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片材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4989发布日期:2021-07-23 21:08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片材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片材(sheet)。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方案,即在薄膜上涂布包含各种色料(着色材料)的墨(ink)来制造片材,并将该片材贴附于人体,使皮肤上长的斑或痣、伤痕等变色部位不易引人注目(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拍摄皮肤,并识别变色部位。然后,将与变色部位周围的颜色同样的颜色印刷于薄膜来制造片材,并将该片材贴附于皮肤,从而使变色部位变得不显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438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为了将变色部位的颜色遮住并使之与周围相符,而浓浓地印刷了变色部位周围的颜色。然而,若这样制作片材,则在贴附上片材时,容易产生厚涂感(涂抹得很厚的感觉),反而会使变色部位变得显眼。

另外,皮肤的变色部位有各种各样的,既有斑或痣等、亮度(明度)比周围低的(l*值小的)变色部位,也有白斑等、亮度比周围高的(l*值大的)变色部位。亮度比周围高的变色部位大多轮廓清晰。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无法适当地使亮度比周围高的变色部位变得不易引人注目。

本公开提供生成用于使亮度比周围高的变色部位不易引人注目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另外,本公开提供用于使亮度比周围高的变色部位不易引人注目的片材。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处理装置,是生成用于将皮肤的变色部位的颜色校正为正常部位的颜色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变色部位的亮度比所述正常部位的高,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具有:图像解析部,其从拍摄所述变色部位得到的图像中确定与所述变色部位对应的变色区域;以及图像数据生成部,其基于所述图像的与所述正常部位对应的正常区域和所述变色区域的颜色的信息,生成用于将所述变色部位的颜色校正为所述正常部位的颜色的图像数据,所述图像数据包含位于皮肤侧的第1层、位于所述第1层上面的第2层、和位于所述第2层上面的第3层,所述图像数据生成部将所述第1层的与所述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l*值设定为比所述正常区域的l*值低5以上且20以下的值。

本公开的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片材能够使亮度比周围高的变色部位不易引人注目且不会产生厚涂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处理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能够制作片材的图像处理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由程序实现图像处理装置的功能的计算机的硬件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片材的构成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图像处理装置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步骤s102中的图像解析部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a~7d是表示实验1的结果的照片。

图8a~图8c是表示实验2的结果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涉及的图像处理装置生成用于将亮度比皮肤的正常部位高的变色部位的颜色校正为正常部位的颜色的图像数据。本公开涉及的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还具有基于该图像数据在皮肤或者薄膜上形成用于将变色部位的颜色校正为正常部位的颜色的图像的功能。这样的图像处理装置也被称为化妆辅助系统。

在本公开中,校正对象是亮度比周围的正常部位(非变色部位)高的变色部位。这样的皮肤的变色部位的例子包括:白斑、移植了亮度比周围高的皮肤的皮肤移植部位、由晒伤区域包围的非晒伤区域、因人体彩绘等无意中造成亮度比周围高的部位(例如,产生颜色不均的部位、工作人员操作错误的部位等)、由化妆部位包围的非化妆部位、和由非化妆部位包围的化妆部位等。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l*值”、“a*值”和“b*值”分别意味着l*a*b*表色系统(cie1976)中的l*值、a*值和b*值。

(图像处理装置的构成)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处理装置(化妆辅助系统)100的构成的框图。如图1所示,图像处理装置(化妆辅助系统)100具有图像取得部110、图像保存部120、图像解析部130、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信息保存部150以及图像形成部160。

图像取得部110取得包含变色部位的皮肤的图像。例如,图像取得部110通过摄像头(camera)拍摄用户的面部(人脸)。另外,图像取得部110也可以通过从外部设备输入由外部设备拍摄到的图像、或输入保存于图像保存部120的图像来取得图像。图像取得部110将取得的图像发送给图像解析部130,并且根据需要保存于图像保存部120。

例如,图像取得部110具有照射可见光的照明、摄像头以及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等兼作输入部的显示部(参照图2)。照明以及摄像头优选地配置在显示部的附近。在该情况下,图像取得部110一边通过照明对用户的面部照射可见光,一边通过摄像头对位于显示部正面的用户的面部进行拍摄。而且,图像取得部110使拍摄到的图像左右反转而显示于显示部。由此,用户能够一边有好像在照镜子的感觉,一边拍摄自己的面部图像。

在图像保存部120中,保存图像取得部110取得的图像。

图像解析部130由从图像取得部110得到的图像确定与变色部位对应的变色区域。另外,图像解析部130也从相同的图像确定与变色部位周围的正常部位对应的正常区域。而且,图像解析部130确定变色区域的形状和颜色,并且也确定正常区域的颜色。图像解析部130将确定出的信息发送给图像数据生成部140。图像解析部130在解析图像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利用保存于信息保存部150的各种信息(例如后述的第1阈值、第2阈值等)。

图像解析部130确定变色区域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图像解析部130可以使用前述的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等兼作输入部的显示部,让用户指定图像内的变色区域的范围从而确定变色区域(参照图2)。另外,也可以为由连接于显示部的探测器(probe)进行的拍摄及图像取得。

另外,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在图像中确定亮度(例如l*值)为预定的第1阈值以上的区域作为变色区域。第1阈值没有特别限定,可根据用户的正常区域(非变色区域)的皮肤的颜色等适当设定。例如,作为l*值,第1阈值是60~100的范围内的数值。另外,在该情况下,图像解析部130虽然也可以在存在亮度为第1阈值以上的区域的情况下立即确定该区域作为变色区域,但从使变色区域的确定精度提高的观点来看,也可以仅在进一步也满足其他条件时确定该区域作为变色区域。

例如,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仅在亮度(l*值)为第1阈值以上的区域的外边缘的30%以上的面积由亮度(l*值)小于第1阈值的区域(正常区域)包围的情况下,确定该区域作为变色区域。通过这样,能够使对于皮肤整体的亮度高的用户(肤色白的用户)的变色区域的确定精度提高。另外,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仅在亮度(l*值)为第1阈值以上的区域的b*值比亮度(l*值)小于第1阈值的区域的b*值低5以上的情况下,确定该区域作为变色区域。通过这样,也能够使变色区域的确定精度提高。

另外,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仅当在亮度(l*值)为第1阈值以上的区域内部,l*值小于第1阈值的多个区域不以预定的第2阈值以下的间隔存在的情况下,即仅当在该区域的内部没有斑等的情况下,确定该区域作为变色区域。通过这样,也能够使对于皮肤整体的亮度高的用户的变色区域的确定精度提高。另外,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当在亮度(l*值)为第1阈值以上的区域内部,l*值小于第1阈值的多个区域以预定的第2阈值以下的间隔存在的情况下,将以第2阈值以下的间隔存在的l*值小于第1阈值的多个区域判定为斑等,并排除该区域来确定变色区域的形状等。

