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及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47230发布日期:2022-06-02 00:54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可穿戴设备及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智能设备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智能设备中的智能手表或智能腕带,具有体积小巧,重量较轻的优点,并且其可以穿戴在身上,深受用户的喜爱。现有的智能手表或智能腕带大多采用生耳将设备主体与表带连接,该种连接方式拆卸较为复杂,不便于用户操作,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拆卸困难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4.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连接结构,应用于穿戴设备中设备主体和带体的连接,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卡合槽;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设有可变形的卡接部;外力作用使所述连接件插入所述容纳腔,所述卡接部受所述容纳腔的内壁挤压呈压紧状态,待所述卡接部移至所述卡合槽处,所述卡接部自动释放与所述卡合槽卡位配合使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带体连接在一起。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结构,通过外力可以实现连接件与壳体的拆卸过程。具体地,连接件与壳体安装时,外力推动连接件使连接件由壳体的一侧伸入容纳腔,连接件伸入容纳腔的过程中,卡接部逐渐进入容纳腔,卡接部在容纳腔内移动时,卡接部受容纳腔的内壁挤压呈压紧状态。当连接件带动卡接部移动到卡合槽的位置时,卡接部伸入卡合槽内,卡接部自然释放呈伸展状态,卡接部与卡合槽实现卡扣连接,从而实现连接件与壳体的连接。连接件与壳体拆卸时,外力推动连接件使连接件带动卡接部相对卡合槽移动,处于伸展状态的卡接部相对卡合槽发生移动,卡接部的一端首先与容纳腔接触,并在容纳腔较小的空间束缚下发生形变,对着外力继续推动连接件相对壳体移动,卡接部由伸展状态逐渐变化为压缩状态,最终使连接件从壳体内脱出。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通过可以变形的卡接部与卡合槽的配合实现壳体与连接件的卡扣连接,通过外力作用于连接件使卡接部与卡合槽解锁,从而实现壳体与连接件的可拆卸连接,该连接结构的拆装过程无需使用工具,操作较为简单,便于用户操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6.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的技术特征: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上设有具有开口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用于容纳所述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呈压紧状态时,所述卡接部容纳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卡接部自动释放时,部分所述卡接部由所述收容槽的开口处向外伸出。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包括变形段以及设于所述变形段两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容纳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卡接部呈压紧状态时,所述变形段容纳于所述收容槽,且两个所述连接段分别向所述收容槽的两端延伸;所述卡接部自动释放时,所述
变形段由所述收容槽的开口处向外伸出。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槽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端连通有解锁部,所述解锁部用于驱动所述卡接部向所述容纳腔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合槽分离。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解锁部为磁铁,所述卡接部为可被所述磁铁吸附的金属件。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槽连通所述容纳腔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解锁部位于所述卡合槽靠近所述壳体的外部的一端。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卡合槽连通,所述解锁部上设有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与所述限位槽配合。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弹性复位部,所述弹性复位部沿解锁部的移动方向布置在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与所述限位凸缘之间。
