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带调节夹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70645发布日期:2021-02-05 17:34阅读:59来源:国知局
织带调节夹扣的制作方法

[0001]
本申请涉及织带扣,尤其涉及一种织带调节夹扣。


背景技术:

[0002]
织带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汽车安全带、包袋的背带等。当织带作为束缚带、固定带使用时,通过设置织带调节扣,实现对织带有效长度的调节,从而使织带达到最佳的束缚固定效果。
[0003]
目前市面上根据使用场合设置有回穿式、夹紧式等不同结构的织带调节扣,其中夹紧式调节扣为类似夹子的结构夹紧两段织带,调节扣的位置为两段织带的连接处,通过调整调节扣夹在两段织带上的不同位置,改变两段织带的有效长度。
[0004]
目前的夹紧式调节扣,如图6所示,由两个对称的夹件10相对交叉设置并通过转轴20枢接,两段织带30夹紧在两个夹件10的夹紧端之间。这种夹紧式调节扣,两个夹件10之间的织带夹紧部40为两个夹件10的相对面中位于转轴20下方的部分,夹紧部40的长度l并非两个夹件10 的整个相对面,导致织带30的被夹紧区域较小、受力较大,容易对织带造成损伤。
[0005]
若为减少对织带的损伤,增大夹紧部40的长度l,则需要增大两个夹件10的长度,这就使得调节扣的体积增大,导致结构不够小巧,影响美观且使用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对织带损伤小且结构小巧的织带调节夹扣。
[0007]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织带调节夹扣,包括通过转轴枢接的第一夹件和第二夹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夹件和所述第二夹件的蓄能件,所述第一夹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按压部和夹板,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夹板相对设置使得二者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
[0008]
所述第二夹件包括枢接部和从所述枢接部延伸出的第二按压部,所述枢接部插入所述容置空间内与所述第一夹件枢接,使得所述夹板的内表面与所述枢接部的外表面相对,两段或两段以上叠放的织带从所述夹板和所述枢接部之间穿过;
[0009]
所述夹扣包括至少两种状态:
[0010]
第一状态: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在非按压状态下,所述蓄能件保持释能,使所述夹板的内表面与所述枢接部的外表面存在相互夹紧的夹紧部,所述夹紧部夹紧所述织带;第二状态:按压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所述蓄能件蓄能,所述夹板和所述枢接部松开所述织带。
[0011]
优选的,所述夹板的内表面为夹板朝向所述容置空间方向的表面。
[0012]
优选的,所述枢接部与所述第一夹件枢接时,沿所述第二按压部至所述枢接部的方向上,所述夹板逐渐朝向所述容置空间方向倾斜。
[0013]
优选的,所述夹紧部为面接触和/或三点以上的多点接触。
[0014]
优选的,所述夹板的内表面还设置有第一啮合部,所述枢接部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啮合部,所述第一啮合部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啮合。
[0015]
优选的,所述第一啮合部和所述第二啮合部为相互啮合的齿结构或凸起与凹槽的配合结构。更为优选的,所述凸起以及凹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织带运动的方向。
[0016]
优选的,所述夹板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的限位凸块,所述枢接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凹陷的避让槽,所述织带被夹紧在所述夹板的内表面和所述枢接部的外表面之间时,所述限位凸块将所述织带压紧在所述避让槽中。
[0017]
优选的,所述夹板的内表面还设置有第一摩擦齿,所述第一摩擦齿位于所述限位凸块的下方,所述枢接部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摩擦齿,所述第二摩擦齿位于所述避让槽的下方,所述第一摩擦齿与所述第二摩擦齿啮合。
[0018]
优选的,所述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之间设置有织带穿孔,所述织带从所述枢接部的外表面上穿过所述织带穿孔伸入所述第二按压部的内侧。
[0019]
