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链及拉链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877524发布日期:2021-04-30 12:53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链及拉链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拉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拉链及拉链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拉链常用在服饰、箱包等产品上,是一种常用的配件,目前许多产品特别是户外产品对防水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目前也出现了较多的防水拉链。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现有技术中的防水拉链通常通过在布带的表层覆盖防水膜层来进行防水,这样虽然能够对布带部分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但是在使用中拉链产生弯曲时,两防水膜层之间产生间隙,尤其是拉链应用于服饰中,当穿着者穿的衣服较紧时,两拉链带产生横向的拉力,导致两防水膜层之间产生的间隙较大,水容易从间隙通过进入服饰内部,防水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一方面,为了提高拉链的防水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拉链。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拉链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拉链,包括拉链带以及拉链头,所述拉链带包括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第一布带、第二布带的相对侧设置有拉链齿,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向内侧延伸而出的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所述第一防水基层、第二防水基层位于其所在拉链带的拉链齿的上方并遮盖于拉链齿,第一防水基层的内侧开设有连接槽,第二防水基层的内侧凸出设置有连接部,当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拉合时,第二防水基层的连接部插设于第一防水基层的连接槽内而封闭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之间的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分别设置有连接槽和连接部,当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拉合时,第二防水基层的连接部插设于第一防水基层的连接槽内而封闭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之间的间隙,从而对啮合后的链齿排进行遮盖防水,连接部与连接槽配合使得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的连接处具有一定的滑移量,即使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收到横向的作用力发生滑移,仍然能够保持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的连接处处于密封状态,提高拉链的防水效果,有效防止水进入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基层、第二防水基层均呈弹性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水基层、第二防水基层均呈弹性设置,一方面,当第一防水基层或第二防水基层插设于拉链头时,抵接于拉链头内壁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避免拉链头出现卡死现象,保证拉链头的正常滑动,且在拉链头滑动过程中,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逐段发生弹性复位,实现连接部插设于连接槽;另一方面,第一防水基层或者第二防水基层的内侧壁抵接于拉链头内壁时,使得拉链头具有一定的滑动阻尼,减少拉链头随意发生滑动的可能,在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处于分离状态时,如应用于服装时,能够在服装散乱堆放且链带分开时使拉链头仍保持在下端位置处,减少因拉链头随意滑动导致其位置不确定,进而导致穿着者在穿戴过程中还要寻找拉链头。

优选的,所述连接槽开设于第一防水基层内壁侧的下半部,所述连接部相对应位于第二防水基层内侧壁的下半部,所述连接部的下端面与第二防水基层的下端面平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槽位于第一防水基层内壁侧的下半部,供第一防水基层内侧壁上半部朝向连接槽一侧发生弹性形变,连接部相对应位于第二防水基层内侧壁的下半部,使得连接部上端面与第二防水基层内侧壁之间形成形变槽,供连接部朝向形变槽一侧发生弹性形变。

优选的,所述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上的各相邻拉链齿之间设置有填充块,当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拉合时,所述填充块能够填充满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各拉链齿之间的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拉合时,所述填充块能够填充满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各拉链齿之间的间隙,增加拉链齿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减少水透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可能。

