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53537发布日期:2021-06-29 21:18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吹风机。


背景技术:

2.吹风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小家电,它一般由吹风机本体和风嘴两部分组成,吹风机本体产生的气流可通过风嘴排出,以供用户使用。吹风机在使用时可根据不同需求吹出冷风或者是热风。
3.现有吹风机内因气流通道的结构等设计问题,致使吹风机在使用中噪音较大。因此,需提供一种较为优化的设计,以降低使用噪音,提高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一种吹风机,能有效降低使用噪音。
5.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吹风机。该吹风机包括:
6.主体,具有气流通道;
7.风机组件,用以输出将气体吸入至所述气流通道内的动力;
8.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
9.其中,所述气流通道包含阶梯变化的第一流通段及第二流通段,所述第一流通段的流通截面小于所述第二流通段的流通截面;所述第一流通段与所述第二流通段间设有引流段,以使气流沿所述引流段提供的引流路径自所述第一流通段至所述第二流通段。
10.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的外壁与所述主体的内壁间的一段空间为所述第一流通段;所述加热组件的外壁与所述主体的内壁间的一段空间为所述第二流通段。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通段处的所述主体内壁的横断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流通段处所述主体内壁的横断面面积;所述风机组件的外壁横断面面积小于所述加热组件外壁的横断面;所述风机组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流通段内气流流向的第一轴线;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二流通段内气体流向的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重合。
12.可选地,所述加热组件的近所述风机组件的一端设有所述引流结构;所述引流结构的引流面与所述主体的内壁间的一段空间为所述引流段。
13.可选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14.固定件,其近所述风机组件的一端设有所述引流结构;
15.加热部件,环绕在所述固定件外周。
16.可选地,所述引流结构为小端面朝向所述风机组件,大端面背向所述风机组件的圆锥台;所述圆锥台的连接所述大端面与所述小端面的倾斜表面为所述引流面。
17.可选地,所述固定件为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筒状件;所述引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固定件的封闭端。
18.可选地,所述加热部件包括:
19.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固定件的外壁上,且自所述固定件的封闭端延伸至开口端;
20.加热丝,缠绕在所述支撑件上。
21.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的近所述加热组件的一端设有所述引流结构;所述引流结构的引流面与所述主体的内壁间的一段空间为所述引流段。
22.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23.电机外壳,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24.电机,容置在所述电机外壳内,且动力输出端自所述电机外壳的第一端伸出;
25.风扇,与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以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转动;
26.其中,所述电机外壳的第二端设有所述引流结构。
27.可选地,所述引流面为自所述电机外壳的第二端伸向所述加热组件的倾斜面。
28.可选地,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有消音组件。
29.可选地,所述消音组件设置在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风机组件之间。
30.可选地,所述消音组件包括:多孔消音罩,所述多孔消音罩为两端开口的罩体,其第一端开口口径小于第二端开口口径。
31.可选地,所述多孔消音罩的罩体表面与所述引流段内气流的流向平行。
32.可选地,所述多孔消音罩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风机组件的连接,第二端朝向所述加热组件。
33.可选地,所述消音组件还包括:填充在气流通道内的多孔吸音材料。
34.可选地,所述多孔吸音材料为消音海绵。
3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气流通道内阶梯变化的第一流通段与第二流通段之间设置引流段,以使气流沿所述引流段提供的引流路径自所述第一流通段至所述第二流通段,气流流动路线更加平顺,减少因气流撞击平面产生的湍流,有助于减低噪音;同时还能增加风量。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剖面分解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风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4.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5.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电路示意图;
46.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47.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48.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另一状态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49.图13为现有技术中吹风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50.图14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主体的剖面示意图;
51.图14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主体的三维示意图;
52.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中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中在风机组件上设置引流结构的示意图;
54.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剖面示意图;
55.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中的消音组件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56.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侧视图;
57.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后视图;
58.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轴测图;
59.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中外露部件与进风栅格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60.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61.图24为图2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62.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63.图2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64.图27为图2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65.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66.图2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光体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67.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光体背面结构示意图
68.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手柄内部结构示意图;
69.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吹风机的控制原理图;
70.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分解结构示意图;
71.图3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盖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72.图3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73.图3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盖板与进风栅格对位后的结构示意图;
74.图3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外露部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75.图3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进风栅格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77.在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描述的一些流程中,包含了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这些操作可以不按照其在本文中出现的顺序来执行或并行执行。另外,这些流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并且这些操作可以按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设备、模块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
78.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
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79.现有技术中,吹风机的风嘴一般是直接固定在吹风机本体上的,或者两者之间通过卡扣连接。固定连接情况下,不能更换不同功能的风嘴。卡扣连接的情况下,使用时非常繁琐,需要对准卡扣的锁定部件的位置才能实现锁定。而且,卡扣的锁定部件容易磨损,导致装配不到位等情况发生,使得固定郊果会越来越差,锁定效果不是很理想。
80.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实施例,一种吹风机及可拆卸件,使得可拆卸件的拆装过程非常方便、快速,安装过程准确。
8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剖面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
8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包括主体10及第一连接件13。其中,所述主体10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所述第一连接件13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12处,所述第一连接件13用于与可拆卸件磁性连接。
8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主体10通过第一连接件13与可拆卸件磁力连接,在主体10上拆装可拆卸件时,仅需克服第一连接件13及可拆卸件之间的磁力即可,无需其他操作。第一连接件13和可拆卸件之间通过磁性连接,使得第一连接件13不易磨损,第一连接件13和可拆卸件位置对准后可自动连接,使得可拆卸件的拆装过程非常方便、快速,安装过程准确,安装效果好,方便用户更换不同功能的可拆卸件。
8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可拆卸件包括但不限于为风嘴。可拆卸件可与第一连接件13磁性连接,或者可拆卸件包括可拆卸体20及设置在可拆卸体20上的第二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1与第一连接件13磁性连接。所述吹风机可以是如图1及图2中所示的手持式吹风机,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是具有吹风功能的自移动清洁机器人、车载吸尘器、空气净化器等。相应地,主体10可以是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手持式吹风机的主体,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是自移动清洁机器人的主体、车载吸尘器的主体、空气净化器的主体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以上及以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吹风机以手持式吹风机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构成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85.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体1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主体10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腔体内设置有吹风机的各种功能部件,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壳体大致沿纵向延伸,第一进风口11位于壳体的前端,第一出风口12位于壳体的后端。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如此设计可以减少空气流动路径上的损耗。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为控制器组件及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的加热组件50、风机组件60等。相对于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风机组件60更靠近于第一进风口11,加热组件50更靠近于第一出风口12。风机组件60包括驱动风扇的电机和旋转产生负压的风扇,风机组件被配置为在工作时形成负压以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吸入主体10内,经由加热组件50进行加热后,由第一出风口12吹出。主体10上还包括有手柄40,使用者可通过手柄40把持吹风机进行吹风,手柄40上设置有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的控制按键,使用控制按键可控制吹风机执行不同的功能,例如,控制吹风机吹出不同大小的风。手柄40内还设置有电池组件,电池组件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电池组件被配置为其他部件提供电能,或者吹风机的电源线穿过手柄40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电源线连接外部
电源为其他部件提供电能。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手柄40的延伸方向与壳体的延伸方向垂直。并且手柄40的一端连接在壳体的前后端之间的中段位置,使得整个主体10呈t型结构。
86.参见图1,图1中的箭头所表示的是一种可实现的吹风机气流的流动路径,吹风机工作时,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1吸入,经过风机组件60、加热组件50等部件,经过主体10的第一出风口12,再经过可拆卸件排出。
8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3包括但不限于为磁铁、铁片或其他通过可导磁材料制成的部件。第一连接件13为磁铁时,可拆卸件可通过铁材料制成,或者,可拆卸体20上的第二连接件21包括但不限于为磁铁、铁片或其他通过可导磁材料制成的部件。第一连接件13为铁片或其他通过可导磁材料制成的部件时,第二连接件21为磁铁。