优选的,所述枢接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按压部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台阶部,所述夹板安装在所述台阶部的上方,所述夹板的外表面在所述第二按压部的外表面的延伸方向上。
[002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
(1)本申请设置容置空间且夹板的内表面与枢接部的外表面相对的设计能够优化整个夹扣的结构,使得体积小巧;
[0022]
(2)本申请夹扣在施加较大的按压力时,不易折断;
[0023]
(3)本申请中第二夹件的枢接部插入第一夹件的容置空间内,织带从夹板和枢接部之间穿过,在第一状态下,夹板的内表面和枢接部的外表面可以全部作为夹紧部,织带的夹紧区域较大,不需增大夹扣的体积,就减少了织带的局部受力,降低了对织带的损伤;
[0024]
(4)本申请设计第一啮合部,第二啮合部,可以使得夹紧效果更好,不易松弛脱落;
[0025]
(5)本申请限位凸部和避让槽的设计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夹紧效果,使得织带不易松弛脱落。
附图说明
[0026]
参见附图,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0027]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织带调节夹扣的示意图;
[0028]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织带调节夹扣的分解示图;
[0029]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织带调节夹扣的局部剖面图;
[0030]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织带调节夹扣的第一夹件的示意图;
[0031]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织带调节夹扣的第二夹件的正视图;
[0032]
图6是现有的织带调节夹扣的结构示意图。
[0033]
附图标记对照表:
[0034]
图1-图5:
[0035]
第一夹件01:容置空间101、第一按压部11、第一按压槽111、夹板 12、限位凸块121、第一摩擦齿122、插槽123、枢接耳板13、连接孔131;
[0036]
第二夹件02:枢接部21、避让槽212、第二摩擦齿213、轴孔214、第二按压部22、第二按压槽221、织带穿孔23、台阶部24、收容台25、挡板 26;
[0037]
蓄能件03:第一连接端31、第二连接端32、簧体33;
[0038]
转轴04、织带05、夹紧部06。
[0039]
图6:
[0040]
夹件10、转轴20、织带30。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0042]
容易理解,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申请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申请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0043]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0044]
本实施例中的织带调节夹扣,如图1、2所示,包括通过转轴04枢接的第一夹件01和第二夹件02,以及连接第一夹件01和第二夹件02 的蓄能件03,第一夹件0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按压部11和夹板12,第一按压部11和夹板12相对设置使得二者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101;
[0045]
第二夹件02包括枢接部21和从枢接部21延伸出的第二按压部22,枢接部21插入容置空间101内与第一夹件01枢接,使得夹板12的内表面与枢接部21的外表面相对,两段或两段以上叠放的织带05(见图3) 从夹板12和枢接部21之间穿过;
[0046]
夹扣包括至少两种状态:
[0047]
第一状态: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在非按压状态下,蓄能件03保持释能,使夹板12的内表面与枢接部21的外表面存在相互夹紧的夹紧部06(见图3),夹紧部06夹紧织带05;
[0048]
第二状态:按压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22,蓄能件03蓄能,夹板12和枢接部21松开织带。
[0049]
具体的,定义图1、2中上端为织带调节夹扣的夹紧端,下端为操作端,织带05从夹紧端伸出的部分为织带05的有效长度,两段织带05分别朝向左右两侧延伸,当织带05受力时,两段织带05分别向两侧拉动织带调节夹扣。
[0050]
