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07253发布日期:2020-10-13 09:46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口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口罩。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一次性口罩是公知的。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包含口罩主体和从口罩主体的两侧缘以环状延伸的一对挂耳部的一次性口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82810号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一次性口罩中,口罩主体的口鼻覆盖部具有将形成口罩主体的片折叠成褶皱状而形成的多个褶部,在佩戴时将可向褶部的上下方向伸展的伸展区域展开,从而能够覆盖佩戴者的口部及鼻部整体。

在该口罩中,口罩主体的上下端缘具有在宽度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因此,在佩戴前的状态下,褶部的伸展区域所处的口罩主体的中央区域和位于其两侧的固定有褶部的两侧区域的纵向尺寸相同,在佩戴时,伸展区域伸展而中央区域的纵向尺寸变大。在佩戴者为儿童,下颚圆润且较小的情况下,担心口罩主体的中央区域向下方延伸而从佩戴者的颌下进一步向喉咙延伸,给佩戴者造成不适感。在为了避免该事态而缩小口罩主体整体的纵向尺寸的情况下,担心无法充分覆盖佩戴者的口部及鼻部。

本发明改良了以往的一次性口罩,课题在于提供能够由口罩主体充分覆盖佩戴者的口部及鼻部,并且能够贴合于颌下的适当位置的一次性口罩。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口罩,其具有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且包括口罩主体和从所述口罩主体的两侧缘延伸的一对挂耳部。

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的所述口罩主体包括将形成所述口罩主体的主体片折叠成褶皱状而形成的多个褶部,所述口罩主体的下端缘具有向上方呈凸状弯曲的中央部分。

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包含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

(1)所述下端缘的所述中央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一对挂耳部的下固定端之间,所述中央部分中位于最上方的最上部位与所述挂耳部的所述下固定端的上缘相比位于下方。

(2)所述口罩主体具有下侧密封区域和横穿密封部,所述下侧密封区域沿所述下端缘的所述中央部分延伸,所述横穿密封部在所述下侧密封区域的上方从所述口罩主体的所述两侧缘向内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挂耳部的所述下固定端位于由所述下侧密封区域和所述横穿密封部包围的位置。

(3)还具有用于将所述一对挂耳部的所述下固定端固定于所述口罩主体的下固着部,所述下固着部的一部分与所述横穿密封部的一部分彼此重叠。

(4)连结所述中央部分的两端之间且沿所述宽度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虚拟线与所述最上部位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尺寸为5~15mm。

(5)所述褶部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依次排列的第1褶部、第2褶部、第3褶部及第4褶部,由所述第2褶部和所述第3褶部形成剖面大致呈ω状的折弯区域,在所述折弯区域中的所述主体片没有折叠的中央部分、和所述第3褶部的在所述口罩主体的外表面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外折弯部位与所述第4褶部的在所述口罩主体的内表面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内折弯部位之间的部分,没有配置形成侧密封区域的侧接合部。

(6)所述褶部具有与将所述口罩主体的所述上下方向的尺寸二等分的横穿中心线相比位于上方的上方褶部,在所述上方褶部配置有用于抑制其伸展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褶调整部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口罩主体包含将主体片折叠成褶皱状而形成的多个褶部,口罩主体的下端缘具有向上方呈凸状弯曲的中央部分,因此,在佩戴状态下,口罩主体与佩戴者的面部贴合,并且口罩主体的下端缘在颌下的适当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因此,能够在确实覆盖下颚部的同时不给佩戴者带来不适感。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不仅包含发明必不可少的构成,还包含选择性或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1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的俯视图。

图2是口罩主体的放大俯视图。

图3的(a)是沿图2的iii-iii(a)线剖切并从外面观察口罩的一个侧部侧的立体图,图3的(b)是由图3的(a)的点划线iv(b)包围的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佩戴状态下的口罩的侧视图。

图5是佩戴状态下从下方观察口罩的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的俯视图。

图7是佩戴状态下的第2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的纵剖视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方式涉及图1~图8所示的一次性口罩10,不仅包括发明必不可少的构成,还包括选择性或优选的构成。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作为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的一例示出的第1实施方式的口罩10具有上下方向(纵向)y及宽度方向x,且包括:皮肤相对面(内表面)及与其相对的非皮肤相对面(外表面);将上下方向y的尺寸二等分的横穿中心线q;口罩主体20;和从口罩主体20的两侧缘20c、20d延伸的一对环状的挂耳部30。