另外,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在图像中确定彩度(饱和度)(例如hsv颜色空间内的s值)为预定的第1阈值以下的区域作为变色区域。与亮度同样地,第1阈值没有特别限定,可根据用户的正常区域(非变色区域)的皮肤的颜色等适当设定。另外,在该情况下,图像解析部130虽然也可以在存在彩度为第1阈值以下的区域的情况下立即确定该区域作为变色区域,但从使变色区域的确定精度提高的观点来看,也可以仅在进一步也满足其他条件时确定该区域作为变色区域。

例如,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仅在彩度(s值)为第1阈值以下的区域的外边缘的30%以上的面积由彩度(s值)超过第1阈值的区域(正常区域)包围的情况下,确定该区域作为变色区域。通过这样,能够使对于皮肤整体的彩度低的用户(肤色白的用户)的变色区域的确定精度提高。

另外,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仅当在彩度(s值)为第1阈值以下的区域的内部,s值超过第1阈值的多个区域不以预定的第2阈值以下的间隔存在的情况下,即仅当在该区域的内部没有斑等的情况下,确定该区域作为变色区域。通过这样,也能够使对于皮肤整体的彩度低的用户的变色区域的确定精度提高。另外,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当在彩度(s值)为第1阈值以下的区域的内部,s值超过第1阈值的多个区域以预定的第2阈值以下的间隔存在的情况下,将以第2阈值以下的间隔存在的s值超过第1阈值的多个区域判定为斑等,并排除该区域来确定变色区域的形状等。

另外,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确定可见光的波长区域(400~700nm)内的光谱反射光谱相对于正常区域的光谱反射光谱一律较高的区域作为变色区域。

图像数据生成部140基于从图像解析部130得到的信息(例如图像的正常区域的颜色的信息及变色区域的形状和颜色的信息)以及保存于信息保存部150的各种信息,生成用于将变色部位的颜色校正为正常部位的颜色的图像数据。如稍后说明的那样,通过将基于该图像数据所形成的图像配置在用户的皮肤的变色部位上面,能够使变色部位不易引人注目且不会产生厚涂感。图像数据生成部140将生成的图像数据发送给图像形成部160。

如稍后说明的那样,图像形成部160形成至少包含三层、即最靠近皮肤侧的第1层、位于第1层上面的第2层、和位于第2层上面的第3层的图像(参照图4的第1层320、第2层330以及第3层340)。与此对应地,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也生成至少包含三层、即最靠近皮肤侧的第1层、位于第1层上面的第2层、和位于第2层上面的第3层的图像数据。第1层主要承担使变色部位的亮度接近正常部位的功能。由于第1层具有比周围的正常部位暗的色调(色彩搭配),因此第2层主要承担使图像的色调接近正常部位的功能。第3层主要承担使图像的外观与周围的正常部位大致一致的功能。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优选地生成图像数据以使得,在将基于生成的图像数据所形成的图像配置在用户的皮肤的变色部位上面时,变色部位与其周围的正常部位(非变色部位)的色差δe*ab为3.2以下,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

如上所述,第1层主要承担使亮度比周围的正常部位高的变色部位的亮度接近周围的正常部位的功能。因此,图像数据生成部140将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l*值设定为比正常区域的l*值低5以上且20以下的值,优选地设定为低10以上且20以下的值。通过这样,能够有效地隐蔽亮度高的变色部位。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色度(例如a*值和b*值)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与周围的正常区域的色度实质上相同。在此,两个区域的色度实质上相同意味着,例如两个区域的a*值之差(绝对值)以及两个区域的b*值之差(绝对值)均为3.2以下,优选为1.5以下。

如上所述,第2层主要承担使图像的色调接近正常部位的功能。因此,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优选地设定第2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色度(例如a*值和b*值)以及/或者亮度(例如l*值)以使得,在将第2层层叠在暗色调的第1层上面时,层叠图像的色调接近正常部位的色调。例如,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也可以将第2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色度(例如a*值和b*值)设定为和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实质上处于补色关系的色度。在此,处于补色关系的色度是指,在色度图中通过白色点的直线上,隔着白色点而相向的两个颜色。换言之,将如果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则看起来为无彩色(白色、灰色或者黑色)的不同的两个颜色彼此称为补色关系。另外,在遮蔽光谱的一部分颜色a时,收集剩余光的颜色b与颜色a成为补色关系。此外,在本公开中,和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实质上处于补色关系的色度中不仅包括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完全的补色,而且也包括与其近似的颜色的色度。另外,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也可以将第2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例如l*值)设定为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和第3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之间的亮度。例如,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也可以使第2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例如l*值)落在(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l*值和第3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l*值的中间值)±(第1层或第3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l*值和所述中间值之差的绝对值)的范围内。另外,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也可以使第2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例如l*值)意味着以(所述中间值-1.5)或者(所述中间值+1.5)作为下限值、且以对该下限值加上(第1层或第3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l*值和所述中间值之差的绝对值)得到的值作为上限值的范围。这特别在正常部位的亮度低(例如l*值小于65)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另外,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也可以将第2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例如l*值)设定为比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和第3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高的亮度。通过这样,能够使由第1层变暗的变色部位由第2层变亮从而易于由第3层校正为正常部位的颜色。这特别在正常部位的亮度高(例如l*值为65以上)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如上所述,第3层主要承担使图像的外观与周围的正常部位大致一致的功能。因此,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优选地将第3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例如l*值)和色度(例如a*值和b*值)设定为与正常区域实质上相同的亮度和色度。通过这样,能够在将图像配置在变色部位上面时使变色部位不易引人注目。在此,两个区域的亮度和色度实质上相同意味着,例如两个区域的l*值之差(绝对值)、两个区域的a*值之差(绝对值)以及两个区域的b*值之差(绝对值)均为3.2以下,优选为1.5以下。或者,两个区域的亮度和色度实质上相同意味着,例如两个区域的色差δe*ab为3.2以下,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

另外,从使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和与其周围的正常区域对应的区域的边界模糊的观点来看,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也可以在构成图像的第1层、第2层和第3层中的至少一层,在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和与其周围的正常区域对应的区域之间设定渐变(gradation)区域,渐变区域是颜色从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颜色连续地变化为与正常区域对应的区域的颜色的区域。白斑等亮度高的变色部位不同于斑等亮度低的变色部位,大多轮廓是清晰的。然而,通过这样设定渐变区域,对于亮度高的变色部位也能够使轮廓更不易引人注目。

例如,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也可以在第1层,在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和与正常区域对应的区域之间,设定颜色从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颜色连续地变化为与正常区域对应的区域的颜色的渐变区域。

