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救援的浮力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7437发布日期:2022-04-07 09:30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救援的浮力背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中救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救援的浮力背包。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来休闲,放松自己,其中,海边旅游因其独特的美景,富饶的海鲜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但是,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落水事故,对于这些突发事故,有时由于各种原因,救生人员或者是救生设备无法第一时间到达落水人员处进行救助,同时,落水人员也没有有效的救生设备来进行自救,由此造成了溺亡事故。
3.因此,开发一种遇水自动充气装置及带有遇水自动充气装置的救生包尤为必要,且现有的救生包功能单一,不能作为日常背包使用,多为一次性产品,因此提供一种便于救援的浮力背包具有迫切的研究价值,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工业应用潜力,这正是本实用新型得以完成的动力所在和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便于救援的浮力背包,该便于救援的浮力背包:通过包体的顶部设有救援机构,且包体与背带上还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有固定环及固定带,通过固定机构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包体的固定性,可以是x字形固定或者是二自行固定,保证在水中包体不会滑落,所述包体内还设置有浮板及充气袋,所述救援机构内设有遇水反应试剂、充气管及浮标,所述救援机构通过第一充气管与充气袋进行连接,救援机构遇水接触时,遇水反应试剂遇水反应产生大量气体,气体可将浮标弹出,方便救援,同时对充气袋进行充气,使其鼓胀,增加浮力,使落水人员可以漂浮于水面上,且背包采用180
°
开合设计,在水中可以将包体内物品排出,提高浮力,可以快速上浮避免溺水,具有触发快,浮力强的特点。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便于救援的浮力背包,包括包体及背带,所述包体由数个分包体组成,日常使用中,包体可用于放置旅行用品,所述包体的两侧设有放置袋,放置袋可用于放置水壶雨伞等圆棒状的物体,所述包体的顶部设有救援机构及提手,提手便于在日常使用中提起背包,在落水时救援机构与水接触即可自行工作,提供浮力以及警示,使得落水人员可以自救,或者更快上浮,避免溺水,同时方便他人或救援团队更快发现落水人员,所述包体与背带上还设有固定机构,通过固定机构可以进一步的将背包与使用者固定,所述固定机构设有固定环及固定带,通过固定环与固定带的配合,使得背包可以稳定的捆绑在使用者的躯干上,避免背包滑落,所述固定环设置在包体上,所述固定带设置在背带上,将固定机构的部件分开设置,在不使用时便于收纳,使用时可以快速取出安装,既不影响日常使用,又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安装,所述包体内还设置有浮板及充气袋,通过浮板使得背包具有一定的浮力,在充气袋未充气时,背包也可浮起,所述救援机构内设有遇水反应试剂、充气管及浮标,所述
救援机构通过第一充气管与充气袋进行连接,落水时水会流入救援机构中与遇水反应试剂接触发生反应,遇水反应试剂采用的是泡腾片,泡腾片利用有机酸和碱式碳酸(氢)盐反应做泡腾崩解剂,置入水中,即刻发生泡腾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充满救援机构时会将浮标弹出,浮标快速浮出水面,即可引导救援工作进行,也可引导落水者快速浮出水面,气体充满后会流向充气袋,使得充气袋鼓起,提高背包整体的浮力,更好更快的使落水者浮出水面。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环设有四个,所述固定环分布在包体与人体背部接触一面的侧边上,在与固定带连接后,固定带呈现二字行分布在人体的胸部与腹部之间,与背带形成配合,从三处将包体固定在人体的躯干上,面对激流时也能保证包体不会从躯干上脱离,所述背带的正面设有收纳袋,所述在收纳袋用于放置固定带,在日常使用中可以将固定带收纳在收纳袋中,使得包体美观大方,同时可以避免固定带遗失,使用时打开收纳袋即可快速的取出安装,收纳袋可以采用锁链或者纽扣进行闭合,所述固定带的两端设有与固定环配合的登山扣,所述固定带的数量为两根,通过登山扣使得固定带可以和固定环快速进行连接,只需数秒即可完成两者的扣合,使用者在获得本浮力背包时,可先对固定带的长度进行调整。