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感温度低的飓风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05019发布日期:2022-03-19 14:20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体感温度低的飓风筒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体感温度低的飓风筒。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吹风机均由手柄和机头两大部分组成,手柄和机头连接,整体呈t字型,由于吹风机需要承载风扇单元、加热单元等占用安装空间较大的零部件,吹风机整体体积偏大,占用较大的收纳空间。气流入口设置在手柄或者机头上,气流出口设置在机头上。
3.传统的吹风机的将加热单元设于机头内部,用户操作时与手柄接触,为了快速烘干头发,加热单元的发热功率一般较高,使用一段时间后,机头的外表面会容易发烫,但是由于机头距离手握的地方相距较远,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手不容易触摸到发烫部位。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体感温度低的飓风筒。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体感温度低的飓风筒,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部限定气流通路,气流通路的上游具有供气流进入的气流入口,气流通路的下游具有排出气流的气流出口,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用于使气流从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壳体组件内部的风扇单元,其中,所述壳体组件呈细长柱状,所述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壁内,所述飓风筒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的加热单元,所述风扇单元位于所述加热单元的上游,所述第一壁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风扇单元的第一内壁,和用于隔离加热单元辐射热量的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位于所述第二内壁的下方且两者连接,所述第二内壁由隔热材料制成。
6.好处是,壳体组件呈细长的柱状,趋于简洁,体积小,便于存储和携带;气流出口设和气流入口设于壳体组件的侧壁,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机头的轴向距离过长,使用户的手臂距离头发距离较大,手臂持续用力的弊端,本技术方案的设置方式,缩短手臂与头发之间的距离,减小吹发过程中的疲劳程度,符合人体工程学;而且,使气流在壳体组件内的路径变短,减小气流损失;风扇单元包括电机和由电机驱动的扇叶,电机对使用环境的温度有一定的要求,过高的温度会到至电机的损坏,风扇单元位于加热单元的上游,使通过电机的气流为冷气流(一般为与环境温度接近或者相同的冷气流,即未经加热单元加热的气流),延长风扇单元的使用寿命;壳体组件为细长柱状,加热单元又位于壳体组件内,在使用过程中,较传统吹风机,更容易触碰到壳体组件相对于加热单元设置的位置,因此通过使第二内壁为隔热材料能够有效隔离加热单元产生的辐射热量;与此同时,当第一内壁同样为隔热材料时,那么第一壁可以一体设置,降低结构复杂度;当第一内壁为其他形式的材料时,可以方便风扇单元
的固定以及减震降噪。
7.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由硬质材料制成,且所述第一内壁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二内壁的弹性模量。
8.好处是,通过硬质材料实现壳体内部结构件的安装和固定,便于简化第二壁的结构;且机器在受到外力撞击时,风道不容易变形、内部结构件不容易移位,从而降低前述原因产生风阻的概率;第一内壁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二内壁的弹性模量,说明第一内壁的弹性优于第二内壁的弹性,由于机器在工作时,风扇单元会高速旋转,对风扇单元的固定要求大于加热单元,弹性好的材料便于加工固定结构,提高风扇单元的固定可靠性,且可以抵消风扇单元产生的一部分震动,起到减震降噪的作用。
9.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壁之一上设有卡扣、另一上设有与所述卡扣配合的凹槽,所述第二壁与所述第一壁处于配合位时,所述卡扣与所述凹槽配合限制所述第二壁沿所述壳体组件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壁脱离配合位。