14.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用于将所述设备主体穿戴于用户的带体,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带体通过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结构连接。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连接于设备主体的壳体与连接于带体的连接件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具体地,通过可以变形的卡接部与卡合槽的配合实现壳体与连接件的卡扣连接,通过外力作用于连接件使卡接部与卡合槽解锁,从而实现壳体与连接件的可拆卸连接,该连接结构的拆装过程无需使用工具,操作较为简单,便于用户操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6.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的技术特征: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带体。
附图说明
18.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连接结构的拆分示意图;
21.图3为图1所示连接结构的剖视示意图(第一状态);
22.图4为图1所示连接结构的剖视示意图(第二状态);
23.图5为图1所示连接结构的剖视示意图(第三状态);
24.图6为图1所示连接结构的剖视示意图(第四状态);
25.图7为图1所示连接结构的剖视示意图(第五状态)。
26.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27.100:连接结构;
28.10:壳体、11:容纳腔、12:卡合槽、13:解锁部、131:限位凸缘、14:限位槽;
29.20:连接件、21:卡接部、211:变形段、212:连接段、22:收容槽;
30.200:设备主体;
31.300:带体。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3.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4.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第二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或部段。
35.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第二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
……
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响应地进行解释。
36.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连接结构100,连接结构100包括:壳体10和连接件20,具体地,壳体10内设有容纳腔11以及与容纳腔11连通的卡合槽12,连接件20上设有可变形的卡接部21,外力作用使连接件20插入容纳腔11,卡接部21受容纳腔11的内壁挤压呈压紧状态,待卡接部21移至卡合槽12处,卡接部21自动释放与卡合槽12卡位配合使设备主体200和带体300连接在一起。
3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结构100,通过外力可以实现连接件20与壳体10的拆卸过程。具体地,连接件20与壳体10安装时,外力推动连接件20使连接件20由壳体10的一侧伸入容纳腔11(如图3所示),连接件20伸入容纳腔11的过程中,卡接部21逐渐进入容纳腔11,卡接部21在容纳腔11内移动时,卡接部21受容纳腔11内壁的挤压呈压紧状态(如图4所示)。当连接件20带动卡接部21移动到卡合槽12的位置时,卡接部21伸入卡合槽12内,卡接部21自动释放呈伸展状态,卡接部21与卡合槽12实现卡扣连接(如图5所示),从而实现连接件20与壳体10的连接。连接件20与壳体拆卸时,外力推动连接件20使连接件20带动卡接部
21相对卡合槽12移动,处于伸展状态的卡接部21相对卡合槽11发生移动,卡接部21的一端首先与容纳腔11接触,并在容纳腔11较小的空间束缚下发生形变,随着外力继续推动连接件20相对壳体10移动,卡接部21由伸展状态逐渐变化为压缩状态,最终使连接件20从壳体10内脱出(如图7所示)。
38.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100,通过可以变形的卡接部21与卡合槽12的配合实现壳体10与连接件20的卡扣连接,通过外力作用于连接件20使卡接部21与卡合槽12解锁,从而实现壳体10与连接件20的可拆卸连接,该连接结构的拆装过程无需使用工具,操作较为简单,便于用户操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3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施加于连接件20的外力大于卡接部21的变形力,以使卡接部21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便于卡接部21在外力的作用下与卡合槽12解除锁定关系,同时,便于将连接件20推入到容纳腔11内。另外,卡接部21与卡合槽12呈锁定连接时,在非外力的作用下锁定结构不会发生分离,以保证连接件20与壳体10连接的可靠性。
40.连接件20上形成有用于容纳卡接部21的收容槽22,收容槽22上朝向卡合槽12的一侧设有开口,卡接部21呈压紧状态时,卡接部21容纳于收容槽22,卡接部21自然状态(自动释放)时,部分卡接部21由收容槽22的开口处向外伸出,卡接部21与卡合槽12卡合连接。
41.具体地,卡接部21包括变形段211和连接于变形段211的相对两端的连接段212,连接段212位于收容槽22内,卡接部21的中间部分(即变形段211)可以容纳在收容槽22内,也可以由收容槽22的开口处伸出至连接件20的外侧,以与卡合槽12卡合连接。当卡接部21呈自然状态(自动释放)时,变形段211由开口向连接件20的外侧伸出,当卡接部21呈压缩状态时,变形段211容纳在收容槽22内,当卡接部21由自然状态向压缩状态转换时,变形段211朝向收容槽22的方向移动,同时,连接段212朝向其两端方向延伸,以使变形段211可以容纳在的收容槽22内,当卡接部21由压缩状态朝向伸张状态转换时,变形段211由收容槽22的开口朝向收容槽22的外侧移动,变形段211恢复朝向连接件20外侧凸起的形态,连接段212朝向变形段211的方向移动。
