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44402发布日期:2020-08-28 18:31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口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口罩。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口罩,其具有由热塑性的纤维无纺布和棉的纱布形成的口罩本体、和从口罩本体的两侧缘呈环状延伸的一对挂耳部。该口罩通过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线对称的形状而能够容易地制造。另外,根据该口罩,由于口罩本体具有长方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073350号公报(u3073350)技术实现要素: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一次性口罩中,由于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线对称的形状,因此成为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从下巴的下部伸出那样的形态,在脸部与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之间容易产生间隙,并且口罩本体的中央部无法覆盖鼻背与脸颊之间,因此存在在鼻背与脸颊之间容易产生间隙这样的第1课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一次性口罩中,口罩本体具有长方形状,因此在位于口罩本体的两侧部的角部与佩戴者的肌肤接触时,存在有可能强烈刺激佩戴者的肌肤这样的第2课题。本发明的第1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口罩,其能够抑制在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与下巴的下部之间产生间隙,并且抑制在口罩本体与鼻背之间产生间隙。本发明的第2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口罩本体的两侧部与肌肤接触,也不可能强烈刺激佩戴者的肌肤的一次性口罩。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的第1课题,第1发明以具有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且包括具有口鼻覆盖部的口罩本体和安装于口罩本体的两侧部的一对挂耳部的一次性口罩为对象。第1发明的一次性口罩的特征在于,挂耳部的两端经由位于口罩本体的侧部并沿上下方向隔离的上固定部及下固定部而固定于口罩本体,口罩本体具有将所述上下方向的尺寸二等分的横中心线,能够经由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密封线而折叠,在所述口罩本体展开的状态下,口罩本体的上端部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具有向上方凸曲的形状,密封线在口罩本体折叠的状态的侧视时呈曲线状,具有位于密封线的上端缘与横中心线之间的上拐点、和在密封线的下端缘与横中心线之间位于比下固定部的中心点靠下方的位置的下拐点,连结上固定部的中心点与密封线的上端缘的第1假想线同连结上拐点与密封线的上端缘的第2假想线交叉而成的第1交角,比连结下固定部的中心点与密封线的下端缘的第3假想线同连结下拐点与密封线的下端缘的第4假想线交叉而成的第2交角小,且第2假想线比第4假想线长,口罩本体的上端部的一部分位于比第1假想线靠上方的位置。为了解决上述的第2课题,第2发明以具有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且包括具有口鼻覆盖部的口罩本体和安装于口罩本体的两侧部的一对挂耳部的一次性口罩为对象。第2发明的一次性口罩的特征在于,挂耳部的两端经由位于口罩本体的侧部并沿上下方向隔离的上固定部及下固定部而固定于口罩本体,口罩本体的两侧部具有分别与上固定部及下固定部邻接并朝向后方侧突出的一对凸部、和位于一对凸部之间并朝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一对凸部及所述凹部的轮廓具有曲线状。