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21807发布日期:2022-03-26 14:2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背景技术:

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3.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或者通过鞋底直接设置成减震结构,从而缓解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但是,根据生物力学的研究,在运动过程中脚部着地是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力中,如果不加区分地在整个鞋底采用相同的避震、减震的手段进行缓冲,则运动鞋消耗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较为严重,不利于脚部的发力,同时在需要足够大的缓冲幅度的区域又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降低了鞋底的缓震性和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脚部对鞋底本体施加的作用力时能够有针对性地起到减震回弹作用,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支撑部,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前脚掌中心至脚尖区域设置,其触地面设置若干个带状凹槽;第二大底,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前脚掌中心至足弓区域设置,沿着所述鞋底中轴线在所述第二大底的中心设置一凹槽,将所述第二大底划分为位于前脚掌外侧的第一防滑区域以及位于前脚掌内侧的第二防滑区域;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第二防滑区域的触地面均分布若干个所述带状凹槽;第三大底,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后脚跟区域设置,其触地面设置若干个带状凹槽;所述支撑部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足弓区域设置,连接在所述第二大底与所述第三大底之间;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第二防滑区域分别与所述中底之间形成容纳腔体,每个容纳腔体中均容纳一气垫;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弹性支撑部,沿所述外环部边缘在所述外环部上形成;防护部,对应脚跟部位在所述弹性支撑部上形成,且环绕后跟表面设置,设置于所述后跟中轴线的部位向上凸起,两端分别向所述后跟两侧延伸,高度逐渐减小;气垫,设置于所述弹性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大底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体中。
6.其中,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触地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以n个凹槽为一组,多组凹槽彼此交错分布,且相邻两组凹槽之间形成一预设角度的夹角;其中,被划分为同一组的多个所述凹槽彼此平行且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所述若干个带状凹槽彼此平行且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的带状凹槽与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的带状凹槽彼此之间相互垂直。
7.其中,所述大底还包括:第一分隔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与所述第二大底之间,其两端分别延伸至前脚掌内外两侧以贯穿所述大底的前脚掌区域;第二分隔带,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底与所述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一分隔带、第二分隔带中均设置加强带,制成所述加强带的材料硬度大于制成所述第一大底、第二大底的材料硬度。
8.其中,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沿着所述中轴线的平行的方向依次排布;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沿着与所述中轴线垂直的方向依次排布。
9.其中,所述第三大底包括:第三防滑区域,沿后脚跟边缘设置以形成u字形状的区域,分布在所述第三防滑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以n个凹槽为一组,多组凹槽彼此交错分布,被划分为同一组的多个凹槽,彼此平行且间隔预设距离,相邻两组凹槽之间形成一预设角度的夹角;第四防滑区域,沿所述第一防滑区域内侧边缘设置以形成u字形状的区域,分布在所述第四防滑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沿着所述中轴线垂直的方向彼此平行地依次排布。
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11.其中,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所述后跟与所述外环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后跟上还设置第一包覆片,所述第一包覆片为近似包含五个三角形形成的枫叶形状,其中一个三角形设置在所述后跟的中轴线上,其余四个三角形均匀分布在所述后跟的中轴线的两侧。
12.其中,在所述鞋面的内侧和外侧的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加强带、第二加强带;所述第一加强带、第二加强带均为近似l形状,一端与对应前脚掌外侧的弹性支撑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包覆片固定连接,并与足弓部位的弹性支撑部形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镂空区域。
13.其中,所述鞋眼扣上,靠近鞋口的区域,还在所述鞋面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固定片、第二固定片;所述第一固定片、第二固定片均为近似三角形的形状,一个顶角与靠近鞋口的鞋眼扣重叠固定设置,与所述顶角相对的侧边设置在所述鞋面上。
14.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片、第二固定片的表面均匀分布若干个圆形凹槽。
1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通过设置在脚尖的第一大底与设置在脚跟边缘的第三大底上均交错分布带状凹槽,这两个区域是脚部运动时起始位置与终止位置,能够满足其需要各个方向的摩擦力、且摩擦力较大的要求;设置在脚掌中心区域的第二大底表面分布凹槽,且与中底之间设置气垫,满足这部分区域时脚部运动时减震、回弹需求较高的要求;进一步地,表面设置防滑纹理的第一大底、第二大底和第三大底,三者的存在保证了鞋底的抓地力及各个方向的摩擦力,使得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同时,运动员在前脚掌触地状态,可给运动员提供足够的缓冲、减震性能,有效保护脚部。进一步地,针对第一大底和第二大底划分出的减震区域之间设置加强带,防止由于划分多个减震区域而使得脚掌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带动鞋底弯曲而过于柔软的情况,能够大大的增强鞋底的柔韧性与稳定性,保
