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抓地力好的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06021发布日期:2020-10-02 08:18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抓地力好的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抓地力好的运动鞋。



背景技术:

现有运动鞋包括鞋底和与鞋底连接的鞋帮以及垫设于鞋底上的鞋垫,市场上的运动鞋在设计时普遍都是注重增强鞋底的缓冲减震、前脚掌的反弹以及鞋底的耐磨等性能,而抓地力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人体在赤脚行走或奔跑过程中,其前脚掌趾着地后,会向外充分地自由延展,使前脚掌与地面充分地接触,增强抓地力,当前脚掌离地后,其前脚掌趾又自动地向内复位回缩,整个过程自然、和谐、舒适,而当人们穿着鞋子后,其前脚掌是固定穿设在一个有限的鞋内空间,虽然鞋底可以减震、反弹,但是人们在行走着地时,由于鞋内空间有限,人体的前脚掌趾是无法顺利地向外延展的,只能龟缩在一起或略微地伸展,局限性很大,降低了脚部原本的抓地力,鞋子鞋底的纹路单一,无法起到很好的防滑效果,使用者穿着后容易出现滑倒的现象,同时鞋子穿着不便且穿着后容易松脱,由此有必要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抓地效果好、穿着方便且不易松脱的抓地力好的运动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抓地力好的运动鞋,包括鞋帮、鞋舌、鞋底和设置在鞋底上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包括上鞋底和下鞋底,所述下鞋底设置在上鞋底的下方且与上鞋底固定连接,所述上鞋底的鞋头部设置有鞋头防滑部,所述鞋头防滑部由若干棱形凸起紧密排布而成,所述下鞋底包括前掌部和后跟部,所述下鞋底的前掌部设置在上鞋底前掌部的下方且与上鞋底固定连接,所述下鞋底的前掌部由若干橡胶块组成,若干橡胶块呈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分布的环形网状结构,所述前掌部的中心处高度高于四周处高度呈喇叭状,所述下鞋底的前掌部上设置有橡胶连接筋,若干橡胶块之间通过橡胶连接筋相互连接,所述下鞋底后跟部的表面设置有防滑面,所述防滑面由若干波浪形凸条组成,所述橡胶块上设置有由若干波浪形凹槽组成防滑纹,所述下鞋底前掌部远离鞋头防滑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口,所述下鞋底后跟部靠近前掌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口,所述第一凹口和第二凹口的开口相互对应,所述上鞋底的足弓部上设置有双向防滑部,所述双向防滑部包括正向防滑纹和反向防滑纹,所述正向防滑纹由若干向下鞋底后跟部倾斜的正防滑条紧密排列组成,所述反向防滑纹由若干向下鞋底前掌部倾斜的反防滑条紧密排列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运动鞋的过程中,下鞋底前掌部的若干橡胶块通过中心处和四周处的高度差能够形成一个延伸腔,当使用者前脚掌落地时,橡胶连接筋被撑开,橡胶块能够向外延伸与扩张,使脚掌趾可以充分延展,从而增加了使用者前脚掌的抓地力,同时在橡胶块与地面接触时,橡胶块上的防滑纹能够进一步增加下鞋底前掌部与地面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加了抓地力,鞋头处的鞋头防滑部能够增加特殊情况下鞋头处的抓地力,当使用者前脚掌抬起时,橡胶连接筋收缩使橡胶块收缩,橡胶块在收缩的过程中引导脚掌趾收缩,在使用者后脚跟落地时,下鞋底后跟部上的防滑面通过若干波浪形凸条增加了表面粗糙度从而增加了表面摩擦力,使下鞋底后跟部能够更好的抓地,同时前掌部的第一凹口和后跟部的第二凹口能在鞋底向后滑或者向前滑的过程当中提供抓地力,从而有效的避免鞋底突发的向前或者向后的滑倒的发生,上鞋底的足弓部上设置有双向防滑部通过倾斜方向不同的正防滑条和反防滑条进一步提高了鞋底的双向防滑效果,从而提高了运动鞋的抓地力,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鞋底与地面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运动鞋的抓地力,减少了使用者穿着运动鞋后出现滑倒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舌由弹性鞋面构成,所述弹性鞋面的两侧固定缝制在鞋帮上,所述鞋舌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鞋带孔,所述鞋带孔中设置有弹性鞋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鞋舌由弹性鞋面组成,因此鞋能自动地适应不同脚型的大小,也由于由弹性鞋面,使得鞋帮能紧紧地依贴着使用者的脚部,不易松脱,同时能够通过弹性鞋带对宽松度进行二次调整。