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及切割宝石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964253发布日期:2022-02-19 14:00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宝石及切割宝石的方法与流程
宝石及切割宝石的方法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要求于2020年8月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3/063,117的权益和优先 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3.本公开涉及宝石,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宝石的刻面图案。


背景技术:

4.一些宝石被设计/切割成通过在宝石的外表面上形成或切割多个单独的刻面来生成期望 的光泽量或“闪光”量。其他宝石被设计/切割成增强宝石的自然颜色(例如,黄色、粉红色等)。 然而,可能很难产生具有以特定角度进行刻面布局的宝石,该特定角度既能产生期望的光泽 量,也能增强宝石的自然颜色。本公开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及应对其它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环带部、冠部和亭部。环带部限定宝石的环周并 且具有梨形横截面。梨形横截面是具有第一倒圆端和与第一倒圆端相反的第二渐缩端的椭圆 形。第二渐缩端比第一倒圆端窄。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冠部的表面包括台面、多个星形刻 面、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多个主冠部刻面和多个上环带部刻面。台 面形成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台面的边缘设置。 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上设置在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上中间冠 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台面的顶点。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上设 置在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多 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下中间冠部 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 个的下顶点。多个上环带部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上环带部刻面。每对相邻的上环带部刻面 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上环带部刻面中的两个上环带部刻面的上 顶点均邻接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亭部的表面包括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 多个烛形刻面、多个主亭部刻面以及多个下环带部刻面。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形成亭部的 下点。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下部均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两个之间。 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 下边缘均邻接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多个下环带部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 邻下环带部刻面。每对相邻的下环带部刻面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 对相邻的下环带部刻面均具有大体上设置于其间的多个烛形刻面中的对应一个的上部。环带 部位于冠部与亭部之间。多个上环带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设置。 多个下环带部
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环带部的下边缘设置。
6.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环带部和亭部。环带部限定宝石的环周并且具有 梨形横截面。冠部的表面包括台面、多个星形刻面、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多个下中间冠部 刻面、多个主冠部刻面和多个上环带部刻面。台面形成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多个星形 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台面的边缘设置。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上设 置在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台面的顶 点。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 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多个主冠部 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 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多个上环带部刻面形成为成对 的相邻上环带部刻面。每对相邻的上环带部刻面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 每对上环带部刻面中的两个上环带部刻面的上顶点均邻接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 顶点。
7.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环带部和亭部。环带部限定宝石的环周并且具有 梨形横截面。亭部的表面包括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多个烛形刻面、多个主亭部刻面以及 多个下环带部刻面。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形成亭部的下点。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下 部均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两个之间。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 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下边缘均邻接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 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多个下环带部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下环带部刻面。每对相邻的下环 带部刻面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的下环带部刻面均具有大体 上设置于其间的多个烛形刻面中的对应一个的上部。
8.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环带部、冠部和亭部。环带部限定宝石的环周并 且具有梨形横截面。冠部的表面包括台面、多个星形刻面、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多个下中 间冠部刻面、多个主冠部刻面和多个上环带部刻面。台面具有大致八边形的形状。多个星形 刻面邻近台面设置。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为三角形。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邻近多个星 形刻面。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为风筝形。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邻近多个上中间 冠部刻面设置。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为风筝形。多个主冠部刻面邻近多个下中 间冠部刻面设置。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为风筝形。多个上环带部刻面邻近多个主冠 部刻面设置。多个上环带部刻面的每一个均为三角形。亭部的表面包括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 面、多个烛形刻面、多个主亭部刻面以及多个下环带部刻面。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形成亭 部的下点。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多个烛形刻面邻近 与底面相邻的刻面设置。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六个边缘。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 均设置在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并且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多个下环带部刻面形成为 成对的相邻下环带部刻面。每对相邻的下环带部刻面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 之间。每个下环带部刻面均具有四个边缘。环带部位于冠部与亭部之间。多个上环带部刻面 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设置。多个下环带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 环带部的下边缘设置。
9.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冠部、亭部和环带部。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亭 部形成宝石的下部。环带部位于冠部与亭部之间并且环绕宝石。环带部具有梨形横
截面,该 梨形横截面具有第一倒圆端和比第一倒圆端窄的第二渐缩端。宝石的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15% 至约35%之间,并且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45%至约60%之间。
10.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冠部、亭部和环带部。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亭 部形成宝石的下部。环带部位于冠部与亭部之间并且环绕宝石。环带部具有梨形横截面,该 梨形横截面具有第一倒圆端和比第一倒圆端窄的第二渐缩端。宝石的总深度百分比在约75% 至约88%之间。
11.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形成宝石的上部的冠部和形成宝石的下部的亭部。 冠部的表面由第一多个刻面限定,第一多个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宝石的上表面以在约8
°ꢀ
至约58
°
之间的角度设置。亭部的表面由第二多个刻面限定,第二多个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 于宝石的上表面以在约28
°
至约54
°
之间的角度设置。
12.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形成宝石冠部的方法包括:在宝石的上部形成大致水平的 上表面;形成第一组临时冠部刻面,所述第一组临时冠部刻面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在 约42
°
至约48
°
之间的角度形成;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和第一组临时冠部刻面的部分在宝石的 上部上形成第二组临时冠部刻面,所述第二组临时冠部刻面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在约 18
°
至约35
°
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一组临时冠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组临时冠部刻面; 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和第二组临时冠部刻面的部分在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四组临时冠部刻面, 所述第四组临时冠部刻面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在10
°
至约24
°
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二 组临时冠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一组最终冠部刻面;从第三组临时冠部刻面的部分在宝石 的上部上形成第二组最终冠部刻面,所述第二组最终冠部刻面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在 约46
°
至约58
°
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三组临时冠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组最终冠部刻面; 以及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和第四组临时冠部刻面的部分在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四组最终冠部 刻面,所述第四组最终冠部刻面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在约8
°
至约18
°
之间的角度形成, 所述第四组临时冠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五组最终冠部刻面,使得宝石的上部由第一组最 终冠部刻面、第二组最终冠部刻面、第三组最终冠部刻面、第四组最终冠部刻面和第五组最 终冠部刻面形成。
13.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形成宝石亭部的方法包括:形成第一组临时亭部刻面,所 述第一组临时亭部刻面相对于水平的上表面以在约41
°
至约45
°
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一组 临时亭部刻面形成下点;从第一组临时亭部刻面的部分在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二组临时亭部 刻面,所述第二组临时亭部刻面相对于水平的上表面以在约36.5
°
至约40
°
之间的角度形成, 所述第一组临时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组临时亭部刻面;从第二组临时亭部刻面和第 三组临时亭部刻面的部分在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四组临时亭部刻面,所述第四组临时亭部刻 面相对于水平的上表面以在约33
°
至约45
°
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二组临时亭部刻面的其余 部分形成第一组最终亭部刻面,所述第三组临时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五组临时亭部刻 面;以及从第四组临时亭部刻面和第五组临时亭部刻面的部分在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二组最 终亭部刻面,所述第二组最终亭部刻面相对于水平的上表面以在约42
°
至约54
°
之间的角度形 成,所述第四组临时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组最终亭部刻面,所述第五组临时亭部刻 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四组最终亭部刻面,使得宝石的下部由第一组最终亭部刻面、第二组最 终亭部刻面、第三组最终亭部刻面和第四组最终亭部刻面形成。
14.鉴于各种实施例和/或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前述和附加方面和实施方式对本领 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会是显而易见的,这通过参考附图进行,其简单描述在下文提供。
附图说明
15.通过阅读以下详细说明以及参考附图,本公开的前述和其他优点将变得清楚。
16.图1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沿长轴的宝石的第一正视图;
17.图1b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图1a的沿短轴的宝石的第二正视图;
18.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俯视平面图;
19.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仰视平面图;
20.图4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以向下角度观察的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立体 图;
21.图4b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以向上角度观察的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立体图;
22.图5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一 步骤;
23.图5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二 步骤;
24.图5c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三 步骤;
25.图5d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四 步骤;
26.图5e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五 步骤;
27.图6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一 步骤;
28.图6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二 步骤;
29.图6c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三 步骤;
30.图6d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四 步骤;
31.虽然本公开容易受到各种修改和替代形式的限制,但是其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已经在 附图中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并且将在本文中被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本公开不旨在 受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形式。更确切地说,本公开有意涵盖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纳入本公开 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同物和替代物。
具体实施方式
32.图1a和图1b示出了宝石1的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宝石1大体上被划分成形成为宝石
1 的上部的冠部10、形成为宝石1的下部的亭部30以及大体上设置在冠部10与亭部30之间 的环带部50。环带部50大体上环绕宝石1的整个圆周。冠部10大体上具有平坦的顶面(如 图2中所示),被称为台面12。位于亭部30的宝石1的下部可以终止于下点29(如图1a和 图1b所示),或者可以终止于被称为底面的平坦刻面。宝石1通常是贵重的石头,诸如,但 不限于钻石、红宝石、祖母绿、蓝宝石或珍珠。宝石1也可以是合成材料,诸如立方锆。更 广泛地,宝石1可以包括任何能够被切割的材料,诸如,例如贵重或非贵重的石头、立方氧 化锆、陶瓷、金属、塑料、木材等。
33.环带部50通常是宝石1的最宽部分。当从上方或下方观察宝石1时(例如,分别在图2 和图3中的视图),环带部50限定了宝石1的外环周。宝石1呈梨形。梨形通常是具有两个 相反端的椭圆形,其中第一端是倒圆的,而第二端是锥形的,因此第二端比第一端窄。因此, 环带部50和宝石1的环周具有梨形横截面,该梨形横截面通常具有一个倒圆端3a和一个渐 缩端3b。如图2和图3所示,渐缩端3b可以终止于一个点。
34.环带部50和宝石1的横截面具有大体上彼此垂直的长轴a1和短轴a2。长轴a1在倒圆 端3a与渐缩端3b之间延伸。短轴a2在宝石1的相反侧之间延伸。宝石1沿长轴a1的尺寸 大于宝石1沿短轴a2的尺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长轴a1的尺寸与沿短轴a2的尺寸之比 为约1.50至1.28。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比率为约1.1或约1.2。在另外其他实施方式中,该 比率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2.0、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5、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3。在 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该比率约为1.17。
35.观察图1a,长轴a1相对于图1a的平面水平延伸,而短轴a2(未示出)延伸进出图1a 的平面。观察图1b,短轴a2相对于图1b的平面水平延伸,而长轴a1(未示出)延伸进出 图1b的平面。通常,宝石1关于长轴a1对称,而关于短轴a2不对称。
3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宝石1可以具有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形状不同的形状。例如,在 一些实施方式中,宝石1可以沿长轴a1和短轴a2具有大致相等的尺寸,同时保持关于长轴 a1对称,而关于短轴a2不对称。在附加的或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渐缩端2a没有逐渐变细为 一点,而是逐渐变细为倒圆端或平坦端。通常,如果端2a逐渐变细为倒圆端,则端2a将具 有比端2b小的曲率半径,例如,端2a的曲率将比端2b的渐变曲率更突变。如图2和图3 所示,宝石1沿短轴a2的距离在渐缩端比在倒圆端小,因此渐缩端比倒圆端窄。
37.宝石1的尺寸特征基于宝石1的宽度。宝石1的宽度是宝石1在环带部处的侧面之间的 距离。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宝石1的宽度是宝石1在环带部50处沿短轴a2的尺寸。在其他实 施方式中,宝石1的其他测量值也可以用作宽度,以确定宝石1的尺寸特征。
38.宝石1具有台面百分比,该台面百分比是宝石1的台面的宽度或直径的测量值。台面可 以被形成为各种形状,因此台面的宽度的测量值可以变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台面为圆形, 因此圆形的直径用于表示宝石1的台面百分比。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台面为八边形,并且 八边形的相反边缘之间的距离或八边形的相反顶点之间的距离用于表示台面百分比。台面百 分比通常被表示为台面12的宽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台面百分比在约 27.0%至约40.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台面百分比在约30.0%至约35.0%之间。在附加 的实施方式中,台面百分比在约25.0%至约45.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台面百分比为约 33.5%。
39.宝石1具有顶部深度百分比,该顶部深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冠部10的高度的测量
值。顶 部深度百分比通常被表示为冠部10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深度 百分比在约22.0%至约29.0%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20.0%至约30.0% 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15.0%至约35.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 顶部深度百分比为约25.5%。
40.宝石1具有底部深度百分比,该底部深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亭部30的总高度的测量值。 底部深度百分比通常被表示为亭部30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部深 度百分比在约45.0%至约52.0%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43.0%至约 5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40%至约6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 底部深度百分比为约48.5%。
41.宝石1具有环带部厚度百分比,该环带部厚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环带部50的总高度的测 量值。环带部厚度百分比通常被表示为环带部50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 中,环带部厚度百分比在约3.5%至约6.5%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环带部厚度百分比在约 2.0%至约8.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环带部厚度百分比大于约0.0%且小于约10.0%。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环带部厚度百分比为约5.0%。
42.宝石1具有总深度百分比,该总深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总高度的测量值。总深度百分比 通常被表示为宝石1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总深度百分比也可以被表示为顶部深度百分 比、底部深度百分比和环带部厚度百分比的总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总深度百分比在约75.0% 至约88.0%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总深度百分比在约70.0%至约90.0%之间。在另外的实 施方式中,总深度百分比在约78.0%至约82.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总深度百分比为约 88.0%。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总深度百分比为约81.0%。
43.宝石1的表面通常被划分为以不同角度设置的多个联锁刻面组。包括冠部10的表面的刻 面通常包括台面12;星形刻面14a、14b、14c和14d;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b、16c、 16d和16e;下中间冠部刻面18a、18b、18c和18d;主冠部刻面20a、20b、20c、20d和 20e;和上环带部刻面22a、22b、22c和22d。上环带部刻面22a-22c大体上邻接环带部50 的上边缘。
44.包括亭部30的表面的刻面组包括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b、32c、32d和32e;烛形 刻面34a、34b、34c和34d;主亭部刻面36a、36b、36c、36d和36e;和下环带部刻面38a、38b、38c、38d和38e。下环带部刻面38a-38e大体上邻接环带部50的下边缘。
4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环带部50是环绕整个宝石1的连续的梨形刻面。因此,在这些实施 方式中,环带部50的横截面是逐渐变细到渐缩端2a处的点的大体连续曲线。在其他实施方 式中,环带部50被划分成多个子刻面。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环带部50的每个子刻面包括多 个单独刻面。如图1a和图1b所示,当从侧面观察时,邻接冠部10的环带部50的上边缘可 以大体上是直的或弯曲的。类似地,当从侧面观察时,邻接亭部30的环带部50的下边缘可 以大体上是直的或弯曲的。
46.可以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面限定的水平面(例如,宝石1的顶表面)来测量冠部10的每 个刻面被设置成的角度。如图1a和图1b中的上组的轴所示,冠部10的每个刻面相对于由 宝石1的台面限定的水平面以角度θc形成。如图1a和图1b所示,冠部10的每个刻面被设 置成的角度θc通过从由台面限定的水平面向下旋转形成。
47.通常,一组刻面内的每个刻面以相同的角度或在相同范围内的角度设置。例如,每个主 冠部刻面20b与其他主冠部刻面20b以相同角度或相同范围内的角度设置,并且还具
有与其 他主冠部刻面20b相同的形状。类似地,每个主冠部刻面20c与其他主冠部刻面20c以相同 角度或相同范围内的角度设置,并且还具有与其他主冠部刻面20c相同的形状。
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不同组的刻面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但是两组刻面的角度范围 可以重叠或可以相同,使得两组刻面内的两个刻面可以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角度,但形状 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组不同的刻面可以以不同角度或以不同范围内的角度设置,但 可以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形状。
49.如本文所指,各种刻面通常基于它们在冠部10或亭部30上的位置被分类成刻面组。共 用同一名称的不同组刻面通常在冠部10或亭部30上具有相同的位置,并且具有相似的形状。 然而,如下文更详细地讨论的,由于宝石1的不对称横截面形状(例如,具有倒圆端2a和渐 缩端2b的椭圆形),共用同一名称的不同组刻面通常将形状略有不同。例如,所有的主冠部 刻面(包括主冠部刻面20a、20b、20c、20d和20e)大体上位于下中间冠部刻面和上环带 部刻面之间,并且大体上都是风筝形的。然而,主冠部刻面20a的风筝形可以不同于主冠部 刻面20b的风筝形。
5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星形刻面14a、14b、14c和14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8
°
至约 18
°
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星形刻面14a、14b、14c和14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
°ꢀ
至约20
°
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星形刻面14a、14b、14c和14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 约13
°

