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钥匙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锁型钥匙扣。
背景技术:2.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3.滑锁型钥匙扣是一种利用滑轨滑块的相对运动来达到开启闭合钥匙扣目的的机械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等特点,传统滑锁型钥匙扣主要包括按钮闭锁装置和挂钩闭锁装置,都是采用侧面按压来达到开启闭合的目的。然而,挂钩型结构简单但是操作不够方便,按钮型的操作方便但体积较大尤其是横向占用空间相对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滑锁型钥匙扣,该钥匙扣采用正面平推的开启闭合方式,从而解决了传统侧面开启体积大或者操作不便等弊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滑锁型钥匙扣,包括:扣体轨道、锁体和锁芯,其中:所述扣体轨道为环形结构,且具有两条平行的纵向滑杆,其中一条滑杆上具有开口,另一条滑杆的内侧具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位于开口对侧。所述锁体的左、右侧分别滑动连接在两条滑杆上,且锁体表面开设平行于该滑杆且上下贯通的滑槽,所述滑槽的左、右内壁上分别开设有底面齐平的第二限位槽和第一通道。所述锁芯的左、右侧壁分别滑动连接滑槽的左、右内壁上,且锁芯中开设有横向贯穿的第二通道,且第二限位槽的高度大于第二通道高度,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高度相同。所述第二通道与第一限位槽之间具有第一圆球,第二通道中具有第二圆球和第三圆球,且第三圆球直径大于第一通道宽度。所述第一圆球和第二圆球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弹性部件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扣体轨道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且所述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的上端通过连接部连接,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的下端通过连接部连接,从而形成环状的扣体轨道。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弧形杆、直杆等中的任意一种。
7.进一步地,所述锁体的左、右侧均具有圆形通道或弧形凹槽,所述滑杆为圆杆,其位于所述圆形通道或弧形凹槽中,从而使锁体能够沿着滑杆滑动。
8.进一步地,所述滑槽的左、右内壁均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矩形或“>”形结构,从而形成供锁芯滑动的滑轨。
9.进一步地,所述锁芯的左、右侧壁均为与所述凸出的弧形、矩形或“>”形结构对应的凹槽结构,以便于锁芯的左、右侧壁滑动连接滑槽的左、右内壁上。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槽沿着滑杆的内壁面纵向分布,且第一限位槽的底面从滑杆的内壁表面向滑杆中斜向上延伸,第一限位槽的顶面为水平面,以便于第三圆球进入
或者退出第一限位槽。
11.进一步地,所述锁芯的长度与滑槽的长度相同,当锁芯全部位于滑槽中时,第二通道与第二限位槽的上部连通,第一通道位于第一通道的下方。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球、第二圆球、第三圆球均为钢球,所述弹性部件为金属弹簧。
13.进一步地,所述锁芯的外表面为向外凸出的弧形面,以便手指推动锁芯。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的滑锁型钥匙扣采用正面平推的开启闭合方式,从而解决了传统滑锁型钥匙扣采用侧面开启存在的不是体积大,就是操作不便的弊端。同时在不增加厚度的情况下减小了横向空间,开启闭锁灵活方便,而且具有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等特点。
16.(2)本实用新型的滑锁型钥匙扣采用正面平推的开启闭合方式有助于增加钥匙扣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误操作开启丢失钥匙的可能性,而且开启闭锁的方式独特新颖,小巧方便灵活,改善了传统侧面按压方式体积大的缺点,使钥匙扣更加精巧牢靠。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锁型钥匙扣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体的俯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体的主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芯的俯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芯的右视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体和锁芯装配的俯视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体和锁芯中各圆球的分布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锁体的俯视图。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锁型钥匙扣的运行示意图。
27.图中标记代表:1
‑
扣体轨道、2
‑
锁体、3
‑
锁芯、4
‑
开口、5
‑
第一限位槽、6
‑
滑槽、7
‑
第二限位槽、8
‑
第一通道、9
‑
第二通道、10
‑
第一圆球、11
‑
第二圆球、12
‑
第三圆球、13
‑
弹性部件、14
‑
第一滑杆、15
