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56474发布日期:2022-02-11 19:22阅读:58来源:国知局
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扣具,特别涉及一种易于操作的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


背景技术:

2.日常生活中,很多产品需要使用扣具来实现可分离的锁合连接,例如,书包、背包、头盔、鞋子、嬰兒車、自行車兒童座位、自行車拖車、嬰兒背帶等产品上便广泛使用到扣具,这类扣具,通常是磁性扣具,扣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设置在产品主体上,一部分设置在要打开的部位上,例如面盖等,当扣具的两部分靠近时,磁吸作用会使得扣具快速进行锁合而使得面盖附接到产品主体上;当需要打开面盖时,通过扣具的解锁按钮便可进行解锁,使得扣具的两部分可以分离而打开面盖。
3.现有的扣具形式多种多样,其锁合原理和解锁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有双侧按压进行解锁的扣具,有单侧按压进行解锁的扣具
……
然而,大多数的扣具,其均是需要用户先操作进行解锁,使得扣具的锁舌可从锁孔内脱出时,然后再去掀开面盖以打开面盖。这种操作方式,通常需要用户双手完成,或者需要单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完成。而实际使用中,人们通常也是在需要打开面盖时才会去解锁操作扣具,因此,要打开箱包等产品时,解锁和掀盖打开是需要都进行的动作。现有的这种扣具,便无法方便用户一步到位的在解锁操作完成时顺便将需要打开的部位掀开,因此,其操作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设计不够人性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易于操作、解锁和打开操作能一步到位的的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其包括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第一连接模块设有呈凸出状的锁舌,第二连接模块设有可供所述锁舌自由出入的固定孔;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可沿闭锁方向锁合连接在一起,并可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设有解锁件和卡锁部,所述解锁件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内而可转动,所述卡锁部可伸出于所述固定孔范围内并可在所述解锁件的联动下沿不同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进行运动;当所述锁舌沿锁合方向进入所述固定孔时,所述卡锁部可卡止所述锁舌而使所述第一连接模块与第二连接模块彼此连接;当朝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而使所述解锁件枢转时,所述卡锁部在所述解锁件的致动下沿退出所述固定孔的方向运动而释放所述锁舌而可使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彼此分离。
6.进一步地,在所述卡锁部的远离所述固定孔的一端设有第一弹性连接部,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可通过弹力而推动所述卡锁部复位至伸出于所述固定孔的范围内。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与所述解锁件一体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的与所述卡锁部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模
块的壳体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的端部设有结合部,在所述结合部上设有卡柱,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的壳体上设有卡孔,所述卡柱卡装于所述卡孔内。
10.进一步地,在所述卡锁部上设有推动部,在所述解锁件上设有挤压部,当朝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而使所述解锁件枢转时,所述挤压部可作用于所述推动部上而迫使所述卡锁部沿退出所述固定孔的方向运动。
11.进一步地,所述解锁件设有露出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外的拨动部,所述解锁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枢接的位置位于所述拨动部与所述挤压部之间的位置处。
12.进一步地,在所述解锁件上设有第二弹性连接部,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可通过弹力而迫使所述解锁件枢转进行复位。
13.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的端部上设有挤出部,所述挤出部可伸出于所述固定孔范围内并可沿不同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进行运动;当朝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而使所述解锁件枢转时,所述挤出部可推动所述锁舌朝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的方向移动。
14.进一步地,在所述挤出部的朝向所述固定孔的一侧设有可作用于所述锁舌上而推动所述锁舌沿锁合方向移动的挤出斜曲面;所述锁舌的自由端呈圆台状,其设有第一圆锥面;当所述锁舌穿过所述固定孔而被所述卡锁部卡止时,所述挤出部的挤出斜曲面位于所述锁舌的第一圆锥面之上或与所述第一圆锥面贴合。
15.进一步地,在所述卡锁部的朝向所述固定孔的一侧设有利于所述锁舌挤入的导入斜曲面;在所述锁舌的侧壁上设有凹槽部;当所述锁舌沿锁合方向插入至所述第二连接模块内时,所述卡锁部可卡止在所述凹槽部内而使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彼此连接。
16.本发明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设有解锁件,所述解锁件枢接于第二连接模块内,其通过拨动进行解锁,而解锁件拨动的方向,与掀盖的方向一致,因此,对于本发明的扣具,当拨动解锁件进行解锁时,扣具产生解锁的同时可以将需要打开的部位,如箱包面盖等往打开方向进行掀开,一个动作,可以同时完成解锁和掀开的动作,因此,其可大大简化用户的操作,实现人性化操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分离时的剖视图。