88.进一步地,为方便用户可自由调节可拆卸件的出风角度,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3的形状可设置为环形结构,可拆卸件与第一连接件13连接后,可拆卸件可沿着第一连接件13所在平面任意转动,从而调节可拆卸件的出风角度。
89.参见图3,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12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13设置在环形结构的径向内侧。环形结构的第一出风口可使得出风的吹风范围更大,从而提高出风的吹拂的效果。将第一连接件13设置在环形结构的径向内侧,使得第一连接件13在磁性连接可拆卸件的同时,不会影响第一出风口12的出风。
90.为更好地实现对第一连接件13的固定,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吹风机还包括定位结构30。其中,所述定位结构30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径向内侧,定位结构30通过多个连接筋31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定位结构30与壳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环形结构的第一出风口12。所述第一连接件13与所述定位结构30连接并固定。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定位结构30、连接筋31与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定位结构30具有向所述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所述第一连接件13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内。凹陷部位于环形结构的第一出风口12的径向内侧,第一出风口12包围在定位结构30的外围。第一连接件13位于凹陷部内,凹陷部的底部用于连接第一连接件13。可拆卸件可插接入凹陷部中,并通过第二连接件21与第一连接件13磁性连接。
91.继续参见图3,为更好地实现对第一连接件13的固定,所述凹陷部内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3连接的配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13位于所述凹陷部内并固定在所配接结构上。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所述配接结构可为承载台,第一连接件13固定连接在承载台上。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配接结构为第一台阶结构3221,为进一步方便第一连接件13的安装及限定第一连接件13的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1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3221相配合使用的第二台阶结构131。所述第一台阶结构3221与所述第二台阶结构131卡接。通过第一台阶结构3221和第二台阶结构131可限定第二连接件21的位置,有效防止第一连接件13安装错位。同时,在安装时,不用刻意对准第一连接件13与承载台的安装位置,方便对第一连接件13的安装。
92.继续参见图3,定位结构3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所述定位结构30包括第一定位件32及第二定位件33。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件32具有向所述壳体内部凹陷的所述凹陷部。具有凹陷部的第一定位件32呈碗型构造,位于环形结构的第一出风口12的内侧,也就是说,第一定位件32的半径小于第一出风口12的半径。所述第一定位件32通过多个所述连接筋31与
所述主体10的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定位件33收纳于所述凹陷部内,即所述第二定位件33收纳于碗型构造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定位件32连接,并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件32及所述第二定位件33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件13夹持固定。为增强第一连接件13的连接强度,第一连接件13与第一定位件32之间还可预先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后,再通过第二定位件33夹持固定。
93.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至图6,所述凹陷部的底部具有定位部323。所述第二定位件33包括固定板331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板331上的连接柱332,所述连接柱332与所述定位部323连接,所述固定板331与所述第一定位件32形成夹持结构,对所述第一连接件13夹持固定。
94.举例来说,凹陷部为安装槽321,安装槽321朝向壳体内部的方向凹陷,安装槽321的槽壁上设置有承载面322,承载面322可为槽壁上的多个凸起组成,或者承载面322为环设与槽壁上的凸台。定位部323可为一个或多个,定位部323为一个时,定位部323设置在安装槽321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定位部323为多个时,定位部323设置在安装槽321的底部,并绕着安装槽321底部的中心均匀布置。定位部323上设置有螺孔,连接柱332可通过螺丝与定位部323连接。
95.为进一步方便第一连接件13的安装及限定第一连接件13的位置,参见图4和图6,所述承载面322上设置有第一台阶结构3221。所述第一连接件1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3221相配合使用的第二台阶结构131。所述第一台阶结构3221与所述第二台阶结构131卡接。通过第一台阶结构3221和第二台阶结构131可限定第二连接件21的位置,有效防止第一连接件13安装错位。同时,在安装时,不用刻意对准第一连接件13与承载台的安装位置,方便对第一连接件13的安装。
96.进一步地,方便第二定位件33的安装,参见图5,所述固定板33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台阶结构131配合使用的第三台阶结构3311。所述第三台阶结构3311与所述第二台阶结构131卡接,并使得所述固定板331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3的表面平齐。通过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可限定第二定位件33的连接位置,有效防止第二定位件33安装错位,同时也方便对第二定位件33的安装。
97.为防止第二定位件33发生转动,继续参见图4和图5,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323上设置有定位槽3231,所述定位槽3231的槽壁上设有限位豁口3232。所述连接柱332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豁口3232配合使用的限位条3321。所述连接柱332伸入所述定位槽3231内与所述定位部323连接。所述限位条3321伸入所述限位豁口3232内,以防止所述第二定位件33沿径向转动。限位豁口3232沿着安装槽321轴向方向延伸,限位豁口3232可为一个或多个,限位条3321的数量可以限位豁口3232一致或者少于限位豁口3232的数量。在连接柱332伸入定位槽3231时,连接柱332带动限位条3321进入限位豁口3232,在限位豁口3232及限位条3321的共同作用下,连接柱332不能发生转动,从而第二定位件33也不会发生转动。
9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拆卸件,实施例2中的可拆卸件可配合实施例1中的主体10使用。
99.具体地,参见图1、图2及图7,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拆卸件,包括可拆卸体20及第二连接件21。其中,所述可拆卸体20上具有第二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连接件21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处,所述第二连接件21用于与主体10磁性连接,以
贯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及所述主体的第一出风口12。
10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拆卸件包括但不限于为风嘴。可拆卸体20通过第二连接件21与主体10磁力连接,在主体10上拆装可拆卸件时,仅需克服第二连接件21及主体10之间的磁力即可,无需其他操作。第二连接件21和主体10之间通过磁性连接,使得第二连接件21不易磨损,第二连接件21和主体10位置对准后可自动连接,使得可拆卸件的拆装过程非常方便、快速,安装过程准确,安装效果好,方便用户更换不同功能的可拆卸件。
10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风口为环形结构。第二进风口及第一出风口12均为环形结构,可实现很好地对接,减少气流流动时的损耗。继续参见图7,可拆卸件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位于环形结构的径向内侧设置有连接凸块22,所述第二连接件21设置在所述连接凸块22上。可拆卸件与主体10连接时,所述连接凸块22可伸入定位结构30的凹陷部内,以便所述第二连接件2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3连接。
102.图7中箭头所示即为一种可实现的气流的流动路径,可拆卸件上具有与第一出风口12连通的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分布在连接凸块22的周围,连接凸块22伸入凹陷部内时,流体通道通过第二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12连通,第一出风口12吹出的气流经过第二进风口进入流体通道,再经过第二出风口吹出。
103.在第一连接件13为环形结构时,所述第二连接件21为多个,并围绕所述连接凸块22的中心轴线均匀布置;或者,所述第二连接件21为环形结构,第二连接件21为与所第一连接件13匹配的环形结构。当第二连接件21为环形结构时,第一连接件13可不是环形结构,可为多个,并沿着凹陷部的底部的中心均匀布置。
104.进一步地,为增强第二连接件21的安装强度,所述连接凸块22上设置有固定槽221,例如,连接凸块22朝向所述主体10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槽221,所述第二连接件21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槽221内。通过固定槽221可固定第二连接件21的安装位置,防止第二连接件21移动。在固定槽221内进一步地对第二连接件21进行粘接或卡接。
105.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中的可拆卸件可配合实施例1中的吹风机使用,在结构不冲突的情况下,实施例2中的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中的技术特征可相互参考,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106.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吹风机,实施例3中的主体10可通过实施例1中所述的主体实现,可拆卸件可通过实施例2中的可拆卸件实现,在结构不冲突的情况下,实施例3中的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的技术特征可相互参考。
107.具体地,参见图1及图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包括主体10及可拆卸体20。
108.其中,所述主体10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所述第一出风口12处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3。所述可拆卸体20上具有第二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二连接件21。所述第二连接件2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3磁性连接,以将所述可拆卸体20连接在所述主体10上,并贯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及所述第一出风口12。
10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主体10通过第一连接件13与可拆卸体20上的第二连接件21磁力连接,在主体10上拆装可拆卸体20时,仅需克服第一连接件13及第二连接件21之间的磁力即可,无需其他操作。第一连接件13和第二连接件21之间通过磁性连接,使得第一连接件13及第二连接件21不易磨损,第一连接件13和第二连接件21位置对准后可自动
连接,使得可拆卸体20的拆装过程非常方便、快速,安装过程准确,安装效果好,方便用户更换不同功能的可拆卸件。
110.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体1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主体10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腔体内设置有吹风机的各种功能部件,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壳体大致沿纵向延伸,第一进风口11位于壳体的前端,第一出风口12位于壳体的后端。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如此设计可以减少空气流动路径上的损耗。
111.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为控制器组件及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的加热组件50、风机组件60等。相对于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风机组件60更靠近于第一进风口11,加热组件50更靠近于第一出风口12。风机组件60包括驱动风扇的电机和旋转产生负压的风扇,风机组件被配置为在工作时形成负压以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吸入主体10内,经由加热组件50进行加热后,由第一出风口12吹出。
112.主体10上还包括有手柄40,使用者可通过手柄40把持吹风机进行吹风,手柄40上设置有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的控制按键,使用控制按键可控制吹风机执行不同的功能,例如,控制吹风机吹出不同大小的风。手柄40内还设置有电池组件,电池组件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电池组件被配置为其他部件提供电能,或者吹风机的电源线穿过手柄40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电源线连接外部电源为其他部件提供电能。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手柄40的延伸方向与壳体的延伸方向垂直。并且手柄40的一端连接在壳体的前后端之间的中段位置,使得整个主体10呈t型结构。
113.参见图1,图1中的箭头所表示的是一种可实现的吹风机气流的流动路径,吹风机工作时,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1吸入,经过风机组件60、加热组件50等部件,经过主体10的第一出风口12,再经过可拆卸件排出。
11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3包括但不限于为磁铁、铁片或其他通过可导磁材料制成的部件。第一连接件13为磁铁时,可拆卸件可通过铁材料制成,或者,可拆卸体20上的第二连接件21包括但不限于为磁铁、铁片或其他通过可导磁材料制成的部件。第一连接件13为铁片或其他通过可导磁材料制成的部件时,第二连接件21为磁铁。
115.进一步地,为方便用户可自由调节可拆卸件的出风角度,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3的形状可设置为环形结构,可拆卸件与第一连接件13连接后,可拆卸件可沿着第一连接件13所在平面任意转动,从而调节可拆卸件的出风角度。
116.参见图3,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12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13设置在环形结构的径向内侧。环形结构的第一出风口可使得出风的吹风范围更大,从而提高出风的吹拂的效果。将第一连接件13设置在环形结构的径向内侧,使得第一连接件13在磁性连接可拆卸件的同时,不会影响第一出风口12的出风。
