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包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镇痛泵随身包。
背景技术:
留置镇痛泵是疼痛科治疗慢性疼痛的重要方法,镇痛泵的使用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住院期间要求患者随身携带镇痛泵,可以将泵悬挂于颈部,避免镇痛泵的损坏及硬膜外管的脱出。但是遇到部分颈部留置镇痛泵的患者,只能手提机器,十分不便;由于使用的患者多为老龄、长期疼痛的患者,反应比较缓慢、迟钝;临床中患者常常会出现起身时遗忘镇痛泵,导致镇痛泵损坏或硬膜外管脱出的情况;另外,患者也反映悬挂于颈部的镇痛泵有碍美观同时引起颈部不适;当镇痛泵掉落时,轻者损坏机器,重者硬膜外导管脱出,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镇痛泵随身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前患者携带镇痛泵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一种镇痛泵随身包,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弹性网、包盖、第一包带、日字扣和第一连接环;前侧壁平行间隔设置在后侧壁的前方,前侧壁的底部与后侧壁的底部固定连接,前侧壁的两个竖直边缘分别通过弹性网与后侧壁的两个竖直边缘连接,第一连接环固定在后侧壁的一个竖直边缘上,第一包带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环固定在日字扣的一个格口的外边上,第一包带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日字扣的两个格口后可拆卸设置在后侧壁的另一个竖直边缘上,前侧壁中部开设有通透的窗口,包盖的一侧边固定在后侧壁的顶部边缘处,包盖上设置有透明部;当包盖覆盖在前侧壁时,透明部正对窗口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魔术贴子端和魔术贴母端,魔术贴子端固定在包盖的内侧面上,魔术贴母端固定在前侧壁的外侧面上,通过魔术贴子端和魔术贴母端之间的粘合作用实现包盖粘贴在前侧壁上。
进一步地,魔术贴子端和魔术贴母端均为u字形结构,魔术贴子端环绕透明部设置,魔术贴母端环绕窗口设置。
进一步地,弹性网为设置有若干网口的网状结构,弹性网为弹性纤维材质。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包带、插扣子端和插扣母端,第二包带的一端固定在后侧壁背离第一连接环的竖直边缘上,第二包带的另一端固定有插扣母端,插扣子端固定在第一包带的自由端,通过插扣子端插接在插扣母端中实现第一包带和第二包带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固定在后侧壁背离第一连接环的竖直边缘上,第二包带背离插扣母端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连接环上。
进一步地,后侧壁内填充有加厚海绵,前侧壁内填充有加厚海绵。
进一步地,还包括弹性绑带,后侧壁靠近前侧壁的表面上设置有弹性绑带。
进一步地,还包括管孔,前侧壁和后侧壁连接处开设有管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荧光条,包盖的外侧面设置有荧光条。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日字扣,实现了第一包带的可伸缩调节,既能实现镇痛泵随身包作为斜挎包使用,还能实现镇痛泵随身包作为腰包使用,第一包带可收缩适合不同体型的患者佩戴使用,随身包采用翻盖式的包盖设计,简单易用,通过该设置魔术贴,实现了包盖与包体之间的粘合,包盖上的透明部,方便医生一眼识别镇痛泵的运作状况;侧边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的弹性网,适合不同规格的镇痛泵,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给人视觉上的轻便感觉;通过后侧壁和前侧壁采用加厚海绵填充,在镇痛泵掉落时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镇痛泵随身包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镇痛泵随身包的包盖闭合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镇痛泵随身包的结构图。
