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体和带体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19955发布日期:2021-07-27 13:21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体和带体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皮具箱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体和带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箱包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经过多年发展,箱包类型越来越丰富,包括一般的手提包、钱包、背包、单肩包、挎包、腰包和多种拉杆箱等等。纷繁的城市生活和如影随形的箱包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另外人们在日常出行时,往往会遇到出行行李物品较多,包带承受不住行李物品的重量导致包带断裂的情况。

如图1所示,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无妨布手提袋中出现了一种在包体与带体连接处通过打叉车缝线1的连接结构,以提高包带连接处的承受能力。但是,如果打叉车缝线1是电脑步伐操纵,容易打在不屈整的车线上,人工车缝虽能保证非常正确,但是人工成本高。打叉缝线进行车缝时,如需要一次不间断地车缝完打叉车缝线1,先沿着z字形车缝完之后回到另一边进行另一个z字形缝合,从而缝线总在四条边中一段缝线需要二次缝纫,传统的打叉缝纫加固方式缝纫线段总长度较长,成本高且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包体和带体的连接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一种包体和带体的连接结构,用于包体和第一带体之间连接,车缝在包体和第一带体上的矩形车缝线,包体和第一带体通过矩形车缝线缝纫固定连接,在矩形车缝线一侧的两个邻角缝纫有向矩形车缝线中部延伸的增强部车缝线;所述的两侧增强部车缝线与矩形车缝线形成的夹角角度相同;所述两侧增强部车缝线交汇处缝纫有向远离增强部车缝线一侧延伸与矩形车缝线中一边的中间位置连接的延伸部车缝线,延伸部车缝线设置有两条且两条延伸部车缝线重叠设置,以上设置,通过矩形车缝线和增强部车缝线以及延伸部车缝线形成y形车缝线,通过调整缝纫时的顺序,使得先进行y形的左边车缝,然后进行y形的右边车缝,使得采用一次车缝出该连接结构,将需要重复缝纫的线段调整为延伸部车缝线,这样,通过重复车缝的延伸部车缝线能够保证包带连接处的承受能力的同时,同时,由于采用y形车缝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打叉车缝线,减少了车缝矩形车缝线下端左右对角的增强部车缝线,减少缝纫线段的总长度,既减少人工车缝的成本,也提高了人工车缝的效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观效应。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车缝线上还缝纫有横向加强部车缝线,这样,进一步加强了包体与第一带体连接处对拉力的承受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加强部车缝线与延伸部车缝线垂直连接且与矩形车缝线的两侧边相连,这样,横向加强部车缝线更好的提高了包体与第一带体连接处对拉力的承受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加强部车缝线共设有2个,这样,加强效果更好,也更加美观。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带体和连接扣,车缝在包体和第二带体上的矩形车缝线,在矩形车缝线一侧的两个邻角缝纫有向矩形车缝线中部延伸的增强部车缝线;所述的两侧增强部车缝线与矩形车缝线形成的夹角角度相同;所述两侧增强部车缝线交汇处缝纫有向远离增强部车缝线一侧延伸与矩形车缝线中一边的中间位置连接的延伸部车缝线,延伸部车缝线设置有两条且两条延伸部车缝线重叠设置,第一带体在靠近增强部车缝线的一侧设有连接腔体,连接扣的一端穿过连接腔体与第一带体活动连接,连接扣的另一端与第二带体活动连接,以上设置,通过矩形车缝线和增强部车缝线以及延伸部车缝线形成y形车缝线,通过调整缝纫时的顺序,使得先进行y形的左边车缝,然后进行y形的右边车缝,使得采用一次车缝出该连接结构,将需要重复缝纫的线段调整为延伸部车缝线,这样,通过重复车缝的延伸部车缝线能够保证包带连接处的承受能力的同时,同时,由于采用y形车缝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打叉车缝线,减少了车缝矩形车缝线下端左右对角的增强部车缝线,减少缝纫线段的总长度,既减少人工车缝的成本,也提高了人工车缝的效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观效应;另外步伐晃动背包而在包体与带体的连接处产生拉扯力,通过在第一带体与第二带体上设置连接扣,将原来的缝纫连接改为活动连接,在晃动不剧烈的情况下,将连接部由于包体惯性晃动受到的拉力改变为滑动摩擦力,减少矩形车缝线、增强部车缝线以及延伸部车缝线受到侧面的缝纫拉扯力,使得矩形车缝线、增强部车缝线以及延伸部车缝线不容易由于缝纫拉扯力导致缝线断裂或车缝线与包体或带体分离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扣包括上环和下环,上环和下环之间设有隔离杆,所述上环与第二带体活动连接,所述下环与第一带体活动连接,方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车缝线上还缝纫有横向加强部车缝线,这样,进一步加强了包体与第一带体连接处对拉力的承受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加强部车缝线与延伸部车缝线垂直连接且与矩形车缝线的两侧边相连,这样,横向加强部车缝线更好的提高了包体与第一带体连接处对拉力的承受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加强部车缝线共设有2个,这样,加强效果更好,也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车缝线打叉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2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3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矩形车缝线、增强部车缝线以及延伸部车缝线的车缝第一步骤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矩形车缝线、增强部车缝线以及延伸部车缝线的车缝第二步骤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矩形车缝线、增强部车缝线以及延伸部车缝线的车缝第三步骤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矩形车缝线、增强部车缝线以及延伸部车缝线的车缝第四步骤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2和图5-8所示,一种包体和带体的连接结构,包括包体21和第一带体22,第一包体21和第一带体22上缝纫有的矩形车缝线24,包体21和第一带体22通过矩形车缝线24缝纫固定连接,在矩形车缝线24一侧的两个邻角缝纫有向矩形车缝线24中部延伸的增强部车缝线25;所述的两侧增强部车缝线25与矩形线车缝线24所成的夹角角度相同;所述两侧增强部车缝线25交汇处缝纫有向远离增强部车缝线25一侧延伸与矩形车缝线24中一边的中间位置连接的延伸部车缝线26,延伸部车缝线26设置有两条且两条延伸部车缝线26重叠设置,以上设置,通过调整缝纫时的顺序,将需要重复缝纫的线段调整为延伸部车缝线,这样,在能够保证包带连接处的承受能力的同时,减少缝纫线段的总长度,既减少人工车缝的成本,也提高了人工车缝的效率。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一种包体和带体的连接结构,包括包体21和第一带体22,第一包体21和第一带体22上缝纫有的矩形车缝线24,包体21和第一带体22通过矩形车缝线24缝纫固定连接,在矩形车缝线24一侧的两个邻角缝纫有向矩形车缝线24中部延伸的增强部车缝线25;所述的两侧增强部车缝线25与矩形线车缝线24所成的夹角角度相同;所述两侧增强部车缝线25交汇处缝纫有向远离增强部车缝线25一侧延伸与矩形车缝线24中一边的中间位置连接的延伸部车缝线26,延伸部处车缝线26设置有两条且两条延伸部车缝线26重叠设置。

