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带、手表及裁剪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803448发布日期:2020-11-04 04:05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表带、手表及裁剪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手表表带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带、手表及裁剪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手表表带多采用表带,以提高用户佩戴手表的舒适性。为了能够适应手腕大小不同的用户,表带在生产时会预留较长的长度,并通过表扣与表带上预留的不同距离的孔的配合来调节表带的佩戴长度。

然而,用户每次佩戴手表都要选择表带合适的佩戴长度,使用较麻烦,且选择佩戴长度时,用户需将表扣对准表带上距离合适的孔,操作较繁琐,且表扣在与表带的孔进行配合时,会磨损表带导致表带加速老化,缩短表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手表、表带及裁剪方法,用户能快速佩戴手表,佩戴较简便,且多次佩戴不会出现磨损表带而导致表带加速老化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软质表带,包括

第一表带,包括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表带设有多个第一生耳孔,多个第一生耳孔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间隔排列分布;

第二表带,包括长度方向上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所述第二表带设有多个第二生耳孔,多个所述第二生耳孔自所述第三端向所述第四端间隔排列分布;

第一磁扣,设有第一生耳以及第一磁吸部件,所述第一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表带上最靠近所述第二端端部的所述第一生耳孔;以及

第二磁扣,设有第二生耳以及与所述第一磁吸部件磁性相反的第二磁吸部件,所述第二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表带上最靠近所述第三端端部的所述第二生耳孔,所述第二磁吸部件与所述第一磁吸部件吸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带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一表带节,各个所述第一表带节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一生耳孔;

所述第二表带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二表带节,各个所述第二表带节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二生耳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带还包括多个第一过渡部,各个所述第一过渡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所述第一表带节,且位于相邻的两所述第一表带节之间,各个第一过渡部在与其自身连接的所述第一表带节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表带节内;

所述第二表带还包括多个第二过渡部,各个所述第二过渡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所述第二表带节,且位于相邻的两所述第二表带节之间,各个第二过渡部在与其自身连接的所述第二表带节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表带节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为块状,所述第一过渡部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将所述第一过渡部分隔成两部分;

所述第二过渡部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将所述第二过渡部分隔成两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部的下表面至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一表带节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具有间距,所述第二过渡部的下表面至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二表带节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具有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扣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包括底板以及两侧板,两所述侧板分设于所述底板的两侧,且自所述底板的一端延伸凸出所述底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磁吸部件设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生耳连接于两所述侧板凸出于所述底板位置,且位于两所述侧板之间;

所述第二磁扣包括第一壳体以及凸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一端的凸条,所述第二磁吸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凸条包括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所述第一面设有凹槽,所述第二生耳设于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扣还包括副壳体,所述副壳体对合设于所述底板,且所述副壳体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于两所述侧板,所述副壳体与所述第一生耳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磁吸部件设于所述副壳体;

所述凸条向上凸出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面,且向两侧凸出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侧面设置,所述凸条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面相连接且相邻的第二面,且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面朝向一致,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第二面。

进一步地,所述副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副壳体的底面朝向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所述第一磁吸部件设于所述副壳体的底面,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面贴合于所述副壳体的底面设置,所述第二磁吸部件对应所述第一磁吸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面。

进一步地,所述副壳体内设有凸起,且所述凸起的端部向外凸出于所述副壳体的底面,所述第一磁吸部件设于所述端部的端面,所述凸起的所述端部设有卡接部;

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面设有卡孔,所述第二磁吸部件设于所述卡孔内,所述卡孔的孔壁设有与所述卡接部配合的台阶部,所述卡接部用于卡设于所述台阶部。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滑动设于所述副壳体内,所述侧板凸设有按键,且所述按键延伸至所述副壳体内与所述凸起连接,所述按键用于提供按压作用力带动所述凸起相对所述副壳体滑动,以使所述卡接部脱离所述台阶部。

进一步地,所述按键与所述侧面之间设有弹性部件,用于提供弹性作用力带动所述凸起相对所述副壳体滑动,以使所述卡接部卡设于所述台阶部。

进一步地,所述软质表带还包括第一连接部件以及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设有第三生耳以及第三生耳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件设有第四生耳以及第四生耳孔;

所述第三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表带上最靠近所述第二端端部的所述的第一生耳孔,所述第一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生耳孔;

所述第四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表带上最靠近所述第三端端部的所述第二生耳孔,所述第二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四生耳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为凸字块状,包括第一主体部分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中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分,所述第一延伸部分设有所述第三生耳孔,所述第一主体部分背离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一面设有第一安装槽,且所述第一安装槽向下贯穿所述第一主体部分,所述第三生耳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凸字块状,包括第二主体部分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中部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分,所述第二延伸部分设有所述第四生耳孔,所述第二主体部分背离所述第二延伸部分的一面设有第二安装槽,且所述第二安装槽向下贯穿所述第二主体部分,所述第四生耳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具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由所述第一延伸部分朝所述第一表带方向的侧边沿斜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限位面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磁扣转动角度;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具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由所述第二延伸部分朝所述第二表带方向的侧边沿斜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面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磁扣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生耳孔在所述第一表带上的排列分布为等间距,多个所述第二生耳孔在所述第二表带上的排列分布为等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均具有长度可调部分,且所述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中除长度可调部分以外的部分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带的长度可调部分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刻线;

所述第二表带的长度可调部分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三刻线;

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线之间的距离,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刻线之间的距离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三刻线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带的长度可调部分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刻线;

所述第二表带的长度可调部分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三刻线;

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线之间的距离,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刻线之间的距离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三刻线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软质表带与腕尺的组件,包括:上述的软质表带,所述软质表带包括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表带和所述第二表带的连接部;所述第一表带和所述第二表带均具有长度可调部分,且所述第一表带和所述第二表带中除所述长度可调部分以外的部分长度相等;

所述组件还包括腕尺,所述腕尺的材料为柔性材料或可弯折材料;所述腕尺包括第一长度部分和第二长度部分,所述第一长度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长度部分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一长度部分分为两部分,分设于所述第二长度部分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长度部分与所述第二长度部分直接相连,且所述第一长度长度部分和所述第二长度部分的连接处无交叠,所述第二长度部分的长度等于所述手表总长减去所述第一表带的长度可调部分和第二表带的长度可调部分的总长度之差;

所述第一长度部分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刻线。

进一步地,在所述腕尺中,所述第一长度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长度部分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且所述腕尺还包括设置于该第二长度部分沿其长度方向另一侧的捏手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带的长度可调部分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刻线;

所述第二表带的长度可调部分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三刻线;

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线之间的距离,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刻线之间的距离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三刻线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一表带从手表主体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二刻线与所述长度可调部分的起始端的距离,沿所述第二表带从手表主体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三刻线与所述长度可调部分的起始端的距离,以及沿所述第一长度部分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的延伸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一刻线与所述第一长度部分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进一步地,沿第一表带从手表主体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第一个该第二刻线位于长度可调部分的起始端;沿该第二表带从手表主体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第一个该第三刻线位于长度可调部分的起始端;沿该第一长度部分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的延伸方向,第一个该第一刻线位于第一长度部分的起始端。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表带上,每个所述第二刻线处还设置有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分设于所述长度可调部分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多个该第一标识位于同一侧,多个该第二标识位于同一侧;

