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多功能行李箱。
背景技术
行李箱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人们外出,需要将物品放在行李箱中,方便使用者携带。
目前的行李箱大小固定,不用时占用空间过大,使用时空间有限,不能随意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行李箱,用以解决行李箱空间大小不能调节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行李箱,包括箱体,箱体侧面设置拉链,箱体内部设置与底面平行的压板,压板四角与箱体底部四角通过弹力绳连接;箱体顶部四角与箱体底部四角通过第一伸缩杆连接,压板顶部中心位置设置红外发射器,箱体内部顶面中心位置对应设置红外接收器,箱体外部顶面设置控制器,第一伸缩杆、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为了使箱体在移动过程中更省力,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箱体底部四角均设置万向轮,箱体侧面下方固定设置t型杆,t型杆的竖杆为第二伸缩杆。
为了使行李箱能够载人行驶,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箱体底部对应t型杆的侧面下方连接驱动板,驱动板内部设置电池,驱动板远离箱体的一端设置驱动轮,驱动轮沿驱动板长度方向转动,驱动轮与驱动板通过轮毂电机连接,轮毂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
为了让使用者能够坐在箱体上进行驾驶,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箱体底部对应t型杆的侧面下方设置滑槽,滑槽内部设置滑动板,滑动板与滑槽底部通过第三伸缩杆连接,驱动板靠近箱体一端设置第四伸缩杆,第四伸缩杆与滑动板相对的一端铰接,第三伸缩杆和第四伸缩杆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为了让使用者坐在箱体上驾驶时能够轻微转向,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箱体底部前后设置两个滑板转向桥,滑板转向桥垂直于滑槽横向设置。
为了让使用者坐在箱体上能够将脚托起,避免姿势不舒适,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当第三伸缩杆和第四伸缩杆完全收缩后,驱动板靠近箱体的位置设置托板,托板垂直驱动板设置。
为了使滑板转向桥转向时,使用者身体更容易向侧方倾斜,对侧方的滑板转向桥施加压力,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驱动板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踏板,踏板位于托板背向箱体的一侧,踏板与驱动板通过转轴连接,转轴上设置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踏板和驱动板固定连接,转轴上设置第一角度传感器,第一角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为了让使用者对侧方的滑板转向桥施加压力更轻松,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踏板下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杆,箱体内部下方固定设置压力分配箱,压力分配箱位于滑槽上方,设置托板位置的驱动板的高度高于滑槽的高度,压力分配箱内部中间铰接有一横向设置的压力分配板,压力分配板的铰接轴上设置第二角度传感器,压力分配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滑道,滑道中设置滑块,滑块可在滑道中滑动,滑道中间沿长度方向设置丝杠,丝杠穿过滑块并与滑块通过螺纹配合,滑道内部的任意一端固定设置压力分配电机,压力分配电机的输出端与丝杠固定连接;箱体靠近驱动板的侧面对应第一连杆位置分别插装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穿过箱体和压力分配箱并伸入压力分配箱内部,第二连杆可在箱体侧壁中滑动,第二连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杆通过销子铰接,另一端设置直角三角形板,第二连杆与直角三角形板的锐角端固定连接,直角三角形板沿其斜边设置倾斜的长条孔,压力分配板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滑柱,滑柱设置在长条孔中。
为了使箱体倾斜拉动时更省力,优选的技术方案为,t型杆的竖杆侧面设置斜撑杆,斜撑杆朝下设置并与t型杆的竖杆呈锐角设置,斜撑杆位于t型杆与箱体相背的侧面,斜撑杆的底端固定设置万向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行李箱,通过第一伸缩杆的升降,使箱体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改变高度,从而改变箱体大小,避免占用过多空间,通过箱体内部压板被弹力绳牵引,压板压在物品上,通过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控制箱体顶部和压板之间的距离,防止箱体顶部对物品造成挤压。