口罩主体20由主体片形成,具有在宽度方向x上以直线状延伸的上端缘20a、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下端缘20b、和在上下端缘20a、20b之间在上下方向y上延伸的两侧缘20c、20d。此外,口罩主体20具有:沿上端缘20a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上端部21;沿下端缘20b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下端部22;和位于上端部21与下端部22之间的口鼻覆盖部23。口罩主体20还具有上下端缘20a、20b与两侧缘20c、20d交叉的弯曲状的角部24。角部24具有弯曲状而非尖锐状,由此,即使佩戴者的面部触碰到角部24也不会给予刺激。

口罩主体20的下端缘20b具有向上方和缓地弯曲的形状。具体而言,下端缘20b具有中央部分25,其在具有朝下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的角部24之间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且具有朝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中央部分25的两端25a、25b是成为中央部分25的宽度方向x的起点的部位,且是角部24的外形线与朝上方弯曲的外形线的交点,中央部分25的长度尺寸l2具有两端25a、25b之间的朝上方弯曲的外形线的长度。下端缘20b的中央部分25像这样具有朝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由此,可以说口罩主体20的下端部22的中央部分也同样具有向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另外,角部24具有朝下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但例如也可以具有角状的、形成一部分下端缘20b的部分在宽度方向x上以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形状,该情况下,下端缘20b的中央部分25呈朝上方凸状弯曲的形状,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其两侧的部分成为直线状的两侧部分。

此处,横穿中心线q是将口罩主体2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二等分的线,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下端缘20b具有向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的情况下,可以说在口罩主体20中纵向y的尺寸不是一定的。横穿中心线q是将口罩主体20中位于最上方的部位与位于最下方的部位的间隔尺寸二等分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是将在上下方向y上并行地延伸的两侧缘20c、20d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二等分的线。

口罩10无成人和儿童等年龄上及性别上的区别,可无限制地对男女老少进行使用,例如,口罩主体2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w1为75~100mm,宽度方向x的尺寸l1为115~185mm。但是,优选的是,在作为以6~9岁的幼龄人群为对象的所谓儿童用口罩使用、即口罩10为儿童用的情况下,口罩主体2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两侧缘20c、20d的长度尺寸)w1为75~95mm,宽度方向x的尺寸(上下端缘20a、20b的长度尺寸)l1为115~135mm。

下端缘20b的中央部分25像这样具有向上方弯曲的形状,因此,与中央部分25在宽度方向x上以直线状延伸的情况下的长度尺寸、即以直线连结两端25a、25b的虚拟线k1的长度尺寸l3相比,该长度尺寸l2大。具体而言,例如,在儿童用的口罩10中,在虚拟线k1的长度尺寸l3为105~125mm的情况下,中央部分25的长度尺寸l2为110~133mm,比长度尺寸l3长出约5~8mm。

参照图4的(b),形成口罩主体20的主体片由位于皮肤相对面侧的内层片41、位于非皮肤相对面侧的外层片42、和位于内外层片41、42之间的中间层片43构成。内外层片41、42及中间层片43例如为包含热熔接性纤维、质量10~40g/m2且具有透气性的纤维无纺布片,除了能够由熔喷纤维无纺布、纺粘型纤维无纺布、sms纤维无纺布及热风纤维无纺布等各种公知的纤维无纺布形成之外,也能够由纱布、棉布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的片材料形成。作为中间层片43,优选使用具有阻止细颗粒通过的过滤功能的无纺布。

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主体20中,例如,使用质量20~45g/m2的水刺无纺布或纺粘型无纺布作为外层片42,使用质量20~30g/m2的熔喷无纺布作为中间层片43,使用质量20~30g/m2的纺粘型无纺布作为内层片41。此外,除图示的例子之外,口罩主体20也可以由两层或三层以上的片的层叠体形成,例如也可以使除具有细颗粒的过滤功能之外还具备含有抗菌剂、芳香剂等的多个中间层片43介于内外层片41、42之间。

口罩主体20在上端部21具有上折弯部分26,在下端部22具有下折弯部分27,其中,所述上折弯部分26通过将内层片41的一部分和中间层片43的一部分经外层片42的上端缘向口罩主体20的外表面下方弯折而形成,下折弯部分27通过将外层片42的一部分沿口罩主体20的下端缘20b向口罩主体20的外表面上方弯折而形成。

内外层片41、42及中间层片43由沿着口罩主体20的外周缘断续地延伸的外周密封区域50而相互接合。外周密封区域50具有:由沿着口罩主体20的上端缘20a在宽度方向x上断续地延伸的2条线构成的上侧密封区域51;沿着下端缘20b在宽度方向x上断续地延伸的下侧密封区域52;和沿着两侧缘20c、20d在上下方向y上断续地延伸的侧密封区域53。

外周密封区域50是在断续地配置的多个接合部将内外层片41、42及中间层片43彼此熔接的熔接密封线,各片41—43仅在外周密封区域50接合,在其他部分相互不接合。因而,与各片41—43的内表面整体相互接合的情况相比,口罩10整体的柔软性及透气性优异。

