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1493发布日期:2019-08-27 19:42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附属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行李箱。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户外活动,其中自驾游也作为节假日主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带上所需一切衣物、食物、帐篷等行李驾车出行,同时在自驾游的沿途还可以随时驻停进行野餐甚至露营。因此,在进行外出自驾游时,人们多采用行李箱携带衣物、食物等自驾游中必需的物品,然而,现有的行李箱一般单纯用于容纳衣物,其功能较为单一,特别地,在需要携带帐篷等提交较大的物件时,现有的行李箱则无法满足使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行李箱,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行李箱其功能单一无法满足自驾游时的使用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行李箱,包括上盖和的下盖,所述上盖扣合于所述下盖上,且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行李的行李腔,所述行李腔内设有篷布,所述篷布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下盖上,且所述自由端于所述多功能行李箱的侧面延伸出所述多功能行李箱外。

进一步地,所述多功能行李箱还包括用于卷存所述篷布卷轴机构,所述卷轴机构安装于所述下盖上,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卷轴机构上,所述篷布自所述固定端至所述自由端卷绕于所述卷轴机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卷轴机构包括卷轴,所述卷轴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下盖上,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卷轴上,且所述篷布自所述固定端至所述自由端卷绕于所述卷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行李腔内还设有至少两条用于连接并支撑所述篷布的所述自由端的伸缩杆。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可拆卸连接,且所述上盖为能够作船使用的船形状壳体,和/或所述下盖为能够作船使用的船形状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的长*宽*高为(1.9~2.1m)*(0.7~0.9m)*(0.30~0.35m),和/或所述下盖的长*宽*高为(1.9~2.1m)*(0.7~0.9m)*(0.30~0.35m)。

进一步地,所述多功能行李箱还包括防盗锁,所述防盗锁设于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开合处之间以用于锁付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

进一步地,所述行李腔内还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长度方向两端的侧部均设有插接件,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相同的一侧部均设有用于与所述插接件适配连接的插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下盖的底部设有用于与车辆顶部的行李架适配连接的连接扣。

进一步地,所述下盖靠近所述上盖的顶面上设有朝向所述上盖凸伸的第一扣合凸起,所述上盖与所述第一扣合凸起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二扣合凸起,所述第一扣合凸起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扣合凸起的侧面相抵接,且所述第二扣合凸起围设于所述第一扣合凸起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行李箱,在安装时,将多功能行李箱的下盖固定在车辆的车顶后,再将篷布的固定端固定在行李腔中,同时并将其收纳于行李腔中,最后再将上盖扣合于下盖上;在使用时,可以将大量的行李安装行李腔中,当需要使用帐篷时,只需将篷布的自由端从行李腔中拉出,利用车辆自身的高度和多功能行李箱的固定作用,将篷布支撑起来为人们提供了一处可以休息和活动的场所,篷布起到了遮阳、挡雨和防晒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行李箱,安装制造简单,且能够额外地增加车辆的携带行李的空间,同时将篷布的固定端固定在多功能行李箱上,利用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的高度去支撑固定篷布形成帐篷供人员休息,且简化了篷布的展开操作,使得篷布的展开较为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行李箱安装在车辆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行李箱隐藏篷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行李箱隐藏篷布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行李箱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行李箱隐藏篷布且上盖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沿图5中A-A线的截面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上盖 11—上半腔 12—加强筋