在所述第二表带上,每个所述第三刻线处还设置有第三标识和第四标识,所述第三标识和第四标识分设于所述长度可调部分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多个该第一标识位于同一侧,多个该第二标识位于同一侧;

在所述腕尺上,每个所述第一刻线处均设置有第五标识;

其中,沿所述第一长度部分逐渐远离所述第二长度部分的延伸方向,以及沿所述第一表带从手表主体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位于奇数行的第五标识与所述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均一一相同或相应;沿所述第一长度部分逐渐远离所述第二长度部分的延伸方向,以及沿所述第二表带从手表主体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除第一个所述第一标识外,位于偶数行的第五标识与所述第一标识和第四标识均一一相同或相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三标识、第四标识和第五标识均为序号字符,且沿所述第一长度部分逐渐远离所述第二长度部分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五标识按顺序依次且连续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三标识、第四标识和第五标识均为数字符号,且沿所述第一长度部分逐渐远离所述第二长度部分的延伸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五标识为1;

且沿所述第一表带从手表主体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一标识为0。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表带上,所述第一标识和所述第二标识分别设置于与之相对应的第二刻线远离所述手表主体的一侧;

在所述第二表带上,所述第三标识和所述第四标识分别设置于与之相对应的第三刻线远离所述手表主体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带和所述第二表带的材质为软链材质,且所述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链节;

在所述第一表带中,每个所述第二刻线均设置于相邻的两个链节的连接处;

在所述第二表带中,每个所述第三刻线均设置于相邻的两个链节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为磁扣,每个所述链节沿所述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的延伸方向的侧部均设有生耳孔;

所述第一表带和所述第二表带的末端链节均通过生耳孔和生耳与所述磁扣相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长度可调部分和磁扣之间的表带尾粒,所述表带尾粒通过生耳和生耳孔与所述磁扣和末端链节相连接,所述表带尾粒朝向所述链节的一侧具有可容纳链节尾部的凹部;

在所述表带尾粒通过生耳和生耳孔与所述磁扣和末端链节相连接时,末端链节的尾部插设于所述凹部中。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表带中,所述第二刻线对应处均设有第一导向槽,在裁剪时,所述第一导向槽可对沿第二刻线裁剪进行导向;

在所述第二表带中,所述第三刻线对应处均设有第二导向槽,在裁剪时,所述第二导向槽可对沿第三刻线裁剪进行导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刻线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表带对应所述手表主体的背面一侧;

所述第三刻线均设置于所述第二表带对应所述手表主体的背面一侧。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表带上,位于所述第一刻线的中部均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表带厚度方向的通孔;

在所述第二表带上,位于所述第二刻线的中部均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表带厚度方向的通孔。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手表,所述手表包括手表主体以及分设于所述手表主体两侧的软质表带,所述软质表带是如上所述的组件中的所述软质表带。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软质表带的裁切方法,用于对手表中的所述软质表带进行裁切,所述手表包括手表主体和所述软质表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测量用户的腕围;

基于所述腕围对如上述的软质表带进行裁切,使裁切后的所述第一表带的长度、所述第二表带的长度、所述手表主体的长度、所述第一磁扣和所述第二磁扣连接后的长度之和与测量的所述腕围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表带,所述表带包括:

第一表带,用于连接手表主机的一端,包括第一预设长度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一预设长度部分的第一可裁剪部分;

第二表带,用于连接所述手表主机的另一端,包括第二预设长度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长度部分、所述第二预设长度部分用作佩戴在用户的腕部的预设长度部分,所述第一可裁剪部分可用作根据用户腕围进行裁剪的裁剪部分,所述第一可裁剪部分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裁剪标记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表带包括连接所述第二预设长度部分的第二可裁剪部分,所述第二可裁剪部分也可用作根据用户腕围进行裁剪的裁剪部分,所述第二可裁剪部分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裁剪标记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裁剪标记部及所述第二裁剪标记部均包括裁剪标识及与所述裁剪标识对应的裁剪刻线;其中,所述裁剪标识可以为以下任一种:数字、字母、符号,所述裁剪标识用于起标识作用,所述裁剪刻线用于指示用于沿所述裁剪刻线进行裁剪。

进一步地,所述裁剪刻线包括相互间隔的两部分,所述裁剪标识位于所述两部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可裁剪部分包括若干第一表带节及连接在相邻两个第一表带节之间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分别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表带节,所述第一裁剪标记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上;

所述第二可裁剪部分包括若干第二表带节及连接在相邻两个第二表带节之间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分别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表带节,所述第二裁剪标记部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裁剪标识为所述数字:

所述第一可裁剪部分连接所述第一预设长度部分的第一连接部为第一起始连接部,所述第一起始连接部的所述第一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为数字n-1,自所述第一可裁剪部分朝远离所述第一预设长度部分的方向,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的数字逐渐增加,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的数字的差值为2,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所述第一起始连接部的所述第二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为数字n,自所述第一可裁剪部分朝远离所述第一预设长度部分的方向,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二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的数字逐渐增加,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的数字的差值为2;

所述第二可裁剪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预设长度部分的第二连接部为第二起始连接部,所述第二起始连接部的所述第三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为数字n,自所述第二可裁剪部分朝远离所述第二预设长度部分的方向,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三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的数字逐渐增加,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三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的数字的差值为2,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所述第二起始连接部的所述第四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为数字n+1,自所述第二可裁剪部分朝远离所述第二预设长度部分的方向,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四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的数字逐渐增加,且相邻两个所述第四侧边上的所述裁剪标识的数字的差值为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第一开孔,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之间的第二开孔。

进一步地,所述表带还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固定件、第二连接件及第二固定件,

所述第一可裁剪部分的位于远离所述第一预设长度部分的一端的所述第一表带节为第一终止表带节,所述第一终止表带节的所述第一开孔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安装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

所述第二可裁剪部分的位于远离所述第二预设长度部分的一端的所述第二表带节为第二终止表带节,所述第二终止表带节的所述第二开孔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安装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还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以将使用所述表带的手表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带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一表带节,各个所述第一表带节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一生耳孔;所述第二表带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二表带节,各个所述第二表带节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二生耳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第五生耳以及第五生耳孔,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第六生耳以及第六生耳孔;

所述第五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表带上最远离所述第一预设长度部分端部的所述第一生耳孔,所述第五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生耳孔;

所述第六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表带上最远离所述第二预设长度部分端部的所述第二生耳孔,所述第六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生耳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磁吸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吸件包括第一磁扣,设有第一生耳以及第一磁吸部件,所述第一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表带上最远离所述第一预设长度部分端部的所述第一生耳孔;以及

所述第二磁吸件包括第二磁扣,设有第二生耳以及与所述第一磁吸部件磁性相反的第二磁吸部件,所述第二生耳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表带上最靠近所述第二预设长度部分的端部的所述第二生耳孔,所述第二磁吸部件与所述第一磁吸部件吸附连接。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手表,包括手表主机以及上述的表带,所述第一表带与所述第二表带分别连接于所述手表主机的两端。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手表的表带的裁剪方法,对上述的表带进行裁剪,还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测量用户的腕围;