形成上侧密封区域51和下侧密封区域52的接合部51a、52a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椭圆形状。另一方面,侧密封区域53由大大小小的大致星形状的接合部53a、53b和大致圆形状的接合部53c形成。与上下侧密封区域51、52不同,侧密封区域53由经过设计的多个接合部53a~53c形成,由此,在正面观察及侧视观察时,与外周密封区域50整体仅由大致圆形或大致椭圆形的接合部构成的情况相比,口罩10的外观性优异。此外,侧密封区域53中,配置于口罩主体20的一个侧缘20c的侧接合部53a~53c和配置于另一侧缘20d的侧接合部53a~53c几乎对称配置,因此具有体现出统一性的设计。

在上侧密封区域51的2条密封线之间配置有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弹性带片(鼻贴合部)16。弹性带片16介于外层片42与上折弯部分26之间,具体而言,弹性带片16被挟持并固定在形成于2个密封线(形成上侧密封区域52)之间的筒状空间内。在弹性带片16的两端的宽度方向x的外侧配置有用于限制弹性带片16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接合部51b。

挂耳部30由无纺布或纺布、塑料膜、橡胶绳、编织绳等各种公知的弹性材料形成,具有位于口罩主体20的上端部21和下端部22的一对上下固定端31、32和在上下固定端31、32之间以环状延伸的自由部33。挂耳部30的上固定端31经由上固着部17固定于口罩主体20的上端部21的外表面,下固定端32经由下固着部18固定于口罩主体20的下端部22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宽度尺寸4~8mm的编织绳作为挂耳部30。通过像这样使用宽度较宽的编织绳而非橡胶绳,可柔和地与佩戴者的耳部接触而不产生橡胶痕,此外,即使儿童佩戴者不得章法地使用也不会发生断裂或失去弹性等情况。

上下固着部17、18比挂耳部30的上下固定端31、32大一圈,具有由网眼状的压花图案构成的大致矩形状,将上下固定端31、32粘接或熔接于口罩主体20。上下固着部17、18比挂耳部30的上下固定端31、32的外形大,由此,上下固定端31、32具有相对于口罩主体20剥离所需的剥离强度,即使在佩戴中对上下固定端31、32作用要将其剥离的力,也不容易剥离。

此外,上下固着部17、18的一部分与形成上下侧密封区域51、52的接合部51a、52a重叠,在该相互重叠的部分接合强度更高。此外,挂耳部30的上下固定端31、32由上下固着部17、18固定于口罩主体20的非皮肤相对面。通过像这样将挂耳部30的自由部33的两端部分即上下固定端31、32固定于口罩主体20的非皮肤相对面,在佩戴状态下,上下固定端31、32以将口罩主体20抵接于面部的方式进行作用,与将其固定于口罩主体20的内表面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口罩主体20对面部的紧贴性。

在下侧密封区域52的两侧的上方配置有在宽度方向x上断续地延伸的横穿密封部67。横穿密封部67是用于固定下折弯部分27的上端缘部的密封部,在位于在宽度方向x上以直线状延伸的横穿密封部67与沿下端缘20b向上方弯曲地延伸的下侧密封区域52之间的区域80,挂耳部30的下固定端32以由横穿密封部67和下侧密封区域52包围的方式,经由下固着部18安装于口罩主体20的外表面。横穿密封部67由在宽度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接合部67a形成,该接合部67a的一部分与下固着部18相互重叠。通过像这样使横穿密封部67的接合部67a与下固着部18相互重叠,在下固着部18局部地形成刚性更高的部分,能够经由挂耳部30的下固定端32使口罩主体20更稳定地抵接于面部。

参照图2及图3,口罩主体20的口鼻覆盖部23具有将主体片弯折为褶皱状而形成的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多个褶部(褶皱)60。褶部60具有从口罩主体20的上端缘20a侧向下端缘20b侧依次排列的第1褶部61、第2褶部62、第3褶部63、第4褶部64。

各褶部61~64被弯折为褶皱状,从而在口罩主体20的外表面侧和内表面侧在上下被向不同的方向弯折,第1褶部61具有位于外表面侧并向上方呈凸状的外折弯部位61a、位于内表面侧并向下方呈凸状的内折弯部位61b,第2褶部62具有位于外表面侧且向上方呈凸状的外折弯部位62a、位于内表面侧且向下方呈凸状的内折弯部位62b,第3褶部63具有位于外表面侧且向下方呈凸状的外折弯部位63a、位于内表面侧且向上方呈凸状的内折弯部位63b,第4褶部64具有位于外表面侧且向下方呈凸状的外折弯部位64a、位于内表面侧且向上方呈凸状的内折弯部位64b。

