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带及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34627发布日期:2020-12-01 13:09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表带及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穿戴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表带及手表。



背景技术:

在手表结构中,一般采用弹簧配合筒针的方式将表带与表壳固定在一起,用户在拆卸及安装表带时常常需要施加较大的力以压缩筒针,而由于筒针的结构较为细小,用户在压缩筒针的过程中,筒针会对手指产生较大的压强,造成手指的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在安装或拆卸时能够降低对手指产生的压强的表带及手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表带,包括:

壳体,设置有空腔;

第一伸缩件,包括第一传动部和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传动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部;以及

旋转件,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旋转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传动部,以使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另一端伸缩以进出所述壳体。

在上述表带中,通过转动所述旋转件以驱动所述第一卡接部,使所述第一卡接部能够伸缩以进出壳体,使所述第一卡接部能够与所卡接的部件实现简易安装与分离操作。另外,通过采用转动驱动的方式替代一般的直线拨动方式,用户在安装或拆卸所述表带时,可有效降低手指在操作过程中所受到的压强,从而减少手指受到损伤的可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带包括设置于所述空腔内的第一回位件,所述第一回位件向所述第一伸缩件施加作用力,以驱使所述第一卡接部的所述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位件为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伸缩件,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所述弹性元件能够对所述第一伸缩件施加弹性力,以驱使所述第一卡接部的所述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或者,所述第一回位件为磁性元件,所述磁性元件相对所述壳体固定,所述磁性元件能够对所述第一伸缩件施加磁力,以驱使所述第一卡接部的所述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件包括主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第一齿条,所述主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所述主齿轮于轴向上开设有插槽,所述壳体开设有与插槽对应的插孔,所述插孔和所述插槽用于插入把手,以通过所述把手驱动所述主齿轮旋转,或者,所述主齿轮于轴向上设置有旋钮,所述旋钮伸出壳体,所述旋钮转动时能够驱动所述主齿轮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件包括主齿轮和副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第一齿条,所述主齿轮分别与所述副齿轮及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所述副齿轮于轴向上开设有插槽,所述壳体开设有与所述插槽对应的插孔,所述插孔和所述插槽用于插入把手,以通过所述把手驱动所述主齿轮旋转,或者,所述副齿轮于轴向上设置有旋钮,所述旋钮伸出壳体,所述旋钮转动时能够驱动所述副齿轮旋转。

一种手表,包括表壳及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表带,所述表壳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一卡接部能够卡入所述固定孔中。

一种表带,包括:

壳体,设置有空腔;

第一伸缩件,包括第一传动部和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传动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部;

第二伸缩件,包括第二传动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传动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卡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部;以及

旋转件,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部和所述第二传动部,所述旋转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传动部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以使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另一端分别沿相反方向缩进所述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件包括主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第一齿条,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第二齿条,在所述主齿轮的径向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分别啮合于所述主齿轮相背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件包括副齿轮,所述副齿轮与所述主齿轮啮合,所述副齿轮于轴向上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用于插入把手,以通过所述把手驱动所述副齿轮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带包括用于缠绕肢体的带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带体,所述副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的轴向延长线之间存在间隔距离,且所述副齿轮相较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更靠近所述带体,从而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分别卡入表壳后,所述插槽能够露出所述表壳以供所述把手插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副齿轮一同啮合于所述主齿轮最靠近所述带体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副齿轮一同啮合于所述主齿轮最靠近所述带体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带包括设置于所述空腔内的第一回位件和第二回位件,所述第一回位件向所述第一伸缩件施加作用力,以驱使所述第一卡接部的所述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回位件向所述第二伸缩件施加作用力,以驱使所述第二卡接部的所述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位件为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回位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伸缩件,所述第一回位件的另一端相对所述壳体固定,所述第一回位件能够对所述第一伸缩件施加弹性力,以驱使所述第一卡接部的所述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回位件为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回位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二回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所述第二回位件能够对所述第二伸缩件施加弹性力,以驱使所述第二卡接部的所述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或者,所述第一回位件和所述第二回位件分别为磁性元件,所述第一回位件相对所述壳体固定,且能够对所述第一伸缩件施加磁力,以驱使所述第一卡接部的所述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回位件相对所述壳体固定,且能够对所述第二伸缩件施加磁力,以驱使所述第二卡接部的所述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连通所述空腔和外界,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一端从所述第一通孔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卡接部的一端从所述第二通孔伸出所述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件包括第一限位单元,所述第一限位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一传动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单元能够从所述空腔内抵接所述壳体,以限制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伸出距离;所述第二伸缩件包括第二限位单元,所述第二限位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二卡接部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之间,所述第二限位单元能够从所述空腔内抵接所述壳体,以限制所述第二卡接部的伸出距离。