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的下表面凸出设置有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一连接层的内侧凹陷于第一防水基层与第一布带之间,第一布带的上表面、第一连接层的内侧壁和第一防水基层的下表面形成第一滑道,所述第二连接层的内侧凹陷于第二防水基层与第二布带之间,第二布带的上表面、第二连接层的内侧壁和第二防水基层的下表面形成第二滑道,所述拉链头包括座体,所述座体包括顶板、底板以及固定连接于顶板和底板之间的支芯,支芯的两侧凸出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分别滑移嵌设于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顶板和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之间形成供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穿过的第一通道,底板和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之间形成供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上的拉链齿穿过的第二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实现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的配合连接,第二通道实现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上的拉链齿的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拉链头还包括设置于顶板上的拉鼻以及安装于拉鼻上的拉片,所述拉鼻包括固定连接于顶板上端面的第一连接块以及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块上部侧壁的第二连接块,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一体成型使得拉鼻呈“l”形设置,第一连接块内壁、第二连接块内壁以及顶板的上端面形成容纳腔,拉片设置有套设于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的连接环,所述拉鼻一侧开设有连通于容纳腔以供连接环穿过的缺口,所述顶板上铰接有可朝向容纳腔一侧翻转以供控制缺口开闭的弹性按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该拉链头具有滑动阻尼,所述拉动拉链头需要施加较大的拉力,从而导致拉片上的连接环受力较大,导致连接环存在断裂的可能,因此需要对新的拉片进行更换,当需要对拉片进行更换时,首先对弹性按钮施加作用力,使得缺口处于连通状态,将新拉片上的连接环通过缺口重新套设于拉鼻上的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撤掉对弹性按钮施加的作用力,弹性按钮转动复位将缺口关闭,方便快捷,便于实现。

优选的,所述弹性按钮包括下端铰接于顶板的铰接块以及固定连接于铰接块与顶板之间以迫使铰接块的上端抵接于拉鼻内壁的弹性片,铰接块、顶板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片为v型片,所述v型片的两端侧壁凸出设置有固定嵌设于安装槽的安装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铰接块施加作用力,使得铰接块的自由端朝靠近容纳腔一侧转动,从而实现缺口的开启,此时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且具有弹性势能,当撤掉对铰接块的作用力后,弹性件弹性复位从而迫使铰接块转动复位实现缺口的闭合,在对拉片进行安装时,直接将拉片的连接环抵接于铰接块的外壁,对连接环施加作用力,从而在实现缺口开启的过程中,同时将连接环套设于拉鼻上,快速方便;v型片的一端上的安装块固定嵌设于座体上的安装槽内,v型片的另一端上的安装块固定嵌设于铰接块上的安装槽内,实现将v型片的两端固定安装于铰接块和座体上,有效减少拉片在拉动过程中造成v型片掉落的可能。

优选的,顶板上设置有位于第二连接块远离第一连接块端部下方的固定块,所述铰接块通过铰接轴铰接于固定块,所述顶板上设置有位于固定块远离第一连接块一侧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远离第一连接块的一侧设置有导向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限位块,使得铰接块只能朝靠近容纳腔一侧转动,避免拉动拉片的过程中缺口开启的现象发生。

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基层、第二防水基层、第一连接层以及第二连接层均为透明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水基层、第二防水基层、第一连接层以及第二连接层均为透明设置,便于观察到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上的颜色图案。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拉链的防水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拉链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拉链的制造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拉链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带制作工序,制作所述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

步骤s2、拉链齿安装工序,在所述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下表面的一侧缘部安装所述拉链齿形成链齿列;

步骤s3、轧光加工工序,对所述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上表面实施基于加热加压处理的轧光加工;

步骤s4、防水加工工序,在实施了轧光加工的所述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上表面热合固定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

步骤s5、拉链头安装工序,将拉链头安装于第一布带或者第二布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当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拉合时,第二防水基层的连接部插设于第一防水基层的连接槽内而封闭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之间的间隙,从而对啮合后的链齿排进行遮盖防水,连接部与连接槽配合使得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的连接处具有一定的滑移量,即使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收到横向的作用力发生滑移,仍然能够保持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的连接处处于密封状态,提高拉链的防水效果,有效防止水进入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下表面;

第一防水基层、第二防水基层均呈弹性设置,一方面,在第一防水基层或第二防水基层插设于拉链头时,抵接于拉链头内壁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避免拉链头出现卡死现象,保证拉链头的正常滑动,且在拉链头滑动过程中,第一防水基层和第二防水基层逐段发生弹性复位,实现连接部插设于连接槽;另一方面,第一防水基层或者第二防水基层的内侧壁抵接于拉链头内壁时,使得拉链头具有一定的滑动阻尼,减少拉链头随意发生滑动的可能,在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处于分离状态时,如应用于服装时,能够在服装散乱堆放且链带分开时使拉链头仍保持在下端位置处,减少因拉链头随意滑动导致其位置不确定,进而导致穿着者在穿戴过程中还要寻找拉链头;

