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87226发布日期:2019-05-31 19:35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包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折叠包。



背景技术:

包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品位。包的设计,愈来愈成为商家促进销售的广告载体,也是各个服装品牌打广告的手段之一。

但是,一方面,现有的包受其开口的限制,在取拿和盛装物品时不够直观,尤其在取拿时经常需要翻来覆去,不便操作;另一方面,开口还会影响到包内部空间的使用率。再有,包收纳后比较占用空间,且外出时不便于携带多个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包,解决了不便取拿物品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折叠包,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上盖区、后面区、底面区、前面区以及第二上盖区,还包括:

侧面折叠区,所述侧面折叠区的一边同时连接所述底面区和所述后面区,侧面折叠区另有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上盖区、所述前面区可拆卸连接;

定位体,设于所述第一上盖区上;以及,

定位孔,设于所述第二上盖区上;

当底面区和后面区平铺开,第一上盖区、前面区以及两侧面折叠区向四周围合且相邻边连接,形成开口状态;

在所述开口状态的基础上,使后面区相对底面区弯折,侧面折叠区自身局部内折形成左侧面或右侧面,同时所述定位体贯穿所述定位孔,形成盖合状态。

优选的,所述侧面折叠区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以及位于中间的折叠部;

在所述盖合状态下,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拼接形成左侧面或右侧面,所述折叠部内折入包内;

所述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均包括硬质材料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均为三角形,且两者与所述折叠部临界的边分别为等长的第一临界边和第二临界边;

盖合状态下,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于所述第一临界边和所述第二临界边处拼接。

优选的,所述定位体为弓形手持部,所述手持部的两端固定于第一上盖区上;

盖合状态下,第二上盖区叠压在所述第一上盖区上,并使手持部穿过定位孔。

优选的,还包括包带,所述包带的两端扣接在第一上盖区上或侧面折叠区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上盖区或侧面折叠区上设有扣孔,所述包带包括扣接杆,包带通过所述扣接杆扣接于所述扣孔上。

优选的,所述包带为链状带、面状带以及编织带中的任一种。

优选的,侧面折叠区包括设有暗扣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弯折后与设于第一上盖区内侧或前面区内侧上的暗扣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上盖区、第二上盖区以及底面区均包括硬质材料层。

优选的,还包括内置于前面区或后面区的内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一个实施例中,取拿物品时,解开定位体和定位孔,使可折叠包成开口状态,物品可直观展现,不需要翻来覆去翻找目标物,取拿物品很方便。

2、在一个实施例中,盛放物品时,使可折叠包成开口状态,可直观看到包内空间,从而可以更方便地摆放物品,以充分利用包内空间。

3、在一个实施例中,收纳可折叠包时,将侧面折叠区与第一上盖区、前面区的连接解开,各个区平铺开即可以平面的形式收纳,或者将各个区铺开后再把侧面折叠区、第一上盖区以及前面区和第二上盖区向内折,叠压在底面区和后面区上进行收纳,该设计具有诸多显著优点:

1)使用者在旅游、商谈等外出情况下,可方便地携带多个可折叠包,以根据应用场合、衣饰等搭配不同可折叠包;

2)同样的大小的包,在空间上相对于传统的储存方式节约了超过60%的空间,便于使用者收纳存放;

3)在生产包装时,该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包不需要将纸塞进包内以保持包型,相对于传统的技术,每个可折叠包节约了350克的纸,1万件可折叠包节约了3.5吨的纸。换算到纸的加工工艺以及原料上,相当于保护了了14棵20岁以上的大树,节省了4吨煤,节约了700吨水,减少了350吨废水,更是避免了由制造该些纸所产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4)传统的包在包装时,不仅内部需要塞纸以使包保持饱满的形状,而其外部需要包裹一层纸,并在该层纸外包防尘袋,防尘袋外面另包一层塑料纸,然后还要装进具有一定质量的盒子里。以现有的经济水平为基础,整个包装涉及的材料、人力等综合费用达到10元一个包;而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包,针对单个至少省去了塞纸环节,而且,本实施例的可折叠包的包装盒可以设置的很小。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包相对于传统包具有包装成本低、包装重量小、人力成本低、运输成本低的优势。