一种手表,包括表壳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表带,所述表壳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相对两个槽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卡接部能够卡入所述第一固定孔中,所述第二卡接部能够卡入所述第二固定孔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表带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表带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表带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表带中部分结构的轴测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表带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表带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表中表壳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在传统的表带中,通常采用弹簧与筒针配合的直线拨动结构以使表带能够卡入表壳或从表壳中分离。具体地,在从表壳分离表带的过程中,用户需要拨动筒针,使筒针能够往表带内部收缩,从而从表壳的固定孔中脱离以解除表带与表壳之间的连接,进而分离表带;在将表带卡入表壳的过程中,用户同样需要拨动筒针,使筒针能够收缩进表带中,从而减小表带的宽度,以将表带置于表壳的固定孔之间,随后释放筒针,筒针在弹簧的推动下伸出表带并卡入表壳的固定孔中,进而使表带固定于表壳中。但在这种结构中,由于筒针的结构较为细小,用户在压缩筒针的过程中,筒针会对手指产生较大的压强,造成手指的不适,严重时还可能会损伤皮肤。

为解决表带在从表壳中分离或安装于表壳的过程中,手指容易受到较大的压强而产生不适或损伤皮肤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表带及手表。

可先参考图1,表带1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中设置有旋转部件(参考图中的1321)和卡接部件(参考图1中的113及122)。在表壳中一般开设有相对的固定孔以使表带上的卡接部件能够卡入固定孔中,从而使表带安装连接至表壳上。转动旋转部件能够驱动卡接部件相对壳体110伸缩。例如转动旋转部件可以使卡接部件能够从壳体110中伸出并能够卡入表壳的固定孔中,以将表带10安装于表壳上。当需要将表带10从表壳中拆卸时,用户可转动旋转部件,从而驱动卡接部件往壳体110内收缩以脱离表壳的固定孔,解除卡接部件与表壳之间的卡接关系,且卡接部件收缩后可减小表带10的宽度,方便表带10与表壳分离。即,本申请能够通过转动表带的旋转部件的方式以驱动表带的卡接部件相对表带伸缩,从而使卡接部件卡入表壳或从表壳脱离,实现表带的安装与拆卸。上述表壳可以为机械手表的表壳或电子手表的表壳,除了与表壳配合外,表带10也可作为其他可穿戴式设备的缠绕部件,如可以缠绕手臂、头部、腿部等。优选地,表带10具有矩形结构。

具体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表带包括壳体110、第一伸缩件120(卡接部件)及旋转件130(旋转部件)。壳体110设置有空腔111,旋转件130设置于空腔111内并能够在空腔111中转动,第一伸缩件120包括第一传动部121和第一卡接部122,第一传动部121设置于空腔111内并与旋转件130连接,第一卡接部122的一端连接第一传动部121,另一端伸出壳体110,第一卡接部122与第一传动部121相对固定。旋转件130转动时能够作用第一传动部121,进而驱动第一卡接部122的另一端沿伸出壳体110的方向伸缩,伸出或收缩运动由旋转件130的转动方向决定。优选地,壳体110具有矩形结构,且材质为金属。

其中,壳体110于宽度方向(即表带的宽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122,第一通孔1122连通空腔111和外界。第一卡接部122穿过第一通孔1122,从而一端伸出壳体110。第一卡接部122具有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的柱状结构。优选地,第一通孔1122的形状和大小与第一卡接部122匹配,从而第一通孔1122能够有效地对第一卡接部122进行导向,以限定第一卡接部122的伸缩方向。

