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面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87497发布日期:2022-06-04 13:12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鞋面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涉及鞋面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鞋子的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为了方便用户购买后直接的使用,需要在生产制造时将鞋上的鞋带进行穿套完毕,而鞋带的穿套工作大多都是工人手工完成的,加工效率低,人工劳动成本高,而为了解决该问题,目前市面上出现了穿鞋带生产线,该生产线通过将鞋面及鞋带装夹至特定的鞋面夹具上通过穿鞋带生产线中的穿鞋带装置实现自动穿鞋带工作,而目前的鞋面装夹至特定的鞋面夹具上的工序是通过人工单独完成的,容易因人工的疏忽造成装夹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工序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4.鞋面上料装置,包括:鞋面上料架,鞋面上料架的下端设置有两块向两侧开合的安装板,安装板的外侧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起的定位针,鞋面上料架上设置有带动安装板开合的开合气缸模组及带动安装板升降的安装升降气缸。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鞋面上料架的后端设置有向后延伸的鞋面导架,鞋面导架上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式设置的丝杆滑动模组;丝杆滑动模组的滑动部上安装有导杆连接板,导杆连接板上设置有两根鞋面撑开杆,鞋面撑开杆延伸至安装板的下端。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两个安装板的侧端还有压鞋面板,压鞋面板朝向安装板的端面上设置有与定位针对齐的压针;鞋面上料架上还设置有带动压鞋面板向两侧开合的压鞋面气缸。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该结构实现鞋面的上料辅助效果,通过定位钉实现鞋面的准确上料,使得鞋面在装夹到鞋面夹具上时位置可以更加的精准,以便后续的加工更加的顺利,提高加工的质量。
附图说明
5.图1是既有穿鞋带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6.图3是既有鞋面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应理解,本技术不受这里公开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
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1.请参考图1所示,预设一穿鞋带生产线,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传送带1及第二传送带4;第一传送带1与第二传送带4的传送方向相反;
12.第一传送带1及第二传送带4上均预设有若干个鞋面夹具10;
13.第一传送带1与第二传送带4的一端均设置有鞋面上料装置8,两个鞋面上料装置8之间还预设有第一夹具转移机构7;
14.第一传送带1与第二传送带4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夹具转移机构3;
15.第一传送带1靠近鞋面上料装置8的一侧的侧端设置有鞋带上料机构9;
16.第二传送带4靠近鞋面上料装置8的一侧上安装有下料机构6;
17.第一传送带1及第二传送带4靠近第二夹具转移机构3的外侧端排列设置有若干台穿鞋带装置2;
18.第一传送带1及第二传送带4靠近第二夹具转移机构3的内侧端设置有夹具装卸装置5。
19.本穿鞋带生产线工作原理:
20.鞋面通过人工及鞋面上料装置8的配合装夹至鞋面夹具10中;
21.通过第一传送带1将带有鞋面的鞋面夹具10送至鞋带上料机构9中,将鞋带装夹至鞋面夹具10上;
