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发明涉及鞋业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粘鞋生产线及其工艺流程。
背景技术:2.冷粘鞋,即在非高温环境下利用胶粘剂将鞋帮与鞋底粘合在一起的鞋子,适合流水线加工量产。冷粘鞋具有做工精细的优点,一般具有较高的质量,且相比于缝制鞋,冷粘鞋加工更加方便快捷。
3.在冷粘鞋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对缝制好的鞋帮进行定型操作,减少鞋帮表面的褶皱,并矫正鞋帮的自然形状便于加工,此过程为使鞋帮便于定型,需要利用鞋面蒸湿机对鞋帮进行蒸湿,然后进行加热套楦实现鞋帮的定型。目前常见的鞋面蒸湿机一般具有竖直向上的喷汽管,一般由使用者将鞋帮套在喷汽管上,然后打开蒸湿机使喷汽管喷出水汽,实现从内部打湿鞋帮的目的。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目前普遍使用的蒸湿机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循环不断地进行套鞋帮及开关蒸湿机的操作,耗费人力,自动化程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提高自动化程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冷粘鞋生产线及其工艺流程。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冷粘鞋生产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冷粘鞋生产线,包括定型工作站、刷胶预处理工作站、刷胶工作站及刷胶后处理工作站,定型工作站设有自动蒸湿装置,所述自动蒸湿装置包括支撑架及用于输送鞋帮的传送带,支撑架设有喷雾管及改变鞋帮与喷雾管间距的驱动装置,喷雾管连通有高压水管,喷雾管开设有若干第一喷孔。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送带对鞋帮进行输送,当鞋帮对齐喷雾管时,传送带暂停,同时驱动装置控制鞋帮与喷雾管的间距缩短,然后高压水管想喷雾管内供水,使水从第一喷孔处雾化喷出至鞋帮上,实现快速将鞋帮润湿,随后驱动装置控制鞋帮与喷雾管的间距变大,不需使用者手动频繁进行套、取鞋帮的操作,自动化程度较高。
8.可选的,所述喷雾管位于传送带宽度方向的一侧,支撑架上端部设有工作台,工作台与传送带的上端面高度相同,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气缸与支撑架固定连接,第一气缸的输出端固设有两块拨板,支撑架设有转动轴,转动轴水平设置,喷雾管与转动轴固定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气缸的输出轴伸缩时,可带动拨板同步移动,拨板拨动鞋帮沿传送带的宽度方向移动,进而改变鞋帮与喷雾管的间距,结构简单控制方便;转动轴转动时可改变喷雾管的倾斜角度,在鞋帮的移动过程中可将喷雾管从鞋帮的开口处倾斜插入鞋帮内部,有利于提高蒸湿效果。
10.可选的,所述转动轴设有扭簧,扭簧自然状态下,喷雾管背离高压水管的一端相对较高,转动轴下端部固设有传动板,传动板与拨板位于同一高度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扭簧自然状态下,喷雾管整体高度较高,不会阻碍鞋帮及拨板的移动,鞋帮的开口移动至喷雾管下方后,拨板与传动板抵触,推动传动板带动转动轴转动,进而改变喷雾管的倾斜角度,自动使喷雾管插入鞋帮内;蒸湿完成后,第一气缸输出端伸长,转动轴在扭簧的作用下自动转动回初始状态,不需使用者手动控制喷雾管的位置,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12.可选的,所述传送带其周向等间距设有若干限位台,限位台均与第一气缸的输出端平行,限位台的高度低于鞋帮的高度,相邻两个限位台的间距与鞋帮的宽度适配。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台对鞋帮进行限位,保障拨板推动鞋帮时,鞋帮沿传送带的宽度方向移动,不易发生倾斜偏离等现象,进而保障喷雾管顺利插入鞋帮内,有利于提高加工稳定性。