5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b和16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15
°
至 约24
°
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b和16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 8
°
至约30
°
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b和16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 在约17
°
至约21
°
之间。在还又一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b和16c中的每一个 的角度约为19.5
°

5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d和16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10
°
至约18
°ꢀ
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d和16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5
°
至约25
°ꢀ
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d和16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14
°

5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a、18b和18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5
°
至 约35
°
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a、18b和18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 15
°
至约40
°
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a、18b和18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 均在约29
°
至约32
°
之间。在还又一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a、18b和18c中的每一 个的角度均为约30
°

5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18
°
至约28
°
之间。在 另一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15
°
至约40
°
之间。在又一实 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0
°
至约25
°
之间。在还又一实施方 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23
°

5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a和20b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2
°
至约48
°
之间。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a和20b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0
°
至约50
°
之间。在 又另一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a和20b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5
°
至约55
°
之间。在 又一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a和20b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45
°

5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c和20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4
°
至约48
°

间。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c和20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0
°
至约50
°
之间。在 又另一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c和20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5
°
至约55
°
之间。在 又一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c和20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45
°

5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5
°
至约35
°
之间。在另一 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0
°
至约40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 中,主冠部刻面20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15
°
至约45
°
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主冠部 刻面20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30
°

5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环带部刻面22a、22b、22c和22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6
°ꢀ
至约58
°
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环带部刻面22a、22b、22c和22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 均在约40
°
至约60
°
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环带部刻面22a、22b、22c和22d中的每 一个的角度均在约50
°
至约54
°
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环带部刻面22a、22b、22c和 22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约为52
°

59.也可以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面12限定的水平面(例如,宝石1的顶表面)来测量亭部30 的每个刻面被设置成的角度。如图1a和图1b中的下组的轴所示,亭部30的每个刻面均相 对于由宝石1的台面12限定的水平面以角度θ
p
形成。如图1a和图1b所示,亭部30的每 个刻面被设置成的角度θ
p
通过从由台面12限定的水平面向下旋转形成。
6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邻近底面的刻面32a-32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6.5
°
至约40
°
之 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邻近底面的刻面32a-32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0
°
至约45
°
之 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邻近底面的刻面32a-32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5
°
至约50
°
之 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邻近底面的刻面32a-32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38.5
°

6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a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3
°
至约40
°
之间。在另一实 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a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0
°
至约45
°
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烛 形刻面34a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5
°
至约50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a 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36.5
°

6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b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6
°
至约42
°
之间。在另一实 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b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5
°
至约45
°
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烛 形刻面34b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0
°
至约50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b 中的每一个的角度约为39
°

6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0
°
至约45
°
之间。在另一实 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5
°
至约50
°
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烛 形刻面34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0
°
至约55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c 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37.5
°

6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8
°
至约35
°
之间。在另一实 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5
°
至约40
°
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烛 形刻面34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0
°
至约45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d 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31.5
°

6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a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2
°
至约40
°
之间。在另一 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a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5
°
至约50
°
之间。在又另一实
施方式 中,主亭部刻面36a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4
°
至约38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主亭 部刻面36a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36
°

6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b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7
°
至约44
°
之间。在另一 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b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5
°
至约45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 中,主亭部刻面36b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0
°
至约50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主亭 部刻面36b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40.5
°

6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4
°
至约48
°
之间。在另一 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0
°
至约50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 中,主亭部刻面36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5
°
至约55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主亭 部刻面36c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46
°

6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2
°
至约47
°
之间。在另一 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0
°
至约50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 中,主亭部刻面36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5
°
至约55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主亭 部刻面36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44.5
°

6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8
°
至约35
°
之间。在另一 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5
°
至约40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 中,主亭部刻面36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0
°
至约45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主亭 部刻面36e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31.5
°

7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环带部刻面38a、38b、38c和38d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2
°ꢀ
至约54
°
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环带部刻面38a、38b、38c和38d的角度均在约40
°ꢀ
至约55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下环带部刻面38a、38b、38c和38d的角度均在约35
°ꢀ
至约60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下环带部刻面38a、38b、38c和38d的角度均在约45
°ꢀ
至约50
°
之间。在又另一实施方式中,下环带部刻面38a、38b、38c和38d中的每一个的角 度约为48
°

