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51966发布日期:2022-01-12 05:39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功能背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包。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常用或常见背包产品,为了实现多功能化,多在本体上开设多个沿本体厚度方向的层叠的独立子仓,在使用时会因为本体整体的结构限制,使得多个子仓的容纳空间相互影响明显;并且现有背包通常不具有携带睡袋或帐篷等较大件装备的功能,限制了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包,以解决背包的多个子仓的容纳空间相互影响以及不具备携带较大件装备的问题。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包,包括:
6.本体,所述本体设有容置空间;
7.外挂组件,所述外挂组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的底部的后侧,另一端绕所述底部并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本体的前侧,所述外挂组件与所述本体的外侧壁之间形成左右贯通的外挂空间;
8.内衬,所述内衬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内衬包括多个子仓,多个所述子仓沿所述本体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且相互独立。
9.可选地,所述外挂组件包括捆绑带和第一连接组件,所述捆绑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的底部的后侧,另一端绕所述底部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本体的前侧。
10.可选地,所述外挂组件还包括腰带,所述腰带连接于所述捆绑带上,所述腰带能够收纳于所述外挂空间内。
11.可选地,所述捆绑带的宽度不小于所述本体的底部宽度。
12.可选地,所述捆绑带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捆绑带沿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13.可选地,所述内衬固定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朝向所述本体的背部的内侧壁上。
14.可选地,每个所述子仓设有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本体的前面,且所述开口设有拉链以开合。
15.可选地,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所述第一分体和所述第二分体围设形成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内衬固定在所述第一分体的内侧壁上。
16.可选地,所述第一分体和所述第二分体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开合组件和第三开合组件,顶部设置第二连接组件连接。
17.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分体的顶部的朝向背部的一侧。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背包,通过在背包的本体下方设置外挂组件,便于携带睡袋和帐篷等较大件装备,不受限于本体内部容纳空间的限制,从而为更多的用户提供可选择的背包功能,扩大了背包的使用范围。
2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背包,在背包的本体内部设置多个沿本体高度方向的多个子仓,使用时可以单独容纳物品,便于分类和查找,且多个子仓的容纳空间互不影响;不使用时可以收缩变形,不占用本体内部空间,扩展了背包的容纳物品方式,优化了背包的容置空间结构。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包的正面或前面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包的背面或后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包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包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包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包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包中外挂组件的展开示意图;
28.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中:
30.1.本体;11.第一分体;12.第二分体;13.第二开合组件;14.第三开合组件;15.第二连接组件;2.外挂组件;21.捆绑带;22.第一连接组件;23.腰带;3.内衬;31.子仓;32.第一开合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4.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
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5.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用于描述具有两个以上相应技术特征。
3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包,如图1-图8所示,一种背包包括本体1、外挂组件2和内衬3,本体1设有容置空间;外挂组件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本体1的底部的后侧,另一端绕底部并可拆卸式连接于本体1的前侧,外挂组件2与本体1的外侧壁之间形成左右贯通的外挂空间;内衬3设于容置空间内且内衬3包括多个子仓31,多个子仓31沿本体1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且相互独立。
37.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包,通过在背包的本体1下方设置外挂组件2,便于携带睡袋和帐篷等较大件装备,不受限于本体1内部容置空间的限制,从而为更多的用户提供可选择的背包功能,扩大了背包的使用范围。在常规状态时,外挂组件2收在本体1的底部,不占用空间,且均采用软布料等材质,不额外增加本体1的总重量。外挂组件2与本体1的前侧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选择卡扣等系绳,如果选择卡扣方式,卡扣与本体1之间和/或与外挂组件2之间的连接为可调结构,用于调整外挂空间的尺寸,以便于较大尺寸的睡袋和帐篷等装备的外挂,并且可调结构可以将睡袋和帐篷等装备绑紧在外挂空间内以固定,通用性好,固定牢固。