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体设有第一分包体及第二分包体,第一包体第二包体可用于放置书本等其他物品,满足使用者对背包的使用需求,所述第一分包体及第二分包体的顶部设有双向拉链,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所述第一分包体内设有救生腔,所述浮板及充气袋设置在救生腔内,所述救生腔上设有拉链,通过拉链,使得救生腔内设有浮板及充气袋为可拆卸下来,方便替换,落水时,浮板先为整个背包提供浮力,且充气袋在救援机构的工作下被充满气体,进一步的为背包提供浮力,使得背包将使用者托出水面。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浮板设置在贴近人体背部一侧,使得背包背面与人体背部更加贴合,使得背包背面与固定机构形成配合,进一步防止落水人员在挣扎、上浮或者被救援的过程中背包从落水人员上脱落,所述充气袋设置在浮板远离人体背部的一侧,减少充气袋在充气过程中人体背部对其压迫,使得充气袋更快被充满,产生浮力,所述救生腔远离人体背部一侧采用软材质面料,使得充气袋可以朝外鼓起,不会被救生腔限制。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救援机构设有盒体、浮标及反应腔,所述遇水反应试剂设在反应腔中,在日常使用中,反应腔可以避免遇水反应试剂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反应,所述盒体的上方设有浮标开孔,所述浮标放置在浮标开孔上,在救援机构未工作时,浮标被锁紧在浮标开孔上,所述浮标开孔内设有锁紧机构,日常使用时,锁紧机构将浮标锁紧在救援机构上,当救援机构遇水时,救援机构被启动,锁紧机构释放浮标,使得落水人员更加容易被发现,浮标颜色鲜艳,且具有荧光涂层,所述锁紧机构设有u形卡块,所述u形卡块的底部连接有弹性部件,在日常适应时,弹簧弹出,将u形卡块推出,所述u形卡块一端置入浮标中,使得浮标被固定在救援机构上无法脱离,所述浮标侧面设有与u形卡块配合的开槽,u形卡块推出时,置入开槽中,对浮标形成固定,所述u形卡块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充气管,当救援机构入水时,遇水反应试剂与水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的气体,气体进入第二充气管,将u形卡块推动,使得浮标被放出,所述第二充气管与盒体一体成型,进一步提高气密性。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充气管与第二充气管连接在反应腔侧壁上,当气体填满反应腔时,产生的气流会向第一充气管与第二充气管流去,使得u形卡块被推开,浮标释
放及充气袋被充满气体产生浮力,所述反应腔顶部设有容纳仓,容纳仓用于放置浮标等其他部件,所述反应腔内设有遇水反应试剂及干燥剂,遇水反应试剂及干燥剂采用的是泡腾片,泡腾片利用有机酸和碱式碳酸(氢)盐反应做泡腾崩解剂,置入水中,即刻发生泡腾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述反应腔外部设有封闭板,在日常使用时,封闭板无法被推开保证反应腔内的干燥,使得遇水反应试剂可以有效保存,所述封闭板后端设有弹性部件及阻挡柱,弹性部件可以保证封闭板在日常用时不会被推开,即使被推开也会被快速闭合,保证遇水反应试剂的有效性,通过主档柱可以限制封闭板的开合的角度,使得封闭板无法被完全打开,在反应腔内气体足够时,便于气体反推封闭板闭合,使得反应腔处于密闭状体,方便气流进入锁紧机构及充气袋,所述阻挡柱与盒体一体成形,提高阻挡柱的刚性,避免密封板无法复位。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反应腔的侧壁上设有供第一充气管通过的开孔,第一充气管通过开孔置入反应腔中,在反应腔与水接触后气体可以通过第一充气管进入充气袋中,快速填满充气袋,所述充气袋上设有进气孔及出气孔,所述进气孔与第一充气管进行连接,且进气口设有单向气阀,使得流入气体无法流出,当使用者被救起后,可通过出气口将充气袋中的气体放出,背包可以正常使用,所述第一充气管固定设置在救生腔的侧壁上,使得第一充气管不会影响背包的正常使用,且可以保证第一充气管的牢固。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干燥剂数量为两个,分别分布在遇水反应试剂的左右两侧,干燥剂采用生石灰,干燥剂可以在日常状态下对反应腔内进行干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避免遇水反应试剂失效,在平时使用时,干燥剂可以保持反应腔内的干燥,即使有少部分水蒸气进入也可被干燥剂吸收,而不会与遇水反应试剂发生反应,当大量的水进入反应腔时,水与干燥剂也能发生反应,放出热量,使得遇水反应试剂与水反应更快,气体产生速率更加高,保证封闭板被推回,所述浮标的底部连接有安全绳,所述安全绳与容纳仓底部连接,对浮标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保证浮标不会远离使用者,同时应当限制安全绳的距离,避免安全绳缠绕在使用者的身体部位上,所述锁紧机构设置在容纳仓一侧,所述安全绳设置在容纳仓另一侧,分开设置,避免两者之间相互干扰,所述浮标与浮标开孔设置在容纳仓的中部,且包体顶部设有供浮标通过的圆孔,使得浮标可以离开包体。