第1发明和第2发明的口罩本体通过层叠多个由热塑性合成树脂形成的纤维无纺布的片而形成,片仅通过位于密封线和口罩本体的周缘的熔敷部相互接合。因此,口鼻覆盖部的柔软性以及透气性优异。第1发明和第2发明的口罩本体的上端缘具有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凸曲的中央部位和在中央部位的两侧具有向下方凸曲的形状的两侧部位。因此,即使在佩戴中口罩本体向上方偏移,也能够通过两侧部位防止口罩的上端缘碰到眼睛。第2发明的口罩本体的凹部的轮廓的曲率半径小于一对凸部的轮廓中的曲率半径。因此,能够提供小型的口罩。位于第1发明以及第2发明的口罩本体的口鼻覆盖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熔敷部沿上下方向呈列状地配置,沿上下方向呈列状地配置的熔敷部的中央部与凹部邻接。能够防止形成口鼻覆盖部的多张片剥离,并且能够提高与凹部邻接的部位的刚性,在佩戴时,能够防止两侧部从脸部浮起。由于第1发明以及第2发明的口罩是幼儿用的,因此能够提供发挥上述作用、效果的幼儿用的口罩。发明效果根据第1发明的一次性口罩,第1,连结上固定部的中心点与密封线的上端缘的第1假想线同连结上拐点与密封线的上端缘的第2假想线交叉而成的第1交角,比连结下固定部的中心点与密封线的下端缘的第3假想线同连结下拐点与密封线的下端缘的第4假想线交叉而成的第2交角小,第2,口罩本体的上端部具有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凸曲的形状,上端部的一部分位于比第1假想线靠上方的位置,第3,第2假想线比第4假想线长。通过全部具备这3个要件,从而口罩与脸部无间隙地贴合。根据第2发明的一次性口罩,口罩本体的两侧部具有分别与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邻接并朝向后方侧突出的一对凸部和位于一对凸部之间并朝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一对凸部及凹部的轮廓具有曲线状,因此即使口罩本体的两侧部与佩戴者的肌肤接触,也不会强烈刺激佩戴者的肌肤。附图说明附图表示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不仅包括发明的不可缺少的结构,还包括选择性和优选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中的口罩本体被折叠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是将口罩本体展开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3是与图1同样的口罩侧视图。图4是沿着图2的iv(a)-iv(a)线的剖视图。(b)是用假想线表示形成密封线的形状的各圆弧的密封线的侧视图。图5是佩戴状态下的口罩的侧视图。图6是佩戴状态下的口罩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述的实施方式涉及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10,不仅包括发明的不可缺少的结构,还包括选择性和优选的结构。在图1和图3中,对口罩10的被折叠的状态的左半体面片20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右半体面片201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参照图1~图3,作为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10的一例而示出的口罩10具有相互交叉(正交)的上下方向y及宽度方向x,包括肌肤相向面及与其相向的非肌肤相向面、口罩本体20、以及从口罩本体20的两侧缘20c、20d延伸的环状的一对挂耳部40。口罩本体20具有由将上下方向y的尺寸二等分的假想点画出的线q和将宽度方向x的尺寸二等分的纵中心线p,具有与纵中心线p邻接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密封线30(参照图1~图3)。