒的顶盖进行合理设计,使餐盖具备拆分多变拆分性能,在食用阶段,巧妙地将餐盖拆分为多个餐盘,便于食用者使用,提高进餐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食用水密封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附图1、图2、图3及图4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

圆柱形筒体(100),所述圆柱形筒体(100)的轴向垂直高度与径向截面的直径比值不小于5:2;

所述圆柱形筒体(100)包括外筒体(101)以及装配于外筒体(101)内部的内筒体(102),外筒体(101)顶部装配有与外筒体(101)螺纹配合的顶盖(103),设置于外筒体(101)外侧壁的外螺纹与设置于顶盖(103)内侧壁的内螺纹配合;

所述顶盖(103)由依次相接的第一餐盒单元(10301)、第二餐盒单元(10302)、第三餐盒单元(10303)、第四餐盒单元及折叠筷容纳腔(10305)通过卡槽固定的方式装配而成,折叠筷容纳腔(10305)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折叠筷的限位套(103050);

所述内筒体(102)底部设置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底端面与外筒体(101)底部接触,底端部支撑环(104)与内筒体(102)加工为一体式结构,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侧壁加工有透水微孔;

所述内筒体(102)底部设置为向上突起的弧面体结构(10202),弧面体结构(10202)与外筒体(101)底端面之间放置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外侧壁设置有透水微孔;设置的弧面体结构(10202)可避免对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造成机械压持。

所述内筒体(102)内部放置有袋装密封式火锅料包(106)、袋装密封式菜包(107)、袋装密封式调味料包(108)和食用水密封袋(109);

所述外筒体(101)内壁与内筒体(102)外壁之间设置有水平宽度为0.5~2cm的加热腔,加热腔内部设置有引流管(110),引流管(110)固定于外筒体(101)内侧壁,引流管(110)外侧设置热压式密封帽(111)。

作为改进,,所述圆柱形筒体(100)的轴向垂直高度为16cm,圆柱形筒体(100)的径向截面直径为6cm。

作为改进,,所述内筒体(102)外侧壁顶端设置有环形卡位台(10201),外筒体(101)内侧壁顶端设置有用于对环形卡位台(10201)进行支撑的环形支撑台(10101)。