基于所述腕围至少对所述第一可裁剪部分进行裁切,使得第一表带的纵向长度、所述第二表带的纵向长度、所述手表主机的纵向长度、所述第一固定件或所述第二固定件的纵向长度、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纵向长度之和等于所述腕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表带,表带包括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第一表带连接手表主机的一端,且包括第一预设长度部分和第一可裁剪部分,第二表带包括第二预设长度部分。且第一可裁剪部分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裁剪标记部,在测量腕径后,可以按照测量的尺寸在第一可裁剪部分上找到对应的第一裁剪标记部,并在该第一裁剪标记部处对第一可裁剪部分进行裁剪,使得裁剪后的第一可裁剪部分、第一预设长度部分和第二预设长度部分的长度等于测量的腕径尺寸,且使手表的连接部尽可能地处于手腕的中间,便于用户摘取、佩戴并能够提升用户在佩戴过程中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表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磁扣和第二磁扣吸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表带和第一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表带和第二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表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表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表的背面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的背面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腕尺的正面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腕尺上的第一刻线和第一表带上的第二刻线、第二表带上的第三刻线一一对应的视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腕尺圈起来的状态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如图15中第一表带和腕尺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如图15中第二表带和腕尺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手腕视觉中心和实际中心的对比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和磁扣相配合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表带,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带的结构示意图,该表带包括第一表带1、第二表带2、第一磁扣3以及第二磁扣4,该第一表带1包括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1a以及第二端1b,该第一表带1设有多个第一生耳孔1c,多个第一生耳孔1c自该第一端1a向该第二端1b间隔排列分布,该第二表带2包括长度方向上的第三端2a以及第四端2b,该第二表带2设有多个第二生耳孔2c,多个第二生耳孔2c自该第三端2a向该第四端2b间隔排列分布,该第一磁扣3设有第一生耳3a以及第一磁吸部件3b,该第一生耳3a转动连接于该第一表带1上最靠近该第二端1b端部的第一生耳孔1c,该第二磁扣4设有第二生耳4a以及与该第一磁吸部件3b磁性相反的第二磁吸部件4b,该第二生耳4a转动连接于该第二表带2上最靠近该第三端2a端部的第二生耳孔2c,该第二磁吸部件4b与该第一磁吸部件3b吸附连接。

具体地,该表带可指采用具有一定柔软性、形变能力的表带,例如,该表带的材质可为软胶、皮革等。优选的,该表带的材质可为软胶,较为亲肤,佩戴舒适性更高,且柔软度和耐磨损性能较佳。

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上述提及的第一表带上设有6个第一生耳孔1c,第一表带1的第一端1a为位于图6左侧方向的一端,第一表带1的第二端1b为沿着图6右侧方向的一端,则位于第一表带a的最靠近第二端端部的第一生耳孔1c则与第一磁扣3连接。同理,上述提及的第二表带2上设有6个第二生耳孔2c,第二表带2的第三端2a为位于图7左侧方向的一端,第二表带2的第四端2b为沿着图7右侧方向的一端,则位于第一表带a的最靠近第二端端部的第二生耳孔2c则与第二磁扣4连接。

由此可知,采用本方案,第一磁扣3和第二磁扣4可用于与第一生耳孔和第二生耳孔连接,从而在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不同长度位置为第一磁扣3和第二磁扣4提供连接位置,这样,用户在第一次使用该表带时,可在第一表带1上任意两第一生耳孔1c之间的位置和/或第二表带2上任意两第二生耳孔2c之间的位置进行裁切,且裁切后第一表带1上存在最靠近其第二端1b端部的第一生耳孔1c用于与第一磁扣3连接,第二表带2上存在最靠近其第三端2a端部的第二生耳孔2c用于与第二磁扣4连接,从而调整表带的佩戴长度匹配用户的手腕大小,用户在后续使用该表带时,无需再次调节该表带的佩戴长度,能够快速佩戴手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且佩戴该表带时,可通过第一磁扣3和第二磁扣4吸附连接,操作较简便,且多次佩戴不会出现磨损表带而导致表带加速老化的情况。

如图6和图7所示,可选地,多个第一生耳孔1c在该第一表带1上的排列分布为等间距,多个第二生耳孔2c在该第二表带2上的排列分布为等间距。相比不间距排列的方式,可能出现裁切后的表带偏长或偏短而不能完全匹配用户手腕大小的情况。采用等间距排列的设计,使得用户在进行裁切该第一表带1和该第二表带2时,能裁切出适合用户手腕大小的佩戴长度,提高该表带的佩戴舒适性。

进一步地,为了分别在该第一表带1和该第二表带2上设置多个第一生耳孔1c和多个第二生耳孔2c,该第一表带1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一表带节11,各个第一表带节11上设有一个第一生耳孔1c,该第二表带2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二表带节21,各个第二表带节21上设有第一第二生耳孔2c。具体地,各个第一表带节11上设置第一生耳孔1c的位置相同,各个第二表带节21上设置第二生耳孔2c的位置相同,从而使得多个第一生耳孔1c在该第一表带1上的排列分布为等间距,多个第二生耳孔2c在该第二表带2上的排列分布为等间距。

可选地,每一个第一表带节11的结构以及尺寸都相同,且与每一个第二表带节21的结构尺寸也都相同,这样,可提高该表带的外观装饰效果。

可选地,每一个第一表带节11为近似长条形块状,在第一表带节11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上分别设有该第一生耳孔1c,并且,第一生耳孔1c在第一表带节11上的设置位置为其两端部,如此,可方便第一生耳孔1c与第一磁扣3的连接。

同理,每一个第二表带节21为近似长条形块状,在第二表带节21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该第二生耳孔2c,并且,第二生耳孔2c在第二表带节21上的设置位置为其两端部,如此,可方便第二生耳孔2c与第二磁扣4连接。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一表带节11之间可通过直接连接或者是间接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一表带节11之间可通过卡扣连接、粘接、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第一表带1。

同理,相邻的两个第二表带节21之间可通过直接连接或者是间接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表带节21之间可通过卡扣连接、粘接、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第二表带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第一表带1还包括多个第一过渡部12,各个第一过渡部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表带节11,且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表带节11之间,如图7所示,该第二表带2还包括多个第二过渡部22,各个第二过渡部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第二表带节21,且位于相邻的两第二表带节21之间。该第一过渡部12和第二过渡部22可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表带节11和第二表带节21。

可选地,各个第一过渡部12在与其自身连接的第一表带节11上的投影位于该第一表带节11内,各个第二过渡部22在与其自身连接的第二表带节21上的投影位于第二表带节21内。也就是说,该第一过渡部12从各个方向上都不会凸出于该第一表带节11,该第二过渡部22从各个方向上都不会凸出于该第二表带节21,使得用户在佩戴该表带时,与用户手腕贴合的为第一表带1的第一表带节11以及第二表带2的第二表带节21,从佩戴表带与用户手腕的贴合度方面提高该表带的佩戴舒适性。

可选地,该第一过渡部12和该第一表带节11可为一体成型,该第二过渡部22和该第二表带节21可为一体成型,成型的方式可为注塑成型或翻模成型。成型的工艺较为简单,能降低该表带的生产成本以及提高该表带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该第一过渡部12和该第二过渡部22为与长条块状,该第一过渡部12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如图6中纸面的上下方向)的第一通槽12a,该第一通槽12a将该第一过渡部12分隔成两部分,该第二过渡部22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槽22a,该第二通槽22a将该第二过渡部22分隔成两部分。