14.可选的,所述喷雾管外套设有套管,套管开设有若干第二喷孔,第二喷孔与第一喷孔一一对应,套管靠近高压水管的一端设有弹性件,弹性件自然状态下,第二喷孔与第一喷孔均不连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自然状态下,套管将第一喷孔封堵,水不易喷出,当鞋帮靠近喷雾管时,喷雾管插入鞋帮内,随着鞋帮的移动,逐渐与鞋帮内部的底面抵触,第一喷孔与第二喷孔连通,实现喷雾蒸湿;鞋帮远离喷雾管时,套管在弹性件作用下回复至初始状态,不需人工手动控制喷雾,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16.可选的,所述套管背离弹性件的一端设有缓冲头,缓冲头采用软质材料,缓冲头背离套管的侧面为弧面。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头材质较软,且与鞋帮接触的面为弧面,鞋帮不易在推动套管滑动的时候发生损伤,有利于保障鞋帮的加工质量。
18.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下端部设有支腿,支腿外套设有竖筒,竖筒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锁紧螺栓一端延伸至竖筒内且与支腿抵触。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控制锁紧螺栓向竖筒外移动,进而使支腿在竖筒内滑动,可改变支撑架整体的高度,便于自由调整工作台的高度,提高了适用性。
20.可选的,所述喷雾管垂直设置,驱动装置位于传送带上方,驱动装置包括第二气缸,第二气缸与支撑架固定连接,第二气缸的输出端固设有横板,喷雾管与横板固定连接,喷雾管背离高压水管的一端位于横板下方。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气缸经横板带动喷雾管升降,可使喷雾管从鞋帮上方直接插入鞋帮内,配合套管可实现自动对鞋帮喷雾蒸湿,自动化程度较高。
2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冷粘鞋生产工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s1:鞋帮成型,缝合鞋帮的侧面与底面,使鞋帮初步成型;s2:鞋帮定型,在定型工作站对鞋帮进行喷雾润湿软化,然后加热使鞋帮升温;s3:套楦,在定型工作站将对应型号的鞋楦套入鞋帮内,从内部将鞋帮撑鼓;s4:绘制胶线,在刷胶预处理工作站,根据鞋底的高度在鞋帮的靠近鞋底的位置绘制一圈胶水高度线;s5:刷处理剂,在刷胶预处理工作站对鞋帮处于胶线以下的部分刷一层具有腐蚀性的处理剂,提高刷胶位置的粗糙度;s6:一次刷胶,在刷胶工作站对鞋底内部及鞋帮处于胶线以下的部分刷一层胶粘
剂;s7:一次烘烤,在刷胶工作站将鞋底及鞋帮送入高温环境,提高胶粘剂的粘度;s8:二次刷胶,在刷胶工作站再次在鞋底内部及鞋帮胶线以下的部分刷一层胶粘剂;s9:二次烘烤,在刷胶工作站再次将鞋底及鞋帮送入高温环境,提高胶粘剂的粘度;s10:一次压紧,在刷胶后处理工作站将鞋帮下端部嵌入鞋底内,然后挤压鞋帮与鞋底,使鞋帮与鞋底的胶面紧密接触;s11:补胶,在刷胶后处理工作站对鞋底与鞋帮接触的边缘处进行补胶,将鞋帮与鞋底的接触的部分完全密封;s12:二次压紧,在刷胶后处理工作站再次挤压鞋帮与鞋底,使鞋帮与鞋底完全贴合;s13:脱楦,在刷胶后处理工作站将鞋帮内的鞋楦取出,进行挂牌包装等后处理。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鞋帮定型工序对鞋帮软化的过程不需人工手动频繁进行套、取鞋帮以及开关蒸湿机的操作,自动化程度较高。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通过设置驱动装置,传送带对鞋帮进行输送,当鞋帮对齐喷雾管时,传送带暂停,同时驱动装置控制鞋帮与喷雾管的间距缩短,然后高压水管想喷雾管内供水,使水从第一喷孔处雾化喷出至鞋帮上,实现快速将鞋帮润湿,随后驱动装置控制鞋帮与喷雾管的间距变大,不需使用者手动频繁进行套、取鞋帮的操作,自动化程度较高;通过设置扭簧及传动板,扭簧自然状态下,喷雾管整体高度较高,不会阻碍鞋帮及拨板的移动,鞋帮的开口移动至喷雾管下方后,拨板与传动板抵触,推动传动板带动转动轴转动,进而改变喷雾管的倾斜角度,自动使喷雾管插入鞋帮内;蒸湿完成后,第一气缸输出端伸长,转动轴在扭簧的作用下自动转动回初始状态,不