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袜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3722发布日期:2019-02-15 20:00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袜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袜鞋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袜鞋。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袜鞋产品大多是由一体针织而织成的袜套,并将袜套加热定型,加热定型后的袜套放入到鞋底成型模具中,通过注塑形成与袜套连接的鞋底件。现有的袜鞋产品的袜套的底面是一完整的针织面,袜套底面的针织组织是均匀布设的,但是袜套在应用时只是靠近轮廓边缘的部分受力,袜鞋底面的中部几乎是不受力的,为了袜套的边缘部分的受力性能更好,致使这种袜鞋产品的袜套在针织时需要将袜套的中部和边缘部分都需要织成同样的厚度,浪费了针织材料,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袜鞋,该袜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减少针织材料的浪费,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等优点。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袜鞋的生产方法,该生产方法具有一次针织成型、操作工序简单、不需要后期的人工切割工序,工人劳动强度低,有利于企业朝向全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袜鞋,包括袜鞋本体,所述袜鞋本体包括一体针织而织成的外袜套,所述外袜套包括外袜面片和外袜底片,其特点在于所述外袜套的外袜底片上形成有长形的外底孔,所述外底孔是在外袜预留缝被拉扩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而形成的,所述外袜预留缝是在针织生产外袜底片时随之形成的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外底孔是沿袜鞋本体的长度方向布设的。

再进一步地,在袜鞋本体的底部粘贴有鞋底件。

又还进一步地,所述袜鞋本体还包括与外袜套一体针织而织成的内袜套,所述内袜套翻入到外袜套内并与外袜套连接,所述内袜套包括内袜面片和内袜底片,所述内袜套的内袜底片上形成有长形的内底孔,所述内底孔与外底孔相重叠,所述内底孔是在内袜预留缝被拉扩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而形成的,所述内袜预留缝是在针织生产内袜底片时随之形成的缝隙。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袜鞋的有益效果:本袜鞋通过先在袜鞋本体的外袜套的底面上形成有外袜预留缝,在进行热压定型时,将外袜套套装于鞋楦中,使外袜套在保持横向拉扩所述外袜预留缝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形成了外底孔,这样的设计在外袜套的外袜底片上形成了从其两侧越靠近外底孔边缘位置的针织组织密度也越大的结构,这样一方面使外袜套底面边缘位置具有较好的受力性能,另一方面又不会造成针织材料的浪费,使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减少针织材料的浪费,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袜鞋的生产方法,其特点在于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1)生产前准备:对针织横编机的进行检查、对针织横编机进行针织程序的输入及为针织横编机安装针织线;

2)生产外袜套:启动针织横编机,针织横编机的第一排针与第二排针同时从外袜套的趾尖部处开始针织生产,其中:针织横编机的第一排针针织生产外袜面片,所述第二排针针织生产外袜底片,在第二排针针织生产外袜底片时一体针织出外袜预留缝;

3)将步骤2所得到外袜套入到鞋楦中,在保持横向拉扩所述外袜预留缝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冷却后在外袜套底部即形成所述外底孔;

4)将外袜套从鞋楦中剥离出来得到袜鞋。

进一步地,在步骤3之后还包括将一鞋底件通过模具粘合到外袜套底部的步骤。

本袜鞋的生产方法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方法通过第二排针在针织生产外袜底片时一体针织出外袜预留缝的设计,使在之后的加工定型工序之后形成外底孔,外袜预留缝与外袜套一体针织形成的设计,使本实用新型的袜鞋的底面两边的厚度得以增加从而提高了该部分的强度,并且不是在外袜套针织成型之后再进行手动切割以形成外袜预留缝,可避免因人工切割而产生不良品,使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方法具有一次针织成型、操作工序简单、不需要后期的人工切割工序,工人劳动强度低,有利于企业朝向全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不在针织外袜预留缝时的针织横编机的针织状态图。

图6为实施例3在针织外袜预留缝时的针织横编机的针织状态图。

图7为实施例3生产出的袜鞋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4不在针织外袜预留缝时的针织横编机的针织状态图。

图9为实施例4在针织外袜预留缝时的针织横编机的针织状态图。

图10为实施例4不在针织内袜预留缝时的针织横编机的针织状态图。

图11为实施例4在针织内袜预留缝时的针织横编机的针织状态图。

图12为实施例4生产出的袜鞋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袜鞋本体;12-外袜套;121-外袜面片;122-外袜底片;1221-外底孔;

21-袜鞋本体;22-外袜套;221-外底孔;23-内袜套;231-内袜面片;232-内袜底片;2321-内底孔。

31-第一排针;32-第二排针;33-外袜套;331-外袜面片;332-外袜底片;3321-外袜预留缝;3322-外底孔;34-袜鞋;

41-第一排针;42-第二排针;43-外袜套;431-外袜面片;432-外袜底片;4321-外袜预留缝;4322-外底孔;44-内袜套;441-内袜面片;442-内袜底片;4421-内袜预留缝;4422-内底孔;45-袜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新型袜鞋,包括袜鞋本体11,所述袜鞋本体11包括一体针织而织成的外袜套12,所述外袜套12包括外袜面片121和外袜底片122,所述外袜套12的外袜底片122上形成有长形的外底孔1221,所述外底孔1221是沿袜鞋本体11的长度方向布设的,所述外底孔1221是在外袜预留缝被拉扩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而形成的,所述外袜预留缝是在针织生产外袜底片122时随之形成的缝隙。本实施例的袜鞋产品进行热压定型时,先将外袜套12套装于鞋楦中,使外袜套12在保持横向拉扩所述外袜预留缝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形成了外底孔1221,这样的设计在外袜套12的外袜底片122上形成了从其两侧越靠近外底孔1221边缘位置的针织组织密度也越大的结构,这样一方面使外袜套12底面边缘位置具有较好的受力性能,另一方面又不会造成针织材料的浪费,使本实施例的袜鞋产品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减少针织材料的浪费,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等优点。