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橡胶块与橡胶连接筋一体成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体成型的橡胶块与橡胶连接筋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从而提高了鞋底的使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双向防滑部中穿设有耐磨条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耐磨条纹的设置,使得双向防滑部的耐磨性能大大增强,从而提高了鞋底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上鞋底块采用的材质为软橡胶、软eva发泡体、tpe材质、软硅胶、发泡硅胶、md、pu或tpu的任意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橡胶、软eva发泡体、tpe材质、软硅胶、发泡硅胶、md、pu或tpu的特性,提高了上鞋底的使用舒适性,从而提高了运动鞋的使用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双向防滑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鞋舌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鞋帮、2-鞋舌、3-鞋底、31-上鞋底、32-下鞋底、4-鞋头防滑部、5-橡胶块、6-橡胶连接筋、7-波浪形凸条、8-波浪形凹槽、9-第一凹口、10-第二凹口、11-双向防滑部、111-正向防滑纹、112-反向防滑纹、12-弹性鞋带、13-耐磨条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抓地力好的运动鞋,包括鞋帮1、鞋舌2、鞋底3和设置在鞋底3上的鞋垫,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鞋底3包括上鞋底31和下鞋底32,所述下鞋底32设置在上鞋底31的下方且与上鞋底31固定连接,所述上鞋底31的鞋头部设置有鞋头防滑部4,所述鞋头防滑部4由若干棱形凸起紧密排布而成,所述下鞋底32包括前掌部和后跟部,所述下鞋底32的前掌部设置在上鞋底31前掌部的下方且与上鞋底31固定连接,所述下鞋底32的前掌部由若干橡胶块5组成,若干橡胶块5呈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分布的环形网状结构,所述前掌部的中心处高度高于四周处高度呈喇叭状,所述下鞋底32的前掌部上设置有橡胶连接筋6,若干橡胶块5之间通过橡胶连接筋6相互连接,所述下鞋底32后跟部的表面设置有防滑面,所述防滑面由若干波浪形凸条7组成,所述橡胶块5上设置有由若干波浪形凹槽8组成防滑纹,所述下鞋底32前掌部远离鞋头防滑部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口9,所述下鞋底32后跟部靠近前掌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口10,所述第一凹口9和第二凹口10的开口相互对应,所述上鞋底31的足弓部上设置有双向防滑部11,所述双向防滑部11包括正向防滑纹111和反向防滑纹112,所述正向防滑纹111由若干向下鞋底32后跟部倾斜的正防滑条紧密排列组成,所述反向防滑纹112由若干向下鞋底32前掌部倾斜的反防滑条紧密排列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运动鞋的过程中,下鞋底前掌部的若干橡胶块通过中心处和四周处的高度差能够形成一个延伸腔,当使用者前脚掌落地时,橡胶连接筋被撑开,橡胶块能够向外延伸与扩张,使脚掌趾可以充分延展,从而增加了使用者前脚掌的抓地力,同时在橡胶块与地面接触时,橡胶块上的防滑纹能够进一步增加下鞋底前掌部与地面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加了抓地力,鞋头处的鞋头防滑部能够增加特殊情况下鞋头处的抓地力,当使用者前脚掌抬起时,橡胶连接筋收缩使橡胶块收缩,橡胶块在收缩的过程中引导脚掌趾收缩,在使用者后脚跟落地时,下鞋底后跟部上的防滑面通过若干波浪形凸条增加了表面粗糙度从而增加了表面摩擦力,使下鞋底后跟部能够更好的抓地,同时前掌部的第一凹口和后跟部的第二凹口能在鞋底向后滑或者向前滑的过程当中提供抓地力,从而有效的避免鞋底突发的向前或者向后的滑倒的发生,上鞋底的足弓部上设置有双向防滑部通过倾斜方向不同的正防滑条和反防滑条进一步提高了鞋底的双向防滑效果,从而提高了运动鞋的抓地力,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鞋底与地面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运动鞋的抓地力,减少了使用者穿着运动鞋后出现滑倒的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鞋舌2由弹性鞋面构成,所述弹性鞋面的两侧固定缝制在鞋帮上,所述鞋舌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鞋带孔,所述鞋带孔中设置有弹性鞋带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鞋舌由弹性鞋面组成,因此鞋能自动地适应不同脚型的大小,也由于由弹性鞋面,使得鞋帮能紧紧地依贴着使用者的脚部,不易松脱,同时能够通过弹性鞋带对宽松度进行二次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橡胶块5与橡胶连接筋6一体成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体成型的橡胶块与橡胶连接筋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从而提高了鞋底的使用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双向防滑部11中穿设有耐磨条纹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耐磨条纹的设置,使得双向防滑部的耐磨性能大大增强,从而提高了鞋底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上鞋底31块采用的材质为软橡胶、软eva发泡体、tpe材质、软硅胶、发泡硅胶、md、pu或tpu的任意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橡胶、软eva发泡体、tpe材质、软硅胶、发泡硅胶、md、pu或tpu的特性,提高了上鞋底的使用舒适性,从而提高了运动鞋的使用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