需使用者手动控制喷雾管的位置,提高了自动化程度;通过设置套管及弹性件,弹性件自然状态下,套管将第一喷孔封堵,水不易喷出,当鞋帮靠近喷雾管时,喷雾管插入鞋帮内,随着鞋帮的移动,逐渐与鞋帮内部的底面抵触,第一喷孔与第二喷孔连通,实现喷雾蒸湿;鞋帮远离喷雾管时,套管在弹性件作用下回复至初始状态,不需人工手动控制喷雾,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一种冷粘鞋生产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自动蒸湿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喷雾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自动蒸湿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技术一种冷粘鞋生产工艺流程的流程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00、定型工作站;200、刷胶预处理工作站;300、刷胶工作站;400、刷胶后处理工作站;500、传送链板;1、支撑架;11、工作台;12、支腿;13、竖筒;131、锁紧螺栓;2、传送带;21、限位台;3、喷雾管;31、第一喷孔;32、高压水管;4、套管;41、第二喷孔;42、
弹性件;43、缓冲头;5、驱动装置;51、第一气缸;52、拨板;521、连接杆;522、推块;53、第二气缸;54、横板;6、转动轴;61、扭簧;62、传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全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冷粘鞋生产线。
33.实施例1:参照图1,一种冷粘鞋生产线,包括定型工作站100,使用者在该工作站处对鞋帮进行定型,利用鞋楦将鞋帮的褶皱撑开;刷胶预处理工作站200,使用者在该工作站绘制胶线,并对鞋帮需要刷胶的部位进行粗糙化处理;刷胶工作站300,使用者在该工作站进行多次刷胶;刷胶后处理工作站400,使用者在该工作站提高鞋帮与鞋底胶面的贴合效果,在相邻工作站之间均安装有传送链板500对鞋帮及鞋底进行输送,进而实现流水加工。
34.参照图1和图2,在定型工作站100处设有自动蒸湿装置,鞋帮在经过自动蒸湿装置时,自动进行蒸湿操作,自动蒸湿装置包括支撑架1和传送带2,支撑架1下端部固定安装有四根支腿12,每根支腿12外均套设有竖筒13,竖筒13与支腿12均呈竖直放置的方形柱状,竖筒13的侧壁上均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131,锁紧螺栓131穿透竖筒13的侧壁延伸至竖筒13内部与支腿12抵紧,竖筒13下端部与地面接触,对支腿12提供支撑。
35.参照图1和图2,传送带2固定安装在支撑架1的上端部,使用者将传送带2的端部与传送链板500对齐,且使传送带2与传送链板500的输送方向相同;使用者旋动锁紧螺栓131使锁紧螺栓131不再顶紧支腿12,即可控制支腿12在竖筒13内滑动,进而改变支撑架1的高度,使用者控制传送带2与传送链板500高度相同,使用者将鞋帮置于传送带2上,鞋帮可在传送带2的带动下自动移动至传送链板500上。
36.参照图2,支撑架1上端部设有工作台11,工作台11位于传送带2的一侧,且与传送带2的上带面高度相同,工作台11靠近传送带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支撑板位于传送带2的内部,对传送带2提供支撑,保障传送带2的上带面水平,避免传送带2被鞋帮的压力压出凹陷,保障传送带2输送鞋帮的稳定性。
37.参照图2,传送带2沿自身的周向等间距固定安装有若干限位台21,相邻两个限位台21的间距略大于鞋帮的宽度,使用者将一个鞋帮置于两个限位台21之间,鞋帮可在对应的两个限位台21之间沿传送带2的宽度移动,且在两侧限位台21的限位作用下,不能发生较大幅度的倾斜。
