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套装置及具有伞套装置的伞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1104发布日期:2019-01-02 21:46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伞套装置及具有伞套装置的伞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领域,具体而言,是涉及一种伞套装置及具有该伞套装置的伞具。



背景技术:

伞是人们必备的生活用品,无论是雨伞还是遮阳伞都配置有用于收起伞的伞套。伞套作为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在伞收纳后可有效地避免伞布被磨损,提高伞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通过伞套将湿雨伞包裹起来可避免其淋湿室内或用于容置伞的包袋;再者,可使得伞收纳后整洁美观。

现有的伞套一般是袋式套,且伞套与伞本体相互独立,具有携带不便、伞套易丢失等特点,且大多的伞套使用起来均较为繁琐,使用者难以将伞本体收纳在伞套内,用户体验差,推广难度大,致使在实际生活中,伞套基本起不到保护伞本体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伞套装置及具有伞套装置的伞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因伞套与伞本体相互独立导致伞套易丢失、携带不便以及使用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伞套装置,包括套环件、能够相对所述套环件移动且具有一内腔的外壳体以及伞套组件,所述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套环件外周;所述伞套组件包括伞套布、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转动轴以及在所述外壳体朝向所述套环件移动时使所述伞套布卷收于所述转动轴上的多个发条,多个所述发条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外壳体上形成有环状的槽隙,每个所述发条均具有位于其一端且经所述槽隙穿出并固定在所述套环件上的第一固定部和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二固定部,所述伞套布的一端通过各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套环件连接固定,所述伞套布的另一端通过各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转动轴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可拆除地套设在所述套环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套环件上且用于形成所述内腔的半透明软胶壳体和包覆设置在所述半透明软胶壳体上的塑性壳体,所述槽隙形成于所述半透明软胶壳体与所述套环件之间,所述塑性壳体具有供所述槽隙和所述半透明软胶壳体内的伞套布显露于所述塑性壳体外部的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套环件具有用于支撑所述外壳体的套环壁和设置在所述套环壁内表面的软胶内圈。

进一步地,所述套环壁的中部沿圆周方向向内凹陷。

进一步地,所述套环件为双色注塑件。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发条为四个,每个所述发条均以其第二固定部为中心绕设在所述转动轴上;四个所述发条分别沿所述套环件的周向依次等间距布置。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发条的第一固定部上均形成有通孔,所述套环壁沿圆周方向等间距间隔开设有四个螺纹孔,四个所述发条分别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套环壁固定连接,四个所述发条与四个所述螺纹孔分别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伞套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套环壁和各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的环状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形成有与四个所述螺纹孔分别一一对应且供所述紧固件穿射的四个穿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伞套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伞套装置,包括套环件、外壳体和伞套组件,伞套装置的套环件可固定在伞的一端,当需要伞套装置工作时,可通过拉动外壳件使其远离套环件,多个发条将从槽隙处将伞套布拉出,使得伞套布卷出转动轴并覆盖在伞本体上,从而将伞本体收纳于伞套布中;当不需要伞套装置工作时,发条将通过自卷收能力将伞套布卷收在转动轴上,从而带动外壳件至伞端的套环件处;该结构简单,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均可进行开启和关闭伞套装置的操作,用户体验佳,且通过设计套环件使得伞套装置与伞结合为一体,方便用户携带,避免因伞套丢失造成消费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伞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伞具,包括伞本体、伞尖和上述的伞套装置,其中,套环件设置在伞尖上,伞套布罩设在伞本体上;通过将伞本体、伞尖和伞套装置设计为一体化结构,避免了因伞套丢失造成的消费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便于人们携带,进而使得伞套真正起到保护伞本体的作用,以提高伞本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当套环件与外壳体分离时伞套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当套环件与外壳体结合时伞套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当套环件与外壳体结合时伞套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当套环件与外壳体结合时伞套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平面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套环件 11:套环壁

