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搓洗功能的拖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46098发布日期:2021-11-29 18:47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搓洗功能的拖鞋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一般涉及拖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搓洗功能的拖鞋。


背景技术:

2.目前浴室拖鞋的功能较为单一,往往只具备防滑功能,而在清洗脚部时,不得不蹲下或将一只脚抬高用手进行搓洗;一方面,脚部灰垢不易去除,对于有脚部疾病的人用手搓洗易产生交叉感染;另一方面,不管是采用蹲下还是脚抬高的方式,均易由于重心不稳而出现滑倒、甚至摔伤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搓洗,避免产生交叉感染的一种具有搓洗功能的拖鞋。
4.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搓洗功能的拖鞋,包括鞋底以及与所述鞋底连接的鞋帮,所述鞋帮外表面上可拆卸安装有搓洗刷,所述搓洗刷包括柔性垫以及多个设置于所述柔性垫远离所述鞋帮一侧的第一柔性杆。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鞋帮上开设有弹性孔,所述柔性垫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插设有安装杆;
6.所述安装杆的两端安装有上限位片以及下限位片;所述上限位片抵接所述柔性垫外表面,所述下限位片穿过所述弹性孔并抵接于所述鞋帮内表面。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弹性孔的数量为多个。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鞋帮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流孔,所述柔性垫对应所述第一导流孔开设有第二导流孔。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柔性垫上且沿所述鞋底宽度方向设有导流槽。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鞋帮内表面靠近中间位置设有若干个下凸起,所述鞋底靠近所述鞋帮一侧设有若干个上凸起。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鞋帮内表面两侧且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插设有搓洗板;
12.所述搓洗板包括用于插入至所述滑槽内的柔性块以及多个设置于所述柔性块上的第二柔性杆。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鞋底远离所述鞋帮一侧设有防滑槽。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的过程中,将右脚(左脚)放置于左脚(右脚)鞋帮上并往复搓动,由于所述鞋帮上可拆卸安装有柔性垫以及多个设置于所述柔性垫远离所述鞋帮一侧的第一柔性杆。因此随着所述第一柔性杆的顶部与脚底摩擦接触,使得脚底的角质、污垢等被搓洗干净,避免采用蹲下或脚抬高的方式清洗脚部过程中,因重心不稳而出现摔倒、摔伤的情况。同时第一柔性杆可对脚底进行按摩,有助于提高脚部的血液循环。
15.另一方面,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当搓洗刷产生磨损或损坏时,由于所述柔性垫与所述鞋帮可拆卸固定连接,因此只需更换所述搓洗刷即可继续使用,避免整体更换拖鞋,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避免多人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交叉感染,即每个使用者均可携带一个所述搓洗刷,使用时将搓洗刷与所述鞋帮固定,搓洗完成后将所述搓洗刷取下。
附图说明
1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搓洗功能的拖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所示柔性垫3上设有导流槽12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所示柔性垫3与鞋帮2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3所示鞋帮2内表面两侧安装第二柔性杆17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4所示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2.图中标号:
23.1、鞋底;2、鞋帮;3、柔性垫;4、第一柔性杆;5、弹性孔;6、安装孔;7、安装杆;8、上限位片;9、下限位片;10、第一导流孔;11、第二导流孔;12、导流槽;13、下凸起;14、上凸起;15、滑槽;16、柔性块;17、第一柔性杆;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6.请参考图1

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搓洗功能的拖鞋,包括鞋底1以及与所述鞋底1连接的鞋帮2,所述鞋帮2外表面上可拆卸安装有搓洗刷,所述搓洗刷包括柔性垫3以及多个设置于所述柔性垫3远离所述鞋帮2一侧的第一柔性杆4。
27.具体的,所述柔性垫3以及所述第一柔性杆4均为柔性材料,例如橡胶等。
28.具体的,所述柔性垫3与所述第一柔性杆4可以为一体结构;
29.具体的,所述第一柔性杆4的长度为1