38.参照图2,支撑架1上端部安装有驱动装置5,驱动装置5包括固定在支撑架1上端部的第一气缸51,第一气缸51沿传送带2的宽度方向水平设置,且第一气缸51输出端安装有两块拨板52,两块拨板52均沿传送带2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其中一块拨板52与第一气缸5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两块拨板52的间距略大于鞋帮的长度,两块拨板5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根连接杆521,在连接杆521的作用下,两块拨板52在第一气缸51的带动下同步移动。连接杆521的最低处高于鞋帮的顶部,鞋帮可在传送带2的输送下移动至两块拨板52之间。
39.参照图2,工作台11上方安装有三根相互平行的喷雾管3,喷雾管3的一端靠近传送带2,传送带2带动三个鞋帮移动至两块拨板52之间,三个鞋帮与三个喷雾管3一一对应,鞋帮均与对应的喷雾管3位于传送带2长度方向的同一位置处,此时传送带2暂时停止输送。
40.参照图2,第一气缸51的输出端此时收缩,带动两块拨板52同步向靠近工作台11的方向移动,拨板52的下端面低于鞋帮的顶部,此时距第一气缸51较远的拨板52推动鞋帮向工作台11移动。
41.参照图2,支撑架1上端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轴6,转动轴6沿传送带2的长度方向设置,转动轴6的两端均安装有扭簧61,转动轴6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传动板62,扭簧61自然状态下,传动板62位于转动轴6的正下方;距第一气缸51较近的拨板52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推块522,推块522随对应的拨板52移动,进而逐渐靠近传动板62,至推块522与传动板62接触时,经传动板62推动转动轴6发生转动,此时扭簧61发生变形。
42.参照图2,喷雾管3均与转动轴6固定连接,扭簧61自然状态时,喷雾管3靠近传送带2的一端高度较高,不会影响鞋帮的移动;在转动轴6的转动过程中,喷雾管3绕转动轴6发生转动,进而使自身靠近传送带2的一端向下移动;鞋帮的开口移动至喷雾管3下方时,喷雾管3靠近传送带2的一端移动至鞋帮的开口内。
43.参照图2和图3,喷雾管3背离传送带2的一端均连通有高压水管32,高压水管32将带有一定压力的水通入喷雾管3内,喷雾管3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喷孔31,水可从第一喷孔31处喷出至喷雾管3外。喷雾管3外套设有套管4,套管4靠近高压水管32的一端安装有弹性件42,弹性件42选用复位弹簧,复位弹簧自然状态下,套管4将第一喷孔31封闭,水不能从第一喷孔31喷出。
44.参照图2和图3,第一气缸51经拨板52继续推动鞋帮向背离传送带2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喷雾管3逐渐插入鞋帮内部,同时随转动轴6同步转动增大自身的倾斜程度,进而使套管4背离弹性件42的一端逐渐与鞋帮的底部抵触。套管4背离弹性件42的一端安装有缓冲头43,缓冲头43呈半球状,与鞋帮接触的位置没有棱角,且采用软质橡胶材料,具有一定变形能力,在与鞋帮抵触时,不易对鞋帮造成损伤。
45.参照图2和图3,套管4在鞋帮的抵触作用下逐渐向靠近高压水管32的方向滑动,此时弹性件42受压缩;套管4开设有若干第二喷孔41,第二喷孔41与第一喷孔31一一对应,弹性件42压缩至接近极限的状态时,第一喷孔31均与对应的第二喷孔41连通,喷雾管3的水经第一喷孔31及第二喷孔41喷出至鞋帮内,自动从内部对鞋帮进行蒸湿,此时第一气缸51的输出端停止伸缩一段时间,保障鞋帮的蒸湿效果。
46.参照图2和图3,然后第一气缸51输出端伸长,此时距第一气缸51较近的拨板52推动鞋帮向靠近传送带2的方向滑动,同时使鞋帮不再顶紧套管4,套管4在弹性件42的作用下回弹,重新将第一气孔封闭,自动停止喷雾;同时推块522远离传动板62,使转动轴6在扭簧61的作用下回转,使喷雾管3自动转回初始状态,使拨板52顺利移动回传送带2上方,即将鞋帮推回至传送带2上,此时传送带2重新启动带动鞋帮移动完成蒸湿处理;过程中不需使用者频繁手动进行套、取鞋帮及开关喷雾的操作,自动化程度高。
47.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传送带2带动三个鞋帮移动至两块拨板52之间时停止输送,第一气缸51的输出端收缩,经拨板52带动鞋帮向工作台11移动,推块522经传动板62推动转动轴6发生转动,鞋帮的开口移动至喷雾管3下方时,喷雾管3靠近传送带2的一端移动至鞋帮的开口内,套管4在鞋帮的抵触作用下滑动至第一喷孔31与第二喷孔41连通,使喷雾管3的水喷出至鞋帮内,自动从内部对鞋帮进行蒸湿;最后第一气缸51输出端伸长,推动鞋帮向靠近传送带2的方向滑动,套管4在弹性件42的作用下回弹,重新将第一气孔封闭,