12:软胶内圈 10:螺纹孔

2:外壳体 20:内腔

21:槽隙 22:半透明软胶壳体

23:塑性壳体 230:开口

3:伞套组件 31:伞套布

32:转动轴 33:发条

331:第一固定部 332:第二固定部

330:通孔 30:紧固件

4:密封件 40:穿孔

5:伞具 51:伞尖

52:伞本体 53:伞套装置

6:中间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伞套装置53,包括套环件1、外壳体2以及伞套组件3,外壳体2能够相对套环件1移动且具有一内腔20,外壳体2可设置在套环件1外周;上述伞套组件3包括伞套布31、设置在内腔20中的转动轴32以及在外壳体2朝向套环件1移动时使伞套布31卷收于转动轴32上的多个发条33,即各发条33用于在伞套装置53工作过程中将伞套布31卷收和卷出转动轴32,外壳体2上形成有环状的槽隙21,每个发条33均具有位于其一端且经槽隙21穿出并固定在套环件1上的第一固定部331和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二固定部332,伞套布31的一端通过各第一固定部331与套环件1连接固定,伞套布31的另一端通过各第二固定部332与转动轴32连接固定。

具体地,各发条33可均具有自卷收能力,即当用户需要将伞套包裹在伞本体52上时,通过拉动外壳体2使其远离套环件1,由于发条33的第一固定部331设置在套环件1上,因而绕设在转动轴32上的发条33将被拉直,发条33带动内腔20中的伞套布31从槽隙21处卷出并撑开进而罩设在伞本体52上,随着外壳体2与套环件1之间距离的增加,可使得伞套布31完全被撑开,进而起到保护整个伞本体52的作用;在完全撑开伞套布31后,由于外壳体2自身结构特点,可与伞本体52最底端相互卡合,即利用伞套布31的可变形性,伞本体52的伞骨架底端可抵接在外壳体2面向伞本体52最底端的侧壁上,进而无需另外加设锁止机构即可保证伞套布31完全撑开后外壳件可固定在伞本体52上,当然也可在伞本体52或伞套装置53中加设可实现上述作用的锁止机构,此处不作唯一限定;若通过外壳件与伞本体52卡合完成锁止,当用户需要收纳伞套布31时,可利用手捏住伞本体52最底端使伞骨架的最底端穿出外壳件,此时,发条33将依靠其自卷收能力将伞套布31卷收在内腔20的转动轴32上,进而外壳件与套环件1逐渐接近直至二者结合,此时,伞套装置53脱离伞本体52,伞本体52可打开。