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提升鞋底的减震与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底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的后跟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现有技术名词进行如下解释。
23.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类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其它塑料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强度高、韧性好、耐磨、耐寒、耐油、耐水、耐老化、耐气候等特性,同时他具有高防水性透湿性、防风、防寒、抗菌、防霉、保暖、抗紫外线以及能量释放等许多优异的功能,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
24.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5.请同时参阅图1~3,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底100,包括大底1、中底2、以及支撑部3;其中,大底1连接在中底2的下方。
26.所述大底1包括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以及第三大底13;其中,所述第一大底11对应覆盖所述大底1的前脚掌中心至脚尖区域设置,所述第二大底12对应覆盖所述大底1的前脚掌中心至足弓区域设置,所述第三大底13对应覆盖所述大底1的后脚跟的区域设置,所述支撑部3对应覆盖所述大底1的足弓区域设置,所述支撑部3连接在所述第二大底12与所述第三大底13之间。
2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均由3d高弹材料制成,所述第三大底13由eva材料制成。所述支撑部3采用tpu材料制成。
28.所述第一大底11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带状凹槽110,所述大底1还包括第一分隔带14、第二分隔带15;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带14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与所述第二大底12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大底11与所述第二大底12彼此之间分隔开来;所述第二分隔带14设置
在所述第二大底12与所述支撑部3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大底12与所述支撑部3分隔开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隔带14中镶嵌加强带,从而大大的增强鞋底的强度。其中,制成所述加强带的材料硬度大于制成所述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的材料硬度。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分隔带15中也镶嵌加强带。
29.具体地,所述第一分隔带14的两端均延伸至前脚掌的内外两侧,以贯穿前脚掌区域的大底1。
30.进一步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11的表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110,以n个凹槽110为一组,多组凹槽110彼此交错分布,以在所述第一大底11的表面形成防滑纹路;其中,被划分为一组的多个凹槽110,彼此平行且间隔预设距离。多组凹槽110之间形成一预设夹角。
31.所述第二大底12包括凹槽120、第一防滑区域121、第二防滑区域122,具体地,所述凹槽120沿着鞋底中轴线a-a’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底12的中心,将所述第二大底12划分为位于前脚掌外侧的第一防滑区域121、以及位于前脚掌内侧的第二防滑区域122;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21触地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123彼此平行且间隔预设距离,同样地,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22触地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123,彼此平行且间隔预设距离;进一步地,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21与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22触地面的带状凹槽123彼此之间相互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21触地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123沿着所述中轴线a-a’的平行的方向,依次排布;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22触地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123沿着与所述中轴线a-a’垂直的方向,依次排布。
32.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凹槽110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11而形成的带状凸起、以及每个凹槽123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12而形成的带状凸起的触地端外缘基本齐平。
3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大底12与所述中底2之间还形成容纳腔体21,用于容纳气垫22。其中,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21、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22分别与所述中底2之间形成容纳腔体21a、21b,每个容纳腔体21a、21b中均容纳一气垫22a、22b。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气垫22为拉丝气垫,表面由半透明橡胶材料制成。
34.所述第三大底13的触地面也设置若干个带状凹槽130,按照特定排布以在所述第三大底13的触地面形成防滑纹路。其中,所述第三大底13沿后跟边缘设置,以形成u字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大底13包括第三防滑区域131、第四防滑区域132,其中,所述第三防滑区域131沿后跟边缘设置以形成u字形状,所述第四防滑区域132沿所述第三防滑区域131内侧边缘设置以形成u字形状。
35.分布在所述第三防滑区域131触地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130,以n个凹槽110为一组,多组凹槽130彼此交错分布,以在所述第三防滑区域131的表面形成防滑纹路;其中,被划分为一组的多个凹槽130,彼此平行且间隔预设距离。多组凹槽130之间形成一预设夹角。