4、在一个实施例中,侧面折叠区在开口状态下为展开式,可挡住物品,有效防止物品外泄;在盖合状态下为局部内折式,从而形成左侧面或右侧面。

5、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侧面折叠区的折叠部内折,使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拼合形成左侧面或者右侧面,由于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均为三角形,且均包含硬质材料层,因此盖合状态下形成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结构更为稳定。

6、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体设置成弓形手持部,将定位功能和手提功能结合在一起,简化了结构和操作,使包外观更大方、使用更便捷。另外,采用弓形手持部拎包更为商务。

7、在一个实施例中,可折叠包上设有包带,使用时可直接挎着包带,使用起来更时尚。可折叠包可搭配不同的包带,包带可为链状带、面状带以及编织带中的任一种,使用者可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搭配包带,扩展了可折叠包的应用场合。

8、侧面折叠区通过连接部和设于连接部上的暗扣连接第一上盖区、前面区,即将暗扣内置,该连接方式不影响外观,使得可折叠包外观上更大方。

9、第一上盖区、第二上盖区以及底面区均包括硬质材料层,因此在拎起时,可折叠包能够保持包形。

10、可折叠包还包括内包,方便使用者根据个人习惯收纳小物品,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包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可折叠包的盖合状态示意图;

图2为可折叠包的半打开状态图;

图3为可折叠包的开口状态示意图;

图4为可折叠包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5为可折叠包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6为可折叠包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其中,10、第一上盖区,20、后面区,30、底面区,40、前面区,401、内包,50、第二上盖区,501、定位孔,60、侧面折叠区,601、第一侧部,6011、第一临界边,602、第二侧部,6021、第二临界边,603、折叠部,604、连接部,70、暗扣,80、手持部,90、扣孔,110、拉链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6,一种可折叠包,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上盖区10、后面区20、底面区30、前面区以及第二上盖区50,还包括侧面折叠区60、定位体以及定位孔501。

具体的,可折叠包在盖合状态下为六面体(相邻面之间形成的圆角所形成的曲面不作为该六面体的“面”),定位体和定位孔501相互配合使可折叠包保持盖合状态,其中:

第一上盖区10和第二上盖区50共同构成包的顶面,第一上盖区10和第二上盖区50可叠压设置构成双层的顶面,也可对合设置构成单层的顶面;

后面区20构成包的后面,后面区20和第一包盖区可沿两者的连接处相互弯折,图4-6中用虚线表示两者可弯折,改虚线为假想的线,并不实际存在;

底面区30构成包的底面,底面区30和后面区20可沿两者的连接处相互弯折,图4-6中用虚线表示两者可弯折,改虚线为假想的线,并不实际存在;

前面区40构成包的前面,前面区40与底面区30可沿两者的连接处相互弯折,图4-6中用虚线表示两者可弯折,改虚线为假想的线,并不实际存在;

两个侧面折叠区60分别构成包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侧面折叠区60的一边同时连接底面区30和后面区20,另有两边分别与第一上盖区10、前面区40可拆卸连接;即侧面折叠区60为可折叠的,在开口状态下其为展开状,在盖合状态下其为折叠状;

第一上盖区10、后面区20、底面区30、前面区、第二上盖区50以及侧面折叠区可一体成型,也可各个区单独设置,然后通过例如缝接、扣接等方式一体设置;

定位体固定在第一上盖区10上,定位孔501位于第二上盖区50上,定位体贯穿定位孔501,将第一上盖区10定位在第二上盖区50上,从而使可折叠包保持盖合状态。

为进一步理解本实施例,以下结合开口状态、盖合状态以及使用过程加以详述。

当底面区30和后面区20平铺开,第一上盖区10、前面区40以及两侧面折叠区60向四周围合且相邻边连接后,形成上述开口状态。

具体的,开口状态下,可折叠包为一面开口、四周具有围边的状态:两侧面折叠区6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上盖区10和前面区40,另外,第二上盖区50与前面区40之间不相互弯折,或者第二上盖区50相对于前面区40向外弯折。使用者可在开口状态下放置或者取拿物品,此时物品可直观地展现,因此在放置物品时便于合理布置各物品的位置,以充分利用包内空间,在取拿物品时,不用翻找,使用非常便捷。