当用户佩戴该表带时,该第一通槽12a和该第二通槽22a对应该用户手腕的位置较为透气,防止用户在流汗或长时间佩带表带时,表带完全包裹用户手腕导致手腕佩带表带的位置无法透气而引起用户不适的情况,以上设计可从表带佩带的透气性方面提高该表带的佩戴舒适性。

更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该表带的透气性,该第一过渡部12下表面至与其连接的第一表带节11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具有间距,该第二过渡部22的下表面至与其连接的第二表带节21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具有间距。也就是说,当用户佩戴该表带时,仅该第一表带节11和该第二表带节21的下表面与用户的手腕贴合,而第一过渡部12和第二过渡部22的下表面与用户的手腕之间存在间距,进一步从表带佩戴的透气性方面提高该表带的佩戴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分别在该第一磁扣3和该第二磁扣4设置第一生耳3a和第一磁吸部件3b以及第二生耳4a和第二磁吸部件4b,该第一磁扣3包括主壳体31,该主壳体31包括底板311以及两侧板312,两侧板312分设于该底板311的两侧,且自该底板311的一端延伸凸出于该底板311的另一端,该第一磁吸部件3b设于该底板311,该第一生耳3a连接于两侧板312凸出于该底板311的位置,且位于两侧板312之间。该第二磁扣4包括第一壳体41以及凸设于该第一壳体41一端的凸条42,该第二磁吸部件4b设于该第一壳体41,该凸条42包括背离该第一壳体41的第一面42a,该第一面设有凹槽421,该第二生耳4a设于该凹槽421内。也就是说,两侧板312凸出于该底板311的位置之间形成了第一转动空间,该第一表带1的第二端1b端部可在该第一转动空间转动,该凹槽421内形成了第二转动空间,该第二表带2的第三端2a端部可在该第二转动空间转动。

从而,第一磁扣3和第二磁扣4分别连接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时,利用第一磁扣3和第二磁扣4可隐藏该第一生耳3a和第二生耳4a。一方面,可使得该表带的结构更简洁,提高其外观装饰效果。另一方面,可避免第一生耳3a和第二生耳4a突出设计而导致用户在佩戴时出现刮伤、损伤等情况。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9所示,该第一磁扣3还包括副壳体32,该副壳体32对合设于该底板311,且该副壳体32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侧板312,该副壳体32与该第一生耳3a之间具有间距,该第一磁吸部件3b设于该副壳体32,该凸条42向上凸出于该第一壳体41的顶面,且向两侧凸出于该第一壳体41的两侧设置,如图3所示,该凸条42还包括与该第一面42a相连且相邻的第二面42b,且该第二面42b与该第一壳体41的底面朝向一致,该凹槽421贯穿该第二面42b设置。具体地,如图8所示,该侧板312包括第一部分312a以及第二部分312b,该第一部分312a设于该底板32,且在底板32的投影位于底板32内,该第二部分312b自该第一部分312a向外延伸凸出于该底板32,且该第二部分312b宽度大于该第一部分312a,两者的连接处为弧形。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表带1的第二端1b端部在该第一转动空间转动时,避免与副壳体32和底板311之间发生干涉而导致损伤的情况发生,该凹槽421向下贯穿该第二面的设计,使得该第二表带2的第三端2a端部在该第二转动空间转动时,避免与该凸条42之间发生干涉而导致损伤的情况发生,实现延长该表带的使用寿命。

可以得知的是,由于该表带佩戴在用户手腕时,表带需环绕成与用户手腕匹配的环状,这是通过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柔软性以及第一磁扣3和第二磁扣4分别与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为转动连接实现的,本申请通过两侧板312的第二部分312b凸出于底板311的另一端以及凹槽421向下贯穿第二面的设计,使得第一表带1的第二端1b端部和第二表带2的第三端2a端部分别相对第一磁扣3和第二磁扣4向下转动时不会与底板311或凸条42发生干涉,能转动较大的角度,尽可能提高使得表带环绕成的环状与用户手腕的匹配度,进而提高该表带的佩戴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3所示,该副壳体32位于该第一壳体41上,该副壳体32的底面朝向该第一壳体41设置,该第一磁吸部件3b设于该副壳体32的底面,该第一壳体41的顶面贴合于该副壳体32的底面设置,该第二磁吸部件4b对应该第一磁吸部件3b设于该第一壳体41的顶面。也就是说,该第一磁吸部件3b与该第二磁吸部件4b吸附连接时,该副壳体32叠设于该第一壳体41上,用户佩戴该表带时,尽可能减少硬质的第一磁扣3和第二磁扣4与用户手腕的接触面积,即,增加软质的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与用户手腕的接触面积,提高佩戴舒适性。

具体地,如图8所示,该侧板312的第二部分312b向下凸出于该副壳体32的底面,该凸条42向上凸出于该第一壳体41的顶面,该主壳体31和该副壳体32叠设于该第一壳体41上的整体厚度近似与该凸条42和该第二部分312b相同,使得本申请的第一磁扣3与第二磁扣4吸附连接时的整体厚度较小,近似于该第一表带节11和该第二表带节21的厚度,进而使得该表带的整体厚度较为均匀,用户佩戴时的舒适性较佳。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5所示,该副壳体32内设有凸起321,该凸起321的端部向外凸出于该副壳体32的底面,该第一磁吸部件3b设于该端部的端面,该凸起321的端部设有卡接部32a,如图9所示,该第一壳体41的顶面设有卡孔411,该第二磁吸部件4b设于该卡孔411内,该卡孔411的孔壁设有与该卡接部32a配合的台阶部,该卡接部32a用于卡设于该台阶部。具体地,该卡孔411可为盲孔,以便于在盲孔的底部设置第二磁吸部件4b。也就是说,用户在佩戴该表带时,该第一磁扣3和该第二磁扣4通过该第一磁吸部件3b与该第二磁吸部件4b吸附连接的同时,可通过该卡接部32a卡设于该台阶部,连接更加紧固,防止表带受到外力脱离用户手腕的情况,例如,用户进行剧烈运动,手部大幅度甩动或表带受到撞击等情况。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用户解除第一磁扣3与第二磁扣4的连接,从手腕取下表带,该凸起321滑动设于该副壳体32内,该侧板312凸设有按键33,且按键33延伸至副壳体32内与凸起321连接,该按键33用于提供按压作用力带动该凸起321相对该副壳体32滑动,以使该卡接部32a脱离该台阶部。也就是说,用户可通过按压该按键33带动该凸起321相对该副壳体32滑动使得该卡接部32a脱离该台阶部,并且由于第一磁吸部件3b与第二磁吸部件4b之间的吸附力较小,该卡接部32a脱离该台阶部后,用户可轻松地分离该第一磁扣3和该第二磁扣4,实现从手腕取下该表带。

更进一步地,该按键33与该侧面之间设有弹性部件,用于提供弹性作用力带动该凸起321相对该副壳体32滑动,以使该卡接部32a卡接于该台阶部。具体地,该弹性部件可为弹簧。也就是说,用户在佩戴该表带时,仅需按压该按键33后使得该凸起321位于该卡孔411内,松开按键33后该按键33在该弹性部件的弹性作用力下滑动带动该凸起321相对该副壳体32滑动,使得该卡接部32a卡接与该台阶部,实现佩戴该表带,操作方便快捷,用户使用体验较佳。