第一夹件01中,夹板12设置在第一夹件01的夹紧端,第一按压部 11延伸至操作端;第二夹件02中,枢接部21位于第二夹件02的夹紧端,第二按压部12延伸至操作端。第一夹件01和第二夹件02枢接后,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12左右对称。
[0051]
如图3所示,枢接部21插入到第一夹件01的容置空间101内,夹板12位于枢接部21的左侧,靠近第二按压部22的位置;转轴04插入到枢接部21中,靠近第一按压部11的位置。在第一状态时,蓄能件03 保持释能时推动枢接部21的外表面紧贴在夹板12的内表面上,二者之间形成夹紧部06用于夹紧织带05。
[0052]
需要说明的是,夹板12朝向容置空间101方向的一面为内表面。
[0053]
如图3所示,夹扣处于第一状态,两段织带05被夹紧在夹板12和枢接部21之间,两段织带05从夹紧端伸出后分别朝向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22两侧伸出。织带05的有效长度受到外部施加的压力f时,左侧织带05a将夹板12拉向第二按压部22一侧,右侧织带05b将枢接部21拉向第一按压部11一侧,由于夹板12和枢接部21均能绕转轴04 转动,在两段织带05的拉动下,夹板12具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枢接部21具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反而使得夹板12和枢接部21的接触面更加紧密,进一步夹紧两段织带05。
[0054]
调整织带调节夹扣位置时,按压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22使二者相互靠近,则夹板12和枢接部21之间的间隙增大,夹扣处于第二状态,松开织带05调整织带调节夹扣的位置。
[0055]
本申请的织带调节夹扣,第一状态时,在夹板12和枢接部21之间形成夹紧部06,通过调整夹板12和枢接部21的结构,能够将夹板12 的整个内表面和枢接部21的整个外表面都作为夹紧部06,能够在不改变夹扣整体体积的前提下,扩大夹紧部06的区域,从而减少织带05的局部受力,减少损伤。
[0056]
进一步地,枢接部21与第一夹件01枢接时,沿第二按压部22至枢接部21的方向上,夹板12逐渐朝向容置空间101方向倾斜。
[0057]
如图3所示,在蓄能件03保持释能时,推动枢接部21的外表面紧贴在夹板12的内表面上,夹板12朝向容置空间101方向倾斜,使得枢接部21和夹板12的贴合更加紧密,保证夹紧织带05的力度。
[0058]
进一步地,夹紧部06为面接触和/或三点以上的多点接触。
[0059]
其中,面接触能有效均衡织带05被夹紧区域受力,减少织带05的损伤。多点接触则提高夹紧部06与织带05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织带05 滑落;接触点越多,夹紧部06与织带05的摩擦力越大,同时也能均衡织带05的局部受力。此外,夹紧部06采用面接触和多点接触相结合的方式。
[0060]
进一步地,夹板12的内表面还设置有第一啮合部,枢接部21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啮合部,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啮合。
[0061]
具体的,不管夹紧部06采用面接触或是多点接触,其均可以设置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相啮合,以使夹紧部06能够夹紧织带05。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可以设置为互相啮合的齿结构或凸起于凹槽的配合结构。
[006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夹板12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的限位凸块121,枢接部2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凹陷的避让槽212,织带05被夹紧在夹板12的内表面和枢接部21的外表面之间时,限位凸块121将织带05压紧在避让槽212中。
[0063]
具体的,两段织带05的受力越大,避让槽212抵触在限位凸块121 上的力越大。避让槽212和限位凸块121的配合处受力最大,也具有最大的摩擦力用于压紧织带05,防止织带05滑动;同时限位凸块121也增大了夹板12受力区域的强度,此为夹紧部06的面接触区域。
[0064]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夹板12的内表面还设置有第一摩擦齿122,第一摩擦齿122位于限位凸块121的下方。本实施例中,第一摩擦齿122 设置为两条平行于限位凸块121的凸起的齿条,用于增大与夹板12的内表面接触的织带05的摩擦力,防止织带05滑动。
[0065]
类似的,如图2所示,枢接部21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摩擦齿213,第二摩擦齿