在开口状态的基础上,使后面区20相对底面区30弯折,侧面折叠区60自身局部内折形成左侧面或右侧面,同时定位体贯穿定位孔501,则形成上述盖合状态。

具体的,可折叠包由开口状态转变为盖合状态时,可使底面区30不动,而将后面区20向上弯折,同时,侧面折叠区60进行局部内折。定位体使可折叠包保持折叠状态,以便拎着。

上述分别介绍了可折叠包由平铺状态到开口状态再到盖合状态的操作,反之,可折叠包也可以通过将定位体从定位孔501中解开实现由盖合状态到开口状态的转变,再通过解开两侧面折叠区60与第一上盖区10、前面区40的连接关系进一步转化为平铺状态。

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的可折叠包具有多个优势:

1)取拿物品时,解开定位体和定位孔501,使可折叠包成开口状态,物品可直观展现,不需要翻来覆去翻找目标物,取拿物品很方便;

2)盛放物品时,使可折叠包成开口状态,可直观看到包内空间,从而可以更方便地摆放物品,以充分利用包内空间。

3)收纳可折叠包时,将侧面折叠区60与第一上盖区10、前面区40的连接解开,各个区平铺开即可以平面的形式收纳,或者将各个区铺开后再把侧面折叠区60、第一上盖区10以及前面区40和第二上盖区50向内折,叠压在底面区30和后面区20上进行收纳。使用者在旅游、商谈等外出情况下,可方便地携带多个包,以根据应用场合、衣饰等搭配不同包。

实施例2

请继续参阅图2-6,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侧面折叠区60进一步优化。

侧面折叠区60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以及位于中间的折叠部603。

具体的,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均与折叠部603连接,连接处各形成一条临界线段。侧面折叠区60折叠过程中,折叠部603沿着这两条临界线段内折;展开过程中,折叠部603沿着这两条临界线段展开,侧面折叠区60逐渐成面状。

在盖合状态下,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拼接形成左侧面或右侧面,折叠部603内折入包内。

具体的,盖合状态下,侧面折叠部603为折叠状,此时折叠部603位于可折叠包内,而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外露并共同构成包的侧面。拼接理解为:折叠部603内折后,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于两条临界线段处拼合。

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均包括硬质材料层。

具体的,包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整体硬度对于盖合状态下保持包形具有重要意义,将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设置成具有硬质材料的结构,能够有效防止包的变形。硬质材料层可以选用玻璃纤维等材质,硬质材料层可以是缝制在布质、皮质等材料的夹层中,例如:侧面折叠部603可以采用具有柔性的布置材料为基础层,在基础层的两端设置两块区域,并在该两块区域上选用皮质材料作为外层,将玻璃纤维缝制在外层和基础层之间,从而形成上述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然后,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之间的基础层部分形成折叠部603;由此变得到具有柔性的折叠部603、硬质的第一侧部601以及硬质的第二侧部602。

实施例3

请继续参阅图2-6,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均为三角形。

具体的,由于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均为三角形(优选直角三角形),且均包含硬质材料层,因此盖合状态下形成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结构更为稳定,即可折叠包不易变形。

第一侧部601、第二侧部602与折叠部603临界的边分别为等长的第一临界边6011和第二临界边6021;盖合状态下,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与第一临界边6011和第二临界边6021处拼接。

具体的,第一临界边6011和第二临界边6021即为上述的两条临界线段。第一临界边6011和第二临界边6021等长,则可保证第一侧部601第二侧部602拼接精度。本实施例中,当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均为直角三角形时,包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则可为长方形,其展开图如图5和图6所示;尤其当第一侧部601和第二侧部602为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包带左侧边和右侧边则可为正方形,其展开图如图6所示。