在本实施例中,图如3和图4所示,为了提高该第一磁扣3和该第二磁扣4分别相对该第一表带1和该第二表带2转动的灵活性,该表带还包括第一连接部件5以及第二连接部件6,该第一连接部件5设有第三生耳5a以及第三生耳孔5b,该第二连接部件6设有第四生耳6a以及第四生耳孔6b,该第三生耳5a转动连接于该第一表带1上最靠近第二端1b端部的第一生耳孔1c,该第一生耳3a转动连接于该第三生耳孔5b,该第四生耳6a转动连接于该第二表带2上最靠近第三端2a端部的第二生耳孔2c,该第二生耳4a转动连接于该第四生耳孔6b。通过该第一连接部件5和该第二连接部件6提高该第一磁扣3和该第二磁扣4分别相对该第一表带1和该第二表带2转动的灵活性,使得该表带佩戴于用户的手腕时,能更加匹配用户的手腕,提高佩戴舒适性。

具体地,如图10所示,该第一连接部件5为凸字块状,包括第一主体部分51以及自该第一主体部分51的中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分52,该第一延伸部分52设有第三生耳孔5b,该第一主体部分51背离该第一延伸部分52的一面设有第一安装槽511,且该第一安装槽511向下贯穿该第一主体部分51,该第三生耳5a设于该第一安装槽511内,如图11所示,该第二连接部件6为凸字块状,包括第二主体部分61以及自该第二主体部分61的中部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分62,该第二延伸部分62设有该第四生耳孔6b,该第二主体部分61背离该第二延伸部分62的一面设有第二安装槽611,且该第二安装槽611向下贯穿该第二主体部分61,该第四生耳6a设于该第二安装槽611内。

此外,虽然第一磁扣3和第二磁扣4分别相对于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具有一定的转动灵活性,但是为了避免第一磁扣3和第二磁扣4过度灵活转动,而导致用户在扣合连接两个磁扣时易出现磁扣灵活转动而对应不上、不便扣合连接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主体部分51还具有第一限位面53,第一限位面53是第一延伸部分52朝第一表带1方向的侧边大致沿斜向向上延伸形成,使第一限位面53在第一磁扣3向外转动时形成了限位面,阻止第一磁扣3继续转动;类似地,第二主体部分61上具有第二限位面63,第二限位面63是第二延伸部分62朝第二表带2方向的侧边大致沿斜向向上延伸形成,使第二限位面63在第二磁扣4向外转动时形成了限位面,阻止第二磁扣4继续转动,由此保证第一磁扣3和第二磁扣4虽具有转动灵活性、但又不至于会翻转大于90°而使第一磁扣的内表面、第二磁扣的内表面翻转至外部,从而避免第一磁扣、第二磁扣过于灵活转动、难以对应扣合的情况出现,方便用户的扣合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表带,通过在第一表带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等间隔排列分布设置多个第一生耳孔,在第二表带的第三端向第四端等间隔排列分布设置多个第二生耳孔,为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分别连接第一磁扣和第二磁扣提供了多个连接位置,在用户需要调节表带长度的场景下,例如首次使用该表带时,可在第一表带上任意两第一生耳孔之间的位置和/或第二表带上任意两第二生耳孔之间的位置进行裁切,且裁切后第一表带上存在最靠近其第二端的第一生耳孔用于与第一磁扣连接,第二表带上存在最靠近其第三端的第二生耳孔用于与第二磁扣连接,从而调整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的长度以使该表带的佩戴长度匹配用户的手腕大小,用户在后续使用该表带时,无需再次调节该表带的佩戴长度,能够快速佩戴手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且佩戴该表带时,可通过第一磁扣和第二磁扣吸附连接,操作较简便,且多次佩戴不会出现磨损表带而导致表带加速老化的情况。

此外,通过各个第一过渡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第一表带节之间,第一过渡部在与其自身连接的第一表带节上的投影位于第一表带节内,且第一过渡部的下表面至与其连接的第一表带节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具有间距,各个第二过渡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第二表带节之间,第二过渡部在与其自身连接的第二表带节上的投影位于第二表带节上,且第二过渡部的下表面至与其连接的第二表带节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具有间距,使得第一表带节的上下表面和侧面均凸出于第一过渡部,第二表带节的上下表面和侧面均凸出于第二过渡部,进而用户在佩戴该表带时,表带的表带节与用户手腕相贴,表带的过渡部的部分与用户手腕之间相间隔,减少表带与用户手腕的接触,提高透气性,从而提高该表带的佩戴舒适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表带的手表,该手表包括手表主体以及上述表带,该表带连接于该手表主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表,用户能快速佩戴该手表,佩戴方式简单且多次佩戴不会出现磨损表带而导致表带加速老化的情况。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手表,该手表中的表带是基于上述实施例表带的有一种表带,通过该表带与腕尺的配合使用,可以方便、快速、准确的对表带长度进行裁切。如图12和图13所示,包括:手表主体100、分设于手表主体100相对两侧的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以及用于连接该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连接部;该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均具有长度可调部分m,且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中除长度可调部分m以外的部分长度相等。其中,连接部指的是分别与第一表带1、第二表带2连接的第一磁扣3、第二磁扣4磁性扣合连接的状态。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与该手表配合使用的、用于测量该手表表带长度的腕尺300,该腕尺300的材料为柔性材料或可弯折材料;该腕尺300包括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该第一长度部分l1设置于该第二长度部分l2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或者,第一长度部分l1分为两部分,分设于第二长度部分l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该第一长度部分l1与第二长度部分l2直接相连,且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连接处无交叠,该第二长度部分l2的长度等于该手表总长减去该第一表带1的长度可调部分m和第二表带2的长度可调部分m的总长度之差;该第一长度部分l1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刻线。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腕尺300中,该第一长度部分l1与第二长度部分l2直接相连,且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连接处无交叠,是指,在将该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拉直时,如图14所示,该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总长度等于该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长度之和,而不是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总长度实际上是小于(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连接处存在交叠的情况)或大于(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通过其他连接件间接连接的情况)该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长度之和的情况。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手表。由于通过将该腕尺300拉直,该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总长度等于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长度之和,而该第二长度部分l2的长度等于该手表总长减去手表表带中长度可调部分m的长度之差,该第一长度部分l1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刻线。因此,在测量腕径时,通过该第一刻线,即可对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进行测量,再将测量所获得的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平均分配到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长度可调部分m上,由于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上除长度可调部分m以外的部分长度相等,因此,能够保证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长度始终相等,使连接部尽可能地处于手腕的中间位置,便于用户摘取、佩戴并能够提升用户在佩戴过程中的体验。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该腕尺中,该第一长度部分l1设置于该第二长度部分l2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且该腕尺还包括设置于该第二长度部分l2沿其长度方向另一侧的捏手部5。在测量时,如图16所示,通过将腕尺300圈起来,腕尺300贴合手腕,捏合腕尺300两端,即可得出合适的第一刻线。方便单手对手腕腕径进行测量。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3、图17和图18所示,该第一表带1的长度可调部分m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刻线;该第二表带2的长度可调部分m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三刻线;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线之间的距离,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刻线之间的距离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三刻线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这里,沿第一表带1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如图15中箭头b所示方向),第一个该第二刻线与长度可调部分m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可以为0,即第一个该第二刻线位于该长度可调部分m的起始端,也可以不为0,即第一个第二刻线与该长度可调部分m的起始端的距离,等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刻线之间的距离。类似地,沿第二表带2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如图15中箭头c所示方向),第一个该第二刻线与长度可调部分m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可以为0,也可以不为0。沿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如图15中箭头a所示),第一个该第一刻线与第一长度部分l1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可以为0,也可以不为0。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沿第一表带1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第一个该第二刻线位于长度可调部分m的起始端;沿该第二表带2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第一个该第三刻线位于长度可调部分m的起始端;沿该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第一个该第一刻线位于第一长度部分l1的起始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测量时,若所测得的第一刻线为沿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的第奇数条第一刻线,则第奇数条第一刻线和第一条第一刻线之间的部分被分割为偶数个长度单位(相邻的两个第一刻线之间的部分为一个长度单位),此时,将偶数个长度单位平均分配到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上,即可保证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长度相等。若所测得的第一刻线为沿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的第偶数条第一刻线,则第偶数条第一刻线和第一条第一刻线之间的部分被分割为奇数个长度单位(相邻的两个第一刻线之间的部分为一个长度单位),此时,在分配时,在第一表带1上多分配一个长度单位,通过将第一表带1配置为从手腕上方绕过的表带,根据手腕的实际中心位置和视觉上中心位置不同,视觉上中心位置偏向大拇指方向(如图19所示),通过将第一表带1的长度多出一个长度单位,并通过对一个长度单位的长度进行合理设置,能够尽可能使连接部位于手腕的实际中心位置,更便于用户摘取、佩戴并能够提升用户在佩戴过程中的体验。

