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拿取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3483发布日期:2018-10-02 18:06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子,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拿取的鞋子。



背景技术:

现有的鞋子如公告号为CN202222540U的一种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便于拿取的鞋子,包括鞋底、鞋面,鞋底与鞋面之间通过拉链进行连接。

人们在需要穿着鞋子或者清洗鞋子时都会通过鞋面拿取,而上述这种鞋子的鞋面比较光滑,人们拿取鞋子时与鞋面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拿取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拿取的鞋子,其具有拿取方便,便于穿着与清洗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于拿取的鞋子,包括鞋底、以及设置于鞋底上的鞋帮,所述鞋帮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一带,相邻的两个第一带侧壁相贴合,所述鞋帮上沿宽度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二带,相邻的两个第二带侧壁相贴合,所述第一带与第二带相互垂直且上下交错地编织在一起。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拿取鞋子时,人们将手放置在鞋面上,通过在鞋帮上编织第一带与第二带,并使第一带与第二带垂直并呈上下交错设置,有利于增加鞋帮表面与手部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使人们能够轻松方便地拿取鞋子,有利于快速穿着与清洗。

优选的,所述第一带向上延伸有若干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带向上延伸有若干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相垂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拿取鞋子时,通过设置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有利于进一步增加手部与鞋帮表面的摩擦力,进而可进一步增加拿取鞋子时的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的顶部均呈外凸半圆形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的手部与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接触时,可增加手部与第一凸块、第二凸块接触的舒适度,也可减少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的棱角对手部的伤害。

优选的,所述第一带与第二带上下交错后形成若干大小、形状均相同的方形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穿上鞋子行走的过程中,鞋帮表面受到外物的冲击时,多个方向块可共同承受冲击力,并共同卸去产生的冲击力。

优选的,所述鞋底包括前掌部、足弓部以及后跟部,位于所述足弓部以及后跟部上方的鞋帮两侧对称设置有两片保护挡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穿上鞋子行走的过程中,路面上扬起的灰尘到处飘散,通过设置两片保护挡片,可有效降低灰尘进入鞋内的几率。

优选的,所述保护挡片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防滑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手部抓只两片保护挡片拿取鞋子时,可通过防滑条增加手部与鞋面的摩擦力,以便于轻松地拿取鞋子。

优选的,两个所述保护挡片远离所述防滑条的端部均设有若干穿孔,两个保护挡片上的穿孔之间交错穿设有鞋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穿上鞋子时,可在穿孔内穿插鞋带,以增加鞋子穿上后的牢固性。

优选的,所述保护挡片上设有软性块,所述软性块环绕于位于后跟部上方的鞋帮上,且所述软性块的两侧壁均突出于所述保护挡片以及鞋帮的侧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在行走时抬脚的过程中,后跟部会自然抬起,然后将整只脚的作用于集中于前掌部,后跟部弯曲与小腿之间形成一个夹角,此时,软性块所处的位置与小腿接触,由于接触的是软性快,使得在长时间行走的过程中,可减少小腿与后跟部接触的地方所受到的挤压力,有利于增加舒适度。

优选的,所述鞋底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凹槽,若干所述凹槽均匀环绕于鞋底的侧壁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行走在雨天的路面上时,脚底踩在路面上,雨水会从鞋底侧壁上的若干凹槽散出,可起到一定排水作用。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两个相对侧壁之间的距离朝鞋帮方向逐渐变小。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脚底与地面接触时,凹槽所受的力由下至上挤压,这种凹槽的两个槽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使得挤压力在往上的时候,所受到的阻力变大,有利于加快排水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将第一带与第二带垂直并呈上下交错地编织设置,有利于增加鞋帮表面与手部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使人们能够轻松方便地拿取鞋子,有利于快速穿着与清洗;

2、通过设置软性快,有利于增加行走过程中脚后跟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用于重点展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

图2为实施例中鞋帮沿宽度方向的剖视图,用于重点展示第一带与第二的编织结构。

附图标记:1、鞋底;11、前掌部;12、足弓部;13、后跟部;2、鞋帮;21、第一带;211、第一凸块;22、第二带;221、第二凸块;3、方形块;4、保护挡片;5、防滑条;6、穿孔;61、鞋带;7、软性块;8、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2,一种便于拿取的鞋子,包括鞋底1、以及设置于鞋底1上的鞋帮2,鞋帮2的表面上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第一带21,若干第一带21呈并排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带21的侧壁相贴合;鞋帮2的表面上沿宽度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二带22,若干第二带22呈并排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带22侧壁相贴合,第一带21与第二带22相互垂直且上下交错地编织在一起。

第一带21向上延伸有若干第一凸块211,第二带22向上延伸有若干第二凸块221,第一凸块211沿第一带21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二凸块221沿第二带22的长度方向排列,且第一凸块211与第二凸块221均呈等间隔均匀分布;第一凸块211与第二凸块221的顶部呈外凸半圆形状,使得人们的手部与第一凸块211与第二凸块221接触时,可增加手部与第一凸块211、第二凸块221接触的舒适度。

第一带21与第二带22上下交错后编织后形成若干大小、形状均相同的方形块3,每个方向块上均设有三个第一凸块211或第二凸块221;若一个方形块3上设置的是三个第一凸块211,则与这个方形块3相邻的四个方形块3上设置的是与第一凸块211垂直的第二凸块221。

鞋底1包括前掌部11、足弓部12以及后跟部13,位于足弓部12以及后跟部13上方的鞋帮2两侧设有两片保护挡片4,且两片保护挡片4呈对称设置,两片保护挡片4靠近鞋底1的一端固定于鞋底1上,远离鞋底1的一端可进行翻折;每个保护挡片4的外侧壁上均突出设置有若干防滑条5,若干防滑条5沿鞋帮2的长度方向排列,且防滑条5的长度沿前掌部11至后根部方向先变大后变小。

两个保护挡片4远离防滑条5的端部均设有若干穿孔6,若干穿孔6呈倾斜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穿孔6之间的距离相同,两个保护挡片4之间的穿孔6内交错穿设有鞋带61;两片保护挡片4远离足弓部12的一侧一体成型有软性块7,软性块7位于后跟部13的正上方,且环绕于鞋帮2的顶端,软性块7的两侧壁均突出于保护挡片4以及鞋帮2的侧壁。

鞋底1侧壁的底部向上开设有若干凹槽8,若干凹槽8呈等间隔均匀环绕于鞋底1的侧壁上,每个凹槽8的两个相对侧壁之间的距离朝鞋帮2方向逐渐变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