在本说明书中,将褶部60中与横穿中心线q相比位于上方的褶部称为上方褶部,与横穿中心线q相比位于下方的褶部称为下方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及第2褶部61、62为上方褶部,第3及第4褶部63、64为下方褶部,但上方褶部可以是1个或2个以上的褶部,下方褶部也可以是1个或2个以上的褶部。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主体20中,在外表面侧具有第2褶部62向上方呈凸状弯曲、与之相对的第3褶部63向下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由此,在口罩主体20的中央部形成被弯折为剖面呈ω状的折弯区域,能够在佩戴时形成较大的内部空间。

在第1褶部61~第4褶部64中,在侧密封区域53,主体片折叠的状态得到维持而成为非伸展区域,与此相对,构成侧密封区域53的侧接合部53a~53c之间的区域成为能够朝上下方向伸展的伸展区域。具体而言,位于各褶部61~64的侧接合部53a~53c中的位于最靠近宽度方向x内侧的侧接合部53a~53c的内侧缘间的区域成为伸展区域。例如,在第4褶部64中,位于最靠近宽度方向x内侧的侧接合部53a间的区域成为伸展区域。

参照图3,侧接合部53a~53c在非折叠部分55、和第3褶部63的外折弯部位63a与第4褶部64的内折弯部位64b之间的部分56没有配置侧接合部53a~53c,其中非折叠部分55是主体片未折叠的、位于第2褶部62与第3褶部63之间的中央部分。在这些部分55、56没有配置侧接合部53a~53c,由此,能够利用由挂耳部30产生的向后方的拉伸力而以这些部分55、56为起点使口罩主体20的两侧缘部弯折。通过像这样控制口罩主体20的两侧缘部的弯折的起点,能够使口罩主体20沿着佩戴者的面部形状。

参照图2,为便于说明,口罩主体20在宽度方向x上被划分为中央区域14和位于其两侧的两侧区域15。中央区域14具有第1褶部61~第4褶部64的伸展区域,指在佩戴状态下可完全伸展的区域。另一方面,两侧区域15是位于中央区域14与口罩主体20的两侧缘20c、20d之间的区域,指包含侧密封区域52的、在佩戴状态下外折弯部位61a~64a也不能完全伸展的区域。在口罩10的佩戴状态下,褶部60的伸展区域配合佩戴者面部的纵向长度(从鼻部至颌下的长度)伸展而口罩主体20的中央区域14的纵向尺寸(上下方向y的尺寸)变大,另一方面,在两侧区域15,外折弯部位61a~64a完全不伸展,因此,与佩戴前相比仅稍稍伸展。

在佩戴该口罩10时,在将挂耳部30套挂在耳部后,将口罩主体20的下端部22向下方拉拽,多个褶部60伸展。此时,在由挂耳部30使口罩主体20的上下端部21、22与面部接触的状态下,第1褶部61~第4褶部64被向下方拉拽而各伸展区域伸展,口罩主体20的中央区域14的纵向尺寸变大。

在口罩主体20的下端缘20b的中央部分25如图2所示的虚拟线k1那样在宽度方向x上以直线状延伸的情况下,在佩戴前的状态下,口罩主体20的中央区域14的纵向尺寸与两侧区域15的纵向尺寸相同。例如,在佩戴者为儿童,下颚圆润且较小的情况下,在口罩主体20的褶部60伸展时,在宽度方向x上以直线状延伸的中央部分25与其两侧部分相比向下方延伸,即口罩主体20的中央区域14的纵向尺寸比两侧区域15的纵向尺寸大,由此,出现了在颌下松垮,口罩主体20的下端部22未充分贴合而产生间隙的情况。此外,为了消除该松垮,在进一步拉拽下端部22时会靠近喉咙,因此,尤其是对于儿童佩戴者而言,担心带来不适感。

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10中,口罩主体20的下端缘20b具有向上方弯曲的中央部分25,由此,调整为在伸展前口罩主体20的中央区域14的纵向尺寸较小,因而,在伸展而其纵向尺寸变大时下端部22也不会松垮,下端缘20b以大致直线状的状态与颌下贴合。

在图4中,在非佩戴状态下,用双点划线示出了虚拟线k1和虚拟线k2,所述虚拟线k2是表示中央部分25以沿着虚拟线k1的方式在宽度方向x上以直线状延伸的情况下的口罩主体20的侧缘20d的线。在中央部分25为沿着虚拟线k1的直线状的情况下,口罩主体20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无大幅变化,因此,下端部22不会横向扩展。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中,虽然在非佩戴状态下,下端缘20b的中央部分25具有向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但在佩戴状态下各褶部61~64的伸展区域伸展,中央部分25在宽度方向x上以直线状变形,由此,下端部22与上端部21及口鼻覆盖部23相比其宽度尺寸变大。因而,两侧缘20d位于与虚拟线k2相比靠外侧,下端部22能够在横向扩展那样的状态下较广地覆盖佩戴者的下颚部附近。像这样,可以说能够使下端部22适当地位于佩戴者的颌下,且以面状较广地覆盖下颚部附近,从而使下端部22更稳定地与面部贴合。