71.现在参考图2,示出了显示形成冠部10的刻面的宝石1的俯视图。在描述图2中所示的 冠部10的刻面时,提及冠部10的倒圆端13a和渐缩端13b、以及冠部10的第一侧部15a 和第二侧部15b。冠部10的端13a和13b通常对应于宝石1的端3a和3b。
72.宝石的环周(由环带部50形成)的长轴a1相对于图2的平面(在冠部10的第一侧部 15a与冠部10的第二侧部15b之间)竖直延伸,而短轴a2相对于图2的平面(在冠部10的 倒圆端13a与冠部10的渐缩端13b之间)水平延伸。如图2所示,长轴a1将台面12划分 为左部和右部,而短轴a2将台面12划分为顶部和底部。然而,虽然长轴a1在第一侧部15a 与第二侧部15b之间通常将冠部10划分成两半,但是短轴a2在倒圆端13a与渐缩端13b之 间通常不将冠部10划分成两半。相反,与倒圆端13a相比,冠部10的渐缩端13b相对于台 面12的中心更细长,因此冠部10的更多表面积位于短轴a2下方而不是位于短轴a2上方。
73.长轴a1和短轴a2通常将冠部10的刻面划分成第一象限11a、第二象限11b、第三象限 11c和第四象限11d。第一象限11a通常对应于冠部10相对于图2的平面的右上角区域。第 二象限11b通常对应于冠部10相对于图2的平面的左上角区域。第三象限11c通常对应于 冠部10相对于图2的平面的左下角区域。第四象限11d通常对应于冠部10相对于图2的平 面的右下角区域。
74.术语“顶部”、“底部”、“左侧”、“右侧”、“上方”、“下方”等在本文中用于指代冠部10上的 各个刻面的位置。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这些是相对于图2的平面通常使用的相对 术语。因此,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冠部10时,用于描述单个刻面的这些术语中的任何一个都 可能不适用。冠部10的表面上的刻面共用刻面相交处的边缘和顶点。当描述冠部10的表面 上的刻面时,术语“上”用于指代更靠近台面12的边缘或顶点,而术语“下”用于指代更靠近环 带部50的边缘或顶点。
75.冠部10包括多个主冠部刻面,其包括一个主冠部刻面20a、两个主冠部刻面20b、两个 主冠部刻面20c、两个主冠部刻面20d和一个主冠部刻面20e。主冠部刻面20a-20e中的每 一个大体上为菱形或风筝形,并且具有上顶点、下顶点、两个侧顶点、两个上边缘和两个下 边缘。
76.主冠部刻面20a通常被长轴a1划分成两半,并且设置在短轴a2上方。因此,主冠部刻 面20a设置在冠部10的倒圆端13a上,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位于冠部10的第一侧部15a 上的第一象限11a中,并且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位于冠部10的第二侧部15b上的第二象限 11b中。主冠部刻面20a大体上位于上中间冠部刻面16a、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两个 主冠部刻面20b、两对上环带部刻面22a和环带部50的上边缘之间。通常,主冠部刻面20a 与主冠部刻面20e相对于短轴a2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主冠部刻面20a和主冠部刻面20e 沿着长轴a1设置。
77.两个主冠部刻面20b均在短轴a2的上方位于冠部10的倒圆端13a上。第一主冠部刻面 20b被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11a中。第二主冠部刻面20b被设置在长轴a1的 左侧、在第二象限11b中。每个主冠部刻面20b大体上位于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下中 间冠部刻面18a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主冠部刻面20a、主冠部刻面20c之一、 成对的上环带部刻面22a之一、成对的上环带部刻面22b之一、以及环带部50的上边缘之 间。通常,两个主冠部刻面20b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位置,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位于 短轴a2上方的轴设置。
78.两个主冠部刻面20c设置在短轴a2的相反端,并且设置在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由于 渐缩端13b的细长形状,主冠部刻面20c被设置成使得每个主冠部刻面20c的表面积的一半 在短轴a2上方。因此,第一主冠部刻面20c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一侧部15a上,其表面积的 一半以上在第一象限11a中的冠部10的倒圆端13a上,而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下在第一象限 11a中的冠部10的渐缩端13c上。第二主冠部刻面20c设置在冠部10的第二侧部15b上, 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上在第二象限11b中的冠部10的倒圆端13a上,并且其表面积的一半以 下在第三象限11c中的冠部10的渐缩端13c上。每个主冠部刻面20c大体上位于上中间冠 部刻面16c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主冠部刻面20b之 一、主冠部刻面20d之一、成对的上环带部刻面22b之一、成对的上环带部刻面22c之一、 以及环带部50的上边缘之间。通常,两个主冠部刻面20c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 因此沿短轴a2设置。
79.两个主冠部刻面20d均在短轴a2下方设置在冠部10的渐缩端13b上。第一主冠部刻面 20d被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11c中。第二主冠部刻面20d被设置于长轴a1的 右侧、在第四象限11d中。每个主冠部刻面20d大体上设置在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下 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之一、主冠部刻面20c之一、主冠部刻面20e、 成对
的上环带部刻面22b之一、成对的上环带部刻面22c之一、以及环带部50的上边缘之 间。通常,两个主冠部刻面20d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 短轴a2下方的轴设置。
80.主冠部刻面20e通常被长轴a1分成两半,并且设置在短轴a2下方。因此,主冠部刻面 20e设置在冠部10的渐缩端13b上,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第三象限11c中的冠部10的第 二侧部15b上,并且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第四象限11d中的冠部10的第一侧部15a上。 主冠部刻面20e大体上位于上中间冠部刻面16e、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两个主冠部刻 面20d、两对上环带部刻面22d和环带部50的上边缘之间。通常,主冠部刻面20e与主冠 部刻面20a相对于短轴a2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主冠部刻面20e和主冠部刻面20a沿长 轴a1设置。
81.主冠部刻面20a的下顶点邻接上中间冠部刻面16a的上顶点和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a 的侧顶点。主冠部刻面20a的下顶点邻接环带部50的上边缘,以及来自每对上环带部刻面22a的上环带部刻面22a之一的下顶点。主冠部刻面20a的每个侧顶点邻接下中间冠部刻面 18a之一的下顶点、第一主冠部刻面20b之一的侧顶点以及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的 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a的上顶点。主冠部刻面20a的每个上边缘与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之 一的下边缘共用。主冠部刻面20a的每个下边缘与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的一个上环 带部刻面22a的上边缘共用。
82.每个主冠部刻面20b的上顶点邻接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的下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 18a之一的侧顶点和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的侧顶点.每个主冠部刻面20b的下顶点邻接 环带部50的上边缘、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的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a的下顶点和相 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的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b的下顶点。每个主冠部刻面20b的每个 侧顶点邻接(i)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之一或(ii)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的下顶点、(i) 主冠部刻面20a或(ii)主冠部刻面20c之一的侧顶点、以及(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 22a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a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b 的上顶点。每个主冠部刻面20b的每个上边缘与(i)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之一或(ii)下中 间冠部刻面18b之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主冠部刻面20b的每个下边缘与(i)相邻的一对上 环带部刻面22a的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a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的一个上环 带部刻面22b的上边缘共用。
83.每个主冠部刻面20c的上顶点邻接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的下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 18b之一的侧顶点以及下中间冠部刻面之一18c的侧顶点。每个主冠部刻面20c的下顶点邻 接环带部50的上边缘、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的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b的下顶点以 及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环带部刻面22c的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下顶点。每个 主冠部刻面20c的每个侧顶点邻接(i)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或(ii)下中间冠部刻面18c 之一的下顶点、(i)主冠部刻面20b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d之一的的侧顶点、以及(i) 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b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c 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上顶点。每个主冠部刻面20c的每个上边缘与(i)下中间冠部刻 面18b之一或(ii)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主冠部刻面20c的每个下 边缘与(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的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b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 带部刻面22c的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上边缘共用。
84.每个主冠部刻面20d的上顶点邻接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的下顶点、下中间冠部
刻面 18c之一的侧顶点以及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之一的侧顶点。每个主冠部刻面20d的下顶点邻 接环带部50的上边缘、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下顶点以 及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一个环带部刻面22d的下顶点。每个主冠部刻面20d的 每个侧顶点邻接(i)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或(ii)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之一的下顶点、 (i)主冠部刻面20c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e的侧顶点、以及(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 刻面22c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的每个上环带部刻 面22d的上顶点。每个主冠部刻面20d的每个上边缘与(i)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或(ii) 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之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主冠部刻面20d的每个下边缘与(i)相邻的一 对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c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一个 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上边缘共用。
85.主冠部刻面20e的上顶点邻接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下顶点以及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 18d的侧顶点。主冠部刻面20e的下顶点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以及来自每对上环带部刻面 22d的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下顶点。主冠部刻面20e的每个侧顶点邻接下中间冠部刻面 18d之一的下顶点、第一主冠部刻面20d之一的侧顶点以及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的 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上顶点。主冠部刻面20e的每个上边缘与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之 一的下边缘共用。主冠部刻面20e的每个下边缘与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一个上环 带部刻面22d的上边缘共用。
86.虽然所有主冠部刻面20a-20e都是菱形或风筝形,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冠部10的 渐缩端13b的细长形状,它们的形状都略有不同。主冠部刻面20a和20e都大致跨长轴a1对称。然而,主冠部刻面20e沿长轴a1伸长,因此主冠部刻面20e的上顶点与下顶点之间的 距离大于主冠部刻面20a的上顶点与下顶点之间的距离。
87.主冠部刻面20b-20d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和下顶点通常彼此远离地偏移。因此,主冠部 刻面20b-20d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的角平分线也不会平分形成在主冠部刻面20b-20d中的 同一者的下顶点处的角。每个主冠部刻面20b的上顶点通常朝向渐缩端13b偏移。每个主冠 部刻面20c的上顶点也通常朝向渐缩端13b偏移。主冠部刻面20b的上顶点与下顶点之间的 距离通常大于主冠部刻面20c的上顶点与下顶点之间的距离。每个主冠部刻面20d的上顶点 通常朝向倒圆端13a偏移。
88.因此,主冠部刻面20a-20e的形状可以根据它们相对于冠部10的位置而变化。然而,在 其他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a-20e的组中的任何一组可以具有与主冠部刻面20a-20e的 其他组中的任何组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89.冠部10包括两对上环带部刻面22a、两对上环带部刻面22b、两对上环带部刻面22c和 两对上环带部刻面22d。上环带部刻面22a-22d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带三个边缘和三个顶点的 大致三角形形状。因此,上环带部刻面22a-22d中的每对被形成为共用一个大体直边缘的两 个三角形刻面。
90.两对上环带部刻面22a在短轴a2上方和长轴a1的任一侧上设置在冠部10的倒圆端13a 处。第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11a中。第二对上环带部 刻面22a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11b中。通常,第一对上环带部刻面和第二对 上环带部刻面22a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上方 的轴设置。每对上环带部刻面22a中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a大体上位于下中间冠部刻面 18a之
一、主冠部刻面20a、主冠部刻面20b之一、环带部50的上边缘、同一对上环带部刻 面22a中的另一上环带部刻面22a、以及(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的上环带部刻面 22a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的上环带部刻面22b之间。
91.两对上环带部刻面22b在短轴a2上方被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一侧部15a或冠部10的第 二侧部15b上。第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11a中。第一 对上环带部刻面22b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顺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与渐缩 端13b之间。第二对上环带部刻面22b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11b中。第二对 上环带部刻面22b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逆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二对上环带部刻面22a与渐缩端 13b之间。每对上环带部刻面22b中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b大体上位于下中间冠部刻面 18b之一、主冠部刻面20b之一、主冠部刻面20c之一、环带部50的上边缘、同一对上环 带部刻面22b中的另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b、以及(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的上环 带部刻面22a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上环带部刻面22c之间。
92.两对上环带部刻面22c在短轴a2下方基本上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一侧部15a或冠部10 的第二侧部15b上。然而,来自每一对的上环带部刻面22c之一的一部分在短轴a2上方延 伸。第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c设置在长轴a1的左侧,基本上在第三象限11c中,其中一部 分在第二象限11b中。第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c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逆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二 对上环带部刻面22b与渐缩端13b之间。第二对上环带部刻面22c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 基本上在第四象限11d中,其中一部分在第一象限11a中。第二对上环带部刻面22c在沿宝 石1的圆周的顺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与渐缩端13b之间。每对上环带部 刻面22c中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大体上位于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主冠部刻面20c 之一、主冠部刻面20d之一、环带部50的上边缘、同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c中的另一个上 环带部刻面22c、以及(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的上环带部刻面22b或(ii)相邻 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上环带部刻面22d之间。
93.两对上环带部刻面22d在短轴a2下方和长轴a1的任一侧上设置在冠部10的渐缩端13b 处。第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11c中。第二对上环带部 刻面22d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四象限11d中。通常,第一对上环带部刻面和第二对 上环带部刻面22d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下方 的轴设置。每对上环带部刻面22d中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d大体上位于下中间冠部刻面 18d之一、主冠部刻面20d之一、主冠部刻面20e、环带部50的上边缘、同一对上环带部刻 面22d中的另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d、以及(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上环带部刻 面22c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上环带部刻面22d之间。