自动停止喷雾,同时转动轴6在扭簧61的作用下回转,使喷雾管3自动转回初始状态,将鞋帮推回至传送带2上。过程中不需使用者频繁手动进行套、取鞋帮及开关喷雾的操作,自动化程度高。
48.实施例2: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喷雾管3均垂直安装在传送带2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的正上方,驱动装置5包括第二气缸53,第二气缸53固定安装在支撑架1上端部,第二气缸53的输出端竖直向下设置,且固定安装有水平的横板54,第二气缸53输出端伸缩可直接带动横板54升降。
49.参照图4,喷雾管3的上端部均与横板54固定连接,传送带2带动鞋帮移动至横板54下方,喷雾管3位于对应鞋帮的开口的正上方时,传送带2暂停输送;此时然后第二气缸53的输出端伸长,带动横板54下降;喷雾管3随横板54同步下降,进而使喷雾管3插入鞋帮内。
50.参照图3和图4,套管4的下端部与鞋帮地面抵触时,与对应的喷雾管3发生相对滑动,处于套管4上端部的弹性件42受压缩,同时第一喷孔31与第二喷孔41连通,高压水雾化喷出至鞋帮内,进而将鞋帮蒸湿;一定时间后,第二气缸53输出端收缩,经横板54带动喷雾管3上升,套管4在弹性件42作用下自动将第一喷孔31封闭,喷雾管3完全脱离鞋帮后,传送带2继续输送,完成对鞋帮的蒸湿,过程中不需使用者频繁手动进行套、取鞋帮及开关喷雾的操作,自动化程度高。
51.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冷粘鞋生产工艺流程。
52.参照图5,一种冷粘鞋生产工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s1:鞋帮成型,人工将鞋帮的侧面与底面的边缘处缝合,使鞋帮初步成型;s2:鞋帮定型,由工作人员将成型后的鞋帮移动至定型工作站100,将其置于传送带2上,鞋帮被传送带2输送至喷雾管3处时,自动进行喷雾润湿软化,然后被输送至传送链板500上,进入烘箱加热升温;s3:套楦,传送链板500将鞋帮输送出烘箱后,工作人员将对应型号的鞋楦套入鞋帮内,从内部将鞋帮撑鼓,减少鞋帮表面的褶皱,且限制鞋帮的形状,便于后续加工,随后重新置于传送链板500上;s4:绘制胶线,鞋帮被输送至刷胶预处理工作站200,由工作人员根据鞋底的高度在鞋帮的靠近鞋底的位置绘制一圈胶水高度线,便于后续刷胶时对刷胶的位置进行限定,胶线采用水解笔绘制,在后续的加工中会自然消失;s5:刷处理剂,传送链板500将鞋帮输送至刷胶预处理工作站200,工作人员用刷子等工具对鞋帮处于胶线以下的部分刷一层具有腐蚀性的处理剂,处理剂的腐蚀效果使鞋帮表面变得较为粗糙;s6:一次刷胶,鞋帮由传送链板500输送至刷胶工作站300,由工作人员利用刷子对鞋底内部及鞋帮处于胶线以下的部分刷一层胶粘剂,由于鞋帮刷胶位置的表面较为粗糙,刷胶时要保障刷胶均匀且全面,鞋帮与鞋底分别使用不同的传送链板500同时向下一工序输送;s7:一次烘烤,鞋帮及鞋底的传送链板500同时进入烘箱,将鞋底及鞋帮送入高温环境,胶粘剂升温达到最佳粘合性能,以提高胶粘剂的粘度;s8:二次刷胶,由工作人员在刷有第一层胶粘剂的位置重复进行第二次刷胶,保障
胶量充足;s9:二次烘烤,传送链板500再次将鞋底及鞋帮送入高温环境,使二次刷胶的胶粘剂升温提高粘度;s10:一次压紧,传送链板500将升温后的鞋帮及鞋底送入刷胶后处理工作站400,工作人员将将鞋帮下端部按压至鞋底内,保障鞋帮底部与鞋底充分贴合,且保障鞋底边缘没有褶皱,然后利用机器挤压鞋帮与鞋底,使鞋帮与鞋底的胶面紧密接触,过程中尽量对鞋楦进行按压,若要对鞋帮的表面进行按压,需要在机器与鞋帮的接触处包裹柔性布料等进行缓冲,避免对鞋帮的斜面造成损伤;s11:补胶,工作人员在刷胶后处理工作站400检查鞋帮与鞋底边缘处的粘合效果,对鞋底与鞋帮接触的边缘处进行补胶,再次保障鞋帮与鞋底之间的胶量充足,且将鞋帮与鞋底的接触的部分完全密封,外界尘土、水分不易从边缘处进入鞋帮与鞋底之间影响胶粘剂的粘合效果;s12:二次压紧,补胶后再次对鞋帮与鞋底进行按压,使鞋帮与鞋底完全贴合;s13:脱楦,由工作人员将鞋帮内的鞋楦取出,进行左右脚配对,并进行挂牌包装等后处理。
5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