10.好处是,通过卡扣和凹槽的配合,锁定第二壁与第一壁的配合位,使第二壁与第一壁配合到位后,限制第二壁与第一壁之间产生相对运动,避免第二壁与第一壁配合到位后又脱离配合需要再次装配的情况产生,且结构简单,实现容易。
11.优选的,所述气流通路至少部分由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限定,且所述卡扣设于所述风扇单元的下方。
12.好处是,结构适应性好,且能减小第一壁与第二壁之间的配合间隙,从而减小壳体组件的径向尺寸;卡扣设于风扇单元的下方,有利于降低结构复杂度,不需额外考虑由于前述设置的卡扣或卡槽产生的孔洞带来的风量损失。
13.优选的,所述风扇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内壁内,且所述第一内壁具有用于安装所述风扇单元的腔体,所述第一内壁沿其轴线方向拆分为左壁和右壁,所述左壁和右壁连接后形成所述腔体。
14.好处是,便于风扇单元的安装和固定。
15.优选的,所述左壁和所述右壁通过螺钉结构进行连接,所述螺钉结构位于所述风扇单元的下方。
16.好处是,使左壁和右壁的配合可靠,进一步提高风扇单元的固定可靠性。
17.优选的,所述飓风筒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风扇单元工作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于所述风扇单元的上游,所述左壁和右壁上分别设有用于卡住所述控制组件的左凹槽和右凹槽,且控制组件的两侧分别于所述左凹槽和所述右凹槽相抵靠。
18.好处是,使控制组件位于风扇单元的上游,即控制组件更加靠近气流入口的位置,能够有效缩短壳体组件的长度,通过左、右凹槽对控制组件进行安装和固定,能够使控制组件在生命周期内处于设定位置,防止控制组件移位对气流产生阻力,导致风量和风压的损失。
19.优选的,所述第二内壁呈筒状,所述气流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内壁上且位于所述加热单元的上方。
20.好处是,使第二内壁包裹加热单元,能够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气流出口位于加热单元的上方,防止人手从外部触及加热单元,更加安全。
21.优选的,所述第二内壁包括沿其轴线方向拆分的第一左壁和第一右壁,所述第一
左壁和第一右壁连接后形成用于放置所述加热单元的第一腔体,所述气流出口位于第一左壁或第一右壁上。
22.好处是,便于第二内壁内零部件的安装和固定;气流出口设于第一左壁或者第一右壁,便于气流出口设于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上,降低由于装配精度影响出风效果。
23.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壁的上端伸入所述第二内壁内,所述风扇单元包括电机和扇叶,所述加热单元包括支架和绕在支架上的发热丝,所述支架上设有容纳槽,所述电机部分伸入所述容纳槽中。
24.好处是,第一内壁的上端伸入第二内壁内,有利于使气流经过较小的风阻从第一内壁进入第二内壁内,且能提高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的连接可靠性;电机部分伸入支架的容纳槽中,通过支架防止电机伸入容纳槽的部分受到发热丝热量的影响,还能充分利用壳体组件的内部空间,缩短壳体组件的长度。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发明所述飓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发明所述飓风筒的爆炸图。
28.图3为本发明所述飓风筒的剖视图。
29.图4为本发明所述飓风筒第一壁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发明所述第一内壁与控制组件配合的爆炸图。
31.图6为本发明所述第一内壁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发明所述第二内壁的结构示意图。