13—第一转动凸起 14—第二扣合凸起 15—插接孔

20—下盖 21—下半腔 22—第二转动凸起

23—卡合槽 24—第一扣合凸起 25—挂钩槽

26—转动槽 27—转动孔 30—篷布

31—固定端 32—自由端 40—卷轴

41—转动柱 42—旋钮 50—转轴

60—防盗锁 61—锁芯 62—第一挂钩

63—第二挂钩 70—支撑杆 71—插接件

80—伸缩杆 90—U型螺型 100—车辆

101—行李架 271—卡接部 272—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6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行李箱,包括上盖10、和下盖20,所述上盖10扣合于所述下盖20上,且所述上盖10和所述下盖20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行李的行李腔,所述行李腔内设有篷布30,所述篷布30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31和自由端32,所述固定端31固定连接于所述下盖20上,且所述自由端32于所述多功能行李箱的侧面延伸出所述多功能行李箱外。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行李箱,在使用时,可以将大量的行李安装行李腔中,当需要使用帐篷时,只需将篷布30的自由端32从行李腔中拉出,利用车辆100自身的高度和多功能行李箱的固定作用,将篷布30支撑展开为人们提供了一处可以休息和活动的场所,篷布30起到了遮阳、挡雨和防晒的作用,拓展了普通多功能行李箱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功能行李箱,能够额外地增加车辆100的携带行李的空间,同时将篷布30的固定端31固定在多功能行李箱上,利用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100的高度去支撑固定篷布30形成帐篷供人员休息,且简化了篷布30的展开操作,使得篷布30的展开较为简单,增加了普通多功能行李箱的功能,提高了行李箱的实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多功能行李箱还包括用于卷存所述篷布30卷轴机构,所述卷轴机构安装于所述下盖20上,所述固定端31固定连接于所述卷轴机构上,所述篷布30自所述固定端31至所述自由端32卷绕于所述卷轴机构上。具体地,卷轴机构主要用于卷绕篷布30,当篷布30卷绕在卷轴机构上时,篷布30所占用行李腔的空间较小,能够为其他行李提供更大的收纳空间,篷布30能够被轻易的拉出,且拉出的篷布30上的褶皱等痕迹更少,篷布30更为整齐,延长篷布3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卷轴机构包括卷轴40,所述卷轴40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下盖20上,所述固定端31固定连接于所述卷轴40上且所述篷布30自所述固定端31至所述自由端32卷绕于所述卷轴40上。具体地,卷轴40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于下盖20上,篷布30卷绕于卷轴40上,在使用时,可以直接转动卷轴40从而将篷布30卷绕在卷轴40上,该收纳操作简单。

更进一步地,卷轴40两端的端面上均设有转动柱41,下盖20的内壁上与转动柱41对应的位置设有转动孔27,转动柱41插接于转动孔27中且转动柱41于转动孔27中转动。

进一步地,参阅图5和图6所示,下盖20的内壁上与转轴40的转动柱41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卡接部271,转动孔27设于卡接部271上,且卡接部271的顶面上设有与转动孔27相通的卡槽272以使得转动柱41能够从卡槽272卡入到转动孔27中,在安装时,可以将转轴40的转动柱41从卡槽272直接卡入到转动孔27中,该安装方式简单便捷,在不需要使用帐篷时,也可以直接将转轴40从下盖20上拆卸下来,增加行李腔放置行李的空间,以满足大量装载行李的需求。

更进一步地,转动孔27贯穿于卡接部271,且转动柱41从转动孔42中延伸出卡接部271外,且延伸出卡接部271外的转动柱41的端面上设有旋钮42,旋钮42能够带动转轴40转动,从而将篷布30自固定端31至自由端32卷绕于卷轴40,旋钮42的设置使得篷布30的收纳更为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多功能行李箱还包括电机(图未示),电机固定在下盖20上,且电机的输出轴与卷轴40连接以带动卷轴40转动,用电机带动卷轴40使得篷布30的收纳更为简单,只需开启电机就能够将篷布30卷绕在卷轴40上。

进一步地,参阅图2、图3和图4所示,下盖20上设有下半腔21,上盖10上设有上半腔11,下半腔21和上半腔11于上盖10扣合于下盖20上时形成行李腔,篷布30收纳于下半腔21内,且固定端31固定安装于下半腔21内。具体地,下盖20上设有下半腔21,上盖10上设有上半腔11,当上盖10和下盖20扣合时,下半腔21和上半腔11相连通以形成行李腔,该结构将行李腔上下分为下半腔21和上半腔11,当揭开上盖10时,行李腔分为下半腔21和上半腔11,此时,行李腔的深度相当于下半腔21的深度,同时由于多功能行李箱位于车辆100的顶部,下半腔21的深度较小,有利于人员存放和拿取行李,并且当上盖10扣合于下盖20上时,行李腔的空间由下半腔21和上半腔11组成,行李腔的空间更大,能够放取更多的行李。