19.图3是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锁合时的剖视图。
20.图4局部装配示意图。
21.图5是第一连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实施例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3.图7是实施例1的解锁件的示意图。
24.图8是实施例1的解锁件的平面示意图。
25.图9是实施例2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6.图10是实施例2的解锁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1是实施例2的解锁件的剖视图。
28.图12是实施例3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9.图13是实施例4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30.附图标识:第一连接模块10、锁舌11、第一圆锥面111、凹槽部112、第二圆锥面113、第一磁铁12、第二连接模块20、锁孔21、壳体22、第一壳体221、第二壳体222、固定孔223、卡孔224、解锁件23、卡锁部231、导入斜曲面2311、挤出部232、挤出斜曲面2321、拨动部233、第一弹性连接部234、第二弹性连接部235、卡柱236、挤压部237、推动部238、转轴部239、结合部2310、第二磁铁24、磁铁架25、卡锁件26。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32.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33.如图2、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可锁合在一起,并可相互分离。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上设有锁舌11,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上设有相对应的锁孔21,锁舌11可沿闭锁方向x插入至锁孔21内而使得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锁合连接在一起;当解锁时,所述锁舌11可从所述锁孔21内退出而使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彼此分离。
34.如图2、图3、图6、图9、图12、图13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设有解锁件23和卡锁部231。所述卡锁部231可受所述解锁件23的致动而进行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9所示,所述卡锁部231与所述解锁件23一体设计,即所述卡锁部231为解锁件23的一部分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所示,所述卡锁部231与所述解锁件23分离设置,即卡锁部231属于解锁件23以外的元件。
35.如图2、图3、图6、图9、图12、图13所示,所述解锁件23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内,其可致动所述卡锁部231。如图2、图3所示,所述解锁件23设有拨动部233,所述拨动部233用于用户拨动而促使解锁件23枢转。当所述解锁件23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的壳体22中时,所述拨动部233的局部或全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的壳体22外。所述拨动部233的形状大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36.如图2、图3所示,所述解锁件23的除拨动部233以外的部分则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的内部。
37.如图3所示,所述卡锁部231可卡止所述锁舌11而使得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彼此连接在一起。
38.如图2、图3所示,所述卡锁部231为锁孔21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上设有固定孔223。所述固定孔223的大小,应能使得所述锁舌11自由出入。所述固定孔223与所述卡锁部231共同形成可卡锁所述锁舌11的锁孔21。所述锁孔21通过卡锁部231的位置变化而实现对锁舌11的锁止或释放。如图3所示,当所述卡锁部231伸出在所述固定孔223的范围内时,其具有锁止所述锁舌11的能力,此时,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可彼此连接。当所述卡锁部231沿退出所述固定孔223的方向运动至一定程度时,例如完全退出所述固定孔223范围时,所述卡锁部231失去锁止所述锁舌11的能力,此时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可彼此分离。
39.如图2所示,所述卡锁部231在默认状态时伸出于所述固定孔223的范围内,且所述卡锁部231可在所述解锁件23的致动下而沿退出所述固定孔223的方向运动。
40.当朝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即方向x)拨动所述解锁件23时,所述解锁件23枢转而致动所述卡锁部231,从而使得所述卡锁部231可从固定孔223的范围内向外退出固定孔223的范围而释放所述锁舌11以实现解锁。
41.进一步的,如图2、图3、图6、图9、图12、图13所示,为使得运动后的卡锁部231可复位至默认状态,即伸出于固定孔223的范围内,在所述卡锁部231的远离固定孔223的一端设有第一弹性连接部234。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具有弹性,因而可满足卡锁部231的移动并可通过弹力而使卡锁部231复位。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9所示,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与所述解锁件23一体连接。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所示,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不与所述解锁件23连接,而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的壳体22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