然而,在以上过程中,无论第一个第二刻线和第一个第三刻线是否均位于长度可调部分m的起始端,在测量出腕径后,均需要根据以上原理,通过比对来对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进行裁剪,不方便操作,容易出现失误。

基于此,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该第一表带1上,每个该第二刻线处还设置有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该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分设于该长度可调部分m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多个该第一标识位于同一侧,多个该第二标识位于同一侧;如图13所示,在该第二表带2上,每个该第三刻线处还设置有第三标识和第四标识,该第三标识和第四标识分设于该长度可调部分m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多个该第三标识位于同一侧,多个该第四标识位于同一侧。

如图14所示,在该腕尺上,每个该第一刻线处均设置有第五标识;其中,如图15、图17和图18所示,沿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以及沿第一表带1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位于奇数行的第五标识与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均一一相同或相应;沿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以及沿第二表带2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除第一个第一标识外,位于偶数行的第五标识与第一标识和第四标识均一一相同或相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测量出腕径后,找到与第三刻线对应的第五标识,再找到与第五标识相同或相应的标识,对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进行裁剪即可,无需进行比对。

其中,该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三标识、第四标识和第五标识可以分别为字母标识、符号标识、数字标识等,在此均不做具体限定。只要沿该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以及该第一表带1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位于奇数行的第五标识与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均一一相同或相应;沿该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以及该第二表带2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除第一个第一标识外,位于偶数行的第五标识与该第一标识和第四标识均一一相同或相应即可。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三标识、第四标识和第五标识均为序号字符,且沿所述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所述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五标识按顺序依次且连续排列。

此时,若该第五标识为字母标识,则可以为a、b、c、d、e、f、g、h、j、k等,这时,该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三标识和第四标识可以与第五标识相同,即,沿该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以及该第一表带1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位于奇数行的第五标识与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均一一相同;沿该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以及该第二表带2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除第一个第一标识外,位于偶数行的第五标识与该第一标识和第四标识均一一相同,此时,沿该第一表带1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从第二个第一标识依次为b、d、f、h、k,第二标识依次为a、c、e、g。第三标识依次为a、c、e、g,第四标识依次为b、d、f、h、k。

当然,该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三标识和第四标识也可以与第五标识相应,如可以为大写字母,此时,沿该第一表带1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从第二个第一标识依次为b、d、f、h、k,第二标识依次为a、c、e、g。第三标识依次为a、c、e、g,第四标识依次为b、d、f、h、k。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三标识、第四标识和第五标识均为数字符号,且沿所述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所述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五标识为1;且沿所述第一表带1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一标识为0。

这时,相应地,沿所述第一表带1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第二个所述第一标识为2,第一个所述第二标识为1,沿所述第二表带2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三标识为1,第一个所述第四标识为2。

即,如图14所示,沿该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该第五标识依次为1、2、3、4、5、6、7、8、9、10、11、12、13,如图13所示,沿该第一表带1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该第一标识依次为0、2、4、6、8、10,该第二标识依次为1、3、5、7、9、11;沿该第二表带2从手表主体100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该第三标识依次为1、3、5、7、9、11,该第四标识依次为2、4、6、8、10、1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测量到该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到第五标识为3的位置,则找到标有3的那行,第一表带上显示的是2、3,第二表带上显示的是3、4;此时不论是第一表带1上的2还是第二表带2上的4,都不影响表带裁剪,剪切后第一表带1与第二表带2等长,即,将测量到的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平均分配到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上;而以测量到该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到第五标识为8的位置,则找到标有8的那行,第一表带1显示的是7、8,第二表带2显示的是8、9;此时不论是第一表带1上的7还是第二表带2上的9,都不影响表带裁剪,剪切后第一表带1比第二表带2多出一节,即,将测量到的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平均分配后多出来的部分再分配到第一表带1上,尽可能地使连接部位于手腕的实际中心位置。

进一步可选的,如图13所示,在该第一表带1上,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分别设置于与之相对应的第二刻线远离手表主体100的一侧;在第二表带2上,第三标识和第四标识分别设置于与之相对应的第三刻线远离手表主体100的一侧。在裁剪后,能够将相应的标识也裁剪掉。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该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材质为软链材质,且该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链节m1;在该第一表带1中,每个第二刻线均设置于相邻的两个链节m1的连接处;在该第二表带2中,每个第三刻线均设置于相邻的两个链节m1的连接处。

即,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链节m1为一个长度单元,通过合理设置一个链节m1的长度,即可对表带进行裁剪,使得连接部尽可能处于手腕正中间。

其中,该连接部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在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上的连接扣,也可以为磁扣。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该连接部为磁扣。

在该连接部为磁扣的情况下,该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与磁扣的连接方式具有几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该链节m1沿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延伸方向的侧部均设有生耳孔;该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末端链节m1均通过生耳孔和生耳与该磁扣相连接。在裁剪掉一个或多个链节m1后,位于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末端的链节m1可以通过生耳孔和生耳与磁扣连接。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3和图20所示,每个该链节m1沿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延伸方向的侧部均设有生耳孔;该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还包括设置于该长度可调部分m和磁扣之间的表带尾粒k,该表带尾粒k通过生耳和生耳孔r与磁扣和末端链节m1相连接,所述表带尾粒k朝向链节m1的一侧具有可容纳链节m1尾部的凹部;在该表带尾粒k通过生耳和生耳孔r与磁扣和末端链节m1相连接时,末端链节m1的尾部插设于该凹部中。能够对裁剪位置进行遮挡,保持外表美观。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该第一表带1中,该第二刻线对应处均设有第一导向槽u1,在裁剪时,该第一导向槽u1可对沿第二刻线裁剪进行导向;在该第二表带2中,该第三刻线对应处均设有第二导向槽u2,在裁剪时,该第二导向槽u2可对沿第三刻线裁剪进行导向。

