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式可调高跟鞋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6997发布日期:2019-09-17 19:53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按压式可调高跟鞋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跟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按压式可调高跟鞋跟。



背景技术:

高跟鞋有修长,体现气质的作用,因此高跟鞋深受广大女性的青睐。穿着高跟鞋不仅美丽大方,还可帮助女性调整身姿,使女性站立时腿部、腰背部更挺直,坐下时腿部的姿态也更端庄。

一般高跟鞋的鞋跟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其高度和形状,鞋跟高度和形状的不同带给穿着者的影响各不相同。研究表明,穿着4~6厘米的高跟鞋,能有效消耗腰腹部脂肪的新陈代谢速度,同时使穿着者背部压力增大,产生酸痛感;穿着6~8厘米的高跟鞋,在走路时,穿着者身体重心会自然上移,并极大地增加脖颈的负担,使其僵硬度增加;穿着8厘米以上的高跟鞋,身体重心会在走路时不断上移,久而久之会产生神经性头痛、眼痛,视网膜压力会比平均水平高25%。此外,经常穿着尖跟高跟鞋,会让穿着者平衡感缺失,增加晕车、晕机的可能性;经常穿方跟或坡跟高跟鞋,会让穿着者下肢浮肿,甚至发胖。

而实际上,高跟鞋主要是办公会议、宴会、酒会等正式场合的必需品,其他场合并不适宜长时间穿着高跟鞋,但人们并不能随时随地地换鞋,因此在长时间穿着高跟鞋后,没有合适的鞋可更换时,只能忍受高跟鞋带来的不适感。

因此,在本领域至少存在上述技术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提出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按压式可调高跟鞋跟,旨在通过对高跟鞋的鞋跟结构进行改进,使鞋跟能够切换高跟和低跟两种状态,以满足穿着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同时消除穿着者的不适感。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按压式可调高跟鞋跟,包括托踵主体,托踵主体上设有短跟,短跟连接可调跟,托踵主体的底面还设有用于容纳可调跟的跟槽,当可调跟为直立状态时,可调跟与短跟套接成一体,当可调跟为收起状态时,可调跟收入跟槽内。具体地说,托踵主体上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切换槽,切换槽起始端位于短跟的中心,终止端连通跟槽;切换槽的一侧依次设有摆槽和下轴槽,摆槽内设有滑摆,滑摆的一端设置摆轴且摆轴在下轴槽内转动;摆轴转动时带动滑摆转动,一般情况下摆槽的结构是以下轴槽位圆心的扇形槽,摆杆在摆槽内可上下摆动;可调跟上设置有切换杆,切换杆的下端固定在可调跟上,切换杆的上端与滑摆连接,可调跟在进行连接状态的切换时,通过滑摆辅助的辅助,使切换过程更加顺畅。

在可调跟进行切换的过程中,托踵主体上设有与切换杆配合的弹性卡接组件,弹性卡接组件包括上压件、锁止件和复位弹簧,上压件固定在托踵主体上,锁止件与上压件滑动配合,复位弹簧的一端接触锁止件,另一端接触托踵主体,锁止件用于与切换杆卡合并限制切换杆的运动。

进一步的,弹性卡接组件还包括切换按钮,所述的托踵主体上设置有容纳切换按钮的安装孔,切换按钮正对锁止件,通过按压按钮,可推动锁止件,从而改变锁止件与切换杆之间的卡合关系,实现切换杆的切换操作。

进一步的,当锁止件受到推力进行滑动时,其滑动方向能够保持良好的轴向性,是实现顺畅的切换操作的保证。故对上述方案进行优化,在所述的上压件设有通孔,所述的锁止件包括与通孔配合的横向推杆,在按下切换按钮时,切换按钮推动横向推杆;横向推杆的一端设有纵向锁头,纵向锁头上设有第一锁止面和第二锁止面,所述第二锁止面的高度高于第一锁止面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切换杆的前表面设有外凸的卡齿,当可调跟为直立状态时,卡齿与锁止件的第一锁止面卡合;当可调跟为收起状态时,切换杆的后表面与第二锁止面卡合。通过按压切换按钮,推动横向推杆,带动纵向锁头运动,使第一锁止面、第二锁止面与切换杆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对可调跟状态的改变。