117.为更好地实现对第一连接件13的固定,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吹风机还包括定位结构30。其中,所述定位结构30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径向内侧,定位结构30通过多个连接筋31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定位结构30与壳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环形结构的第一出风口12。所述第一连接件13与所述定位结构30连接并固定。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定位结构30、连接筋31与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定位结构30具有向所述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所述第一连接件13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内。凹陷部位于环形
结构的第一出风口12的径向内侧,第一出风口12包围在定位结构30的外围。第一连接件13位于凹陷部内,凹陷部的底部用于连接第一连接件13。可拆卸件可插接入凹陷部中,并通过第二连接件21与第一连接件13磁性连接。
118.继续参见图3,为更好地实现对第一连接件13的固定,所述凹陷部内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3连接的配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13位于所述凹陷部内并固定在所配接结构上。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所述配接结构可为承载台,第一连接件13固定连接在承载台上。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配接结构为第一台阶结构3221,为进一步方便第一连接件13的安装及限定第一连接件13的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1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3221相配合使用的第二台阶结构131。所述第一台阶结构3221与所述第二台阶结构131卡接。通过第一台阶结构3221和第二台阶结构131可限定第二连接件21的位置,有效防止第一连接件13安装错位。同时,在安装时,不用刻意对准第一连接件13与承载台的安装位置,方便对第一连接件13的安装。
119.继续参见图3,定位结构3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所述定位结构30包括第一定位件32及第二定位件33。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件32具有向所述壳体内部凹陷的所述凹陷部。具有凹陷部的第一定位件32呈碗型构造,位于环形结构的第一出风口12的内侧,也就是说,第一定位件32的半径小于第一出风口12的半径。所述第一定位件32通过多个所述连接筋31与所述主体10的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定位件33收纳于所述凹陷部内,即所述第二定位件33收纳于碗型构造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定位件32连接,并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件32及所述第二定位件33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件13夹持固定。为增强第一连接件13的连接强度,第一连接件13与第一定位件32之间还可预先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后,再通过第二定位件33夹持固定。
120.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至图6,所述凹陷部的底部具有定位部323。所述第二定位件33包括固定板331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板331上的连接柱332,所述连接柱332与所述定位部323连接,所述固定板331与所述第一定位件32形成夹持结构,对所述第一连接件13夹持固定。
121.举例来说,凹陷部为安装槽321,安装槽321朝向壳体内部的方向凹陷,安装槽321的槽壁上设置有承载面322,承载面322可为槽壁上的多个凸起组成,或者承载面322为环设与槽壁上的凸台。定位部323可为一个或多个,定位部323为一个时,定位部323设置在安装槽321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定位部323为多个时,定位部323设置在安装槽321的底部,并绕着安装槽321底部的中心均匀布置。定位部323上设置有螺孔,连接柱332可通过螺丝与定位部323连接。
122.为进一步方便第一连接件13的安装及限定第一连接件13的位置,参见图4和图6,所述承载面322上设置有第一台阶结构3221。所述第一连接件1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3221相配合使用的第二台阶结构131。所述第一台阶结构3221与所述第二台阶结构131卡接。通过第一台阶结构3221和第二台阶结构131可限定第二连接件21的位置,有效防止第一连接件13安装错位。同时,在安装时,不用刻意对准第一连接件13与承载台的安装位置,方便对第一连接件13的安装。
123.进一步地,方便第二定位件33的安装,参见图5,所述固定板33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台阶结构131配合使用的第三台阶结构3311。所述第三台阶结构3311与所述第二台阶结构
131卡接,并使得所述固定板331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3的表面平齐。通过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可限定第二定位件33的连接位置,有效防止第二定位件33安装错位,同时也方便对第二定位件33的安装。
124.为防止第二定位件33发生转动,继续参见图4和图5,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323上设置有定位槽3231,所述定位槽3231的槽壁上设有限位豁口3232。所述连接柱332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豁口3232配合使用的限位条3321。所述连接柱332伸入所述定位槽3231内与所述定位部323连接。所述限位条3321伸入所述限位豁口3232内,以防止所述第二定位件33沿径向转动。限位豁口3232沿着安装槽321轴向方向延伸,限位豁口3232可为一个或多个,限位条3321的数量可以限位豁口3232一致或者少于限位豁口3232的数量。在连接柱332伸入定位槽3231时,连接柱332带动限位条3321进入限位豁口3232,在限位豁口3232及限位条3321的共同作用下,连接柱332不能发生转动,从而第二定位件33也不会发生转动。
125.进一步地,参见图7,所述第二进风口为环形结构。第二进风口及第一出风口13均为环形结构,可实现很好地对接,减少气流流动时的损耗。可拆卸件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位于环形结构的径向内侧设置有连接凸块22,所述第二连接件21设置在所述连接凸块22上。可拆卸体20与主体10连接时,所述连接凸块22可伸入定位结构30的凹陷部内,以便所述第二连接件2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3连接。
126.图7中箭头所示即为一种可实现的气流的流动路径,可拆卸体20上具有与第一出风口12连通的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分布在连接凸块22的周围,连接凸块22伸入凹陷部内时,流体通道通过第二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12连通,第一出风口12吹出的气流经过第二进风口进入流体通道,再经过第二出风口吹出。
127.在第一连接件13为环形结构时,所述第二连接件21为多个,并围绕所述连接凸块22的中心轴线均匀布置;或者,所述第二连接件21为环形结构,第二连接件21为与所第一连接件13匹配的环形结构。当第二连接件21为环形结构时,第一连接件13可不是环形结构,可为多个,并沿着凹陷部的底部的中心均匀布置。
128.进一步地,为增强第二连接件21的安装强度,所述连接凸块22上设置有固定槽221,例如,连接凸块22朝向所述主体10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槽221,所述第二连接件21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槽221内。通过固定槽221可固定第二连接件21的安装位置,防止第二连接件21移动。在固定槽221内进一步地对第二连接件21进行粘接或卡接。
129.需要说明的是,在结构不冲突的情况下,实施例3中的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的技术特征可相互参考,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130.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帮助理解。下面应用场景中,以吹风机为手持式吹风机,可拆卸件为风嘴,第一连接件为磁铁,第二连接件为铁片为例。
131.应用场景1
132.使用者需要拆下主体上的风嘴时,在风嘴上施加作用力,沿着气流吹出的延伸方向拉拽风嘴,使得设置在主体上的磁铁与设置在风嘴上的铁片分离,使得风嘴与主体分离。
133.安装风嘴时,将风嘴靠近主体,使得磁铁和铁片的位置对应,磁铁和铁片自动吸附,完成风嘴的安装。
134.应用场景2
135.使用者需要拆下吹风机上的风嘴时,在风嘴上施加作用力,旋转风嘴,使得磁铁和铁片的位置错位,磁力消失。沿着气流吹出的延伸方向拉拽风嘴,使得风嘴与主体分离。
136.安装风嘴时,将风嘴伸入安装槽内,伸入一定距离后,旋转风嘴,使得磁铁和铁片位置对应后,磁铁和铁片自动吸附,完成风嘴的安装。
137.应用场景3
138.磁铁及铁片中至少一个为环形,风嘴可自由旋转。
139.使用者需要拆下主体上的风嘴时,在风嘴上施加作用力,沿着气流吹出的延伸方向拉拽风嘴,使得设置在主体上的磁铁与设置在风嘴上的铁片分离,使得风嘴与主体分离。
140.安装风嘴时,将风嘴靠近主体,使得磁铁和铁片的之间距离足够小时,磁铁和铁片自动吸附,完成风嘴的安装。
141.现有吹风机除存在上文提及的风嘴拆装过程不方便等问题外,发明人发现现有吹风机在调节出风的风速风温时,普遍采用按键的方式,手动设置风速和温度档位。无论吹风机第一出风口前方是否有使用对象,无论使用对象距离吹风机的距离远近,若无手动操作时,只能采用一个固定的风温风速档位运行。当使用对象感知不适后,只能移开吹风机,或者手动切换其他档位,直到找到适宜的风温风速档位。使用时非常不方便,用户体验不佳。
142.究其原因,发明人认为当前吹风机产品中缺少识别使用对象距离的技术,不能够根据吹风机距离使用者的距离进行调节出风的风温风速,因此,只能依靠用户自主意识被动手动调整距离,或者切换档位。
143.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还提供如下各实施例,可根据距离传感器的距离信息,控制加热组件和风机组件的工作状态,从而调节风温风速,有效提高了吹风机的智能化,有效实现对人体的保护,简单方便。
144.例如,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电路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如图8至图10所示。
145.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包括:主体10及距离传感器200。其中,所述主体10具有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如图9所示,所述主体10内设置有主控板213及与所述主控板213电气连接的加热组件50和风机组件60。所述距离传感器200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端部,并与所述主控板213电气连接,以便所述主控板213接收所述距离传感器200检测的距离信号,控制所述加热组件50和所述风机组件60的工作状态。
14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提及的与风机组件60和加热组件50电连接的控制器组件,可包含本实施例提及的主控板213。
14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距离传感器200可检测主体10的第一出风口12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主控板213可根据距离传感器200的距离信号控制加热组件50和风机组件60的工作状态,有效提高了吹风机的智能化,有效实现对人体的保护,简单方便。
148.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参见图8,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体1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主体10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腔体内设置有吹风机的各种功能部件,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为主控板213及与主控板213连接的加热组件50、风机组件60等。风机组件60包括驱动风扇的电机和旋转产生负压的风扇,风机组件60被配置为在工作时形成负压以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吸入主
体10内,经由加热组件50后,由第一出风口12吹出。主体10上还设置有手柄40,使用者可通过手柄40把持吹风机进行吹风。
149.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为实现主控板213对加热组件50及风机组件60进行控制,主控板213上设有用于控制加热组件50和风机组件60工作状态的控制电路。通过该控制电路,主控板213可对风机组件60进行多种工作状态的控制,例如,控制风机组件60的启停,通过控制不同的转速实现风机组件60吹出的风力大小,控制风机组件60吹出强风、微风等状态。当然,风力大小的控制不仅限于强风、微风,根据需求不同可控制吹出多种风力的出风。主控板213也可对加热组件50进行多种工作状态的控制,例如,控制加热组件50的启停,通过控制加热组件50的通电电流,控制加热组件50的温度,从而实现出风变成热风、微热风等状态。
150.本申请实施例中,距离传感器200被配置为检测第一出风口12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并将上述距离信号发送至主控板213。距离传感器200包括但不限于为红外测距传感器、雷达测距传感器或激光测距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距离传感器200的检测距离精度1mm,最大检测范围1m。当然,距离传感器200的检测距离精度及最大检测范围可而根据不同的检测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图10中三角形的区域即表示的距离传感器200的检测范围,图10中仅为示意性的,并不构成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151.主控板213可根据接收到的距离信号,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的工作状态。例如,距离传感器200检测第一出风口12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变近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的风速变小,加热组件50的温度变小,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口12吹出的风为微热风,用户在使用吹风机时不用担心第一出风口12离头发太近会烫伤头发。再例如,距离传感器200检测第一出风口12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变远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的风速变大,加热组件50的温度变大,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口12吹出的风为强热风,用户在使用吹风机时不用担心第一出风口12离头发太远温度和风速会太低,吹头发效果不好的问题。吹风机会根据距离检测自动调节风温和风速,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152.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主控板213可根据距离传感器200的距离信号自动调节风机组件60和加热组件50的功率,以使得被测人体位置的温度和出风量恒定不变,从而保证使用对象一直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温度和出风量范围之内。例如,当被测人体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2距离较远时,增大加热组件50的功率,当被测人体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2距离较近时,降低加热组件50的功率,以使得被测人体位置的温度恒定不变。同样地,主控板213根据距离信号调节风机组件60的功率,以使得被测人体位置的出风量恒定不变。