44.当所述卡锁部231在所述解锁件23的致动下而退出所述固定孔223范围内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被压缩而蓄力。当失去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因弹力复位而使所述卡锁部231朝固定孔223方向移动而复位至伸出于固定孔223的范围内。
45.进一步的,如图7、图8、图10、图11所示,为使的所述解锁件23可致动所述卡锁部231而释放所述锁舌11,在所述解锁件23上设有挤压部237,在所述卡锁部231上设有推动部238。所述挤压部237刚性的形成于所述解锁件23上。当朝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23而使解锁件23枢转时,所述挤压部237位置发生变化而可推动所述推动部238,从而可推动所述卡锁部231沿退出所述固定孔223的方向移动,进而可使所述卡锁部231释放锁舌11。
46.如图2、图3所示,为方便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快速锁合,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内设有第一磁铁12,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内设有第二磁铁24。所述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互吸引。当所述锁舌11朝向锁孔21而准备插入时,所述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磁力可辅助所述锁舌11快速插入至所述锁孔21内。
47.如图6~图13所示,为使枢转后的解锁件23反向枢转进行复位,在所述解锁件23上设有第二弹性连接部235。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具有弹性,其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的壳体抵接。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位于所述解锁件23的与拨动部233相对的一端。当朝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拨动解锁件23而使解锁件23枢转时,所述第二弹性连接235部被壳体抵住而产生弹性变形,从而蓄积弹力。当解锁件23失去外部操作力时,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便可复位而迫使所述解锁件23朝复位状态进行枢转。
48.进一步的,如图2、图3、图4、图9、图10、图11、图13所示,为方便解锁时减少开启力,可在所述解锁件23上设置挤出部232。如图2、图3所示,所述挤出部232可伸出于所述固定孔223的范围内,并可沿不同于锁舌11方向的方向进行运动。当朝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23而使解锁件23枢转时,所述挤出部232可推动所述锁舌11朝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的方向移动,从而利于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分离。
49.进一步的,如图2、图11所示,在所述挤出部232的朝向所述固定孔223的一侧设有挤出斜曲面2321,在所述锁舌11的自由端上设有第一圆锥面111。如图3所示,所述挤出斜曲
面2321可与所述第一圆锥面111配合。当朝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23而使解锁件23枢转时,所述挤出部232沿垂直于锁合方向的方向移动,其挤出斜曲面2321作用于所述锁舌11的第一圆锥面111上而将锁舌11沿锁合方向推出,从而辅助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分离。如图3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彼此连接时,所述挤出部232的挤出斜曲面2321位于所述锁舌11的第一圆锥面111之上或与所述第一圆锥面111贴合。
50.此外,所述挤出部232还可挤入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结合的部位处而降低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吸力,从而利于锁舌11退出。当朝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23而使解锁件23枢转时,所述挤出部232沿进入固定孔223的方向运动而将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间隔开以降低其之间的磁吸力,从而利于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分离。
51.如图9、图10、图11、图13所示,为满足所述挤出部232的位移运动和复位,所述挤出部232通过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与所述解锁件23连接。
52.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具有弹性,其可以为挤出部232的位置变化提供条件。因此,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一方面起弹性连接作用,一方面起弹性复位作用。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的形状大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53.如图6~图13所示,所述解锁件23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枢接的位置,位于所述拨动部233与所述挤压部237之间的位置处。
54.本发明的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55.如图2所示,当沿锁合方向使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彼此靠近时,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快速锁合连接在一起(如图3所示)。