本说明书中的线q是通过连结将口罩本体20的后述上端缘20a及下端缘20b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二等分的假想点而画出的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曲线。此外,线q也可以是直线。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考虑口罩本体20的佩戴状态,有时将宽度方向x的中央称为前方,将宽度方向x的端缘称为后方。口罩本体20具有相对于纵中心线p对称的形状,具有覆盖佩戴者的脸部的右侧的右半体面片201和覆盖左侧的左半体面片202。位于右半体面片201与左侧面片202的宽度方向x的内侧的内侧缘部的内表面彼此经由密封线30而被接合为合掌状,由此,口罩10在展开的状态下具有立体的形态。口罩10在左右半体面片201、202的内侧缘部的内表面彼此抵接的状态下接合,因此,始终处于左右半体面片201、202的内表面彼此相互相向或者/以及抵接的状态。口罩本体20具有与佩戴者的脸部相向的肌肤相向面和位于相反侧的非肌肤相向面。在本说明书中,肌肤相向面也称为内表面,非肌肤相向面也称为外表面。口罩本体20是将多个纤维无纺布层叠而形成的,具有作为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的部分的口鼻覆盖部21(过滤器区域)和两侧部22。口罩本体20具有上端缘20a、下端缘20b、在上下端缘20a、20b之间沿上下方向y延伸的两侧缘20c、20d。口罩本体20的上端缘20a为波浪状,具有在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凸曲的中央部位36a和在中央部位36a的两侧具有向下方凸曲的形状的两侧部位36b。由于上端缘20a具有这样的形状,因此口罩本体20的上端部27具有在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凸曲的形状。口罩本体20的两侧缘20c、20d具有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呈两叉状地凸曲的形状,下端缘20b具有从两侧缘20c、20d向下方稍微弯曲而延伸的大致v字状。口罩10是主要以3~6岁的低年龄层为对象的所谓幼儿用的口罩,外形尺寸比较小,参照图2,例如口罩本体20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w1为130~190mm,上下方向的尺寸w2为100~120mm。口罩本体20在展开的状态下具有大致星形,具有与具有单纯的矩形状、椭圆形状等的以往的成人用的口罩不同的特殊的设计性。因此,对于作为佩戴对象者的幼儿,能够给予带圆角的可爱的印象而引起购买欲望。参照图2和图4,口罩本体20由在(与宽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y分别交叉(正交)的)厚度方向z上层叠的多张纤维无纺布形成,具有形成口鼻覆盖部21的非肌肤相向面的外层片23、和从外层片23起依次层叠于肌肤相向面侧的第1中间层片(外侧中间层)24、第2中间层片(内侧中间层)25及内层片26。内层片26形成口鼻覆盖部21的肌肤相向面。外层片23和第1中间层片24的宽度方向x上的尺寸比第2中间层片25和内层片26小,口罩本体20的两侧部22由第2中间层片25和内层片26形成。如图2所示,位于口罩本体20的周缘的片通过沿着周缘隔开间隔配置的熔敷部38a、38b而相互接合。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位于口鼻覆盖部21的片23、24、25、26通过第1熔敷部38a而相互接合,位于两侧部22的第2中间层片25以及内层片26通过第2熔敷部38b而相互接合。利用第1熔敷部38a和第2熔敷部38b划分出环状地包围口罩本体20的外周密封区域38。另外,由于第1熔敷部38a以及第2熔敷部38b分别为椭圆形状,因此能够对佩戴者以及第3者赋予柔软的印象。在口鼻覆盖部21的两侧部21a,在上下方向y上隔开间隔配置的第3熔敷部39a、39b沿上下方向y隔开间隔地配置,片23、24、25、26相互接合。通过第3熔敷部39a、39b,能够防止形成口鼻覆盖部21的片23、24从片25、26剥离。另外,沿上下方向y呈列状地配置的第3熔敷部39a、39b的中央部与凹曲部分53邻接。因此,能够提高与凹凸部分53邻接的部位的刚性,在佩戴时,能够防止两侧部22从脸部浮起。形成口罩本体20的多个片通过沿着口罩本体20的外周缘延伸的外周密封区域38而相互接合。