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领域,尤其涉及活性炭口罩。
背景技术:2.活性炭由于内部孔隙结构发达,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广泛用于吸附粉尘、有机气体、病毒细菌等。活性炭用于制造口罩形成的活性炭口罩,具有防毒、防尘效果。然而,现有的活性炭口罩整体偏黑色,活性炭的成份透过无纺布显现出来,外观不美观。且在使用时经常出现活性炭泄漏问题,活性炭沾于人体皮肤将对皮肤造成损害,给生活带来困扰。更重要的是,由于新冠病毒等严重的传染病疫情可通过粉尘和气溶胶等油性、非油性颗粒传播。现有的活性炭口罩无法高效地隔断两种传播途径,也就很难达到真正阻隔疫情传播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活性炭口罩。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活性炭口罩,包括:面罩,面罩具有设置于中间层的活性炭吸附层,活性炭吸附层两侧各放置防止活性炭外漏或内漏的非透明布层,外侧的非透明布层的另一侧设置防水无纺布,内侧的非透明布层的另一侧设置无纺布。
6.优选地,活性炭吸附层由网格布上喷涂活性炭形成。
7.优选地,防水无纺布与无纺布上下边沿缝合,左右两侧形成开口。
8.优选地,活性炭吸附层与位于其两侧的非透明布层四周对应缝合,形成可更换层,可更换层从开口处塞入或抽出。
9.优选地,非透明布层为白色或蓝色。
10.优选地,非透明布层为熔喷布。
11.优选地,还包括挂带,防水无纺布层左右两侧各沿上下方向设置第一凸耳,挂带与所述凸耳缝合。
12.优选地,非透明布层、无纺布层设置第二凸耳,不同布层相应的凸耳相互粘合。
13.优选地,在防水无纺布层的边沿设置间隔排列的第一通气孔和/或在防水无纺布层中间区域的上下两侧设置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二通气孔。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活性炭口罩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5.活性炭吸附层设置在中间层,主要用于吸附油性颗粒,两侧的非透明布层用于吸附非油性颗粒,可以对油性颗粒和非油性颗粒都产生有效隔离,特别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等疫情的防控;
16.通过在活性炭吸附层两侧设置非透明布层,使活性炭吸附层隐藏在非透明布层之间,避免活性炭口罩呈现黑色,口罩整体更美观。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活性炭口罩的面罩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活性炭口罩爆炸结构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活性炭口罩立体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活性炭口罩立体图。
21.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22.100、第一实施例活性炭口罩;200、第三实施例活性炭口罩;1、防水无纺布层;2、外层非透明布层;3、活性炭吸附层;4、内层非透明布层;5、无纺布层;6、挂带;7、第一凸耳;8、第二凸耳;11、第一通气孔;12、第二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2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活性炭口罩,包括:面罩,面罩具有设置于中间层的活性炭吸附层,活性炭吸附层两侧各放置防止活性炭外漏或内漏的非透明布层,外侧的非透明布层的另一侧设置防水无纺布,内侧的非透明布层的另一侧设置无纺布。
27.第一实施例
28.如图3所示为本第一实施例活性炭口罩100的立体图,活性炭口罩100包括面罩10和挂带6。
29.其中,面罩10的局部横截面结构如图1所示。该面罩10具有五层结构。位于中间为活性炭吸附层3。活性炭吸附层3的两侧,分别放置外层非透明布层2和内层非透明布层4。该外层非透明布层2与内层非透明布层4防止其中间层的活性炭吸附层3中的活性炭外漏或内漏。非透明布层2、4可采用相同材质。两者兼具有透气功能。通过非透明布层和活性炭吸附层的配合使用,可以将空气中油性颗粒、非油性颗粒吸附去除,在粉尘传播、气溶胶传播的空气传染病疫情中,有效隔绝病毒的传播。非透明布层还将黑色的活性炭吸附层隐藏在面罩中,美观实用。
30.如图1所示,外层非透明布层2的外侧放置防水无纺布层1,内层非透明布层4的内层放置无纺布层5。
31.在本实施例中,活性炭吸附层3由网格布上喷涂活性炭形成。此种活性炭吸附层方便与其它布层的装配加工,也利于更换。
32.在优选实施例中,非透明布层2、4为白色或蓝色。
33.在本实施例中,非透明布层2、4为熔喷布。
34.如图2所示,活性炭口罩100还包括挂带6。防水无纺布层1左右两侧各沿上下方向设置第一凸耳7,共有四个第一凸耳7。挂带6与第一凸耳7缝合或粘合。
35.在非透明布层2和4、无纺布层5上分别设置第二凸耳8,设置的位置与第一凸耳7位置相对应,不同布层相应的凸耳相互粘合,形成完整的五层面罩结构。
36.第二实施例
37.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防水无纺布层1与无纺布层5上下边沿缝合,左右两侧形成开口。
38.活性炭吸附层3与位于其两侧的外层非透明布层2、内层非透明布层4四周对应缝合,形成一种包含活性炭的可更换层。
39.该可更换层可以从上述形成的开口处塞入或抽出。口罩使用一段时间后,将可更换层进行更换,口罩其它结构可重复利用。另外,更换下来的可更换层在特定的设备中,通过热再生、化学洗脱、溶剂萃取再生、生物再生等工艺方法对活性炭吸附层进行脱附。脱附处理后的活性炭吸附层可再次利用。此种可更换层的设计可节省资源。
40.第三实施例
41.第三实施例的活性炭口罩200如图4所示,为折叠型口罩。该活性炭口罩20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相同的五层结构面罩。不同的是,在最外层的防水无纺布层1上,沿防水无纺布层1的边沿设置间隔排列的第一通气孔11。在防水无纺布层1中间区域的上下两侧设置间隔排列的第二通气孔12,具体位于面罩对应鼻翼及下巴位置,横向设置。第一通气孔11和第二通气孔12弥补防水无纺布层1透气性不足,优化本实用新型活性炭口罩性能。
42.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