56.当需要解锁时,如图3所示,朝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方向x)拨动所述解锁件23的拨动部233而使解锁件23枢转,从而使得所述挤压部237可推动所述推动部238,以带动所述卡锁部231朝远离固定孔223的方向移动而释放所述锁舌11,此时,锁舌11便可从第二连接模块20中脱出而使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彼此分离。
57.在解锁过程中,卡锁部231移动而压缩第一弹性连接部234,解锁件23枢转而压缩第二弹性连接部235,从而使得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和第二弹性连接部235蓄积一定的弹力。当锁舌11从第二连接模块20中释放以后,若用户松开所述解锁件23,在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的弹力作用下,所述解锁件23朝反向于拨动方向进行枢转,在第一弹性连接部234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卡锁部231复位而伸出至所述固定孔223的范围内,所述推动部238推动所述挤压部237而最终使的所述解锁件23完全复位至默认状态。
58.当设有挤出部232时,在解锁时,所述挤出部232可作用于锁舌11的端部上而促进锁舌11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20的方向移动,从而更利于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彼此分离。
59.实施例1
60.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包括壳体22、解锁件23和第二磁铁24。如图6、图7、图8所示,所述解锁件23包括一体成型的拨动部233、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卡锁部231、第二弹性连接部235、推动部238和挤压部237。
61.如图2、图6所示,所述壳体22用于设置所述解锁件23和第二磁铁24,其形状结构可根据需要而设置。通常情况下,为方便加工装配,其通常包括对合连接的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当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对合连接时,其内部形成容置腔,可用于装设所述解锁件23和第二磁铁24。此外,为方便设置第二磁铁24,其内部可设置磁铁架25,所述磁铁架25的形状结构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以方便设置所述第二磁铁24为宜。
62.如图2、图6所示,为方便第一连接模块10的锁舌11插入至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在所述壳体22上设有所述固定孔223。所述固定孔223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为圆形孔。
63.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磁铁24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内的位置,应与所述固定孔223的位置相对,从而可方便与锁舌11内的第一磁铁12吸合。
64.如图7、图8所示,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连接于所述拨动部233与所述卡锁部231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的一端与所述拨动部233的端部的中间部位连接,其另一端则与所述卡锁部231的中间部位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卡锁部231与所述拨动部233相间隔。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的形状、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呈波浪弯折状,其弯折的方向,与所述固定孔223的轴向平行。
65.如图7、图8所示,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的一端与所述拨动部233连接,其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分布于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和卡锁部231的外侧。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和卡锁部231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在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和卡锁部231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的形状不限,其可为所述解锁件23的枢转复位提供弹力即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呈波浪弯折状,其弯折的方向,与所述固定孔223的轴向平行。
66.如图7、图8所示,所述卡锁部231的朝向所述挤出部232的一端呈圆弧状,其用于卡持所述锁舌11。为方便锁舌11挤入所述锁孔21而实现锁合连接,所述卡锁部231的朝向所述固定孔223的一侧设有导入斜曲面2311。所述导入斜曲面2311利于锁舌11挤压而顺势挤入至锁孔21内,以使得卡锁部231可卡止所述锁舌11。
67.如图7、图8所示,所述挤压部237设于所述拨动部233与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的结合处的内壁上。所述挤压部237呈凸出状,其凸出形成于所述解锁件23的内壁上,并与之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所述挤压部237共设有两个,其呈对称设置,其分别位于靠近第二弹性连接部235的位置处。
68.如图7、图8所示,所述推动部238设于所述卡锁部231的朝向所述挤压部237的壁部上。所述推动部238相对于其周围的壁部表面呈凸出状,从而可为所述挤压部237的挤压提供作用空间。在默认状态时,所述推动部238与所述挤压部237相间隔而不接触。当朝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23而使解锁件23枢转时,所述挤压部237位置发生变化而可与所述推动部238接触而推动所述推动部238。所述推动部238位于所述挤压部237的朝向拨动部233的一侧,这样,所述挤压部237可沿拨动部233方向而推动所述推动部238,从而迫使所述卡锁部231朝拨动部233方向移动而往外退出固定孔223范围,从而利于锁舌11脱出。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238共设有两个,其对称设置,其分别分布于所述卡锁部231两端的壁部上。