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浮板的厚度为5.5cm,保证背包的浮力,所述浮板与救生腔靠近人体背部一面设有2cm的间隙,所述充气袋设置在2cm的间隙中,即使在背包收容较多书本、物品时也有一定空间供充气袋鼓起。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体的底部为部分或全部为网布状,使得进入背包的水可以快速流出,所述第一分包体及第二分包体的顶部设有双向拉链的长度为第一分包体及第二分包体的一端底部到另一端底部,保证第一包体及第二包体可以完全打开,使内部物体排出,提高包体浮力,且包体的侧壁采用防水布,减少包体吸水的量。
16.有益效果
17.通过在包体的顶部设置救援机构实现自动充气及浮标释放,通过遇水反应试剂与水反应,推动锁紧机构放松,将浮标放出,方便救援人员对落水者进行救助,且释放完浮标后,大量气体进入充气袋中,产生浮力,使得包体得以上浮,通过设计包体的拉链长度,使得落水者在水中可快速的将包体内的物品排出,更加容易上浮,且救援机构内设的遇水反应试剂为可替换设计,浮标可以回收,实现包体的及救援机构的反复使用。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一;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二;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爆炸示意图之一;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爆炸示意图之二;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救生腔爆炸图之一;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救生腔爆炸图之二;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救援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一;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救援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二;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救援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三;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救援机构结构示意图之四;
29.图11为本实用新型救援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五;
30.图12为本实用新型救援机构结构示意图之六;
31.图13为本实用新型救援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七;
32.图14为本实用新型救援机构结构示意图之八;
33.图15为本实用新型救援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九。
34.图中:救援机构1、固定环2、浮板3、充气袋4、遇水反应试剂5、浮标6、收纳袋7、第一分包体8、第二分包体9、救生腔10、盒体11、反应腔12、浮标开孔13、锁紧机构14、u形卡块15、开槽16、第一充气管17、第二充气管18、容纳仓19、干燥剂20、封闭板21、弹性部件22、阻挡柱23、进气孔24、出气孔25、安全绳26、包体27。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8.请参阅图1-15:一种便于救援的浮力背包,包括包体27及背带,所述包体27由数个