进一步的,在切换杆进行切换操作的过程中,其主要执行的动作包括上升、下降以及旋转,托踵主体内部需要设置足够的结构空间允许切换杆执行动作。因此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在所述的上压件上还设置有顺位槽、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的顺位槽是与切换槽对正的直槽,用于容纳切换杆,并在切换杆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时,允许切换杆进入和退出;所述的第一限位槽与摆槽对正,所述的第二限位槽与切换槽对正,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的槽底结构分别与滑摆和切换杆的表面形状对应匹配,当可调跟由直立状态切换为收起状态时,滑摆从摆槽内上摆进入第一限位槽后达到其上摆极限位置,切换杆从切换槽内向上转动进入第二限位槽后达到其转动极限位置。

进一步的,下轴槽的槽口形状一般为半圆形,为增加摆轴在下轴槽内转动时的稳定性,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上压件上设有与下轴槽对应的上轴槽,上轴槽和下轴槽对应形成圆形的轴孔,摆轴在轴孔内转动。

进一步的,当推动锁止件时,复位弹簧被压缩产生回复力,该回复力促进锁止件复位;回复力的轴向性决定了锁止件复位过程的顺畅程度,故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锁止件上设置有沉头槽,沉头槽内设有轴向杆,所述的复位弹簧套在轴向杆上,且弹簧的一端伸入沉头槽内;轴向杆与复位弹簧的配合后,回复力的轴向性保持更好。

进一步的,切换杆与滑摆接触并滑动配合,在切换杆的上升、下降和旋转过程中,滑摆与与切换杆相对滑动,且滑摆跟随切换杆的旋转而转动。要实现滑摆与切换杆相对滑动可采取多种方案,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的滑摆上设置有滑槽,切换杆的上端设置有与滑槽对应配合的滑块;滑块卡入滑槽并相对滑动,滑块在滑槽内运动的极限位置受到滑槽的长度限制。

再进一步,上述方案中切换杆上设置滑块后,切换杆设置滑槽处的厚度大于切换槽的宽度,为方便切换杆的配合安装,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即所述切换槽的终止端槽壁上设置有外展槽,外展槽允许切换杆上的滑块通过;这样设置后,需要安装或者取出切换杆时,将切换杆移动到设置外展槽的位置,即可顺利取下切换杆。

进一步的,穿着高跟鞋后可调跟的下端与地面接触,会产生较大的磨损,而可调跟磨损后将加大对人体造成的疲劳,因此可调跟需要保持其结构;而磨损后更换整条可调跟的成本较高,为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可调跟的使用寿命,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在所述可调跟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天皮,第一天皮通过卡接、粘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到可调跟。

再进一步,与上述可调跟的优化同理,可调跟收起切换状态后,短跟与地面接触将产生磨损,为达到保护短跟的目的,并降低维护的成本,在所述短跟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天皮,所述第二天皮通过卡接、粘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到短跟;第二天皮上设置有与切换槽形状配合的开口。

以上从结构上对本鞋跟的组成和连接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现结合其结果对其切换过程进行解释说明。

当可调跟在直立状态下,可调跟与短跟套接配合;此时按下切换按钮,锁止件被推动,切换杆上的凸齿与第一锁止面分离,切换杆可动;此时可向下拉动可调跟,切换杆沿着滑摆的轴向滑动并脱离短跟;然后向上转动可调跟,使可调跟嵌入跟槽内;最后松开切换按钮,锁止件复位,第二锁止面与切换杆的后表面接触卡合,实现锁紧。

