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牛角扣。
背景技术:
牛角扣具有装饰服装的作用,作为一种常见的服装辅料,被广泛应用于风衣、羽绒服、棉衣、毛呢大衣等服装上。
牛角扣最初的作用是用来连接衣服的门襟,而现在,在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基础上,牛角扣逐渐发展为更具有艺术性及装饰性的衣服配件。好的牛角扣能够使服装展现的更加完美,尤其是在女性服装上,造型独特的牛角扣乃是点睛之笔。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牛角扣的结构单一,可塑性不强,限制了设计师的进一步设计,例如,无法得到较好的撞色效果等,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灵活、可塑性较强的牛角扣,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牛角扣,该牛角扣的结构灵活,可塑性较强,便于做撞色处理,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牛角扣,包括分体设计的第一牛角扣体和第二牛角扣体,所述第一牛角扣体和所述第二牛角扣体分别独立成型后组装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牛角扣体和所述第二牛角扣体中的一者设有卡扣,另一者设有用于与所述卡扣配合卡接的卡槽。
优选地,所述卡扣包括:
与所述第一牛角扣体或所述第二牛角扣体相连的卡柱;
设于所述卡柱远离所述第一牛角扣体或所述第二牛角扣体的一端的卡钩。
优选地,所述卡槽包括:
用于容纳所述卡柱的容纳槽;
设于所述容纳槽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卡钩配合卡接的台阶端面。
优选地,所述卡扣具有弹性,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卡扣径向收缩,以插入所述容纳槽;撤除所述外力时,所述卡扣向外张开,以使所述卡钩与所述台阶端面卡接。
优选地,所述容纳槽为用于防止所述卡扣周向转动的椭圆形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牛角扣体和所述第二牛角扣体均为软塑牛角扣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牛角扣体和所述第二牛角扣体各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供绳带穿过的穿绳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牛角扣体和/或所述第二牛角扣体雕刻有预设标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牛角扣,将现有技术中一体式结构的牛角扣,改进为分体式设计的第一牛角扣体和第二牛角扣体,分体设计的第一牛角扣体和第二牛角扣体分别单独加工制造,两者分别独立成型后,再组装连接为整体的牛角扣。
该牛角扣的结构比较灵活,可塑性强,便于分别对第一牛角扣体和第二牛角扣体进行独特设计;而且,在第一牛角扣体和第二牛角扣体分别单独成型时,还可以分开对两者单独做配色及其它表面处理工艺,以便于将第一牛角扣体和第二牛角扣体做出较好的撞色效果,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而且,由于第一牛角扣体和第二牛角扣体的独立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易于注塑成型,便于加工制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牛角扣中第一牛角扣体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牛角扣中第二牛角扣体的透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第一牛角扣体与图2所示第二牛角扣体组装连接后的透视图;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图5为图2所示第二牛角扣体的左视图。
图1-图5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为第一牛角扣体、2为第二牛角扣体、3为卡扣、31为卡柱、32为卡钩、4为卡槽、41为容纳槽、42为台阶端面、5为穿绳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牛角扣,该牛角扣的结构灵活,可塑性较强,便于做撞色处理,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请参考图1-图5,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牛角扣中第一牛角扣体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牛角扣中第二牛角扣体的透视图;图3为图1所示第一牛角扣体与图2所示第二牛角扣体组装连接后的透视图;图4为图3的主视图;图5为图2所示第二牛角扣体的左视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牛角扣,包括分体设计的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分别独立成型后组装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点在于,将现有技术中一体式结构的牛角扣,改进为分体式设计的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也即,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分别独立设计,并分别单独加工制造,两者分别独立成型后,再组装连接为整体的牛角扣。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需配对设计,以便于两者分别独立成型后,能够组装连接为一个完整的牛角扣。