设置有限位块,使得铰接块只能朝靠近容纳腔一侧转动,避免拉动拉片的过程中缺口开启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一种拉链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分离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啮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中拉链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安装槽和安装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拉链带;11、第一布带;12、第二布带;13、第一防水基层;14、第二防水基层;15、拉链齿;16、连接槽;17、连接部;18、填充块;2、拉链头;21、座体;211、顶板;212、底板;213、支芯;214、第一隔板;215、第二隔板;216、第一通道;217、第二通道;218、固定块;219、限位块;22、拉鼻;221、第一连接块;222、第二连接块;23、拉片;24、连接环;25、弹性按钮;251、铰接块;252、弹性片;26、容纳腔;27、安装槽;28、安装块;31、第一连接层;32、第二连接层;33、第一滑道;34、第二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拉链。

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拉链,包括拉链带1以及拉链头2,拉链带1包括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第一布带11、第二布带12的下表面相对侧边缘设置有拉链齿15,通过拉链头2实现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上的拉链齿15锁合。

参照图2,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的上表面分别热合固定有向内侧延伸而出的第一防水基层13和第二防水基层14,第二防水基层14位于其所在第一布带11、第二布带12的拉链齿15的上方并遮盖于拉链齿15。第一防水基层13、第二防水基层14均呈弹性设置,第一防水基层13和第二防水基层14采用合成树脂材料,也可以使用聚氨酯、聚丙烯、聚氯乙烯、橡胶热塑性材料制成,本实施中优选聚氨酯,第一防水基层13、第二防水基层14均呈弹性设置。

参照图2,第一防水基层13、第一防水基层13的内侧壁开设有连接槽16,第二防水基层14的内侧凸出设置有连接部17。连接槽16开设于第一防水基层13内壁侧的下半部,连接部17相对应位于第二防水基层14内侧壁的下半部,连接部17的下端面与第二防水基层14的下端面平齐。当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拉合时,第二防水基层14的连接部17插设于第一防水基层13的连接槽16内而封闭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之间的间隙。

参照图2、图3,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上的各相邻拉链齿15之间设置有填充块18,当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拉合时,填充块18能够填充满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的各拉链齿15之间的间隙,增加拉链齿15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减少水透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的可能。

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第一防水基层13和第二防水基层14分别设置有连接槽16和连接部17,当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拉合时,第二防水基层14的连接部17插设于第一防水基层13的连接槽16内而封闭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之间的间隙,从而对啮合后的链齿排进行遮盖防水,连接部17与连接槽16配合使得第一防水基层13和第二防水基层14的连接处具有一定的滑移量,即使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收到横向的作用力发生滑移,仍然能够保持第一防水基层13和第二防水基层14的连接处处于密封状态,提高拉链的防水效果,有效防止水进入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的下表面。

实施例2:

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防水基层13和第二防水基层14的下表面凸出设置有第一连接层31和第二连接层32,本实施中第一连接层31、第二连接层32优选聚氨酯,第一防水基层13、第二防水基层14、第一连接层31以及第二连接层32均为透明设置,便于观察到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上的颜色和图案。

参照图4,第一连接层31和第二连接层32通过热合固定于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的上表面,第一连接层31的内侧凹陷于第一防水基层13与第一布带11之间,第一布带11的上表面、第一连接层31的内侧壁和第一防水基层13的下表面形成第一滑道33。第二连接层32的内侧凹陷于第二防水基层14与第二布带12之间,第二布带12的上表面、第二连接层32的内侧壁和第二防水基层14的下表面形成第二滑道34。