另外,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也可以除了在第1层之外,还在第2层或者第3层,也在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和与正常区域对应的区域之间,设定颜色从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颜色连续地变化为与正常区域对应的区域的颜色的渐变区域。在该情况下,优选第2层或者第3层内的渐变区域的宽度大于第1层内的渐变区域的宽度。另外,优选第2层或者第3层内的渐变区域的内边缘与第1层内的渐变区域的内边缘相比位于外侧。通过这样设定渐变区域,能够使变色部位的轮廓更不易引人注目。

在信息保存部150中,预先保存由图像解析部130进行图像解析所需的各种信息、以及由图像数据生成部140生成图像数据所需的各种信息。

图像形成部160基于图像数据生成部140生成的图像数据,在皮肤或者薄膜上形成图像。通过将该图像配置在变色部位上面,能够使变色部位不易引人注目且不产生厚涂感(参照图2)。

图像形成部160形成图像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形成图像的对象适当选择。例如,当图像形成部160直接在皮肤的包含变色部位的区域上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部160既可以通过喷雾涂装来形成图像,也可以通过喷墨印刷来形成图像。在这样直接在皮肤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且用短时间形成图像。另外,当图像形成部160在可贴附于皮肤的薄膜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部160也可以在薄膜上印刷图像(第1层、第2层和第3层)。通过这样在可贴附于皮肤的薄膜上形成图像,能够制造可贴附在变色部位上的片材(参照图2)。在这样将片材贴在用户的皮肤上的情况下,与直接在皮肤上形成图像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对皮肤的刺激。

当图像形成部160用喷雾法在皮肤的包含变色部位的区域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部160用喷雾法在用户的皮肤上依次涂布包含色料的墨而形成第1层、第2层和第3层。更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60在用户的皮肤上喷雾包含预定量的预定色料的第1墨,并使其干燥,形成第1层。接下来,图像形成部160在第1层上面喷雾包含预定量的预定色料的第2墨,并使其干燥,形成第2层。接下来,图像形成部160在第2层上面喷雾包含预定量的预定色料的第3墨,并使其干燥,形成第3层。这样形成的图像能够与一般的妆同样地用清洁剂洗掉。关于包含色料的墨,另行说明。

图像形成部160在用户的皮肤上进行喷雾涂装的情况下的图像形成部160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图像形成部160具有:用于固定用户的面部的固定基座;分别储存多种墨的墨储存部;将墨储存部内的墨进行调配的墨调配部;容纳由墨调配部调配出的墨的墨预备室;将墨预备室内的墨进行喷雾的喷嘴;以及控制上述各部的控制部。控制部使墨调配部调配为了基于由图像数据生成部140所生成的图像数据来形成图像所需的色调的墨。喷嘴使用压缩空气将墨预备室内的墨进行喷雾。此时,控制部通过调整喷嘴的位置、气压的大小等,形成所期望的图像。另外,图像形成部160也可以具有多个喷嘴,如包含用于表现颜色的色料的墨用的喷嘴;包含用于表现质感的闪光剂、珠光剂的墨用的喷嘴;包含油、保湿剂等的墨用的喷嘴等。

当图像形成部160用喷墨法在皮肤的包含变色部位的区域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部160用喷墨法在用户的皮肤上依次印刷包含色料的墨而形成第1层、第2层和第3层。更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60在用户的皮肤上喷出包含预定量的预定色料的第1墨的液滴,并使其干燥,形成第1层。接下来,图像形成部160在第1层上面喷出包含预定量的预定色料的第2墨的液滴,并使其干燥,形成第2层。接下来,图像形成部160在第2层上面喷出包含预定量的预定色料的第3墨的液滴,并使其干燥,形成第3层。在形成各层时,也可以组合多个颜色的墨来再现所期望的颜色。这样形成的图像能够与一般的妆同样地用清洁剂洗掉。关于包含色料的墨,另行说明。

图像形成部160在用户的皮肤上进行喷墨印刷的情况下的图像形成部160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图像形成部160具有:用于固定用户的面部的固定基座;分别储存多种墨的墨储存部;将墨储存部内的墨的液滴喷出的喷墨头;以及控制上述各部的控制部。喷墨头以压电方式或者热方式将墨储存部内的墨的液滴喷出。此时,控制部通过调整各种墨的液滴的大小、位置、组合等,形成所期望的图像。另外,图像形成部160也可以具有多个喷墨头,如包含用于表现颜色的色料的墨用的喷墨头;包含用于表现质感的闪光剂、珠光剂的墨用的喷墨头;包含油、保湿剂等的墨用的喷墨头等。

当图像形成部160在可贴附于皮肤的薄膜上形成图像来制造片材的情况下,图像形成部160在薄膜上依次涂布包含色料的墨而形成第1层、第2层和第3层,制作片材。更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60在薄膜上涂布包含预定量的预定色料的第1墨,并使其干燥,形成第1层。接下来,图像形成部160在第1层上面涂布包含预定量的预定色料的第2墨,并使其干燥,形成第2层。接下来,图像形成部160在第2层上面涂布包含预定量的预定色料的第3墨,并使其干燥,形成第3层。在形成各层时,也可以组合多个颜色的墨来再现所期望的颜色。

如图4所示,片材300具有:用于一面贴附于皮肤的薄膜310;配置在薄膜310的另一面上的第1层320;配置在第1层320上面的第2层330;以及配置在第2层330上面的第3层340。如前所述,第1层320的与变色部位对应的区域的l*值比正常部位的l*值低10以上且20以下,第3层340的与变色部位对应的区域的亮度和色度与正常部位的亮度和色度实质上相同。另外,第2层330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色度优选地为和第1层320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实质上处于补色关系的色度,第2层330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优选地为第1层320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和第3层340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亮度的实质上中间的亮度。

薄膜310优选为即使贴附于人的皮肤也没有不适感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片状部件。另外,既可以在不损害本公开的目的及效果的范围内进行着色,也可以为无色透明或者半透明。薄膜310的厚度优选为10nm~10μm。在薄膜310具有疏水性性质的情况下,薄膜310的厚度更优选为10nm~1000nm,尤其优选为10nm~800nm。薄膜31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既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与变色区域的形状、其周边的形状相符的形状。另外,在薄膜310上,也可以在外周部以及/或者内部形成刻痕以使得与变色区域或者其周边的形状相符。