94.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a的上顶点邻接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之一的下顶点、主冠部刻面 20a的侧顶点、主冠部刻面20b之一的侧顶点以及同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中的另一个上环 带部刻面22a的上顶点。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a的第一下顶点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i)主 冠部刻面20a或(ii)主冠部刻面20b的下顶点、以及(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的 上环带部刻面22a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的上环带部刻面22b的第一下顶点。 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a的第二下顶点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以及同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中 的上环带部刻面22a的第二下顶点。
95.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a的第一(下)边缘与环带部50的上边缘共用。该第一边缘可
以根 据环带部50的形状而是平坦的或弯曲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a的第二边缘与(i)主冠部 刻面20a或(ii)主冠部刻面20b之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a的第三边缘与 同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a中的另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a的第三边缘共用。
96.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b的上顶点邻接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的下顶点、主冠部刻面 20b之一的侧顶点、主冠部刻面20c之一的侧顶点以及上同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中的另一 个上环带部刻面22b的顶点。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b的第一下顶点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i) 主冠部刻面20b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c之一的下顶点、以及(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 刻面22a的上环带部刻面22a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上环带部刻面22c的 第一下顶点。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第二下顶点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以及同一对上环带部 刻面22c中的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第二下顶点。
97.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第一(下)边缘与环带部50的上边缘共用。该第一边缘可以根 据环带部50的形状而是平坦的或弯曲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第二边缘与(i)主冠部 刻面20b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c之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b的第三边 缘与同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b中的另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b的第三边缘共用。
98.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上顶点邻接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的下顶点、主冠部刻面 20c之一的侧顶点、主冠部刻面20d之一的侧顶点以及同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c中的另一个 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上顶点。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第一下顶点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i) 主冠部刻面20c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d之一的下顶点、以及(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 刻面22b的上环带部刻面22b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上环带部刻面22d的 第一下顶点。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第二下顶点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以及同一对上环带部 刻面22c中的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第二下顶点。
99.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第一(下)边缘与环带部50的上边缘共用。该第一边缘可以根 据环带部50的形状而是平坦的或弯曲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第二边缘与(i)主冠部 刻面20c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d之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第三边 缘与同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c中的另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c的第三边缘共用。
100.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上顶点邻接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之一的下顶点、主冠部刻面 20d之一的侧顶点、主冠部刻面20e的侧顶点、以及同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中的另一个上 环带部刻面22d的上顶点。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d的第一下顶点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i) 主冠部刻面20d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e的下顶点、以及(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 22c的上环带部刻面22c或(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上环带部刻面22d的第一 下顶点。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d的第二下顶点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以及同一对上环带部刻面 22d中的上环带部刻面22d的第二下顶点。
101.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d的第一(下)边缘与环带部50的上边缘共用。该第一边缘可以根 据环带部50的形状而是平坦的或弯曲的。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d的第二边缘与(i)主冠部 刻面20d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e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上环带部刻面22d的第三边缘与 同一对上环带部刻面22d中的另一个上环带部刻面22d的第三边缘共用。
10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上环带部刻面22a-22d的下边缘的长度通常随着上环带部刻面更 靠近冠部10的渐缩端13b而增大。因此,每对上环带部刻面22d的下边缘的组合长度通常 大于每对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下边缘的组合长度,该每对上环带部刻面22c的下边缘
的组合 长度通常大于每对上环带部刻面22b的下边缘的组合长度,并且该每对上环带部刻面22b的 下边缘的组合长度通常大于每对上环带部刻面22a的下边缘的组合长度。然而,在其他实施 方式中,上环带部刻面22a-22d中的一些或全部的下边缘通常具有相同的长度,使得所有的 上环带部刻面22a-22d具有相同的尺寸。
103.冠部10包括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c和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下中间冠部刻面18a-18d中的每一个大体上为菱形或风筝 形,并且具有上顶点、下顶点、两个侧顶点、两个上边缘和两个下边缘。
104.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a在短轴a2上方和长轴a1的任一侧上设置在冠部10的倒圆端 13a。第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a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11a中。第二下中间冠部 刻面18a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11b中。通常,第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a和第 二下中间冠部刻面18a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上方的轴设置。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a大体上位于星形刻面14a、上中间冠部刻面16a、 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中的另一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之一、主 冠部刻面20a、主冠部刻面20b之一以及成对的上环带部刻面22a之一之间。
105.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b在短轴a2上方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一侧部15a或冠部10的第 二侧部15b上。第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11a中。第一下 中间冠部刻面18b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顺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与渐缩端 13b之间。第二下中间冠部刻面18b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11b中。第二下中 间冠部刻面18b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逆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二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与渐缩端 13b之间。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b大体上位于星形刻面14b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 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之一、下中冠部刻面18a之一、下中间 冠部刻面18c之一、主冠部刻面20b之一、主冠部刻面20c之一以及成对的上环带部刻面 22b之一之间。
106.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c在短轴a2下方被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一侧部15a或冠部10的 第二侧部15b上。第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c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11c中。第 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c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逆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二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与渐 缩端13b之间。第二下中间冠部刻面18c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四象限11d中。第二 下中间冠部刻面18c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顺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与渐缩 端13b之间。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c大体上位于星形刻面14c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c 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下 中间冠部刻面18d之一、主冠部刻面20c之一、主冠部刻面20d之一以及成对的上环带部刻 面22c之一之间。
107.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d在短轴a2下方和长轴a1的任一侧上设置在冠部10的渐缩端 13b处。第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d被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11c中。第二下中 间冠部刻面18d设置在长轴a1的右侧、在第四象限11d中。通常,第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d 和第二下中间冠部刻面18d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并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 短轴a2下方的轴设置。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d大体上位于星形刻面14d之一、上中间冠 部刻面16d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e、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中 的另一个、主冠部刻面20d之一、主冠部刻面20e以及成对的上环带部刻面22d之一之间。
108.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a的上顶点邻接星形刻面14a之一的下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 16a的侧顶点以及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的侧顶点。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a的下顶点邻 接主冠部刻面20a的侧顶点、主冠部刻面20b之一的侧顶点以及成对的上环带部刻面22a之 一的每一个的上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18a的每个侧顶点邻接(i)上中间冠部刻面16a或 (ii)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的下顶点、或(i)另一个下中间冠部刻面冠部刻面18a或(ii) 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的侧顶点、以及(i)主冠部刻面20a或(ii)主冠部刻面20b之一 的上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18a的每个上边缘与(i)上中间冠部刻面16a或(ii)上中间冠 部刻面16b之一的下边缘共用。下中间冠部刻面18a的每个下边缘与(i)主冠部刻面20a 或(ii)主冠部刻面20b之一的上边缘共用。
109.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b的上顶点邻接星形刻面14b之一的下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 16b之一的侧顶点以及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的侧顶点。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b的下顶 点邻接主冠部刻面20b之一的侧顶点、主冠部刻面20c之一的侧顶点以及成对的上环带部刻 面22b之一的每一个的上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18b的每个侧顶点邻接(i)上中间冠部刻面 16b之一或(ii)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的下顶点、(i)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之一或(ii) 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的侧顶点、以及(i)主冠部刻面20b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c 之一的上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18a的每个上边缘与(i)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或(ii) 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的下边缘共用。下中间冠部刻面18a的每个下边缘与(i)主冠部刻 面20b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c之一的上边缘共用。
110.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c的上顶点邻接星形刻面14c之一的下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 16c之一的侧顶点和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的侧顶点。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c的下顶点 邻接主冠部刻面20c之一的侧顶点、主冠部刻面20d之一的侧顶点以及成对的上环带部刻面 22c之一的每一个的上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18c的每个侧顶点邻接(i)上中间冠部刻面16c 之一或(ii)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的下顶点、(i)下中间冠部刻面18b或(ii)下中间冠 部刻面18d之一的侧顶点、以及(i)主冠部刻面20c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d之一的上 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18c的每个上边缘与(i)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或(ii)上中间冠 部刻面16d之一的下边缘共用。下中间冠部刻面18c的每个下边缘与(i)主冠部刻面20c之 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d之一的上边缘共用。
111.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d的上顶点邻接星形刻面14d之一的下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 16d之一的侧顶点以及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侧顶点。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d的下顶点邻 接主冠部刻面20d之一的侧顶点、主冠部刻面20e的侧顶点以及成对的上环带部刻面22d之 一的每一个的上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18d的每个侧顶点邻接(i)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 或(ii)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下顶点、(i)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或(ii)另一个下中间冠 部刻面18d的侧顶点、以及(i)主冠部刻面20d之一或(ii)主冠部刻面20e的上顶点。下 中间冠部刻面18d的每个上边缘与(i)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或(ii)上中间冠部刻面16e 的下边缘共用。下中间冠部刻面18d的每个下边缘与(i)主冠部刻面20d之一或(ii)主冠 部刻面20e的上边缘共用。
112.下中间冠部刻面18a-18d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和下顶点通常彼此远离地偏移。因此,下 中间冠部刻面18a-18d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的角平分线也不会平分形成在下中间冠部刻面 18a-18d中的同一者的下顶点处的角。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a-18c的上顶点通常