36.分布在所述第四防滑区域132触地面的若干个带状凹槽130沿着所述中轴线a-a’垂直的方向,彼此平行,依次排布。
37.每个凹槽130分布在所述第三大底13而形成的带状凸起的触地端外缘基本齐平。
3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大底13上还设置一标识印刷区133,所述标识印刷区133的表面平滑,用于印制产品标识、图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标识印刷区133设置在所述第四防滑区域132的内侧区域。
39.设置在脚尖的第一大底11与设置在脚跟边缘的第三大底13上均交错分布带状凹
槽,这两个区域是脚部运动时起始位置与终止位置,需要各个方向的摩擦力、且摩擦力较大;设置在脚掌中心区域的第二大底12表面分布凹槽,且与中底2之间设置气垫,由于这部分区域时脚部运动时减震、回弹需求较高的区域。因此,本实施例的运动鞋鞋底包括表面设置防滑纹理的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和第三大底13,三者的存在保证了鞋底的抓地力及各个方向的摩擦力,使得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同时,运动员在前脚掌触地状态,可给运动员提供足够的缓冲、减震性能,有效保护脚部。
40.进一步地,在第一大底11与第二大底12之间还设置加强带,保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同时,增强鞋底的柔韧性与稳定性。
41.请同时参阅图2~3,所述中底2包括容纳腔体21、气垫22,还包括外环部23、沿所述外环部23边缘在所述外环部23上形成的弹性支撑部24、以及对应脚跟部位在所述弹性支撑部24上形成的防护部25。其中,所述外环部23与所述弹性支撑部24是一体成型;所述弹性支撑部24与所述第二大底12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体21,用于容纳所述气垫22。
42.所述中底2的外环部23与所述弹性支撑部24一体成型的部分采用eva或etpu材质制成,保证运动鞋具有轻便舒适的特点,使得鞋底不仅具有高弹性、高强度、高伸长率性能,还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异的耐热老化性能,而且在加工过程中不易产生变形,能够满足运动发泡鞋底材料的综合性能要求。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巭pro-回弹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部24的表面均匀分布若干个圆柱形凸起240。
43.请同时参阅图6,所述防护部25环绕所述后跟422设置,具体地,所述防护部25的两端向后跟422的两侧延伸,且位于后跟422中轴线的部位向上凸起,从而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形状。
44.所述防护部25由tpu材料制成。其中,所述防护部25的表面还设置巭科技纹理。后跟采用半包围式的环状tpu设计,防止中底后跟过度形变,有效提供安全防护。
45.请同时参阅图4~6,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400,包括鞋带41,所述鞋带41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面42,且鞋面42的内部预留有鞋眼扣43,鞋眼扣43的内部贯穿连接有所述鞋带41;所述鞋面42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44的上侧。
46.所述鞋面4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421,且前片421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42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422,所述后跟422部位与所述外环部21固定连接。
47.进一步地,所述后跟422的中心位置还缝制一提带4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提带423由编织材料制成。
48.在所述后跟422上还设置第一包覆片4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包覆片424为近似包含五个三角形形成的枫叶形状,其中一个三角形设置在所述后跟422的中轴线上,其余四个三角形均匀分布在所述后跟422的中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一包覆片424的作用在于加固后跟422。
49.所述鞋面42两侧分别与所述后跟422两侧对应缝合固定,以形成所述运动鞋400整体。在所述鞋面42的内侧和外侧的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加强带425、第二加强带426;其中,所述第一加强带425、第二加强带426均为近似l形状,一端与对应前脚掌外侧的弹性支撑部24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包覆片424固定连接,并与足弓部位的弹性支撑部24
形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镂空区域,使得鞋面42暴露出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带425、第二加强带426均由华昌b242材料制成。
50.进一步地,所述鞋眼扣43上,靠近鞋口的区域,还在鞋面42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固定片427、第二固定片428;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片427、第二固定片428均为近似三角形的形状,一个顶角与靠近鞋口的鞋眼扣43重叠固定设置,与该顶角相对的侧边设置在鞋面42上。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片427、第二固定片428均由半透明tpu材料制成;且表面还均匀分布若干个圆形凹槽4270、4280。
51.进一步地,对应脚尖部位,在所述前片421上覆盖一层防护膜429;所述防护膜429由防水材料制成。在实施例中,所述防护膜429由珠光半透明材料制成。
52.利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脚尖的第一大底与设置在脚跟边缘的第三大底上均交错分布带状凹槽,这两个区域是脚部运动时起始位置与终止位置,能够满足其需要各个方向的摩擦力、且摩擦力较大的要求;设置在脚掌中心区域的第二大底表面分布凹槽,且与中底之间设置气垫,满足这部分区域时脚部运动时减震、回弹需求较高的要求;进一步地,表面设置防滑纹理的第一大底、第二大底和第三大底,三者的存在保证了鞋底的抓地力及各个方向的摩擦力,使得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同时,运动员在前脚掌触地状态,可给运动员提供足够的缓冲、减震性能,有效保护脚部。进一步地,针对第一大底和第二大底划分出的减震区域之间设置加强带,防止由于划分多个减震区域而使得脚掌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带动鞋底弯曲而过于柔软的情况,能够大大的增强鞋底的柔韧性与稳定性,保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提升鞋底的减震与稳定性能。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