可以理解的是,分体设计的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结构比较灵活,可塑性强,便于分别对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进行独特设计;而且,在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分别单独成型时,还可以分开对两者单独做配色及其它表面处理工艺,以便于将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做出较好的撞色效果,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而且,由于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的独立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易于注塑成型,便于加工制造。
本实用新型对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的主体结构及其形状不做具体限定,优选地,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组装连接后的主体结构及形状与现有技术中常规的牛角扣的结构及形状相同。
考虑到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组装连接的方便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中的一者设有卡扣3,另一者设有用于与卡扣3配合卡接的卡槽4。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通过卡扣3与卡槽4的配合卡接实现组装固定。
可以在第一牛角扣体1上设置卡扣3,对应的,在第二牛角扣体2上设置卡槽4;当然,也可以在第一牛角扣体1上设置卡槽4,对应的,在第二牛角扣体2上设置卡扣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卡扣3和卡槽4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卡扣3与卡槽4能够卡接固定即可。
考虑到卡扣3结构的简单及便于实现性,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卡扣3包括卡柱31和卡钩32,卡柱31与第一牛角扣体1或第二牛角扣体2相连,也即,当卡扣3设于第一牛角扣体1上时,卡柱31与第一牛角扣体1相连;当卡扣3设于第二牛角扣体2上时,卡柱31与第二牛角扣体2相连。
本实施例对卡柱31与第一牛角扣体1或第二牛角扣体2相连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优选地,卡柱31与第一牛角扣体1或第二牛角扣体2一体注塑成型。
卡钩32设于卡柱31远离第一牛角扣体1或第二牛角扣体2的一端。优选地,卡钩32与卡柱31为一体成型结构。
考虑到卡槽4结构的简单及便于实现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卡槽4包括用于容纳卡柱31的容纳槽41和用于与卡钩32配合卡接的台阶端面42,台阶端面42位于容纳槽41的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当卡扣3与卡槽4卡接后,卡柱31与容纳槽41配合,卡钩32与台阶端面42卡接固定,以实现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的连接。
考虑到卡扣3与卡槽4安装的方便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卡扣3具有弹性,在外力作用下卡扣3径向收缩,以插入容纳槽41;撤除外力时,卡扣3向外张开,以使卡钩32与台阶端面42卡接。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通过外力并依赖卡扣3收缩后的自身弹性张力实现卡扣3与卡槽4的卡接。
当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组装时,通过外力使卡扣3径向收缩,以便于卡钩32能够插入容纳槽41内,同时,使卡柱31逐渐插入容纳槽41内,当卡扣3安装到位时,松开对卡扣3施加的外力,以在卡扣3收缩后的自身弹性张力作用下,使卡扣3径向向外张开,从而使卡钩32与台阶端面42卡接。
优选地,卡扣3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卡柱31,两个卡柱31的自由端的端部分别设有卡钩32,且两个卡柱31之间具有预设间隙,以在外力作用下,使两个卡柱31相互靠近,而在撤除外力时,两个卡柱31在自身弹性张力作用下复位。
为了避免卡扣3与卡槽4卡接后,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沿周向相对晃动,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容纳槽41为椭圆形槽,以防止卡扣3周向转动,从而避免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沿周向相对晃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椭圆形槽的结构尺寸的限制,避免卡扣3在卡槽4内转动,从而可避免第一牛角扣体1或第二牛角扣体2的晃动。
考虑到目前市场上的牛角扣普遍为常规树脂质牛角扣,材质较硬,亲肤效果不好,且不适应服装轻量化的发展,因此,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均为软塑牛角扣体。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均为软塑料质牛角扣体,质地柔软,亲肤感较好,给客户较好的用户体验,且迎合了当下服装轻量化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各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供绳带穿过的穿绳孔5。
优选地,绳带分别从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上的穿绳孔5穿过,以使第一牛角扣体1和第二牛角扣体2连接的更紧密。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牛角扣体1和/或第二牛角扣体2雕刻有预设标识。
本实施例对预设标识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预设标识可以为用户定制的logo标识。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牛角扣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