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带体4和连接扣3,第一带体21在靠近增强部车缝线25的一侧设有带体折叠形成的、通过矩形车缝线固定的连接腔体27,连接扣3的一端穿过连接腔体27与第一带体21活动连接,连接扣3的另一端与第二带体4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扣3包括上环31和下环32,上环31和下环32之间设有隔离杆33,下环32穿过连接腔体27与连接部23活动连接,上环31与带体22活动连接,以上设置,当使用者背动背包行走时,由于步伐晃动背包而在包体与带体的连接处产生拉扯力,通过在第一带体与第二带体上设置连接扣,将原来的缝纫连接改为活动连接,在晃动不剧烈的情况下,将连接部由于包体惯性晃动受到的拉力改变为滑动摩擦力,减少矩形车缝线、增强部车缝线以及延伸部车缝线受到侧面的缝纫拉扯力,使得矩形车缝线、增强部车缝线以及延伸部车缝线不容易由于缝纫拉扯力导致缝线断裂或车缝线与包体或带体分离的情况。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一种包体和带体的连接结构,包括包体21和第一带体22,第一包体21和第一带体22上缝纫有的矩形车缝线24,包体21和第一带体22通过矩形车缝线24缝纫固定连接,在矩形车缝线24一侧的两个邻角缝纫有向矩形车缝线24中部延伸的增强部车缝线25;所述的两侧增强部车缝线25与矩形线车缝线24成的夹角角度相同;所述两侧增强部车缝线25交汇处缝纫有向远离增强部车缝线25一侧延伸与矩形车缝线24连接的延伸部车缝线26,延伸部处车缝线26进行二次缝纫。

所述延伸部车缝线26上还缝纫有横向加强部车缝线28,所述横向加强部车缝线28共设有2个,所述横向加强部车缝线28与延伸部车缝线26垂直连接,以上设置,通过调整缝纫时的顺序,将需要重复缝纫的线段调整为延伸部车缝线,这样,在能够保证包带连接处的承受能力的同时,减少缝纫线段的总长度,既减少人工车缝的成本,也提高了人工车缝的效率,另外,横向加强部车缝线更好的提高了包体与第一带体连接处对拉力的承受能力,同时也更加美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