2cm。
30.工作原理:使用的过程中,将右脚(左脚)放置于左脚(右脚)鞋帮2上并往复搓动,由于所述鞋帮2上可拆卸安装有柔性垫3以及多个设置于所述柔性垫3远离所述鞋帮2一侧的第一柔性杆4。因此随着所述第一柔性杆4的顶部与脚底摩擦接触,使得脚底的角质、污垢等被搓洗干净,同时第一柔性杆4对脚底进行按摩,有助于提高脚部的血液循环。
31.另一方面,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当搓洗刷产生磨损或损坏时,由于所述柔性垫3与所述鞋帮2可拆卸固定连接,因此只需更换所述搓洗刷即可继续使用,避免整体更换拖鞋,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避免多人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交叉感染,即每个使用者均可携带一个所述搓洗刷,使用时将搓洗刷与所述鞋帮2固定,搓洗完成
后将所述搓洗刷取下。
32.其中,在所述鞋帮2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鞋帮2上开设有弹性孔5,所述柔性垫3上开设有安装孔6,所述安装孔6内插设有安装杆7;
33.所述安装杆7的两端安装有上限位片8以及下限位片9;所述上限位片8抵接所述柔性垫3外表面,所述下限位片9穿过所述弹性孔5并抵接于所述鞋帮2内表面。
34.具体的,所述弹性孔5具体为可进行弹性形变的通孔;其中,所述鞋帮2可以为柔性材质或非柔性材质:
35.1、当所述鞋帮2为柔性材质时(例如橡胶),可直接在所述鞋帮2上开设所述弹性孔5;
36.2、当所述鞋帮2为非柔性材质时(例如塑料等),可在所述鞋帮2上开设装配孔,在装配孔内固定安装橡胶片并在所述橡胶片上开设所述弹性孔5。
37.使用时可按压所述下限位片9,此时所述弹性孔5受外力作用下形变,孔径变大;当所述下限位片9通过后,外力消失,所述弹性孔5恢复;所述安装杆7以及其两端的上限位片8以及下限位片9共同组成“工”字形限位结构,通过与所述弹性孔5的配合,使得其可拆卸的将所述柔性垫3与所述鞋帮2固定连接。这种方式下,使得连接关系较为紧密,防止脚部往复搓动的过程中,由于连接松动而擦伤脚底。
38.其中,在所述弹性孔5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孔5的数量为多个。
39.具体的,所述弹性孔5设置于所述鞋帮2中间位置以及所述鞋帮两侧位置。
40.所述柔性垫3可根据实际需求可选的安装在所述鞋帮2中间位置或两侧位置或同时遍布所述鞋帮2的中间位置及两侧位置。
41.可以知道的是,通常使用过程中两侧位置使用频率较少,因此两侧位置与中间位置的柔性垫3可独立设置,当某一位置的柔性垫3损坏时,只需更换该处位置的柔性垫3即可,有利于降低更换成本。
42.其中,在所述鞋帮2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鞋帮2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流孔10,所述柔性垫3对应所述第一导流孔10开设有第二导流孔11。
43.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孔10以及所述第二导流孔11,使得搓脚水可顺势流出,防止所述第一柔性杆4与所述柔性垫3之间存续积水、产生细菌滋生。
44.其中,在所述柔性垫3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垫3上且沿所述鞋底1宽度方向设有导流槽12。由于所述鞋帮2中间高、两侧低,因此在所述柔性垫3且沿鞋底1的宽度方向设置导流槽12,如图2所示,使得积水可由高向低顺势流出,防止存积积水而产生细菌滋生。
45.其中,在所述鞋帮2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鞋帮2内表面靠近中间位置设有若干个下凸起13,所述鞋底1靠近所述鞋帮2一侧设有若干个上凸起14。
46.优选的,所述上凸起14及下凸起14的长度为0.5cm

1cm。
47.通过上述结构,使得下凸起13可对脚背进行清洗按摩,上凸起14可对脚底进行预清洗。
48.其中,在所述鞋帮2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鞋帮2内表面两侧且沿所述鞋底1长度方向设有滑槽15;所述滑槽15内插设有搓洗板;
49.所述搓洗板包括用于插入至所述滑槽15内的柔性块16以及多个设置于所述柔性块16上的第二柔性杆17。
50.具体的,所述第二柔性杆17设置于所述柔性块16远离所述滑槽15一侧。
51.优选的,所述滑槽15内侧壁上安装有卡扣底座18,所述柔性块16靠近所述滑槽15一侧安装有卡扣19,使得当所述柔性块16全部插入至所述滑槽15内时,所述卡扣19可扣紧于所述卡扣底座18上,使所述柔性块16与所述滑槽15固定。
52.通过上述结构,使用时可将所述搓洗板插入至所述滑槽15中,随着脚部的往复搓动,所述第二柔性杆17可对脚部两侧进行清理和按摩,同时还具有便于随时更换、节约更换成本等优点。
53.其中,在所述鞋底1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鞋底1远离所述鞋帮2一侧设有防滑槽,可起到防滑的作用。
54.作为优选的,所述鞋底1为柔性材质,所述鞋底1靠近所述鞋帮2一侧开设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可插拔的设置有柔性塞;使用的过程中,当脚部踩在所述鞋底1上时,所述鞋底1形变压缩,使得脚部在鞋底1上往复搓动的过程中,集水槽内的水(或肥皂水)可与脚底接触,便于进行清洁过程。当使用完成后,可将所述柔性塞拔出,使得集水槽内的水顺势流出,避免集水槽内长时间积水。
55.具体的,所述集水槽弯曲设置,使得可增加所述集水槽的布置面积。
56.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