33.图中所指各部件的名称如下:1、壳体组件;101、第一壁;1011、第一部分;1012、第二部分;1013、第一内壁;1014、第二内壁;1015、镂空区域;102、第二壁;1021、第一外部壁;1022、第二外部壁;2、气流入口;3、气流出口;4、风扇单元;401、电机;402、扇叶;5、加热单元;6、卡扣;7、凹槽;8、腔体;9、左壁;10、右壁;11、螺钉孔;12、控制组件;13、左凹槽;14、右凹槽;15、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35.如图1至7所示,一种体感温度低的飓风筒,包括壳体组件1,所述壳体组件1内部限定气流通路,气流通路的上游具有供气流进入的气流入口2,气流通路的下游具有排出气流的气流出口3,所述壳体组件1内设有用于使气流从所述气流入口2进入所述壳体组件1内部的风扇单元4,其中,所述壳体组件1呈细长柱状,所述气流入口2和气流出口3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1上,所述壳体组件1包括第一壁101和第二壁102,所述第一壁10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壁102内,所述飓风筒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组件1内的加热单元5,所述风扇单元4位
于所述加热单元5的上游,所述第一壁101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风扇单元4的第一内壁1013,和用于隔离加热单元5辐射热量的第二内壁1014,所述第一内壁1013位于所述第二内壁1014的下方且两者连接,所述第二内壁1014由隔热材料制成。
36.如图1、2所示,壳体组件1呈细长的柱状,趋于简洁,体积小,便于存储和携带;气流出口3设和气流入口2设于壳体组件1的侧壁,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机头的轴向距离过长,使用户的手臂距离头发距离较大,手臂持续用力的弊端,本技术方案的设置方式,缩短手臂与头发之间的距离,减小吹发过程中的疲劳程度,符合人体工程学;而且,使气流在壳体组件1内的路径变短,减小气流损失;如图3所示,风扇单元4包括电机401和由电机401驱动的扇叶402,电机401对使用环境的温度有一定的要求,过高的温度会到至电机401的损坏,风扇单元4位于加热单元5的上游,使通过电机401的气流为冷气流(一般为与环境温度接近或者相同的冷气流,即未经加热单元5加热的气流),延长风扇单元4的使用寿命;如图1至3所示,壳体组件1为细长柱状,加热单元5又位于壳体组件1内,在使用过程中,较传统吹风机,更容易触碰到壳体组件1相对于加热单元5设置的位置,因此通过使第二内壁1014为隔热材料能够有效隔离加热单元5产生的辐射热量;与此同时,当第一内壁1013同样为隔热材料时,那么第一壁101可以一体设置,降低结构复杂度;当第一内壁1013为其他形式的材料时,可以方便风扇单元4的固定以及减震降噪。
37.上述方式中,第一壁101可以全部位于第二壁102内;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二壁102内,部分是从外部手可触及;上述方式中,气流通路可以全部由第一壁101限定;也可以部分由所述第一壁101限定,例如,第一壁101和第二壁102配合限定气流通路。在本例中,气流通路由第一壁101和第二壁102配合限定气流通路。
38.在本例中,气流入口2和气流入口2均设置于壳体组件1上,气流入口2设于所述第二壁102上,气流出口3设于所述第一壁101上;更进一步的,第一壁101包括从外部可触及的第一部分1011和被所述第二壁102覆盖的第二部分1012,气流入口2设置在第二壁102上且位于所述壳体组件1的下部,气流出口3设置在第二部分1012上且与所述壳体组件1的轴线平行。气流出口3优选为细长狭缝状,对气流进行整流。
39.可以理解的,气流入口2可以位于壳体组件1的底部、或者侧壁、或者位于壳体组件1的底部和侧壁;气流出口3可以位于壳体组件1的顶部、或者侧壁。
40.可以理解的,气流入口2和气流出口3均设置于壳体组件1上,气流通路由所述第一壁101限定时,此例的一种实现形式为,第一壁101呈筒状、第二壁102也呈筒状,第一壁101位于第二壁102内,第二壁102上设有气流入口2,第一壁101上设有连通所述气流入口2的第一开口,以使得气流从气流入口2进入第一壁101内;第二壁102上设有气流出口3,第一壁101上设有连通所述气流出口3第二开口,已使得第一壁101中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和气流出口3排出到外部环境。
41.可以理解的,可以综合前述两种实施例,来设置不同的第一壁101、第二壁102的结构形态,获得不同的形式的气流通路、使外部气流通过不同的形式进入气流通路、使气流通路中的气流经过不同的形式排出到外部环境。
42.所述第一内壁1013和第二内壁1014均由硬质材料制成,且所述第一内壁1013的弹
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二内壁1014的弹性模量。通过硬质材料实现壳体内部结构件的安装和固定,便于简化第二壁102的结构;且机器在受到外力撞击时,风道不容易变形、内部结构件不容易移位,从而降低前述原因产生风阻的概率;第一内壁1013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二内壁1014的弹性模量,说明第一内壁1013的弹性优于第二内壁1014的弹性,由于机器在工作时,风扇单元4会高速旋转,对风扇单元4的固定要求大于加热单元5,弹性好的材料便于加工固定结构,提高风扇单元4的固定可靠性,且可以抵消风扇单元4产生的一部分震动,起到减震降噪的作用。在本例中,优选第一内壁1013为pc塑料,第二内壁1014为尼龙加玻纤的混合物。