第一传动部121包括第一齿条1211,旋转件130包括主齿轮131,主齿轮131能够在壳体110中做定轴转动并与第一齿条1211啮合,从而,主齿轮131转动时将驱动第一齿条1211移动,并带动第一卡接部122相对壳体110伸缩。主齿轮131在轴向上可开设插槽,壳体110开设与插槽相对应的插孔,用户可将与插槽形状适配的把手伸入该插孔中并卡入插槽,此时,转动把手即可操控主齿轮131转动,或者,主齿轮131的轴向上也可固定设置一个旋钮,而壳体110开设有与旋钮相对应的开孔,主齿轮131上的旋钮伸出壳体110开孔,用户可通过旋转旋钮以操控主齿轮131转动。

继续参考图2,第一伸缩件120还包括第一限位单元123,第一限位单元123连接于第一传动部121和第一卡接部122之间。第一限位单元123随第一传动部121和第一卡接部122同步移动。在开设有第一通孔1122的壳体110的侧壁上,第一限位单元123于该侧壁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通孔1122的面积,从而在第一卡接部122伸出壳体110后,第一限位单元123能够抵接壳体110开设有第一通孔1122的侧壁上,而不会进入第一通孔1122中,以此防止第一卡接部122继续伸出,限制第一卡接部122的伸出距离。优选地,第一限位单元123具有矩形结构。

另外,空腔111内设置有第一回位件140,第一回位件140能够向第一伸缩件120施加作用力以驱使第一卡接部122伸出壳体110。第一回位件140可以为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第一伸缩件120,另一端与壳体110相对固定,弹性元件能够向第一卡接部122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弹性力以驱使第一卡接部122伸出壳体110。优选地,弹性元件可以为伸缩弹簧、弹片或弹性硅胶件。

具体地,第一回位件140为伸缩弹簧,空腔111内设置有弹簧固定块141,弹簧固定块141与壳体110相对固定,第一回位件140的一端固定于弹簧固定块141上,另一端连接第一限位单元123远离第一卡接部122的一侧。当转动主齿轮131以使第一卡接部122往空腔111内收缩时,弹性元件被压缩,当释放主齿轮131时,弹性元件将释放弹性力以作用于第一限位单元123,从而驱使第一卡接部122伸出壳体110。

为了使表带能够卡接于表壳上的相对设置的固定孔中,壳体110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卡位块(参考图1中的113),卡位块与第一卡接部122伸出壳体110的一端分别位于壳体110的相对两侧。优选地,卡位块位于第一卡接部122的轴向延长线上。当用户需要将表带安装连接至表壳上时,可先将卡位块卡入表壳的一个固定孔中,随后操作旋转件130以使第一卡接部122收缩进壳体110中,再将壳体110的第一通孔1122靠近表壳固定孔,此时第一卡接部122的一端将在第一回位件140的作用下被弹出壳体110,并卡入表壳的另一个固定孔中。由此,可仅在壳体110的一侧设置传动结构,从而简化表带的结构,降低成本及操作难度。

通过采用上述转动驱动的方式替代一般的直线压缩方式,用户在安装或拆卸表带时,可有效降低手指在操作过程中所受到的压强,从而减少手指受到损伤的可能。另外,通过将传动机构设置于表带上,可降低卡接过程中对表壳的结构要求,有效防止为了与表带配合而额外在表壳上设置适配结构而对表壳的外形产生破坏,并避免破坏表壳的一体性及表壳应有的弧形结构。

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件30还包括副齿轮132,副齿轮132能够在空腔111内定轴转动并与主齿轮131啮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副齿轮132的轴向开设有插槽1321,壳体110开设与插槽1321相对应的插孔,用户可将把手(参考图4中的把手13)伸入该插孔中并卡入插槽1321,此时,转动把手即可操控副齿轮132,从而带动主齿轮131转动。优选地,主齿轮131或副齿轮132中的插槽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或者类似钥匙的横截面的形状,且把手的形状与插槽的形状相适配,从而通过把手转动主齿轮131或副齿轮132时不易打滑。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副齿轮132的轴向上也可固定设置一个旋钮,而壳体110开设有与旋钮相对应的开孔,副齿轮132上的旋钮伸出该开孔,用户可通过旋转旋钮以操控副齿轮132。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腔111内还设置有齿轮固定柱114,齿轮固定柱114与壳体110固定连接,主齿轮131的轴向开设有定轴槽,齿轮固定柱114能够卡入主齿轮131的定轴槽中,从而使主齿轮131能够绕齿轮固定柱114做定轴转动。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当描述旋转件130设置于空腔111内时,旋转件130上的部分结构也能伸出壳体110。