153.需要说明的是,距离传感器200检测第一出风口12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的过程可以是实时的,主控板213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的工作状态也是实时的,例如,距离传感器200检测第一出风口12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逐渐变远或变近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的风速逐渐变大或变小,加热组件50的温度逐渐变大或变小。
154.距离传感器200检测第一出风口12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的过程可以是实时的,主控板213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的工作状态是分阶段的,例如,距离传感器200检测第一出风口12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每到一个预定值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改变状态。如,吹风机距离人体10cm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吹出微风,加热组件50温度是10度。吹风机距离人体20cm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吹出强
风,加热组件50温度是15度。当然,预定值可而根据不同的检测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155.在人们日常使用吹风机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特殊的情况,例如,吹风机的第一出风口12距离人体太近,此时,若吹风机仍在继续运行,容易造成人体伤害,如烫伤。再例如,吹风机的第一出风口12距离人体太远,此时,若吹风机仍在继续运行,已经无法吹到人体,吹风机属于空转状态,造成资源浪费。针对上述两种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以下方式:
156.在主控板213中预先存储有第一距离阈值及第二距离阈值。其中,第一距离阈值作为吹风机的最小安全距离,当主控板213接收到来自距离传感器200的距离信号时,距离信号表示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将距离信号与第一距离阈值进行比较,当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说明人体还处于最小安全距离内,吹风机可继续工作。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以最小的工作状态进行运行。例如,将风机组件60从强风状态调整至微风状态。当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阈值时,说明人体已不在最小安全距离内,吹风机若继续工作的话,易对人体造成损伤,此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停止运行。在停止运行时,当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又恢复大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再次运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距离为10cm,当然,第一预设距离可而根据不同的检测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157.第二距离阈值作为吹风机的最大安全距离,当主控板213接收到来自距离传感器200的距离信号时,将距离信号与第二距离阈值进行比较,当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时,说明人体还处于最大安全距离内,吹风机可继续工作。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以最大的工作状态进行运行。当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距离阈值时,说明人体已不在最大安全距离内,吹风机若继续工作的话,已经无法吹到人体,处于空转状态,此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停止运行,或者调整至最小运行状态下运行。在停止运行时,当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又恢复小于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再次运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预设距离为1m,当然,第二预设距离可而根据不同的检测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158.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主控板213中预先存储第一距离阈值及第二距离阈值,使得吹风机更加智能的调整出风的风温风速,可有效解决如下问题:例如,现有的吹风机在首次开机时,只能以当前的档位运行,空吹时也会以高风高热运行。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吹风机,可在吹风机开机时,判断是否有使用对象,若无使用对象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停止运行,或者调整至最小运行状态下运行。
159.再例如,如果吹风机的第一出风口12距离使用对象太近,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降低风速及风温,以免烫伤使用对象的头皮或头发。若距离小于第一距离阈值时,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停止运行。如果吹风机的第一出风口12距离使用对象太远,主控板213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增加风速风温,增加干发效果。
160.进一步地,为对距离传感器200检测到的距离信号更好的识别,参见图9,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传感器200与所述主控板213之间通过距离识别电路16连接。距离识别电路16接收到距离传感器200的距离信号后传送给主控板213,主控板213根据距离信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的工作状态,从而调整吹风机出风的风温和风速。本申请实施例中,距离识别电路16包括但不限于为a/d转换电路(模拟数字转换器),距离传感器200检测距离信号,传输给a/d转换电路进行模数转换,形成数字信息。a/d转换电路将数字信息传输给主控板213,主控板213根据数字信息判断距离信息,根据距离信息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的工作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距离识别电路16可做为独立的部件,也可集成在主控板213上。
161.继续参见图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吹风机上还包括风嘴230,风嘴230位于主动的第一出风口12处,并与主体10连接。吹风机在使用时,吹风机的主体10通常与风嘴230配合使用,通过更换不同功能的风嘴230达到不同的出风效果。一种风嘴的实现方式是,风嘴230包括出风部231及设在出风部231上的连接凸块22,连接凸块22与主体10可转动连接。风嘴230可相对于主体10可转动,从而变换出风的角度。
162.参见图10至图12,出风部231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为扁口结构。扁口结构的出风部231在转动时,端部有可能遮挡住距离传感器200,被遮挡住的距离传感器200将无法正常工作,或者检测的距离一直小于第一距离阈值,从而主控板213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处于停止运行状态。
163.为避免风嘴230遮挡距离传感器200,继续图10至图12,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传感器200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距离传感器200分别独立与所述主控板213电气连接。每两个所述距离传感器200之间的连线,均不经过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中心点。每个距离传感器200可独立地进行检测,即只要有一个传感器探测到了被测人体,则主控板213即会根据该距离传感器200检测的距离信息对风速和温度做出自动调节。参见图11,图11中风嘴230的出风部231呈竖直状态,风嘴230的出风部231经过第一出风口12的中心点。距离传感器200为两个,两个距离传感器200分布在风嘴230的两侧,两个距离传感器200之间的连线不经过第一出风口12的中心点,风嘴230在转动时,无论出风部231转动至那种角度均不会同时遮挡住两个距离传感器200。也就是说,无论风嘴230如何旋转,始终都会有一个距离传感器200没有被遮挡,至少有一个距离传感器2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从而保证吹风机可正常使用。图11中所示情况为风嘴230没有遮挡任何一个距离传感器200的情况,两个距离传感器200均可正常检测。参见图12,图12中所示情况为风嘴230的出风部231转动了一定的角度,遮挡到了一个距离传感器200,但另一个传感器没有被遮挡,仍可继续正常检。
164.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传感器200包括发射区及接收区。每个所述距离传感器200上的所述发射区与另一个所述距离传感器200上的所述发射区及所述接收区之间的连线,不经过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中心点。每个所述距离传感器200上的所述接收区与另一个所述距离传感器200上的所述接收区之间的连线,不经过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中心点。无论风嘴230如何旋转,风嘴230都不能同时遮挡两个传感器的发射区和接收区,即始终都有一个传感器没有被遮挡,至少有一个传感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从而保证吹风机正常使用。
165.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存在至少两个距离传感器200正常检测时,主控板213会接收到两个距离信号。由于吹风机在使用时,使用者可能来回晃动吹风机,使得吹风机会出现不同的吹风角度,导致至少两个距离传感器200检测到的距离信号不一致。若主控板213根据两个距离信号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的工作状态,可能吹风机的出风的风速和风温会很混乱,吹风较高不佳。
166.为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板213上设置有修正电路,所述修正电路与所述距离传感器200电气连接。修正电路的作用是将至少两个距离信号修正为一个距离信号,使得主控板213根据修正后的距离信号,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的工作状态。修正电路修正距离信号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以下方式:
167.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修正电路在至少两个距离信号中随机选择一个距离信号传输至主控板213。
168.另一可实现的方式是,修正电路在至少两个距离信号中选择第一出风口12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较短的距离信号传输至主控板213。
169.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修正电路计算至少两个距离信号的平均距离,将平均距离传输至主控板213。
170.需要说明的是,修正电路可做为独立的部件,也可集成在主控板213上。
17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传感器200的外周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在距离传感器200的外围,用于保护距离传感器200不受第一出风口12温度影响。隔热层的形状可配合距离传感器200的形状设置。需要说明的是,隔热层形状及材料可根据不同的隔热需求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172.进一步地,为提高距离传感器200的安装强度,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端部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距离传感器200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隔热层设置在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距离传感器200之间。安装孔一方面可限定距离传感器200的安装位置,方便进行距离传感器200的定位及安装;另一方面距离传感器200位于安装孔内,对距离传感器20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距离传感器200被外物损坏。隔热层设置在安装孔内,防止温度穿过安装孔影响距离传感器200。
173.继续参见图10至图12,所述主体10上还设置有手柄40。所述手柄40上设置有控制单元218,所述控制单元218与所述主控板213电气连接。使用控制单元218可控制吹风机执行不同的功能,例如,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的启停,控制风机组件60吹出不同大小的风等。当距离传感器200检测到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阈值,或者检测到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距离阈值时,主控板也可通过控制单元218控制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停止运行。进一步地,手柄40内还设置有电池组件,电池组件与主控板213连接,电池组件被配置为主控板213、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提供电能,或者吹风机的电源线穿过手柄40与主控板213连接,电源线连接外部电源为主控板213、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提供电能。具体实施时,所述控制单元218可包括:至少一个控制开关或触摸控件等。当控制开关或触摸控件为多个时,每个控制开关或触摸控件可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控制,如风力大小控制功能、冷暖控制功能等等。
174.进一步地,所述主体10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主控板213电气连接,以便所述主控板213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信号,控制所述加热组件50和
所述风机组件60的工作状态。通过温度传感器可实时检测加热组件50的温度,并将温度信号传输至主控板213。当温度超过温度阈值时,主控板213控制加热组件50关闭或减小功率,控制风机组件60增大风力或关闭等。温度阈值可根据不同的温度需求进行设定,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
175.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帮助理解。下面应用场景中,以吹风机为手持式吹风机,距离传感器为两个为例。
176.应用场景4
177.使用者需要使至用吹风机时,距离传感器可实时检测吹风机第一出风口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
178.距离传感器检测第一出风口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变近时,主控板可控制风机组件的风速变小,加热组件的温度变小,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口吹出的风为微热风,用户在使用吹风机时不用担心第一出风口离头发太近会烫伤头发。
179.距离传感器检测第一出风口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变远时,主控板可控制风机组件的风速变大,加热组件的温度变大,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口吹出的风为强热风,用户在使用吹风机时不用担心第一出风口离头发太远温度和风速会太低,吹头发效果不好的问题。
180.应用场景5