42.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卡接部21包括卡接本体和弹性件(图中未示出),弹性件(例如弹簧)设置在收容槽22内,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自动释放)时,卡接本体由收容槽22的开口处伸出至连接件20的外侧,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时,卡接本体容纳在收容槽22内。也就是说卡接本体为不可变形的部件,弹性件为可变形件,通过弹性件的压缩或伸展,使卡接本体伸出或容纳于收容槽22。卡合槽12远离容纳腔11的一端连通有解锁部13,通过控制解锁部13朝向连接件20的移动,使解锁部13推动卡合槽12内的变形段211朝向连接件20的方向移动,以辅助变形段211从卡合槽12内脱出(如图6所示)。
43.具体地,壳体10上形成有连通卡合槽12与外界的容纳腔14,解锁部13容纳于容纳腔14,通过在壳体10的外侧朝向容纳腔14内的解锁部13按压,即可使按压部13朝向卡合槽12的方向移动。解锁部13的一端与卡合槽12相适配,解锁部13可以沿着卡合槽12移动,即卡合槽12为解锁部13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解锁部13在朝向卡接部21移动的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保证解锁部13能够与卡合槽12内的卡接部21接触并推动卡接部21移动。
44.进一步地,解锁部13的周向设有限位凸缘131,限位凸缘131与限位槽14配合,限位槽14与卡合槽12连通,限位凸缘131可以在限位槽14移动一定的距离,以限制解锁部13的移动距离,避免解锁部13朝向变形段121移动距离较大,而使变形段121发生塑性变形,提高变
形段12的使用寿命。
45.限位凸缘131可以沿解锁部13周向布置的环形凸缘,也可以是至少两个沿解锁部13的周向间隔且均匀布置的块状凸缘。
46.为了便于解锁部13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可以在解锁部13上设置弹性复位部(例如弹簧),具体地,弹性复位部可以套设于解锁部13靠近卡接部21的一端,并且弹性复位部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凸缘和限位槽14的内壁连接,弹性复位部沿解锁部13的移动方向布置。
47.另外,也可以将解锁部13的一端与壳体10连接,解锁部13的另一端设置为自由端,并且解锁部13具有一定的刚性,通过外力按压解锁部13使解锁部13朝向卡接部21移动,进而推动变形段121复位,释放外力后,解锁部13的自由端复位。
48.在本使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解锁部13与壳体10设置为螺纹连接的方式,通过将解锁部13朝向卡接部21的方向旋入,使解锁部13推动卡接部21发生形变,进而辅助卡接部21从卡合槽12内脱出。
49.为了保证卡接部21与卡合槽12连接更加牢固,将解锁部13设置为磁铁,相应地,卡接部21设置为能够被解锁部13吸附的金属件。当卡接部21与卡合槽12配合时,位于卡接部21的变形段211的外侧的解锁部13对卡接部21产生吸附作用,使卡接部21更牢固地与卡合槽12卡合,进一步地提高连接件20与壳体10连接的可靠性。
50.具体地,卡接部21可以是与解锁部13磁性相反的磁铁,也可以是能够被磁铁吸附的金属件,例如含有铁、钴、镍等原子的金属。
5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解锁部13的磁性小于外力推动连接件20相对壳体10发生相对移动的推力,以便于外力将连接件20与壳体10分离。
52.需要说明的是,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和其带体,或者连接头戴主体(可穿戴设备)和头带(带体)。
53.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具体包括可穿戴设备主体200和用于将可穿戴设备主体200佩戴于用户的带体300,可穿戴设备主体200和带体300通过上述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100连接。
5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连接于设备主体200的壳体与连接于带体300的连接件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具体地,通过可以变形的卡接部与卡合槽的配合实现壳体与连接件的卡扣连接,通过外力作用于连接件使卡接部与卡合槽解锁,从而实现壳体与连接件的可拆卸连接,该连接结构的拆装过程无需使用工具,操作较为简单,便于用户操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设置于设备主体200,连接件20设置于带体300,壳体10与设备主体200可以是固定连接或者是一体连接的方式,连接件20与带体300可以是固定连接或者一体连接的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0也可以设置于可穿戴设备主体200,相应地,连接件20也可以设置于带体300。当然,二者的连接方式也可以对换。
56.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可以为头戴设备、腕戴设备、指戴设备或臂戴设备等,本实施例对可穿戴设备不做具体限制,只要是通过上述连接结构100进行连接并且可实现穿戴功能即可。
57.该可穿戴设备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5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