213位于避让槽212的下方。本实施例中,第二摩擦齿213 设置为多条间隔设置的齿条,从第二夹件02的正视图看,第二摩擦齿213 呈锯齿状,第二摩擦齿213同样用于增大与枢接部21的外表面接触的织带05的摩擦力,防止织带05滑动。此为夹紧部06的点接触区域。
[0066]
优选地,第一摩擦齿122与第二摩擦齿213啮合,能进一步夹紧两段织带05。
[0067]
可选地,第一摩擦齿122和第二摩擦齿213还可设置为设有尖端的倒刺,夹紧织带05时,倒刺的尖端插入织带05中,适用于厚度较厚、布质较硬的织带。
[0068]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枢接部21和第二按压部22之间设置有织带穿孔23,织带05从枢接部21的外表面上穿过织带穿孔23伸入第二按压部22的内侧。
[0069]
参见图3,织带05从夹板12和枢接部21之间,穿过织带穿孔23,伸入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22之间。避免织带05遮挡在第二按压部22的外表面,影响外观和第二按压部22的操作。
[0070]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枢接部21的外表面和第二按压部2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台阶部24,第一夹件01与第二夹件02安装后,夹板12 安装在台阶部24的上方,夹板12的外表面在第二按压部22的外表面的延伸方向上。
[0071]
具体的,枢接部21的外表面位于第一按压部22的外表面的延伸方向上的内侧,使枢接部21和第二按压部22之间形成用于避让夹板12的台阶部24,前述织带穿孔23开设在台阶部24位置,夹板12安装在台阶部24的上方,使夹板12的外表面和第二按压部22的外表面保持平滑过渡,使织带调节夹扣的外观更加美观。
[0072]
进一步地,如图1、2、4所示,第一夹件01还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枢接耳板13,两个枢接耳板13均连接在第一按压部11和夹板12之间,枢接部21安装到两个枢接耳板13之间;
[0073]
枢接部21中设置有轴孔214,两个枢接耳板13上设置有连接孔131,转轴04安装到轴孔214中,转轴04的两端各穿过一个枢接耳板13的连接孔131。
[0074]
具体的,两个枢接耳板13连接在夹板12和第一按压部11的两侧,与夹板12和第一按压部11形成环形,中间即为容置空间101。枢接部 21能够从下往上插入到容置空间101内,转轴04沿垂直于枢接耳板13 的方向设置,第一夹件01和第二夹件02转轴04为轴转动。
[0075]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蓄能件03为具有两个簧体33的扭簧,两个簧体33各延伸出一个第一连接端31,两个簧体33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端32;
[0076]
两个簧体33套设在转轴04外,分别位于枢接部21的两侧,第一连接端31抵触在枢接部21上,第二连接端32抵触在夹板12上。
[0077]
枢接部21的两侧设置有用于收容簧体33的收容台25,收容台25 朝向枢接部21的上端延伸出用于抵触第二连接端32的挡板26;
[0078]
夹板12的内侧设置有两个插槽123,每个第一连接端31插入一个插槽123中。
[0079]
具体的,蓄能件03设置两个簧体33位于枢接部21的两侧,使得第一夹件01和第二夹件02之间的受力均衡。并且,设置收容台25放置簧体,以及,设置插槽123和挡板26分别支撑第一接线端31和第二接线端32,均是为蓄能件03进行限位,保证织带调节夹扣的结构稳定性。
[0080]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第一按压部11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的第一按压槽111,第二按压部22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的第二按压槽221,用于增加按压时的摩擦力,便于操作。
[0081]
可选地,第一按压槽111和第二按压槽221也可设置为凸起的按压凸条,或将第一
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22的外表面设置为磨砂表层。
[0082]
本实施例中的织带调节夹扣,通过设置的第一按压部和夹板,使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01,枢接部21插入容置空间101内,能够在不改变夹扣整体体积的前提下,扩大夹紧部06的区域,从而减少织带05的局部受力,减少损伤。此外,通过设置夹板12改变两段织带05夹紧在第一夹件01和第二夹件02之间的位置,当两段织带05受力时,在织带 05的拉动下,第一夹件01和第二夹件02将织带05夹得更紧,保证了织带调节夹扣不会因受力过大而松动。
[0083]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申请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