实施例4

请继续参阅图1-3和图5-6,定位体为弓形手持部80,手持部80的两端固定于第一上盖区10上;盖合状态下,第二上盖区50叠压在第一上盖区10上,并使手持部80穿过定位孔501。

具体的,手持部80用于拎起可折叠包。本实施例将定位功能和手提功能结合在一起,简化了可折叠包的结构和使用者的操作。打开包时,直接上提第二上盖区50使手持部80脱离定位孔501,可折叠包会自然而然的敞开,或者手动稍加整理使得可折叠包呈现开口状态。盖合时,将第二上盖区50叠压在第一上盖区10上,手持部80贯穿定位孔501即可,拿包时拎着手持部80即可,可以不再另行安装其它结构来拎包。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可折叠包还包括包带,包带的两端扣接在第一上盖区10上或侧面折叠区60上。

具体的,使用者可采用包带将可折叠包挎在肩上。包带的两端可同时扣接在前面区40上或者同时扣接在侧面折叠区60上。当包带扣接在第一上盖区10上时,其可穿过定位孔501连接上盖区。

包带采用口接的方式连接在第一上盖区10或侧面折叠区60上,便于拆卸,以便随时更换不同的包带。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第一上盖区10或/和侧面折叠区60上设有扣孔90,包带包括扣接杆,包带通过扣接杆扣接于扣孔90上。

具体的,扣孔90可同时设置在第一上盖区10和侧面折叠区60上,使用者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将包带连接在第一上盖区10上,或者连接在侧面折叠去60上。扣孔90的周边可设置耐磨的金属环,以保护第一上盖区10或侧面折叠区60,并且也使得可折叠包的外观更美观。扣接杆的中部连接包带的其他部分,扣接杆的长度大于扣孔90的最大直径。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包带为链状带、面状带以及编织带中的任一种。

具体的,包带的形状、结构等可灵活搭配,包带还可选用布质、金属制、皮质等材料制成。使用者可根据个人喜好、适用场合、衣饰等自由搭配。

实施例8

请继续参阅图4-6,本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侧面折叠区60包括设有暗扣70的连接部604,连接部604弯折后与设于第一上盖区10内侧或前面区40内侧上的暗扣70连接。

具体的,连接部604上的暗扣70和第一上盖区10/侧面折叠区60上的暗扣70一一对应,每个连接部604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暗扣70。采用暗扣70实现可拆卸连接一方面操作简便,另一方面便于第一上盖区10和前面区40上的暗扣70内置,在外观上只能看到包面上嵌有圆状的金属,不会有凸出的结构,因此整个可折叠包的结构比较大方。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第一上盖区10、第二上盖区50以及底面区30均包括硬质材料层。

具体的,第一上盖区10、第二上盖区50以及底面区30均采用夹层结构,其夹层即为硬质材料层。硬质材料可采用玻璃纤维等材料。该处的硬质材料层有利于可折叠包保持包形,尤其当定位体采用弓形的手持部80的时,拎包过程中手持部80与第一上盖区10的两个连接处的应力较为集中,若材质太过柔软,则会造成第一上盖区10的面形形变,因此本实施例采用设置夹层的硬质材料层保持包形。

实施例10

请继续参阅图4,本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本实施例的可折叠包还包括内置于前面区40或后面区20上的内包401。

具体的,前面区40和后面区20上均包括内衬层和表层,其中,内衬层是缝制于表层上的柔性材质层,内包401可位于内衬层和表层之间,且内衬层上设有连通内包401的开口,该开口可敞开,也可设置拉链;内包401还可以不设置在内衬层和表层之间,而直接缝制在内衬层上。内包401方便了使用者根据个人习惯收纳小物品。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请继续参阅图3-6,可折叠包的前面区或/和后面区上设有拉链口110,打开该拉链口110可取拿或放置物品。

具体的,拉链口110即为采用拉链实现开合的包口。拉链口110可设置在前面区或/和后面区上,以方便打开和合上。该方案便于使用者操作在不想通过上述开口状态来存放或取拿物品时,可直接打开拉链口110进行操作。

实施例12

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包均可为手提包,也可为其他类型的包。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