朝向渐缩 端13b偏移。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d的上顶点通常朝向倒圆端13a偏移。在上顶点与下顶 点之间的距离通常从下中间冠部刻面18a向下中间冠部刻面18d减小。因此,下中间冠部刻 面18a-18d的形状可以根据它们沿冠部10的位置而变化。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中 间冠部刻面18a-18d的组中的任何一组可以具有与下中间冠部刻面18a-18d的其他组中的 任何组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113.冠部10包括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其包括一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a、两个上中间冠部刻 面16b、两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两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以及一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e。 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e中的每一个大体上为菱形或风筝形,并且具有上顶点、下顶点、两 个侧顶点、两个上边缘和两个下边缘。
114.上中间冠部刻面16a通常被长轴a1分成两半,并且设置在短轴a2上方。因此,上中间 冠部刻面16a大体上设置在主冠部刻面20a与台面12之间,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冠部10 的第一侧部15a上的第一象限11a中,并且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冠部10的第二侧部15b 上的第二象限11b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a大体上位于台面12、两个星形刻面14a、两个上 中间冠部刻面16b、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a和主冠部刻面20a之间。通常,上中间冠部刻 面16a与上中间冠部刻面16d相对于短轴a2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上中间冠部刻面16a 和上中间冠部刻面16d沿长轴a1设置。
115.两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b均在短轴a2上方设置在台面12与相应的主冠部刻面20b之 间。第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b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11a中。第二上中间冠部 刻面16b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11b中。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b大体上位于 台面12、星形刻面14a之一、星形刻面14b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a、上中间冠部刻面 16c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以及主冠部刻面20b之一之 间。通常,两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b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平行于短轴 a2并在短轴a2上方的轴设置。
116.两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c设置在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在台面12与相应的主冠部刻面 20c之间。由于渐缩端13b的细长形状,上中间冠部刻面16c被设置成使得每个上中间冠部 刻面16c的表面积的一半以上在短轴a2上方。因此,第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c在冠部10的 第一侧部15a上设置在台面12与第一主冠部刻面20c之间,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上在第一象 限11a中,而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下在第四象限11d中。第二上中间冠部刻面16c在冠部10 的第二侧部15b上设置在台面12与第二主冠部刻面20c之间,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上在第二 象限11b中,而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下在第三象限11c中。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c大体上位 于台面12、星形刻面14b之一、星形刻面14c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上中间冠 部刻面16d之一、下部中冠部刻面16d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 18c之一以及主冠部刻面20c之一之间。通常,两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c相对于长轴a1位 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短轴a2设置。
117.两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d均在短轴a2下方设置在冠部10的渐缩端13b上。第一上中间 冠部刻面16d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11c中。第二上中间冠部刻面16d设置于 长轴a1的右侧、在第四象限11d中。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d大体上位于台面12、星形刻 面14c之一、星形刻面14d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e、下中间 冠部刻面18c之一、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之一以及主冠部刻面20d之一之间。通常,两个上 中间冠部
刻面16d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下 方的轴设置。
118.上中间冠部刻面16e通常被长轴a1分成两半,并且设置在短轴a2下方。因此,上中间 冠部刻面1620e设置在冠部10的渐缩端13b上,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第三象限11c中, 并且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第四象限11d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e大体上位于台面12、两个 星形刻面14d、两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以及主冠部刻面20e之 间。通常,上中间冠部刻面16e与上中间冠部刻面16a相对于短轴a2位于相同的位置处。 因此上中间冠部刻面16e和上中间冠部刻面16a沿长轴a1设置。
119.上中间冠部刻面16a的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顶点和两个星形刻面14a的侧顶点。上中 间冠部刻面16a的下顶点邻接主冠部刻面20a的上顶点和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a的侧顶 点。上中间冠部刻面16a的每个侧顶点邻接星形刻面14a之一的下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 16b之一的侧顶点和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之一的上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16a的每个上边缘 与星形刻面14a之一的下边缘共用。上中间冠部刻面16a的每个下边缘与下中间冠部刻面 18a之一的上边缘共用。
120.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b的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顶点、星形刻面14a之一的侧顶点和 星形刻面14b之一的侧顶点。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b的下顶点邻接主冠部刻面20b之一的 上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之一的侧顶点和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的侧顶点。每个上中 间冠部刻面16b的每个侧顶点邻接(i)星形刻面14a之一或(ii)星形刻面14b之一的下顶 点、(i)上中间冠部刻面16a或(ii)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的侧顶点、以及主冠部刻面 20b之一的上顶点。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b的每个上边缘与(i)星形刻面14a之一或(ii) 星形刻面14b之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b的每个下边缘与(i)下中间刻面 18a之一或(ii)下中间刻面18b之一的上边缘共用。
121.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c的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顶点、星形刻面14b之一的侧顶点和 星形刻面14c之一的侧顶点。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c的下顶点邻接主冠部刻面20c之一的 上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18b之一的侧顶点和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的侧顶点。每个上中 间冠部刻面16c的每个侧顶点邻接(i)一个星形刻面14b之一或(ii)星形刻面14c之一的 下顶点、(i)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或(ii)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的侧顶点、以及(i) 下中间冠部刻面18b或(ii)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的上顶点。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c 的每个上边缘与(i)星形刻面14b之一或(ii)星形刻面14c之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上中 间冠部刻面16c的每个下边缘与(i)下中间刻面18b之一或(ii)下中间刻面18c之一的上 边缘共用。
122.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d的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顶点、星形刻面14c之一的侧顶点以 及星形刻面14d之一的侧顶点。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d的下顶点邻接主冠部刻面20d之 一的上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18c之一的侧顶点以及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之一的侧顶点。每 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d的每个侧顶点邻接(i)星形刻面14c之一或(ii)星形刻面14d之一 的下顶点、(i)上中间16c刻面16c之一或(ii)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侧顶点、以及(i) 下中间冠部刻面18c或(ii)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之一的上顶点。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d 的每个上边缘与(i)星形刻面14c之一或(ii)星形刻面14d之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上中 间冠部刻面16d的每个下边缘与(i)下中间刻面18c之一或(ii)下中间刻面18d之一的上 边缘共用。
123.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顶点和两个星形刻面14d的侧顶点。上
中 间冠部刻面16e的下顶点邻接主冠部刻面20e的上顶点和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d的侧顶 点。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每个侧顶点邻接星形刻面14d之一的下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 16d之一的侧顶点以及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之一的上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每个上边 缘与星形刻面14d之一的下边缘共用。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每个下边缘与下中间冠部刻面 18d之一的上边缘共用。
124.虽然所有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e都是菱形或风筝形,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冠部 10的渐缩端13b的细长形状,它们的形状都略有不同。上中间冠部刻面16a和16e都跨长 轴a1大致对称。然而,上中间冠部刻面16e沿长轴a1伸长,因此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上 顶点与下顶点之间的距离大于上中间冠部刻面16a的上顶点与下顶点之间的距离。
125.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b-16d的上顶点和下顶点通常彼此远离地偏移。因此,上中间冠 部刻面16b-16d中的每一者的上顶点的角平分线也不会平分形成于上中间冠部刻面16b-16d 中的同一者的下顶点处的角。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b的上顶点通常朝向渐缩端13b偏移。 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c的上顶点也通常朝向渐缩端13b偏移。上中间冠部刻面16b的上顶 点与下顶点之间的距离通常大于上中间冠部刻面16c的上顶点与下顶点之间的距离。每个上 中间冠部刻面16d的上顶点通常朝向倒圆端13a偏移。
126.因此,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e的形状可以根据它们沿冠部10的位置而变化。然而,在 其他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e的组中的任何一组可以具有与上中间冠部刻面 16a-16e的其他组中的任何组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127.冠部10包括两个星形刻面14a、两个星形刻面14b、两个星形刻面14c和两个星形刻面 14d。星形刻面14a-14d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台面12的边缘设置。星形刻面14a-14d中 的每个大体上是三角形的,具有两个上顶点、一个下顶点、一个上边缘和两个下边缘。
128.两个星形刻面14a在短轴a2上方和长轴a1的任一侧上设置在冠部10的倒圆端13a处。 第一星形刻面14a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11a中。第二星形刻面14a设置于长 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11b中。通常,第一星形刻面14a和第二星形刻面14a相对于长 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上方的轴设置。每个星形刻面 14a大体上位于台面12、另一个星形刻面14a、星形刻面14b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a、 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以及下中间冠部刻面18a之一之间。
129.两个星形刻面14b在短轴a2上方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一侧部15a或冠部10的第二侧部 15b上。第一星形刻面14b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11a中。星形刻面14b在沿 宝石1的圆周的顺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一星形刻面14a与渐缩端13b之间。第二星形刻面14b 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11b中。第二星形刻面14b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逆时针 方向上位于台面12与渐缩端13b之间。每个星形刻面14b大体上位于台面12、星形刻面14a 之一、星形刻面14c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以及下中间 冠部刻面18b之一之间。
130.两个星刻面14c在短轴a2下方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一侧部15a或冠部10的第二侧部15b 上。第一星刻面前14c被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11c中。第一星形刻面14c在 沿宝石1的圆周的逆时针方向上位于台面12与渐缩端13b之间。第二星形刻面14c设置于 长轴a1的右侧、在第四象限11d中。第二星形刻面14c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顺时针方向上 位于台面12与渐缩端13b之间。通常,短轴a2在冠部10的第一侧部15a上的第一星形刻 面14b与
第二星形刻面14c之间延伸,以及在冠部10的第二侧部15b上的第二星形刻面14b 与第一星形刻面14c之间延伸。每个星形刻面14c大体上位于台面12、星形刻面14b之一、 星形刻面14d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以及下中间冠部 刻面18c之一之间。
131.两个星形刻面14d在短轴a2下方和长轴a1的任一侧上设置在冠部10的渐缩端13b处。 第一星形刻面14d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11c中。第二星形刻面14d设置在长 轴a1的右侧、在第四象限11d中。通常,第一星形刻面14d和第二星形刻面14d相对于长 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下方的轴设置。每个星形刻面 14d大体上位于台面12、星形刻面14c之一、另一个星形刻面14d、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 一、上中间冠部刻面16e以及下中间冠部刻面18d之一之间。
132.每个星形刻面14a的一个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顶点、另一星形刻面14a的上顶点和上 中间冠部刻面16a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a的另一个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不同顶点、 星形刻面14b之一的上顶点和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a的下 顶点邻接上中间冠部刻面16a的侧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的侧顶点和下中间冠部刻 面18a之一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a的上边缘与台面12的边缘共用。每个星形刻面14a 的下边缘之一与上中间冠部刻面16a的上边缘共用。每个星形刻面14a的另一个下边缘与上 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的上边缘共用。
133.每个星形刻面14b的一个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顶点、星形刻面14a之一的上顶点和上 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b的另一个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不同顶 点、星形刻面14c之一的上顶点和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b的 下顶点邻接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的侧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的侧顶点和下中间 冠部刻面18b之一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b的上边缘与台面12的边缘共用。每个星形 刻面14b的下边缘之一与上中间冠部刻面16b之一的上边缘共用。每个星形刻面14b的另一 个下边缘与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的上边缘共用。
134.每个星形刻面14c的一个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顶点、星形刻面14d之一的上顶点和上 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c的另一个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不同顶 点、星形刻面14b之一的上顶点和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c的 下顶点邻接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的侧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的侧顶点和下中间 冠部刻面18c之一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c的上边缘与台面12的边缘共用。每个星形 刻面14c的下边缘之一与上中间冠部刻面16c之一的上边缘共用。每个星形刻面14b的另一 个下边缘与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的上边缘共用。
135.每个星形刻面14d的一个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顶点、另一个星形刻面14d的上顶点和 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d的另一个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不同顶点、 星形刻面14c之一的上顶点和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a的下 顶点邻接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的侧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侧顶点和下中间冠部刻 面18d之一的上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d的上边缘与台面12的边缘共用。每个星形刻面14d 的下边缘之一与上中间冠部刻面16d之一的上边缘共用。每个星形刻面14a的另一个下边缘 与上中间冠部刻面16e的上边缘共用。