‑
第二滑杆、16
‑
连接部、17
‑
圆形通道、18
‑
弧形凹槽、19
‑
向外凸出的圆弧形结构、20
‑
凹槽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8.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
的设备或元件需要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正如前文所述,传统的按钮闭锁装置和挂钩闭锁装置都采用侧面按压来达到开启闭合的目的,但挂钩型结构简单但是操作不够方便,按钮型的操作方便但体积较大尤其是横向占用空间相对较大。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滑锁型钥匙扣,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31.参考图1至图7,示例一种滑锁型钥匙,其主要包括:扣体轨道1、锁体2和锁芯3,其中:
32.参考图1,所述扣体轨道1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滑杆14和第二滑杆15,且所述第一滑杆14和第二滑杆15的上端通过连接部16连接,第一滑杆14和第二滑杆15的下端通过连接部16连接,从而形成环状的扣体轨道1。所述连接部16可以为弧形,也可以为直线形。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是为便于描述将扣体轨道1分割为多个部件,因此,扣体轨道1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即将一根金属圆杆弯折成如图1中扣体轨道1所示的结构即可。
33.参考图2和图3,所示第一滑杆14上具有开口4(即将第一滑杆去掉一截形成),第二滑杆15的内侧壁面上具有纵向的第一限位槽5,所述第一限位槽5位于开口4对侧,且第一限位槽5的底面从第二滑杆15的内壁表面向该滑杆中斜向上延伸,第一限位槽5的顶面为水平面,以便于第三圆球12进入或者退出第一限位槽5。
34.参考图4至图7,所述锁体2的左、右侧均具有纵向分布的圆形通道17,所述圆形通道17贯穿锁体2。所述第一滑杆14和第二滑杆15均为圆杆,其位于所述圆形通道17中,从而使锁体2套在第一滑杆14和第二滑杆15上,并能够在手指的推动下沿着滑杆上、下滑动,进而打开或者封住所述开口4。
35.进一步地,所述锁体2的表面上开设一条平行于第一滑杆14和第二滑杆15的滑槽6,且滑槽6纵向贯穿锁体2。所述滑槽6的左、右内壁均为向外凸出的圆弧形结构19,从而形成供锁芯3滑动的滑轨。除此之外,所述滑槽6的左、右内壁均为向外凸出的矩形或“>”形结构,其与圆弧形结构的作用类似,主要是既能够将锁芯3连接在滑槽6中,又能够沿着滑槽6进行上、下滑动。
36.所述滑槽6的左、右内壁上分别开设有底面齐平的第二限位槽7和第一通道8,且第二限位槽7的高度大于第一通道8的高度。所述锁芯3的左、右侧壁均为与所述凸出的弧形、矩形或“>”形结构对应的凹槽结构20,从而将锁芯3的左、右侧壁分别滑动连接滑槽6的左、右内壁上。
37.所述锁芯3的外表面为向外凸出的弧形面,以便手指推动锁芯。所述锁芯3中开设有横向贯穿的第二通道9,且第二限位槽7的高度大于第二通道9高度,第一通道8和第二通道9高度相同。所述锁芯3的长度与滑槽6的长度相同,当锁芯3全部位于滑槽6中时,第二通道9与第二限位槽7的上部连通,第一通道8位于第一通道8的下方。所述第二通道9与第一限位槽5之间具有第一圆球10,第二通道9中具有第二圆球11和第三圆球12,且第三圆球12的直径大于第一通道8的宽度。所述第一圆球10和第二圆球11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弹性部件13连接,以便于限定第一圆球10和第二圆球11间的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圆球10、第二圆球11、第三圆球12均为钢球,所述弹性部件13为金属弹簧。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通道8和第二通道9均可以为圆形通道,也可以为方形通道,其主重要作用是供圆球在其中进行适当的
水平运动。
38.除此之外,参考图8,所述锁体2的左、右侧还可以为弧形凹槽18,如半圆形凹槽等,所述第一滑杆14和第二滑杆15均为圆杆,其位于所述弧形凹槽18中,从而使锁体2能沿着滑杆滑动。
39.参考图9中a~c,所述滑锁型钥匙的运行原理为:首先参考图9中a,其为锁体2对第一滑杆14上的开口4封闭的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圆球10位于第二通道9与第一限位槽5的界面处,且在锁芯3沿着滑槽6上、下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圆球10在第一通道8的约束下始终沿着第二通道9上、下运动。所述第二圆球11始终位于第一通道8中。而第三圆球12此时在第一通道8与第二限位槽7的界面处,起到限制锁芯3继续向上运动的作用,且在锁芯3上下运动的过程汇总,第三圆球12在第一通道8中、第一通道8与第二限位槽7的界面处这两个位置来回切换。
40.需要打开开口4时,如图9中b所示,先向下移动锁芯3,待锁芯3沿着滑槽6向下移动至第一通道8和第二通道9对齐时,由于第二限位槽7的底面对第一圆球10的限制,锁芯3无法在继续向下运动。然后再推动锁体2向下运动,在锁体2的右侧壁壁面的推动下再配合底面为斜面状的第一限位槽5,处于第一通道8与第二限位槽7的界面处第三圆球12被压入第二通道9中,即解除了第三圆球12对锁体2的限制,使得锁体2能够随锁芯3一起继续向下运动,从而使开口4打开(参考图9中c)。
41.当需要闭合开口4时(依次参考图9中c、图9中b、图9中a),先向上推动锁体2至开口4处,然后向上推锁芯3,在锁芯3的右侧面的推动下,第三圆球12的右部分进入第一通道8与第二限位槽7的界面处,当锁芯3继续向上运动至第一圆球10达到第二限位槽7的顶面处而被卡住时,锁芯3无法继续向上运动。同时,在锁芯3的右侧壁壁面的作用下第三圆球12被限制在第一通道8与第二限位槽7的界面处,导致锁体2也无法继续上移,从而实现了锁体2对开口4的封闭。
42.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