另外,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副齿轮132(插槽1321的中心)至第一卡接部122的轴向延长线存在间隔距离。优选地,间隔距离大于等于副齿轮132的半径。例如,表带10包括壳体110和带体190,带体190的一端与壳体110的一端连接,带体190用于缠绕手腕等部位,壳体中设置有卡接部件以连接表壳,其中,卡位块113设置于第一卡接部122的轴向延长线上,且第一卡接部122的轴向延长线穿过主齿轮131,副齿轮132啮合于主齿轮131最靠近带体190的一侧,从而,副齿轮132上的插槽1321的中心至第一卡接部122的轴向延长线存在一间隔距离,间隔距离大于等于副齿轮132的半径,即副齿轮132应尽可能地远离第一齿条122的轴向延长线。此时,当表壳开设有凹槽,凹槽中设置有固定孔,且表带10中的第一卡接部122卡入固定孔以使表带10安装连接至表壳时,副齿轮131中的插槽1321能够露出表壳的凹槽(即在表带10与表壳连接后,插槽1321不会被表壳的凹槽结构所遮挡),从而后续在分离表带10与表壳时能够将把手插入插槽1321中。这种设置可以避免插槽1321被表壳中的凹槽结构遮挡,防止后续无法将把手伸入插槽1321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齿轮131和副齿轮132的齿数相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增大副齿轮132与主齿轮131的传动比,从而小角度转动副齿轮132即可使第一卡位部122拥有较大的位移量,让用户在拆卸表带时的操作更为简易。具体地,副齿轮132的齿数大于主齿轮131的齿数。

对于第一回位件140为弹性元件而言,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回位件140的一端可与第一卡接部122连接于第一限位单元123的同一侧,第一回位件140的另一端连接于空腔111的腔壁上。此时,当转动旋转件130以使第一卡接部122向壳体110内收缩时,第一回位件140被拉伸,当释放旋转件130时,第一回位件140将释放弹性力以对第一限位单元123施加拉力,从而驱使第一卡接部122伸出壳体11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回位件140还可以为磁性元件,磁性元件相对壳体110固定,磁性元件能够对第一伸缩件120施加磁力。具体地,磁性元件能够对第一限位单元123施加磁力,进而驱使第一卡接部122伸出壳体110。其中,第一限位单元123具有磁性,此时,当磁性元件设置在第一限位单元123远离第一卡接部122的一侧时,磁性元件能够对第一限位单元123施加排斥力;当磁性元件与第一卡接部122设置在第一限位单元123的同一侧时,磁性元件对第一限位单元123施加吸引力。另外,当磁性元件与第一卡接部122设置在第一限位单元123的同一侧时,第一限位单元123也可不具备磁性,但此时第一限位单元123的材质应为可被磁性吸引的材质(如铁、钴、镍、不锈钢等),从而磁性元件也能够对第一限位单元123施加吸引力,进而向第一卡接部122提供伸出壳体110的作用力。

需要注意的是,表带10中也可不设置第一回位件140,而是使第一卡接部122伸出壳体110的一端具有磁性,此时,通过第一卡接部122的伸出端与表壳中的固定孔的磁性作用,以驱使第一卡接部122的伸出端在靠近表壳的固定孔时能够在磁力吸引的作用下自行卡入固定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第一回位件140以及不使第一卡接部122的端部具有磁性,而是在空腔111内设置扭转弹簧,扭转弹簧的一端与壳体110相对固定,扭转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主齿轮131。当转动主齿轮131使第一卡接部122向壳体110内收缩时,扭转弹簧向主齿轮131提供扭转力以使主齿轮在转动后能够复位(反向旋转),并带动第一齿条1211移动,从而驱使第一卡接部122伸出壳体110。即,当转动并释放旋转件130后,旋转件130将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反向旋转并带动第一齿条1211移动,从而驱使第一卡接部122重新伸出壳体110。