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侧面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第一种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第二种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第三种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第三种结构中压力分配箱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第三种结构中压力分配箱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第三种结构中压力分配箱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t型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箱体;11-压板;111-红外发射器;112-红外接收器;12-弹力绳;13-第一伸缩杆;14-控制器;15-万向轮;16-滑板转向桥;20-t型杆;21-第二伸缩杆;22-斜撑杆;23-万向球;30-驱动板;31-电池;32-驱动轮;33-第四伸缩杆;34-托板;35-踏板;36-第一角度传感器;37-第一连杆;40-滑槽;41-滑动板;42-第三伸缩杆;50-压力分配箱;51-压力分配板;52-第二角度传感器;53-滑道;54-滑块;55-丝杠;56-压力分配电机;57-第二连杆;58-直角三角形板;581-长条孔;59-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行李箱,包括箱体10,箱体10侧面设置拉链,箱体10内部设置与底面平行的压板11,压板11四角与箱体10底部四角通过弹力绳12连接;箱体10顶部和底部为硬质板,箱体10侧面为柔软可弯折材质,箱体10侧面可用无纺布,箱体10顶部四角与箱体10底部四角通过第一伸缩杆13连接,压板11顶部中心位置设置红外发射器111,箱体10内部顶面中心位置对应设置红外接收器112,箱体10外部顶面设置控制器14,第一伸缩杆13、红外发射器111、红外接收器112分别与控制器14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
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行李箱,通过第一伸缩杆13的升降,箱体10侧面为无纺布,使箱体10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改变高度;箱体10内的弹力绳12在未装物品时是收缩状态,向箱体10内部装放物品时,首先将弹力绳12拉伸,接着将物品放入箱体10,装完物品后,将弹力绳12松开,通过弹力绳12的回复力将压板11压在物品上,压板11压在物品上,通过红外发射器111、红外接收器112控制箱体10顶部和压板11之间的距离,当第一伸缩杆13收缩时,箱体10顶部与压板1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导致红外发射器111与红外接收器11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红外发射器111与红外接收器112将二者之间的距离信号传递给控制器14,当红外发射器111与红外接收器112之间的距离达到设定距离时,控制器14控制第一伸缩杆13停止收缩,使箱体10顶部与压板11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通过控制器14中存储红外发射器111与红外接收器112的最小距离,本实施例中设置红外发射器111与红外接收器112的最小距离为1cm,当红外发射器111与红外接收器112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小距离,控制器14控制第一伸缩杆13停止工作,避免箱体10顶面与压板11接触挤压,防止箱体10顶部对物品造成挤压。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第一伸缩杆13的升降,使箱体10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改变高度,从而改变箱体10大小,避免占用过多空间,通过箱体10内部压板11被弹力绳12牵引,压板11压在物品上,通过红外发射器111、红外接收器112控制箱体10顶部和压板11之间的距离,防止箱体10顶部对物品造成挤压。
如图3所示,为了使箱体10在移动过程中更省力,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箱体10底部四角均设置万向轮15,箱体10侧面下方固定设置t型杆20,t型杆20的竖杆为第二伸缩杆21。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为了使行李箱能够载人行驶,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箱体10底部对应t型杆20的侧面下方连接驱动板30,驱动板30内部设置电池31,驱动板30上设置充电口,供电池31充电,驱动板30远离箱体10的一端设置驱动轮32,驱动轮32沿驱动板30长度方向转动,驱动轮32与驱动板30通过轮毂电机连接,轮毂电机安装在驱动轮32内,轮毂电机的轴与驱动板30固定连接,轮毂电机控制驱动轮32转动属于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t型杆20的横杆上设置倒顺开关,轮毂电机和倒顺开关分别与控制器14电连接。
为了让使用者能够坐在箱体10上进行驾驶,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箱体10底部对应t型杆20的侧面下方设置滑槽40,滑槽40内部设置滑动板41,滑动板41与滑槽40底部通过第三伸缩杆42连接,驱动板30靠近箱体10一端设置第四伸缩杆33,第四伸缩杆33的底座与驱动板30连接,第四伸缩杆33的伸出端与滑动板41相对的端部通过销子铰接,第四伸缩杆33与滑动板41可通过销子为转轴进行水平方向的转动,第三伸缩杆42和第四伸缩杆33分别与控制器14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