薄膜310既可以是利用旋涂(spin-coat)法、卷对卷(roll-to-roll)法、lb法(langmuir-blodgett,朗缪尔-布劳杰特法)等所形成的片材,也可以是利用静电纺丝法等所生成的纤维重叠成的纤维片材。薄膜310的材料的例子包括:以聚乙醇酸、聚乳酸、聚己内酯、聚琥珀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它们的共聚物为代表的聚酯类;以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为代表的聚醚类;以尼龙、聚谷氨酸、聚天冬氨酸、或它们的盐为代表的聚酰胺类;以普鲁兰多糖、纤维素、淀粉、壳多糖、脱乙酰壳多糖、藻酸、透明质酸、玉米淀粉为代表的多糖类或它们的盐;以丙烯酸系有机硅、三甲基甲硅烷氧基硅酸为代表的有机硅类;以丙烯酸烷基酯、丙烯酸有机硅、丙烯酸酰胺、它们的共聚物为代表的丙烯酸类;聚乙烯醇;聚氨酯;聚碳酸酯;聚酸酐;聚乙烯;聚丙烯;多孔质层涂布片、纳米纤维片;丝等。从生物相容性、易获得性、操作性等观点来看,薄膜310的材料优选为聚乳酸、纤维素(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等)、淀粉、甲壳质、壳聚糖、海藻酸、玉米淀粉或者聚氨酯。

例如,第1层320、第2层330和第3层340分别是主要包含色料以及粘合剂的层。第1层320、第2层330和第3层340的色度和亮度可以通过色料的组合、厚度等调整。另外,第1层320、第2层330和第3层340也可以还包含成膜剂、各种添加剂等。

色料的例子包括:氧化铁、氢氧化铁等钛酸铁等无机红色颜料;γ-氧化铁等无机褐色系颜料;氧化铁黄、黄土等无机黄色系颜料;氧化铁黑、炭黑等无机黑色颜料;锰紫、钴紫等无机紫色颜料;氢氧化铬、氧化铬、氧化钴、钛酸钴等无机绿色颜料;藏青(亚铁氰化铁)、群青(ultramarineblue)、琉璃、岩群青、铝-钴氧化物、铝-锌-钴氧化物、硅-钴氧化物、硅-锌-钴氧化物、钴颜料、大青(花绀青)、钴青、锡酸钴、钴铬青、钴-铝-硅氧化物、锰青等无机蓝色系颜料;靛蓝、酞菁、阴丹士林蓝、和它们的磺化物等有机蓝色颜料或蓝色染料;将各种焦油系色素进行了色淀化的物质、将各种天然色素进行了色淀化的物质、将这些粉体进行了复合化的合成树脂粉体等。

第1层320、第2层330和第3层340分别既可以仅包含一种色料,也可以包含两种以上。另外,它们的色料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针状形状、不定形、球状形状、板状形状等任意形状。

粘合剂的例子包括:由(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合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系烷基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等(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乙酸乙烯酯聚合物;乙烯基吡咯烷酮/苯乙烯共聚物;等形成的粒子。此外,在本公开中,所谓(甲基)丙烯酸系,表示丙烯酸系、甲基丙烯酸系、或丙烯酸系与甲基丙烯酸系的混合体。在它们之中,粘合剂优选为由(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形成的粒子(以下,也简称为“丙烯酸系粒子”)。若粘合剂由丙烯酸系粒子构成,则能够使色料的固定性提高。粘合剂进一步优选为由没有皮肤刺激性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构成。于是,上述丙烯酸系粒子优选地从在基于日本的药事法的化妆品的成分显示名称列表中有登载的成分、按照eu化妆品法规(cosmeticsdirective76/768/eec)的成分、美国ctfa(cosmetic,toiletryandfragranceassociation,u.s.)的国际化妆品成分词典和手册(internationalcosmeticingredientdictionaryandhandbook)(2002年1月1日,第9版)所记载的成分等中选择,优选为公知的适用于化妆料等的丙烯酸系树脂的粒子。

构成丙烯酸系粒子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具体例子包括:(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均聚物、两种以上(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与其他单体的共聚物等。上述(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例子包括: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酰胺、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辛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基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酰胺、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乙基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基酯等。另外,能够与上述(甲基)丙烯酸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的例子包括:苯乙烯、乙酸乙烯酯、有机硅大分子单体、氟系单体、烷氧基硅烷不饱和单体等。

第1层320、第2层330或者第3层340所包含的粘合剂的量在将色料的量设为10质量份时优选为0.5~10质量份,更优选为1.5~5.7质量份。若粘合剂的量相对于色料的量为上述范围,则色料的固定性增高。另外,若粘合剂的量为上述范围,则相对地色料的量易于变得充分,能够使第1层320、第2层330或者第3层340成为所期望的颜色。

图像形成部160在薄膜上涂布墨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从公知方法中选择。涂布方法的例子包括喷墨法、网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等。从按需印刷的易进行性、或层叠印刷的易进行性等观点来看,在它们之中,优选为喷墨法。以下,对用喷墨法涂布化妆料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该方法。

在用喷墨法印刷墨的情况下,喷墨装置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从公知的方式(例如压电方式、热方式以及静电方式)中选择。从不需要加热这一观点来看,在它们之中,优选压电元件方式的喷墨装置。

另外,图像形成部160(喷墨装置)在形成各层时既可以仅将墨涂布一次,也可以涂布两次以上。在将墨涂布多次的情况下,既可以每将墨涂布一次就使其干燥,也可以在将墨涂布多次后一起使其干燥。

使墨干燥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除去墨中的溶剂(例如后述的高级醇、纯化水等)即可。例如,既可以在大气压下以室温使墨干燥,也可以加热到预定温度以及/或者减压来使墨干燥。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例如优选为加热到25~50℃。通过以该范围加热,能够不使薄膜、墨中的固体成分劣化而高效地使墨干燥。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的情况下,优选进行-0.1~0mpa减压。通过以该范围减压,能够高效地使墨干燥。

此外,在到此为止的说明中,对具有图像形成部160的图像处理装置(化妆辅助系统)100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涉及的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不具有图像形成部160。例如,本公开涉及的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将图像数据生成部140生成的图像数据发送给外部的涂装装置或者印刷装置,该外部的涂装装置或者印刷装置在皮肤或者薄膜上形成用于将变色部位的颜色校正为正常部位的颜色的图像。

图2是表示具有制作片材300的图像形成部160的图像处理装置(化妆辅助系统)100的一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像处理装置100具有包括图像取得部110、图像保存部120、图像解析部130、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以及信息保存部150的第1装置170和包括图像形成部160的第2装置180。第1装置170作为生成图像数据的装置而发挥功能,第2装置180作为基于第1装置170生成的图像数据制作片材300的装置而发挥功能。第1装置170和第2装置180通过有线通信或者无线通信而连接。

第1装置170在由照明部111照射着可见光的状态下,利用配置于显示部113附近的摄像头112对位于显示部113的正面的用户400的面部进行拍摄。而且,第1装置170使拍摄到的图像左右反转而生成面部图像410,并显示于显示部113。由此,用户400能够好像在照镜子似地拍摄面部图像410。在本例中,照明部111、摄像头112以及显示部113协同工作而作为图像取得部110发挥功能。

