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鞋底和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18718发布日期:2021-05-19 02:1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鞋底和鞋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鞋产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震鞋底和鞋子。


背景技术:

2.通常的,鞋子一直用于保护人的足部,这样使得当人在行走或奔跑时,可保护人的脚以免受到外部环境或路面的伤害等。现阶段,在鞋子设计上,回弹减震性能与支撑稳定性能是很重要的两项指标,回弹减震性能够缓解运动时足部压力,减少疲劳感,而支撑稳定性使鞋子着地稳固,不容易翻滑摔倒。
3.目前市面上的减震鞋底,往往是简单的采用镂空结构,利用受压缩形变达到缓冲减震的效果,这种方式减震效果有限,且该镂空结构的设计在实现减震的同时,也削弱了鞋底的支撑稳定性能,所以需要进一步改进,以综合优化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鞋底和鞋子,旨在改善现有鞋底缓震性能和支撑性能不佳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
6.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减震鞋底,包括鞋中底;所述鞋中底开设有凹腔,所述凹腔填充有与其相适配的可拆装的支撑块;所述凹腔的侧壁开设有缓震孔,经由所述支撑块填充至所述凹腔内,使得所述缓震孔以形成相对密闭的储气空间。
7.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缓震孔设有多个,且间隔开设于所述鞋中底的侧墙位置。
8.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缓震孔的孔径自鞋底的后端至前端逐渐减小。
9.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块的侧面凸起设有凸柱,所述凸柱与所述缓震孔相适配且一一正对;所述支撑块通过所述凸柱限位卡紧至所述凹腔内,且所述凸柱与所述缓震孔之间具有容置空气的间隙余量。
10.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块比所述鞋中底的减震性能大;所述支撑块为发泡材质,所述鞋中底为硅胶、tpu或eva材质。
11.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块与所述鞋中底之间平顺对接,且所述支撑块的上端面以镂空设计的方式形成多个气室,各所述气室之间独立设置且互不连通。
12.作为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与所述鞋中底的端面相贴合的鞋内垫,所述鞋内垫至少覆盖所述气室的开口以封口形成相对密闭的气密空间。
13.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室延伸至连通所述缓震孔,以使所述气密空间与所述储气空间相贯通。
14.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缓震孔横向贯穿于所述鞋中底的侧墙,以连通所述凹腔与外界大气;多个所述缓震孔以使鞋中底的侧墙呈镂空状态,经由鞋底外侧支撑片或设置覆膜至少包覆在开设有所述缓震孔的鞋中底侧墙外侧,使贯通状态的缓震孔在所述鞋底外侧支撑片或覆膜与支撑块的配合下以形成所述储气空间。
15.本申请另提供了一种鞋子,具有鞋面和鞋底;其中,所述鞋底为本申请的鞋底。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17.本申请的减震鞋底和鞋子,通过在鞋中底开设有凹腔,且凹腔内填充有支撑块。支撑块兼具缓冲回弹性能且能够稳定支撑鞋中底的凹腔,从而在鞋底的主要受力部位通过支撑块起支撑及弹力作用,以达到减震、舒适的目的。其中,支撑块可拆装配置在凹腔内,易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更换及维护。并且,凹腔的侧壁开设有缓震孔,当支撑块装配在凹腔内时以相对封闭缓震孔的开口,使得缓震孔形成一储气空间,对应在受力时缓震孔通过内部气体受压缩而产生形变,吸收部分冲击力,相应地,支撑块自身的压缩回弹起到第一重减震,缓震孔的储气空间内的气体受压缩而形变起到第二重减震,从而达到双重减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部分拆解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鞋底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标:1