参考图2、图3及图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在壳体110的外壁设置卡位块,而是在壳体11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传动件(第一伸缩件120和第二伸缩件160)以卡接表壳。此时,表带还包括与第一伸缩件120相对设置的第二伸缩件160,第二伸缩件160包括相对固定的第二传动部161和第二卡接部162,第二卡接部162设置于空腔111内,第二卡接部162的一端连接第二传动部161,另一端能够伸出壳体110以卡入表壳中。其中,第一卡接部122与第二卡接部162分别从壳体110相对的两侧伸出,即,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沿相反的方向伸出壳体110。旋转件130连接第二传动部161并能够驱动第二卡接部162沿伸出壳体110的方向伸缩。

壳体110于宽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122和第二通孔1124,第二通孔1124与第一通孔1122设置于壳体110相对的两侧,第一卡接部122穿过第一通孔1122,从而一端伸出壳体110;第二卡接部162穿过第二通孔1124,从而一端伸出壳体110。第二卡接部162具有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的柱状结构。优选地,第二通孔1124的形状和大小与第二卡接部162匹配,从而第二通孔1124能够对第二卡接部162进行导向,以限定第二卡接部162的伸缩方向。第一通孔1122与第一卡接部122的结构及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优选地,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的伸出方向处于同一直线上。

第二传动部161包括第二齿条1611,在主齿轮131的径向延伸方向上,第一齿条1211和第二齿条1611分别啮合于主齿轮131相背的两侧。此时,主齿轮131的转动可驱动第一齿条1211和第二齿条1611沿相反方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卡接部122的一端和第二卡接部162的一端一同向壳体110内部收缩或伸出壳体110。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的伸出或收缩运动由主齿轮131的转动方向决定。在主齿轮131的径向方向上,第一齿条1211的投影与第二齿条1611的投影可以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

第二伸缩件160还包括第二限位单元163,第二限位单元163连接于第二传动部161和第二卡接部162之间。第二限位单元163随第二传动部161和第二卡接部162同步移动。在开设有第二通孔1124的壳体110的侧壁上,第二限位单元163于该侧壁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通孔1124的面积,从而在第二卡接部162的一端伸出壳体110后,第二限位单元163能够抵接壳体110开设有第二通孔1124的侧壁上,而不会进入第二通孔1124中,以此防止第二卡接部162继续伸出,从而限制第二卡接部162的伸出距离。第一限位单元123与第一通孔1122的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优选地,第二限位单元163具有矩形结构。

另外,空腔111内设置有第二回位件170,第二回位件170向第二伸缩件160施加作用力以驱使第二卡接部伸出壳体110。其中,第二回位件170可以为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第二伸缩件160,另一端与壳体110相对固定,弹性元件能够向第二卡接部162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弹性力以驱使第二卡接部162伸出壳体110。弹性元件可以为伸缩弹簧、弹片或弹性硅胶件。

具体地,第二回位件170为伸缩弹簧,空腔111内设置有与壳体110相对固定的弹簧固定块171,第二回位件170的一端固定于弹簧固定块171上,另一端连接第二限位单元163远离第二卡接部162的一侧。当转动主齿轮131以使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往壳体110内收缩时,第二回位件170将被压缩,当释放主齿轮131时,第二回位件170将释放弹性力以作用第二限位单元163,从而驱使第二卡接部162伸出壳体110。

优选地,第一限位单元123和第二限位单元163分别向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提供适当的连接区域,从而,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在分别连接第一限位单元123和第二限位单元163后,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的轴向延长线能够尽可能地处于同一直线上。另外,在第一伸缩件120及第二伸缩件160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限位单元123的一侧面和第二限位单元163的一侧面分别能够抵接空腔111的腔壁,从而增加第一缩件120及第二伸缩件160在移动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伸缩件120与第二伸缩件160的结构及尺寸相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回位件170与第一回位件140的结构及尺寸也可相同。