分包体组成,所述包体27的两侧设有放置袋,所述包体27的顶部设有救援机构1及提手,日常使用时,救援机构1处于待机状态不会被触发,使用者落水时,救援机构1被触发,可对包体27进行充气及释放用于提示救援团队的警示部件,所述包体27与背带上还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有固定环2及固定带,所述固定环2设置在包体27上,所述固定带设置在背带上,需要进一步对背包进行固定时,只需从背带上取下固定带,在将固定带与固定环进行扣合,即可完成安装,所述包体27内还设置有浮板3及充气袋4,所述救援机构1内设有遇水反应试剂5、充气管及浮标6,所述救援机构1通过第一充气管17与充气袋4进行连接,救援机构1遇水时,流入救援机构1内的水与遇水反应试剂5接触,遇水反应试剂采用的是泡腾片,泡腾片利用有机酸和碱式碳酸(氢)盐反应做泡腾崩解剂,置入水中,即刻发生泡腾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腾片遇水剧烈反应,并在救援机构1内产生大量的气体,气体通过第一充气管17流入充气袋4中,使得充气袋4膨胀产生浮力,可在救援机构1内设置不同的气道,通过气道对浮标的锁紧释放进行控制,在产生气体的过程中将浮标释放,使得救援机构1遇水即可触发。
39.较佳地,固定环2设有四个,所述固定环2分布在包体27与人体背部接触一面的侧边上,所述背带的正面设有收纳袋7,所述收纳袋7用于放置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两端设有与固定环2配合的登山扣,所述固定带的数量为两根。
4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在获得本背包时对固定带的长度进行调节,固定带为一字形长带,两端或者其中一端设有用于调节固定带长度的日字扣,使用时,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固定带与固定环2的连接形体,可以选择两根固定带交叉连接,使得固定带成x字形,也可选择两固定带相互平行连接在固定环,使得固定带与固定环2形成配合,保证包体27不轻易从人体上滑落。
41.较佳地,包体27设有第一分包体8及第二分包体9,所述第一分包体8及第二分包体9的顶部设有双向拉链,所述第一分包体8内设有救生腔10,所述浮板3及充气袋4设置在救生腔10内,所述救生腔上10设有拉链。
4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向拉链避免第一分包体8及第二分包体9无法打开,突然落水时,使用者可以快速的将第一分包体8及第二分包体9内的物品打开丢弃,可根据需要调整双向拉链的长度,最长长度可从包体的一端底部到另一端底部,既第一分包体8及第二分包体9可已180
°
的角度展开,使得包体27快速减负,提高充气袋的可膨胀的空间。
43.较佳地,浮板3设置在贴近人体背部一侧,所述充气袋4设置在浮板3远离人体背部的一侧,所述救生腔10远离人体背部一侧采用软材质面料。
4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现突发情况落水时,或者在水中失去挣扎能力时,救生腔10远离人体背部一侧采用软材质面料使得充气袋4仍有一定的膨胀空间,使得充气袋4能为包体提供浮力,保证包体能将落水者托起。
45.较佳地,救援机构1设有盒体11、浮标6及反应腔12,所述遇水反应试剂5设在反应腔12中,所述盒体11的上方设有浮标开孔13,所述浮标6放置在浮标开孔上13,所述浮标开孔13内设有锁紧机构14,所述锁紧机构14设有u形卡块15,所述u形卡块15的底部连接有弹性部件,所述u形卡块15一端置入浮标13中,所述浮标13侧面设有与u形卡块15配合的开槽16,所述u形卡块15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充气管18,所述第二充气管18与盒体11一体成型。
4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救援机构1未被触发时,锁紧机构14处于锁紧状态,u形
卡块15被弹性部件弹出,置入开槽16中,形成对浮标13的锁定,当救援机构1入水时,水会流入反应腔12中,由于遇水反应试剂5采用的是泡腾片,泡腾片利用有机酸和碱式碳酸(氢)盐反应做泡腾崩解剂,与水接触,即刻发生泡腾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腾片遇水剧烈反应,并在反应腔12内产生大量的气体,气体流入第二充气管18中,产生压力,挤压u形卡块15与第二充气管18接触的一端,在压力的作用下u形卡块15后退,使得u形卡块15置入开槽16的一端离开开槽16,浮标6即可从浮标开孔上13脱离,在水中,浮标6即可浮起,当u形卡块15被推出到弹性部件无法形变时,气流无法在推动u形卡块15,因此气流会从第一充气管17进入充气袋4中。
47.较佳地,第一充气管17与第二充气18管连接在反应腔12侧壁上,所述反应腔12顶部设有容纳仓19,所述反应腔12内设有遇水反应试5剂及干燥剂20,所述反应腔12外部设有封闭板21,所述封闭板21后端设有弹性部件22及阻挡柱23,所述阻挡柱23与盒体11一体成形。