参照图2,为了以在佩戴时下端缘20b的中央部分25成为大致直线状的方式将下端部22向下方拉拽,优选为中央部分25的一部分位于挂耳部30的下固定端32之间。通过中央部分25的一部分位于下固定端32之间,能够有效地以被抵接于面部的下固定端32为起点而将包含位于它们之间的中央部分25的弯曲状的部分向下方拉拽。此外,更优选为中央部分25中位于最上方的最上部位25c与挂耳部30的下固定端32的上缘相比位于下方。该情况下,利用挂耳部30的下固定端32对下端部22中的沿中央部分25的弯曲状部分整体作用向后方且在宽度方向x上拉伸的力,能够使该弯曲状部分确实地以直线状变形。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固定端32位于由横穿密封部67和下侧密封区域52包围的区域80。下固定端32不与横穿密封区域67及下侧密封区域52重叠,因此,熔接而硬化的接合部52a、67a不会被直接抵接于皮肤而带来不适感。此外,存在下固定端32的一部分与横穿密封区域67的接合部67a和/或下侧密封区域52的接合部52a重叠的情况,即使在该情况下,接合部52a、67a也为独立的较小的椭圆形状,因此,即使相互重叠也不会过于硬化而给皮肤带来不适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下方褶部具有第3褶部63及第4褶部64,它们伸展前的纵向尺寸(第3褶部63的纵向尺寸和第4褶部64的纵向尺寸的合计尺寸)为20~30mm。因而,通过它们的伸展区域完全伸展而该合计纵向尺寸变为55~65mm的大小,能够覆盖佩戴者的下颚部。参照图5,虚拟线k1朝向佩戴者的喉咙位于里侧的位置,担心尤其给儿童带来不适感,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部分25具有凸弯曲状而中央部分25在颌下的适当位置在宽度方向x上以大致直线状延伸。具体而言,中央部分25距下颚骨的下侧缘隔开15~25mm左右,因此,能够稳定地覆盖下颚部,并且不会带来下端部22的一部分勒住喉咙那样的不适感。

关于下端缘20b的中央部分25的弯曲程度,能够根据佩戴者面部的纵向长度而适当调整,例如,在成人用口罩的情况下,与儿童相比面部纵向长,因此,无需对佩戴后的中央区域14的纵向尺寸做大幅调整,与儿童用相比其弯曲程度小。再次参照图2,例如,在口罩10为儿童用,虚拟线k1的尺寸l3为105~125mm的情况下,中央部分25的纵向尺寸,即连结中央部分25的两端25a、25b并在宽度方向x上以直线状延伸的虚拟线k1与最上部位52c的上下方向y上的间隔尺寸r1在儿童用口罩10的情况下为5~15mm,优选为8~15mm,在口罩10包含儿童用和成人用的情况下,为5~25mm。

虽未图示,但为了能够使佩戴者易于区分口罩10的内外表面,也可以在口罩主体20的外表面配置装饰要素。装饰要素能够通过对主体片实施印刷加工而形成,例如能够适当采用模仿动物的形象、各种公知的图形、装饰花纹、图案、文字、符号、与口罩主体不同的着色部分等。

<关于口罩的佩戴水平的测试>

将本实施方式的口罩(儿童用)作为实施例1,将与本实施方式的口罩具有同样的构成,且下端缘20b的中央部分25以沿着虚拟线k1的方式在宽度方向x上以直线状延伸的口罩作为比较例1,将与比较例1具有基本同样的形态,并且以包裹口罩主体的两侧缘部的方式固定有与主体片分体的无纺布片的口罩作为比较例2,对口罩的佩戴水平(对佩戴者面部的接触面积的程度)进行了以下的测试。在比较例2的口罩中,为了稳定地固定分体的无纺布片而在各褶部整体配置有形成侧密封区域的接合部,在口罩主体的上端部没有配置弹性带片(鼻贴合部)。

对测试方法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将各口罩的样本佩戴在具有标准儿童头部大小的人偶上,在适应该形状1分钟左右后将其取下。接下来,在人偶的口罩贴紧的部分(例如,鼻部、两眼部的下侧部分、脸颊部、下颚部、颌下的部分)涂敷着色物(例如,女性化妆通常使用的皮肤色粉底)。接下来,将各样本佩戴在人偶的适当位置30秒,使着色物转移到其内表面侧。