其中,该第一导向槽u1可以与第二刻线设置于同一侧,也可以与第二刻线设置于相背一侧,该第二导向槽u2可以与第三刻线设置于同一侧,也可以与第三刻线设置于相背一侧,在此均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对该第一导向槽u1和第二导向槽u2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在裁剪时,该第一导向槽u1的至少一个槽壁可对沿第二刻线裁剪进行导向;该第二导向槽u2的至少一个槽壁可对沿第三刻线裁剪进行导向即可。

可选的,如图12和图13所示,该第二刻线均设置于该第一表带1对应手表主体100的背面一侧;第三刻线均设置于该第二表带2对应手表主体100的背面一侧。手表主体100的正面是指手表主体100中用于显示时间的一面。

本发明的又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该第一表带1上,位于该第一刻线的中部均设有贯穿第一表带1厚度方向的通孔o;

在第二表带2上,位于第二刻线的中部均设有贯穿第二表带2厚度方向的通孔o。能够保持手表佩戴的透气性。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测量手表表带长度的腕尺300,如图12所示,该手表包括手表主体100以及分设于该手表主体100相对两侧的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以及用于连接该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连接部;该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均具有长度可调部分m;如图14所示,该腕尺300的材料为柔性材料或可弯折材料;该腕尺300包括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该第一长度部分l1设置于该第二长度部分l2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或者,第一长度部分l1分为两部分,分设于第二长度部分l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该第一长度部分l1与第二长度部分l2直接相连,且该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连接处无交叠,该第二长度部分l2的长度等于该手表总长减去该第一表带1的长度可调部分m和第二表带2的长度可调部分m的总长度之差;该第一长度部分l1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刻线。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长度部分l1与第二长度部分l2直接相连,且该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连接处无交叠,是指,在将该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拉直时,该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总长度等于该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长度之和,而不是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总长度实际上是小于(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连接处存在交叠的情况)或大于(第一长度部分l1和第二长度部分l2通过其他连接件间接连接的情况)该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和第二长度部分l2的长度之和的情况。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测量手表表带长度的腕尺300,该腕尺300可用于测量腕径,在测量腕径时,通过该第一刻线,即可对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进行测量,再将测量所获得的第一长度部分l1的长度平均分配到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长度可调部分m上,由于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上除长度可调部分m以外的部分长度相等,因此,能够保证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长度始终相等,使连接部尽可能地处于手腕的中间位置,便于用户摘取、佩戴并能够提升用户在佩戴过程中的体验。

其中,该第五标识可以为字母标识,符号标识或数字标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五标识均为序号字符,且沿所述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所述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五标识按顺序依次且连续排列。

其中,可选的,如图14所示,第五标识均为数字符号,且沿所述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所述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五标识为1。即,如图所示,沿第一长度部分l1逐渐远离所述第二长度部分l2的延伸方向,该第五标识可以依次为1、2、3、4、5、6、7、8、9、10。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6所示,该腕尺300的材料为硬纸板材料,且该腕尺300上对应每个该第一刻线的位置均预设有压印p。在测量时,通过捏合腕尺300两端,可以更精准地测出裁剪节点位置。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6所示,在该腕尺300上,该第二长度部分l2包括对应手表主体100的第一部分l21和连接在该第一部分l21相对两侧的第二部分l22和第三部分l23,该第二部分l22和第三部分l23沿其长度方向均间隔预设有压印p。

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表带,请参阅图12,包括: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第一表带1用于连接手表主机100的一端,包括第一预设长度部分n1和连接第一预设长度部分n1的第一可裁剪部分m1;第二表带2用于连接手表主机100的另一端,包括第二预设长度部分n2;其中,第一预设长度部分n1、第二预设长度部分n2用作佩戴在用户的腕部的预设长度部分,第一可裁剪部分m1可用作根据用户腕围进行裁剪的裁剪部分,第一可裁剪部分m1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裁剪标记部,用户在对腕部的腕径进行测量后,可以根据实际的用户的腕径在第一可裁剪部分m1上找到与实际测量得到的腕径标记一致的第一裁剪标记部,然后在该第一裁剪标记部处对第一可裁剪部分m1进行裁剪,裁剪后得到的手表主机100的纵向长度、第一预设长度部分n1、第二预设长度部分n2及第一可裁剪部分m1的总长度即为用户的实际腕径,通过该表带的结构设计,可以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腕径精确裁剪表带获得与自己腕部尺寸匹配的表带的长度,操作简单快捷。

进一步地,除可以对第一表带1进行裁剪外,还可以对第二表带2进行裁剪,使得分别对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进行裁剪后,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长度大致相等,且使得表带的磁扣可以位于用户的手腕的中线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二表带2包括连接第二预设长度部分n2的第二可裁剪部分m2,第二可裁剪部分m2也可用作根据用户腕围进行裁剪的裁剪部分,第二可裁剪部分m2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裁剪标记部。用户在对腕部的腕径进行测量后,可以根据实际的用户的腕径在第一可裁剪部分m1和第二可裁剪部分m2上找到与实际测量得到的腕径标记一致的第一裁剪标记部和第二裁剪标记部,然后在该第一裁剪标记部处对第一可裁剪部分m1进行裁剪并且在该第二裁剪标记部处对第二壳裁剪部分m2进行裁剪,裁剪后得到的手表主机100的纵向长度、第一预设长度部分n1、第二预设长度部分n2、第一可裁剪部分m1及第二可裁剪部分m2的总长度即为用户的实际腕径,通过该表带的结构设计,可以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腕径精确裁剪表带获得与自己腕部尺寸匹配的表带的长度,操作简单快捷。

综上,可以根据测量得到的腕径的标记值,分别在第一可裁剪部分m1及第二可裁剪部分m2找到与测量得到的标记值一致的第一裁剪标记部和第二裁剪标记部,分别在第一裁剪标记部和第二裁剪标记部处对第一可裁剪部分m1及第二可裁剪部分m2进行裁剪,此时,第一表带1和第二表带2的长度大致相等,可以使得设置该表带的手表的磁扣位于手腕中心,使得用户的佩戴体验较好。比如,测量腕径得到的标记值为6,分别在第一可裁剪部分m1及第二可裁剪部分m2找到标记为6的标记部,然后在标记6的第一裁剪标记部和第二裁剪标记部处对第一可裁剪部分m1及第二可裁剪部分m2进行裁剪。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为方便剪裁,第一裁剪标记部及第二裁剪标记部均包括裁剪标识(即图13中所示的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三标识和第四标识)及与裁剪标识对应的裁剪刻线(如图13中所示的第二刻线和第三刻线);其中,裁剪标识可以为以下任一种:数字、字母、符号,裁剪标识用于起标识作用,裁剪刻线用于指示用于沿裁剪刻线进行裁剪。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裁剪标识优选数字,可以方便根据用户测量到的腕径精确锁定与腕径一致的数字型的裁剪标识。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3所示,裁剪刻线包括相互间隔的两部分,裁剪标识位于两部分之间,可以方便清楚看到裁剪标识,且沿裁剪标识位于两部分之间,因此在沿着裁剪刻线裁剪第一表带1或者第二表带2时,不会裁剪到裁剪标识。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第一可裁剪部分m1包括若干第一表带节(即图13中的链节m1)及连接在相邻两个第一表带节之间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m11和第二侧边m12,第一侧边m11与第二侧边m12分别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表带节,第一裁剪标记部设置在第一侧边m11和第二侧边m12上;第二可裁剪部分m2包括若干第二表带节(即图13中的链节m1)及连接在相邻两个第二表带节之间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m13和第四侧边m14,第三侧边m13与第四侧边m14分别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表带节,第二裁剪标记部设置在第三侧边m13和第四侧边m14上。