4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救援机构1在水压强作用下,水可以打开封闭板21进入到反应腔12内,遇水反应试剂5采用的是泡腾片,泡腾片利用有机酸和碱式碳酸(氢)盐反应做泡腾崩解剂,置入水中,即刻发生泡腾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腾片遇水剧烈反应,并在反应腔12内产生大量的气体,气体推动封闭板21将进水口封闭,封闭后气体分为两股,其中一股用于释放浮标6,当u形卡块15被推出到弹性部件无法形变时,气流无法在推动u形卡块15,因此气流只能从第一充气管17进入气袋4充中,对充气袋4充气、鼓胀,增加浮力,使落水人员可以漂浮于水面上,避免溺水,弹性部件22及阻挡柱23可以限制水流打开封闭板21的角度,避免封闭板21开口过大,无法闭合,在产生气体时,弹性部件22可以辅助气流关闭封闭板21,且封闭板21的外围可以设置密封圈。
49.较佳地,反应腔12的侧壁上设有供第一充气管17通过的开孔,所述充气袋4上设有进气孔24及出气孔25,所述进气孔24与第一充气管17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充气管17固定设置在救生腔10的侧壁上。
5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充气管17通过开孔置入反应腔12中,两者之间应设置密封措施,保证气密性,且第一充气管17与开孔为可拆卸设计,充气时,气体流经第一充气管17、进气孔24进入充气袋4中,使用完毕后,可以通过出气孔25将充气袋4内的气体放出,使得背包可以正常使用,将第一充气管17固定设置在救生腔10的侧壁上保证在日常使用时,第一充气管17不会影响背包的日常使用。
51.较佳地,干燥剂20数量为两个,分别分布在遇水反应试剂5的左右两侧,所述浮标6的底部连接有安全绳26,所述安全绳26与容纳仓19底部连接,所述锁紧机构14设置在容纳仓19一侧,所述安全绳26设置在容纳仓19另一侧,所述浮标6与浮标开孔13设置在容纳仓19的中部,且包体27顶部设有供浮标6通过的圆孔。
5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干燥剂20采用生石灰,干燥剂20可以在日常状态下对反应腔12内进行干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避免遇水反应试剂5失效,同时,当反应腔12内进水时,生石灰可以与水反应,发热,进一步加快遇水反应试剂5的反应速度,缩短充气袋4的充气时间及浮标6的释放时间,通过限制安全绳26的长度,使得浮标6既能提示救援人员,又避免缠绕到落水人员,通过设置锁紧机构14、安全绳26的的放置位置,使得容纳仓19内部简洁,避免各个部件之间产生干扰。
53.较佳地,浮板3的厚度为5.5cm,所述浮板3与救生腔10靠近人体背部一面设有2cm的间隙,所述充气袋4设置在2cm的间隙中。
5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包体27容纳较多物品时,也有足够的空间供充气袋4膨胀,增加浮力,使落水人员可以漂浮于水面上,避免溺水。
55.较佳地,包体27的底部为部分或全部为网布状,所述第一分包体8及第二分包体9的顶部设有双向拉链的长度为第一分包体8及第二分包体9的一端底部到另一端底部,且包体27的侧壁采用防水布,可有效减少吸水量。
5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水流可以快速的从包体27流出,避免影响浮力,同时在落水者具有行动能力时,方便其打开第一分包体8及第二分包体9,将其内的物品排出,降低包体27重量,使其浮力更大。
57.工作原理:在背包日常使用时,救援机构1处于待机状态不会被触发,封闭板21处于闭合状态,反应腔12内设置的干燥剂20可以在日常状态下对反应腔12内进行干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避免遇水反应试剂5失效,当救援机构1入水时,水压强作用下,水可以打开封闭板21进入到反应腔12内,遇水反应试剂5与水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腾片遇水剧烈反应,并在反应腔12内产生大量的气体,气体推动封闭板21将进水口封闭,封闭后气体分为两股,其中一股气体流入第二充气管18中,产生压力,挤压u形卡块15与第二充气管18接触的一端,在压力的作用下u形卡块15后退,使得u形卡块15置入开槽16的一端离开开槽16,浮标6即可从浮标开孔上13脱离,在水中,浮标6即可浮起,当u形卡块15被推出到弹性部件无法形变时,气流无法在推动u形卡块15时,后面产生的气流经第一充气管17、进气孔24进入充气袋4中,使得对充气袋4充气、鼓胀,增加浮力,使落水人员可以漂浮于水面上,避免溺水,进水时弹性部件22及阻挡柱23可以限制水流打开封闭板21的角度,避免封闭板21开口过大,无法闭合,在产生气体时,弹性部件22可以辅助气流关闭封闭板21,使得反应腔12重新密闭,且使用时,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固定带与固定环2的连接形体,可以选择两根固定带交叉连接,使得固定带成x字形,也可选择两固定带相互平行连接在固定环,使得固定带与固定环2形成配合,保证包体27不轻易从人体上滑落,或者将包体27打开排出其内物品增加浮力。
5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