进一步地,上半腔11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加强筋12,若干个加强筋12的设置有利提高上盖10的强度,使得上盖10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多功能行李箱能够容纳更多的行李。

更进一步地,各加强筋12沿着上盖10的长度、宽度或者高度方向延伸,该设置方式设置使得上盖10在各个方向均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进一步地提高了上盖10的强度。

进一步地,多功能行李箱还包括若干个第一固定带(图未示)和若干个第二固定带(图未示),各第一固定带上均穿设有第一卡扣(图未示),各第二固定带上也均穿设有第二卡扣(图未示),且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相互扣合,第一固定带的两端间隔固定安装在下半腔21或者上半腔11的一侧内壁上,第二固定带的两端也间隔固定安装在下半腔21或者上半腔11的相对的另一内壁上,各第一固定带与各第二固定带一一对应设置并能够对应的第一卡扣和对应的第二卡扣能够相互扣合。当行李物品较少,无法塞满多功能行李箱时,将行李放入下半腔21或者上半腔11,再将第一固定带的第一卡扣和相对应的第二固定带的第二卡扣扣合在一起,在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的阻挡下能够避免行李掉落出下半腔21或者上半腔11,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便起到了固定行李的作用,且能够衣物行李,甚至是贵重物品固定在箱内;同时在车辆100的行驶过程中,行李由于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的固定作用不会产生晃动,也不会出现磕碰到多功能行李箱内壁,同时在车辆100行驶或者停放在不平稳的路面时,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能够起到保护行李的作用,尤其是贵重物品。

更进一步地,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为呈现X状的插扣式固定带。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呈X状,能够将行李从四个角落向中部进行阻挡,牢固将行李固定在下半腔21或者上半腔11,该结构固定效果且更为牢靠,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采用插口式的结构,插扣式卡扣扣合和拆卸均较为简单,便于人员操作。

进一步地,多功能行李箱还包括隔板(图未示),隔板安装于下半腔21内,隔板与下半腔21的内壁围设形成篷布30腔,篷布30收纳于篷布30腔内,且固定端31固定安装于篷布30腔内,且篷布30腔的内壁上开设有供自由端32穿设出的开口(图未示)。具体地,隔板将下半腔21隔出一个专门用于篷布30的篷布30腔,篷布30收纳于篷布30腔内,一方面能够避免其他行李挤压篷布30从而损坏篷布30,延长篷布30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当篷布30位于篷布30腔内时,由于篷布30不与其他行李部件相接触,篷布30自由端32从开口处拉出也更为容易,且篷布30在拉出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被其他行李划伤或者钩烂等情况,隔板能够起到保护篷布30的作用。

进一步地,开口为长条孔且长条孔的相对两侧壁上设有毛刷条(图未示),当篷布30上下设置的毛刷条中间进出时,毛刷条会清理篷布30表面的灰尘、水珠等物品,保证了篷布30的清洁整齐。

进一步地,篷布30上设有把手条(图未示),把手条的一侧面上开设有固定槽,自由端32固定安装于固定槽,且把手条的尺寸大于开口的尺寸以使得把手条不能够穿设于开口中,当拉出篷布30时,把手条由于开口的阻挡作用会位于多功能行李箱外,可以之间通过拉出把手条,从而将篷布30拉出,该操作简单。

