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天然抑菌的可换裤裆内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2026发布日期:2019-11-15 21:01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天然抑菌的可换裤裆内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天然抑菌的可换裤裆内裤。



背景技术:

内裤已成为每个人必须穿的贴身衣物,随着可换裤裆内裤出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昧,不仅更换方便,而且安全卫生。现有的可换裤裆内裤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传统更换内裤裤裆的方式大多采用拉链式、扣式等,内裤的裤裆更换不便,且不利于穿着舒适;2.可换裤裆采用纯棉制成,内裤的抑菌、抗菌性能不高;3.可换裤裆整体舒适度不好,透气性差。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可换裤裆内裤存在内裤的裤裆更换不便,不利于穿着舒适,抑菌、抗菌性能不高,整体舒适度不好,透气性差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带天然抑菌的可换裤裆内裤。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带天然抑菌的可换裤裆内裤,包括裤头、裤体和裤裆,所述裤头的上端向内侧折边形成脚边,所述脚边内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弹性带,所述弹性带的一侧设有海绵层,所述裤体与裤裆之间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粘层和被粘层,所述裤裆的内侧部和内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内设有第一抑菌层,所述第一抑菌层的底部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第二抑菌层。

进一步的,所述海绵层采用胶水粘贴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粘层设于裤裆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被粘层设于裤体底部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抑菌层通过缝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抑菌层为网状层,且由甲壳素粘胶纤维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抑菌层由抗菌面料和无菌吸水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裤头的上端向内侧折边形成脚边,脚边内设置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设置弹性带,弹性带的一侧设置海绵层,海绵层采用胶水粘贴固定,裤体与裤裆之间设置连接部,连接部包括粘层和被粘层,粘层设于裤裆的两端,被粘层设于裤体底部的两端,裤裆的内侧部和内底部设置开口,开口内设置第一抑菌层,第一抑菌层通过缝合固定,第一抑菌层为网状层,且由甲壳素粘胶纤维制成,第一抑菌层的底部设置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设置第二抑菌层,第二抑菌层由抗菌面料和无菌吸水材料制成,使该可换裤裆内裤具有裤裆更换方便,穿着舒适,抑菌、抗菌效果好,透气性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裤裆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裤裆侧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a的放大侧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1裤头、2裤体、3裤裆、4脚边、5第一腔体、6弹性带、7海绵层、8连接部、9粘层、10被粘层、11开口、12第一抑菌层、13第二腔体、14第二抑菌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5,一种带天然抑菌的可换裤裆内裤,包括裤头1、裤体2和裤裆3,所述裤头1的上端向内侧折边形成脚边4,所述脚边4内设有第一腔体5,所述第一腔体5内设有弹性带6,所述弹性带6的一侧设有海绵层7,所述裤体2与裤裆3之间设有连接部8,所述连接部8包括粘层9和被粘层10,所述裤裆3的内侧部和内底部设有开口11,所述开口11内设有第一抑菌层12,所述第一抑菌层12的底部设有第二腔体13,所述第二腔体13内设有第二抑菌层14,使该可换裤裆内裤具有裤裆更换方便,穿着舒适,抑菌、抗菌效果好,透气性好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中,所述海绵层7采用胶水粘贴固定,胶水固定具有固定效果好,使用时间长;所述粘层9设于裤裆3的两端,所述被粘层10设于裤体2底部的两端,便于裤裆3的更换,提高裤体2的使用次数;所述第一抑菌12层通过缝合固定,缝合具有固定效果好,且使用经久耐用;所述第一抑菌层12为网状层,且由甲壳素粘胶纤维制成,增加透气性,同时提高抑菌效果;所述第二抑菌14层由抗菌面料和无菌吸水材料制成,提高抗菌性能和吸水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需要将内裤裤裆3进行更换时,由于裤体2与裤裆3之间设有连接部8,连接部8包括粘层9和被粘层10,粘层9设于裤裆3的两端,被粘层10设于裤体2底部的两端,拉开连接部8两端的粘层9和被粘层10,实现裤裆3的更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