当可调跟在收起状态时,只需按照上述方法倒序操作,即可实现切换成直立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设置可调跟和短跟,通过切换可调跟的状态,能够实现高跟和低跟的转换,可减轻穿着者的疲劳感,以此满足穿着者在不同的场合对鞋子的要求。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摆与切换杆配合,滑摆在摆动过程中带动切换杆转动,提高了切换杆转动切换的顺畅程度,使可调跟的状态切换过程更加方便。

3.本实用新型在可调跟和短跟的下端分别设置了第一天皮和第二天皮,通过第二天皮或第二天皮分别保护可调跟和短跟,防止可调跟和短跟受到磨损,极大的延长了可调跟和短跟的使用寿命,并降低了维护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正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托踵主体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托踵主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托踵主体正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托踵主体俯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可调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1中滑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1中上压件一个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1中上压件另一个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1中上压件侧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1中上压件仰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1中锁止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1中锁止件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托踵主体;101-跟槽;102-切换槽;103-外展槽;104-下轴槽;105-摆槽;2-短跟;3-可调跟;4-切换按钮;5-第一天皮;6-上压件;601-上轴槽;602-顺位槽;603-第一限位槽;604-第二限位槽;605-通孔;606-前挡块;607-后挡块;7-第二天皮;8-滑摆;801-摆轴;802-滑槽;9-锁止件;901-横向推杆;902-纵向锁头;902a-第一锁止面;902b-第二锁止面;903-沉头槽;904-轴向杆;10-切换杆;1000-前表面;1001-滑块;1002-卡齿;11-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释。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按压式可调高跟鞋跟,参见图4~图7,包括托踵主体1,托踵主体上设有短跟2,短跟连接可调跟3,托踵主体的底面还设有用于容纳可调跟的跟槽101,当可调跟为直立状态时,可调跟与短跟套接成一体,当可调跟为收起状态时,可调跟收入跟槽内。具体地说,托踵主体上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切换槽102,切换槽起始端位于短跟的中心,终止端连通跟槽;切换槽的一侧依次设有摆槽105和下轴槽104,摆槽内设有滑摆8,滑摆的一端设置摆轴801且摆轴在下轴槽内转动;摆轴转动时带动滑摆转动,一般情况下摆槽的结构是以下轴槽位圆心的扇形槽,摆杆在摆槽内可上下摆动;可调跟上设置有切换杆10,切换杆的下端固定在可调跟上,切换杆的上端与滑摆连接,可调跟在进行连接状态的切换时,通过滑摆辅助的辅助,使切换过程更加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托踵主体采用塑料经一次压模浇筑成型。可调跟的上端与短跟的下端嵌套连接,具体结构为可调跟的上端设有空腔,该空腔与短跟对应配合。

在可调跟进行切换的过程中,托踵主体上设有与切换杆配合的弹性卡接组件,弹性卡接组件包括上压件6、锁止件9和复位弹簧11,上压件固定在托踵主体上,锁止件与上压件滑动配合,复位弹簧的一端接触锁止件,另一端接触托踵主体,锁止件用于与切换杆卡合并限制切换杆的运动。

上压件通过螺栓与托踵主体连接固定,能够对内部的多个部件起到覆盖封闭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切换操作,弹性卡接组件还包括切换按钮4,所述的托踵主体上设置有容纳切换按钮的安装孔,切换按钮正对锁止件,通过按压按钮,可推动锁止件,从而改变锁止件与切换杆之间的卡合关系,实现切换杆的切换操作。

如图10~图13所示,当锁止件受到推力进行滑动时,其滑动方向能够保持良好的轴向性,是实现顺畅的切换操作的保证。故对上述方案进行优化,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上压件设有通孔605,参见图14、图15,所述的锁止件包括与通孔配合的横向推杆901,在按下切换按钮时,切换按钮推动横向推杆;横向推杆的一端设有纵向锁头902,纵向锁头上设有第一锁止面902a和第二锁止面902b,所述第二锁止面的高度高于第一锁止面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为条形孔或者方形孔,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横向推杆发生转动。