另外,各片23~26在口鼻覆盖部21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通过沿上下方向y延伸的纵截密封区域39相互接合。纵截密封区域39呈波浪状(曲线状),且具有在上侧以及下侧向后方凸曲并且在中央向前方凸曲的弯曲形状。通过弯曲形状的纵截密封区域39,能够对佩戴者和第3者赋予柔软的印象。另外,纵截密封区域39也可以由隔开间隔呈直线状配置的第3熔敷部形成。参照图4(a),外层片23与第1中间层片24的外侧缘23a、24a位于比纵截密封区域39靠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位置,由从纵截密封区域39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延伸的外层片23的一部分和第1中间层片24的一部分形成干边(日文:ドライエッジ)部分70。外周密封区域38具有沿着口罩本体20的外周缘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熔敷部38a、38b。纵截密封区域39具有在口鼻覆盖部21的两侧部21a的上下方向y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熔敷部39a、39b。纵截密封区域39的熔敷部39b是前端为弯曲状的大致星形,熔敷部39a是大小不同的圆形状。各熔敷部38a、38b、39a、39b不具有尖细状部分而仅由弯曲状部分形成,因此,能够对佩戴者赋予即使肌肤碰到刚性比较高的各熔敷部38a、38b、39a、39b也不会被给予刺激那样的柔软的印象。除此之外,由于各熔敷部38a、38b、39a、39b与上下端缘20a、20b和两侧缘20c、20d分离地配置,因此在片23~26熔敷时,不会产生片23~26的切断端,所以不会有片23~26的切断端对肌肤给予刺激的情况。另外,由于熔敷部39a、39b具有设计性,因此纵截密封区域39也能够发挥作为装饰要素的功能。各片23~26除了密封线30之外,仅在外周密封区域38及纵截密封区域39相互接合,在其他部分未接合。因此,与将多个纤维无纺布层叠而形成的片的相向面整体通过粘接剂等接合部件而相互接合的情况相比,口罩本体20的柔软性及透气性优异。另外,在外周密封区域38与纵截密封区域39相互交叉的部分,各熔敷部38a、38b、39a、39b相互不重合。由此,抑制由于各熔敷部相互重合而形成刚性局部高的部分。形成口罩本体20的片23~26例如是质量10~60g/m2的具有透气性的热塑性合成树脂的纤维无纺布片,能够由熔喷纤维无纺布、纺粘纤维无纺布、sms纤维无纺布及热风纤维无纺布等各种公知的纤维无纺布形成。第1中间层片24优选使用具有阻止微粒通过的过滤器功能的纤维无纺布。另外,第2中间层片25优选使用片强度比较强的纤维无纺布以作为口罩本体20的基片发挥功能。由于内层片26与佩戴者的肌肤接触,因此优选使用肌肤触感良好的纤维无纺布。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作为外层片23使用质量35~50g/m2的水刺纤维无纺布,作为第1中间层片24使用质量为20~30g/m2的熔喷纤维无纺布,作为第2中间层片25使用质量为35~50g/m2的纺粘纤维无纺布,作为内层片26使用质量为20~30g/m2的纺粘纤维无纺布。如图2所示,口罩本体20的两侧部22具有向后方呈凸曲状延伸的上凸曲部分(凸部)51、下凸曲部分(凸部)52、以及在上凸曲部分51与下凸曲部分52之间向前方凹陷的凹曲部分(凹部)53。上下凸曲部分51、52具有平缓的曲线状,凹曲部分53与上下凸曲部分51、52相比曲率半径小,具有陡峭的曲线状。凹曲部分53是连续地位于沿上下方向y延伸的上下凸曲部分51、52之间的部分,因此与它们的一部分重叠。由于两侧部22的上凸曲部分51及下凸曲部分52、以及凹曲部分53均为曲线状,因此即使接触肌肤,也不会强烈地刺激肌肤。除此之外,由于能够将佩戴者的耳朵放入凹曲部分53,所以能够防止挂耳部40的自由部42变长,在佩戴状态下,能够抑制口罩本体20从佩戴者的脸部偏移。另外,上下凸曲部分51、52及凹曲部分不限于曲线状,也可以是直线状。表1在表1的比较例1所示的口罩中,由于上下凸曲部分51、52及凹曲部分53的曲率半径小,因此存在如下问题:相对于佩戴者的耳朵的大小而包含凹曲部分53的、挂耳部40的两端部41a、41b的纵向的尺寸(从两端部41a、41b中的位于上方的一方的端部41a的下端到位于下方的另一方的端部41b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过窄,挂耳部40的两端部41a、41b与耳朵较强地接触,并且也存在凹曲部分53的中央部从佩戴者的脸颊分离(在口罩的凹曲部分53的中央部与佩戴者的脸颊之间产生间隙)的问题。