另外,第1装置170从面部图像410(或者从反转前的面部图像)确定一个以上的变色区域420。而且,第1装置170生成用于生成片材300的图像数据,片材300用于使与该确定出的面部图像410的变色区域420对应的皮肤430的变色部位变得不显眼。而且,第1装置170将该图像数据通过有线通信或者无线通信向第2装置180发送。

第2装置180基于从第1装置170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在薄膜310上通过将填充于墨槽的各种墨组合等而以所期望的图案状形成(层叠印刷)第1层320、第2层330以及第3层340,制作片材300。

用户400通过将制作出的片材300贴附在皮肤430的变色部位上面,能够使变色部位变得不显眼。此外,在由第1装置170判定为没有变色区域420的情况下,第2装置180也可以生成不包含第1层320以及第2层330的片材、即在薄膜310上层叠有第3层340的与个人骨骼的尺寸相符片材300。此时,也可以使得由显示部113进行表示没有变色部位这一意思的显示,用户400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印刷、还是印刷与粉底相当的第3层340。

第1装置170以及第2装置180例如配置于工厂、化妆品销售店铺、美容院、医疗机构、整理仪容的化妆室、活动会场或者个人住宅等。此外,第1装置170以及第2装置180可以是也能够容易搬运的便携式装置。

此外,虽然在图2中对分为第1装置170和第2装置180的图像处理装置(化妆辅助系统)100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涉及的图像处理装置不限定于此。例如,本公开涉及的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在一个壳体中具有图像取得部110、图像保存部120、图像解析部130、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信息保存部150以及图像形成部160。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涉及的图像处理装置(化妆辅助系统)100进行了详述,而上述的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功能可以由计算机程序实现。

图3是表示由程序实现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图像取得部110、图像保存部120、图像解析部130、图像数据生成部140以及信息保存部150的功能的计算机的硬件构成的图。该计算机200具有:键盘和/或鼠标、摄像头、触摸面板等输入装置210;显示器和/或扬声器等输出装置220;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230;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240;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250;硬盘装置和/或ssd(solidstatedrive,固态盘)等存储装置260;从dvd-rom(digitalversatilediskreadonlymemory,数字通用盘只读存储器)和/或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存储器等记录介质中读取信息的读取装置270;以及经由网络进行通信的收发装置280,各构成要素由总线290相互连接。

而且,读取装置270从记录有用于实现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功能的程序的记录介质中读取该程序,并使存储装置260存储。或者,收发装置280与连接于网络的服务器装置进行通信,从服务器装置下载用于实现上述各装置的功能的程序,并使存储装置260存储。

而且,cpu230将存储于存储装置260的程序复制到ram250,从ram250中依次读出并执行该程序所包含的命令,由此实现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功能。

(墨的组成)

图像形成部160用于形成第1层的第1墨、用于形成第2层的第2墨以及用于形成第3层的第3墨(以下,也将它们统称为“化妆料墨”)是包含用于调整各层的亮度(例如l*值)以及色度(例如a*值和b*值)的色料的墨。例如,化妆料墨包含色料、粘合剂、高级醇以及纯化水(精制水)。化妆料墨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包含成膜剂、各种添加剂等。

化妆料墨所包含的色料的例子包括:氧化铁、氢氧化铁等钛酸铁等无机红色颜料;γ-氧化铁等无机褐色系颜料;氧化铁黄、黄土等无机黄色系颜料;氧化铁黑、炭黑等无机黑色颜料;锰紫、钴紫等无机紫色颜料;氢氧化铬、氧化铬、氧化钴、钛酸钴等无机绿色颜料;藏青(亚铁氰化铁)、群青(ultramarineblue)、琉璃、岩群青、铝-钴氧化物、铝-锌-钴氧化物、硅-钴氧化物、硅-锌-钴氧化物、钴颜料、大青(花绀青)、钴青、锡酸钴、钴铬青、钴-铝-硅氧化物、锰青等无机蓝色系颜料;靛蓝、酞菁、阴丹士林蓝、和它们的磺化物等有机蓝色颜料或蓝色染料;将各种焦油系色素进行了色淀化的物质、将各种天然色素进行了色淀化的物质、将这些粉体进行了复合化的合成树脂粉体等。再者,化妆料墨中也可以包含: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铈、硫酸钡等白色颜料;滑石、白云母、金云母、红云母、黑云母、合成云母、丝云母(绢云母)、合成绢云母、高岭土、碳化硅、膨润土、绿土、硅酸酐、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锑、硅藻土、硅酸铝、偏硅酸铝镁、硅酸钙、硅酸钡、硅酸镁、碳酸钙、碳酸镁、羟基磷灰石、氮化硼等白色构成粉体;硼硅酸钙铝、二氧化钛被覆云母、二氧化钛被覆玻璃末、二氧化钛被覆氯氧化铋、二氧化钛被覆云母、二氧化钛被覆滑石、氧化铁被覆云母、氧化铁被覆云母钛、氧化铁被覆玻璃末、藏青处理云母钛、胭脂红处理云母钛、氯氧化铋、鱼鳞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铝/环氧层压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烯烃叠层膜末等光亮性粉体;n-酰基赖氨酸等有机低分子性粉体;丝粉末、纤维素粉末等天然有机粉体;铝粉、金粉、银粉等金属粉体;微粒氧化钛被覆云母钛、微粒氧化锌被覆云母钛、硫酸钡被覆云母钛、含有氧化钛的二氧化硅、含有氧化锌的二氧化硅等复合粉体;等光泽剂。

化妆料墨所包含的粘合剂的例子包括:由(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合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系烷基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等(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乙酸乙烯酯聚合物;乙烯基吡咯烷酮/苯乙烯共聚物;等形成的粒子。此外,在本公开中,所谓(甲基)丙烯酸系,表示丙烯酸系、甲基丙烯酸系、或丙烯酸系与甲基丙烯酸系的混合体。在它们之中,粘合剂优选为由(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形成的粒子(以下,也简称为“丙烯酸系粒子”)。若粘合剂由丙烯酸系粒子构成,则能够使色料的固定性提高。粘合剂进一步优选为由没有皮肤刺激性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构成。于是,上述丙烯酸系粒子优选从在基于日本的药事法的化妆品的成分显示名称列表中有登载的成分、按照eu化妆品法规(cosmeticsdirective76/768/eec)的成分、美国ctfa(cosmetic,toiletryandfragranceassociation,u.s.)的国际化妆品成分词典和手册(internationalcosmeticingredientdictionaryandhandbook)(2002年1月1日,第9版)所记载的成分等中选择,优选为公知的适用于化妆料等的丙烯酸系树脂的粒子。

