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式降温装置以及小环境降温工作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24698发布日期:2021-12-01 11:2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道式降温装置以及小环境降温工作服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降温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式降温装置以及小环境降温工作服。


背景技术:

2.针对温度较高等特殊的工作环境,人们往往会因为高温,不散热等原因,造成人体水份的过度散失,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脱水晕厥的现象,针对此,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能够主动降温的工作服,传统的具有降温作用的工作服多为分体式的结构,其降温装置和工作服分开设置,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制冷装置通过肩带背在背上,该种工作服其承重主要在肩部,虽然具有一定的降温效果,但是其整体装置不但体积较大,结构复杂,而且其承重力集中在肩部,会给使用者带来较强的负重感,使用极为不便;而市场上出现了另一类一体式结构的降温工作服,该工作服设置有风机,通过抽取外部的空气产生气流,作用于工作服内,一体式结构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减轻负重感的作用,但是其通过风机促进空气流动进而达到降温的作用,效果较差,极大地影响了使用舒适度,使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风道式降温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降温服使用时承重感较大、降温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风机组件包括风机构件和电源构件,风机构件为空气流动提供动力,电源构件为风机构件提供电能;管状流体冷却装置和风机构件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对称设置,结构规整,同时双风机双气道,出风量调控范围大,适用范围广泛;风机组件设置在腰带组件的上方,在使用的过程中风机组件位于人体腰部以上的位置,一方面保证管状流体冷却装置的长度,另一方面风机组件的承重分布在人体背部和腰部,相比较传统分体式降温服,显著降低负重感;风机组件进风端设置在管状流体冷却装置的下游位置,空气流动时先经过管状流体冷却装置后经过风机;风道式降温组件包括吸水组件,能够吸收降温后空气中夹在的液化水;管状流体冷却装置包括热交换管构件和外套构件,一方面热交换管构件用于空气导流,另一方面与外套构件相互配合能够容纳冷却介质,提高降温效果;热交换管构件内部设置有散热件,增大换热面积,降温效果显著等);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式降温装置,包括腰带组件、风机组件和管状流体冷却装置,其中: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设置在所述腰带组件上;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与所述风机组件相连,空气在所述风机组件的作用下能流经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并与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出风温度。
6.优选地,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构件和电源构件,其中:所述风机构件与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相连;所述电源构件与所述风机构件电连接。
7.优选地,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和所述风机构件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其中:两个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对称设置;两个所述风机构件对称设置。
8.优选地,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腰带组件的上方。
9.优选地,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端与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的出风端连通。
10.优选地,所述风道式降温装置包括吸水组件,所述吸水组件设置在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的下游位置。
11.优选地,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包括热交换管构件和外套构件,其中:所述热交换管构件与所述风机组件连通,所述热交换管构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外套构件套设在所有所述热交换管构件外侧,所述外套构件和所述热交换管构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冷却介质的容置腔。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式降温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所述风道式降温装置包括腰带组件、风机组件和管状流体冷却装置,腰带组件佩戴在人体腰部,风机组件为空气流动提供动力,管状流体冷却装置能够对空气进行降温。
14.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设置在所述腰带组件上,腰带组件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使风机组件和管状流体冷却装置的部分承重能转移至腰带组件上,承重力较为分散,因此能够减少负重感,使用方便舒适。
15.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与所述风机组件相连,空气在所述风机组件的作用下能流经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并与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进行热交换,在空气流动的同时通过热交换便可进行降温。
16.本实用新型通过腰带组件使风机组件和管状流体冷却装置的承重能部分转移至腰部,降低传统分体式降温服的负重感,使用方便舒适;通过管状流体冷却装置,使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便可完成降温,降温效果显著。
1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小环境降温工作服,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降温服因降温效果差、负重感较大而影响使用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服体颈部、肩部、胸部、背部、腰部、上肢和下肢设置有出风口,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服体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用于风机构件和管状流体冷却组件的安装;安装部设置为安装袋,工艺简单,便于批量生产等);详见下文阐述。
1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小环境降温工作服,包括服体和所述风道式降温装置,其中:所述服体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风道式降温装置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服体与人体之间形成待降温空间;所述风道式降温装置设置在所述服体上,经所述风道式降温装置降温后的冷空气能进入至所述待降温空间以降低所述待降温空间的温度。
20.优选地,所述服体的颈部位置、肩部位置、胸部位置、背部位置、腰部位置、上肢位置和下肢位置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出风口。
21.优选地,所述服体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上;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为第一安装袋,所述第一安装袋与所述风机组件相适配;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为第二安装袋,所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与所述第二安装袋相适配。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特种工作服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所述小环境降温工作服包括服体和风道式降温装置,服体用于穿戴以及风道式降温装置的安装支撑。
24.所述服体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风道式降温装置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服体与人体之间形成待降温空间,经风道式降温装置降温后的冷空气能进入至待降温空间,待降温空间为冷空气作用的小环境,小环境降温效果显著。
25.所述风道式降温装置设置在所述服体上,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管状流体冷却装置和风机组件的部分承重能分散至服体腰部,整体负重感小,配合良好的降温效果,使用舒适度极佳。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小环境降温工作服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小环境降温工作服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风道式降温装置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管状流体冷却装置截面示意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小环境降温工作服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风道式降温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本实用新型小环境降温工作服再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