例如,第二回位件170与第二卡接部162连接于第二限位单元163部的同一侧,此时,当转动旋转件130以使第二卡接部162收缩时,第二回位件170被拉伸,当释放旋转件130时,第二回位件170将释放弹性力以对第二限位单元163施加拉力,从而驱使第二卡接部162伸出壳体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回位件170也可以为弹片或弹性硅胶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回位件170还可以为磁性元件,磁性元件相对壳体110固定,磁性元件能够对第二伸缩件160施加磁力。具体地,磁性元件能够对第二限位单元163施加磁力,进而驱使第二卡接部162伸出壳体110。优选地,第二限位单元163具有磁性,此时,当磁性元件设置在第二限位单元163远离第二卡接部162的一侧时,磁性元件对第二限位单元163施加排斥力;当磁性元件与第二卡接部162设置在第二限位单元163的同一侧时,磁性元件对第二限位单元163施加吸引力。另外,当磁性元件与第二卡接部162设置在第二限位单元163的同一侧时,第二限位单元163也可不具备磁性,但此时第二限位单元163的材质应为可被磁性吸引的材质(如铁、钴、镍、不锈钢等),从而磁性元件能够对第二限位单元163施加吸引力,进而驱使第二卡接部162伸出壳体110。

表带10中也可不设置第二回位件170,而是使第二卡接部162伸出壳体110的一端具有磁性,此时,通过第二卡接部162的伸出端与表壳中的固定孔的磁性作用,以驱使第二卡接部162的伸出端在靠近表壳的固定孔时,伸出端能够在磁力吸引的作用下自行卡入固定孔中。另外,也可如上述实施例所述,通过设置扭转弹簧以作用主齿轮131,从而使主齿轮131被用户转动后能够复位,进而一并驱使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的一端伸出壳体110。

再次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表壳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开设有相对的两个固定孔,表带10中的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分别卡入凹槽中的两个固定孔中。此时,当旋转件130包括副齿轮132且副齿轮132的轴向上设置有插槽1321时,副齿轮132应啮合于主齿轮131最靠近带体190的一侧,并使副齿轮132相对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而言更靠近带体190,使副齿轮132分别与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的轴向延长线之间存在一间隔距离,以尽可能地使副齿轮132远离第一卡接部122及第二卡接部162,从而,在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分别卡入表壳的固定孔时,副齿轮132中的插槽1321能够露出表壳,而不会被表壳的凹槽结构所遮挡。优选地,第一卡接部122和第二卡接部162的轴向延长线处于同一直线上,且副齿轮132(插槽1321的中心)与该轴向延长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等于副齿轮132的半径。

参考图4、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壳体110中同时设置有主齿轮131、副齿轮132、第一齿条1211及第二齿条1611时,副齿轮132可与第一齿条1211或第二齿条一同啮合于主齿轮131的同一侧(如一同啮合于主齿轮131最靠近带体的一侧)。优选地,主齿轮131的齿宽大于副齿轮132的齿宽或者第一齿条1211的齿宽。例如,主齿轮131的齿宽大于等于副齿轮132的齿宽与第一齿条1211(或第二齿条)的齿宽之和,此时,第一齿条1211(或第二齿条)和副齿轮132均能完整地与主齿轮131相啮合。

重新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表带10包括带体190,带体190的一侧连接壳体1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带体190的一侧也可以包裹壳体110,同时带体的于宽边方向上开设有开孔,开孔与壳体110上的第一通孔相对应,从而第一卡接部能够一并穿过壳体110的通孔及带体的开孔。当表带10还包括第二伸缩件时,带体的于宽边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开孔,两侧的开孔分别对应第一卡接部及第二卡接部,从而第一卡接部的一端和第二切接部的一端能够分别从两个开孔中伸出,以卡接于表壳的固定孔中。

参考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表带10与表壳20组装(卡接)以装配成手表30。表壳20可开设凹槽210,凹槽中相对的两个槽面上开设有固定孔211(第一固定孔及第二固定孔),表带10中的第一卡接部卡入第一固定孔中,第二卡接部卡入第二固定孔中,从而将表带10固定安装于表壳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表壳20包括若干相对设置的凸块,相对设置的凸块上分别开设有固定孔211,表带10中的卡接部件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能够分别卡入相对设置的凸块上的固定孔211中。

综上,表带10在从表壳20中分离或安装于表壳20的过程中,可通过转动表带10上的旋钮,或将把手插入表带10上的插槽中并转动,以实现表带10与表壳20的安装和分离,无需直线拨动筒针,从而降低手指所受到的压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