构成丙烯酸系粒子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具体例子包括:(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均聚物、两种以上(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与其他单体的共聚物等。上述(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例子包括: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酰胺、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辛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基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酰胺、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乙基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基酯等。另外,能够与上述(甲基)丙烯酸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的例子包括:苯乙烯、乙酸乙烯酯、有机硅大分子单体、氟系单体、烷氧基硅烷不饱和单体等。

关于高级醇的种类,只要是碳原子数为3以上、且与纯化水相溶,则没有特别限定。高级醇发挥作为化妆料墨的溶剂的功能。此外,高级醇在化妆料墨的涂布后被薄膜吸收、或挥发。高级醇的碳原子数优选为3~5,更优选为3或4。高级醇的碳原子数在该范围时,易于与纯化水相溶。另外,从稳定地涂布化妆料墨的观点来看,高级醇优选包含3元醇。在此,关于3元醇的种类,只要是没有皮肤刺激性的,则没有特别限定,但从生物体安全性以及墨的稳定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甘油。

另一方面,高级醇也可以包含2元醇或者1元醇。2元醇的例子包括二甘醇、丙二醇、1,3-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等。1元醇的例子包括丙醇、异丙醇、丁醇等。从使化妆料墨对于薄膜的润湿性提高的观点来看,高级醇优选包含2元醇,尤其优选包含丙二醇。

纯化水也发挥作为化妆料墨的溶剂的功能,在化妆料墨的印刷后被薄膜吸收、或挥发。关于纯化水的种类,只要是一般用于化妆料的纯化水,则没有特别限定。纯化水也可以是通过蒸馏、离子交换等各种方法进行了纯化的水,例如也可以是温泉水、深层水、植物的水蒸气蒸馏水等。

成膜剂是用于提高化妆料墨的成膜性(例如干燥性等)的化合物。在本说明书中,设“成膜剂”为在室温下能够水分散的化合物(然而,相当于上述粘合剂的成分除外)。化妆料墨中可以仅包含一种成膜剂,也可以包含二种以上。

成膜剂可以为能够分散或溶解于高级醇和/或纯化水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为选自丙烯酸系聚合物、多糖类系聚合物、糖醇、固醇类、酯类、和改性玉米淀粉中的一种以上化合物。化妆料墨既可以仅包含一种成膜剂,也可以包含二种以上。如果成膜剂为选自上述组中的化合物,则由化妆料墨形成的涂膜的干燥变得非常快。

在此,成膜剂的hlb值优选为8以上,更优选为8~19。若成膜剂的hlb值为8以上,则成膜剂易于均匀地分散或溶解于高级醇、纯化水等。所谓hlb值,是表示在油-水体系中相对于两种液体的相对亲和力之比的指标,一般而言hlb值大的物质对水的亲和性高。另外,本公开中的hlb值为通过格里菲(griffin)法算出的值。

成膜剂也优选为没有皮肤刺激性的材料。上述丙烯酸系聚合物的例子包括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的2-氨基-2-甲基-1-丙醇盐(以下,也称为“amp”)、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的钠盐(以下,也称为“na”)、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铵、丙烯酸/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丙烯酸烷基酯/二丙酮丙烯酰胺共聚物、丙烯酸烷基酯/二丙酮丙烯酰胺共聚物amp、丙烯酸烷基酯/二丙酮丙烯酰胺共聚物的2-氨基-2-甲基-1,3-丙二醇盐(以下,也称为“ampd”)、丙烯酸羟基乙酯/丙烯酸甲氧基乙酯共聚物、丙烯酸羟基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氧基乙酯共聚物、丙烯酸酯/丙烯酸烷基酯(碳原子数1~18)/烷基(碳原子数1~8)丙烯酰胺共聚物amp、丙烯酸烷基酯/辛基丙烯酰胺共聚物、丙烯酸酯/叔丁基丙烯酰胺共聚物、丙烯酸酯/丙烯酸乙基己酯共聚物、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酯共聚物amp、丙烯酸酯共聚物na、聚氨酯-14/丙烯酸酯共聚物amp、乙酸乙烯酯/马来酸丁酯/丙烯酸异冰片酯(日文:アクリル酸イソボロリル)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酰胺共聚物、聚氨酯-1(由inci名:polyurethane-1表述的化合物)、聚丙烯酸酯-22(由inci名:polyacrylate-22表述的化合物)、三十烷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二十碳烯/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乙烯基吡咯烷酮/十六碳烯)共聚物等。

另外,多糖类系聚合物的例子包括:阿拉伯胶、葡聚糖、琥珀酰聚糖、角叉菜胶、刺梧桐树胶(gumkaraya)、黄蓍胶、瓜尔胶、刺槐豆胶、半乳甘露聚糖胶、黄原酸胶、淀粉、角豆胶、榅桲籽(榅桲)、酪蛋白、糊精、明胶、果胶酸钠、藻酸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基甲基纤维素、羟基乙基纤维素、羟基丙基纤维素、结晶纤维素、氯化o-[2-羟基-3-(三甲基铵基)丙基]羟基乙基纤维素、氯化o-[2-羟基-3-(三甲基铵基)丙基]瓜尔胶、氯化o-[2-羟基-3-(三甲基铵基)丙基]刺槐豆胶、羟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淀粉、甘油基葡糖苷、糖基海藻糖、银耳多糖体、异硬脂酸糊精等。

糖醇的例子包括山梨糖醇、麦芽糖醇、葡萄糖等。固醇类只要是具有固醇骨架的化合物即可,其例子包括:菜油甾醇、菜油甾烷醇、菜籽甾醇、22-脱氢菜油甾醇、豆固醇、豆甾烷醇、22-二氢菠菜甾醇(22-dihydrospinasterol)、22-脱氢豆甾烷醇、7-脱氢豆固醇、谷甾醇、表大戟二烯醇(tirucallol)、大戟二烯醇、岩藻甾醇、异岩藻甾醇、松藻甾醇(codisterol)、穿贝海绵甾醇(clionasterol)、多孔甾醇、赪酮甾醇(clerosterol)、22-脱氢赪酮甾醇、菌甾醇、粉苞苣甾醇(condrillasterol)、燕麦甾醇、斑鸠菊甾醇(vernosterol)、花粉烷甾醇(pollinastanol)等植物甾醇;胆固醇、二氢胆固醇、胆甾烷醇(cholestanol)、粪甾烷醇、表粪甾醇、表粪甾烷醇、22-脱氢胆固醇、链甾醇、24-亚甲基胆固醇、羊毛固醇、24,25-二氢羊毛固醇、去甲羊毛固醇、菠菜甾醇(spinasterol)、二氢羊毛脂固醇(dihydroagnosterol)、羊毛脂固醇(agnosterol)、4-甲基-7-烯胆甾烷醇、7-烯胆甾醇等动物性固醇;脱氢麦角固醇、22,23-二氢麦角固醇、表甾醇、子囊固醇(ascosterol)、粪甾醇(faecosterol)等菌类性固醇;和它们的氢化物等。