181.使用者需要使至用吹风机时,距离传感器可实时检测吹风机第一出风口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
182.当距离传感器检测到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吹风机可继续工作,风机组件为微风状态。
183.当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阈值时,说明人体已不在最小安全距离内,此时,主控板可控制风机组件及加热组件停止运行。
184.应用场景6
185.使用者需要使至用吹风机时,距离传感器可实时检测吹风机第一出风口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
186.当距离传感器检测到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吹风机可继续工作,吹风机可根据距离人体的远近,调节出风的风速和风温。
187.当吹风机与被测人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距离阈值时,此时,主控板可控制风机组件及加热组件停止运行,或者调整至最小运行状态下运行。
188.此外,现有吹风机大多靠发热丝制热,发热丝温度高达五百度左右,只能与云母支撑片直接接触。参见图13所示,吹风机产品发热丝绕在云母片支撑架101上,云母片支撑架101固定在一圆柱体102上。圆柱体102的朝向风机组件60的端面是迎风面100,从风机组件60出来的气流正面撞击该迎风面100,极易形成湍流产生噪音。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如下各实施例,以降低噪音。
189.图14a、14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示意图。参见图14a、14b所示,所述吹风机包括:主体10、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其中,所述主体10具有气流通道;风机组件60用以输出将气体吸入至所述气流通道内的动力;加热组件50用于加热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其中,所述气流通道包含阶梯变化的第一流通段203及第二流通段201,所述第一流通段203与所述第二流通段201间设有引流段202,以使气流沿所述引流段202提供的引流路径自
所述第一流通段203至所述第二流通段201。
190.以图14a所示的吹风机结构为例,图中标号204的箭头示意性的表征了气流流向。图中

处是风机组件的出风位置,此处横截面小,气流流速快。

处是加热组件所处的第二流通段,该第二流通段的横截面的面积较风机组件所处的第一流通段要大。

处为气流通道的第一出风口12。气流自气流通道的第一进风口11进入第一流通段203加速后,进入第二流通段201进行加热,从第一出风口12处排出。本实施例是在第一流通段203与第二流通段201之间设置引流段202,以引导气流从风机组件60出来后沿图14a所示的斜向前进进入第二流通段201。较图13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没有了气流正面撞击的迎风面,气流流动路线更加平顺,减少因气流撞击平面产生的湍流,有助于减低噪音;同时还能增加风量。
19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流通段及第二流通段可以是气流通道内的任一流通段,并不局限于图14a、14b所示的风机组件60与加热组件50分别对应的两段流通段203和201;只要两相邻流通段出现阶梯性变化,气流会出现正面撞击两段流通段连接处的阶梯面的位置处,这两段流通段之间也可设置引流段,以减少因气流撞击平面产生的湍流。
192.继续以图14a、14b所示结构为例,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吹风机中:所述风机组件60的外壁140与所述主体10的内壁17间的一段空间为所述第一流通段203;所述加热组件50的外壁150与所述主体10的内壁17间的一段空间为所述第二流通段201。
193.具体的,参见图14a、14b所示,所述第一流通段203处的所述主体10的内壁17的横断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流通段201处所述主体10的内壁17的横断面面积;所述风机组件60的外壁140横断面面积小于所述加热组件50的外壁150的横断面;所述风机组件60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流通段203内气流流向的第一轴线;所述加热组件50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二流通段201内气体流向的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重合。如图14a所示,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重合于主体10的轴线。
194.本实施例中,引流段202可通过在风机组件60与加热组件50之间新增部件的方式来形成;或者通过在加热组件50上设置引流结构的方式来形成,又或者通过在风机组件60上设置引流结构的方式来形成等。下面将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195.加热组件上设置引流结构的方式形成引流段的方案:参见图14a、14b和图15所示,所述加热组件50的近所述风机组件60的一端设有所述引流结构152;所述引流结构152的引流面1521与所述主体10的内壁间的一段空间为所述引流段202。
196.更具体的,所述加热组件50包括固定件153及加热部件154。其中,固定件153的近所述风机组件60的一端设有所述引流结构152;加热部件154环绕在所述固定件153外周。
197.如图14a、14b和图15所示的实例,所述引流结构152为小端面朝向所述风机组件60,大端面背向所述风机组件60的圆锥台;所述圆锥台的连接所述大端面与所述小端面的倾斜表面为所述引流面1521。
198.进一步的,为了减轻吹风机整机的重量,如图14a所示的剖面示意图及图14b所示的三维立体示意图,所述固定件153为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筒状件;所述引流结构152设置在所述固定件153的封闭端。此处,固定件153的封闭端朝向所述风机组件60,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气流进入固定件153的筒状件的中空内腔内。
199.进一步的,所述加热部件154包括:支撑件1541及加热丝1542。其中,支撑件1541设
置在所述固定件153的外壁上,且自所述固定件153的封闭端延伸至开口端;加热丝1542,缠绕在所述支撑件1541上。具体的参见图3所示,所述支撑件1541包括多个高矮不同的云母片。云母片高矮间隔的排布在所述固定件的外壁上,第一层加热丝15422缠绕在矮的云母片上,第二层加热丝15421缠绕在高的云母片上。
200.加热组件上设置引流结构的方式形成引流段的方案:参见图16所示的示意图,所述风机组件60的近所述加热组件50的一端设有所述引流结构152;所述引流结构152的引流面1521与所述主体10的内壁17间的一段空间为所述引流段202。
201.在一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风机组件60包括:电机外壳140、电机(图中未示出)及风扇141。其中,电机外壳14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电机容置在所述电机外壳140内,且动力输出端自所述电机外壳140的第一端伸出;风扇141与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以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转动。其中,所述电机外壳140的第二端设有所述引流结构152。进一步的,所述引流面1521为自所述电机外壳140的第二端伸向所述加热组件50的倾斜面。
202.在加热组件与风机组件之间设置引流结构的方式形成引流段的方案:类似于上述图16所示的实施例。该引流结构152具有自所述风机组件60的出风侧指向加热组件50的倾斜的引流面1521。该引流结构152可以是主体10内腔内的结构,不与风机组件60和加热组件50中的任一一个连接,可接触或具有一定间隙。
203.如图14a和14b所示,空气从气流通道的第一进风口11进入,经过风机组件60加速,通过加热组件50加热后,从气流通道的第一出风口12排出。在吹风机的主体10内部由于风机组件60中风扇141的转动及高速气流运动,会产生的较大的噪音。在具体实施时,可在气流通道内增设消音组件90,参见图17所示。
204.具体的,所述消音组件90可设置在所述加热组件50与所述风机组件60之间。所述消音组件90包括多孔消音罩91。参见图18所示,所述多孔消音罩91为两端开口的罩体,其第一端开口口径小于第二端开口口径。所述多孔消音罩91的罩体表面与所述引流段内气流的流向平行。参见图17和图18所示的具体实例,所述多孔消音罩91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风机组件60的连接,第二端朝向所述加热组件50。在一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风机组件60中电机外壳的近加热组件50的一端设有电机罩142,多孔消音罩91与电机罩142组装后形成多孔消音腔。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噪音的频谱特性,通过孔径和开孔率调整多孔消音罩91的吸音系数和频带。
205.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消音组件的吸音能力,所述消音组件还可以包括填充在气流通道内的多孔吸音材料92。参见图18所示,在多孔消音罩91与电机罩142组装后形成多孔消音腔的腔内添加多孔吸音材料92,增加整体结构吸音能力,当声波进入时,一部分声能在多孔材料的孔隙中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多孔消音腔表面与气流流动方向平行,不影响空气动力性能且无气流再生噪音;该结构可有效降低特定频段区域噪音,从而导致整体噪音也相应降低。具体实施时,所述多孔吸音材料可为消音海绵。
206.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多孔消音腔可充满气流通道的通道横断面,即自风机组件出来的气流全部经所述多孔消音腔后进入第二流通段;当然,多孔消音腔也可不充满气流通道的通道横断面,即自风机组件出来的气流一部分经所述多孔消音腔后进入第二流通段,另一部分直接进入第二流通段。
207.图1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外观视图。如图19所示,所述吹风机包
括主体10、手柄40、进风栅格600及外露部件700。进风栅格600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的第一进风口11处;外露部件700,位于所述进风栅格600的进风侧;其中,所述外露部件700与所述进风栅格600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空隙。气流从外露部件700的边缘进入空隙,再进入进风栅格600,这样有助于降低噪音。使用者可通过手柄40把持吹风机进行吹风,手柄40上设置有控制单元218(参见图10、11和12),该控制单元218可包括:总控开关2181、模式选择开关400。其中,模式选择开关400还可包括: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等,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手柄40内还设置有电池组件,电池组件与控制器组件电连接,电池组件被配置为吹风机的各部件提供电能,或者吹风机的电源线500穿过手柄40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电源线500连接外部电源为吹风机的各部件提供电能。
208.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帮助理解。下面应用场景中,以吹风机为手持式吹风机为例。
209.应用场景7
210.用户需要使用吹风机机时,开启吹风机。此时,吹风机的风机组件工作,在气流通道内形成负压以将外部空气吸入,气流进入气流通道内经第一流通段,在引流段的作用下斜向流入至第二流通段;由于引流段的存在,气流不会因为第一流通段与第一流通段存在的阶梯落差,正面撞击阶梯落差形成的迎风面。用户在使用过程能感受到吹风机噪音较低,使用体验好。
211.应用场景8
212.用户需要使用吹风机的时候,开启吹风机。此时,吹风机的风机组件工作在气流通道内形成负压以将外部空气吸入,气流进入气流通道内经第一流通段,在引流段的作用下沿斜向流入至第二流通段;由于引流段的存在,气流不会因为第一流通段与第一流通段存在的阶梯落差,正面撞击阶梯落差形成的迎风面。另外,由于气流通道内设置有消音组件,气流流通所产生的部分声波进入消音组件的孔隙后,在孔隙中摩擦转化成热能耗散掉;用户在使用过程能感受到吹风机噪音低,使用体验好。
213.继续参见图19、20和21所示的实例,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侧视图;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后视图;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轴测图。参见图19、20和2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包括:主体10、进风栅格600及外露部件700。其中,主体10具有气流通道(图中未示出);进风栅格600位于所述主体的端部,空气经所述进风栅格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外露部件700,位于所述进风栅格600的进风侧;其中,所述外露部件700与所述进风栅格600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空隙。
2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进风栅格600的进风侧设置外露部件700,且该外露部件700与进风栅格600间具有供气体流通的空隙;气流不会直接透过进风栅格600进入气流通道,而是先进入外露部件700与进风栅格600间的空隙,然后再透过进风栅格600至气流通道,这样有助于降低噪音;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避免了进风栅格600全部裸露在外面的问题,吹风机外观上较为美观。
215.参见图19及图23所示,所述外露部件7000突设在所述进风栅格600所在的进风面,使得所述空隙包括沿所述进风面平面方向的第一空隙d以及沿所述进风面法线方向的第二空隙l。气流自所述外露部件700的边缘进入所述空隙,再透过所述进风栅格600进入所述主体10的气流通道内。气流从外露部件700的边缘进入空隙,再进入进风栅格600,这样有助于
降低噪音。
216.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9和图2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体1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主体10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腔体内设置有吹风机的各种功能部件,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第一进风口11处设置有进风栅格600。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为控制器组件130及与控制器组件130连接的加热组件50、风机组件60等。风机组件60包括驱动风扇的电机和旋转产生负压的风扇,风机组件60被配置为在工作时形成负压以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吸入主体10的气流通道内,经由加热组件50进行加热后,由第一出风口12吹出。主体10上还设置有手柄40,使用者可通过手柄40把持吹风机进行吹风,手柄40上设置有与控制单元连接的控键,使用控键可控制吹风机执行不同的功能,例如,控制吹风机吹出不同大小的风。手柄40内还设置有电池组件,电池组件与控制器组件130连接,电池组件被配置为吹风机的各部件提供电能,或者吹风机的电源线500穿过手柄40与控制单元连接,电源线500连接外部电源为吹风机的各部件提供电能。
217.参见图20和图21所示,自所述气流通道的第一进风口11至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方向,所述外露部件700遮挡所述进风栅格600的至少部分区域。
218.外露部件700遮挡进风栅格600的至少部分区域,势必会影响第一进风口11处单位时间内的气体流通量。在降低噪音的同时,尽量减低对气体流通量的影响,外露部件700遮挡所述进风栅格600的部分区域。具体的,如图20所示,所述进风栅格600具有朝向所述外露部件700的端面6001;所述端面6001的边缘超出所述外露部件700在所述端面6001上的投影轮廓边缘。
219.更具体的,沿所述端面6001的边缘一周,所述外露部件700在所述端面6001上的投影轮廓边缘与所述端面6001的边缘保持一固定距离。在具体实施时,该固定距离(即图19中所示的间隙d)可为2~8毫米中的一个数值,比如5毫米。由于外露部件700的阻挡作用,采用上述设计,气体可均匀地从外露部件700的一周边缘进入进风栅格600,气流进风路径有一定的弯折,这样有助于减少噪音。
220.为了保证一定的进风量,吹风机的进风大致的进风面积需要在1000~1400平方毫米左右。因为本实施例中外露部件700的遮挡,所以在实施时可通过调整进风栅格与外露部件间的距离的方式来满足上述进风面积的需求。例如,如图19和图23所示,所述外露部件700的边缘与所述进风栅格600的距离(即图19中所示的间隙l)可为3~9毫米中的一个数值,比如6毫米、7毫米等。