在表1的比较例2所示的口罩中,存在凹曲部分53的中央部从佩戴者的脸颊分离(在口罩的凹曲部分53的中央部与佩戴者的脸颊之间产生间隙)的问题。在表1的比较例3所示的口罩中,由于凹曲部分53的曲率半径大,因此存在如下问题:相对于佩戴者的耳朵的大小而包含凹曲部分53的、挂耳部40的两端部41a、41b的纵向的尺寸(从两端部41a、41b中的位于上方的一方的端部41a的下端到位于下方的另一方的端部41b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过宽,凹曲部分53的中央部从佩戴者的脸颊分离(在口罩的凹曲部分53的中央部与佩戴者的脸颊之间产生间隙)的问题。另外,还存在口罩不沿着佩戴者的下巴的轮廓线而在口罩本体20与佩戴者的脸部之间产生间隙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3所示的口罩中,由于上下凸曲部分51、52及凹曲部分53的曲率半径为适当的大小,因此在脸部与口罩本体20的凹曲部分53之间不产生间隙,口罩本体20与脸部贴合。如果口罩10与脸部贴合而在口罩本体20与脸部之间未产生间隙,则评价为“○(良好)”,如果由于口罩10未与佩戴者的脸部贴合而在脸部与口罩本体20之间产生间隙,则评价为“×(不合格)”。另外,根据两端部41a、41b之间的尺寸,两端部41a、41b之间的尺寸的最大值优选为38.5mm以下。在将两端部41a、41b之间的尺寸设为38.5mm时,上凸曲部分51及下凸曲部分52的曲率半径的最大值成为19.25mm,但若将上下凸曲部分51、52的曲率半径设为19.25mm,则上凸曲部分51与下凸曲部分52接触而无法配置凹曲部分53。在确保了作为凹曲部分53的最大值的9mm时,上下凸曲部分51、52的曲率半径的最大值成为(38.5mm-9mm)÷2=14.25mm(大约14mm)。根据上述的评价,上凸曲部分51的曲率半径例如优选为8~14mm。下凸曲部分52的曲率半径例如优选为8~14mm。另外,凹曲部分53的曲率半径优选为5~9mm。为了在确保表1的结果以及干边部分70的同时,在凹曲部分53的中央部与佩戴者的脸颊之间不产生间隙,纵截密封区域39与凹曲部分53的宽度方向x之间的尺寸优选为5~15mm。挂耳部40优选能够弹性地伸缩,由无纺布、织布、塑料膜、橡胶绳、编织橡胶等公知的材料形成。特别是在挂耳部40使用了编织橡胶的情况下,即使挂耳部40比较宽,也与穿着者的耳朵3柔软地接触而不会带来强烈的疼痛。挂耳部40具有固定于口罩本体的两端部41a、41b、和在两端部41a、41b之间呈环状延伸的自由部42。挂耳部40的两端部41a、41b在两侧部22的外表面经由位于上凸曲部分51的上固定部61和位于下凸曲部分52的下固定部62而分别固定于口罩本体20。在上下固定部61、62中,挂耳部40的两端与口罩本体20通过热熔敷加工而接合(参照图4(a)),形成口罩本体20的片25、26的一部分熔敷而膜化。另外,由于挂耳部40的两端部41a、41b位于两侧部22的外表面,因此在佩戴时,挂耳部40向后方被拉拽时,能够通过两端部41a、41b将两侧部22按压于脸部。参照图3,上下固定部61、62例如是将四角形成为曲线状的长方形,具有作为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的中心点61a、62a。除了图示例之外,上下固定部61、62也可以是三角形、正方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公知的形状,在上下固定部61、62为圆形时,圆的中心成为上下固定部61、62的中心点。即,上下固定部61、62的中心点61a、62a可以说是上下固定部61、62的重心。如图1及图3所示,密封线30在口罩本体20被折叠的状态的侧视时呈曲线状,具有两个拐点34、35。在此,拐点34、34是曲线与曲线交叉的部位,并不包括直线与直线、或者直线与曲线交叉的部位。参照图4(b),密封线30例如由三个圆弧、位于上方的第1圆弧c1、位于下方的第2圆弧c2、位于第1圆弧c1及第2圆弧c2之间的第3圆弧c3划分而成。第1圆弧c1与第3圆弧c3的交点是上拐点34,第2圆弧c2与第3圆弧c3的交点是下拐点35。第1圆弧c1的半径r1例如为85~100mm,第2圆弧c2的半径r2例如为50~65mm,第3圆弧c3的半径r3例如为95~110mm。