38.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包,在背包的本体1的内部容置空间内设置多个沿本体1高度方向的子仓31,以图8所示的三个子仓31为例,使用时可以单独容纳物品,便于分类和查找,且多个子仓31的容纳空间互不影响;不使用时可以收缩变形,不占用本体1内部空间,扩展了背包的容纳物品方式,优化了背包的容置空间结构。需要解释说明的是,采用垂直方向的三个子仓31的布置方式,三个子仓31在满载的状态时可以充满容置空间,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容置空间并对容置空间有效分隔和合理布局,克服了常规背包的容置空间仅在沿本体1厚度方向设置子仓31而受到本体1厚度限制的缺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内衬3整体采用布料柔软,子仓31空间可变形,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各个子仓31,仍然具有常规背包的容置功能。本实用新型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背包的多个子仓31的容纳空间相互影响的问题,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背包不具备携带较大件装备的问题。
39.可选地,外挂组件2包括捆绑带21和第一连接组件22,捆绑带2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本体1的底部的后侧,另一端绕底部并通过第一连接组件22连接于本体1的前侧。
40.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组件22不限于需要插接功能的卡扣或弹性卡扣,而是泛指具有快插快拔功能的连接结构,也可以采用系绳等方式替换。捆绑带21在使用时,通过第一连接组件22实现快速开合,睡袋和/或帐篷等装备置于外挂空间内,采用捆绑带21将其捆绑在外挂空间内,调整第一连接组件22的长度以绑紧固定,并可以调整外挂空间的尺寸。捆绑带21的另一端连接于本体1的前侧,可以确保捆绑带21的连接强度,并且可以提供外挂空间更多的可调重心位置,便于背负携带。捆绑带21在非使用状态时能够贴靠于本体1的底部固定,此时外挂空间最小。
41.可选地,外挂组件2还包括腰带23,腰带23连接于捆绑带21上,腰带23能够收纳于外挂空间内。
42.如图7,腰带23在非使用状态时收纳于外挂空间内,对本体1不造成正常的使用影响。腰带23采用常规卡扣腰带,腰带23如果为一根,则腰带23的中间部分贴靠在捆绑带21的
外侧连接固定,活动端上设置开合结构如卡扣等,腰带23长度可调。当腰带23包括两个腰带单体时,两个腰带单体分别连接固定在捆绑带21的外侧面,另一端分别设置可开合连接的卡扣用于连接。
43.可选地,捆绑带21的宽度不小于本体1的底部宽度。
44.如图7,本实施例中采用一根捆绑带21,捆绑带21的宽度与本体1的宽度相同,在不使用时良好贴靠在本体1的底部并与之成为一个整体,使用时通过第一连接组合22可拆卸式连接,调整第一连接组件22长度以改变外挂空间实现外挂功能。可以理解,捆绑带21的宽度越大,对睡袋和/或帐篷等装备的固定越稳定,因此捆绑带21的宽度可以大于本体1的宽度,以增加对整备长度方向的接触,提高外挂固定的安全可靠。需要说明的是,当捆绑带21的宽度可以大于本体1的宽度时,捆绑带21尽量采用软质面料,便于收纳于外挂空间内。
45.可选地,捆绑带21设有多个,多个捆绑带21沿本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46.为了实现捆绑带21的多功能,采用多个捆绑带21并列设置的方式,每个捆绑带21单独设置卡扣22连接本体1,一方面可以实现的整备长度方向上的多个不同周向尺寸位置的固定绑扎,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捆绑带21材料,多个捆绑带21可以根据装备形状采用交叉缠绕等多种固定方式,实用性增加。
47.可选地,内衬3固定在容置空间内朝向本体1的背部的内侧壁上。
48.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内衬3设置为多个子仓31在本体1的高度方向层叠的结构,当内衬3与本体1的朝向背部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时,一方面,在子仓31处于空闲时可以收缩在内侧壁处,使得容置空间为一个大的独立空间,便于容置较大体积物品;当多个子仓31处于使用状态时,在垂直方向进行收纳,并且是位于容置空间内,各自独立,互不影响,避免了现有背包长采用贴片式侧包导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以及各层空间相互干扰影响的问题。
49.可选地,每个子仓31设有开口,开口朝向本体1的前面,且开口设有第一开合组件32。
50.如图8所示实施例,每个子仓31设有独立的开口,开口处第一开合组件32选择拉链结构,避免在主体1的容置空间处于打开状态时,容置空间内物品的凌乱分散,实现了合理收纳和分类等,实用性大大增加。当然,在满足独立封闭功能的前提下,第一开合组件32也可以采用系绳等方式替换,在此不一一赘述。
51.可选地,本体1包括第一分体11和第二分体12,第一分体11和第二分体12围设形成容置空间,内衬3固定在第一分体11的内侧壁上。
52.如图8所示,本体1的第一分体11和第二分体12为可开合式结构,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其中,第一分体11围设形成主体1的背面、底面和两侧面,第二分体12与第二分体11连接形成主体1的前面和顶面,主体1整体在使用状态时呈近似六面体结构,材质为常规背包面料,可以在非使用状态时压缩或收缩折叠收纳。
53.可选地,第一分体11和第二分体12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开合组件13和第三开合组件14,顶部设置第二连接组件15连接。
54.结合图2、图5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合组件13和第三开合组件14均采用拉链,第二连接组件15采用卡扣,拉链的开合端分别位于第一分体11和第二分体12的底部连接段的两端,以及第二连接组件15的两侧,在需要打开时,首先打开第二连接组件15,第
二开合组件13和第三开合组件14同时向下打开,实现第二分体12的快速打开。具体地,第二分体12的顶部可以设置拉手,拉住拉手向下拉开,第二开合组件13和第三开合组件14随之打开。顶部第二连接组件15便于维持第二分体12的闭合状态,避免第二开合组件13和第三开合组件14意外打开造成第二分体12的意外打开。
55.可选地,第二连接组件15设置在第一分体11的顶部的朝向背部的一侧。
56.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组件15采用卡扣,卡扣为分体式结构,包括查舌和插槽,分别设置在第一分体11和第二分体12上实现二者的开合。其中,第二连接组件15设置在第一分体11的顶部且朝向背部的一侧,可以实现第二分体12顶部与第二分体11之间的良好密封,同时也有助于尽量的提供较大的容置空间的开口,便于存取容置空间内物品。
5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包是在现有技术的通用背包基础上进行的改进,本实施例中未提及的背包特征均为所属领域内的一般技术内容,如背包的顶部设置提手,双肩背式设计,双肩带设置胸带,主体1两侧设置具有卡扣的开合式结构,如图3和图4,以实现对长轴件的捆绑固定等,在此不一一赘述。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连接组件22和第二连接组件15一般指插接式卡扣结构或系绳等实现可拆卸式连接,第一开合组件32、第二开合组件13和第三开合组件14多指拉链结构或系绳连接结构实现开合功能。
58.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