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穿脱的隔离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93396发布日期:2021-07-16 19:5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穿脱的隔离衣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方便穿脱的隔离衣。


背景技术:

2.部分医护人员因工作原因经常需要接触传染病病人或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时,或者传染病病人与外界进行交流时,为防止病菌扩散、疫情扩大,一般采用多种隔绝方法进行防范。其中之一是通过隔离衣进行隔离,隔离衣是医院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衣服,主要用于保护医护人员,一般医院使用的隔离衣大多采用后背系带式穿脱法,隔离衣的穿脱均通过后背操作完成,其背部为从颈部到底部的大开口设计,通过中间的系带来收紧,医护人员在需要脱掉相应隔离衣时容易误操作而使相应左系紧带与相应右系紧带打成死结,继而使得相应隔离衣会更加难以脱掉,在脱衣时较为耗时。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穿脱的隔离衣,以解决传统隔离衣的穿脱均通过后背操作完成,医护人员在需要脱掉相应隔离衣时时容易误操作而使相应左系紧带与相应右系紧带打成死结,继而使得相应隔离衣会更加难以脱掉,脱衣时较为耗时等问题,使隔离衣的脱衣更加便捷、省时、省力。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方便穿脱的隔离衣,包括帽部、衣部和裤部,帽部、衣部和裤部一体式成型,帽部具有位于帽部背面的左帽部、右帽部,衣部具有位于衣部背面的第一左襟、第一右襟,位于衣部正面的第二左襟、第二右襟,第一左襟与左帽部连接、第一右襟与右帽部连接,左帽部与右帽部之间、第一左襟与第一右襟之间通过魔术贴结构连接且密封,第二左襟与第二右襟之间通过缝线结构连接且密封,缝线结构向上延伸至衣部与帽部的连接处,向下延伸至裤部的裆处,缝线结构上设有切断件,切断件用于破坏缝线结构并实现脱衣。
5.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通过衣部背面的魔术贴结构进行穿衣,魔术贴结构连接使隔离衣在穿衣时更便捷,密封效果好,避免出现隔离漏洞,增强了隔离安全性;通过衣部正面的缝线结构进行脱衣,缝线结构连接使隔离衣在脱衣时只需通过破坏缝线结构便可实现脱衣,当需要对缝线结构进行切线时,切断件使得切线过程更加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同时采用缝线结构更加节约隔离衣的制造成本。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缝线结构包单线和双线,双线穿过第二左襟、第二右襟且在拼接处表面形成活扣,单线穿过并连接各个活扣形成连续交叉的穿线结构从而实现锁紧。
7.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双线穿过第二左襟、第二右襟且在拼接处表面形成活扣,单线穿过并连接各个活扣形成连续交叉的穿线结构可以更好的对隔离衣实现锁紧,在需要脱衣时,通过切断单线,使得单线对于活扣的限位锁紧力消除,因为是连续交叉的活扣设计,所以当其中一个活扣的锁紧力消除,只需往外抽出单线,则整个缝线结构的所有活扣的
锁紧力就会全部消除,实现脱衣。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裤部的裤腿与衣部的袖口均设有松紧扣,松紧扣连接有松紧皮筋。
9.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松紧扣与松紧皮筋配合实现对裤腿与袖口松紧力的控制,使裤腿与袖口的封闭性更强,隔离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切断件包括切线座、设置在切线座内与切线座宽度方向相垂直的扣槽、与扣槽做径向移动配合且用于对缝线结构的单线进行切断的切线扣,单线贯穿切线座和扣槽且与切线扣的下端部垂直,切线扣下端部连接有刃片。
11.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切断件安装在单线上,通过切线扣下压使刃片与缝线结构的单线形成错位,这样可以更便捷的对单线进行切断,同时在切断单线之后,需要往外抽出单线,在需要抽出单线时切断件可以更好的提供着力点。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衣部的下部设有两个放置医疗用具的口袋。
13.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衣部下方的两个医疗口袋可以放置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的医疗用具及器械。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衣部的胸口处设有放置信息牌的放置袋。
15.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在工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在穿上隔离衣之后往往无法交流,以致于医护人员之间互相无法辨认,衣部胸口的放置袋可以放置医护人员的信息牌,使得医护人员之间更好的辨别身份信息。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衣部的第二右襟内侧设有收纳袋,收纳袋开口处设有松紧绳,收纳袋的一侧被缝合于第二左襟与第二右襟的缝合连接处。
17.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由于收纳袋与第二左襟、第二右襟一同缝合在缝线结构中,使得隔离衣在脱衣的同时,缝线结构对于收纳袋的限位也一并消除,收纳袋自然脱落,收纳袋可以更便捷的对隔离衣进行收纳归置,方便了隔离衣使用后的后续处置,同时收纳袋开口处的松紧绳可以对收纳袋进行关闭,避免隔离衣从收纳袋内掉出。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魔术贴结构进行穿衣,使隔离衣在穿衣时更便捷,密封效果好,避免出现隔离漏洞,增强隔离效果;通过缝线结构进行脱衣使隔离衣在脱衣时只需通过破坏缝线结构便可实现脱衣,当需要对缝线结构进行切线时,切断件使得切线过程更加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采用缝线结构更加节约隔离衣的制造成本,同时收纳袋的设计可以更便捷的对隔离衣进行收纳归置,方便了隔离衣使用后的后续处置。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缝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切断件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1、帽部;101、左帽部;102、右帽部;103、收纳袋;104、松紧绳;2、衣部;201、第一左襟;202、第一右襟;203、第二左襟;204、第二右襟;205、口袋;206、放置袋;3、裤部;301、松紧扣;302、松紧皮筋; 4、切断件;401、切线座;402、切线扣;403、扣槽;404、刃片;
5、单线;501、双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