图中:1、前侧壁,2、后侧壁,3、弹性网,4、窗口,5、透明部,6、包盖,7、魔术贴子端,8、魔术贴母端,9、第一连接环,10、第二连接环,11、第一包带,12、日字扣,13、插扣子端,14、插扣母端,15、第二包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镇痛泵随身包,包括前侧壁1、后侧壁2、弹性网3、包盖6、第一包带11、日字扣12和第一连接环9;前侧壁1平行间隔设置在后侧壁2的前方,前侧壁1的底部与后侧壁2的底部固定连接,前侧壁1的两个竖直边缘分别通过弹性网3与后侧壁2的两个竖直边缘连接,第一连接环9固定在后侧壁2的一个竖直边缘上,第一包带11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环9固定在日字扣12的一个格口的外边上,第一包带11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日字扣12的两个格口后可拆卸设置在后侧壁2的另一个竖直边缘上,前侧壁1中部开设有通透的窗口4,包盖6的一侧边固定在后侧壁2的顶部边缘处,包盖6上设置有透明部5;当包盖6覆盖在前侧壁1时,透明部5正对窗口4设置。
使用时,将镇痛泵放入至前侧壁1和后侧壁2之间形成的容纳腔中,将包盖6盖合在前侧壁1上,透明部5正对窗口4设置,其中,包盖6和前侧壁1之间通过魔术贴、暗扣或者插接扣的形式连接。
本实施例达到的技术效果为:通过本实施例设置的日字扣12,实现了第一包带11的可伸缩调节,既能实现镇痛泵随身包作为斜挎包使用,还能实现镇痛泵随身包作为腰包使用,第一包带11可收缩适合不同体型的患者佩戴使用,随身包采用翻盖式的包盖6设计,简单易用,通过该设置魔术贴,实现了包盖与包体之间的粘合,包盖6上的透明部,方便医生一眼识别镇痛泵的运作状况;侧边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的弹性网3,适合不同规格的镇痛泵,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给人视觉上的轻便感觉;通过后侧壁2和前侧壁1采用加厚海绵填充,在镇痛泵掉落时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镇痛泵随身包,包括实施例1中的全部技术特征,除此之外,还包括魔术贴子端7和魔术贴母端8,魔术贴子端7固定在包盖6的内侧面上,魔术贴母端8固定在前侧壁1的外侧面上,通过魔术贴子端7和魔术贴母端8之间的粘合作用实现包盖6粘贴在前侧壁1上;魔术贴子端7和魔术贴母端8均为u字形结构,魔术贴子端7环绕透明部5设置,魔术贴母端8环绕窗口4设置;弹性网3为设置有若干网口的网状结构,弹性网3为弹性纤维材质。
本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魔术贴子端7和魔术贴母端8,实现了包盖6和前侧壁1的快速粘合,便于使用;通过设置u字形结构的魔术贴子端7和魔术贴母端8,增强了包盖6和前侧壁1连接的紧固性;通过设置弹性纤维材质的弹性网3,实现了包体的轻便化,提高了对不同规格镇痛泵的适应性。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镇痛泵随身包,包括实施例2中的全部技术特征,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包带15、插扣子端13和插扣母端14,第二包带15的一端固定在后侧壁2背离第一连接环9的竖直边缘上,第二包带15的另一端固定有插扣母端14,插扣子端13固定在第一包带11的自由端,通过插扣子端13插接在插扣母端14中实现第一包带11和第二包带15的可拆卸连接;还包括第二连接环10,第二连接环10固定在后侧壁2背离第一连接环9的竖直边缘上,第二包带15背离插扣母端14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连接环10上。
本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第二包带15、插扣子端13和插扣母端14,实现了包带的可拆卸,提高了使用时的方便性,当难以挂接在肩部和腰部时,能够快速的通过插接方式实现。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镇痛泵随身包,包括实施例3中的全部技术特征,除此之外,后侧壁2内填充有加厚海绵,前侧壁1内填充有加厚海绵;还包括弹性绑带,后侧壁2靠近前侧壁1的表面上设置有弹性绑带;还包括管孔,前侧壁1和后侧壁2连接处开设有管孔,其中,弹性绑带为橡皮筋材质。
本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在前侧壁1和后侧壁2内的加厚海绵,提高了镇痛泵随身包的防撞性能,起到了较好的缓冲作用;通过设置弹性绑带,实现了对随身泵的固定。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镇痛泵随身包,包括实施例4中的全部技术特征,除此之外,还包括荧光条,包盖6的外侧面设置有荧光条。
本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荧光条,提高了夜间使用的便捷性。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