使用者站在驱动板30上,手扶在t型杆20,通过倒顺开关给控制器14发出信号,然后有控制器14控制驱动轮32转动方向,转动t型杆20,使箱体10通过第四伸缩杆33与滑动板41之间的铰接实现转动,从而能够实现转弯;控制第三伸缩杆42和第四伸缩杆33收缩,使滑动板41完全收入滑槽40中,驱动板30部分收入滑槽40中,使用者坐在箱体10上,通过倒顺开关控制驱动轮32转动方向,从而实现行驶。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使用者站在驱动板30上,转动t型杆20使箱体10转动实现转弯,或者使用者坐在箱体10上,通过倒顺开关控制驱动轮32转动方向,从而实现行驶,使箱子实现载人功能,并且具有站和坐的驾驶方式,使用更加方便。
为了让使用者坐在箱体10上驾驶时能够轻微转向,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箱体10底部前后设置两个滑板转向桥16,滑板转向桥16垂直于滑槽40横向设置。
如图5所示,为了让使用者坐在箱体10上能够将脚托起,避免姿势不舒适,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当第三伸缩杆42和第四伸缩杆33完全收缩后,驱动板30靠近箱体10的位置设置托板34,托板34垂直驱动板30设置。
如图6所示,为了使滑板转向桥16转向时,使用者身体更容易向侧方倾斜,对侧方的滑板转向桥16施加压力,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驱动板30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踏板35,踏板35位于托板34背向箱体10的一侧,踏板35与驱动板30通过转轴连接,转轴上设置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踏板35和驱动板30固定连接,转轴上设置第一角度传感器36,第一角度传感器36与控制器14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
使用者脚踩踏板35,使踏板35发生转动,第一角度传感器36检测踏板35转动角度,从而通过控制器14控制与踏板35异侧的第一伸缩杆13升起,使箱体10顶部发生倾斜,进而使用者身体朝着踏板35踩踏的一侧倾斜,使用者重心朝该侧偏移,压迫该侧滑板转向桥16,最终实现朝着该侧转弯。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控制使用者坐的箱体10顶部倾斜角度,从而控制使用者重心位置,来控制滑板转向桥16进行转弯,使用者控制方向更加方便、稳定。
如图6、7、8、9所示,为了让使用者对侧方的滑板转向桥16施加压力更轻松,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踏板35下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杆37,箱体10内部下方固定设置压力分配箱50,压力分配箱50位于滑槽40上方,设置托板34位置的驱动板30的高度高于滑槽40的高度,使踏板35、第一连杆37能够与压力分配箱50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压力分配箱50内部中间铰接有一横向设置的压力分配板51,压力分配板51的铰接轴上设置第二角度传感器52,压力分配板51的长度方向设置滑道53,滑道53中设置滑块54,滑块54卡接在滑道53中,可通过滑块54上设置凸起块,滑道53中设置凹陷槽,凸起块设置在凹陷槽中,滑块54可在滑道53中滑动,滑道53中间沿长度方向设置丝杠55,丝杠55穿过滑块54并与滑块54通过螺纹配合,滑道53内部的任意一端固定设置压力分配电机56,压力分配电机56的输出端与丝杠55固定连接;箱体10靠近驱动板30的侧面对应第一连杆37位置分别插装第二连杆57,第二连杆57穿过箱体10和压力分配箱50并伸入压力分配箱50内部,第二连杆57可在箱体10侧壁中滑动,第二连杆57的一端与第一连杆37通过销子铰接,另一端设置直角三角形板58,第二连杆57与直角三角形板58的锐角端固定连接,直角三角形板58沿其斜边设置倾斜的长条孔581,压力分配板51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滑柱59,滑柱59设置在长条孔581中。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
使用者踩踏板35,通过踏板35转动,第一连杆37也发生转动,推动第二连杆57向箱体10内部移动,带动直角三角形板58移动,长条孔581水平移动,从而使滑柱59竖直发生移动,最终压力分配板51转动,第二角度传感器52检测压力分配板51转动转动角度,控制器14控制压力分配电机56转动,丝杠55发生转动,由于滑块54卡接在滑道53中,使滑块54在滑道53中移动,由于第二连杆57与箱体10接触,滑块54的压力通过第二连杆57施加给箱体10,从而使需要滑板转向桥16的侧壁重力增加,最终实现滑板转向桥16转弯。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控制滑块54移动,使箱体10单侧压力增加,配合使用者身体倾斜,使重量较轻的使用者也能轻松地压动滑板转向桥16,控制方向更加简单,方便。
实施例3
如图10所示,为了使箱体10倾斜拉动时更省力,优选的技术方案为,t型杆20的竖杆侧面设置斜撑杆22,斜撑杆22朝下设置并与t型杆20的竖杆呈锐角设置,斜撑杆22位于t型杆20与箱体10相背的侧面,斜撑杆22的底端固定设置万向球23。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
当箱体10需要斜拉时,将t型杆20向下压,使箱体10前端的两个万向轮15和万向球23与地面接触,使用者拉动t型杆20;当上台阶时,将斜撑杆22搭在上一节台阶上,通过压动t型杆20,使箱体10离开地面,由于万向球23与台阶为点接触,万向球23转动阻力小,通过以万向球23为支撑点,转动t型杆20,使箱体10转到上一节台阶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斜撑杆22和万向球23支撑,节约了使用者斜拉箱体10和将箱体10转移到上一节台阶的体力耗费,使用方便。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