35.1、风道式降温装置;11、腰带组件;12、风机组件;121、风机构件;122、电源构件;13、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1、热交换管构件;132、外套构件;133、散热件;134、容置腔;14、吸水组件;2、服体;21、出风口;22、第一安装袋;23、第二安装袋。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7.实施例1:
3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式降温装置1,如图3所示,风道式降温装置 1包括腰带组件11、风机组件12和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
39.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设置在腰带组件11上,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余腰带组件11直接相连或者间接相连,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与风机组件12相连。
40.使用时,腰带组件11位于使用者腰部位置,风机组件12工作,空气在风机组件12的作用下流经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在此过程中,空气与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进行热交换,从
而降低空气温度,吹出冷风。
41.本实用新型通过腰带组件11能够分担部分承重,能够减轻使用者的整体负重感,通过风机组件12和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相互配合,对空气进行降温,降温效果显著。
42.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风机组件12包括风机构件121和电源构件122,风机构件121采用微小型风机。
43.风机构件121与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相连,带动空气流动。
44.电源构件122与风机构件121电连接,为风机构件121提供电能。
45.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和风机构件121 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两个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对称设置;两个风机构件121 对称设置;电源构件122位于两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之间。
46.两组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和风机构件121,能够有效扩大出风量的大小范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控制相应风机构件121的启闭,以及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的流通,能够起到调节风量大小的作用,进而实现降温程度的调节,适用范围广泛。
47.另一可选地,风机构件121的数量设置为一个,其设置在两个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出口端的位置,两个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合用同一风机构件121。
48.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风机组件12设置在腰带组件11的上方,如图3所示,风机组件12位于使用者背部位置,一方面在佩戴的过程中,风机组件12 和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的承重分散至腰部和背部,相比较传统背包式降温服,能够适当减轻使用者的负重感,另一方面通过保证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的整体长度,进而确保降温效果。
49.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风机组件12的进风端与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的出风端连通,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的进风端设置有进风口,
50.如图3所示,两个所述进风口位于腰部的两侧。
51.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风道式降温装置1包括吸水组件14,吸水组件14 设置在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的下游位置,降温时,空气中的水蒸汽液化形成水滴,吸水组件14能够有效吸收该部分水滴。
52.如图3所示,吸水组件14设置在风机组件12的出风端,使用时,空气在风机构件121的作用下,依次经过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风机构件121和吸水组件14后排出,作用于人体。
53.吸水组件14为可拆卸设置,便于及时更换。
54.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包括热交换管构件131和外套构件132,热交换管构件131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质制成,外套构件132采用具有隔温作用的塑料材质制成。
55.热交换管构件131与风机组件12连通,用于空气的导流。
56.外套构件132套设在热交换管构件131外侧,外套构件132的内壁和热交换管构件131的外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冷却介质的容置腔134。
57.可选地,外套构件132其长度与热交换管构件131相同。
58.可选地,外套构件132为间断式管件或者连续式管件。
59.可选地,位于外套构件132内部的热交换管构件131弯曲设置,通过延长热交换管构件131的路径长度,提高降温效果。
60.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外套构件132上与容置腔134连通设置有料口,料口的位置
可拆卸设置有封盖,用于冷却介质的补充或者更换。
61.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热交换管构件13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有热交换管构件131成排成列均匀设置,外套构件132套设在所有热交换管构件131外侧。
62.实施例2
63.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
64.如图6所示,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和风机构件121的数量均设置为一个。
65.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竖直设置,其底端为进风端,位于腰带组件11后侧的中部位置,其顶端为出风端,与风机构件121连通。
66.电源构件122位于风机构件121的一侧。
67.类似地,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及风机构件121的数量及型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可形成多种规格。
68.实施例3:
69.实施例3建立在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的基础上:
7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小环境降温工作服,所述小环境降温工作服包括服体2和风道式降温装置1;服体2设置有出风口21,风道式降温装置1与出风口21相连通,可选地,出风口21设置在风道式降温装置1出风端的位置。
71.服体2和人体之间形成待降温空间,所述待降温空间为风道式降温装置1 所输出的冷空气作用的小环境。
72.腰带组件11、风机组件12和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均设置在服体2上,经风道式降温装置1降温后的冷空气能进入至所述待降温空间,从而降低待降温空间的温度,小环境降温效果显著。
73.如图1和图2所示,该小环境降温工作服其对应的风道式降温装置1采用双风机双气道设计,其两个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的起始端位于服体2的背部位置,终止端向下延伸至服体2腰部的两侧,空气上进下出,作用于待降温空间。
74.如图5所示,该小环境降温工作服其对应的风道式降温装置1采用单风机单气道设计,其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的起始端位于服体2背部位置和腰部位置之间,其终止端位于腰部位置的后侧,空气上进下出,作用于待降温空间。
75.如图7所示,该小环境降温工作其对应的风道式降温装置1采用双风机双风道设计,其两个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的起始端位于服体2的肩部位置,终止端向下延伸至服体2的腰部,空气下进上出,作用于待降温空间,该方式在保证空气流动流畅的同时,部分待降温空间流出的空气还能回流至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内,再次冷却后又重新回流至所述待降温空间,能够形成内循环,进一步提高降温效果。
76.类似地,根据实际需求,进风口和出风口21的位置、形状及数量均可发生变化,能够形成多种规格的小环境降温工作服。
77.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服体2的颈部位置、肩部位置、胸部位置、背部位置、腰部位置、上肢位置和下肢位置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有出风口21。
78.服体2的领口、袖口或者裤子的端口均能够形成出风口21。
79.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服体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风机组件12和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80.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设置能够有效连接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和风机组件12,使其承重能够分散至背部和腰部,相比较现有背包式降温服,有效减少负重感,穿戴舒适。
81.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为第一安装袋22,第一安装袋 22与风机组件12相适配。
82.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为第二安装袋23,管状流体冷却装置13与第二安装袋23相适配。
83.安装部采用袋式结构,工艺简单,便于所述小环境降温工作服的批量生产。
8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