221.在实际场景中,吹风机因长期使用进风栅格600上会积聚灰尘,灰尘积聚多了就会影响第一进风口的进风量。用户需要定期地对进风栅格600进行清洁。为了便于用户清洗进风栅格,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外露部件700还可作为握持部,使用者握持外露部件700便可轻松的将进风栅格600从主体10上卸下。即所述外露部件700与所述进风栅格600连接;所述进风栅格60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主体10上;所述外露部件700作为握持部,在拆卸作用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进风栅格600从所述主体10上卸下。
222.本申请实施例中,进风栅格600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与主体10的连接。例如,所述进风栅格600可通过磁性吸附在所述主体10上,或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主体10上,或通过卡扣连接于所述主体10上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223.继续参见图22所示,所述外露部件700连接于所述进风栅格600的中心部位63;所
述中心部位63的周围均布有多个透风孔64。进一步的,所述透风孔64为自所述中心部位63沿弧线延伸至所述进风栅格600边缘的弧形孔。
224.参见图19和图23所示,为了使得气流更顺畅的进入进风栅格600,自所述第一进风口11至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方向,所述外露部件700的横断面不断减小形成引导面71,使得气流沿所述引导面71流入所述进风栅格600。
225.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如图22所示,所述外露部件700包括:外露面板72及引流板73。其中,引流板73,位于所述外露面板72与所述进风栅格600之间;所述引流板73上设有所述引导面71,以引导气流自所述引流板73的外边缘进入,并沿弧线路径至所述进风栅格600。
226.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外露部件700与所述进风栅格600可采用多种连接方式实现连接,比如焊接、螺丝连接、卡扣与卡槽配合的卡接等等;或者,所述外露部件700与所述进风栅格600为一体成型结构。
227.继续参见图22所示,图22示例性的示出了一种连接方式,即所述进风栅格600的朝向所述外露部件700的端面上设有起到定位作用的第一结构61;所述外露部件700通过所述第一结构61,维持与所述进风栅格600的位置关系;所述进风栅格600与所述外露部件700的位置关系固定后,通过连接部件80连接。
228.更具体的,所述进风栅格600上设有连接通孔62;在所述进风栅格600的朝向所述外露部件700的端面上,位于所述连接通孔62的孔直径的两端分别设有定位柱611;所述外露部件700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611适配的定位孔74,以及与所述连接通孔62位置对应的连接盲孔75(如图24所示);所述连接部件80贯穿所述连接通孔62进入所述连接盲孔75,以连接所述进风栅格600与所述外露部件700。
229.进一步的,如图19所示,所述进风栅格600的朝向所述外露部件700的端面为弧面。同样的,所述外露部件700的背向所述进风栅格600的端面也可为弧面。弧面设计一是美观,二是有助降低整机的噪音。
230.进一步的,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主体10还可包括风嘴230,该风嘴23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主体10的气流通道的第一出风口12处。该风嘴230可将第一出风口12处的吹出的气流进行集中,以满足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如发型塑造时)。
231.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帮助理解。下面应用场景中,以吹风机为手持式吹风机为例。
232.应用场景9
233.用户需要使用吹风机机时,开启吹风机。此时,吹风机的风机组件工作,在气流通道内形成负压以将外部空气吸入,吹风机的后侧气流进入外露部件与进风栅格间的空隙,然后透过进风栅格进入气流通道,经由加热组件进行加热后,由第一出风口12吹出。气流不是直接透过进风栅格进入主体内部的,这有助于降低噪音,用户能感受到吹风机噪音较低,使用体验好。
234.应用场景10
235.用户使用吹风机的时候,发现吹风机的进风栅格上灰尘较多。此时,用户手握并旋转外露部件,进风栅格便可从吹风机的主体上卸下。卸下后的进风栅格,用户可采用水洗或毛刷方式来清理。清洁完成后,用户手握外露部件,将进风栅格置于连接位置,然后旋转进
风栅格便可将其安装在主体上。
236.发明人在使用现有吹风机时,开启吹风机吹头发,吹一会儿感觉太热或太冷;然后再去看吹风机上的相应控件,以通过调节控件改变吹风机的模式。即现有吹风机,用户的使用体验不佳。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如下实施例,用户可不去接触出风,即可判断吹风机出风是冷风还是热风。
237.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包括:主体10及指示组件250。其中,主体10的端部具有第一进风口11。所述指示组件250围绕在所述主体10的端部,并与所述主体10电气连接,其中,指示组件250响应于吹风机的出风温度展示不同的指示标识。
23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主体10电气连接的指示组件250,可响应于主体10的出风温度的不同,展示不同的指示标识,从而使用户根据不同的指示标识获知主体10的出风温度。用户可不接触吹风机的出风,根据指示标识的不同即可判断出风温度,方式简单直观,避免吹风机吹出热风时,造成对用户的潜在的危害。
239.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5和图26,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体1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主体10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腔体内设置有吹风机的各种功能部件,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第一进风口11处设置有进风组件300。在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进风组件300可至少包括:如图19中的外露部件700及进风栅格600。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为控制器组件及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的加热组件50、风机组件60等。风机组件60包括驱动风扇的电机和旋转产生负压的风扇,风机组件60被配置为在工作时形成负压以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吸入主体10内,经由加热组件50进行加热后,由第一出风口12吹出。主体10上还设置有手柄40,使用者可通过手柄40把持吹风机进行吹风,手柄40上设置有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的控制按键,使用控制按键可控制吹风机执行不同的功能,例如,控制吹风机吹出不同大小的风。手柄40内还设置有电池组件,电池组件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电池组件被配置为其他部件提供电能,或者吹风机的电源线穿过手柄40与控制器组件连接,电源线连接外部电源为其他部件提供电能。
24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指示组件250可设置在主体10上不同的位置,以便用户可以方便直观地看到指示标识,例如,主体10的侧面,主体10远离手柄40的一侧,或者指示组件250也可设置在手柄40上。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指示组件250为环形结构,经第一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可穿过环形结构。环形结构的指示组件250能够节省空间,环形结构的内部可用于设置吹风机的其他部件,例如用于设置风机组件60,吹风机的通风通道可穿过环形结构。同时,环形结构的指示组件250展示指示标识的范围广,用户在使用吹风机时,用户往往变换各种角度来吹头发,采用环形结构的指示组件250可以方便用户各个角度都能很方便的观察到指示标识。
241.同时,经第一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可穿过环形结构,通过第一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可吹过环形结构,从而带走指示组件25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提高了指示组件250的使用寿命。
242.进一步地,指示组件250的外表面与主体10的外表面平齐。从外观上使得指示组件250与主体10看做一个整体,使得吹风机整体外观更加美观,同时,指示组件250不突出于主体10的外表面,避免指示组件250过度磨损,提高指示组件250的使用寿命。
243.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指示组件250的外表面包括至少两个出光面,其中,至少一个出光面沿第一进风口11的法向方向延伸,至少一个出光面沿围绕主体10的周向方向延伸。指示组件250在进行展示指示标识时,可至少朝两个方向展示,用户可沿着第一进风口11的法向方向及主体10的周向方向观看到指示标识,可方便用户进行观看,不用调整角度,方便用户使用。
24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指示组件25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参见图26至28,所述指示组件250包括灯板210。灯板210包括但不限于为环形结构。其中,灯板210包括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板及设置在pcb板上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光源,pcb板与主体10电气连接,主体10为灯板210提供电能。灯板210可设置在主体10的表面,或者主体10上设置有透光孔,灯板210可通过透光孔向外发出灯光。指示组件250的指示标识包括但不限于为led光源发出的光线的颜色,例如,当灯光为蓝色时,表示的是主体10吹出的是冷风。当灯光转变为红色时,表示主体10吹出的是热风。或者,灯光具有渐变的过程,当灯光为蓝色时,表示的是主体10吹出的是冷风,当灯光的颜色逐渐转为红色时,说明主体吹出的风逐渐变热,直至出风温度超过一定温度时,灯光停止转变,停留在红色。指示组件250的指示标识还可以是通过点亮不同位置的光源表示不同的出风温度,例如,多个led光源呈圆形排列,在不同位置的光源点亮时表示不同出风温度。指示组件250的指示标识还可以是通过点亮不同数量的光源表示不同的出风温度,例如,点亮光源的数量越少表示的出风温度越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指示组件250的指示标识的实现方式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相互组合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245.为使得灯板210的发光更加均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26至30,所述指示组件250还包括导光体220。导光体220包括但不限于为环形结构。导光体220可将灯板210的光线进行传导,且使得光线更加均匀,增加产品的品质感。需要说明的是,导光体220为环形结构是指导光体220的整体形状为匹配于灯板210的环状结构。为实现对光线进行传导,导光体22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导光体220上具有抵接部221及导光部222,抵接部221与灯板210抵接,导光部222沿主体10的纵长方向延伸一定的长度,导光部222的一端与抵接部221连接,另一端具有出光面。为匹配灯板210的环状结构,抵接部221为与灯板210形状匹配的环状结构,导光部222可理解为是筒形结构。抵接部221及导光部222可为一体成型结构。
246.所述导光体220为光扩散材料或全透材料制成,例如,通过光扩散的或者全透明的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材料制成。在具有导光体220的情况下,灯板210不仅可设置在主体10的表面,也可以设置在主体10的内部,通过导光板将灯板210的发出的光线传导至主体10的表面。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指示组件250包括灯板210及导光体220,灯板210及导光体220均为环形结构,此处,导光体220为环形结构也可理解为导光体220为筒状结构。位于具有第一进风口11的端部,所述主体10内设置有环形的容纳腔135。所述灯板210位于所述容纳腔135内,并与主体10电气连接。所述导光体220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135与所述灯板210抵接,另一端伸出所述容纳腔135至所述主体10的指示区域。指示区域包括但不限于为主体的具有第一进风口11的端部的外表面。灯板210发出的光线从导光体220的一端进入导光体220,经过导光体220的传导后,经导光体220的另一端发出,从而使得光线从主体10的外表面射出。
247.灯板210及导光体220均为环形结构,可有效节省吹风机的内部空间,环形结构的
内部可用于设置吹风机的其他部件,例如用于设置风机组件60,吹风机的通风通道可穿过环形结构,经第一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可穿过环形结构,通过第一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可吹过环形结构,从而带走指示组件25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提高了指示组件250的使用寿命。同时,环形结构的导光体220展示指示标识的范围广,用户在使用吹风机时,用户往往变换各种角度来吹头发,采用环形结构的导光体220可以方便用户各个角度都能很方便的观察到指示标识。
248.进一步地,为对导光体220伸出容纳腔135的一端进行保护,所述导光体220位于主体10的外表面的一端的外周覆盖有装饰盖23。通过装饰盖23一方面可对导光体220进行保护,另一方面装饰盖23还可进一步起到导光的作用,使得光线更加均匀。装饰盖23可随着主体10的外观进行设计,从而使得吹风机整体外观更加美观。举例来说,容纳腔135位于主体10的具有第一进风口11的一端的端部内部,容纳腔135、灯板210、导光体220及装饰盖23均为环形结构。主体10为圆柱型结构,容纳腔135沿着主体10的周向布置,环形结构的灯板210设置在容纳腔135内,导光体220及装饰盖23均绕着主体10一圈。在使用时,灯板210发光,光线经由导光体220,传到装饰盖23。从主体10的外观看到主体10外表面有一光圈,根据光圈的不同颜色,判断吹风机吹出的是热风还是冷风。光圈围绕在主体10的外周一圈,可方便用户进行观看,不同在可以调整角度,即可观看到,方便用户使用。
249.进一步地,参见图29及图30,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灯板210朝向所述导光体220的一侧具有多个灯珠,多个所述灯珠环形分布在灯板210上。所述导光体220包括抵接部221及设置在所述抵接部221上的导光部222。所述抵接部221与所述灯板210抵接,所述抵接部221上设置有多个凹槽2211,每个凹槽2211内至少容纳一个所述灯珠。所述导光部222伸出所述容纳腔135至所述主体10的指示区域。指示区域包括但不限于为主体的具有第一进风口11的端部的外表面。其中,灯板210位于容纳腔135内,导光体220的抵接部221用于抵接灯板210,因此,抵接部221需要伸入容纳腔135内与灯板210抵接。导光体220的导光部222需要将灯板210发出的光线传导至主体10的外表面,因此,导光部222需要伸出容纳腔135至主体10的外表面。同时,导光部222伸到主体10外表面的部分与主体10的外表面平齐,使得导光部222不突出于主体10的外表面,避免导光部222过度磨损,提高导光部222的使用寿命。
250.导光部222的外表面包括至少两个出光面,其中,至少一个出光面沿第一进风口11的法向方向延伸,至少一个出光面沿围绕主体10的周向方向延伸。导光部222在进行展示指示标识时,可至少朝两个方向展示,用户可沿着第一进风口11的法向方向及主体10的周向方向观看到指示标识,可方便用户进行观看,不用调整角度,方便用户使用。
251.抵接部221上的凹槽2211可起到透镜的作用,灯珠发出的光线经过凹槽2211的折射作用,可更加集中,再经过导光部222传导至主体10的外表面,光线从导光部222发出时更加均匀,避免出光较暗的情况出现。导光部222远离抵接部221的一端呈起伏结构,可提高与装饰盖23连接的强度,同时可增加美观性。
252.更进一步地,所述凹槽2211包括但不限于为半球型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凹槽2211形状可根据不同的出光需求进行设定,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凹槽2211仅为半球型结构,凹槽2211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结构,马鞍形结构,8字型结构等。