本实施例中,所述行李腔内还设有至少两条用于连接并支撑所述篷布30的所述自由端的伸缩杆80。具体地,伸缩杆80的一端固定在篷布30的自由端32上,当篷布30的自由端32被拉开后,可以将伸缩杆80的另一端直接固定在底面上,从而将篷布30支开,该操作简单可靠,且伸缩杆80具有伸缩功能,也便于将伸缩杆80收纳于多功能行李箱中,使得真个多功能行李箱的结构紧凑,实用性强。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10与所述下盖20可拆卸连接,且所述上盖10为能够作船使用的船形状壳体,和/或所述下盖20为能够作船使用的船形状壳体。具体地,由于车辆100的高度较高,且多功能行李箱位于车辆100的顶部,上盖10和下盖20可拆卸连接,可以将上盖10拆卸下来放置在地面并将行李放入下盖20中,避免人员的行李安装过程需要爬高,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且上盖10为能够作船使用的船形状壳体,和/或下盖20为能够作船使用的船形状壳体,一方面能够降低车辆100行驶过程的风阻,提高车辆100的燃油经济性,另一方面下盖20和/或下盖20既可以作为在海边或者河边进行滑水的船使用,又能够拓展了行李箱的储物空间,提高了了上盖10和/或下盖20的实用性,拓展了行李箱的功能。

优选地,上盖10和下盖20均采用轻质材料制造,例如,塑料材质或者铝合金材质,以确保去作为船体使用时能够承载人员并且漂浮在水面上。

进一步地,参阅图2、图3和图4所示,多功能行李箱还包括转轴50,上盖10的一侧边与下盖20的一侧边通过转轴50连接。具体地,在打开上盖10时,只需从多功能行李箱的一侧将上盖10推起,使得上盖10绕着转轴50的轴线进行旋转,从而将多功能行李箱开启,上盖10的开启过程较为省力,同时由于多功能行李箱位于车辆100车顶,采用转轴50的形式,也便于人员的操作,并且单人也能够毫不费力将多功能行李箱的上盖10开启。

更进一步地,上半腔11的侧壁上设有朝向下半腔21延伸的第一转动凸起13,下半腔21的侧壁上与第一转动凸起13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转动凸起22,第二转动凸起22的顶面上设有卡合槽23,第一转动凸起13卡合于卡合槽23中,转轴50从第二转动凸起22的一侧穿入,穿过第一转动凸起13后,再从第二转动凸起22相对设置的另一侧穿出,第一转动凸起13能够绕着转轴50的轴线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上盖10进行转动,卡合槽23的两侧面对第一转动凸起13进行限位的作用,避免第一转动凸起13沿着转轴50的轴线进行移动,使得上盖10和下盖20的扣合和开启更为牢靠。

更进一步地,转轴可从第一转动凸起13和第二转动凸起22上拆卸下来,以便于上盖10和下盖20的拆卸。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10的长*宽*高为(1.9~2.1m)*(0.7~0.9m)*(0.30~0.35m),和/或所述下盖10的长*宽*高为(1.9~2.1m)*(0.7~0.9m)*(0.30~0.35m)。具体地,上盖10的长可以为1.9m、2.0m或者2.1m,上盖10的宽可以为0.7m、0.8m或者0.9m,上盖10的高可以为0.30m、0.31m、0.32m、0.33m、0.34m或者0.35m,通过这些数值的设置可以保证多功能行李箱具有足够大的用于容纳行李的行李腔以满足装载大量行李的需求,又不会因为上盖10的尺寸过小导致多功能行李箱的装载行李的数量满足不了人员的使用需求,也不会因为上盖10的尺寸过大而导致车辆的体积过大不符合规范要求;下盖20的长可以为1.9m、2.0m或者2.1m,下盖20的宽可以为0.7m、0.8m或者0.9m下盖20的高可以为0.30m、0.31m、0.32m、0.33m、0.34m或者0.35m,通过这些数值的设置可以保证多功能行李箱具有足够大的用于容纳行李的行李腔以满足装载大量行李的需求,又不会因为下盖20的尺寸过小导致多功能行李箱的装载行李的数量满足不了人员的使用需求,也不会因为下盖20的尺寸过大而导致车辆的体积过大不符合规范要求。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多功能行李箱还包括防盗锁60,所述防盗锁60设于所述上盖10与所述下盖20开合处之间以用于锁付所述上盖10和所述下盖20。具体地,上盖10和下盖20通过防盗锁60固定在一起,能够避免在车辆100的行驶过程中,多功能行李箱里面的行李从行李腔内掉落,保证了行车安全,同时也能够保证多功能行李箱内的行李安全性,避免行李被盗。