参照图4、图5,拉链头2包括座体21、设置于顶板211上的拉鼻22以及可拆卸安装于拉鼻22上的拉片23。座体21包括顶板211、底板212以及固定连接于顶板211和底板212之间的支芯213,支芯213的两侧凸出设置有第一隔板214和第二隔板215,第一隔板214、第二隔板215分别滑移嵌设于第一滑道33和第二滑道34,顶板211和第一隔板214、第二隔板215之间形成供第一防水基层13和第二防水基层14穿过的第一通道216。底板212和第一隔板214、第二隔板215之间形成供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上的拉链齿15穿过的第二通道217。第一通道216实现第一防水基层13和第二防水基层14的配合连接,第二通道217实现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上的拉链齿15的啮合连接。

一方面,当第一防水基层13或第二防水基层14滑动插设于拉链头2上的第一通道216时,第一防水基层13内侧壁上半部抵接于第一通道216内壁,进而向下朝连接槽16一侧发生弹性形变,连接部17抵接第二通道217内壁,向上发生弹性形变,避免拉链头2出现卡死现象,保证拉链头2的正常滑动,且在拉链头2滑动过程中,第一防水基层13和第二防水基层14逐段发生弹性复位,实现连接部17插设于连接槽16;另一方面,第一防水基层13或者第二防水基层14的内侧壁抵接于第一通道216的内壁时,使得拉链头2具有一定的滑动阻尼,减少拉链头2随意发生滑动的可能,在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处于分离状态时,如应用于服装时,能够在服装散乱堆放且链带分开时使拉链头2仍保持在下端位置处,减少因拉链头2随意滑动导致其位置不确定,进而导致穿着者在穿戴过程中还要寻找拉链头2。

参照图5,拉鼻22包括固定连接于顶板211上端面的第一连接块221以及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块221上部侧壁的第二连接块222,第一连接块221和第二连接块222一体成型使得拉鼻22呈“l”形设置。第一连接块221内壁、第二连接块222内壁以及顶板211的上端面形成容纳腔26,拉片23设置有套设于第一连接块221、第二连接块222的连接环24,拉鼻22一侧开设有连通于容纳腔26以供连接环24穿过的缺口,顶板211上铰接有可朝向容纳腔26一侧翻转以供控制缺口开闭的弹性按钮25。

参照图5、图6,顶板211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二连接块222远离第一连接块221端部下方的固定块218,弹性按钮25包括下端通过铰接轴铰接于固定块218的铰接块251以及固定连接于铰接块251与顶板211之间以迫使铰接块251的上端抵接于拉鼻22内壁的弹性片252。连接环24可活动套设于铰接块251,铰接块251的上端抵接于第二连接块222的下端面,第二连接块222的端部凸出于铰接块251远离容纳腔26的侧壁。铰接块251靠近容纳腔26的内壁、顶板211的上端面均开设有安装槽27,弹性片252为v型片,v型片的两端侧壁凸出设置有固定嵌设于安装槽27的安装块28。顶板211上设置有位于固定块218远离第一连接块221一侧的限位块219,限位块219远离第一连接块221的一侧设置有导向弧面。

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因为该拉链头2具有滑动阻尼,所以拉动拉链头2需要施加较大的拉力,从而导致拉片23上的连接环24受力较大,导致连接环24存在断裂的可能,因此需要对新的拉片23进行更换。当需要对拉片23进行更换时,首先将新拉片23上的连接环24套设于第二连接块222远离第一连接块221的端部,向靠近第一连接块221方向拉动拉片23,从而连接环24抵接于铰接块251对铰接块251施加作用力,使得缺口处于连通状态,连接环24滑移进入容纳腔26且与铰接块251的自由端脱离,失去对铰接块251的作用力,v型片迫使铰接块251转动复位将缺口关闭,方便快捷。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拉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带制作工序,制作所述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

步骤s2、拉链齿15安装工序,在所述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的下表面的一侧缘部安装所述拉链齿15形成链齿列;

步骤s3、轧光加工工序,对所述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的上表面实施基于加热加压处理的轧光加工;

步骤s4、防水加工工序,在实施了轧光加工的所述第一布带11和第二布带12的上表面热合固定第一防水基层13和第二防水基层14;

步骤s5、拉链头2安装工序,将拉链头2安装于第一布带11或者第二布带12。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