酯类的例子包括:六(羟基硬脂酸/硬脂酸/松香酸)二季戊四醇酯、(羟基硬脂酸/硬脂酸/松香酸)二季戊四醇酯、六羟基硬脂酸二季戊四醇酯、四(羟基硬脂酸/异硬脂酸)二季戊四醇酯、(羟基硬脂酸/异硬脂酸)二季戊四醇酯等二季戊四醇脂肪酸酯;硬脂酸氢化蓖麻油、异硬脂酸氢化蓖麻油、羟基硬脂酸氢化蓖麻油等氢化蓖麻油脂肪酸酯;羟基硬脂酸胆甾烯酯等胆固醇脂肪酸酯;油酸植物甾醇酯、澳洲坚果油脂肪酸植物甾醇酯等植物甾醇脂肪酸酯;氢化椰子油、氢化棕榈油等氢化植物油;二聚体二亚油酸(植物甾醇基/异甾醇基/鲸蜡基/硬脂基/山嵛基)酯;五羟基硬脂酸蔗糖;月桂酰谷氨酸二(辛基十二烷基/植物甾醇基/山嵛基)酯等。

在不损害本公开的目的及效果的范围内,改性玉米淀粉可以为将玉米淀粉用任意化合物进行改性得到的化合物,可以为例如,将3-(十二碳烯基)二氢2,5-呋喃二酮与玉米淀粉反应而获得的羟基丙基改性淀粉等。

在上述中,从使化妆料墨的干燥性良好的观点来看,优选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酯(丙烯酸乙基己酯)共聚物、聚氨酯-14/丙烯酸酯共聚物amp、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铵、二聚体二亚油酸二聚体二亚油烯基双(山嵛基/异硬脂基/植物甾醇基)酯/氢化松香酸三甘油酯、黄原酸胶交联聚合物/羟基乙基纤维素、银耳多糖体、改性玉米淀粉、异硬脂酸糊精,更优选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酯(丙烯酸乙基己酯)共聚物、聚氨酯-14/丙烯酸酯共聚物amp、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铵、二聚体二亚油酸二聚体二亚油烯基双(山嵛基/异硬脂基/植物甾醇基)酯/氢化松香酸三甘油酯、黄原酸胶交联聚合物/羟基乙基纤维素、银耳多糖体。

此外,化妆料墨100质量份所包含的成膜剂的量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3~5质量份。若成膜剂的量为0.3质量份以上,如上所述,则化妆料墨的干燥性变得良好。另一方面,若成膜剂的量过度多,则存在化妆料墨的粘度过度高的情况,而如果为20质量份以下,则能够使化妆料墨成为易于通过各种涂布法或者印刷法印刷的粘度。

另外,在调制化妆料墨时,通常,成膜剂在溶解于溶剂的溶液的状态下,与色料、反射材料、粘合剂、高级醇、纯化水等混合。关于此时所使用的溶剂,也优选为没有皮肤刺激性的溶剂,优选为上述的高级醇、水。

此外,在不损害本公开的目的及效果的范围内,化妆料墨中也可以还包含用于将反射材料、色料等与被印刷体粘着的水溶性聚合物(不相当于上述成膜剂的聚合物)等。

关于各种添加剂,也优选为皮肤刺激性为阴性的化合物。各种添加剂的例子包括表面活性剂、ph调节剂、增稠剂、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散射剂、防腐防霉剂、脱氧剂、抗氧化剂、防腐剂、褪色防止剂、消泡剂、香料、除高级醇和纯化水以外的溶剂等。

(图像处理装置的工作)

接着,参照图5的流程图,对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图像取得部110取得包含变色部位的皮肤的图像,保存于图像保存部120,并且向图像解析部130发送(s101)。

接着,图像解析部130从由图像取得部110取得的图像中确定与变色部位对应的变色区域(s102)。更具体而言,图像解析部130从由图像取得部110取得的图像中确定与变色部位对应的变色区域的颜色和形状、及变色区域周围的正常区域(非变色区域)的颜色。确定出的信息被发送给图像数据生成部140。

图6是表示步骤s102中的图像解析部130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首先,图像解析部130使用图像取得部110在取得皮肤的图像之前或者与此同时取得的色表(colorchart),取得用于校正皮肤的图像的颜色的颜色信息(s1021)。

接着,图像解析部130基于在步骤s1021中取得的颜色信息,进行图像取得部110所取得的皮肤图像的颜色校正,决定皮肤的各点处的颜色(s1022)。

接着,图像解析部130将皮肤图像按颜色进行划分(s1023)。更具体而言,图像解析部130对色度(例如a*值和b*值)以及/或者亮度(例如l*值)设定多个范围,将皮肤图像按范围进行划分。例如,在图像解析部130基于亮度(例如l*值)进行划分的情况下,图像解析部130划分出l*值小于第1阈值且大于等于第3阈值的区域(对应于与正常部位对应的正常区域(非变色区域))、l*值大于等于第1阈值的区域(对应于与亮度高的变色部位(例如白斑)对应的亮度高的变色区域)、和l*值小于第3阈值的区域(对应于与亮度低的变色部位(例如斑)对应的亮度低的变色区域)。

接着,图像解析部130从图像中确定与亮度高的变色部位对应的亮度高的变色区域(s1024)。如前所述,图像解析部130确定变色区域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使用前述的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等兼作输入部的显示部113,让用户400指定图像410内的变色区域420的范围从而确定变色区域(参照图2)。另外,图像解析部130也可以在图像中确定亮度(例如l*值)为预定的第1阈值以上的区域作为变色区域。在该情况下,图像解析部130虽然也可以在存在亮度为第1阈值以上的区域的情况下立即确定该区域作为变色区域,但从使变色区域的确定精度提高的观点来看,也可以仅在进一步也满足其他条件时确定该区域作为变色区域。

接着,图像解析部130对所确定的变色区域的颜色(亮度和色度)与形状、及其周围的正常区域的颜色(亮度和色度)进行确定(s1025)。

最后,图像解析部130确定变色区域与正常区域的色差(s1026)。

回到图5的流程图。接着,图像数据生成部140基于图像取得部110取得的图像的与正常部位对应的正常区域以及变色区域的颜色的信息,生成用于将变色部位的颜色校正为正常部位的颜色的图像数据(s103)。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被发送给图像形成部160。此时,图像数据生成部140将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l*值设定为比正常区域的l*值低5以上且20以下的值,优选地设定为低10以上且20以下的值。在多数情况下,对于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只要将l*值一律设定为比正常区域的l*值低10以上且20以下的值即可,但是例如在正常区域的亮度l*为50以下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l*值设定为比正常区域的l*值低5以上且10以下的值。