进一步地,防盗锁60包括锁芯61和第一挂钩62,第一挂钩62固定安装于锁芯61件的端部且钥匙插入锁芯61时,钥匙能够带动第一挂钩62绕锁芯61的轴线进行转动,下盖20的顶面开设有挂钩槽25且下盖20的侧面开设有与挂钩槽25相通的转动槽26,锁芯61可转动安装于转动槽26中,且第一挂钩62于挂钩槽25内转动,且第一挂钩62能够伸出转动槽26,上盖10内壁与第一挂钩62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二挂钩63,当第一挂钩62转动到伸出转动槽26之后,第一挂钩62与第二挂钩63相钩合,当需要打开上盖10时,钥匙插入锁芯61中并转动,带动第一挂钩62转动,使得第一挂钩62和第二挂钩63型脱离,从而解除了上盖10和下盖20的锁止状态;当需要关闭多功能行李箱时,钥匙带动锁芯61转动,锁芯61带动第一挂钩62转动,第一挂钩62转动出挂钩槽25后,第一挂钩62钩合在第二挂钩63上,从而达到固定锁止上盖10和下盖20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行李腔内还设有支撑杆70,所述支撑杆70长度方向两端的侧部均设有插接件71,所述上盖10和所述下盖20相同的一侧部均设有用于与所述插接件71适配连接的插接孔15。具体地,在打开上盖10后,再分别将插接件71插入到上盖10和下盖20上的插接孔15中,通过支撑杆70的支撑作用将上盖10和下盖20分开,方便人员拿取多功能行李箱内的行李。

进一步地,插接件71为支撑杆70侧部向外凸伸的圆柱凸起,插接孔为与圆柱凸起相适配的圆形孔,圆柱凸起插接于圆形孔中。通过圆柱凸起和圆形孔的插接方式进行连接,该连接方式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支撑杆70可以为折叠杆,折叠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上盖10的内壁上,折叠杆的另一端安装于下盖20的内壁上,当上盖10扣合在下盖20上时,折叠杆处于折叠状态,当上盖10被开启时,折叠杆在上盖10的带动下展开,直至折叠杆完全展开,起到支撑固定上盖10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盖20的底部设有用于与车辆100顶部的行李架101适配连接的连接扣。具体地,通过连接扣将多功能行李箱固定安装在车辆100的顶部的行李架101上,连接扣拆卸安装方便,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功能行李箱的拆装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下盖20通过U型螺型90固定在车辆100的行李架101,在安装时,先将行李架101穿设在U型螺型90中,再将U型螺型90的两端固定在下盖20的底部,通过下盖20的底部和U型螺型90底部的抵接作用,从而将下盖20固定在行李架101上,采用U型螺型90的固定方式,使得下盖20的固定操作简单。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下盖20靠近所述上盖10的顶面上设有朝向所述上盖10凸伸的第一扣合凸起24,所述上盖10与所述第一扣合凸起24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二扣合凸起14,所述第一扣合凸起24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扣合凸起14的侧面相抵接且所述第二扣合凸起14围设于所述第一扣合凸起24外。具体地,当上盖10扣合于下盖20上时,第二扣合凸起14围设于第一扣合凸起24外,且第二扣合凸起14侧面与第二扣合凸起14的侧面相抵接,一方面第二扣合凸起14围设于第一扣合凸起24外能够避免雨水、灰尘等杂质在车辆100行驶的过程中进入行李腔内,保证了行李腔内部的干净整洁;另一方面第二扣合凸起14侧面与第一扣合凸起24的侧面相抵接,在上盖10和下盖20的扣合过程中,第一扣合凸起24侧面和第二侧面扣合凸起侧面能够起到导向定位的作用,保证了上盖10和下盖20扣合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