为了使本实施例的袜鞋产品的结构更加合理,在袜鞋本体11的底部粘贴有鞋底件(所述鞋底件在附图中没有示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优化,增强袜鞋本体21的鞋面的保暖性,如图3、图4所示,所述袜鞋本体21还包括与外袜套22一体针织而织成的内袜套23,所述内袜套23翻入到外袜套22内并与外袜套22连接,所述内袜套23包括内袜面片231和内袜底片232,所述内袜套23的内袜底片232上形成有长形的内底孔2321,所述内底孔2321与外底孔221相重叠,所述内底孔2321是在内袜预留缝被拉扩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而形成的,所述内袜预留缝是在针织生产内袜底片232时随之形成的缝隙。这样的设计使本实施例的袜鞋产品具有袜面两层的结构,增强了袜面的保暖性,而且内袜套23上形成有与外底孔221相重叠的内底孔2321,内底孔2321也是内袜套23在保持横向拉扩所述内袜预留缝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的,在内袜套23的内袜底片232上也形成了从其两侧越靠近内底孔2321边缘位置的针织组织密度也越大的结构,也进一步提高了袜鞋底面的边缘位置的受力性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袜鞋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1)生产前准备:对针织横编机的进行检查、对针织横编机进行针织程序的输入及为针织横编机安装针织线;

2)生产外袜套33:启动针织横编机,针织横编机的第一排针31与第二排针32同时从外袜套33的趾尖部处开始针织生产,其中:如图5所示,针织横编机的第一排针31针织生产外袜面片331,所述第二排针32针织生产外袜底片332,如图6所示,在第二排针32针织生产外袜底片332时一体针织出外袜预留缝3321;所述外袜预留缝3321的生产方法是和现有针织布料时在布料中针织出缝隙的生产方法一样的,故在此不再详述;

3)将步骤2所得到外袜套33入到鞋楦中,在保持横向拉扩所述外袜预留缝3321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冷却后在外袜套33底部即形成如图7所示的所述外底孔3322;

4)将外袜套33从鞋楦中剥离出来得到袜鞋34,该袜鞋34为实施例1中所述的袜鞋产品,该袜鞋产品如图7所示。

进一步地,在步骤3之后还包括将一鞋底件通过模具粘合到外袜套33底部的步骤(所述鞋底件在附图中没有示出)。

本实施例的生产方法通过第二排针32在针织生产外袜底片332时一体针织出外袜预留缝3321的设计,使在之后的加工定型工序之后形成外底孔3322,外袜预留缝3321与外袜套33一体针织形成的设计,使本实施例的生产方法不需要在外袜套33针织成型之后再进行形成外袜预留缝的手动切割,避免因人工切割而产生不良品,使本实施例的生产方法具有一次针织成型、操作工序简单、不需要后期的人工切割工序,工人劳动强度低,有利于企业朝向全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的优点。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不同在于:本实施例的生产方法增加了一生产内袜套44的步骤。本实施例的一种袜鞋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1)生产前准备:对针织横编机的进行检查、对针织横编机进行针织程序的输入及为针织横编机安装针织线;

2)生产外袜套43:启动针织横编机,针织横编机的第一排针41与第二排针42同时从外袜套43的趾尖部处开始针织生产,其中:如图8所示,针织横编机的第一排针41针织生产外袜面片431,所述第二排针42针织生产外袜底片432,如图9所示,在第二排针42针织生产外袜底片432时一体针织出外袜预留缝4321;所述外袜预留缝4321的生产方法是和现有针织布料时在布料中针织出缝隙的生产方法一样的,故在此不再详述;

3)在步骤2针织出外袜套43后紧接着生产与外袜套43连体的内袜套44:如图10所示,针织横编机的第一排针41针织生产内袜面片441,所述第二排针42针织生产内袜底片442,如图11所示,在第二排针42针织生产内袜底片442时一体针织出内袜预留缝4421,内袜预留缝4421的长度与外袜预留缝4321的长度相同;所述内袜预留缝4421的生产方法是和现有针织布料时在布料中针织出缝隙的生产方法一样的,故在此不再详述;

4)将内袜套44翻入到外袜套43中并整理形成袜鞋套体,且内袜预留缝4421与外袜预留缝4321重叠在一起;

5)将步骤4所得到袜鞋套体入到鞋楦中,在保持横向拉扩所述外袜预留缝4321及内袜预留缝4421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冷却后在袜鞋套体底部即形成如图12所示的重叠在一起的外底孔4322和内底孔4422;

6)将袜鞋套体从鞋楦中剥离出来得到袜鞋45,该袜鞋45为实施例2中所述的袜鞋产品,该袜鞋产品如图12所示。

进一步地,在步骤5之后还包括将一鞋底件通过模具粘合到袜鞋套体底部的步骤(所述鞋底件在附图中没有示出)。

本实施例的生产方法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作进一步优化的,一次织出了袜面两层、袜底两层的结构,使本实施例生产出袜鞋产品袜面的保暖性更好,而且内袜套44上形成有与外底孔4322相重叠的内底孔4422,内底孔4422也是内袜套44在保持横向拉扩所述内袜预留缝4421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的,在内袜套44的内袜底片442上也形成了从其两侧越靠近内底孔4422边缘位置的针织组织密度也越大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袜鞋底面的边缘位置的受力性能。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外袜底片形成有2个长形穿孔,该2个长形穿孔是沿袜鞋长度方向并排布设的,所述2个长形穿孔是在2条预留缝被拉扩的状态下进行热定型而形成的,所述2条预留缝都是在针织生产外袜底片时随之形成的缝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