69.如图7、图8所示,所述转轴部239与所述解锁件23一体成型,其突出形成于所述解锁件23的外侧壁上,并位于所述拨动部233与所述挤压部237之间的位置处。所述转轴部239的轴向,与所述固定孔223的轴向垂直。所述转轴部239呈圆柱状。
70.为装配所述解锁件23,在所述壳体22上设有相应的转轴孔(图中未示出),所述转轴孔与所述转轴部239相配合,便可使得所述解锁件23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中而可绕所述转轴部239进行转动。
7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转轴部239也可设置成由转轴件(图中未示出)替代,在解锁件23和壳体22上分别设置相应的转轴孔,转轴件装配在转轴孔内同样可使得所述解锁件23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中。
72.如图6所示,由此便形成了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解锁件23枢接于壳体22上而可绕转轴部239转动;壳体22上设有固定孔223,解锁件23上设有卡锁部231,卡锁部231在默认状态时伸出于固定孔223的范围内而与固定孔223共同形成可用于卡止所述锁舌11的锁孔21。所述卡锁部231可移动而往退出所述固定孔223的范围移动以释放所述锁舌11。解锁件23的拨动部233至少部分位于壳体22外而可用于拨动,解锁件23的第一弹性连接部234、第二弹性连接部235、卡锁部231、挤压部237、推动部238均位于壳体22内;在默认状态时,所述卡锁部231、第二弹性连接部235与所述壳体22的内壁抵接。当朝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23而使解锁件23枢转时,所述挤压部237位置变化而推动所述推动部238,进而迫使所述卡锁部231沿退出固定孔223的方向移动而可释放锁舌11;与此同时,第二弹性连接部235进行弹性变形而蓄力。
73.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上设有锁舌11,所述锁舌11呈突出状,其端部呈圆台状,其设有第一圆锥面111。所述第一圆锥面111用于挤压所述导入斜曲面2311而利于锁舌11进入锁孔21,同时,所述第一圆锥面111还用于与所述挤出斜曲面2321相互作用而利于解锁时从锁孔21内退出。
74.如图5所示,在所述锁舌11上设有凹槽部112,其用于与所述卡锁部231配合而实现锁止效果。所述凹槽部112位于略远离锁舌11端面的位置处。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部112呈环状。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凹槽部112也可设置成与所述卡锁部231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结构。所述凹槽部112设有倾斜度与所述卡锁部231相匹配的第二圆锥面113。当所述锁舌11挤压所述卡锁部231而挤入至所述锁孔21内时,所述卡锁部231便可卡止在所述凹槽部112内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与第二连接模块20锁合连接在一起。
75.为方便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快速锁合,在所述锁舌11内设有第一磁铁12。所述第一磁铁12的设置方向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锁舌11呈中空筒状,所述第一磁体安装在中空的锁舌11内部,然后可通过密封盖封住开口而使的第一磁铁12被密封在锁舌11内。
76.藉此,便形成了本实施例的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其工作原理如下:
77.当沿锁合方向将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靠近时,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磁吸力将使得第一连接模块10的锁舌11对准第二连接模块20的锁孔21进行插入。插入过程中,由于卡锁部231上设有导入斜曲面2311,且卡锁部231是通过第一弹性连接部234进行设置的,因此,所述锁舌11可挤压卡锁部231而进入至第二连接模块20内,以使得卡锁部231卡止在锁舌11的凹槽部112内而实现第一连接模块10与第二连接模块20的锁合
连接(如图3所示)。
78.当需要解锁时,朝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23,使得所述解锁件23绕所述转轴部239进行枢转,从而使得所述挤压部237可推动所述推动部238,以带动所述卡锁部231朝远离固定孔223的方向移动而释放所述锁舌11,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可彼此分离。
79.在解锁过程中,卡锁部231移动而压缩第一弹性连接部234,使得第一弹性连接部234被压缩而蓄力。由于解锁件23的第二弹性连接部235与壳体22的内壁抵接,因此,当解锁件23枢转时,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便被压缩而蓄力。
80.当锁舌11从第二连接模块20中释放以后,若用户松开所述解锁件23,在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的弹力作用下,所述解锁件23反向枢转而促使解锁件23朝复位方向枢转;在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的作用下,所述卡锁部231复位而伸出至所述固定孔223的范围内,所述推动部238推动所述挤压部237而使所述解锁件23复位至未拨动时的位置处,实现完全复位。
81.实施例2
82.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如图9、图10、图11所示,在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的自由端上连接有挤出部232。换言之,如图10所示,所述解锁件23包括一体成型的拨动部233、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卡锁部231、第二弹性连接部235、挤压部237、推动部238和挤出部232。
83.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的一端与所述拨动部233的端部的边缘部位连接,其另一端则与所述挤出部232的两端部位连接,从而使得所述挤出部232与所述卡锁部231相间隔而在所述第二弹性连接部235的内侧围合出一个围腔。