第3圆弧c3的半径r3大于第1圆弧c1的半径r1且大于第2圆弧c2的半径r2。因此,由第3圆弧c3形成的密封线30的中央部分具有比由第1圆弧c1和第2圆弧c2形成的上下侧部分平缓的曲线状。另外,第2圆弧c2的半径r2比第1圆弧c1的半径r1小。因此,由第1圆弧c1形成的上侧部分具有比由第2圆弧c2形成的下侧部分平缓的曲线状。参照图3,上拐点34位于密封线30的上端缘30a与线q之间。下拐点35在密封线30的下端缘30b与线q之间位于比下固定部62的中心点62a靠下方的位置。另外,连结上固定部61的中心点61a与密封线30的上端缘30a的第1假想线(第1假想线段)k1同连结上拐点34与密封线30的上端缘30a的第2假想线(第2假想线段)k2交叉而成的第1交角θ1,比连结下固定部62的中心点62a与密封线30的下端缘30b的第3假想线(第3假想线段)k3同连结下拐点35与密封线30的下端缘30b的第4假想线(第4假想线段)k4交叉而成的第2交角θ2小。表2比较例1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2比较例3比较例4角度θ1[°]7782879297102判定×○○×××在表2的比较例1所示的口罩中,口罩本体的中央部相对于鼻根浮起,有可能在鼻根与口罩本体之间产生间隙。在表2的比较例2所示的口罩中,口罩本体的中央部有可能相对于鼻子的下方分离。另外,在表2的比较例3~4所示的口罩中,口罩本体的中央部的弯曲状部分与鼻根的曲线不一致,口罩本体的上端部向鼻根的上方伸出。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2所示的口罩中,在口罩本体的两侧部以及下端部不产生间隙,口罩本体与脸部贴合。如果口罩与脸部贴合而在口罩本体与脸部之间未产生间隙时,则评价为“○(良好)”,如果未贴合或在脸部与口罩本体之间产生间隙,则评价为“×(不合格)”。因此,第1交角θ1例如优选为80~90度。表3在表3的比较例1~3所示的口罩中,位于下巴的侧方的口罩本体的两侧部的下方从脸部浮起而产生间隙。除此之外,口罩本体的下端部成为从佩戴者的下巴伸出的形态,在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与下巴之间产生间隙。另一方面,在表3的比较例4所示的口罩中,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从下巴的前端浮起而产生间隙。除此之外,口罩本体的下端部成为从佩戴者的下巴伸出的形态,在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与下巴之间产生间隙。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2所示的口罩中,在口罩本体的两侧部以及下端部不产生间隙,口罩本体与脸部贴合。若口罩与脸部贴合而在口罩本体与脸部之间未产生间隙,则评价为“○(良好)”,若口罩本体不与脸部贴合而在脸部与口罩本体之间产生间隙,则评价为“×(不合格)”。因此,第2交角θ2例如优选为95~105度。表4比较例1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2第4假想线k4的长度尺寸l2[mm]10183040评价×○○×另外,在表4的比较例1所示的口罩中,由于第4假想线k4的长度尺寸l2短,因此在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与下巴之间产生间隙。在表4的比较例2所示的口罩中,由于第4假想线k4的尺寸l2长,因此口罩本体的下端部成为从佩戴者的下巴伸出的形态,在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与下巴之间产生间隙。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2所示的口罩中,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与下巴贴合,在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与下巴之间未产生间隙。若口罩与脸部贴合而在口罩本体与脸部之间未产生间隙,则评价为“○(良好)”,若口罩本体不与脸部贴合而在脸部与口罩本体之间产生间隙,则评价为“×(不合格)”。因此,第4假想线k4的长度尺寸l2例如优选为17~30mm。第2假想线k2的长度尺寸l1例如为10~45mm。