接着,将内表面侧转移有着色物的样本从人偶上取下,以内表面侧为上侧载置于测试台,在内表面侧的大致中央部分载置一日元硬币(质量0.20g,面积3.14cm2)。在该状态下,用数码相机从正上方对样本进行拍摄,从打印机打印出彩色照片。从打印出的彩色照片切取1日元硬币的面积a和被转移了着色物的部分的总面积即接触面积b,测量了它们的重量。将1日元硬币的面积作为3.14cm2,根据面积a的重量与接触面积b的重量的比率计算出接触面积b(cm2)。对实施例及比较例1、2每个样本进行三次同样的测试,将其平均值作为各口罩的接触面积b(cm2)。

该测试的结果为,实施例的口罩的接触面积b为33.2cm2,比较例1的接触面积b为31.2cm2,比较例2的接触面积b为19.7cm2。比较实施例和比较例1,实施例的口罩10的下端缘20b的中央部分25具有向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因此,虽然佩戴前的实施例的口罩10的面积比比较例1的口罩的面积小,但实施例的口罩10的接触面积b比比较例1的口罩的接触面积b大。其原因被认为是在比较例1的口罩中,挂耳部的拉伸力难以传递至与佩戴者的下颚部相对的部分而呈从皮肤浮起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实施例的口罩中,因中央部分25具有朝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而下端部22较大范围地与面部抵接,而且口罩主体20的中央部分14的纵向尺寸变小而挂耳部30的拉伸力易于被传递至与下颚部相对的部分整体,对于下颚部的接触面积变大。

实施例、比较例1、2的各口罩中,比较例2的口罩的接触面积b最小,这被认为是由于下述原因导致的:在比较例2的口罩中,与比较例1的口罩同样,与实施例的口罩相比下颚部侧的部分没有充分接触皮肤,而且在口罩主体的两侧缘部固定有与主体片分体的无纺布片,在褶部整体配置有侧密封区域的接合部,由此口罩主体的两侧缘部变得过硬而无法沿着脸颊部的轮廓,且各褶部的伸展受到限制且在口罩主体的上端部没有配置弹性带片,导致口罩主体20从鼻部的两侧浮起。如上所述,实施例的口罩与比较例1及2的口罩相比接触面积b大,佩戴感优异,并且,尤其是下颚部的接触面积大,所以能够抑制因口部和/或下颚部的活动而造成的位置偏移。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的俯视图,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的剖视图。

第1褶部61配置有在宽度方向x上隔开间隔相对的一对褶调整用接合部70(褶调整部件)。褶调整用接合部70位于与口罩主体20的两侧缘20c、20d及侧密封区域53相比靠近宽度方向x的内侧的位置,将在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主体片相互接合。通过像这样在第1褶部61配置一对褶调整用接合部70,在第1褶部61中,在一对褶调整用接合部70之间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部分成为在佩戴时能够在上下方向y上伸展的伸展区域。褶调整部件只要使得弯折为在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主体片的重叠部分彼此可维持其弯折的状态即可,不仅可以采用热压花处理或超声波处理等公知的熔接方式而熔接形成,也可以使用公知的粘接剂将重叠部分彼此粘接,还可以通过将构成纤维彼此交织而维持折弯状态。

另一方面,在第2褶部62~第4褶部64没有配置褶调整用接合部70,因而,构成侧密封区域53的侧接合部53a~53c之间的区域成为能够向上下方向伸展的伸展区域。具体而言,位于各褶部62~64的侧接合部53a~53c中的位于宽度方向x最内侧的侧接合部53a~53c之间的区域成为伸展区域。例如,在第4褶部64中,位于宽度方向x最内侧的侧接合部53a之间的区域(在侧接合部53a~53c的内侧缘之间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区域)成为伸展区域。

参照图6,在第1褶部61配置有褶调整用接合部70,由此,该伸展区域的宽度尺寸l4比第4褶部64的伸展区域的宽度尺寸l5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中,口罩主体20的中央区域14为第1褶部61~第4褶部64的伸展区域所处的区域,即第1褶部61的伸展区域所处的区域,两侧区域15为位于第1褶部61的伸展区域与口罩主体20的两侧缘20c、20d之间的区域。

在第1褶部61中,在宽度方向x的侧密封区域53与褶调整用接合部70之间具有未配置侧接合部53a~53c的侧部非接合区域59。侧部非接合区域59位于侧密封区域53与褶调整用接合部70之间,由此,口罩主体20的两侧缘部具有所需的柔软性,能够抑制因多个片接合硬化而引起的佩戴时的不适感。但是,只要口罩主体20的两侧区域15沿着佩戴者的脸颊部的轮廓且具有不从脸颊部浮起的程度的片刚性,则也可以在侧密封区域53与褶调整用接合部70之间配置侧接合部53a~53c而不形成侧部非接合区域59。