22.再通过第一传送带1将带有鞋面及鞋带的鞋面夹具10送至夹具装卸装置5 的侧端,由夹具装卸装置5送至穿鞋带装置2上,由穿鞋带装置2将鞋带穿套在鞋面上;再于夹具装卸装置5将穿鞋带工作完成后的鞋面夹具10送回第一传送带1中,通过第一传送带1将该鞋面夹具10送至第二夹具转移机构3的加工位置上由其将鞋面夹具10送至第二传送带4上,再通过第二传送带4将其带至下料机构6的加工位置上,由下料机构6将鞋面取下;最后第二传送带4将鞋面夹具10送回鞋面上料装置8中;
23.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部分带有鞋带及鞋面且未进行穿鞋带的鞋面夹具10 会直接通过第一传送带1将带至第二夹具转移机构3的加工位置上由其送至第二传送带4上;
24.而夹具装卸装置5会将第一传送带1与第二传送带4上的带加工鞋面夹具 10送至对应的穿鞋带装置2上;
25.而夹具装卸装置5在下料时,在第一传送带1抓取的鞋面夹具10会送回第一传送带
1中,在第二传送带4抓取的鞋面夹具10同理会送回第二传送带4中;
26.在空的鞋面夹具10进入到第二传送带4的鞋面上料装置8时,若第一传送带1的鞋面上料装置8为未工作状态时,第一夹具转移机构7会将鞋面夹具10 预先送到第一传送带1的鞋面上料装置8上;
27.在第二传送带4的鞋面上料装置8上的鞋面夹具10完成鞋面装夹后由第一夹具转移机构7送入第一传送带1中。
28.如图3所示,预设一鞋面夹具10包括:夹具底座108,夹具底座108上设置有夹持中板101,夹持中板101的两侧设置有夹持侧板107,夹持中板101的两侧上沿及夹持侧板107的内侧上沿设置有向上突起的上夹板105,上夹板105 上设置有若干个“u”字形的避让槽口,避让槽口与鞋面上的鞋带孔一一对应;在鞋面装夹时,将鞋面套在夹持中板101上,两侧的夹持侧板107向中间夹持夹住鞋面的侧面,鞋面上的穿鞋带孔与避让槽口对齐露出;两夹持侧板107的底部与夹具底座108铰接,夹持中板101的前端对称设置有一对带夹爪104,带夹爪104的夹臂朝上,带夹爪104的夹口朝向夹持中板101的两侧;在鞋带装夹时,鞋带的两端分别由两个带夹爪104夹住,鞋带的端部向外延伸;进一步的,带夹爪104的夹臂中部与夹持中板101铰接,两夹臂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弹簧(图未示),弹簧两端分别与两夹臂下端相接,通过弹簧实现带夹爪104 的闭合夹持。更进一步的,夹持中板101的前端设置有可下压的扣合键103,夹持侧板107的内端面与扣合键10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锁孔102,扣合键103下压时与锁孔102对齐,通过扣合键103及锁孔102配合实现夹持侧板107与夹持中板101对鞋面的夹持配合;具体的扣合形式为:下压扣合键103,而后将两侧的夹持侧板107内合使扣合键103两侧分别穿入两锁孔102中,而后松开扣合键103使其勾住锁孔102实现夹持;在下料机构6进行下料时,下料机构6 会按下下压扣合键103使两侧的夹持侧板107弹开从而将鞋面取下。
2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鞋面上料装置8包括:鞋面上料架81,鞋面上料架81的下端设置有两块向两侧开合的安装板 84,安装板84的外侧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起的定位针86,鞋面上料架81上设置有带动安装板84开合的开合气缸模组(图未示)及带动安装板84升降的安装升降气缸(图未示);
30.鞋面上料架81的后端设置有向后延伸的鞋面导架80,鞋面导架80上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式设置的丝杆滑动模组89;丝杆滑动模组89的滑动部上安装有导杆连接板88,导杆连接板88上设置有两根鞋面撑开杆87,鞋面撑开杆87延伸至安装板84的下端;
31.两个安装板84的侧端还有压鞋面板83,压鞋面板83朝向安装板84的端面上设置有与定位针86对齐的压针85;
32.鞋面上料架81上还设置有带动压鞋面板83向两侧开合的压鞋面气缸82;
33.在鞋面上料的过程中,通过人工的形式将鞋面套装在安装板84上,其中鞋面上的鞋带穿孔套在定位针86上;
34.而后安装升降气缸带动安装板84下降,下降的同时丝杆滑动模组89带动鞋面撑开杆87向后滑动,通过鞋面撑开杆87将鞋面撑开确保鞋面顺利的套在鞋面夹具10的夹持中板101上不会被鞋面夹具10勾住;在鞋面撑开杆87将鞋面撑开的同时,压鞋面气缸82带动压鞋面板83向安装板84方向合并,通过压针85将鞋面压住避免在撑开的过程中鞋面掉落;
35.而后由鞋面夹具10对鞋面进行夹持,安装板84由开合气缸模组带动与鞋面脱离并
由安装升降气缸带动升起完成鞋面上料加工。
36.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