136.虽然所有的星形刻面14a-14d都是三角形的,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冠部10的
体上为菱形或风筝形,具有平坦的下边缘。因此,每个主亭部刻面36a-36e具有带有两个下 顶点、两个侧顶点和一个上顶点以及一个下边缘、两个侧边缘和两个上边缘的五边形形状。
143.主亭部刻面36a通常被长轴a1分成两半,并且设置在短轴a2上方。因此,主亭部刻面 36a设置在亭部30的倒圆端33a上,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亭部30的第一侧部15a上的第 一象限31a中,而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亭部30的第二侧部15b上的第二象限31b中。主 亭部刻面36a大体上位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两个烛形刻面34a、来自两对下环带部刻 面38a中的每一个的下环带部刻面38a和环带部的下边缘之间。通常,主亭部刻面36a与 主亭部刻面36e相对于短轴a2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主亭部刻面36a和主亭部刻面36e 沿长轴a1设置。
144.两个主亭部刻面36b均在短轴a2上方设置在亭部30的倒圆端33a上。第一主亭部刻面 36b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31a。第二主亭部刻面36b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 在第二象限31b中。每个主亭部刻面36b大体上位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之一、烛形刻面 34a之一、烛形刻面34b之一、来自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下环带部刻面38a、来自一对 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下环带部刻面38b以及环带部的下边缘之间。通常,两个主亭部刻面 36b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上方的轴设置。
145.两个主亭部刻面36c设置在短轴a2的相反端,并且设置在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由于 渐缩端33b的细长形状,主亭部刻面36c被设置成使得每个主亭部刻面36c的表面积的一半 以上在短轴a2以上。因此,第一主亭部刻面36c设置在亭部30的第一侧部15a上,其表面 积的一半以上在亭部30的倒圆端33a上的第一象限31a中,而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下在亭部 30的渐缩端33c上的第四象限31d中。第二主亭部刻面36c设置在亭部30的第二侧部15b 上,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上在亭部30的倒圆端33a上的第二象限31b中,而其表面积的一半 以下位于亭部30的渐缩端33c上的第三象限31c。每个主亭部刻面36c大体上位于与底面 相邻的刻面32c之一、烛形刻面34b之一、烛形刻面34c之一、来自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b 的下环带部刻面38b、来自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下环带部刻面38c以及环带部的下边缘 之间。通常,两个主亭部刻面36c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短轴a2设置。
146.两个主亭部刻面36d都在短轴a2下方设置在亭部30的渐缩端33b上。第一主刻面亭 36d被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31c中。第二主亭部刻面36d设置于长轴a1的右 侧、在第四象限31d中。每个主亭部刻面36d大体上位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之一、烛形 刻面34c之一、烛形刻面34d之一、来自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下环带部刻面38c、来自 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d的下环带部刻面38d以及环带部的下边缘之间。通常,两个主亭部刻 面36d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下方的轴设置。
147.主亭部刻面36e通常被长轴a1分成两半,并且设置在短轴a2下方。因此,主亭部刻面 36e设置在亭部30的渐缩端33b上,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亭部30的第二侧部15b上的第 三象限31c中,而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亭部30的第一侧部15a上的第四象限31d中。主 亭部刻面36e大体上位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两个烛形刻面34d、来自两对下环带部刻 面38d中的每一个的下环带部刻面38d以及环带部的下边缘之间。通常,主亭部刻面36e与 主亭部刻面36a相对于短轴a2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主亭部刻面36e和主亭部刻面36a 沿长轴a1设置。
148.主亭部刻面36a的两个下顶点各自邻接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的上顶点之一以及
烛形 刻面34a中的每一个的下侧顶点。主亭部刻面36a的两个侧顶点各自邻接每个烛形刻面34a 的上侧顶点以及下环带部刻面38a中的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下顶点。
149.主亭部刻面36a的下边缘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的上边缘共用。主亭部刻面36a的 一个侧边缘与烛形刻面34a中的一个的侧边缘共用,而主亭部刻面36a的另一侧边缘与烛形 刻面34a中的另一个的侧边缘共用。主亭部刻面36a的一个上边缘与来自一对下环带部刻面 38a的下环带部刻面38a的边缘共用,而主亭部刻面36a的另一上边缘与来自另一对下环带 部刻面38a的下环带部刻面38a的边缘共用。
150.每个主亭部刻面36b的两个下顶点各自邻接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之一的上顶点之一、 烛形刻面34a之一的下侧顶点以及烛形刻面34b之一的下侧顶点。每个主亭部刻面36b的 两个侧顶点各自邻接烛形刻面34a之一的上侧顶点、烛形刻面34b之一的上侧顶点、下环带 部刻面38a之一的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下顶点以及下环带部刻面38b之一的下环带部刻面 38b的下顶点。
151.每个主亭部刻面36b的下边缘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之一的上边缘共用。每个主亭部 刻面36b的一个侧边缘与烛形刻面34a之一的侧边缘共用,而每个主亭部刻面36b的另一 侧边缘与烛形刻面34b之一的侧边缘共用。每个主亭部刻面36b的一个上边缘与来自成对的 下环带部刻面38a之一的下环带部刻面38a的边缘共用,而每个主亭部刻面36b的另一个 上边缘与来自成对的下环带部刻面38b之一的下环带部刻面38b的边缘共用。
152.每个主亭部刻面36c的两个下顶点各自邻接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之一的上顶点之一、 烛形刻面34b之一的下侧顶点和烛形刻面34c之一的下侧顶点。每个主亭部刻面36c的两个 侧顶点各自邻接烛形刻面34b之一的上侧顶点、烛形刻面34c之一的上侧顶点、下环带部刻 面38b之一的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下顶点、以及下环带部刻面38c之一的下环带部刻面38c 的下顶点。
153.每个主亭部刻面36c的下边缘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之一的上边缘共用。每个主亭部 刻面36c的一个侧边缘与烛形刻面34b之一的侧边缘共用,而每个主亭部刻面36c的另一侧 边缘与烛形刻面34c之一的侧边缘共用。每个主亭部刻面36c的一个上边缘与来自成对的下 环带部刻面38b之一的下环带部刻面38b的边缘共用,而每个主亭部刻面36c的另一个上边 缘与来自成对的下环带部刻面38c之一的下环带部刻面38c的边缘共用。
154.每个主亭部刻面36d的两个下顶点各自邻接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之一的上顶点之一、 烛形刻面34c之一的下侧顶点以及烛形刻面34d之一的下侧顶点。每个主亭部刻面36d的 两个侧顶点各自邻接烛形刻面34c之一的上侧顶点、烛形刻面34d之一的上侧顶点、下环带 部刻面38c之一的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下顶点、以及下环带部刻面38d之一的下环带部刻 面38d的下顶点。
155.每个主亭部刻面36d的下边缘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之一的上边缘共用。每个主亭部 刻面36d的一个侧边缘与烛形刻面34c之一的侧边缘共用,而每个主亭部刻面36d的另一 侧边缘与烛形刻面34d之一的侧边缘共用。每个主亭部刻面36d的一个上边缘与来自成对的 下环带部刻面38c之一的下环带部刻面38c的边缘共用,而每个主亭部刻面36d的另一个 上边缘与来自成对的下环带部刻面38d之一的下环带部刻面38d的边缘共用。
156.主亭部刻面36e的两个下顶点各自邻接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的上顶点之一和每个烛形 刻面34d的下侧顶点。主亭部刻面36e的两个侧顶点各自邻接每个烛形刻面34d的上
侧顶 点以及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d的下环带部刻面38d的下顶点。
157.主亭部刻面36e的下边缘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的上边缘共用。主亭部刻面36e的一 个侧边缘与烛形刻面34d中的一个的侧边缘共用,而主亭部刻面36e的另一侧边缘与烛形刻 面34d中的另一个的侧边缘共用。主亭部刻面36e的一个上边缘与来自一对下环带部刻面 38d的下环带部刻面38d的边缘共用,而主亭部刻面36e的另一上边缘与来自另一对下环带 部刻面38d的下环带部刻面38d的边缘共用。
158.虽然所有的主亭部刻面36a-36e大体上是具有扁平下边缘的五边形,但在一些实施方式 中,由于亭部30的渐缩端33b的细长形状,它们的形状都略有不同。主亭部刻面36a和36e 跨长轴a1大致对称。然而,主亭部刻面36e沿长轴a1拉长,因此主亭部刻面36e的上顶点 与下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主亭部刻面36a的上顶点与下边缘之间的距离。
159.在主亭部刻面36b-36d的每一个中,上顶点通常远离下边缘偏移。因此,上顶点的角平 分线不会在下边缘的中点处相交。每个主亭部刻面36b的上顶点通常朝向渐缩端33b偏移。 每个主亭部刻面36c的上顶点也通常朝向渐缩端33b偏移。主亭部刻面36b的上顶点与下边 缘之间的距离通常大于主亭部刻面36c的上顶点与下边缘之间的距离。每个主亭部刻面36d 的上顶点通常朝向倒圆端33a偏移。
160.因此,主亭部刻面36a-36e的形状可以根据它们沿亭部30的位置而变化。然而,在其他 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a-36e的组中的任何一组可以具有与主亭部刻面36a-36e的其他 组中的任何组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161.亭部30包括两对下环带部刻面38a、两对下环带部刻面38b、两对下环带部刻面382c 和两对下环带部刻面38d。下环带部刻面38a-38d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然 而,下环带部刻面38a-38d中的每对形成适合于一个烛形刻面的凹口。因此,下环带部刻面 38a-38d中的每个具有四个边缘和四个顶点,同时保持大致三角形的形状。下环带部刻面38a
‑ꢀ
38d中的每对被形成为共用一个大体直边缘的两个三角形刻面。
162.两对下环带部刻面38a在短轴a2上方和长轴a1的任一侧上设置在亭部30的倒圆端33a 处。第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a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31a中。第二对下环带部 刻面38a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31b中。通常,第一对下环带部刻面和第二对 下环带部刻面38a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上 方的轴设置。每对下环带部刻面38a中的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a大体上位于烛形刻面34a之 一、(i)主亭部刻面36a或(ii)主亭部刻面36b之一、同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a中的另一 个下环带部刻面38a、以及(i)来自相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下环带部刻面38a或 (ii)来自相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下环带部刻面38b之间。
163.两对下环带部刻面38b在短轴a2上方设置在亭部30的第一侧部15a或亭部30的第二 侧部15b上。第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b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31a中。第一对 下环带部刻面38b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顺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a与渐缩端 33b之间。第二对下环带部刻面38b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31b中。第二对下 环带部刻面38b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逆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二对下环带部刻面38a与渐缩端 33b之间。每对下环带部刻面38b中的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b大体上位于烛形刻面34b之 一、(i)主亭部刻面36b之一或(ii)主亭部刻面36c之一、同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b中的 另一个下环带部刻面38b、以及(i)来自相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下环带部刻面38a 或(ii)来自相
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下环带部刻面38c之间。
164.两对下环带部刻面38c基本上设置在短轴a2下方、在亭部30的第一侧部15a或亭部30 的第二侧部15b上。然而,来自每对的下环带部刻面38c之一的一部分在短轴a2上方延伸。 第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c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基本上在第三象限31c中,其中一部分在 第二象限31b中。第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c在沿宝石1的圆周的逆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二对下 环带部刻面38b与渐缩端33b之间。第二对下环带部刻面38c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基本 上在第四象限31d中,其中一部分在第一象限31a中。第二对下环带部刻面38c在沿宝石1 的圆周的顺时针方向上位于第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a与渐缩端33b之间。每对下环带部刻面 38c中的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c大体上位于烛形刻面34c之一、(i)主亭部刻面36c之一或 (ii)主亭部刻面36d之一、同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c中的另一个下环带部刻面38c、以及 (i)来自相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下环带部刻面38b或(ii)来自相邻的一对下环带 部刻面38d的下环带部刻面38d之间。
165.两对下环带部刻面38d在短轴a2下方和长轴a1的任一侧上设置在亭部30的渐缩端33b 处。第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d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31c中。第二对下环带部 刻面38d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四象限31d中。通常,第一对下环带部刻面和第二对 下环带部刻面38d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下 方的轴设置。每对下环带部刻面38d中的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d大体上位于烛形刻面34d之 一、(i)主亭部刻面36d之一或(ii)主亭部刻面36e、同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d中的另一个 下环带部刻面38d、以及(ii)来自相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下环带部刻面38c或(ii) 来自相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下环带部刻面38a之间。
166.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下顶点邻接烛形刻面34a之一的上侧顶点。每个下环带部刻面 38a的侧顶点邻接烛形刻面34a之一的上顶点。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一个上顶点邻接一 对下环带部刻面38a中的另一个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上顶点。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a的另 一个上顶点邻接(i)来自相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下环带部刻面38a,或(ii)来自 相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上顶点。
167.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a的第一边缘与烛形刻面34a之一的上边缘共用。每个下环带部刻 面38a的第二边缘与(i)主亭部刻面36a或(ii)主亭部刻面36b之一的上边缘共用。每个 下环带部刻面38a的第三边缘与同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a中的下环带部刻面38a的边缘共 用。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上边缘与环带部50的下边缘共用。
168.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下顶点邻接烛形刻面34b之一的上侧顶点。每个下环带部刻面 38b的侧顶点邻接烛形刻面34b之一的上顶点。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一个上顶点邻接一 对下环带部刻面38b中的另一个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上顶点。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b的另一 个上顶点邻接(i)来自相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下环带部刻面38a或(ii)来自相邻 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上顶点。
169.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b的第一边缘与烛形刻面34b之一的上边缘共用。每个下环带部刻 面38b的第二边缘与(i)主亭部刻面36b之一或(ii)主亭部刻面36c之一的上边缘共用。 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b的第三边缘与同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b中的下环带部刻面38b的边 缘共用。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上边缘与环带部50的下边缘共用。
170.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下顶点邻接烛形刻面34c之一的上侧顶点。每个下环带部
刻面 38c的侧顶点邻接烛形刻面34c之一的上顶点。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一个上顶点邻接一 对下环带部刻面38c中的另一个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上顶点。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c的另一 个上顶点邻接(i)来自相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下环带部刻面38b或(ii)来自相邻 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上顶点。
171.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c的第一边缘与烛形刻面34c之一的上边缘共用。每个下环带部刻 面38c的第二边缘与(i)主亭部刻面36c之一或(ii)主亭部刻面36d之一的上边缘共用。 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c的第三边缘与同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c中的下环带部刻面38c的边 缘共用。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上边缘与环带部50的下边缘共用。
172.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d的下顶点邻接烛形刻面34d之一的上侧顶点。每个下环带部刻面 38d的侧顶点邻接烛形刻面34d之一的上顶点。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d的一个上顶点邻接一 对下环带部刻面38d中的另一个下环带部刻面38d的上顶点。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d的另 一个上顶点邻接(i)来自相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下环带部刻面38c或(ii)来自相 邻的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d的下环带部刻面38d的上顶点。