通常,在佩戴具有将主体片弯折成褶皱状而形成的多个褶部的口罩时,将挂耳部的自由部绕挂在佩戴者的耳部,然后,用手指捏持口罩主体的下端部并向下方拉拽,从而使各褶部伸展。此时,佩戴者的面部中会活动的部位是口部侧而非鼻部侧,因此,在口罩的佩戴过程中在口部周围形成空间,并且为了不使口罩以紧贴的方式触碰到口部,优选在下方褶部整体伸展的状态下进行佩戴。

但是,在捏持口罩主体的下端部而向下方拉拽时,无法控制哪个褶部先伸展,存在与下方褶部相比上方褶部先展开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佩戴者的面部在上下方向上较小时,成为在上方褶部完全伸展后再配合面部的纵向长度来调整口罩主体的中央区域的纵向尺寸,因此,口罩成在下方褶部未完全伸展的状态下与下颚部抵接的状态。由此,担心无法在口部周围形成空间,口罩以紧贴的方式触碰到口部而给佩戴者带来不适感。

参照图7,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中,在第1褶部(上方褶部)61配置有一对褶调整用接合部70,由此,伸展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尺寸l4比第4褶部(下方褶部)64的伸展区域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l5小,其伸展得到抑制。因而,在佩戴口罩10时,从第4褶部64起向上方,第3褶部63、第2褶部62依次伸展,由此,口罩主体20的中央区域14上下大幅展开,在与口部之间形成充分的内部空间,不会使佩戴者感到呼吸不畅。另一方面,在第1褶部61处存在褶调整用接合部70从而其伸展得到抑制,因此,能够根据佩戴者面部的纵向长度,在其伸展区域完全不伸展或仅稍稍伸展的状态下进行佩戴。在图示的例子中,佩戴者为儿童,面部的纵向长度较小,因此,第1褶部61的伸展区域几乎没有伸展。

此外,褶调整用接合部70不与位于第1褶部61的外表面侧的外折弯部位61a和位于内表面侧的内折弯部位61b交叉。第1褶部61与上下折弯部位61a、61b交叉的情况下,第1褶部61的伸展会被褶调整用接合部70局部或完全阻止,由此,位于褶调整用接合部70之间的伸展区域的伸展程度(可动程度)变小,担心无法使第1褶部61配合佩戴者面部的大小而适当伸展,通过使褶调整用接合部70不与两折弯部位61a、61b的任一者交叉,能够配合佩戴者的面部大小适当地调整其伸展程度。

像这样,褶调整用接合部70位于第1褶部61,由此,在佩戴时口罩主体20的多个褶部60伸展时,从作为下方褶部的第4褶部64依次伸展,因此,第3褶部63及第4褶部64伸展,能够在下端缘20b的中央部分25在佩戴者的颌下在宽度方向x上以直线状延伸的状态下确实地进行佩戴。因而,能够在下端部22较宽幅地覆盖下颚部,并且能够通过第1褶部61的伸展程度而配合面部的纵向长度来适当地调整口罩主体20的中央区域14的纵向尺寸。

一对褶调整用接合部70在上下方向y上彼此并行地延伸。在例如褶调整用接合部70从上方朝向下方随着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而逐渐倾斜延伸的情况下,第1褶部61的伸展区域的宽度尺寸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大,因此,在伸展时外折弯部位61a侧的部分沿着鼻部的形状与皮肤紧密接触,另一方面,内折弯部位61b侧的部分与外折弯部位61a侧的部分相比伸展区域的宽度尺寸更大,担心在鼻下附近松垮而向内方折弯,堵塞鼻孔。在本实施方式中,褶调整用接合部70彼此并行地延伸,由此,第1褶部61的伸展区域的宽度尺寸无论在哪个部分都几乎相同,在伸展时内折弯部位61b侧的部分在鼻下附近不会松垮,能够维持距鼻孔隔开距离的状态。

褶调整用接合部70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独立的接合部71、72。虽然为了抑制第1褶部61的伸展,优选褶调整用接合部70在上下方向y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尺寸,但在沿上下方向y连续地延伸的情况下,会在较广的范围形成片刚性较高的部分,担心给佩戴者造成不适感。尤其是褶调整用接合部70与侧接合部53a~53c不同,位于面部的中心侧,因此,优选具有柔软的皮肤触感。褶调整用接合部70具有沿上下方向y排列的多个独立的接合部71、72,由此,不会在较广的范围形成片刚性较高的部分而给佩戴者带来不适感。此外,各接合部71、72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由此,即使触碰到佩戴者的脸颊也不会给予刺激。