第2假想线k2的长度尺寸l1比第4假想线k4的长度尺寸l2大。参照图2和图3,口罩本体20的上端部27具有在宽度方向x的中央凸曲的形状,上端部27的一部分27a位于比第1假想线k1靠上方的位置。例如,在成人用的以往的口罩中,两侧缘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长方形状,口罩本体的上端缘的宽度尺寸与下端缘的宽度尺寸相同。另一方面,与脸颊的宽度尺寸相比,佩戴者的脸的下巴的宽度尺寸变小。除此之外,幼儿与成人相比,鼻根低且下巴的前端圆并且下巴小。因此,若仅将缩小了成人用的以往的口罩而成的口罩佩戴于幼儿,则成为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从下巴的下部伸出那样的形态,在脸部与口罩本体的下端部之间容易产生间隙。除此之外,口罩本体的中央部无法覆盖鼻背与脸颊之间,因此在鼻背与脸颊之间容易产生间隙。并且,在以往的口罩中,相对于脸部固定口罩的位置不明确,因此在口罩本体与脸部之间容易产生间隙。参照图5和图6,在佩戴者佩戴口罩10时,例如使口罩本体20的上端部27与鼻根4接触,接着,将挂耳部40的自由部42挂在两方的耳朵3上,最后,以下巴的前端1与下拐点35相向的方式,使口罩本体20的下端部28与下巴的下部2接触地将口罩10佩戴在佩戴者的脸部。在佩戴状态下,通过将两侧部22向后方拉拽,口罩本体20的上下端部27、28向后方、即朝向脸部弯折。上下拐点34、35作为该弯折的起点而发挥功能,在上下拐点34、35之间划分出鼻孔与口5所位于的空间s。在本发明的口罩10中,如图3所示,连结上固定部61的中心点61a与密封线30的上端缘30a的第1假想线k1同连结上拐点34与密封线30的上端缘30a的第2假想线k2交叉而成的第1交角θ1,比连结下固定部62的中心点62a与密封线30的下端缘30b的第3假想线k3同连结下拐点35与密封线30的上端缘30b的第4假想线k4交叉而成的第2交角θ2小(第1要件)。由此,上拐点34位于与上固定部61的中心点61a在前方相向的位置且位于密封线30的较高的位置,上端部27也贴合于与成人相比鼻梁较短的幼儿的鼻子。另外,由于下拐点35位于下固定部62的下方且密封线30的较低的位置,因此下端部28以横向扩展的方式与具有圆形形状的幼儿的下巴相向地贴合。另外,口罩本体20的上端部27具有在宽度方向x的中央凸曲的形状,上端部27的一部分27a位于比第1假想线k1靠上方的位置(第2要件)。由于幼儿的鼻根4具有比成人低地横向扩展的形状,因此在上端部27位于比第1假想线k1靠下方的位置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鼻根4的一部分向外部露出而在口罩本体20与脸部之间产生间隙的原因。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上端部27的一部分27a位于比第1假想线k1靠上方的位置,能够覆盖鼻根4的横侧部分整体而抑制在口罩本体20与脸部之间形成间隙。另外,由于上端部27具有弯曲状,所以即使接触鼻根4也不会施加刺激。而且,第2假想线k2比第4假想线k4长(第3要件)。由此,在佩戴状态下,上端部27与鼻背整体贴合,并且下端部28不会向下巴的下方呈尖锐状突出而形成间隙,或者在正面观察时口罩本体20不会成为纵长而给予与实际的脸相比面长的印象。如上所述,密封线30通过具备全部这些三个要件,能够提供在口5的前方具有空间s,并且与同成人相比鼻根4和脸颊低且下巴的前端1圆并且下巴的宽度窄的幼儿的脸部无间隙地贴合的口罩10。除此之外,由于以下巴的前端1与下拐点35相向的方式使口罩本体20的下端部28与下巴的下部2接触地佩戴口罩10,因此,相对于脸部固定口罩10的位置变得明确。通过在正确的位置佩戴口罩10,在口罩本体20与脸部之间难以产生间隙,并且能够防止在佩戴中口罩本体20从脸部偏移。在仅将口罩本体的上端缘以及下端缘相对于宽度方向以及上下分别倾斜并且能够经由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密封线而折叠的以往的成人用口罩单纯地缩小而成的口罩中,无法起到上述那样的作用、效果。在以往的口罩的两侧缘,难以以沿着佩戴者的弯曲状的脸颊部的方式紧贴,在与脸部之间容易产生间隙。特别是位于通过挂耳部的拉拽力而被按压在脸部上的上下固定部之间的部分容易从脸部浮起。