如图8所示,所述切换杆的前表面1000设有外凸的卡齿1002,当可调跟为直立状态时,卡齿与锁止件的第一锁止面卡合;当可调跟为收起状态时,切换杆的后表面与第二锁止面卡合。通过按压切换按钮,推动横向推杆,带动纵向锁头运动,使第一锁止面、第二锁止面与切换杆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对可调跟状态的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切换杆的上段与下段通过一弧形段过渡衔接,弧形段的前表面为外凸面,弧形段的后表面为内凹面;凸齿水平探出,其上表面为弧形面,其下表面为平面。

如图10~图13所示,在切换杆进行切换操作的过程中,其主要执行的动作包括上升、下降以及旋转,托踵主体内部需要设置足够的结构空间允许切换杆执行动作。因此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在所述的上压件上还设置有顺位槽602、第一限位槽603和第二限位槽604,所述的顺位槽是与切换槽对正的直槽,用于容纳切换杆,并在切换杆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时,允许切换杆进入和退出;所述的第一限位槽与摆槽对正,所述的第二限位槽与切换槽对正,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的槽底结构分别与滑摆和切换杆的表面形状对应匹配,当可调跟由直立状态切换为收起状态时,滑摆从摆槽内上摆进入第一限位槽后达到其上摆极限位置,切换杆从切换槽内向上转动进入第二限位槽后达到其转动极限位置。

下轴槽的槽口形状为半圆形,为增加摆轴在下轴槽内转动时的稳定性,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上压件上设有与下轴槽对应的上轴槽601,上轴槽和下轴槽对应形成圆形的轴孔,摆轴在轴孔内转动。

当推动锁止件时,复位弹簧被压缩产生回复力,该回复力促进锁止件复位;回复力的轴向性决定了锁止件复位过程的顺畅程度,故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锁止件上设置有圆形的沉头槽903,沉头槽内设有轴向杆904,所述的复位弹簧套在轴向杆上,且弹簧的一端伸入沉头槽内;轴向杆与复位弹簧的配合后,回复力的轴向性保持更好。

如图9所示,切换杆与滑摆接触并滑动配合,在切换杆的上升、下降和旋转过程中,滑摆与与切换杆相对滑动,且滑摆跟随切换杆的旋转而转动。要实现滑摆与切换杆相对滑动可采取多种方案,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的滑摆上设置有滑槽802,切换杆的上端设置有与滑槽对应配合的滑块1001;滑块卡入滑槽并相对滑动,滑块在滑槽内运动的极限位置受到滑槽的长度限制。

切换杆上设置滑块后,切换杆设置滑槽处的厚度大于切换槽的宽度,为方便切换杆的配合安装,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即所述切换槽的终止端槽壁上设置有外展槽103,外展槽允许切换杆上的滑块通过;这样设置后,需要安装或者取出切换杆时,将切换杆移动到设置外展槽的位置,即可顺利取下切换杆。

如图1、图2、图3所示,穿着高跟鞋后可调跟的下端与地面接触,会产生较大的磨损,而可调跟磨损后将加大对人体造成的疲劳,因此可调跟需要保持其结构;而磨损后更换整条可调跟的成本较高,为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可调跟的使用寿命,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在所述可调跟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天皮5,第一天皮通过卡接、粘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到可调跟。

如图5所示,与上述可调跟的优化同理,可调跟收起切换状态后,短跟与地面接触将产生磨损,为达到保护短跟的目的,并降低维护的成本,在所述短跟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天皮7,所述第二天皮通过卡接、粘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到短跟;第二天皮上设置有与切换槽形状配合的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天皮和第二天皮均采用耐磨橡胶材料制成。

以上从结构上对本鞋跟的组成和连接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现结合其结果对其切换过程进行解释说明。

当可调跟在直立状态下,可调跟与短跟套接配合;此时按下切换按钮,锁止件被推动,切换杆上的凸齿与第一锁止面分离,切换杆可动;此时可向下拉动可调跟,切换杆沿着滑摆的轴向滑动并脱离短跟;然后向上转动可调跟,使可调跟嵌入跟槽内;最后松开切换按钮,锁止件复位,第二锁止面与切换杆的后表面接触卡合,实现锁紧。