褶调整用接合部70在第1褶部61中位于向下方偏移的位置。口罩主体20由多个片构成,在第1褶部61的内外折弯部位61a、61b处,多个片折叠起来,但在制造工序中,与谷折的内折弯部位61b相比,山折的外折弯部位61a易于以片彼此错开的状态弯折。通过使褶调整用接合部70位于第1褶部61的向下方偏移的位置,能够使在内折弯部位61b侧的部分彼此折叠起来的片全部确实地接合。但是,只要能够使彼此折叠的所有片接合,褶调整用接合部70位于各褶部61~64内即可,也可以位于各褶部61~64的大致中央或上方侧。

如上所述,构成侧密封区域53的侧接合部53a~53c在宽度方向x及上下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侧密封区域53具有所需的柔软性,能够抑制其刚性变得过高导致口罩主体20的两侧缘部不沿着面部形状而浮起。此外,各褶部61~64在侧密封区域53没有完全接合,由此,可以说在佩戴时易于配合佩戴者面部的大小而伸展。

此外,在口罩主体20的宽度尺寸l1为115~135mm的情况下,在第1褶部61,位于侧密封区域53与褶调整用接合部70之间的侧部非接合区域59的宽度尺寸r2优选为5~15mm。在侧部非接合区域59的宽度尺寸r2小于5mm的情况下,担心伸展区域的宽度尺寸变得较大,第1褶部61因朝向下方的欲使其伸展的力而与第2褶部62几乎同时伸展。另一方面,在侧部非接合区域59的宽度尺寸r2超过15mm的情况下,担心伸展区域的宽度尺寸变得较小,欲使其伸展的力被褶调整用接合部70分散而形成向宽度方向x延伸的皱褶,伸展区域向佩戴者的鼻下附近起皱,堵塞鼻孔。此外,在侧部非接合区域59的宽度尺寸r2超过30mm的情况下,伸展区域的宽度尺寸变得更小,几乎无法伸展。

<第3实施方式>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10的变形例的一例的俯视图,在本变形例中,对第2褶部62也配置了褶调整用接合部(褶调整部件)170。通过对第1褶部61及第2褶部62配置褶调整用接合部70、170,在佩戴口罩10时,第4褶部64和第3褶部63依次伸展,另一方面,第2褶部62和第1褶部61能够配合佩戴者面部的大小不伸展或稍稍伸展,由此可适当调整口罩主体2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

此外,在第2褶部62的伸展区域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与第1褶部61的伸展区域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相同或比其小的情况下,担心第1褶部61的伸展区域和第2褶部62的伸展区域同时展开,难以配合佩戴者的面部的纵向长度而调整口罩主体20的中央区域14的纵向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2褶部62的褶调整用接合部170位于与位于第1褶部61的褶调整用接合部70相比靠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位置。由此,与第1褶部61的伸展区域的宽度尺寸相比,第2褶部62的伸展区域的宽度尺寸大,因而在佩戴者将口罩主体20的下端部22向下方拉拽时,在第2褶部62的伸展区域较广地受到拉拽力而易于伸展,与第1褶部61相比,可先配合面部的纵向长度而以适当的程度伸展。

因而,第2褶部62、第1褶部61配合佩戴者面部的大小依次伸展,由此,与仅在第1褶部61配置褶调整用接合部70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大的范围调整口罩主体20的中央区域14的纵向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能够使口罩先从作为下方褶部的第4褶部64伸展,因此,能够在下端缘20b的中央部分25在颌下适当的位置沿宽度方向x以直线状延伸的状态下,较大范围地覆盖下颚部。除此之外,第2褶部62的褶调整用接合部170与第1褶部61的褶调整用接合部70同样由多个独立的接合部形成,由此,该配置部分不会触碰到面部而给佩戴者带来不适感,也不会完全抑制伸展区域伸展。

对于构成口罩10的部件,只要无特别说明,则除了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材料之外,也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此领域中常用的公知的材料。此外,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1”~“第4”等术语仅是用于区分同样的要素、位置等而使用的术语。

附图标记说明

10一次性口罩(口罩)

20口罩主体

20b下端缘

20c侧缘

20d侧缘

25中央部分

53侧接合区域

53a~53c侧接合部

60褶部

61第1褶部(上方褶部,第1上方褶部)

61a外折弯部位

61b内折弯部位

62第2褶部(上方褶部,第2上方褶部)

63第3褶部(下方褶部)

63a外折弯部位

64第4褶部(下方褶部)

64b内折弯部位

70褶调整部件(褶调整用接合部)

71接合部

170褶调整部件(褶调整用接合部)

l4上方褶部的伸展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l5下方褶部的伸展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q横穿中心线

r1连结中央部分的两端之间且在宽度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的虚拟线与最上部位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尺寸

x宽度方向

y上下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