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口罩10中,由于在与上下固定部61、62邻接的部分配置有不存在熔敷部38a、38b、39a、39b的非存在区域54,因此在上下固定部61、62的周围具有适度的柔软性,另一方面,以与非存在区域54邻接并且围绕的形态配置有熔敷部38b、39a、39b,因此,位于非存在区域54的周围的熔敷部38b、39a、39b具有适当的刚性,由此能够防止包含凹曲部分53的两侧部22从佩戴者的脸部浮起。特别是凹曲部分53以向前方凹陷的方式凹曲,并且凹曲部分53的中央部位于比位于上下固定部61、62的最内侧的两端更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容易使上下固定部61、62周围变形,即使在相对于躯体移动了脸部时,也能够防止口罩本体20从脸部偏移,并且能够利用熔敷部38b、39a、39b抑制两侧部22从脸部浮起。另外,在凹曲部分53与纵截密封区域39最接近的部位也存在非存在区域54,且非存在区域54沿上下方向连续,由此能够可靠地发挥上述作用、效果。由于口罩本体20中的上端缘20a及下端缘20b不包含锐角的角部分,而是直线状或曲线状,因此能够对佩戴者及第3者赋予柔软的印象。除此之外,由于两侧部22的上下凸曲部分51、52及凹曲部分53均为曲线状,因此即使接触肌肤,也不会强烈刺激肌肤。口罩本体20的上端缘20a由从密封线30的上方向宽度方向x的每一个方向延伸的中央部位36a和从中央部位36a的端部向宽度方向x延伸的一对两侧部位36b划分出,两侧部位36b是宽度方向x的中央向下方凹陷的曲线状,因此,即使在佩戴中口罩本体20向上方偏移,也能够防止口罩10的上端缘20a碰到眼睛6。因此,除了第15页倒数第2段~第16页第2段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与鼻根较低的幼儿的鼻子的周围贴合而防止在口罩本体20的上端部27与脸部之间产生间隙,并且防止口罩10的上端缘20a碰到脸颊高的幼儿的脸的眼睛6。虽然未图示,但作为口罩10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在口罩本体20的下侧部分的外表面通过印刷而以单点配置花纹、字符、文字、符号及记号等装饰要素。该装饰要素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并且还能够作为用于向佩戴者通知口罩10的上下的识别要件发挥功能。特别是,由于口罩10具有与以往的口罩不同的特殊的外形,因此无法瞬时识别上下,因此可以说该识别要素有效地发挥功能。另外,从提高外观设计性的观点出发,例如,也可以与口罩本体20的形状匹配地实施模仿人那样的装饰设计。当然,装饰要素只要具有上述那样的功能即可,并不限定于单点的装饰要素,也可以配置于口鼻覆盖部21的整体或口罩本体20的整体。另外,如图2所示,在摊开了口罩本体20的状态下,若上固定部61的中心点61a彼此的尺寸l4大于下固定部62的中心点62a彼此的长度尺寸l3,则能够增大口罩本体20的上端部27的上固定部61彼此的距离,增大空间s,并且使口罩10与同成人相比耳朵3的位置低的幼儿的脸部贴合。另外,所谓摊开了口罩本体20的状态是指,在平坦的物体上放置口罩本体20时,口罩本体20的除了密封线30的附近以外的部分与平坦的物体的上表面平行的状态。对于构成口罩10的构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除了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材料以外,能够没有限制地使用在本领域中通常使用的公知的材料。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1”以及“第2”等用语只是为了区别同样的要素、位置等而使用的。附图标记说明10一次性口罩20口罩本体21口鼻覆盖部22两侧部23外层片(片)24第1中间层片(片)25第2中间层片(片)26内层片(片)27上端部30密封线30a上端缘30b下端缘34上拐点35下拐点36a中央部位36b两侧部位38a第1熔敷部(熔敷部)38b第2熔敷部(熔敷部)39a第3熔敷部(熔敷部)39b第3熔敷部(熔敷部)40挂耳部51上凸曲部分(凸部)52下凸曲部分(凸部)53凹曲部分(凹部)61上固定部62下固定部61a(上固定部的)中心点62a(下固定部的)中心点k1第1假想线k2第2假想线k3第3假想线k4第4假想线l1第2假想线k2的长度尺寸l2第4假想线k4的长度尺寸q线(横中心线)x宽度方向y上下方向θ1第1交角θ2第2交角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