鞋中底;11

凹腔;12

支撑块;121

凸柱;122

气室;13

缓震孔;2

鞋底;21

支撑片。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
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7.实施例
28.结合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震鞋底,包括鞋中底1。
29.在本实施例中,鞋中底1开设有凹腔11,且凹腔11可拆装的填充有与其相适配的支撑块12。凹腔11的侧壁开设有缓震孔13,经由支撑块12填充至凹腔11内,使得缓震孔13以形成相对密闭的储气空间。其中,凹腔11可以是设于鞋中底1对应于人体脚后跟和/或前掌部位,使其在鞋底的主要受力部位通过填充有支撑块12,起到提供支撑及弹力的作用。
30.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鞋中底1开设有凹腔11,且凹腔11内填充有支撑块12。支撑块12兼具缓冲回弹性能且能够稳定支撑鞋中底1的凹腔11,从而在鞋底的主要受力部位通过支撑块12起支撑及弹力作用,以达到减震、舒适的目的。其中,支撑块12可拆装配置在凹腔11内,易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更换及维护。并且,凹腔11的侧壁开设有缓震孔13,当支撑块12装配在凹腔11内时以相对封闭缓震孔13的开口,使得缓震孔13形成一储气空间,对应在受力时缓震孔13通过内部气体受压缩而产生形变,吸收部分冲击力,相应地,支撑块12自身的压缩回弹起到第一重减震,缓震孔13的储气空间内的气体受压缩而形变起到第二重减震,从而达到双重减震的效果。
31.需要说明的是,储气空间为大致密闭的气室,能够允许外部大气进入至储气空间。其中,支撑块12与凹腔11的腔壁为间隙配合,能够允许外部大气经由之间存在的间隙进入至位于侧壁的缓震孔13中,从而确保缓震孔13在受力挤压形变时,位于储气空间的部分气体经由间隙排出至外部大气。在解除缓震孔13的挤压形变后,能够通过该间隙将外部大气重新存储在储气空间内,从而达到重复挤压形变至复原的状态。
32.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缓震孔13设有多个,且间隔开设于鞋中底1的侧墙位置。特别的,缓震孔13均开设于同一侧墙位置。间隔排列在侧墙位置的多个缓震孔13,以增设储气空间从而达到更佳的减震效果。其中,缓震孔13的孔径自鞋底的后端至前端逐渐减小,通过在后跟部位的鞋中底1不同位置所受的挤压力大小不同,对应的将受挤压力较大的靠鞋底后端位置的缓震孔13其孔径加大,以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33.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块12的侧面凸起设有凸柱121。凸柱121与缓震孔13相适配且一一正对。支撑块12通过凸柱121限位卡紧至凹腔11内,且凸柱121与缓震孔13之间具有容置空气的间隙余量。具体地,位于同一侧面的缓震孔13及凸柱121,更利于支撑块12经由凸柱121以侧向倾斜的方式装配至缓震孔13后再整体容置在凹腔11内,一方面使得支撑块12稳定卡紧固定在凹腔11内避免发生错位。另一方面,凸柱121相对凸起置于缓震孔13内,从而支撑稳固受挤压产生形变的位于缓震孔13所在的鞋中底1部位,达到提升鞋底稳定性的效果。且凸柱121在缓震孔13内至少留有间隙余量,避免储气空间被凸柱121完全填充。特别的,凸柱121与缓震孔13之间以过盈方式相配合,使凸柱121与缓震孔13相紧密抵接,起到抵
接撑开缓震孔13的作用。
34.需要提到的是,本实施例的缓震孔13开设在凹腔11侧壁与鞋中底1侧墙外壁之间,可以是仅在凹腔11侧壁具有一开口。在另一实施例中,缓震孔13在凹腔11侧壁及侧墙外壁均设有开口。其中,缓震孔13横向贯穿于鞋中底1的侧墙,以连通凹腔11与外界大气。多个缓震孔13以使鞋中底1的侧墙呈镂空状态,经由鞋底2的外侧的支撑片21(或者覆膜)至少包覆在开设有缓震孔13的鞋中底1侧墙外侧,使贯通状态的缓震孔13在支撑片21(或覆膜)与支撑块12的配合下以形成储气空间。需要说明的是,鞋底2为耐磨外底,鞋底2包覆缓震孔13的覆盖面高于鞋中底1的侧墙,以提高对脚踝的支撑稳定效果,支撑片21还可进一步延伸至鞋中腰或前掌。为了避免缓震孔13贯穿所形成的镂空结构的设计导致消减了鞋底的支撑稳定性,通过支撑块12的凸柱121配置在缓震孔13内以达到稳定支撑该镂空结构。
35.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块12比鞋中底1的减震性能大,使支撑块12兼具缓冲回弹性能且能够稳定支撑鞋中底1的凹腔11。较佳地,支撑块12为柔性的发泡材质,鞋中底1为硅胶、tpu或eva材质。
36.本实施例中,支撑块12与鞋中底1之间平顺对接,使得两端面之间相衔接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度以提升舒适性。且支撑块12的上端面以镂空设计的方式形成多个气室122,各气室122之间独立设置且互不连通,确保了支撑块12上的气室进一步提供更可靠的缓冲回弹性能。其中,该鞋底还包括与鞋中底1的端面相贴合的鞋内垫(图未示)。鞋内垫至少覆盖气室的开口以封口形成相对密闭的气密空间,对应在受力时支撑块12通过气室内部气体受压缩而产生形变,吸收部分冲击力,能够达到减震的效果。特别的,气室122延伸至连通缓震孔13,以使气密空间与储气空间相贯通,气密空间从鞋底侧墙连接至支撑块的上端面的气室,以增大缓震空间至一整个区域(支撑块12所配置的区域),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
37.本申请另提供了一种鞋子,具有鞋面和鞋底。其中,鞋底为本申请的鞋底。
38.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