173.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d的第一边缘与烛形刻面34d之一的上边缘共用。每个下环带部刻 面38d的第二边缘与(i)主亭部刻面36d之一或(ii)主亭部刻面36e的上边缘共用。每个 下环带部刻面38d的第三边缘与同一对下环带部刻面38d中的下环带部刻面38d的边缘共 用。每个下环带部刻面38d的上边缘与环带部50的下边缘共用。
174.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下环带部刻面38a-38d的上边缘通常随着下环带部刻面更靠近亭 部30的渐缩端33b而增大。因此,每对下环带部刻面38d的上边缘的组合长度通常大于每 对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上边缘的组合长度,该每对下环带部刻面38c的上边缘的组合长度通 常大于每对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上边缘的组合长度,并且该每对下环带部刻面38b的上边缘 的组合长度通常大于每对下环带部刻面38a的上边缘的组合长度。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下环带部刻面38a-38d中的一些或全部的上边缘通常具有相同的长度,使得所有的下环带部 刻面38a-38d具有相同的尺寸。
175.八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形成在亭部30的最下部处,其包括一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 两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两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两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和一 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e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具有下 顶点、两个侧顶点和两个上顶点以及平坦的上边缘、两个侧边缘和两个下边缘。平坦的上边 缘与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e的下顶点相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与底面相邻的刻面 32a-32e中的每一个的两个下边缘终止于底面,该底面是形成亭部30的底部的水平表面。在 图3所示的实现中,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e中的每一个的下边缘终止于底部顶点。与底 面相邻的刻面32a-32e中的每一个的底部顶点共同形成宝石1的下点29(参见图1a和图 1b)。
176.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通常被长轴a1分成两半,并且设置在短轴a2上方。因此,与底 面相邻的刻面32a设置得更靠近亭部30的倒圆端33a,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亭部30的第 一侧部15a上的第一象限31a中,而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在亭部30的第二侧部15b上的第 二象限31b中。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大体上位于两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两个烛形刻 面34和主亭部刻面36a之间。通常,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和与底面相邻刻面32e相对于 短轴a2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沿长轴 a1设置。
177.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都在短轴a2上方设置在亭部30的倒圆端33a上。第一与底面相 邻的刻面32b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31a中。第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设置 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31b中。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大体上位于与底面相邻 的刻面32a、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之一、烛形刻面34a之一、烛形刻面34b之一、以及主 亭部刻面36b之一之间。通常,两个主亭部刻面36b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 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上方的轴设置。
178.两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设置在短轴a2的相反端处,并且设置在长轴a1的左侧和右 侧。由于渐缩端33b的细长形状,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被设置成使得与底面相邻的刻面 32c的每一个的表面积的一半以上在短轴a2上方。因此,第一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设置在 亭部30的第一侧部15a上,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上在亭部30的倒圆端33a上的第一象限31a 中,而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下在亭部30的渐缩端33c上的第四象限31d中。第二与底面相邻 的刻面32c设置在亭部30的第二侧部15b上,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上在亭部30的倒圆端33a 上的第二象限31b中,而其表面积的一半以下在亭部30的渐缩端33c上的第三象限31c中。 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大体上位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之一、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 之一、烛形刻面34b之一、烛形刻面34c之一和主亭部刻面36c之一之间。通常,两个与底 面相邻的刻面32c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沿短轴a2设置。
179.两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都在短轴a2下方设置在亭部30的渐缩端33b上。第一与底 面相邻的刻面32d设置在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31c中。第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 设置在长轴a1的右侧、在第四象限31d中。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大体上位于与底面 相邻的刻面32c之一、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烛形刻面34c之一、烛形刻面34d之一以及 主亭部刻面36d之一之间。通常,两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相对于长轴a1位于相同的位 置处,因此沿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下方的轴设置。
180.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通常被长轴a1分成两半,并且设置在短轴a2下方。因此,与底 面相邻的刻面32e设置在亭部30的渐缩端33b上,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位于亭部30的第二 侧部15b上的第三象限31c中,而其表面积的大约一半位于亭部30的第一侧部15a上的第 四象限31d中。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大体上位于两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两个烛形刻 面34d和主亭部刻面36e之间。通常,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相 对于短轴a2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因此,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和与底面相邻刻面的32a沿 长轴a1设置。
181.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的下顶点邻接其他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32e中的每一个的下顶 点,以形成下点29。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的两个侧顶点各自邻接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之 一的侧顶点以及烛形刻面34a之一的下顶点。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的两个上顶点各自邻接 烛形刻面34a之一的下侧顶点和主亭部刻面36a的下顶点之一。
182.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的上边缘与主亭部刻面36a的下边缘共用。与底面相邻的刻面 32a的两个侧边缘中的每一个与烛形刻面34a之一的下边缘共用。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的 两个下边缘中的每一个都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之一的下边缘共用。
183.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的下顶点邻接其他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和32c-32e中的 每一个的下顶点,以形成下点29。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的两个侧顶点中的每个邻接(i) 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或(ii)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之一的侧顶点、以及(i)烛形刻
面34a 之一或(ii)烛形刻面34b之一的下顶点。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的两个上顶点中的每 个邻接(i)烛形刻面34a之一或(ii)烛形刻面34b之一的下侧顶点、以及主亭部刻面36b 之一的下顶点之一。
184.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的上边缘与主亭部刻面36b之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与底面 相邻的刻面32b的两个侧边缘中的每一个与(i)烛形刻面34a之一或(ii)烛形刻面34b之 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的两个下边缘中的每一个与(i)与底面相邻的 刻面32a或(ii)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之一的下边缘共用。
185.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的下顶点邻接其他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b和32d-32e 中的每一个的下顶点,以形成下点29。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的两个侧顶点中的每个邻 接(i)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之一或(ii)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之一的侧顶点、以及(i) 烛形刻面34b之一或(ii)烛形刻面34d之一的下顶点。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的两个 上顶点中的每个邻接(i)烛形刻面34b之一或(ii)烛形刻面34c之一的下侧顶点、以及主 亭部刻面36c之一的下顶点之一。
186.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的上边缘与主亭部刻面36c之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与底面 相邻的刻面32c的两个侧边缘中的每一个与(i)烛形刻面34b之一或(ii)烛形刻面34c之 一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的两个下边缘中的每一个与(i)与底面相邻的 刻面32b或(ii)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之一的下边缘共用。
187.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的下顶点邻接其他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c和32e中的 每一个的下顶点,以形成下点29。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的两个侧顶点中的每个邻接 (i)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之一或(ii)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的侧顶点、以及(i)烛形刻 面34c之一或(ii)烛形刻面34d之一的下顶点。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的两个上顶点 中的每一个都邻接(i)烛形刻面34c之一或(ii)烛形刻面34d之一的下侧顶点、以及主亭 部刻面36d之一的下顶点之一。
188.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的上边缘与主亭部刻面36e的下边缘共用。每个与底面相邻 的刻面32d的两个侧边缘中的每一个与(i)烛形刻面34c之一或(ii)烛形刻面34d之一的 下边缘共用。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的两个下边缘中的每一个与(i)与底面相邻的刻面 32c之一或(ii)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的下边缘共用。
189.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的下顶点邻接其他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d中的每一个的下顶 点,以形成下点29。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的两个侧顶点各自邻接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之 一的侧顶点和烛形刻面34d之一的下顶点。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的两个上顶点各自邻接烛 形刻面34d之一的下侧顶点和主亭部刻面36e的下顶点之一。
190.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的上边缘与主亭部刻面36e的下边缘共用。与底面相邻的刻面 32e的两个侧边缘中的每一个与烛形刻面34d之一的下边缘共用。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的 两个下边缘中的每一个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之一的下边缘共用。
191.虽然所有的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e都是具有扁平上边缘的大体五边形,但在一些实 施方式中,由于亭部30的渐缩端33b的细长形状,它们的形状都略有不同。与底面相邻的刻 面32a和32e都跨长轴a1大致对称。然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沿短轴a2伸长,因此与 底面相邻的刻面32e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大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
192.在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32d中的每一个中,下顶点通常远离上边缘的中点偏移。因此, 下顶点的角平分线不会在上边缘的中点处相交。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的下顶点通常朝 向渐缩端33b偏移。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的下顶点也通常朝向渐缩端33b偏移。每个 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的下顶点通常朝向倒圆端33a偏移。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的两个 侧顶点之间的距离通常大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
193.因此,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e的形状可以根据它们沿亭部30的位置而变化。然而,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e的组中的任何一组可以具有和与底面相邻的 刻面32a-32e的其它组中的任何组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194.亭部30包括两个烛形刻面34a、两个烛形刻面34b、两个烛形刻面34c和两个烛形刻面 34d。每个烛形刻面34a-34d具有带六个顶点和六个边缘的细长形状。六个顶点包括上顶点、 两个上侧顶点、两个下侧顶点和下顶点。六个边缘包括两个上边缘、两个下边缘和两个侧边 缘。
195.两个烛形刻面34a都相对于长轴a1设置在相同的位置处、在短轴a2上方、在亭部30的 倒圆端33a上。第一烛形刻面34a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31a中。第二烛形刻 面34a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31b中。烛形刻面34a都具有比水平分量大的竖 直分量(相对于图3的平面)。每个烛形刻面34a大体上位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与底面 相邻的刻面32b之一、主亭部刻面36a、主亭部刻面36b之一和成对的下环带部刻面38a之 一之间。每个烛形刻面34a的下部在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之一 之间延伸。每个烛形刻面34a的上部在成对的下环带部刻面38a之一的两个下环带部刻面 38a之间延伸。
196.两个烛形刻面34b都相对于长轴a1设置在相同的位处置、在短轴a2上方、在亭部30的 倒圆端33a上。第一烛形刻面34b设置于长轴a1的右侧、在第一象限31a中。第二烛形刻 面34b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二象限31b中。第一烛形刻面34b相对于第一烛形刻面 34a大致顺时针定位,而第二烛形刻面34b相对于第二烛形刻面34a大致逆时针定位。两个 烛形刻面34b具有比竖直分量大的水平分量(相对于图3的平面)。每个烛形刻面34b通常 位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b之一、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之一、主亭部刻面36b之一、主亭部 刻面36c之一和成对的下环带部刻面38b之一之间。每个烛形刻面34b的下部在与底面相邻 的刻面32b之一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之一之间延伸。每个烛形刻面34b的上部在成对的 下环带部刻面38b之一的两个下环带部刻面38b之间延伸。
197.两个烛形刻面34c都相对于长轴a1设置在相同的位置处、在短轴a2下方、在亭部30的 渐缩端33b上。第一烛形刻面34c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31c中。第二烛形刻 面34c设置在长轴a1的右侧、在第四象限31d中。第一烛形刻面34c相对于第二烛形刻面 34b大致逆时针定位,而第二烛形刻面34c相对于第一烛形刻面34b大致顺时针定位。烛形 刻面34c都具有比竖直分量大的水平分量(相对于图3的平面)。每个烛形刻面34c大体上 位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c之一、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之一、主亭部刻面36c之一、主亭 部刻面36d之一和成对的下环带部之间刻面38c之一之间。每个烛形刻面34c的下部在与 底面相邻的刻面32c之一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之一之间延伸。每个烛形刻面34c的上 部在成对的下环带部刻面38c之一的两个下环带部刻面38c之间延伸。
198.两个烛形刻面34d都相对于长轴a1设置在相同的位置处、在短轴a2下方、在亭部30
的 渐缩端33b上。第一烛形刻面34d设置于长轴a1的左侧、在第三象限31c中。第二烛形刻 面34d设置在长轴a1的右侧、在第四象限31d中。第一烛形刻面34d相对于第一烛形刻 面34c大致逆时针定位,而第二烛形刻面34d相对于第二烛形刻面34c大致顺时针定位。烛 形刻面34d都具有比水平分量大的竖直分量(相对于图3的平面)。每个烛形刻面34d大体 上位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d之一、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主亭部刻面36d之一、主亭部 刻面36e和成对的下环带部刻面38d之一之间。每个烛形刻面34d的下部在与底面相邻的 刻面32d之一和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e之间延伸。每个烛形刻面34d的上部在成对的下环 带部刻面38d之一的两个下环带部刻面38d之间延伸。