作为改进,,所述环形卡位台(10201)与环形支撑台(10101)面接触密封配合。

作为改进,,所述食用水密封袋(109)左侧端设置瓶嘴式导流管(10901),瓶嘴式导流管(10901)外壁设置密封盖(10902),瓶嘴式导流管(10901)与密封盖(10902)螺纹配合,瓶嘴式导流管(10901)外径小于引流管(110)内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圆柱形筒体(100)包括外筒体(101)以及装配于外筒体(101)内部的内筒体(102),外筒体(101)顶部装配于与外筒体(101)配合的顶盖(103);内筒体(102)底部设置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底端面与外筒体(101)底部接触,底端部支撑环(104)与内筒体(102)加工为一体式结构,底端部竖向支撑环(104)侧壁加工有透水微孔;内筒体(102)底部设置为向上突起的弧面体结构(10202),弧面体结构(10202)与外筒体(101)底端面之间放置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外侧壁设置有透水微孔,外筒体(101)内壁与内筒体(102)外壁之间设置有水平宽度为0.5~2cm的加热腔;上述设计,设计的外筒体(101)作为火锅食用时的加热腔体,内筒体(102)作为火锅食用时的蒸煮腔体,利用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遇到水后对内筒体(102)进行加热,进一步对内筒体(102)内部放置的物料进行加热,实现内置食品的方便即食,此种加热装置可用于方便火锅、方便面条、方便米饭、方便稀饭和方便粉丝的制备及野外食用。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内筒体(102)底部设置为向上突起的弧面体结构(10202),弧面体结构(10202)与外筒体(101)底端面之间放置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外侧壁设置有透水微孔;内筒体(102)底部设置为向上突起的弧面体结构(10202),弧面体结构(10202)与外筒体(101)底端面之间放置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外侧壁设置有透水微孔;内筒体(102)内部放置有袋装密封式火锅料包(106)、袋装密封式菜包(107)、袋装密封式调味料包(108)和食用水密封袋(109);外筒体(101)内壁与内筒体(102)外壁之间设置有水平宽度为0.5~2cm的加热腔,加热腔内部设置有引流管(110),引流管(110)固定于外筒体(101)内侧壁,引流管(110)外侧设置热压式密封帽(111);上述设计,在利用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对内筒体(102)进行加热时,无需在外筒体(101)加入水并产生热量时再将内筒体(102)放置于外筒体(101)内部,而是通过引流管(110)直接向外筒体(101)内部注入水,使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遇到水即时产生热量对内筒体(102)进行加热,整个加热过程中,无需将内筒体(102)与外筒体(101)分离,不会对食用人员造成烫伤。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加热腔内部设置有引流管(110),引流管(110)固定于外筒体(101)内侧壁,引流管(110)外侧设置热压式密封帽(111);外筒体(101)顶部装配于与外筒体(101)配合的顶盖(103);内筒体(102)外侧壁顶端设置有环形卡位台(10201),外筒体(101)内侧壁顶端设置有用于对环形卡位台(10201)进行支撑的环形支撑台(10101);环形卡位台(10201)与环形支撑台(10101)面接触密封配合;上述设计,在进行方便即食食品加热时,通过热压式密封帽(111)对引流管(110)进行密封,利用顶盖(103)对外筒体(101)进行密封,有效避免了即食食品加热过程中热量向外外泄,大大提升了加热效率,保证了方便即食型食品在食用时可长时间保持应有的热度。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加热腔内部设置有引流管(110),引流管(110)固定于外筒体(101)内侧壁,引流管(110)外侧设置热压式密封帽(111);食用水密封袋(109)左侧端设置瓶嘴式导流管(10901),瓶嘴式导流管(10901)外壁设置密封盖(10902),瓶嘴式导流管(10901)与密封盖(10902)螺纹配合,瓶嘴式导流管(10901)外径小于引流管(110)内径;上述设计,便于将瓶嘴式导流管(10901)插入引流管(110)内进行水分加注,使水分与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产生热量,且此种加水方式不会造成水分的浪费,也避免了对使用人员造成烫伤。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圆柱形筒体(100)包括外筒体(101)以及装配于外筒体(101)内部的内筒体(102),外筒体(101)顶部装配有与外筒体(101)螺纹配合的顶盖(103),设置于外筒体(101)外侧壁的外螺纹与设置于顶盖(103)内侧壁的内螺纹配合;外筒体(101)底侧壁设置有与顶盖(103)内侧壁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上述设计,在即食食品蒸煮过程中,便于通过顶盖(103)对外筒体(101)进行密封,降低蒸煮过程中热量向外扩散;在食品蒸煮完成,食用阶段,便于将顶盖(103)倒立装配于外筒体(101)底部,提升外筒体(101)的整体强度,便于平稳放置及食用者手持。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蒸煮阶段,撕开包裹于圆柱形筒体(100)外壁的密封包装膜,打开顶盖(103),取出袋装密封式火锅料包(106)、袋装密封式菜包(107)、袋装密封式调味料包(108)和食用水密封袋(109),将袋装密封式火锅料包(106)、袋装密封式菜包(107)及袋装密封式调味料包(108)撕开将内部对应的火锅料、配菜及调味料加注于内筒体(102)内部,拧开食用水密封袋(109)的密封盖(10902),向内筒体(102)内部加入食用水,使食用水将配菜及火锅料淹没,盖上顶盖(103),然后打开热压式密封帽(111),将食用水密封袋(109)的瓶嘴式导流管(10901)插入引流管(110)内进行水分加注,使水分与自热式氧化钙加热包(105)产生热量,水加注完成后,盖上热压式密封帽(111),对内筒体(102)内部加入的食品进行蒸煮;在食用阶段,便于将顶盖(103)倒立装配于外筒体(101)底部,提升外筒体(101)的整体强度,便于平稳放置及食用者手持。

本设计中的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可用于方便火锅、方便面条、方便米饭、方便稀饭和方便粉丝的制备及野外食用,进行方便面条、方便米饭、方便稀饭和方便粉丝的制备及野外食用时,只需在内筒体(102)内配制对应的面条、大米、谷物及粉丝即可。

本设计将野外用方便即食型食品餐盒设置为圆柱形筒体(100),此种设计便于消费者手持,且有利于食品蒸煮过程中的热传递。

按照以上描述,即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