253.本申请实施例中,导光体220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与主体10的连接,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继续参见图29和图30,所述抵接部221和/或所述导光部22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
部223,所述容纳腔135内对应所述第一卡接部223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223与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以便所述导光体220连接在所述容纳腔135内。第一卡接部223包括但不限于为凸起,第二卡接部包括与凸起配合使用的凹槽2211。或者第一卡接部223为凹槽2211,第二卡接部为凸起。通过第一卡接部223及第二卡接部可固定导光体220的安装位置,且可简单、快速地将导光体220安装在主体10上。
254.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29和图30,为避免灯板210发出的光线经导光体220传导时光强变弱,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221及所述导光部222上的部分表面覆盖有遮光层224。遮光层224可设置在导光体220不需要入光及出光的表面上,使得光线无法从具有遮光层224的部分透射出去,只能从没有设置遮光层224的部分透射出去。例如,遮光层224可设置在抵接部221上除了凹槽的其余的区域上,以及导光部222上除了出光面的区域上。导光体220在传递光线时,光线只能从设定的光路传播,避免光线发散,光强变弱。为避免遮光层224吸收光线,遮光层224可通过反光材料制成,将反光材料涂布于导光体220形成遮光层224,遮光层224朝向导光体220内部的一面可反光,防止对光线的吸收。反光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铝。
255.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帮助理解。下面应用场景中,以吹风机为手持式吹风机,指示标识为灯光为例。
256.应用场景11
257.使用者需要使用吹风机时,开启吹风机,此时不需要使用者用手去接触吹风机的出风,只需观看吹风机上指示组件的灯光的颜色即可判断吹风机的出风是冷风还是热风。
258.当灯光为蓝色时,表示的是主体吹出的是冷风。当灯光转变为红色时,表示主体吹出的是热风。
259.应用场景12
260.使用者需要使用吹风机时,开启吹风机,此时不需要使用者用手去接触吹风机的出风,只需观看吹风机上指示组件的灯光的颜色即可判断吹风机的出风是冷风还是热风。
261.当灯光为蓝色时,表示的是主体吹出的是冷风。当灯光逐渐从蓝色逐渐转变为红色时,说明主体吹出的风逐渐变热,直至出风温度超过一定温度时,灯光停止转变,停留在红色。当灯光转变为红色时,表示主体吹出的是热风。
262.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手柄内部结构示意图。请参照附图19、20、21及3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包括:主体10和手柄4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为手持式吹风机。
263.主体10具有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主体10可以包括壳体,壳体所围成的内腔中设置有吹风机的各种功能部件,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1及第一出风口12。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功能部件包括但不限于为控制器组件130及与控制器组件130连接的加热组件50、风机组件60等。具体的,如上文中提及的,控制器组件130中可包含主控板。风机组件60包括驱动风扇的电机和旋转产生负压的风扇,风机组件60被配置为在工作时形成负压以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吸入主体10内,经由加热组件50加热后,由第一出风口12吹出。
264.手柄40连接于主体10。手柄40的延伸方向可以垂直于第一进风口11与第一出风口12的连线方向。作为优选的方式,手柄40还可以相对于主体10转动,以使手柄40可以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切换,以便于吹风机的收纳。
26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吹风机的手柄40可以呈圆筒状。圆筒状的手柄40便于用户握持,手感较好,并且美观度也较好。
266.在手柄40上设有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开关的操作面垂直于第一进风口11与第一出风口12的连线(如图19中点划线)且朝向第一进风口11,第二开关的操作面平行于第一进风口11与第一出风口12的连线。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可以为任何功能选择开关,本实施例不做限定,下面以第一开关为总控开关2181,第二开关为模式选择开关400为例,对本实施例的吹风机的结构、功能进行说明,其中,总控开关2181用于控制吹风机启动或关闭,模式选择开关400用于供用户选择吹风机的工作模式。
267.一般的,针对主流用户来讲,根据用户的握持习惯,用户右手握持吹风机手柄40,用户拿着吹风机对着头部吹头发,第一出风口12位于主体10的左侧,第一进风口13位于主体10的右侧。从上往下看手柄40,用户四指逆时针握持手柄40,大拇指抵靠在手柄40上靠近第一进风口13的一侧,其余四指自由端端部位于面向用户的手柄40侧。以第一开关为总控开关2181,第二开关为模式选择开关400为例,总控开关2181设于手柄40上朝向第一进风口11的一侧,模式选择开关400位于手柄40上面向用户的一侧,即,模式选择开关400的操作面的操作方向垂直于第一进风口11与第一出风口12的连线。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分开布置,布局合理,符合用户使用习惯,操作方便。
26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操作面是指用户在操作开关时,手指指腹所接触的开关表面。
269.另外,为方便说明,以下描述均以第一开关为总控开关,第二开关为模式选择开关进行说明,以更清楚地表达本技术方案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设定为其他功能开关,本实施例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总控开关2181到主体10的距离可以为24mm~30mm。更为优选的是,总控开关2181到主体10的距离为27mm。发明人经过不断试验和测算,选定了27mm作为总控开关2181到主体10之间最合适的距离,这样一来,当用户的手最大程度往上握,大拇指握在开关下侧,不会碰到总控开关2181,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当大拇指翘起,就正好能够接触到总控开关2181,方便,快捷,操作舒服。
270.进一步的,总控开关2181可以为推钮。总控开关2181具有两个切换位置,off位(关闭位置)和on位(启动位置),on位可以位于off位的上方,当使用时,用户将总控开关2181向上抵推,使得总控开关2181切换到on位,吹风机启动,当用户将总控开关2181向下回推,使得总控开关2181切换到off位,吹风机关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on位可以位于off位的下方,当使用时,用户将总控开关2181向下抵推,使得总控开关2181切换到on位,吹风机启动,当用户将总控开关2181向上回推,使得总控开关2181切换到off位,吹风机关闭。由于用户在握持手柄40时,用户的拇指为竖直放置状态,因此,本实施例中,将总控开关2181设计为推钮形式,更贴合人体手部结构,更利于拇指操作,符合用户操作习惯。
271.另外,为便于操作,在总控开关2181的外表面上具有防滑凸起,以便于用户更轻松地操作总控开关2181。
272.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总控开关2181所在位置与模式选择开关所在位置可以相互垂直。整个吹风机的外观更为规整、美观。
273.模式选择开关的数量不受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吹风机的功能设定有关,用户可以
通过触发不同的模式选择开关而选择吹风机工作在不同的模式下,符合吹风机的智能选择功能,可灵活的贴合用户需求。
27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模式选择开关400可以包括两个,总控开关2181可以到两个模式选择开关400的距离相等。以使得总控开关2181与两个模式选择开关400的连线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两个模式选择开关之间的可以距离为13mm~19mm。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两个模式选择开关之间的距离为16mm。发明人经过试验,当两个模式选择开关之间的距离为16mm时,用户单手操作时,能够避免误触又能够避免因两者距离太远而导致的操作不便。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吹风机包括主体和手柄,主体上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吹风机的手柄上设有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开关的操作面朝向第一进风口,第二开关的操作面的操作方向垂直于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的连线,以便于用户在握持手柄时,大拇指刚好可以触碰到第一开关,通过拇指操作第一开关,而四指自由端端部可以刚好触碰到第二开关,通过四指选择第二开关,便于操作,符合用户操作习惯,实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防止误操作,能够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275.具体的,如图19所示,第一出风口12可以位于模式选择开关400的左侧,第一进风口11位于模式选择开关400的右侧。需要说明的是,一般用户在手持吹风机时,均是右手握持,这样一来,当用户手持吹风机时,用户右手握持状态下,模式选择开关400位于用户可见的手柄40一侧,因此便于用户选择操作,而无需将吹风机翻过来选择模式选择开关400后再正常使用,操作便捷,用户体验较好。
276.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吹风机的控制原理图。如图3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0内可以设有控制器组件130及与控制器组件130电气连接的加热组件50和风机组件6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为实现控制器组件130对加热组件50及风机组件60进行控制,控制器组件130上可以设有用于控制加热组件50和风机组件60工作状态的控制电路。通过该控制电路,控制器组件130可对风机组件60进行多种工作状态的控制,例如,控制风机组件60的启停,通过控制驱动风扇的电机的功率大小,而控制不同的转速实现风机组件60吹出的风力大小,控制风机组件60吹出强风、微风等状态。当然,风力大小的控制不仅限于强风、微风,根据需求不同可控制吹出多种风力的出风。控制器组件130也可对加热组件50进行多种工作状态的控制,例如,控制加热组件50的启停,通过控制加热组件50的通电电流,使得加热组件50以最大功率输出,控制加热组件50的温度,从而实现出风变成热风、微热风等状态,从而使得吹风机工作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
277.需要说明的是,当仅触发总控开关2181使得吹风机启动后,吹风机可以处于预先设定的默认工作模式,例如,加热组件50处于微热风状态,风机组件60处于微风状态,若用户需要改变该工作模式,可以通过触发不同的模式选择开关来改变吹风机当前的工作模式。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吹风机的默认工作模式并不限于上述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本实施例仅为举例。
278.基于上述实施例,具体的,模式选择开关400可以包括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可以与控制器组件130电连接,用于在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闭合时,控制器组件130控制加热组件50不发热。需要说明的是,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的闭合方式可以为按压的方式,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可以为按压开关,用户按压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后,控制器组件130接收到该信号,从而控制加热组件50不发热,具体控制加热组件50不发热的
方式可以是切断与加热组件50连接的电路,或者,控制加热组件50的电流为零。此时,风机组件60的风力大小可以不变,即,处于默认工作模式时的风力大小,仅使得吹风机吹出冷风,以满足用户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使用冷风干发的需求。
279.模式选择开关400还可以包括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与控制器组件130电连接,用于在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闭合时,控制器组件130控制风机组件60以切换到最大功率运行,以及,控制加热组件50以最大功率发热。需要说明的是,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的闭合方式可以为按压的方式,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可以为按压开关,用户按压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后,控制器组件130接收到该信号,从而控制风机组件60的电机以最大功率运行,使得风扇能够以最大转速转动,吹出最大风力,而控制加热组件50可以通过最大电流,使得加热组件50以最大功率发热,吹风机吹出最热风,以满足用户快速干发的需求。
280.而现有技术中的吹风机,对于用户需要根据需要调节温度时,需要根据用户的感知频繁手动调节温度,需要操作的次数太多,用户体验不够。而本实施例中,将模式选择开关400取代现有技术的温度控制开关,可以有效减少用户按压开关次数。模式选择开关40可以操作一次即能调整到位,能够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281.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与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可以沿手柄40的延伸方向竖直排列,具体可以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位于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上方,或者,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位于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下方。在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与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之间距离为16mm的情况下,总控开关2181距离主体10的距离为27mm时,位于上方的模式选择开关距离主体10的距离为19mm,而位于下方的模式选择开关距离主体10的距离为35mm。
282.本实施例的模式选择开关的数量还可以有多个,本领域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模式选择开关的数量,附加多种智能选择,以满足用户对多种干发方式的需求,本实施例不一一例举。
283.另外,如图19所示,在手柄40的前壁2100上还可以设有指示灯,指示灯可以与控制器组件130电连接,当控制器组件130控制吹风机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时,指示灯可以以不同的状态发光。
284.具体的,例如,指示灯可以以不同颜色显示,和/或不同亮度发光,或者,指示灯具有多个,发光的指示灯越多,则可代表所吹出的风力越大,具体的,当吹风机启动后,指示灯可以以默认方式发出黄光,当吹风机的冷风模式选择开关410被触发时,指示灯可以发出绿光,当吹风机的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420被触发时,指示灯可以发出红光。同时,指示灯的发光强度可以根据吹风机的风力大小而改变,当指示灯具有多个时,例如具有三个竖向排列的指示灯,当吹风机风力最小时,可以仅一个指示灯发光,当风力为中档时,可以有两个指示灯发光,当吹风机风力最大时,三个指示灯可以均发光。
285.进一步地,手柄40内还设置有电池组件,电池组件与控制器组件130连接,电池组件被配置为控制器组件130、加热组件50及风机组件60提供电能,或者吹风机的电源线500穿过手柄40与控制器组件130连接,电源线连接外部电源为控制器组件130、风机组件60及加热组件50提供电能。