199.虽然所有的烛形刻面34a-34d都具有带尖的上端和下端的大致相同的六边形,但在一些 实施方式中,由于亭部30的渐缩端33b的细长形状,它们的形状都略有不同。烛形刻面34a 的上顶点与下顶点之间的距离通常大于烛形刻面34b或烛形刻面34c的上顶点与下顶点之间 的距离。然而,烛形刻面34d的上顶点与下顶点之间的距离通常大于烛形刻面34a的上顶点 与下顶点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a-34d中的任一个的上顶点与下顶点 相对于彼此偏移。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对于烛形刻面34a-34d的任何移位的烛形刻面,上顶 点和下顶点的角平分线不重合。因此,烛形刻面34a-34d的形状可以根据它们沿亭部30的 位置而变化。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a-34d的组中的任何一组可以具有与烛 形刻面34a-34d的其它组中的任何组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200.图4a示出了处于向下角度的宝石1的立体图,而图4b示出了处于向上角度的宝石1的 立体图。这些图显示了台面12、星形刻面14a-14d、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e、下中间冠部 刻面18a-18d、主冠部刻面20a-20e、上环带部刻面22a-22d、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e、 烛形刻面34a-34d、主亭部刻面36a-36e、下环带部刻面38a-38d和环带部50。
201.现在参考图5a-5e,示出了用于形成宝石的冠部的步骤。与图5a-5e相关使用时,长轴 a1和短轴a2相对于宝石具有与图2和图3中的宝石1相同的取向,但没有显示。因此,在 图5a-5e中,长轴a1相对于图的平面竖直延伸,而短轴a2相对于图的平面水平延伸。通常, 宝石可以由未切割的样品形成,其可以具有任何形状。
202.如图5a所示,第一步包括形成第一初级台面101a和第一组冠部刻面104a、104b和 104c。第一组冠部刻面104a-104c形成第一组临时冠部刻面。通常,第一初级台面101a的 宽度被形成为大于最终宝石的台面12的宽度,并且因此可以在宝石宽度的约21.0%至约51.0% 之间。然而,第一初级台面101a也可以被形成为具有更大的宽度。
203.第一组冠部刻面104a的部分刻面将形成最终宝石的主冠部刻面20a和20b。因此,第 一组冠部刻面104a的刻面可以以主冠部刻面20a和20b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42
°
至约48
°ꢀ
之间、在约40
°
至约50
°
之间、在约35
°
至约55
°
之间、或约45
°
来形成。第一组冠部刻面104b 的部分刻面将形成最终宝石的主冠部刻面20c和20d。因此,第一组冠部刻面104b的刻面 可以以主冠部刻面20c和20d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44
°
至约48
°
之间、在约40
°
至约50
°
之 间、在约35
°
至约55
°
之间、或约45
°
来形成。第一组冠部刻面104c的部分刻面将形成最终宝 石的主冠部刻面20e。因此,第一组冠部刻面104c的刻面可以以主冠部刻面20e的期望角 度,诸如在约25
°
至约35
°
之间、在约20
°
至约40
°
之间、在约15
°
至约45
°
之间、或约30
°
来形 成。
204.相对于由第一初级台面101a限定的水平面测量第一组冠部刻面104a-104c的角度
和在 后续步骤中形成的其他冠部刻面的角度,类似于如何在图1a和图1b中测量完成的冠部的刻 面的角度。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冠部包括第一初级台面101a和第一组冠部刻面104a-104c。
205.下一步在图5b中示出。这里,第二组冠部刻面106a和106b形成在宝石的冠部上。第 二组冠部刻面106a和106b形成第二组临时冠部刻面。通过在第一初级台面102a和第一组 冠部刻面104a-104c的部分中雕刻出五边形表面来形成第二组冠部刻面106a和106b。
206.第二组冠部刻面106a的部分刻面将形成最终宝石的下中间冠部刻面18a、18b和18c。 因此,第二组冠部刻面106a的刻面可以以下中间冠部刻面18a、18b和18c的期望角度, 诸如在约25
°
至约35
°
之间、在约15
°
至约40
°
之间、在约29
°
至约32
°
之间、或约30
°
来形成。 第二组冠部刻面106b的部分刻面将形成最终宝石的下中间冠部刻面18d。因此,第二组冠部 刻面106b的刻面可以以下中间冠部刻面18d的期望角度,诸如约18
°
至约28
°
之间、约15
°ꢀ
至约40
°
之间、约20
°
至约25
°
之间,或约23
°
来形成。
207.因此,在该步骤之后的宝石上留下第二初级台面101b、第二组冠部刻面106a和106b以 及第三组冠部刻面108a-108c(例如,第三组临时冠部刻面)。第二初级台面101b由第一初 级台面101a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是大致水平的。第三组冠部刻面108a由第一组冠部刻面 104a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三组冠部刻面108b由第一组冠部刻面104b 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三组冠部刻面108c由第一组冠部刻面104c的其 余部分形成,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
208.下一步在图5c中示出。这里,在宝石的冠部上形成第四组冠部刻面110a和110b。第 四冠部刻面110a和110b形成第四临时冠部刻面组。第四组冠部刻面110a和110b通过从 第二初级台面101b和第二组冠部刻面106a-106b雕刻出五边形部分而形成。
209.第四组冠部刻面110a的部分刻面将形成最终宝石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b和16c。 因此,第四组冠部刻面110a的刻面可以以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b和16c的期望角度, 诸如在约15
°
至约24
°
之间、在约8
°
至约30
°
之间、在约17
°
至约21
°
之间、或约19.5
°
来形成。 第四组冠部刻面110b的部分刻面将形成最终宝石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d。因此,第四组冠部 刻面11ba的刻面可以以上中间冠部刻面16d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10
°
至约18
°
之间、在约 5
°
至约25
°
之间、或约14
°
来形成。
210.在此步骤之后的宝石留下第三初级台面101c、第三组冠部刻面108a-108c、第四组冠部 刻面110a-110b和第五组冠部刻面112a-112b(例如,第一组最终冠部刻面)。第三初级台面 101c由第二初级台面101b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五组冠部刻面112a由第二组冠部刻面106a 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五组冠部刻面112b由第二组冠部刻面106b的其 余部分形成,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五组冠部刻面112a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下中间冠部刻面 18a、18b和18c。第五组冠部刻面112b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下中间冠部刻面18c。
211.下一步在图5d中示出。这里,在宝石的冠部上形成第六组冠部刻面114。第六组冠部刻 面114形成第二组最终冠部刻面。第六组冠部刻面114通过从第三组冠部刻面108a-108c雕 刻出三角形部分而形成。第六组冠部刻面114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上环带部刻面22a-22d。因 此,第六组冠部刻面114的刻面可以以上环带部刻面22a-22d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46
°
至 约58
°
之间、在约40
°
至约60
°
之间、在约50
°
至约54
°
之间、或约52
°
来形成。
212.在此步骤之后的宝石留下第三初级台面101c、第四组冠部刻面110a-110b、第五组
冠部 刻面112a-112b、第六组冠部刻面114和第七组冠部刻面116a-116c(例如,第三组最终冠 部刻面)。第七组冠部刻面116a由第三组冠部刻面108a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以相同的角度 形成。第七组冠部刻面116b由第三组冠部刻面108b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 第七组冠部刻面116c由第三组冠部刻面108c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 七组冠部刻面116a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主冠部刻面20a和20b。第七组冠部刻面116b对应于 最终宝石的主冠部刻面20c和20d。第七组冠部刻面116c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主冠部刻面20e。
213.最终步骤在图5e中示出。这里,第八组冠部刻面118形成在宝石的冠部上。第八组冠部 刻面118形成第四组最终冠部刻面。第八组冠部刻面118通过从第三初级台面101c和第四 组冠部刻面110a和110b雕刻出三角形部分而形成。第八组冠部刻面118对应于最终宝石的 星形刻面14a-14d。因此,第八组冠部刻面118的刻面可以以星形刻面14a-14d的期望角度, 诸如在约8
°
至约18
°
之间、在约3
°
至约20
°
之间、或约13
°
来形成。
214.在此步骤之后的宝石留下最终台面102、第五组冠部刻面112a-112b、第六组冠部刻面 114、第七组冠部刻面116a-116c、第八组冠部刻面118、以及第九组冠部刻面120a和120b (例如,第五组最终冠部刻面)。第九组冠部刻面120a由第四组冠部刻面110a的其余部分 形成,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九组冠部刻面120b由第四组冠部刻面110b的其余部分形成, 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九组冠部刻面120a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a、16b和 16c。第九组冠部刻面120b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d和16e。
215.如图5e所示,冠部上的其余组刻面(例如,第一组最终冠部刻面、第二组最终冠部刻面、 第三组最终冠部刻面、第四组最终冠部刻面和第五组最终冠部刻面)对应于图1a、图1b和 图2中完成的冠部上的刻面。第五组冠部刻面112a和112b对应于下中间冠部刻面。第六组 冠部刻面114对应于上环带部刻面。第七组冠部刻面116a-116c对应于主冠部刻面20a-20e。 第八组冠部刻面118对应于星形刻面。第九组冠部刻面120a和120b对应于上中间冠部刻面 16a-16e。
216.现在参考图6a-6d,示出了用于形成宝石的亭部的步骤。关于图6a-6d使用时,长轴a1和短轴a2相对于宝石具有与图2和图3中的宝石1相同的取向,但没有显示。因此,在图 6a-6d中,长轴a1相对于图的平面竖直延伸,而短轴a2相对于图的平面水平延伸。
217.如图6a所示,第一步骤包括通过从亭部的表面雕刻出大致三角形部分来形成第一组亭 部刻面202a-202e。第一组亭部刻面202a-202e形成第一组临时亭部刻面。在图示的实施方 式中,第一组亭部刻面202a-202e形成称为底面的平坦下刻面201a,其大体上位于亭部的中 心。根据宝石的设计,底面201a可以保留或在后续步骤中进一步雕刻或形成。在其他实施方 式中,形成第一组亭部刻面202a-202e形成下点。
218.第一组亭部刻面202a的部分刻面将形成最终宝石的主亭部刻面36a。因此,第一组亭 部刻面202a的刻面可以以主亭部刻面36a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32
°
至约40
°
之间、在约25
°ꢀ
至约50
°
之间、在约34
°
至约38
°
之间、或约36
°
来形成。第一组亭部刻面202b的部分刻面将 形成最终宝石的主亭部刻面36b。因此,第一组亭部刻面202b的刻面可以以主亭部刻面36b 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37
°
至约44
°
之间、在约35
°
至约45
°
之间、在约30
°
至约50
°
之间、或 约40.5
°
来形成。第一组亭部刻面202c的部分刻面将形成最终宝石的主亭部刻面36c。因此, 第一组亭部刻面202c的刻面可以以主亭部刻面36c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44
°
至约48
°
之间、 在约40
°
至约50
°
之间、在约35
°
至约55
°
之间、或约46
°
来形成。第一组亭部刻面202d的部 分刻面将形成最终宝石的主亭部刻面36d。因此,第一组亭部刻面202d的刻面可以以主亭 部刻面36d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42
°
至约47
°
之间、在约40
°
至约50
°
之间、在约35
°
至约 55
°
之间、或约46
°
来形成。第一组亭部刻面202e的部分刻面将形成最终宝石的主亭部刻面 36e。因此,第一组亭部刻面202e的刻面可以以主亭部刻面36e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28
°ꢀ
至约35
°
之间、在约25
°
至约40
°
之间、在约20
°
至约45
°
之间、或约31.5
°
来形成。
219.相对于由初级台面101a、101b和101c以及台面102(如图5a-5e所示)限定的水平面 测量第一组亭部刻面202a-202e的角度和在后续步骤中形成的后续亭部刻面的角度,类似于 在图1a和图1b中如何测量完成的亭部的刻面的角度。在此步骤之后,宝石的亭部包括第一 组亭部刻面202a-202e。
220.如图6b所示,第二步骤包括通过从第一组亭部刻面202a-202e和底面201a雕刻三角 形部分来形成第二组亭部刻面204。第二组亭部刻面204形成第二组临时亭部刻面。如图所 示,第二组亭部刻面204形成下点201b,其在图6c和图6d所示的步骤中保留为亭部的一 部分。
221.第二组亭部刻面204的刻面的部分将形成最终宝石的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e。因此, 第二组亭部刻面204的刻面可以以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e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36.5
°ꢀ
至约40
°
之间、在约30
°
至约45
°
之间、在约25
°
至约50
°
之间、或约38.5
°
来形成。
222.因此在该步骤之后的宝石留下第二组亭部刻面204和第三组亭部刻面206a-206e(例如, 第三组临时亭部刻面)。第三组亭部刻面206a由第一组亭部刻面202a的其余部分形成,并 且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三组亭部刻面206b由第一组亭部刻面202b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 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三组亭部刻面206c由第一组亭部刻面202c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 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三组亭部刻面206d由第一组亭部刻面202d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 同的角度形成。第三组亭部刻面206e由第一组亭部刻面202e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 的角度形成。
223.如图6c所示,第三步骤包括通过从第二组亭部刻面204和第三组亭部刻面206a-206e 雕刻部分来形成第四组亭部刻面208a-208d。雕刻出的部分通常是具有尖下端的矩形。第四 组亭部刻面208a-208d形成第四组临时亭部刻面。第四组亭部刻面208a由第二组亭部刻面 204、第三组亭部刻面206a和第三组亭部刻面206b的部分形成。第四组亭部刻面208b由第 二组亭部刻面204、第三组亭部刻面206b和第三组亭部刻面206c的部分形成。第四组亭部 刻面208c由第二组亭部刻面204、第三组亭部刻面206c和第三组亭部刻面206d的部分形 成。第四组亭部刻面208d由第二组亭部刻面204、第三组亭部刻面206d和第三组亭部刻面 206e的部分形成。
224.第四组亭部刻面208a的刻面的部分将形成最终宝石的烛形刻面34a。因此,第四组亭 部刻面208a的刻面可以以烛形刻面34a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33
°
至约40
°
之间、在约30
°ꢀ
至约45
°
之间、在约35
°
至约50
°
之间、或约36.5
°
来形成。第四组亭部刻面208b的刻面的部 分将形成最终宝石的烛形刻面34b。因此,第四组亭部刻面208b的刻面可以以烛形刻面34b 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36
°
至约42
°
之间、在约35
°
至约45
°
之间、在约30
°
至约50
°
之间、或 约39
°
来形成。第四组亭部刻面208c的刻面的部分将形成最终宝石的烛形刻面34c。因此, 第四组亭部刻面208c的刻面可以以烛形刻面34c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40
°
至约44
°
之间、 在
约35
°
至约50
°
之间、在约30
°
至约55
°
之间、或约37.5
°
来形成。第四组亭部刻面208d的 刻面的部分将形成最终宝石的烛形刻面34d。因此,第四组亭部刻面208d的刻面可以以烛 形刻面34d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28
°
至约35
°
之间、在约25
°
至约40
°
之间、在约20
°
至约 45
°
之间、或约31.5
°
来形成。
225.因此在该步骤之后的宝石留下第四组亭部刻面208a-208d、第五组亭部刻面210(例如, 第一组最终亭部刻面)和第六组亭部刻面212a-212e(例如,第五组临时亭部刻面)。第五组 亭部刻面210由第二组亭部刻面204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因此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五组 亭部刻面210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a-32e。
226.第六组亭部刻面212a由第三组亭部刻面206a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形 成。第六组亭部刻面212b由第三组亭部刻面206b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形成。 第六组亭部刻面212c由第三组亭部刻面206c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 六组亭部刻面212d由第三组亭部刻面206d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六 组亭部刻面212e由第三组亭部刻面206e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形成。
227.如图6d所示,最终的步骤包括通过雕刻来自第四组亭部刻面208a-208d和第六组亭部 刻面212a-212e的部分来形成第七组亭部刻面214。第七组亭部刻面214形成第二组最终亭 部刻面。第七组亭部刻面214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下环带部刻面38a-38d。因此,第七组亭部 刻面214的刻面可以以下环带部刻面38a-38d的期望角度,诸如在约42
°
至约54
°
之间、在约 40
°
至约55
°
之间、在约35
°
至约60
°
之间、在约45
°
至约50
°
之间、或约13
°
来形成。
228.因此在此步骤之后的宝石留下第五组亭部刻面210、第七组亭部刻面214、第八组亭部刻 面216a-216d(例如,第三组最终亭部刻面)和第九组亭部刻面218(例如,第四组最终亭部 刻面)。
229.第八组亭部刻面216a由第四组亭部刻面208a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形 成。第八组亭部刻面对应于最终宝石的烛形刻面34a。第八组亭部刻面216b由第四组亭部刻 面208b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八组亭部刻面对应于最终宝石的烛形刻 面34b。第八组亭部刻面216c由第四组亭部刻面208c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 形成。第八组亭部刻面对应于最终宝石的烛形刻面34c。第八组亭部刻面216d由第四组亭部 刻面208d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八组亭部刻面对应于最终宝石的烛 形刻面34d。
230.第九组亭部刻面218a由第六组亭部刻面212a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形 成。第九组亭部刻面218a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主亭部刻面36a。第九组亭部刻面218b由第六 组亭部刻面212b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九组亭部刻面218b对应于最 终宝石的主亭部刻面36b。第九组亭部刻面218c由第六组亭部刻面212c的其余部分形成, 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九组亭部刻面218c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主亭部刻面36c。第九组亭部 刻面218d由第六组亭部刻面212d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九组亭部刻面 218d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主亭部刻面36d。第九组亭部刻面218e由第六组亭部刻面212e的 其余部分形成,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九组亭部刻面218e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主亭部刻面 36e。
231.如图6d所示,亭部上的其余组刻面(例如,第一组最终亭部刻面、第二组最终亭部
刻 面、第三组最终亭部刻面和第四组最终亭部刻面)对应于图1a、图1b和图3中完成的亭部 上的刻面。第五组亭部刻面210对应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第七组亭部刻面214对应于下环 带部刻面。第八组亭部刻面216对应于烛形刻面。第九组亭部刻面218对应于主亭部刻面。
232.因此,形成具有冠部、环带部和亭部的宝石。冠部和亭部包括多个联锁的刻面,这些刻 面在宝石的表面上共用边缘和顶点。每组联锁刻面以特定角度设置。刻面的形状、刻面的组 织以及刻面在宝石表面上形成的角度使得宝石具有改进的光泽。光泽是指进入宝石的光量, 该光会被内部反射,从而从宝石的冠部射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刻面增加了从刻面的内表 面反射的光的量,因此增大了宝石的光泽。
233.尽管已经参考一个或多个特定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 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许多改变。这些实施方式及其明显的变 化中的每一个都被认为落入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预期,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附加 实施方式可以组合来自本文描述的任何实施方式的任何数量的特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