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于临床外科的新型病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0955发布日期:2020-07-10 15:47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应于临床外科的新型病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病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应于临床外科的新型病服。



背景技术:

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与引流管相配合的引流袋同样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在临床上使用的引流袋多采用挂在病床或患者腰部的方式进行固定,当患者需要下床移动时需要用手提着引流袋,十分麻烦,且外露的引流袋和引流管容易出现牵拉导致脱管,不利患者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应于临床外科的新型病服,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的引流袋与引流管固定不善,不利于患者移动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适应于临床外科的新型病服,包括上衣本体,上衣本体的前面靠近下侧设有第一通口,所述第一通口的外部固定有第一袋体,所述第一袋体的内部通过阻隔片形成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通口相通,所述第二容腔在第一袋体的表面上设有透明观察口;所述第一容腔内固定有松紧带,所述松紧带的两端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容腔内设有磁吸附固定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上衣本体的领口前侧为低v领,所述领口的后侧为椭圆领,且所述上衣本体的后面为侧开襟,在所述开襟的两侧对称固定有系带。

更进一步地,所述上衣本体的前面靠近上侧设有第二通口,所述第二通口的外部固定有第二袋体,所述第二袋体的上、下两侧相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松紧带的一端固定有公扣,另一端固定有与所述公扣相配合的母扣。

更进一步地,所述磁吸附固定件包括第一吸附体和第二吸附体,所述第一吸附体和第二吸附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吸附体阻隔片上,所述第二吸附体固定在第一袋体的内侧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附体和第二吸附体均包括压接部、连接部和磁铁,所述连接部的内端与所述压接部固定在一起,外端固定有所述磁铁。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第一袋体,并将第一袋体分割为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的设计,同时在第一容腔内配合设计有两端可拆卸连接的松紧带,可以方便对经第一通口引出的引流管进行有序地收放和锁定,防止出现引流管裸露出现的牵拉现象;再利用在第二容腔内设有磁吸附固定件,可以将放置在第二容腔内的引流袋进行快捷规则放置,保证稳定放置同时,有利于透过透明观察口观察引流袋内液体的量以及液体的颜色,异常时可以快速发现,同时防止引流袋过度卷缩挤压内部液体回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病服前侧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病服后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袋体侧面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及引流袋放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吸附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上衣本体;2-第一袋体;3-阻隔片;4-松紧带;5-磁吸附固定件;6-侧开襟;7-系带;8-第二袋体;9-引流管;10-引流袋;11-第一通口;12-第二通口;21-第一容腔;22-第二容腔;51-第一吸附体;52-第二吸附体;511-压接部;512-连接部;513-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适应于临床外科的新型病服,参照图1-6:包括上衣本体1,上衣本体1的前面靠近下侧设有第一通口11,第一通口11的外部固定有第一袋体2,第一袋体2的内部通过阻隔片3形成第一容腔21和第二容腔22,第一容腔21与通口相通,第二容腔22在第一袋体2的表面上设有透明观察口。其中,第一容腔21和第二容腔22分别用于放置引流管9和引流袋10,收放有序。透明观察口为一层透明的塑料膜体,其设计利于医护人员或患者自己透过透明观察口观察引流袋10内液体的量以及液体的颜色,异常时可以快速发现,例如:液体变红,说明引流部位出血,需要及时处理。

其中,优选地上衣本体1的整体为“中长款”上衣,将第一通口11设计的靠近下侧,使得放置在第一袋体2的引流袋10与引流部位比较处于低位,防止出现逆流现象。上衣本体1的领口前侧为低v领,领口的后侧为椭圆领,使得体型较胖的病人,也有很好的穿着舒适度;同时上衣本体1的后面为侧开襟6,在开襟的两侧对称固定有系带7,便于体型较胖的病人穿着调整。

在上衣本体1的前面靠近上侧设有第二通口12,第二通口12的外部固定有第二袋体8,第二袋体8的上、下两侧相通;第二通口12的设计方便临床的病人进行心电图监测,便于心电监护仪的监测线体引出。

第一容腔21内固定有松紧带4,松紧带4的两端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优先的子在松紧带4的一端固定有公扣,另一端固定有与公扣相配合的母扣,使用时通过将过长的引流管9呈“环形”收放在一起,并将其一侧通过松紧带4固定。

在第二容腔22内设有磁吸附固定件5。磁吸附固定件5包括第一吸附体51和第二吸附体52,第一吸附体51和第二吸附体52相对设置,第一吸附体51阻隔片3上,第二吸附体52固定在第一袋体2的内侧面。其中,第一吸附体51和第二吸附体52均包括压接部511、连接部512和磁铁513,连接部512的内端与压接部511固定在一起,外端固定有磁铁513,固定时在压接部511的外端设有凹槽,并将磁铁513铰接嵌体在凹槽内;同时第一吸附体51和第二吸附体52的固定,通过外设的皮革,压接固定压接部511并缝制在对应的阻隔片3或第一袋体2上。使用时,通过将引流袋10竖向放置(入口向上),而后分布在第二容腔22内的两组第一吸附体51和第二吸附体52自动吸附在一起,实现对引流带的固定。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