286.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帮助理解。下面应
用场景中,以吹风机为手持式吹风机为例。
287.应用场景13
288.当用户手握吹风机手柄,用户的大拇指可以刚好位于吹风机手柄上朝向第一进风口的一侧,用户大拇指翘起,即直接触碰到总控开关,将总控开关打开以使得其处于on位,吹风机工作在默认工作模式下,而当用户需要使吹风机吹冷风时,用户握持的四指可直接触碰到手柄侧面的模式选择开关位置,按压冷风模式选择开关,吹风机工作在冷风模式下,提高舒适度。当用户需要快速干发时,用户四指中任何一个可按压大功率模式选择开关,使得吹风机以最热风且最大风力吹风。整个操作过程,在握持状态下,手柄上的各开关均能够被触碰到,用户无需变换握持状态来选择开关,由此,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289.用户在使用现有吹风机时,还是会对其大噪音所困扰。吹风机的噪音主要由风机组件产生。风机组件运行时,由于高速旋转机械运动及高速气流产生较大噪音,且集中在中高频段,使用舒适度降低。发明人认为当前吹风机产品在工作时,吹风机内的风机产生的噪音能够毫无阻碍地通过吹风机上的固体零部件与进风栅格之间的间隙,进风栅格上的栅格孔向外部传播,使得噪音可从吹风机的第一进风口传播出去,使得用户能够听到,从而用户的使用舒适度降低。
290.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如下实施例,可降低吹风机整体噪音,特别是中高频噪音,不影响使用性能同时提升产品品质,改善用户使用舒适度。
291.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盖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3至图35所示。
29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具有包含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2的气流通道(图中未示出),第一进风口11具有进风面,空气穿过进风面进入气流通道,并从第一出风口12流出。吹风机包括凸出于进风面设置的外露部件700,外露部件700包括朝向进风面的前盖板710和背向进风面的后盖板720,前盖板710上设有第一消音孔711,引导噪音进入前盖板710和后盖板720形成的第一消音腔。
29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前盖板710上设有第一消音孔711,前盖板710和后盖板720形成第一消音腔,通过第一消音孔711可引导噪音进入第一消音腔,第一消音腔可有效吸收吹风机内传播出的噪音,特别是中高频噪音,达到降噪目的,以降低吹风机整体噪音,不影响使用性能同时提升产品品质,改善用户使用舒适度。
294.举例来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吹风机包括主体10,主体10内具有气流通道,外露部件700位于气流通道的进风侧,并凸出于进风面设置,外露部件700至少部分遮挡第一进风口11,使得从主体10内部向外部传播的噪音,部分经过第一消音孔711进入第一消音腔内。第一消音腔可有效吸收主体10内向吹风机后部传播的噪音,特别是中高频噪音,可达到降噪目的,不影响吹风机使用性能同时提升产品品质,改善用户使用舒适度。
29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1的一种可实现的进风方式是,前盖板710与进风面之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空隙,气流经空隙进入气流通道内。气流不会直接透过进风面进入气流通道内,而是先进入前盖板710与进风面之间的空隙,然后再进入气流通道,前盖板710至少部分遮挡进风面,由于前盖板710的阻挡作用,气流可均匀地从前盖板710的一周边缘进入气流通道,气流进风路径有一定的弯折,这样有助于减少噪音。此种第一进风口11的
进风方式,在降低噪音的同时,可尽量减低对气体流通量的影响。同时,前盖板710还避免了进风面裸露在外面的问题,使得吹风机外观上较为美观。
296.参见图33至图3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前盖板710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第一消音孔711为多个,多个第一消音孔711均布在前盖板710的中心部分的周围。前盖板710与后盖板720连接并形成第一消音腔,第一消音腔通过第一消音孔711与外部连通。通过第一消音孔711可将噪音引导进入第一消音腔,通过第一消音孔711的结构可初步实现消音。第一消音孔711的尺寸较小,对中高频声波具有抑制作用,噪音在经过第一消音孔711时,特别是中高频噪音经过第一消音孔711时,第一消音孔711对声波会施加一定的消音阻力,中高频噪声的声能在第一消音孔711的孔隙中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使通过第一消音孔711的声波减弱。同时,由于第一消音孔711的尺寸较小,进入到第一消音腔内的噪声,不易从第一消音孔711再次传播出来,可有效抑制噪声包含的中高频声波。另外,第一消音孔711还可有效降低由于亥姆霍兹共振产生的噪音。
297.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消音孔711的设置方式除了是多个第一消音孔711均布在前盖板710的中心部分的周围。还可以是第一消音孔711无规则布置在前盖板710的中心部分的周围,声波穿过第一消音孔711时,每个第一消音孔711均能单独施加消音阻力,即每个第一消音孔711均能单独起到抑制噪音的作用,并结合多个第一消音孔711共同作用以抑制噪音。进一步地,第一消音孔711的轴线与主体10的轴线平行,以便通过第一消音孔711可顺畅地将噪音引导进第一消音腔内。
298.进一步地,参见图36,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1设置有进风栅格600,进风栅格600的中心部位的周围均布有多个透风孔64,每个透风孔64至少对应于一个第一消音孔711。进风栅格600的透风孔64用于进风并隔离较大的外物,同时吹风机内部的噪声也可通过透风孔64向外部传播。第一消音孔711对应于透风孔67设置,一方面可保证噪声从透气孔91传出后,可顺畅地通过第一消音孔711进入到第一消音腔内。另一方面是通过第一消音孔711的结构实现对噪声起到初步消音的目的。
299.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消音孔711的排布方式可配合透风孔64的形状进行排布,例如,继续参见图36,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透风孔64为自进风栅格600的中心部位沿弧线延伸至进风栅格600边缘的弧形孔。每个透风孔64对应多个第一消音孔711,对应同一个透风孔64的多个第一消音孔711沿着透风孔64的弧线依次排布。透风孔64为弧形孔,一方面可保证气流的顺畅通过,另一方面可对噪声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噪音不会直接透过进风栅格600,声波的传播路径有一定的弯折,这样有助于减少噪音。多个第一消音孔711沿着透风孔64依次排布,以保证每个第一消音孔711均能够对应于透风孔64,第一消音孔711对应于透风孔64设置,一方面可保证噪声从透风孔64传出后,可顺畅地通过第一消音孔711进入到第一消音腔内。另一方面是通过第一消音孔711的结构实现对噪声起到初步消音的目的。
300.为进一步地增强前盖板710减小噪音的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中,前盖板710朝向进风栅格600的一面上,对应于每个透风孔64位置设置有消音凹槽712,每个消音凹槽712内至少设置有一个第一消音孔711。通过消音凹槽712可进一步地对声波产生消减作用,声波传播到消音凹槽712内时,通过消音凹槽712内壁的不断反射、衍射等作用,一部分声能在反射、衍射过程中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使通过前盖板710的声波减弱。同时,通过消音凹槽712还可改变第一消音孔711的孔深,从而改变降噪的频率。
301.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降噪的是吹风机的风机组件60产生的噪音,为了对风机组件60产生的噪音进行针对性的降噪,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通过设置第一消音孔711相应的孔径、孔深及前盖板710的开孔率等参数决定降噪主频段。设置孔径、孔深及前盖板710的开孔率等参数时,可根据吹风机实际使用时,风机组件60产生的噪音的实测结果进行设置。或者,相同型号的风机组件60可采用相同的设置参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消音孔711的孔直径的范围是1.0~1.5mm;第一消音孔711的孔深的范围是1.0~2.0mm;第一消音孔711在前盖板710上的开孔率的范围是5%~15%。
30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孔径、孔深及前盖板710的开孔率等参数仅为示意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不同的降噪需求进行设定,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同时,这也不构成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303.继续参见图33,为进一步地提高外露部件700的消音效果,本申请的一个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第一消音腔内还设置有消音棉730,消音棉730遮盖多个第一消音孔711。消音棉730具有多微孔结构,通过微孔结构,使得声能在消声棉的孔隙中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使通过前盖板710的声波减弱。消音棉730位于前盖板710与后盖板720之间,前盖板710与后盖板720连接时,形成夹持结构,通过夹持结构将消音棉730固定,消音棉730固定后可遮盖多个第一消音孔711。消音棉730可吸收噪声中的声波能量,避免噪声中的声波产生谐振,同时,消音棉730还可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达到消音的目的。消音棉730与第一消音孔711共同作用以降低吹风机整体噪音。
304.进一步地,参见图34、图35及图37,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外露部件700的连接方式是,前盖板710的中心部位具有连接孔713及定位槽714。后盖板720朝向前盖板710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柱721及定位柱722,连接柱721通过连接孔713与进风栅格600连接,定位柱722与定位槽714连接。连接柱721与进风栅格600可采用多种连接方式实现连接,比如螺丝连接、卡接或磁性连接等等。连接柱721与进风栅格60连接时,螺丝、卡接件或磁性连接件穿过前盖板710上的连接孔713,以完成连接柱721与进风栅格600之间的连接。定位柱722与定位槽714可采用多种连接方式实现连接,比如螺丝连接、卡接或磁性连接等等。
305.进一步地,参见图37及图38,为更好地实现降噪,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进风栅格600的中心部位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消音孔66,多个第二消音孔66与前盖板710形成第二消音腔。多个透风孔64围绕多个第二消音孔66分布。多个第二消音孔66可按照预定排布方式分布在进风栅格600的中心部位,第二消音孔66可用于进风以及消音,在不影响进风栅格600进风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消音孔66可将噪音引导进入第二消音腔,通过第二消音孔66的结构可初步实现消音。第二消音孔66的尺寸较小,对噪声中包含的中高频声波具有抑制作用,噪音在经过第二消音孔66时,特别是中高频噪音经过第二消音孔66时,第二消音孔66对声波会施加一定的消音阻力,中高频噪声的声能在第二消音孔66的孔隙中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使通过第二消音孔66的声波减弱。同时,由于第二消音孔66的尺寸较小,进入到第二消音腔内的噪声,不易从第二消音孔66再次传播出来,可有效抑制噪声包含的中高频声波。从吹风机内传播出的噪声,部分噪音经过第二消音孔66及第二消音腔进行降噪,还有部分的噪音经过第一消音孔711及第一消音腔进行降噪,双重的消音使得大部分从吹风机内传播出的噪声被吸收及消耗掉,从而降低吹风机整体噪音。
306.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消音孔66的设置方式除了是多个第二消音孔66可按照预定
排布方式分布在进风栅格600的中心部位。还可以是第二消音孔66无规则布置在进风栅格600的中心部位,声波穿过第二消音孔66时,每个第二消音孔66均能单独施加消音阻力,即每个第二消音孔66均能单独起到抑制噪音的作用,并结合多个第二消音孔66共同作用以抑制噪音。
307.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降噪的是吹风机的风机组件60产生的噪音,为了对风机组件60产生的噪音进行针对性的降噪,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通过设置第二消音孔66相应的孔径、孔深及进风栅格600的开孔率等参数决定降噪主频段,此处的开孔率是指第二消音孔66的开孔率。设置孔径、孔深及进风栅格600的开孔率等参数时,可根据吹风机实际使用时,风机组件60产生的噪音的实测结果进行设置。或者,相同型号的风机组件60可采用相同的设置参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消音孔66的孔直径的范围是1.0~1.5mm;第二消音孔66的孔深的范围是1.0~2.0mm;第二消音孔66在进风栅格600上的开孔率的范围是5%~15%。
30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孔径、孔深及进风栅格600的开孔率等参数仅为示意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不同的降噪需求进行设定,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同时,这也不构成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309.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帮助理解。下面应用场景中,以吹风机为手持式吹风机为例。
310.应用场景14
311.吹风机工作时,外部气流流经前盖板与进风面之间的空隙进入气流通道内,气流不会直接透过进风面进入气流通道内,而是从前盖板的一周边缘进入气流通道,气流进风路径有一定的弯折,这样有助于减少噪音。
312.同时,吹风机向后部传播的噪音,部分通过第一消音孔引导进入由前盖板和后盖板形成第一消音腔,第一消音孔可初步对噪音进行降噪,第一消音腔可有效吸收吹风机内传播出的噪音,特别是中高频噪音,以降低吹风机整体噪音,达到降噪的目的,不影响使用性能同时提升产品品质,改善用户使用舒适度。通过设置第一消音孔及第一消音腔后,吹风机的整机声功率降低0.4db以上,后部声压级降低1.5db以上。
313.应用场景15
314.吹风机工作时,外部气流流经前盖板与进风面之间的空隙进入气流通道内,气流不会直接透过进风面进入气流通道内,而是从前盖板的一周边缘进入气流通道,气流进风路径有一定的弯折,这样有助于减少噪音。
315.同时,吹风机向后部传播的噪音,部分通过第一消音孔引导进入由前盖板和后盖板形成第一消音腔,消音腔内设置有消音棉。第一消音孔可初步对噪音进行降噪,第一消音腔通过消音棉进一步地对噪音进行吸收。消音棉具有多微孔结构,通过微孔结构,使得声能在消声棉的孔隙中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使通过前盖板的声波减弱,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第一消音腔可有效吸收吹风机内传播出的噪音,特别是中高频噪音,以降低吹风机整体噪音,不影响使用性能同时提升产品品质,改善用户使用舒适度。
316.应用场景16
317.吹风机工作时,外部气流流经前盖板与进风面之间的空隙进入气流通道内,气流不会直接透过进风面进入气流通道内,而是从前盖板的一周边缘进入气流通道,气流进风
路径有一定的弯折,这样有助于减少噪音。
318.同时,吹风机向后部传播的噪音,部分噪音经过第二消音孔及第二消音腔进行降噪,第二消音孔的尺寸较小,对噪声中包含的中高频声波具有抑制作用,噪音在经过第二消音孔时,特别是中高频噪音经过第二消音孔时,第二消音孔对声波会施加一定的消音阻力,中高频噪声的声能在第二消音孔的孔隙中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使通过第二消音孔的声波减弱。
319.还有部分噪音通过第一消音孔引导进入由前盖板和后盖板形成第一消音腔,消音腔内设置有消音棉。第一消音孔可初步对噪音进行降噪,第一消音孔的尺寸较小,对中高频声波具有抑制作用,噪音在经过第一消音孔时,特别是中高频噪音经过第一消音孔时,第一消音孔对声波会施加一定的消音阻力,中高频噪声的声能在第一消音孔的孔隙中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使通过第一消音孔的声波减弱。第一消音腔通过消音棉进一步地对噪音进行降噪。
320.第二消音孔及第二消音腔结合第一消音孔及第一消音腔,形成双重的消音,使得大部分从吹风机内传播出的噪声被吸收及消耗掉,从而降低吹风机整体噪音。
32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