84.如图11所示,为方便所述挤出部232推动所述锁舌11移动以利于解锁,在所述挤出部232的朝向所述固定孔223的一侧设有挤出斜曲面2321。所述挤出斜曲面2321的设计,使得所述挤出部232的朝向所述卡锁部231的端部呈尖锐状,进而可方便挤入至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吸合的部位之间,即锁舌11的端面与磁铁架25之间以降低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磁吸力,从而利于锁舌11退出。此外,所述挤出斜曲面2321还可作用于锁舌11的自由端上而推动锁舌11沿锁合方向移动以退出所述锁孔21。当第一连接模块10与第二连接模块20锁合连接在一起上,所述挤出部232的挤出斜曲面2321位于所述锁舌11的第一圆锥面111的上方,或与所述第一圆锥面111贴合(如图3所示)。
85.所述挤出部232的作用原理为:
86.如图3所示,当朝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23而使解锁件23枢转时,所述挤出部232朝进入固定孔223的方向移动,从而挤入至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结合的部位之间以减少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磁力大小,并可通过其挤出斜曲面2321迫使所述锁舌11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20的方向进行移动以使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分离。
87.所述解锁件23的拨动部233、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卡锁部231、挤压部237、推动部238的结构及原理,参考实施例1,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88.实施例3
89.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卡锁
部231、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和推动部238一体成型而形成卡锁件26,所述拨动部233、第二弹性连接部235和挤压部237一体成型而形成解锁件23。换言之,实施例1中一体成型的解锁件23被构造成两个独立的元件——本实施例的卡锁件26和解锁件23。
90.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卡锁件26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的壳体22连接,具体的,在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的端部设有结合部2310,在所述结合部2310上设有卡柱236,在所述壳体22上设有与所述卡柱236相匹配的卡孔224。所述卡柱236卡接于所述卡孔224内而使得所述卡锁件26与所述壳体22连接在一起。
91.所述卡锁部231、推动部238、拨动部233、第二弹性连接部235、挤压部237的结构和原理同实施例1,不实施例不再赘述。
92.实施例4
93.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2,所不同的是,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卡锁部231、第一弹性连接部234和推动部238一体成型而形成卡锁件26,所述拨动部233、第二弹性连接部235、挤出部232和挤压部237一体成型而形成解锁件23。换言之,实施例2中一体成型的解锁件23被构造成两个独立的元件——本实施例的卡锁件26和解锁件23。
94.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卡锁件26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的壳体22连接,具体的,在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234的端部设有结合部2310,在所述结合部2310上设有卡柱236,在所述壳体22上设有与所述卡柱236相匹配的卡孔224。所述卡柱236卡接于所述卡孔224内而使得所述卡锁件26与所述壳体22连接在一起。
95.所述卡锁部231、推动部238、拨动部233、第二弹性连接部235、挤压部237、挤出部232的结构和原理同实施例2,不实施例不再赘述。
96.本发明的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主要应用于箱包、头盔、鞋等产品上,其锁合时作用力要求较小,因此,通过单边结构的卡锁部231便能卡止所述锁舌11,且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之间设有磁铁相吸,因此,锁合连接后的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安全可靠。此外,挤出部232的设置,利于解锁时挤入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结合的部位之间而降低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吸力,从而利于锁舌11从第二连接模块20中脱出以降低开启力。挤压部237和推动部238的设置,可避免卡锁部231被压住而无法解锁。
97.本发明的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在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可固定设置在书包、背包等产品的产品主体上,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可固定设置在需要打开的部位上,例如面盖上;当面盖需要盖上时,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与第一连接模块10之间的磁吸力可使得扣具装置快速锁合,进而使得面盖附接到产品主体上;当需要打开面盖时,沿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拨动所述解锁件23,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便可实现解锁而彼此分离。而沿远离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拨动解锁件23的动作,便是掀盖的方向,因此,拨动解锁件23的动作,同时也是掀盖打开动作,因此,一个动作既可以完成解锁,又可以将需要打开的部位掀离产品主体,一举两得,可大大方便用户操作。
98.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