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方便穿脱的隔离衣,包括帽部1、衣部2和裤部3,帽部1、衣部2和裤部3一体式成型,帽部1具有位于帽部1背面的左帽部101、右帽部102,衣部2具有位于衣部2背面的第一左襟201、第一右襟202,位于衣部2正面的第二左襟203、第二右襟204,第一左襟201与左帽部101连接、第一右襟202与右帽部102连接,左帽部101与右帽部102之间、第一左襟201与第一右襟202之间通过魔术贴结构连接且密封,第二左襟203与第二右襟204之间通过缝线结构连接且密封,缝线结构向上延伸至衣部2与帽部1的连接处,向下延伸至裤部3的裆处,缝线结构上设有切断件4,切断件4用于破坏缝线结构并实现脱衣。在使用时,缝线结构呈缝合状态的,通过衣部2背面的魔术贴结构进行穿衣,穿衣完毕之后,魔术贴结构贴合实现对隔离衣的封闭,当需要脱下隔离衣时,医护人员只需通过切断件4破坏缝线结构使得缝线结构对于第二左襟203与第二右襟204之间的锁紧力消除,实现脱衣,整个过程操作便捷、省时、省力,缝线结构的制造成本较低。
26.缝线结构包单线5和双线501,双线501穿过第二左襟203、第二右襟204且在拼接处表面形成活扣,单线5穿过并连接各个活扣形成连续交叉的穿线结构从而实现锁紧。在使用时,通过切断单线5,使得单线5对于活扣的限位锁紧力消除,因为是连续交叉的活扣设计,所以当其中一个活扣的锁紧力消除,只需往外抽出单线5,则整个缝线结构的所有活扣的锁紧力就会全部消除,实现脱衣。
27.裤部3的裤腿与衣部2的袖口均设有松紧扣301,松紧扣301连接有松紧皮筋302。在使用时,通过松紧扣301控制松紧皮筋302的松紧力,实现对裤腿与袖口松紧力的控制,使裤腿与袖口的封闭性更强,隔离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
28.切断件 4包括切线座401、设置在切线座401内与切线座401宽度方向相垂直的扣槽403、与扣槽403做径向移动配合且用于对缝线结构的单线5进行切断的切线扣402,单线5贯穿切线座401和扣槽403且与切线扣402的下端部垂直,切线扣402下端部连接有刃片404。在使用时,切断件4安装在单线5上,通过切线扣402下压使刃片404与缝线结构的单线5形成错位,实现对单线5的切断,同时在切断单线5之后,需要往外抽出单线5,在需要抽出单线5时切断件4可以更好的提供着力点。
29.衣部2的下部设有两个放置医疗用具的口袋205。在使用时,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衣部2下方的两个医疗口袋205可以放置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的医疗用具及器械。
30.衣部2的胸口处设有放置信息牌的放置袋206。在使用时,医护人员在穿上隔离衣之后往往无法交流,以致于医护人员之间互相无法辨认,衣部2胸口的放置袋206可以放置医护人员的信息牌,使得医护人员之间更好的辨别身份信息。
31.衣部2的第二右襟204内侧设有收纳袋103,收纳袋103开口处设有松紧绳104,收纳
袋103的一侧被缝合于第二左襟203与第二右襟204的缝合连接处。在使用时,在脱衣破坏缝线结构的同时,由于收纳袋103与第二左襟203、第二右襟204一同缝合在缝线结构内,使得缝线结构对于收纳袋103的限位也一并消除,收纳袋103自然脱落,医护人员可将使用过后的隔离衣归置于收纳袋103中,通过拉紧收纳袋103开口处的松紧绳104对收纳袋103实现关闭,这样方便了隔离衣使用后的后续处置。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