当可调跟在收起状态时,只需按照上述方法倒序操作,即可实现切换成直立状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按压式可调高跟鞋跟,包括托踵主体,托踵主体上设有短跟,短跟连接可调跟,托踵主体的底面还设有用于容纳可调跟的跟槽,当可调跟为直立状态时,可调跟与短跟套接成一体,当可调跟为收起状态时,可调跟收入跟槽内。具体地说,托踵主体上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切换槽,切换槽起始端位于短跟的中心,终止端连通跟槽;切换槽的一侧依次设有摆槽和下轴槽,摆槽内设有滑摆,滑摆的一端设置摆轴且摆轴在下轴槽内转动;摆轴转动时带动滑摆转动,一般情况下摆槽的结构是以下轴槽位圆心的扇形槽,摆杆在摆槽内可上下摆动;可调跟上设置有切换杆,切换杆的下端固定在可调跟上,切换杆的上端与滑摆连接,可调跟在进行连接状态的切换时,通过滑摆辅助的辅助,使切换过程更加顺畅。

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与实施例1不同的技术方案,具体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10~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压件上设置有挡护结构,所述挡护结构包括前挡块606和后挡块607,前挡块和后挡块分别与纵向锁头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贴紧。

本实施例中其他部件的结构、连接关系以及具体使用方式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按压式可调高跟鞋跟,包括托踵主体,托踵主体上设有短跟,短跟连接可调跟,托踵主体的底面还设有用于容纳可调跟的跟槽,当可调跟为直立状态时,可调跟与短跟套接成一体,当可调跟为收起状态时,可调跟收入跟槽内。具体地说,托踵主体上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切换槽,切换槽起始端位于短跟的中心,终止端连通跟槽;切换槽的一侧依次设有摆槽和下轴槽,摆槽内设有滑摆,滑摆的一端设置摆轴且摆轴在下轴槽内转动;摆轴转动时带动滑摆转动,一般情况下摆槽的结构是以下轴槽位圆心的扇形槽,摆杆在摆槽内可上下摆动;可调跟上设置有切换杆,切换杆的下端固定在可调跟上,切换杆的上端与滑摆连接,可调跟在进行连接状态的切换时,通过滑摆辅助的辅助,使切换过程更加顺畅。

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与实施例1不同的技术方案,具体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托踵主体上设置有用于减重的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包括减重槽或者减重孔。

本实施例中其他部件的结构、连接关系以及具体使用方式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公开了按压式可调高跟鞋跟,包括托踵主体,托踵主体上设有短跟,短跟连接可调跟,托踵主体的底面还设有用于容纳可调跟的跟槽,当可调跟为直立状态时,可调跟与短跟套接成一体,当可调跟为收起状态时,可调跟收入跟槽内。具体地说,托踵主体上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切换槽,切换槽起始端位于短跟的中心,终止端连通跟槽;切换槽的一侧依次设有摆槽和下轴槽,摆槽内设有滑摆,滑摆的一端设置摆轴且摆轴在下轴槽内转动;摆轴转动时带动滑摆转动,一般情况下摆槽的结构是以下轴槽位圆心的扇形槽,摆杆在摆槽内可上下摆动;可调跟上设置有切换杆,切换杆的下端固定在可调跟上,切换杆的上端与滑摆连接,可调跟在进行连接状态的切换时,通过滑摆辅助的辅助,使切换过程更加顺畅。

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与实施例1不同的技术方案,具体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4~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托踵主体上设置有用于连接鞋大底的螺孔。鞋大底通过螺栓与托踵主体连接固定,并通过粘合剂加固。

本实施例中其他部件的结构、连接关系以及具体使用方式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就不再赘述。

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列举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方式相互任意组合得到其他多种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实施方式。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