最后,图像形成部160基于图像形成部160生成的图像数据,在皮肤或者薄膜上形成图像(s104)。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60在皮肤或者薄膜上依次涂布用于形成第1层的第1墨、用于形成第2层的第2墨以及用于形成第3层的第3墨,并使其干燥,形成位于皮肤侧的第1层、配置在第1层上面的第2层以及配置在第2层上面的第3层。干燥既可以在将第1墨、第2墨以及第3墨全部涂布后一起进行,也可以每当将第1墨、第2墨或者第3墨涂布时就进行干燥。另外,也可以通过一边将皮肤或者薄膜加热一边涂布第1墨、第2墨以及第3墨,同时进行墨的涂布与干燥。通过每当将第1墨、第2墨或者第3墨涂布时、或与涂布并行地进行干燥,能够防止附着于皮肤或者薄膜的墨立刻干燥,与相邻的墨混合而产生颜色不均。

通过以上的过程,图像处理装置100能够生成用于将亮度比皮肤的正常部位高的变色部位的颜色校正为正常部位的颜色的图像数据,以及基于该图像数据在皮肤或者薄膜上形成用于将变色部位的颜色校正为正常部位的颜色的图像。

(效果)

如上,本公开涉及的图像处理装置100、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片材300能够使亮度比周围高的变色部位不易引人注目且不产生厚涂感。

实施例

以下,参照实施例来说明本公开。本公开的范围不由实施例限定和解释。

[实验1]

在实验1中,确认了将第1层的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l*值设定为比正常区域的l*值低5以上且20以下的值的效果。

(1)白斑模型的制作

通过喷雾方式在合成皮革上喷涂白色的化妆剂,制作白斑的模型。图7a是制作出的白斑的模型的照片。如图7a所示,用化妆剂着色为白色的区域相当于变色部位。变色部位由与黄色人种的肤色接近的浅橙色(paleorange)的正常部位包围。由图7a可知,变色部位的亮度(l*值)比正常部位的亮度(l*值)高。

(2)片材的制作

用喷雾法在厚度为200nm的由聚乳酸构成的薄膜上涂布包含各种色料的墨,制作第1片材、第2片材以及第3片材这三种片材。这些片材仅包含第1层,不包含第2层以及第3层。在这些片材中,与变色部位对应的区域的l*值、a*值以及b*值如下进行设定。

·第1片材

l*值:比正常部位的l*值低5~20。

a*值:与正常部位的a*值实质上相同。

b*值:与正常部位的b*值实质上相同。

·第2片材

l*值:与正常部位的l*值实质上相同。

a*值:比正常部位的a*值高5~25。

b*值:与正常部位的b*值实质上相同。

·第3片材

l*值:与正常部位的l*值实质上相同。

a*值:与正常部位的a*值实质上相同。

b*值:比正常部位的b*值低5~25。

(3)片材的评价

将第1片材、第2片材或者第3片材放在白斑模型的变色部位上面,观察变色部位的视觉表现的变化。图7b是载有第1片材的白斑模型的照片,图7c是载有第2片材的白斑模型的照片,图7d是载有第3片材的白斑模型的照片。

如图7b所示,在载有降低了亮度的第1片材的白斑模型中,变色部位几乎不见了,另外,变色部位与正常部位的边界也几乎看不到了。另一方面,如图7c以及图7d所示,在载有变更了色度的第2片材或者第3片材的白斑模型中,变色部位以及变色部位与正常部位的边界可清晰地确认。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通过将第1层的与变色部位(变色区域)对应的区域的l*值设定为比正常部位(正常区域)的l*值低5以上且20以下的值,能够有效地遮蔽亮度比正常部位高的变色部位。

[实验2]

在实验2中,确认了通过本公开涉及的片材能够有效地遮蔽亮度比正常部位高的变色部位的效果。

(1)片材的制作

用喷墨法在厚度为200nm的由聚乳酸构成的薄膜上印刷包含各种色料的墨,制作第4片材以及第5片材这两种片材。这些片材包含第1层、第2层以及第3层的三层。在这些片材中,与变色部位对应的区域的各层的l*值、a*值和b*值如下进行设定。在第4片材和第5片材之间,第1层的亮度和色度的设定不同,而第2层以及第3层的亮度和色度的设定相同。

·第4片材

第1层的l*值:与正常部位的l*值实质上相同。

第1层的a*值:比正常部位的a*值高0.5~15。

第1层的b*值:与正常部位的b*值实质上相同。

第2层的l*值:第1层的l*值与第3层的l*值的中间值。

第2层的a*值和b*值:与正常部位的a*值和b*值实质上相同。

第3层的l*值:与正常部位的l*值实质上相同。

第3层的a*值和b*值:与正常部位的a*值和b*值实质上相同。

·第5片材

第1层的l*值:比正常部位的l*值低5~20。

第1层的a*值和b*值:与正常部位的a*值和b*值实质上相同。

第2层的l*值:第1层的l*值与第3层的l*值的中间值。

第2层的a*值和b*值:与正常部位的a*值和b*值实质上相同。

第3层的l*值:与正常部位的l*值实质上相同。

第3层的a*值和b*值:与正常部位的a*值和b*值实质上相同。

(2)片材的评价

通过喷雾方式在黄色人种的人的颧骨附近的皮肤上喷涂白色的化妆剂,模拟地形成变色部位。图8a是包含变色部位的面部照片。如在图8a中由两个星号所示的那样,在本实验中形成了两个变色部位。由图8a可知,变色部位的亮度(l*值)比正常部位的亮度(l*值)高,变色部位与正常部位的边界可清晰地确认。

将第4片材或者第5片材贴附于包含变色部位的皮肤,观察变色部位的视觉表现的变化。图8b是贴附有第4片材的面部的照片,图8c是贴附有第5片材的面部的照片。

如图8b所示,即使在贴附了变更了第1层的色度的第4片材后,仍可确认变色部位以及变色部位与正常部位的边界。另一方面,如图8c所示,通过贴附降低了第1层的亮度的第5片材,变色部位以及变色部位与正常部位的边界几乎都不见了。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本公开涉及的片材能够有效地遮蔽亮度比正常部位高的变色部位。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片材能够使亮度比周围高的变色部位不易引人注目且不会产生厚涂感。因此,本公开的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片材例如作为校正白斑等的化妆技术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0图像处理装置(化妆辅助系统);110图像取得部;120图像保存部;130图像解析部;140图像数据生成部;150信息保存部;160图像形成部;170第1装置;180第2装置;200计算机;210输入装置;220输出装置;230cpu;240rom;250ram;260存储装置;270读取装置;280收发装置;290总线;300片材;310薄膜;320第1层;330第2层;340第3层;400用户;410图像;420变色区域;430皮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