对于第一侧边m11、第二侧边m12、第三侧边m13和第四侧边m14上设置的裁剪标识,可以参考下述设置示例:

对于第一侧边m11上设置的裁剪标识示例如下:第一可裁剪部分m1连接第一预设长度部分n1的第一连接部为第一起始连接部,第一起始连接部的第一侧边m11上的裁剪标识为数字n-1,自第一可裁剪部分m1朝远离第一预设长度1部分的方向,各第一连接部的第一侧边m11上的裁剪标识的数字逐渐增加,且相邻两个第一侧边m11上的裁剪标识的数字的差值为2,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比如,在本实施例中,n为1,自第一可裁剪部分m1朝远离第一预设长度1部分的方向,各第一连接部的第一侧边m11上的裁剪标识依次为0,2,4,6,8,10。

对于第二侧边m12上设置的裁剪标识示例如下:第一起始连接部的第二侧边上的裁剪标识为数字n,自第一可裁剪部分m1朝远离第一预设长度部分n1的方向,各所第一连接部的第二侧边m12上的裁剪标识的数字逐渐增加,且相邻两个第二侧边上m12的裁剪标识的数字的差值为2。比如,在本实施例中,n为1,自第一可裁剪部分m1朝远离第一预设长度1部分的方向,各第一连接部的第二侧边m12上的裁剪标识依次为1,3,5,7,9。

对于第三侧边m13上设置的裁剪标识示例如下:第二可裁剪部分m2连接第二预设长度n2部分的第二连接部为第二起始连接部,第二起始连接部的第三侧边m13上的裁剪标识为数字n,自第二可裁剪部分m2朝远离第二预设长度部分n2的方向,各第二连接部的第三侧边m13上的裁剪标识的数字逐渐增加,且相邻两个第三侧边m13上的裁剪标识的数字的差值为2,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比如,在本实施例中,n为1,第二可裁剪部分m2朝远离第二预设长度部分n2的方向,各第二连接部的第三侧边m13上的裁剪标识依次为1,3,5,7,9。

对于第四侧边m14上设置的裁剪标识示例如下:第二起始连接部的第四侧边上的裁剪标识为数字n+1,自第二可裁剪部分m2朝远离第二预设长度部分n2的方向,各第二连接部的第四侧边m14上的裁剪标识的数字逐渐增加,且相邻两个第四侧边m14上的裁剪标识的数字的差值为2。比如,在本实施例中,n为1,第二可裁剪部分m2朝远离第二预设长度部分n2的方向,各第二连接部的第三侧边m14上的裁剪标识依次为2,4,6,8,10。

综上,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m11的裁剪标识为:0,2,4,6,8,10;第二侧边m12的裁剪标识为:1,3,5,7,9;第三侧边m13的裁剪标识为:1,3,5,7,9;第四侧边m14的裁剪标识为:2,4,6,8,10。

比如,测量腕径得到的标记值为6,在第一侧边m11和第二侧边m12的裁剪标识上找到对应的数字6,在第三侧边m13和第四侧边m14的裁剪标识上找到数字6,然后在标记为6的位置按照裁剪刻线对第一可裁剪部分m1和第二可裁剪部分m2进行裁剪,得到表带的最终长度即为与用户的腕径匹配的表带长度。

这么设置的目的在于,当用户测量出的腕径的尺寸标识为偶数,比如6时,第一表带1比第二表带2仅多一个第一表带节或第二表带节的长度(第一表带节和第二表带节的长度一致),而根据手腕的实际中心位置和视觉上中心位置不同,视觉上中心位置偏向大拇指方向(如图19所示),通过将第一表带1的长度多出一个长度单位,并通过对一个长度单位的长度进行合理设置,能够尽可能使连接部位于手腕的实际中心位置,更便于用户摘取、佩戴并能够提升用户在佩戴过程中的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图13所示,第一连接部还具有位于第一侧边m11与第二侧边m12之间的第一开孔(即图13中的u1),第二连接部还具有位于第三侧边m13与第四侧边m14之间的第二开孔(即图13中的u2),通过在第一开孔或者第二开孔处对第一可裁剪部分m1或者第二可裁剪部分m2进行裁剪,可以方便剪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表带还包括第一连接件n21、第一固定件、第二连接件n22及第二固定件,第一可裁剪部分m1的位于远离第一预设长度部分n1的一端的第一表带节为第一终止表带节m21,第一终止表带节m21的第一开孔用于与第一连接件n21的一端安装并连接,第一连接件n21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件连接,第二可裁剪部分m2的位于远离第二预设长度n2部分的一端的第二表带节为第二终止表带节m22,第二终止表带节m22的第二开孔用于与第二连接件n22的一端安装并连接,第二连接件n21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件连接,第二固定件还用于与第一固定件固定以将使用表带的手表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

如图3、图4、图13所示,第一表带1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一表带节,各个第一表带节上设有一个所第一生耳孔1c;第二表带2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二表带节,各个第二表带节上设有一个第二生耳孔2c,第一连接件n21设有第五生耳以及第五生耳孔,第二连接件n22设有第六生耳以及第六生耳孔;第五生耳转动连接于第一表带1上最远离第一预设长度部分n1端部的第一生耳孔1c,第五生耳转动连接于第一生耳孔1c;第六生耳转动连接于第二表带2上最远离第二预设长度部分n2端部的第二生耳孔2c,第六生耳转动连接于第二生耳孔2c。

如图1、图3、图4、图13所示,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磁吸件,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磁吸件,第一连接件n21与第二连接件n22通过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连接。具体的,第一磁吸件包括第一磁扣3,设有第一生耳3a以及第一磁吸部件,第一生耳3a转动连接于第一表带1上最远离第一预设长度部分n1端部的第一生耳孔1c;以及第二磁吸件包括第二磁扣4,设有第二生耳4a以及与第一磁吸部件磁性相反的第二磁吸部件,第二生耳4a转动连接于第二表带2上最靠近第二预设长度部分n2的端部的第二生耳孔2c,第二磁吸部件与第一磁吸部件吸附连接,具体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还公开包含上述表带的手表,包括手表主机100以及上述的表带,第一表带1与第二表带2分别连接于手表主机100的两端。

本实施例还公开上述表带的裁剪方法,对上述的表带进行裁剪,还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测量用户的腕围;

基于腕围至少对第一可裁剪部分m1进行裁切,使得第一表带1的纵向长度、第二表带2的纵向长度、手表主机100的纵向长度、第一磁扣3或第二磁扣4的纵向长度、第一连接件n21、第二连接件n22的纵向长度之和等于腕围。由于无需对腕围进行复杂的丈量、对表带进行复杂的计算以及不同表带长度分配计算等,故使得整个表带的长度调整操作变得十分简单、同时更精确。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表带及手表、表带的裁切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