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感染的医用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37414发布日期:2021-04-27 18:31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防感染的医用口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技术领域,现提供一种防感染的医用口罩。


背景技术:

2.医用口罩多采用一层或者多层非织造布复合制作而成,主要生产工艺包括熔喷、纺粘、热风或者针刺等,具有抵抗液体、过滤颗粒物和细菌等效用,是一种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现有的医用口罩随着长时间的佩戴,佩戴的位置容易发生移动,此时,佩戴者只能以捏住口罩本体的方式进行上方调整口罩的佩戴位置,然而口罩在使用后,口罩本体的外表面为污染面,因此,佩戴者在用手捏住口罩本体进行调整佩戴位置时,容易导致手部感染细菌,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医用口罩在调整佩戴位置时,只能以捏住口罩本体的方式进行上方调整,容易导致手部感染细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现提供一种防感染的医用口罩。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感染的医用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固定在口罩本体左侧的左耳带及固定在口罩本体右侧的右耳带,所述口罩本体顶端的中间部位设有上拉带,所述上拉带的两端均与口罩本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口罩本体底端的中间部位设有下拉带,所述下拉带的上端和口罩本体的底端固定连接。
5.本方案中利用在口罩本体上设置上拉带和下拉带,从而可通过手捏住下拉带向下拉动口罩本体,以向下调整口罩的佩戴位置,通过手捏住上拉带向上拉动口罩本体,以向上调整口罩的佩戴位置,以此避免佩戴者的手部在调整口罩佩戴位置时与口罩本体接触,防止佩戴者的手部感染细菌,提高佩戴的安全性。
6.进一步地,所述口罩本体底端端部的中间部位开设有条型缺口;利用条型缺口的设置可便于在佩戴后,从条型缺口处将口罩本体撕毁,以防止口罩在丢弃后被拾取重新利用而所导致的交叉感染。
7.进一步地,所述条型缺口的顶端呈v型;可便于在使用后将口罩本体撕毁。
8.进一步地,所述下拉带有两个,两个所述下拉带分别位于条型缺口的两侧;从而可利用两只手分别抓住两个下拉带进行撕毁,避免在撕毁时手部和口罩本体接触。
9.进一步地,所述左耳带和右耳带均为弹力带。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防感染的医用口罩利用在口罩本体上设置上拉带和下拉带,从而可通过手捏住下拉带向下拉动口罩本体,以向下调整口罩的佩戴位置,通过手捏住上拉带向上拉动口罩本体,以向上调整口罩的佩戴位置,以此避免佩戴者的手部在调整口罩佩戴位置时与口罩本体接触,防止佩戴者的手部感染细菌,提高佩戴的安全性,且调整方便。
附图说明
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感染的医用口罩。
13.图中:1、口罩本体,1

1、条型缺口,2、左耳带,3、右耳带,4、上拉带,5、下拉带。
具体实施方式
14.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方向和参照(例如,上、下、左、右、等等)可以仅用于帮助对附图中的特征的描述。因此,并非在限制性意义上采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仅仅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来限定所请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15.实施例1
16.如图1所示,一种防感染的医用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固定在口罩本体1左侧的左耳带2及固定在口罩本体1右侧的右耳带3,所述口罩本体1顶端的中间部位设有上拉带4,所述上拉带4的两端均与口罩本体1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口罩本体1底端的中间部位设有下拉带5,所述下拉带5的上端和口罩本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
17.所述口罩本体1底端端部的中间部位开设有条型缺口1

1;利用条型缺口1

1的设置可便于在佩戴后,从条型缺口1

1处将口罩本体1撕毁,以防止口罩在丢弃后被拾取重新利用而所导致的交叉感染。
18.所述条型缺口1

1的顶端呈v型;可便于在使用后将口罩本体1撕毁。
19.所述下拉带5有两个,两个所述下拉带5分别位于条型缺口1

1的两侧;从而可利用两只手分别抓住两个下拉带5进行撕毁,避免在撕毁时手部和口罩本体1接触。
20.所述左耳带2和右耳带3均为弹力带。
21.本实施例中防感染的医用口罩利用在口罩本体1上设置上拉带4和下拉带5,从而可通过手捏住下拉带5向下拉动口罩本体1,以向下调整口罩的佩戴位置,通过手捏住上拉带4向上拉动口罩本体1,以向上调整口罩的佩戴位置,由于口罩在佩戴过程中,口罩本体1的污染面为其外表面,而口罩在佩戴过程中,上拉带4和下拉带5均不会与口罩本体1的外表面接触,因此,上拉带4和下拉带5不会被口罩本体1的外表面污染,从而能够以拉动上拉带4或下拉带5的方式进行调整口罩本体1的佩戴位置,可有效的避免佩戴者的手部在调整口罩佩戴位置时与口罩本体1接触,防止佩戴者的手部感染细菌,提高佩戴的安全性。
22.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