43.如图4至7所示,所述第一内壁1013和所述第二壁102之一上设有卡扣6、另一上设有与所述卡扣6配合的凹槽7,所述第二壁102与所述第一壁101处于配合位时,所述卡扣6与所述凹槽7配合限制所述第二壁102沿所述壳体组件1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壁101脱离配合位。通过卡扣6和凹槽7的配合,锁定第二壁102与第一壁101的配合位,使第二壁102与第一壁101配合到位后,限制第二壁102与第一壁101之间产生相对运动,避免第二壁102与第一壁101配合到位后又脱离配合需要再次装配的情况产生,且结构简单,实现容易。本例中,第一内壁1013上设有卡扣6,第二壁102上设有与所述卡扣6配合的凹槽7。
44.所述气流通路至少部分由所述第一内壁1013和第二内壁1014限定,且所述卡扣6设于所述风扇单元4的下方。结构适应性好,且能减小第一壁101与第二壁102之间的配合间隙,从而减小壳体组件1的径向尺寸;卡扣6设于风扇单元4的下方,有利于降低结构复杂度,不需额外考虑由于前述设置的卡扣6或卡槽产生的孔洞带来的风量损失。
45.所述风扇单元4位于所述第一内壁1013内,且所述第一内壁1013具有用于安装所述风扇单元4的腔体8,所述第一内壁1013沿其轴线方向拆分为左壁9和右壁10,所述左壁9和右壁10连接后形成所述腔体8。便于风扇单元4的安装和固定。
46.所述左壁9和所述右壁10通过螺钉结构进行连接,所述螺钉结构位于所述风扇单元4的下方。使左壁9和右壁10的配合可靠,进一步提高风扇单元4的固定可靠性。螺钉结构包括设于左壁9和右壁10上的螺钉孔11以及螺钉(图中未示出),左壁9和右壁10配合到位后,将螺钉装入螺钉孔11实现二者的连接。所述飓风筒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风扇单元4工作的控制组件12,所述控制组件12设于所述风扇单元4的上游,所述左壁9和右壁10上分别设有用于卡住所述控制组件12的左凹槽13和右凹槽14,且控制组件12的两侧分别于所述左凹槽13和所述右凹槽14相抵靠。使控制组件12位于风扇单元4的上游,即控制组件12更加靠近气流入口2的位置,能够有效缩短壳体组件1的长度,通过左、右凹槽147对控制组件12进行安装和固定,能够使控制组件12在生命周期内处于设定位置,防止控制组件12移位对气流产生阻力,导致风量和风压的损失。为了实现左壁9和右壁10的可靠连接以及对风扇单元4、控制组件12的固定,螺钉结构具有两组,一组位于风扇单元4下方且控制组件12上方,一组位于控制组件12下方。每组螺钉结构包括两对螺钉孔11,两对螺钉孔11分别位于第一内壁1013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一内壁1013包括一镂空区域1015,所述镂空区域1015位于风扇单元4和气流入口2之间,控制组件12设置在所述镂空区域1015,第一外部壁1021和第二外部壁1022覆盖镂空区域1015,气流入口2设置在第一外部壁1021和第二外部壁1022上,外部气流从气流入口2进入所述镂空区域1015,带走控制组件的热量。
47.所述第二内壁1014呈筒状,所述气流出口3设于所述第二内壁1014上且位于所述
加热单元5的上方。使第二内壁1014包裹加热单元5,能够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气流出口3位于加热单元5的上方,防止人手从外部触及加热单元5,更加安全。
48.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内壁1014包括沿其轴线方向拆分的第一左壁和第一右壁,所述第一左壁和第一右壁连接后形成用于放置所述加热单元5的第一腔体,所述气流出口3位于第一左壁或第一右壁上。便于第二内壁1014内零部件的安装和固定;气流出口3设于第一左壁或者第一右壁,便于气流出口3设于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上,降低由于装配精度影响出风效果。
49.所述第一内壁1013的上端伸入所述第二内壁1014内,所述风扇单元4包括电机401和扇叶402,所述加热单元5包括支架和绕在支架上的发热丝,所述支架上设有容纳槽15,所述电机401部分伸入所述容纳槽15中。第一内壁1013的上端伸入第二内壁1014内,有利于使气流经过较小的风阻从第一内壁1013进入第二内壁1014内,且能提高第一内壁1013与第二内壁1014的连接可靠性;电机401部分伸入支架的容纳槽15中,通过支架防止电机401伸入容纳槽15的部分受到发热丝热量的影响,还能充分利用壳体组件1的内部空间,缩短壳体组件1的长度。第一内壁1013与第二内壁1014通过卡扣6进行连接,方便装配、提高装配效率。
5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