需要说明的是,发条33的自卷收功能可依靠其自身弹性材质,也可依靠设置在内腔20中的卷收机构(图未示),卷收机构可为多种形式;具体地,设置在内腔20中的转动轴32可为附图所示的不可旋转式的轴件,这样,若想要实现发条33在转动轴32上旋转,发条33的第二固定部332应活动连接在转动轴32上;另外,想要实现发条33在转动轴32上旋转,也可将转动轴32设置为断开式的旋转式轴体(图未示),每一发条33的第二固定部332固定连接在相应的旋转式轴体上,当外壳件与套环件1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旋转式轴体可沿相应的方向进行旋转以实现发条33的卷收或卷出,具体外壳件与旋转式轴体的连接关系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另外,外壳体2上形成有环状的槽隙21,然而,槽隙21的具体位置可为当外壳体2与套环件1组合时在二者之间预留该槽隙21,也可在外壳体2的侧壁上或侧壁边缘处进行开设,此处不作唯一限定;环状槽隙21的槽口形状及槽口直径尺寸此处亦不作唯一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作为进一步优化,外壳体2可拆除地套设在套环件1上,这样,当伞套装置53不工作时,外壳体2与套环件1结合为一体,便于用户携带;且当用户需要使用伞套装置53时,易于将外壳体2与套环件1进行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外壳体2包括设置在套环件1上且用于形成内腔20的半透明软胶壳体22和包覆设置在半透明软胶壳体22上的塑性壳体23,槽隙21形成于半透明软胶壳体22与套环件1之间,塑性壳体23具有供槽隙21和半透明软胶壳体22内的伞套布31显露于塑性壳体23外部的开口230;用户可通过开口230和半透明软胶壳结构体观察内腔20中伞套布31的颜色、图案,进而便于选购;同时,不同种类的伞具5,例如折叠伞、直柄伞、太阳伞以及雨伞,其收拢状态下尺寸均有不同,由于半透明软胶壳体22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因而在伞套装置53工作时,半透明软胶壳体22可在不同尺寸的伞本体52上进行滑移,使得伞套装置53可适配不同种类的伞具5,提高了伞套装置53的利用率,降低了用户的购置成本;加之,由于半透明软胶壳体22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可便于用户将其设置在套环件1上。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4,在半透明软胶壳体22与塑性壳体23之间,还可加设用于保护半透明软胶壳体22的中间壳体6,该中间壳体6和塑性壳体23均可设置为上下两个以方便装配,也可分别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此处不作唯一限定;若加设中间壳体6,则中间壳体6仍应具有供槽隙21和半透明软胶壳体22内的伞套布31显露于塑性壳体23外部的通过口(图未示),具体中间壳体6的材质和形状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优选地,请参阅图1至图4,套环件1具有用于支撑外壳体2的套环壁11和设置在套环壁11内表面的软胶内圈12,套环壁11可采用较硬的材质,进而保证外壳件和套环件1的可靠结合,而软胶内圈12则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用以适配不同尺寸的伞尖51;进一步地,整个套环件1为双色注塑件,在保证其功能性的前提下可缩短工时,有利于实现套环件1的工业化生产制造。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套环壁11的中部沿圆周方向向内凹陷,该结构使得外壳体2与套环壁11的相对位置关系更加稳定,进一步使得伞套装置53便于携带和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4,多个发条33为四个,每个发条33均以其第二固定部332为中心绕设在转动轴32上;四个发条33分别沿套环件1的周向依次等间距布置;通过设置等间距间隔绕设在转动轴32上的四个发条33,可保证伞套装置53在工作过程中,伞套布31被拉出时受力均匀,避免伞套布31在拉动过程中发生倾斜或折叠,有效提高了伞套装置53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当然,多个发条33也可为其他偶数或奇数个,此处不作唯一限定;每一发条33的第二固定部332与转动轴32的具体连接方式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每个发条的第一固定部331上均形成有通孔330,套环壁11沿圆周方向等间距间隔开设有四个螺纹孔10,各第一固定部331分别通过紧固件30与套环壁11固定连接,四个发条33与四个螺纹孔10分别一一对应;该结构可保证各发条33的第一固定部331与套环壁11的可靠连接;当然,上述紧固件30可为螺钉或其他螺纹紧固件30,也可在套环壁11上开设盲孔,通过铆钉将第一固定部331按压在套环壁11上,因而,第一固定部331与套环壁11的连接方式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4,伞套装置53还包括设置在套环壁11和各第一固定部331之间的环状的密封件4,密封件4上形成有与四个螺纹孔10分别一一对应且供紧固件30穿射的四个穿孔40;若伞具5被淋湿,此时用户将伞套布31包覆在伞本体52上,通过设置密封件4,则避免伞本体52上的水从伞套布31与伞尖51的连接处漏出,进而提高了伞具5装置的利用率和用户体检。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伞具5,请参阅图5,包括伞本体52、伞尖51和上述的伞套装置53,其中,套环件1设置在伞尖51上,伞套布31罩设在伞本体52上;通过将伞本体52、伞尖51和伞套装置53设计为一体化结构,避免了因伞套丢失造成的消费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便于人们携带,进而使得伞套真正起到保护伞本体52的作用,以提高伞本体52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